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_杨嘉懿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_杨嘉懿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_杨嘉懿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_杨嘉懿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对主动把握、积极适应和科学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

有重要意义。要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常态的内在规律,为“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通过创新激活经济的新增长点,借助协调平衡经济稳定发展,依仗绿色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凭借开放形成经济新的联动,依托共享保障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DOI 编号]10.14180/https://www.doczj.com/doc/141018795.html,ki.1004-0544.2016.04.019[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4-0103-04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

新常态

(1.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387)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ZDWT150102)。

作者简介:杨嘉懿(1985-),女,河北秦皇岛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家祥(1951-),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嘉懿1,李家祥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和国家把握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辩证地分析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所做出的科学判断,把握、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与新常态有着内在联系。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发展

新常态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策略。“五大发展理念”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思路和方向的集中体现,通过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新常态,因势利导,驾驭、引领经济新常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五大发展理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来把握新常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经济新常态需要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实践。“五大发展理念”是面对和要解决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发展问题提出来的,其会促进国民经济由大到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生产力角度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不断改进和更新,进而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经济新常态,就是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运用客观经济规律来全面推进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系统改革。要利用创新来引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中“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因素理解的延伸;要促进经济的协调和开放发展,形成新的发展结构,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中“社会结合”作用观点的阐释;要推动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发展的新格局,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过程中“自然条件”作用观点的拓展。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

103/

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2]同时只有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看做历史过程。”[3]“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新常态下“生产力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破解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方面的制度体系更为成熟定型,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保障。在新常态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性,主动调整生产关系,构建经济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使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

2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握发展的新特征,完善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推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新一轮跨越发展。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要先立足新常态,辩证地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进行科学判断,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不断适应新常态,也是“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新常态的探索过程。

第一,“五大发展理念”赋予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发展要更科学,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要依靠产业化创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活动,从而不断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这就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4]要培育发展的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进而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第二,“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破解难题的路径对策。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仍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旧突出,要有效破解经济发展的难题,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的空间。[5]新常态下整体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需要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资本、劳动力等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展开,这就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第三,“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应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常态应有之义;同时,经济发展也应是可持续的,因其是常态的,那就不能短暂,应持续较长时间,进而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但是,进入新常态之前,我国长期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然超负荷。在新常态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坚持绿色发展,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发挥循环发展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提质增效。

第四,“五大发展理念”阐释了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出口和消费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出口对经济增长及工业化进程发挥了较大的拉动作用,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成功转型的基础。因此,要坚持开放发展,推进双向开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推进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第五,“五大发展理念”揭示了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新常态下,经济格局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居民收入差距将会有所改变。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意味着收入速度下降,同时,不同收入阶层与群体之间收入分配格局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而收入下降的过程中,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坚持共享发展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保障基本民生,缩小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3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要融入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把引领经济新常态与破解发展难题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实践指南和科学路径,只有落实经济新常态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才能确保我国发展航船破浪前进。

3.1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04/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要依靠新动力。从要素投入角度来看,旧的经济增长是依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大规模粗放式投入来拉动,而新的增长动力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高效集约使用。由此看出,创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在于创新。坚持创新发展,要明确创新的方向,统筹创新资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利用创新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适应新常态下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我国由创新资源大国转变为创新能力强国。一是要依靠市场来优化配置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形成有效激励创新的体制架构,全面激发市场、政府和个人的活力,进一步加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合力和动力。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发挥“双引擎”的作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形成“市场主体创新”,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快发展动力转换。要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创新融资方式,支撑创新创业发展,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要发挥以消费为主、出口为辅的共同拉动作用,逐步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消费结构,确保服务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积极培育以技术为核心的对外经济优势,改变出口贸易结构,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二是要积极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经济“四维空间”,从多个层面培育发展新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新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双向有效的促进。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就要从全局角度统筹各区域的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逐步形成纵横向的经济轴带,促使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变化,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资本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目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就要促进产业发展的平衡化、高端化和信息化,着力提升各个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空间,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拓展网络经济发展空间,推进“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实现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下的创新发展。三是要全面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把创新落实到培育经济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活动,加强科技和经济的有机融合,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生产力对接,激活经济的新增长。

