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论讲义

民法总论讲义

民法总论讲义
民法总论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什么是民法

1、民法的语源

2、形式民法和实质民法

3、罗马民法

4、大陆法系民法与英美法系民法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1、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2、民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节民法的性质和特征

一、民法是私法

二、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

三、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四、民法是实体法

五、民法是权利法

六、民法是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第三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基本原则概述

1、概念

2、功能

二、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私法自治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 、公序良俗原则

第四节民法法源、效力与适用

一、法源

是指民法的表现形式。包括:

宪法

法律法规

判例和司法解释

习惯

国际条约

法理

学说

二、效力

时间效力

空间效力

对人的效力

三、适用

1、法律适用的逻辑结构

T——法律适用的构成要件(M1,M2…)R——法律效果

S——具体的案件事实

T=M1+M2→R——大前提

S=M1+M2——小前提

S →R——结论

2、民法解释

《工伤保险条例》

第14条第6项,“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第16条第1款,“醉酒导致伤亡的,不得认定为工伤”

【例】台湾“民法”第767条:“所有人对于无权占有或侵夺其所有物者,得请求返还之。”第766条:“物之成分及天然孳息,于分离后,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仍属于其物之所有人。”第798条:“果实自落于邻地者,视为属于邻地,但邻地为公用地者,不在此限。”第184条第1款:“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者,负损害赔偿责任。”假设甲驾车违规超速撞到乙庭院的苹果树,若干果实落于非直接毗邻的丙所有的屋顶阳台,由承租该屋的丁占有该苹果。试问,乙是否可以对丁请求返还苹果或向甲请求损害赔偿?

由上可知,在法律适用过程中,须对法律的概念加以解释。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上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所谓法律人的素养,多取决于其解释法律及论证说理的能力。

民法解释本身就是指在法律规定含义不明确、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法律解释的方法明确法律条文的含义。

解释方法:

文义解释

体系解释

目的解释(目的限缩与目的扩张)

当然解释(举重明轻,举轻明重)

历史解释

合宪性解释

比较法解释

4、类推适用

5、利益衡量

第五节民法典的编纂

一、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

二、两种编纂体例

罗马式(法学阶梯式)与德意志式(潘德克吞式)

三、我国民法典的制定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概念与特征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由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特征:

1、是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2、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具有平等性和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主体

2、内容(权利和义务)

3、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

(一)变动的概念

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二)变动的原因(民事法律事实)

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分类:

事件:状态、自然事件、社会事件

行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和其他行为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一、客体的概念及范围

行为

智力成果

人身利益

货币、有价证券

二、物

(一)物的概念和特征

特征:

(1)存在于人身之外;

(2)必须能为人力所支配(有体、确定的界限和范围);

(3)具备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4)稀缺性

(二)分类

1、动产与不动产

(1)概念

注意:土地与建筑物的关系

(2)区分的意义

A、权利的取得方式上,动产取得的方式,如先占、添附、加工、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等一般不适用于不动产。

B、权利的变动的公示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权种类有所不同;

D、司法管辖上有所不同;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上也不同。

2、原物和孳息

3、主物和从物

4、单一物、结合物和集合物

5、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非流通物

6、特定物和种类物

7、可分物和不可分物

8、消费物和不可消费物

9、代替物和不可代替物

三、货币和有价证券

(一)货币

特征:

1、具有高度代替性的代替物;

2、为典型的消费物;

3、货币的所有权不得与对货币的占有相分离。

(二)有价证券

指表彰一定财产权利的书面凭证

特征:

1、有价证券与证券上记载的权利不可分离

2、有价证券的持有人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人主张权利

3、有价证券的义务人负有单方的见券即付的义务

四、财产

是指具有经济价值,依一定目的而结合之权利义务之总体。

特征:

其一,须有经济价值;

其二,财产须依一定目的而结合;

其三,财产为权利义务之总体。

第三节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

一、民事权利

(一)权利的概念

“意思说”

“利益说”

“法力说”

“可能性说”

权利与法律的关系:

“权利为主观化的法律,法律为客观化的权利”

民事权利的意义:

1.权利是私法秩序维持的手段;

2.权利是个人人格自由发展的空间。

权利、权限和权能:

“权限”是由法律授予的、由当事人的行为使其发生作用的法律地位,根据这种地位,一方当事人须根据他方当事人的意思为一定的行为。如“代理权”、“监护权”等。

“权能”是权利的具体运用形式。权利的各种运用形式的总和,构成权利的内容。

(二)分类及体系

1、财产权、人身权与综合性权利

分类的依据:权利的内容和性质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直接内容的权利,包括物权、债权。

人身权是指以人身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与权利人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所谓综合性权利,就是指由财产权和人身权结合所产生的一类民事权利。如知识产权、社员权等。

分类的意义:

第一,权利的内容不同;

第二,在是否可以转让方面不同;

第三,保护方法不同。

2、绝对权和相对权

划分根据:义务主体是否特定以及权利的性质。

绝对权是指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以实现,并能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也称对世权。“一对多”

相对权是指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权利人只能对抗特定的义务人,也称对人权。“一对一”

3、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划分的依据:权利的作用不同

(1)支配权

是指直接支配权利的标的,并享受一定利益的排他性的权利。包括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

特点:

客体特定;

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其实现不需要义务人的积极行为;

具有排他性等效力。

(2)请求权

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注意:

一是作为权利的内容而存在的请求权,如债权。

二是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权利人对义务人所提出的一种请求的权利。此时,请求权是以一定的基础权利存在为条件的;

诉讼时效是以请求权为适用对象的

(3)抗辩权

是指一方当事人行使权利时,他方当事人所提出的对抗或异议.

A.权利未发生的抗辩

B.权利消灭的抗辩

C.障碍性抗辩权

永久抗辩(排除性抗辩权)

一时抗辩(延迟性抗辩权)

(4)形成权

含义:

是指当事人一方依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可以以自己单方的意思,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也称为能为权、变动权。

类型:

使法律关系发生效力的形成权,如追认权、同意权、选择权等

使法律关系变更的形成权,如显失公平请求变更合同的权利

使法律关系消灭的形成权,如抵销权、撤销权、解除权、终止权

依据:法定或约定

行使:

方式:诉讼外行使与诉讼行使

限制:

形成权行使受有期限的限制,除斥期间。

形成权行使的两条重要规则:

第一,形成权的行使不得附条件或期限;

第二,形成权的行使不得撤销。

4、主权利与从权利

根据:权利之间的主从关系

5、既得权与期待权

根据:权利要件是否全部具备

既得权是指成立要件已经全部具备的权利,一般权利都是既得权。

期待权是指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实现、将来有实现可能的权利。

区别的意义:

第一,区别权利人是否实际取得某种权利。

第二,在某种法律事实是否实际发生上不同;

第三,关于权利的可侵害性以及救济方法上的区别;

6、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专属权是指只能由其主体享有或者行使的权利,如人身权。可分为享有上的专属权与行使上的专属权。