3.2协调发展形成经济格局的新平衡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呈良好态势,区域经济相对差距缩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要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就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保持区域空间开发的相对均衡,协调经济密度过高或过低地区,构建符合经济新常态要求的区域管理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经济落后地区摆脱边缘化。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的均衡,同时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人民福祉。一是要从全局角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使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的有机融合,推进经济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拓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形成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平衡格局。二是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维持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为1%的水平,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促进“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持续地激发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体制,促使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3.3绿色发展构筑经济发展的新环境

现阶段,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积累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资源与环境方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8%,如扣除这些损失,实际经济增长仅有5%左右。近年来严重的雾霾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说明了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新常态下要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对资源需求会继续增加,自然环境也必然面临更大的挑战,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构筑发展的新环境,遵循人与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推动低碳循环发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着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的绿色永续发展。一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有序有度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的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提高生产性服务业

105/

的比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摆脱经济增长对重工业化的依赖,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二是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实施循环发展的引领计划,加快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6]构建低碳循环发展的技术体系,利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减少污染产生,逐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三是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要充分挖掘生产要素的循环利用潜能,合理利用和集约使用水、电、土地等资源,走节能、高效的发展之路。

3.4开放发展打通经济联动的新路径

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及影响力的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对世界经济格局有深刻地认识、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进一步扩大全方位的对位开放,深化与各个国家的合作和交流,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形成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新秩序。要坚持开放发展,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一是要完善对外开放布局,加快双向开放的步伐,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市场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基地,形成外向型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对外贸易,提高服务业贸易的比重,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注重引资、引技和引智并举,推动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二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坚持互通互联原则,推进能源资源合作,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盘活国内生产要素,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三是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增长,会进一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更为复杂。这就要积极协调国际宏观经济的运行,努力促成公平、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形成,为确保全球经济平衡、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增长做出贡献,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3.5共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是实现以共同富裕为基础的增长,实现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聚集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更为突出,贫富差距较大、利益格局固化等因素所引发的社会利益冲突更为明显。新常态下经济格局的变化导致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拥有技术和资本的群体人员收入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差距会继续扩大。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收入增长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个阶段的收入差距扩大必然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会危及经济的后续发展。如果说缩小收入差距是确保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前提条件。但新常态下,收入差距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迹象,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面临严峻的挑战,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能够托底社会群体的机制。所以,要抓住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人民福祉,实现由国强民富和共同富裕,促使居民财富收入分配更为公平合理,保障基本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一是要缩小收入差距,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行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借助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通过税收制度调节过高收入,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二是要建立公平、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以托底机制为重点,增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能力,构建支撑新常态的安全网,进一步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深化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确保能从容地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

[3]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4]高建昆,程恩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九大举措[J].经济纵横,2015,359(10):17-22.

[5]任理宣.关于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N].人民日报,2015-11-04.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责任编辑许巍

106/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我国新常态时期的经济发展,承担着有效化解长期粗放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与风险以及保证经济提质增效稳定发展的双重任务。但从目前整个经济发展态势看,因受众多因素制约,老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如发展速度下滑较快、人民币汇率走势不稳、城镇化盲目扩张形成多种矛盾等。这对新常态时期“发展与调整”双重任务的实施,既形成制约,又带来新的风险。对此,需要采取诸如夯实推动发展的动力基础、打造稳健的金融市场、继续加大对“短板”的扶持力度、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平台等措施,着力防控和化解各种风险,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标签:经济新常态;发展风险;防控对策 为了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诸多矛盾,保持经济中高速高质量发展,中央提出了新常态经济发展逻辑,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目前部分地方和部分领域仍继续着传统发展模式,致使老的问题与风险没能解决,新的风险问题又相继出现。如何有效地遏制与规避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危机,已经成为能否促进新常态下经济调整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当前经济发展显现“硬着陆”风险端倪 自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尽管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实施的调整转型等措施,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从今年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增速持续滑落,已大大低于预期的7%增速水平。虽然一季度GDP实际增速为7.0%,二季度增速6.8%,但名义GDP增速仅为5.8%和5.6%。分区域看,原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更是塌方式下滑。如东北和西部的部分区域,其名义GDP增速和财政增速都出现负增长。同时,整个社会总供给持续疲软,工业发展也显出萧条迹象。2015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6.2%。比去年同期下滑2.5个百分点,如考虑价格因素,名义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6%,较去年同期下滑5.2个百分点;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9个月负增长。宏观一致合成指数创近10年来新低,为93.32。①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已显出“硬着陆”的征兆,其发酵效应影响着整个国民的发展信心与积极性。目前面中央提出的“三种叠加”的调整手段,因受工资、债务兑付、财政支出等三重刚性的约束,在缺少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新发展手段支撑下,更加剧了其实施的复杂性与难度。当前的经济下滑、新的增长点缺乏,难以较好地为顺利调整提供坚实的支撑基础,加大了转型的难度与风险危机的有效化解。 2.近期人民币汇率连续下降对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较大负面影响 当前,因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美元升值、大量外资回流以及国际上希腊债务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加大。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在学习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内容的基础充分的理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的含义,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党的xx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向传统发展思想的回归,更好地体现了发展思想的科学性。 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是“十三五”发展理念的首要内容,体现了我党对发展思想认识的深化,更加符合我国发展思想的原本涵义。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难以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十三五”时期,要切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一方面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要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

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另一方面,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协调性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也将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要紧扣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切实把调整比例、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一方面,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争取获得早期收获。另一方面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即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整体疲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呢?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这四个“没有变”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那么,四个“没有变”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 1、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增长3.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由此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 从国内看,7%的增速在改革以来的增长史中不是最低,而属于“中高速”,虽然与前36年年均10%的“高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比只有“周期性调整”而无“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重叠”的1989、1990年年均不足4%高出了3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经济规模按不变价格计算今年上半年比15年前同期扩大了60倍左右的基础上,实现一个百分点增速的经济内涵容量要比以往大得多。 从国际看,7%增速虽然略逊于处于规模小、基数低发展阶段的印度经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5)的增速,但是远超世界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

对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有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于XX市而言,与过去高速增长“常态”相比,新常态下XX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有望保持引领态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主要动力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经济结构正发生新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 一、因势而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逐步显现。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处于平稳合理区间,主要指标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新的发展动力不断集聚,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发展势头向好,转型创新成为新常态下最大亮点。 (一)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新常态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X-XX月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9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提升2.1个百分点。传统农业平稳较快增长。粮食生产平稳增长,产量达248.5万吨,增长1.8%,扭转去年下降局面;主要经济作物较快增长,油菜籽产量7.6万吨,增长4.7%;蔬菜产量573.6万吨,增长7.1%。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今年全市开工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6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400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41.6亿元,接待人数达2300多万人次。

(二)工业发展活力增强。新常态下,虽然传统工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新兴产业支撑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面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9月以来工业增速持续回升,X-XX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728.77亿元,同比增长12.0%。多数行业增长较快。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多数行业快速发展,其中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30.0%,汽车制造业增长27.7%,医药制造业增长26.4%。工业结构继续优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全市新兴行业发展较快,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1%,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过渡依赖烟草和工程机械的状况有所改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园区工业增长较快,发挥了工业经济主战场的引领作用。X-XX月,全市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13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市水平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1百分点,改变了去年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状况。 (三)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新常态下,房地产投资逐步回归理性,实体经济投资加快,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企业更加注重转型创新。X-XX 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6.30亿元,同比增长18.3%。主要领域投资较快增长。随着城市建设以及工业项目落地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0.8%,工业投资增长21.6%。房地产投资稳步回升。受国家和全省出台房地产政策利好,10月以来降幅收窄,X-XX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275.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8%;X-XX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34.61亿元,同比增长17.4%,5月以来增速稳步回升,显示房地产市场在低迷中有所回暖。民间投资增长加快。X-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_杨嘉懿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对主动把握、积极适应和科学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 有重要意义。要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常态的内在规律,为“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通过创新激活经济的新增长点,借助协调平衡经济稳定发展,依仗绿色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凭借开放形成经济新的联动,依托共享保障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DOI 编号]10.14180/https://www.doczj.com/doc/141018795.html,ki.1004-0544.2016.04.019[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4-0103-04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 新常态 (1.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387)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ZDWT150102)。 作者简介:杨嘉懿(1985-),女,河北秦皇岛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家祥(1951-),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嘉懿1,李家祥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和国家把握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辩证地分析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所做出的科学判断,把握、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与新常态有着内在联系。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发展 新常态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策略。“五大发展理念”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思路和方向的集中体现,通过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新常态,因势利导,驾驭、引领经济新常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五大发展理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来把握新常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经济新常态需要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实践。“五大发展理念”是面对和要解决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发展问题提出来的,其会促进国民经济由大到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生产力角度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不断改进和更新,进而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经济新常态,就是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运用客观经济规律来全面推进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系统改革。要利用创新来引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中“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因素理解的延伸;要促进经济的协调和开放发展,形成新的发展结构,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中“社会结合”作用观点的阐释;要推动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发展的新格局,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过程中“自然条件”作用观点的拓展。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 103/