非专属权是指非专为特定人设立的,可以与权利主体分离、可以转让、可以继承的权利。

7、原权利与救济权

这是以权利为原生或者派生为标准对权利所作的分类。有的人将原权利称为第一性权利,而救济权利称为第二性权利。

(一)原权利

原权利即为原生权利,是指主体享有的并受法律保护的本权利。

(二)救济权

救济权是指在原权利受到侵害时产生的法律救援性权利。例如,人身权受到侵害时,请求侵害人进行赔偿的权利即为救济权。

(三)权利的竞合

数个权利存于同一标的,而它们的行使可以发生同一结果的状况,称为权利的竞合。最常见的是请求权的竞合,所谓请求权的竞合,是指权利人对于同一义务人,就同一标的发生数个请求权的情形。

(四)权利的行使和保护

二、民事义务

(一)概念

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要求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负担。

(二)分类

1、作为与不作为

2、约定与法定

3、主给付义务与附随义务

主义务是指债的关系所固有的、必备的、直接影响到债的目的实现的义务。

附随义务是指合同当事人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承担的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第三章自然人

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

二、权利能力的概念和特点

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与民事权利不同。

特点:平等性;普遍性;权利义务一致性;不可剥夺、不可转让性。

三、取得和终止

1、出生

胎儿利益的保护问题

2、死亡

同时死亡的推定

死后的人格利益保护问题

第二节民事行为能力

1、概念

相关的还有意思能力、责任能力

2、种类

3 、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第三节人格权

一、概念

是指自然人具有的,以权利者的人格利益为客体的民事权利。

特征:

1、是一种原始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

2、专属权;

3、绝对权,具有排他性和对世性;

4、是开放性的权利。

二、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

(一)一般人格权的概念

一般人格权是德国判例根据其宪法第1条与第2条创制的,它是指受尊重的权利、直接言论不受侵犯的权利,以及不容他人干预其私生活和隐私的权利等。

(二)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的关系

所谓的具体人格权是指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生命权?±、?°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等。

三、各主要的具体人格权

(一)生命权

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性命维持和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

(二)健康权

健康权是自然人维护其生理机能正常运行和功能正常发挥,从而维持其生命活动的人格权。

(三)身体权

身体权是自然人对其肢体、器官及其他组织的完整性所享有的人格权。

(四)姓名权

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设定、变更和专用的人格权。姓名对于自然人来说是其自我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其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说认为,姓名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项:

①姓名设定权,即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

③专用权。

(五)隐私权

1.隐私权的概念。

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私生活领域及私人信息不受侵扰的人格权。

2.隐私权保护中的问题。

①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问题,例如新闻自由与人格隐私权的冲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必须使用?°法益衡量?±的原则。

②一般人的隐私权与名人隐私权的问题。许多国家的判例都认为,在对名人的隐私权侵犯的构成要件上,要采取比一般人更加严格的原则。

(六)肖像权

肖像是指个人的真实形象通过照相、绘画、录像等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的物质形态。肖像权则是对这种物质形态的制作权与使用权。任何人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擅自制作或者使用肖像的,均构成侵权行为。

(七)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而所谓名誉,即是指社会一般人对特定人的德行、能力、素质、才能等所作出的评价。

(八)荣誉权

荣誉权是指自然人对于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荣誉权与名誉权是有区别的:

①评价的主体不同:荣誉是特定组织依据特定程序作出的,而名誉是一般社会评价。

②内容不同:荣誉是积极评价,而名誉则不一定是积极评价。

③是否可撤销不同:荣誉是可以被撤销的,而名誉则不存在撤销的问题。

④对自然人的影响不同:单就荣誉与名誉比较,名誉对于自然人来说,要比荣誉重要得多。(九)其他人格权

第四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

(一)概念与意义

(二)条件

(三)财产代管人的职责

(四)撤销

二、宣告死亡

(一)概念与意义

(二)条件

(三)后果

(四)撤销

第五节监护

一、概念和意义

二、设立

三、监护人的职责

第六节住所

第四章法人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和条件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条件:1、独立的名义;

2、独立的财产;

3、健全的组织机构;

4、独立的责任。

二、法人的本质和作用

(一)性质

拟制说、否认说、实在说

(二)作用

1、便于社会组织参与交易、降低交易费用;

2、通过责任的限制,鼓励和刺激投资;

3、促进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第二节法人的种类

在传统民法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法人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公法人与私法人

1.公法人与私法人的概念及分类标准。

依公法设立的法人、由国家或者公共团体设立的法人、与国家有特别关系并受其特别保护以及行使或者分担国家权力或者政府职能的法人,其设立或者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国家不过是社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

而依私法设立的法人、由私人设立的法人、与国家无特别利害关系以及不行使国家权力的法人,其设立和活动的目的则是为了私人利益。

2.公法人与私法人的具体区别。

(1)私法人是根据私法规范并基于私人设立行为而成立的,而公法人大多数是基于一种公权力行为,特别是依据法律而成立。

(2)就人的组织来说,私法上的联合体的成员是基于其私法上的意思行为而得到成员资格。相反,公法上团体的成员则是根据法律规定的事由得到成员资格,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

(3)公法上的法人可以行使主权者的强制手段,而私法上的法人因彼此地位平等而无实施强制手段的可能性。

(4)私法人必须有自己的章程,章程是私法人的?°宪法?±,法人的成员依章程而统一起来,章程使法人?°活?±起来。而公法人活动的依据则是宪法,不可能有自己的章程,法律也不可能允许其制定自己的章程。

(5)法律要求多数私法人成立须经登记,而公法人成立一般不要求其进行登记。

(6)私法人一般要求一个意思机关(或者称为权力机关或者决策机关),而公法人没有这样的机关,

公法人活动的范围或者职责直接由法律规定。

(7)公法人存在的目的在于行使国家权力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3.公法人与私法人划分的意义。

从最初的理论意义上说,是为了防止国家权力无限制地干预私人生活,从而给私人社会的安全提供理论支持。但是,公法人与私法人的这种划分在民法实践中的意义要远远小于其在法理学与宪法上的意义。

二、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1.分类标准及概念。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分类的标准是法人成立的基础:凡是以人的集合为基础成立的法人为社团法人;

注意:社团法人的成立并不是不要求财产,实际上在社团法人成立中,为保证法人活动的相对人的利益,法律往往也要求一定的财产。

2.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主要区别:

(1)成立基础不同。

(2)设立人的地位不同。

(3)设立行为不同。

(4)有无意思机关不同。

(5)目的事业不同。

(6)法律对其设立的要求不同。

(7)解散的原因及解散的后果不同。

三、营利性法人与非营利性法人

根据法人是否从事经营性活动并且是否将经营所得分配给其成员为标准,将法人分为营利性法人与非营利性法人。

1.营利性法人

2.非营利性法人,它又分为两种:

(1)公益法人。

(2)中间法人。

四、我国法人的分类

1.法人分类的现状。

我国民法对于法人的分类没有采取大陆法系传统的分类标准与方法,而是根据其管理职能或者所有制来划分法人。

(1)以是否从事经营活动为标准,可以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

(2)以有无涉外因素为标准,可以将法人分为涉外法人与非涉外法人。

(3)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可以将法人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及民营企业法人。

(4)以职能和设立方式为标准,可以将法人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①机关法人。

②事业单位法人。

③社会团体法人。

2.评价与建议。现行法的法人的分类并非从民法的角度进行,没有揭示法人的一般意义。我们建议:

①民法典以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作为基本的分类,再辅助以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的分类方式对社团法人再分类,并适用不同的法律政策。

②在以上分类之外,承认某些特别法上的法人,如公法人等。

第三节民事能力

一、民事权利能力(性质上的限制、法律的限制和章程\目的事业的限制)

二、民事行为能力

概念和特点:

1、与权利能力在时间上一致;

2、与权利能力在范围上一致;

3、以团体意思为前提。

三、民事责任能力

”否定说”

”肯定说”

第四节法人的设立

一、设立的条件

1、依法设立;

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设立的程序

1、设立行为

2、登记

3、章程

第五节法人的机关

一、概念

指根据法律、章程和条例的规定,于法人成立时就产生的能够以法人名义对内管理法人事务、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集体和个人。

与法人的分支机构不同

二、法定代表人

(一)概念

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特征:

1、是由法律或章程规定的自然人;

2、有权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

3、是法人的主要负责人。

(二)责任

三、法人机关与法人的关系

“代表说”或“代理说”

“机关说”

第六节法人的变更和终止

一、变更

分立、合并;组织形式变更;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

二、终止

(一)原因

1、依法被撤销;

2、解散;

3、破产;

4、其他原因。

(二)法人的清算

第五章合伙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与特点

合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根据合伙合同而共同出资设立的组织。

特点:

1、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所组成的组织;

2、合伙存在的基础是合伙协议;

3、合伙人应当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4、合伙以经营共同事业为目的;

5、合伙人对外承担连带的无限责任。

二、合伙的法律地位

合伙是否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学理上存在争议。

我们认为,合伙是特殊的民事主体,

因为:

1、合伙具有一定的团体性;

2、合伙财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合伙能够以自己的财产独立承担责任;

4、合伙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5、从发展趋势上看,合伙的团体性越来越强。

三、对我国《合伙企业法》上合伙性质的认定与分析

我国2006年颁布的《合伙企业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结合《合伙企业法》的其他规定,可以看出:

1.我国《合伙企业法》上的合伙就是商事合伙。

2.我国《合伙企业法》不仅承认普通合伙,而且也承认有限合伙。

3.我国《合伙企业法》不仅承认自然人可以成为合伙人,法人与其他经济组织也可以成为合伙

人。

4.我国《合伙企业法》上的合伙并没有包括经营性合伙的全部。

三、合伙的分类

(一)民事合伙和商事合伙

这种分类的目的在于从民事合伙与商事合伙的区别的角度来说明商事合伙的特征。其分类的标准是:合伙设立与存在的规范基础是民法还是商法。这种区别在具有民商分立立法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中,仍然具有意义。民事合伙与商事合伙之间的差别主要是:

1.民事合伙是一个契约性共同体,而商事合伙则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组织体。

2.民事合伙一般不涉及商号,而商事合伙必须有商号。

3.商事合伙需要商事登记,而民事合伙不需要商事登记。

4.在对外关系上,民事合伙的合伙人必须以全体合伙人的名义执行业务,否则,效果不归属全体合伙人;而商事合伙则实行代理制(或者代表制),只要以合伙组织的名义从事行为,行为结果就归属合伙组织。

(二)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

这种区分的标准是在商事合伙中,有没有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

1.普通商事合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以在一个商号下经营商事营业为目的而结成合伙,若全体合伙人的责任均不受限制,即为普通商事合伙。

2.有限商事合伙。有限商事合伙是为了在某一商号的名义下从事商业经营而建立的一种商事合伙,在该合伙中,包括两种合伙人:即对合伙债务负有限责任的合伙人与负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在我国《合伙企业法》上,有限合伙企业有以下特点:

①有限合伙人不得以劳务出资;

②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

③有限合伙人可以同本有限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④有限合伙人可以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有限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⑤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与普通合伙及公司制度比较,有限合伙制度有其特别之处,许多人愿意选择有限合伙而非普通合伙或者公司的原因在于:

(1)有限合伙人的责任有限性为投资者提供了安全,设立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为投资者提供了方便。

(2)有限合伙的内部治理结构,较普通合伙与公司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三)一般普通合伙与特殊普通合伙

一般普通合伙与特殊普通合伙的分类标准是以合伙所从事的行业及普通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为标准所进行的分类,特殊普通合伙的特殊性就体现在与分类标准有关的这两个方面:

①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

②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

(四)显名合伙与隐名合伙

显名合伙与隐名合伙划分的标准是:是否在合伙中公开其姓名、是否参加合伙的经营管理以及是否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隐名合伙是指在合伙中存在这样的合伙人:合伙人不公开其姓名并分配利益,不参加合伙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且仅仅以出资为限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种人称为?°隐名合伙人?±。也就是说,含有至少一名隐名合伙人的合伙为隐名合伙。

显名合伙是指合伙中的所有合伙人均公开其姓名,不仅出资、分配利益,而且参加经营管理活动,并就合伙组织的债务对第三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显名合伙是合伙的典型形式。

与显名合伙人(普通合伙人)相比,隐名合伙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隐名合伙人同显名合伙人一样,以实物、货币或者技术、劳务出资

②隐名合伙人不公开其姓名,一般为第三人所不知;

③隐名合伙人不参加合伙事务的经营管理;

④隐名合伙人不能代表合伙与第三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

⑤隐名合伙人对合伙组织的债务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不直接对第三人发生财产上的责任;

⑥显名合伙人与隐名合伙人的内部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持。

隐名合伙在有限责任、无权对合伙事务进行管理方面,同有限合伙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区别仍然十分明显:

①隐名合伙人无须登记,仅仅依契约就可以成立,而有限合伙必须进行登记。也就是说,显名合伙人与隐名合伙人的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持,而有限合伙人则是合伙组织的成员。

②有限合伙的外在形式是合伙组织(合伙商号),而隐名合伙的外在形式有可能是一人经营的独资商号。

(五)个人合伙与法人合伙

这是以合伙人的身份为标准而划分的类型。个人合伙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自然人之间以合伙协议为基础,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合伙方式

而法人之间的合伙在我国称为?°联营?±。

第二节合伙的设立(以我国《合伙企业法》为参照)

一、普通合伙设立的基本条件

设立普通合伙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合伙人为自然人的,应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这一条件,实际上肯定了合伙的团体性?a?a二人以上。

2.有书面合伙协议。

3.有合伙人认缴或实际缴付的出资。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

5.有经营场所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设立的程序

1.申请登记与审批。

2.登记允许。

合伙企业的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合伙企业成立日期。合伙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前,合伙人不得以合伙企业名义从事合伙业务。

第三节合伙的内部关系

一、合伙财产(构成、性质和处分的限制)

(一)合伙企业的财产

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财产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这实际上是赋予了合伙企业的财产权利的归属资格。