2020学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三篇

2020学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三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核心位置,创新发展贯穿整个新发展理念。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创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力武器。 创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造性运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科学理念。创新发展理念运用时代语言,生动、客观、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事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中,其基本方向是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创新发展遵循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强调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突变,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新的渐进到新的突变,以至无穷。这种创新发展、辩证否定,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肯定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新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 创新发展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有规律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和行动,不会得到应有的、合乎规律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对事物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更不能否定规律。自然界的

发展有自然规律,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的发展有经济规律,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和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适应自然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破除不符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 创新发展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保障。创新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但它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不管是认识规律还是正确运用规律,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目的是为了适应规律、正确运用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也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创造性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人的认识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的这种特有的能动的因素和能力,起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凸显了人的认识和实践对推动事物发展、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实现创新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创新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更离不开实践。毛同志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这一个飞跃。实践尤其是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创新发展的成果,需要在创造性实践中取得,甚

新常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常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飞速前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再追求高速度、依赖强刺激,显然不合时宜,还会耽误未来发展机遇。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得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 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权威阐释: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风险抬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惊慌失措乃至丧失信心,从而能够积极调整心态、采取措施,逐步适应新常态。然而,仅仅适应新常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 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突出战略性。新常态是个动态过程,我们不仅要认识、适应,而且最终要引领。也就是说,要在注意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增添未来发展新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

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在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增添新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提出八个“更加注重”中,有三个更加注重与创新驱动有关,分别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创新驱动能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断动力。放眼环球,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欧洲正在大力推进“工业4.0”,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如果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仅无法走出产能严重过剩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 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与旧有发展模式告别,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新的驱动力量。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才能引领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 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特点: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经济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 政策: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党的十九大也将于明年召开。辛鸣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的确立,对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也属于政策。 事例:京津冀一体化 长江经济带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安徽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西安浐灞创新发展生态区 (参照:开放战略篇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未来构想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实践 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制度创新打造中国改革开放升级版 深化改革篇 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民间投资创业 安徽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重庆实施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 成都创新基层治理能力培训新载体 黑龙江泰来县养老事业探索与实践 创新驱动篇 天津滨海高新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适应“经济新常态”是中央遵循经济规律的深远认识和科学论断。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要更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经济新常态”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体现了政府科学谋策,更表现了政府的自信。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2014年北京APEC峰会期间,习总书记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做了阐述。 在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描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个主要趋势和特征: 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正大量涌现;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从市场竞争看,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探索全面化解产能过剩的办法,又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途径。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相对于旧常态、非常态而言的。从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看,2008年之前,我国经济主要是以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2009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切换到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2013年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际经济复苏疲弱态势延续,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工业运行风险逐步显性化。经济发展新常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经济放缓 2014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众所周知,2014年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4%,同时中国经济经济进一步下行,摩根大通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将会由2014年的7.4%进一步放缓至2015年的7.2%,而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率目标调整为7.0%,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阶段。 房地产下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如今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问题逐渐显露,发展态势越来越严峻。如下图所示红线为房地产销量增长率,2014年房地产销量基本处于下滑威胁动摇经济增长根基。 人口红利消失 另外,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取到重要作用的人口红利也在逐渐消失。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国从16岁到59岁的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在2012年已经见顶,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即便再将具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放宽五年,中国从16岁到64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也将2015年见顶。