(二)合伙人对合伙企业财产的分割禁止

合伙人在合伙企业清算前,不得请求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

(三)合伙人对自己财产份额的转让

我国《合伙企业法》是允许的。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可以转让自己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

(四)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

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其行为无效,由此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由行为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五)合伙人与合伙企业竞争或者交易的禁止

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二、合伙事务(合伙事务的决议、执行、监察)

(一)合伙事务执行的一般原则

各个合伙人对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也可以由合伙协议约定或者全体合伙人决定,委托一名或者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二)对委托的撤销

受委托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不按照合伙协议或者全体合伙人的决定执行事务的,其他合伙人可以决定撤销该委托。

(三)合伙人分别执行合伙事务时的异议权

合伙人分别执行合伙事务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可以对其他合伙人执行的事务提出异议。提出异议时,应当暂停该项事务的执行。如果发生争议,应按照合伙协议规定的办法表决决定;如果合伙协议没有约定,则按照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办法决定。

(四)合伙事务执行的结果归属

由一名或者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其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所产生的收益归合伙企业,所产生的亏损或者费用由合伙企业承担。

(五)被委托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的法律地位

被委托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不是合伙企业的负责人或者法定代表人,而是一种基于委托关系产生的代理关系。这种代理与一般民事代理的区别在于:被委托执行合伙事务的人执行事务的积极结果与消极结果均由全体合伙人承担,而在一般的民事代理中,代理人的积极结果由被代理人承担,但发生的侵权责任等消极结果被代理人不承担。

三、合伙内部的损益分配(第33条)

第四节合伙的债务承担

一、合伙债务

(一)合伙债务的概念

(二)承担合伙债务的原则

(三)合伙财产和合伙人个人财产清偿债务的顺序

大陆法:“并存主义”与“补充连带主义”

英美法:“双重优先权”规则

第五节入伙和退伙

一、入伙

(一)入伙的条件

1、必须经原合伙人一致同意;

2、依法订立书面的入伙协议;

3、办理登记手续。

(二)新入伙人的责任

对原合伙债务的责任,立法上有不同体例:

第一,连带责任说,如意民第2269条,我国《合伙企业法》第44条;

第二,对原有债务不承担责任说,如《英国合伙法》第17条。

二、退伙

(一)法定退伙

《合伙企业法》第48条

(二)强制退伙

《合伙企业法》第49条

(三)自愿退伙

1、协议退伙

2、单方声明退伙

《合伙企业法》第46条

条件:

第一,合伙协议没有规定合伙的经营期限;

第二,合伙人退伙不能对合伙事务的执行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合伙人应当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

第六节合伙的终止

原因:《合伙企业法》第85条

清算:《合伙企业法》第86-90条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是指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它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

特点:

1、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2、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3、是能发生行为人预期目的的行为

﹡关于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问题

﹡﹡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结果的当事人的表示行为,(包括意思通知、事实通知与感情表示)

二、分类

1、单方行为与双方或多方行为

2、有偿和无偿行为

3、诺成与实践性行为

4、要式和不要式

5、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6、要因行为与不要因行为

7、双务行为与单务行为

8、主行为与从行为

9、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

第二节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和要素

是指行为人将意欲发生一定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包括内在意思(行为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意思)和外部的表示行为

二、意思表示的形式

1、明示与默示

2、沉默

3、特别方法

社会典型行为与利用自动化工具进行交易的表示方法

三、意思表示的分类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2、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3、健全的意思表示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四、意思表示的发出、生效和撤回

五、意思表示的解释

第三节法律行为的效力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一般要件:当事人、意思表示和标的

特别要件:如实践性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的区别

三、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

一般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特别要件:

四、欠缺生效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效力待定的行为

1、概念

是指法律行为成立时,其效力尚未确定,需待一定法律事实的发生与否才能确定的法律行为

2、种类:

(1)民事行为能力欠缺的法律行为

(2)代理权欠缺的法律行为

(3)处分权欠缺的法律行为

(4)欠缺债权人同意的债务转移行为

3、效力的确定

效力的确定:权利人的追认或无权人事后取得了权利;

善意相对人的催告和撤销

(二)无效民事行为

1、概念

是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而自始确定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2、无效的情形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行为;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所为的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5)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

(6)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7)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

3、后果:

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收缴财产

(三)可变更、撤销的法律行为

1、概念

2、情形:

(1)重大误解的行为;

(2 )显失公平的行为;

(3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3、撤销权的行使:(撤销权人、期限与后果)

第四节、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一、附条件的行为

(一)条件的概念和特点(客观、发生与否不确定、合法、约定、与当事人意欲的法律效果不矛盾)

(二)种类

1、停止条件与解除条件

2、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3、随意条件、偶成条件与混合条件

4、真正条件与不真正条件

(三)条件的成就与不成就

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期限是指使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系于将来确定事实之附款。

始期与终期

第七章代理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和特点

是指代理人于代理权限内,以本人名义向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而对本人直接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特点:

1、以被代理人的名义

2、代理人独立为意思表示

3、代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

4、代理行为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二、代理适用的范围

下列行为不适用代理:

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违法行为

三、种类

1、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2、一般代理和特别代理

3 、本代理与再代理

4 、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第二节代理权

一、概念与性质

是指代理人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并由被代理人承受其行为后果的法律资格。二、代理权的授予

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和委托代理而有不同

三、代理权的行使

1、在代理权限内积极行使代理权

2、亲自行使代理权

3、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

民法总论复习提纲(内部整理资料)

民法总论复习提纲 我国民法调整对象 根据《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我国民法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不互相隶属,地位平等,能各自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一)民事主体资格平等 (二)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地位平等 (三)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时候,应本着善意和诚实的态度,即讲究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 具体表现: (1)不为欺诈行为 (2)恪守信用,尊重交易习惯 (3)不得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 (4)正当竞争,反对垄断 (5)尊重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 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 (1)诚实信用为市场经济生活的道德准则 (2)诚实信用原则为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3)诚实信用原则的实质在于授予法院自由裁量权 诚实信用的功能 (1)指导当事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2)解释合同 (3)解释补充法律规定之不足 几个问题: (1)能否以诚实信用原则修改现行法律规定 (2)禁止“向一般性条款逃避” (3)类推适用优先 (4)优于判例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有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特点 (1)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而非物质社会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2)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4)是主体之间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2010年司法考试培训民法总论讲义—李仁玉

一、民事法律关系 1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应注意区分民事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 2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参与者,包括自然人、法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其他组织。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民事主体。 3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各种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具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或知识产品、人格利益,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还包括权利本身。 【题例】 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2008/ 三/1) A 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 B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 D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4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难点辨析]第一,应特别注意民事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民事法律关系是体现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法律规范加以调整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如道义关系、礼仪关系等,不体现民事权利义务内容,不由法律规范加以调整。 第二,应当注意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第三,应特别注意各种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对于各种具体民事法律关系的掌握,应注意其细微之处,如不当得利关系与无因管理关系、各种具体的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等。【题例】 1.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 C?2005/三/1) A 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宜 B 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给你 C 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精中毒住院治疗 D 甲应同事乙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筋溺水身亡 2 .甲、乙、丙三村分别按2 0 %、30 %、50 %的比例共同投资兴建一座水库,储水量10 万立方米,约定用 水量按投资比例分配。某年夏天,丙村与丁村约定当年7 月中旬丙从自己的用水量中向丁供应灌溉用水 1 万立方米,丁支付价款 1 万元,供水时,水渠流经戊村,戊村将水全部截留,灌溉本村农田。丁村因未及时得到供水,致使秧苗损失5000 元。丁村以丙村故意不给供水,遂派村民将水库堤坝挖一缺口以放水,堤坝因此受损,需花 2 万元方可修复。因缺口大水下泻,造成甲村鱼塘中鱼苗损失2000 元。由于发生上 述情形,乙村欲将其30 %份额转让给庚村。 问:本案涉及哪些民事法律关系? 二、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以民事权利的效力为标准,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支配权是指权利主体进行直接的排他性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等属于支配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权是典型的请求权。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以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发生变更、消灭的权利,撤销权、解除权、追认权、抵销权等属于形成权。抗辩权是指阻止请求权效力的权利,如先诉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等。 【题例】 关于民事权利,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CD?2008/ 三/51) A 甲公司与乙银行签订借款合同,乙对甲享有的要求其还款的权利不具有排他性 B 丙公司与丁公司协议,丙不在丁建筑的某楼前建造高于该楼的建筑,丁对丙享有的此项权利具有支配性 C 债权人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人以债权人未对主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为由拒绝履行,保证人的此项权利是抗

民法学(2)的教学大纲

民法学(2)的教学大纲 2007年5月13日黎银桂 第三编债权 第十五章债权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债的概念、特征、分类,债的发生根据;掌握债的担保和债的履行、债的移转和终止。 教学内容: 第一节债的概念、特征和性质 一、债的概念 二、债的特征 三、债的性质 债是一种财产法律关系,它所反映的是在财产的分配,交换等领域形成的财产流转关系。 第二节债的分类 一、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 二、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三、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四、财物之债与劳务之债 五、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

六、主债与从债 第三节债的发生根据 一、概念 二、债的各种具体发生根据(一)合同; (二)单方法律行为;(三)侵权行为; (四)不当得利; (五)无因管理; (六)其它。 第四节债的担保 一、债的担保的概念 二、债的担保的种类(一)保证 1、保证的概念 2、保证的设立 3、保证的效力 (二)抵押 1、抵押的概念 2、抵押的特征 3、抵押的设立 4、抵押的内容

5、抵押权的实现(三)定金 1、定金的概念和特征2、定金的分类 (四)留置 1、留置的概念 2、留置的成立条件3、留置权的实现(五)质押 第五节债的履行 一、概念 二、债的履行原则(一)实际履行的原则;(二)正确履行原则;(三)诚实信用原则。三、债的正确履行(一)履行主体;(二)履行标的;(三)履行期限;(四)履行地点;(五)履行方式。 四、债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一)债的不履行; (二)债的不适当履行。 第六节债的转移和终止 一、债的转移 (一)债的转移的概念、指债的主体因一定法律事实出现而发生的改变; (二)债的转移的方式; (三)债的转移的效力。 二、债的终止 (一)债的终止,即债因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归于消灭; (二)引起债终止的原因: 第一、履行; 第二、抵销; 第三、提存; 第四、双方当事人协议; 第五、混同; 第六、其他。 第十六章合同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合同的概念、特征和作用;掌握合同的订立、内容形式;了解合同的解释,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无

中国政法大学名师名校讲义【民法总论复习建议】14法律硕士(非法学)民法复习重点

2014法律硕士(非法学)民法要点、重点 一、民法的单选题与往年一样,难度不大。 1、相应来说,直接考察法条的试题比较多 (1)比如,34、根据物权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时间是 A、承包合同生效时 B、承包合同登记时 C、承包合同公证时 D、主管机关批准时 直接考察《物权法》第127条,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 (2)再比如,33.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以书面形式作出承诺的,承诺的生效时间是 A、承诺人作出承诺时 B、承诺通知发出时 C、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 D、要约人了解承诺时 直接考察《合同法》第26条,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2、大部分客观题仍然考查基础理论。 (1)比如:21.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甲男与乙女之间的恋人关系 B、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技术转让关系

C、甲公司与其分支机构之间的业务指导关系 D、甲教育局与乙中学之间的管理关系 直接考查民事法律关系。只有民事法律事实,能够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民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才有民事法律关系。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中存在民事法律事实,产生权利义务关系。 (2)再比如:22.认定公民的出生时间,其证明依据的顺序是 A、户籍证明、其他相关证明、医院证明 B、户籍证明、医院证明、其他相关证明 C、医院证明、其他相关证明、户籍证明 D、医院证明、户籍证明、其他相关证明 这道题直接考查公民出生时间的认定。这道题的答案在考试分析中102页的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有明确的论述。 二、民法简答题的形式没有变化,在题目的难度上有所增加。两道简答题一道知识产权的内容,另一道考察继承法中的内容。以往在知识产权的内容上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分值比较少一般就是3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各一道题,每题1分,但今年不仅在客观题中出现,还出现了一道大题。 三、法条分析题最大的特点是,从考试分析中来,到考试分析中去,完全以考试分析为依托。另外今年的法条分析题的难度较之往年,在答题的形式的简单了,题目中明确给出了几个问题,类似于案例分析题,这就大大的降低了题目的难度。 民法的物权部分一直是整个民法理论中的重中之重,物权法的三个基

民法总论复习重点

民法总论复习重点 一、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形式民法: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民法典) 实质民法:除民法典外,还包括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规范以及民事判例法和民事习惯法 图1-1民事权利体系 (五)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借以表现和存在的形式 我国民法的渊源: 1、制定法 2、有权解释 3、习惯法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三、民事法律关系 表示行为:凡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或一定精神内容的表达为要素的行为。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发表其自由形成的私法效果目的的行为