走产业调整之路 持续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有增长点和增长优势,都在逐渐消失,只有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才能再次腾飞,虽然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无论是人居国民生产总值还是经济增长质量都远远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中国仍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将持续不断地赋予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在未来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在内发展都会变缓,产业转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中国经济要长远发展必须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将粗放型经济转移到以科技推动为主;将单一型经济产业转变成混合型生产服务一体化;将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变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同时政府也要简政放权,促进市场的作用,完善金融体系和市场规则,促进产业之间正常竞争和发展。 1)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正常竞争。 以电商为例,淘宝天猫在2014年双11里创下了惊人的571亿营业额,马云扬言在2020年电商要占领50%的零售市场,福兮?祸兮?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电商从未像中国这么火,中国的网购之所以这么火主要是因为网上购物比实体店要便宜许多,而事实上这是由于电商与实体店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商品价格要低于亚马逊,而在中国实体店价格远高于网店,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房租太贵,另一个就是实体店收税太重,而网商不需要缴税。我觉得电商应该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店,政府应该大幅降低实体店的税收,不然的话如果到了2020年电商占领50%的零售市场,中国将会有大量的人失业,因为电商所创造的就业不足以抵消实体店衰败带来的失业数目。 2)大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 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为例,现今政府又计划在天津,福建,广东建立新的自贸区,促进市场的作用,加大开放,深化改革,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如,2014年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3)促进小城市化,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 个人认为,城市化不是让农民进入大城市和知识分子竞争就业,而是要鼓励就地建镇,鼓励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将农业生产企业管理,做到从种子化肥,生产销售到服务的混合一体化农业模式,提高效率,解放生产力。

如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体会

如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 得体会 准确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自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科学认识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努力做好经济改革和发展这篇大文章。下面小编整理的如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如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体会1 一、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 中国6.9%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在发达国家中,英美复苏相对强劲,但经济增长基础并不牢固;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在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和俄罗斯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经济严重下滑,呈现滞胀特征;印度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增长率逐渐高企。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长周期影响下,世界经济整体表现出一种"新平庸",但不同国家面临的制约因素各异,呈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于世界经济"新平庸",不仅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特征,而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在世界上仍是较高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xx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3.1%,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5%,欧元区为1.5%,日本为0.6%。显而易见,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从长期看,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助推经济较快增长的"低垂的果子"会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在更高阶段上只能取得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从世界上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增速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规律。按照20xx年美元价格,20xx年世界银行所界定的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35美元)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5—4086美元之间)为5.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086—12616美元之间)为4.6%,而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20xx美元)仅为1.7%。这组数据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变化,说明中国已进入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通道;二是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3%,明显高出与我国同等发展阶段国家4.6%的平均增速,即使与低收入国家平均6.3%的增速相比依然较高。所以,我们自己不必在速度问题上过分焦虑,国际社会也没有指责中国增速不够高的理由。 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实现各项既定目标。中高增长速度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也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奠定了基础。粗放型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制约已难以为继,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经济增速太高,就难以遏制各方面大干快上的冲动,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如果增速太低,则会影响就业,妨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采取积极行动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 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并且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二、新常态经济下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当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对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从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

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

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 得 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2016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专题]。”科学认识当前形势,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性变化,是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新常态,回答好“怎么看”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河北与全国一样,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下的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自身特有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全省上下一定要加深对“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认识到,如果按照过去粗放型的方式来推动发展,省内、国内的条件都不支撑,再不抓紧转型,就会走进死胡同;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必须转型升级,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回答好“怎么看”的问题,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

到总书记的重大判断和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必须集中心思、抓好发展,主动作为,奋发作为,把发展短板补上去;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改革创新,防止问题积重难返;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努力使调整转型不失速,又好又快上台阶。 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关键是要积极作为、乘势而上,回答好“怎么干”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突出抓好“六个着力”: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六个着力”,既全面体现了中央精神,又符合河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既指明了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又蕴含着引领新常态所必需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握好这“六个着力”,我们就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就能确保河北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新常态,既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既是新任务,也是新考验。广大党员干部认识新常态的深度、适应新常态的速度,决定着全省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创新发展的速度。让我们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雷厉风行、殚思极虑、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常态,以新观念、新状态、新作为主动引领新常态,使我省各种优势和潜

2020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3篇【精选】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