事实行为:又称非表示行为,非表示行为是无关心理状态的行为,行为的结果是否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直接由法律规定,与行为人的意志无关,即行为结果具有法定性。 四、自然人 (五)、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1、宣告失踪(保护失踪人): 概念: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对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人宣告为失踪人的制度 条件:公民下落不明满两年的,利害关系人1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2、宣告死亡(保护利害人) 概念: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最后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结束其生前居住地的权利能力) 条件:(1)自然人离开最后居住地之次日起,杳无音讯达4年的,利害关系人即可对其申请宣告死亡,包括在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情形(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从事故之日起满2年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对其申请宣告死亡(3)人民法院受理宣告死亡案件后,须发出公告,公告期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公告期为3个月 撤销:被撤销死亡宣告的自然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配偶与他人再婚的,新的婚姻关系受法律保护;配偶没有再婚的,原婚姻关系从撤销之日起自行恢复。子女父母权利义务关系恢复,但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其收养关系不得单方解除。 五、法人(有限责任) 概念:具有民事法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七、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p110 支配权:又称管领权,是权利人依据自己的意志即可对标的物进行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请求权: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权) 分为独立请求权(债权、抚养请求权)和非独立请求权(物权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停止侵害请求权、排除妨碍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等) 注:受诉讼时效限制:2年 抗辩权: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即对请求权人的权利请求提出异议或予以回绝的权利,又称异议权 形成权:仅依权利人一方的意志就能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追认权、同意权、确定权、抵消权、撤销权、解除权、终止权) 注:受除斥期限的限制(1年) 绝对权:绝对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又称对世权 相对权: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特定,又称对人权 八、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物的分类:(1)特定物与种类物:特定物是指具有独立特征,或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种类物是指具有共同的物理属性,能以品种、质量、规格或度量衡确定的物。(2)主物和从物:主物是指两种以上物相互配合,按一定的经济目的组合在一起时,无须依赖他物而能独立存在并起主要作用的物。从物指配合主物的使用而起辅助作用的 1包括宣告注失踪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

民法总论讲义

民法总论讲义(一):课程说明(2010-02-28 21:13:01)转载▼ 标签:民法总论讲义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育分类:教案讲义 民法总论讲义 授课人:朱庆育 授课时段:201003-201007 授课对象:中国政法大学2009级本科生课时数:54 授课时点:周一0945-1210/1330-1600 授课地点:明203 教学博客:https://www.doczj.com/doc/101033091.html,/kanqiaoshangfengjing 课程说明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罗素自传·序言》:“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基础观念 (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二)批判性观念 (三)惯性原理 (四)一以贯之 (五)问题意识 (六)小心求证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义学,超越教义学。 三、教学思路 (一)“如果不要求学生做不会做的事情,他就永远不会去做能做的事情。” ——约翰·密尔《自传》 (二)“凡是能运用自己思考得出的东西父亲从不教我,只有尽我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才给与指点。” ——约翰·密尔《自传》 (三)“我无意让我的作品省却他人思考之负累,相反,可能的话,希望它能激发别人自己的思想。”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四、教科书推荐 (一)基础教科书 1.佟柔:《佟柔中国民法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定价36元; 2.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定价34元; 3.王泽鉴:《民法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定价59元; 4.迪特尔·施瓦布:《民法导论》,郑冲译,法律出版社,2006,定价66元; 5.王泽鉴:《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定价38元;(二)专题教科书 6.谢怀栻:《民法总则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定价28元; 7.梁慧星:《民法总论》,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7,定价24元;

民法教学大纲

《民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052104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时数:50 执笔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民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教育部确定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民法通则》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按照民法调整对象的内容及其内在规律,系统地阐述了民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程内容广泛,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要求能用理论来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在交流掌握民法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与理论,了解国外民法学的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理论联系实践,用以指导司法实践。并培养学生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最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熟悉我国民事法律、法规,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等法律专门人才。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了解 法体系和历史发展及适用范围,理解和掌握民法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各项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难点:民法的调整对象及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法的含义 民法有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广义的民法与狭义的民法、民法典和民法通则之分,着重掌握我国民法的含义。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依此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就是民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节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是指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它主要表现为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所制定的各种有关民事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民法的渊源的各种类型是: 一、宪法; 二、民事法律; 三、国务院制定的民事法规、决议和命令; 四、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发布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五、地方性法规; 六、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的指示; 七、国家认可的民事习惯。 第三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对各项民事法律制度和全部民法规范起统率作用的基本准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最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正确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对于准确地制订、解释和执行民法,依据民法原则处理民事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等原则 二、自愿原则

民法总论复习提纲

民法总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民事权利能力 [P65] 所谓民事权利能力,指据以充当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法人格,或人格。 [魏振瀛《民法》]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民事行为能力 [P66] 所谓民事行为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魏振瀛《民法》]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3.支配权 [P73] 指权利人得直接支配其标的,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4.请求权 [P73] 指权利人得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不作为)的权利。 5.宣告失踪 [P109] 公民下落不明满两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魏振瀛《民法》]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6.宣告死亡 [P111] 指依照法定程序,推定失踪人为“已死亡”,使之产生与事实死亡同样的法律后果。 [魏振瀛《民法》]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7.法人 [P116] 所谓法人,指由法律规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合组织和财合组织。 [民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8.不动产 [P151] 所谓不动产,指依自然性质或者法律规定不可移动物,包括土地及其定着物。 [魏振瀛《民法》]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会损害其用途或价值的物,不动产主要指土地及土地上的定着物。 9.民事法律行为 [P159] 所谓民事法律行为,指以发生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之一种法律事实。 [民通54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10.无效的民事行为 [P195] 无效的民事行为,指因欠缺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在法律上确定的、当然、完全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魏振瀛《民法》]无效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11.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P197] 所谓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指民事主体形式撤销权消灭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区别于完全

民法教学大纲

民法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ivil law 课程编码: 学时: 144 学分:9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 开课学期:2、3 适用专业:法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民法学是教育部所确定的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之一。民法学是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属于部门法学,民法学不仅要研究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以及各制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民法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研究民法适用中的新经验、新情况和新问题。由于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部门,它在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秩序,增强人们的平等观念、民主观念、权利观念、法治观念,自由观念,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以及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决定了民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门基本学科,决定民法学在法学教育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设置民法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民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民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法意识和权利意识,学会运用民法的基本技能,提高利用民法知识和理论分析、判断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民法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我国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弄清和掌握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性质及民法与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明确民法的渊源及民法的效力。 [本章主要内容]: 1.1民法的概念、构成要素 1.2民法的体系、渊源 1.3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 1 . 4民法的性质、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 [本章重点]: 民法的调整对象。 [本章难点]: 民法的性质、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

民法学重点知识

一、法学复习的重点 民法学是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重点不可能体现在部分的内容上,所以考生在复习民法学内容时,重点应在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民法的体系、民法的基本理论、民法的调整原则和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 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09年政法干警招录用《民法学考试大纲》(后称大纲)来看,民法学考试的内容大体包括民法总论部分、物权法部分、债法部分和人身权、知识产权、继承部分。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们认为各部分的复习重点主要为以下内容: (一)总论部分 民法学总论部分包括了民法的一些重要制度,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是深入学习民法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包括: 1。民法的本质。所谓民法是指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原则。民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即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民法的调整原则是贯彻宪法宗旨、体现民法精神、规范民事活动、指导民事审判的基本准则。把握好民法的调整原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项民事制度。考生在复习民法的调整原则时,应结合民法的其他内容,深入理解。特别是诚实信用原则,该原则被认为是民法的“帝王原则”,考生应准确把握其基本含义和该原则在民法基本制度中的体现。 3。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事实。就民事法律关系而言,要求考生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分类、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特别是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考生要有较清楚地认识。就民事法律事实而言,要求考生重点掌握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及其基本分类、各项分类的含义。 4。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制度。首先,应掌握公民的概念与本质;其次,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考生应当掌握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特点及比较,考生在复习时,更应当重点掌握。其他的如监护制度、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及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也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 5。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法和民法学的核心内容,其知识点也比较多,考生在复习时,对这一部分内容应当重点掌握。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和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附条件以及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构成等。 考生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当首先准确掌握各相关的概念。比如,对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构成等。考生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当首先准确掌握各相关的概念。比如,对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考生应当能够准确记住它的概念和特征,能够理解它和无效民事行为的区别,能够掌握它的法律效力和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等。 6。代理。代理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考生要注意准确掌握代理的概念,并根据此概念,理解代理的法律特征。其他如代理的适用范围和种类、代理权及其行使、无权代理的概念和无权代理的效力以及表见代理制度,这些都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 7。诉讼时效。重点掌握时效和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及其性质、诉讼时效的效力、诉讼时效和取得时效的区别、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区别、诉讼时效的意义、诉讼时效的种类、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和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和延长、期间的概念、种类病情计算等。 8。民事责任。重点掌握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民事责任的分

民法总论主要知识点

民法总论主要知识点

民法复习要点 一、基本概念 民法: 以民事的方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 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以及其他应由民法 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 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是私法的典型形 态,是权利法。 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 准则,贯穿于整个民法,对各项民事制 度和全部民法规范起统帅作用的基本准 则,是民法基本精神的体现,是民法调 整的社会关系和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 1.平等原则(民事权利能力、民事主体地位、 民事权益平等受法律保护) 2.自愿原则(自己意愿、自主行使民事权利、 当事人意愿优于任意性规范) 3.诚实信用原则(善意) 4.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5.公平原则(利益平衡、权利义务平衡、承

担民事责任平衡、负担与风险平衡) 6.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通则》第 7 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 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 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简称 , 民 事活动不得违反。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 法规范调整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平等主 体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所形成的 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 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义务 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能引

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 观事实或现象。分为行为和非行为(事件) 两类。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也称民事法律事实 的结合,它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 更或者消灭的两个以上的民事法律事实的总和。 表示行为: 又称民事行为( p139),以意思表示为要 素,并受法律承认生效时可依该意思表示 内容确定法律效果内容的行为。(当事人 实施民事行为时是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 果为目的,具有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 思。) 事实行为: 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动民事法律关系的 意图,但依法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形成权:

《民法学1》课程教学大纲

《民法学》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法学专业用课号:() 54 学时63 学分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法学学科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习其他法学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我国现行民事法律的基本规定,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运用法律知识、法学理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系统讲授民法的基本原理和我国民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法概述、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物权、债权、人身权、侵权行为等。鉴于知识产权法和婚姻法、合同法另开课程,本课程不作具体讲授。本学期课程任务为民法总论、债法概述两大部分。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民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民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法意识和权利意识,学会运用民法的基本技能,提高利用民法知识和理论分析、判断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民法学是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重点不可能体现在部分的章节上,所以考生在复习民法学课程时,重点应在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民法的体系、民法的基本理论、民法的调整原则和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从课程的内容结构来看,民法学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民法总论部分、物权法部分、债法部分和人身权、侵权责任,各部分均以现行的民事立法为依据,吸收民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民法学先修课程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通过法理学的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对于民法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宪法学的学习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及国家机构及其各自地位、相互关系有所了解,知道民事权利的具体分类、权利救济的基本途径。 三、课程内容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总论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民法概述 【本章重点】: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点、体系 【本章难点】:民法调整对象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基本要求】 一、了解:民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理解:民法的表现形式 三、掌握:民法的性质 ?第一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的含义 (一)民法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法中的市民法 2、我国古代没有民法,古代诸法合一,民刑不分 清朝末年清政府派沈家本修订法律,聘请日本的松冈义正起 草民法,1911年完成了一部《大清民律草案》 《大清民律草案》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法典草案,有民法的内容,但不能称为民法(重点颁布时间和意义)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设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参考德、日、 前苏联的立法经验,在1929年5月23日颁布《中华民国民法》 《中华民国民法》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 (重点颁布时间及意义)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法机关在1954年—1959年 (大跃进),1962年—1964年(文革前期)两次组织起草民法典, 但是因政治、经济、思想的原因搁浅了,1979年—1982年(改革 开放)听取邓小平的建议起草民法,不过由于讨论计划经济和市 场经济谁重要,由于政治原因,也没有立法成功。 5、1986年准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正式出台,198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新时期民法典步入了新的进程,为我国构建现代化民法体系奠定了基础。(重点同上) 6、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意味着我国民法典编撰工作第一部已经完成,在我国民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重点同上) 需要同学们每人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二)民法的含义 1、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 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需要理解为什么是总称) 总称的原因:由多个法律组成,各种规范的总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2、含义 (1)民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民法只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不调整其他关系

民法学考试大纲

民法学考试大纲 Ⅰ. 考查目标 Ⅱ.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 Ⅲ. 考查范围 Ⅳ. 试题示例 Ⅰ、考查目标 掌握民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运用民法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分析和解决民事领域的现实问题。 Ⅱ、考查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民法15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20分 简答题50分 论述题40分 案例分析40分 Ⅲ、考查范围 民法总论、人格权、物权、债权、合同、侵权责任、亲属与继承七部分。 一、民法总论 (一)民法概述 (二)民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 (三)民事法律关系 (四)自然人 (五)法人 (六)合伙 (七)国家 (八)法律行为 (九)代理制度 (十)诉讼时效 (十一)期间与期日 (十二)民事责任 二、人格权法 (一)人格权概述 (二)一般人格权

(三)具体人格权 三、物权法 (一)物权概述 (二)物权法概述 (三)物权变动 (四)物权的保护 (五)所有权 (六)用益物权 (七)担保物权 (八)占有 四、债法总论 (一)债的概述 (二)债的发生 (三)债的分类 (四)债的担保 五、合同法 (一)合同与合同法 (二)合同的成立 (三)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四)合同的效力 (五)合同的履行 (六)合同的保全 (七)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八)合同的终止 (九)违约责任 (十)转移财产的合同 (十一)提供服务的合同(十二)技术合同 六、侵权行为法 (一)侵权行为法 (二)侵权行为及其一般条款(三)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四)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五)侵权责任的其他问题(六)一般侵权行为 (七)特殊侵权行为之一(八)特殊侵权行为之二(九)自己责任与替代责任(十)单方责任和双方责任(十一)单独责任和共同责任(十二)侵权损害赔偿规则(十三)人身损害赔偿 (十四)财产损害赔偿 (十五)精神损害赔偿

民法总论复习纲要

1: 民法总论复习纲要 2018.6.11 第一章导论 1.民法。 (1)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 ○1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2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内容上表现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3民法是调整上述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既包括行为规范,也包括裁判规范。 2.民法的基本原则: (1)概念: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基本准则,是对民事立法、民事行 为和民事司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 (2)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 则。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 (1)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指民事法律规范所确定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 内容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的平等性,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核心特征。)(2)特征: ○1平等主体的社会关系。(基于行政隶属或上下级指导关系,不构成民事法律关系。) ○2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3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其内容。 ○4救济措施具有补偿性,例外情形才具有惩罚性。 4.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也称民事权利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 民事义务的人。 (2)我国现行民法总则规定的主体范围,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三种类型。 除上述三种典型的主题类型外,根据《物权法》规定,“国家”(作为整体)以及“集体”也 可以成为物权的主体。 (3)主体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4)只有义务主体才存在特定和不特定之分,任何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都是特定的。(例 如,所有权的主体为特定的,但义务主体为不特定的第三人。)

合同法教学大纲

合同法教学大纲 说明 合同法学属于法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之一。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法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不仅应当掌握合同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深入学习和研究合同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应当具备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基本运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合同案件。学习本学科应具备民法总论、分论的相关专业知识。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非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总学时为30学时,其间穿插4学时的模拟法庭、案例讨论等实践教学内容。鉴于总学时数的限制,因此一般只能讲授合同法总论。分论部分的内容原则上由同学们自学。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 本教学大纲的学习目的和要求部分对学生应掌握的各章知识点作了不同要求,共分四个层次:“重点掌握”和“综合应用”部分为各章的重点内容,通常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能理解,而且能熟记,并能与本学科的其他各章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重点掌握”和“综合应用”部分内容时,既要认真听教师的课堂讲授,又要认真阅读指定教材和有关法律条文,必要时还须参考阅读推荐参考书的相关内容;而“了解”和“理解”部分为各章的非重点内容,只要求学生一般掌握,能明白各知识点的涵义和内容即可。 本教学大纲经过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民法研究所全体老师集体讨论研究,由姚忠琴执笔撰写,王洪教授审定。

配合本教学大纲教学的指定教材为李开国教授主编的《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本大纲基本涵盖指定教材编写的内容,对于该指定教材未在本大纲中写入的内容同学们务必自学,以全面掌握本学科知识。为配合同学们深入理解教师讲授内容和自学,特推荐以下参考书和法规: 1、《合同法》,崔建远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合同法总论》,韩世远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合同法研究》(第一卷、第二卷),王利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合同法分解适用集成》,李国光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5、《合同法案例》,李永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总论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合同的概念、法律特征、分类、合同法与债法体系中相关法律的关系。了解合同法的意义和我国合同立法的演变历史。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和分类 一、合同的概念 二、合同的法律特征

《民法总论》复习资料-

一、客观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甲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已满6年。根据法律规定,其配偶( D ) A.只能申请宣告甲失踪 B.只能申请宣告甲死亡 C.只能先申请宣告甲失踪,再申请宣告甲死亡 D.既可以申请宣告甲失踪,也可以申请宣告甲死亡 ★考核知识点: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但从法律规定看,申请宣告失踪并不是申请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不管利害关系人是否曾经申请宣告失踪,都可以直接到法院申请宣告死亡。2.2008年5月,甲、乙、丙合开了一间酒吧,甲以现金10万元出资,乙以 其所有的房屋出资,丙以担任调酒师工作的劳务出资。2008年12月,酒吧欠某酒厂5万元货款。后甲因与其他合伙人发生矛盾,于2009年2月退伙。上述债务应当(D) A.由乙独立承担责任B.由乙和丙承担连带责任 C.由甲和乙承担连带责任D.由甲、乙和丙承担连带责任 ★考核知识点: 退伙的法律后果 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退伙人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甲出国前嘱托乙将甲的手机卖掉。数日后甲收到乙汇来的手机价款300元,并称手机已卖掉。数月后,甲看望乙,看到乙所用的正是声称已卖掉的那部手机。乙的行为属于(B) A. 越权代理 B. 自己代理 C. 无权代理 D. 双方代理 ★考核知识点: 代理权的行使 考核知识点解释: 自己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这种代理属于代理权滥用的行为,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所以法律是禁止的,但被代理人同意除外。 (二)判断题

民法讲义

民法讲义——编写:李仁玉 民法总论 一、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应注意区分民事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 2.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参与者,包括自然人、法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其他组织。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民事主体。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各种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具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或知识产品、人格利益,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还包括权利本身。 【题例】 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2008/三/1)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 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 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4.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难点辨析] 第一,应特别注意民事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民事法律关系是体现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法律规范加以调整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如道义关系、礼仪关系等,不体现民事权利义务内容,不由法律规范加以调整。 第二,应当注意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 第三,应特别注意各种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对于各种具体民事法律关系的掌握,应注意其细微之处,如不当得利关系与无因管理关系、各种具体的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等。 【题例】 1.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C?2005/三/1) A.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宜 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给你 C.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精中毒住院治疗 D.甲应同事乙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筋溺水身亡 2.甲、乙、丙三村分别按20%、30%、50%的比例共同投资兴建一座水库,储水量10万立方米,约定用水量按投资比例分配。某年夏天,丙村与丁村约定当年7月中旬丙从自己的用水量中向丁供应灌溉用水1万立方米,丁支付价款1万元,供水时,水渠流经戊村,戊村将水全部截留,灌溉本村农田。丁村因未及时得到供水,致使秧苗损失5000元。丁村以丙村故意不给供水,遂派村民将水库堤坝挖一缺口以放水,堤坝因此受损,需花2万元方可修复。因缺口大水下泻,造成甲村鱼塘中鱼苗损失2000元。由于发生上述情形,乙村欲将其30%份额转让给庚村。 问:本案涉及哪些民事法律关系? 二、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以民事权利的效力为标准,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支配权是指权利主体进行直接的排他性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等属于支配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权是典型的请求权。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以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发生变更、消灭的权利,

2020年整合民法总论复习要点笔记(大一下学期重点)名师精品资料

民法总论复习要点笔记 一,民法概述 1、民法理念: 1)私权神圣 2)身份平等3)意思自治 2、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 2、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1)事件 2)行为 三、物的分类:重点是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孳息 四、民事权利: 1、民事权利的分类及标准,尤其是性质分类 2、权利的取得(既受取得和原始取得) 3、权利的保护(私利救济,关键是自助行为) 五、民事主体 1、民事权利能力(对胎儿的保护,推定死亡,宣告死亡及其法律后果) 2、民事行为能力(概念,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3、监护(概念,监护人的顺序,委托监护的司法解释,监护职责,监护的终止) 4、住所(住所的确定方式) 5、法人(法人的特征,法人分类中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法人变更中的合并和 分立,法人机关中的法定代表人,法人终止中的清算及其人格) 6、合伙(概念、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合伙的财产、债务承担,退伙) 六、法律行为制度 1、法律行为(概念) 2、法律行为分类(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 3、意思表示(生效要件) 4、法律行为要件(有效要件,欠缺有效要件的后果〈效力待定、可变更可撤销、无效〉important) 5、附款(条件的分类)选择题 七、代理制度 1、代理的分类(重点是本代理和复代理) 2、代理权的行驶和限制 3、表见代理 八、诉讼时效 1、概念 2、分类(特殊情形:一年的情况) 3、中止、中断与延长 4、期限的计算 九、民事责任 1、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2、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无过错) 3、责任的竞合 十、人身权制度 1、人格权和身份权的概念 2、具体人格权:健康权、身体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