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学习后总结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学习后总结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学习后总结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学习后总结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学习后的一些认识医疗器械是与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密切相关的特殊产品。

医疗器械风险是指医疗器械损害发生概率与医疗器械损害严重程度的结合。医疗器械的风险可能引发对人体的伤害甚至死亡的损害,或对社会财产和环境造成损坏,因此必须对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将医疗器械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以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法规采取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很多国家政府已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做了强制性要求贯彻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十分注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2008年4月25日发布行业标准YY/T 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风险管理的要求,阐明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范围涉及医疗器械的科研,生产,流通,使用的各个领域,强调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包括设计开发,生产,安装,使用直至停用和报废处置的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

2014年12月29日发布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第四条企业应当将风险管理贯穿于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应当与产品存在的风险相适应。

下面就培训后所掌握的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通用要求和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流程做一简单总结。

首先说明一下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价体系的关系,风险管理可以单独建立质量体系,也可以将风险管理体系融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中,这样做的效率会更高,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

再是风险管理的通用要求,这些通用要求非常重要,主要是针对医疗器制造商提出的,其他相关机构,部门和单位熟悉这些通用要求也是必要的。风险管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通用要求:

1、首先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要求,制造商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建立、形成文件和保持一个持续的过程,用以判定与医疗器械有关的危害、估计和评价相关的风险,控制这些风险并监视上述控制的有效性。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要素: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不同的医疗器械生命周期阶段,风险管理要素的侧重点可能不同,有些风险管理活动可能还需要重复的执行。

2、对“最高管理者”的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为风险管理创造条件,提供充分的资源,包括设施,设备和技术等,有必要时需要提供相关的培训。最高管理者应为风险管理分配可以胜任的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而且要规定一个如何决策风险可接受性的方针,并形成文件,适时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进行评审,以了解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必要时及时做出改进决策。

3、对“风险管理人员资格”的要求,执行风险管理任务的人员,应具有赋与他们的任务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适当时,应包括特定医疗器械及其使用的知识和经验、有关的技术或风险管理技术,并保持适当的资格鉴定记录。

4、对“风险管理计划”的要求,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生产企业应对每一类型或型号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进行精心组织和策划,建立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应是风险管理文档的一部分。此计划至少要包括:

a.策划的风险管理活动范围,

b,职责和权限分配;

c,风险管理活动的评审要求;

d,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

e,验证活动;

f,相关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和评审的有关活动。

5、对“风险管理文档”的要求,对所考虑的特定医疗器械,制造商应建立和保持风险管理文档。风险管理文档应提供对于每项已判定危害的下列各项的可追溯性,a,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b,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验证,c,任何一个和多个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定。只有保持这五个方面符合要求,才能真正发挥风险管理过程的作用,确保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

关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

1,风险分析,首先是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判定,列出安全问题清单;其次是危害的判定,判定危险源,列出危险源清单,然后是估计每个危害处境的风险,对每一个危险源的风险进行估计,包装概率估计和严重度估计,确定风险水平。

2,风险评价,对每个已判定的危害处境,制造商应使用风险管理计划中规定的准则,决定是否需要降低风险。风险评价的结果应记入风险管理文档中。

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的主要活动是采取措施将已判断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风险控制需要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a,风险控制方案分析,制造商应按下列优先顺序,使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a.1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a.2在医疗器械本身或在

制造过程中的防护措施;a.3从技术、经济上不能采取其他风险控

制措施时,考虑在医疗器械产品说明书,标签等有关文件资料中告

知安全性信息。风险控制的目标不是消除所有的风险,而是将风险

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降低风险的方法不止一种,这些方法可

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

b,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主要是做好两个验证,其一,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进行验证,也就是确认是否按要求最终采取了风险管理措

施;其二,对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目的事确认所实施

的措施确实降低了风险。

c,剩余风险评价,在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对于任何剩余风险,都应使用风险管理计划中规定的准则进行评价,此项评价结果应记入风

险管理文档中。如果剩余风险使用这些准则判断为不可接受,应采

取进一步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判断为可接受的剩余风险,制造商

应将这些剩余风险进行公示。剩余风险评价结果应记入风险管理文

档中。

d,风险/受益分析,本标准不要求对每个风险都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将风险控制到可接受水平不可行时,可通过风险/受益分析决定风

险的最终可接受性,对于证实已被受益超过的风险,制造商应决定

哪些安全信息对公示剩余风险是必要的。

e,由风险控制措施产生的风险,采取措施后应评审是否引入了新的危险源,是否由于风险控制措施的引入,影响了对以前判定的危害处

境所估计的风险。

f,风险控制的完整性,制造商应确保所有已判定的危害处境产生的一

个或多个风险已经得到考虑,这一活动的结果应记入风险管理文档。

用查看风险管理文档的方法检查符合性。

4,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综合剩余风险评价就是从各个方面检查每个剩余风险的综合影响,应由有知识、经验和完成此项工作的权限的人来完成。

5,风险管理报告;在医疗器械商业销售放行前,制造商应完成风险管理过程的评审,评审应至少确保:a,风险管理计划已被适当的实施;b,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c,已有适当方法获得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以上评审的结果应作为风险管理报价予以记录,并包括在风险管理文档内。关于风险管理报告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a,评审日期和评审人员的权限职责,评审目的,b,评审内容的输入,适用的法律法规,c,评审意见和评审结论d,批准人和批准日期。所包括的文件应以附录形式附在风险管理报告后面。风险管理报告最终审批后通过。

6,产品上市后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生产和生产后信息决定是否需要改进产品和服务,是上市后风险管理的直接依据。包括,a,收集信息,b,信息评审,评审是否有以前没有认识的危险或危险源出现,是否由危险源处理产生的一个或多个估计的风险不再是可接受的,如果这些情况发生,就应该重复和完善风险管理过程,必要时寻找产品改进方向。

通过这次培训,使本人对风险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理解风险管理一定要将损害的发生概率和损害的严重程度两部分结合起来才是全面完整的。只要使用医疗器械必然会有风险,当前有些人认为只要医疗器械符合产品标准中安全性指标要求,而功能性未全部实现就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指标和功能性指标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医疗器械的预期用途不能实现,势必会影响诊断和治疗效果,更有可能会造成延误治疗,

试论医疗器械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试论医疗器械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在当代的医疗卫生条件下,我国的医疗水平技术在不断的提高,相对应的降低了医疗风险,当前的医疗器械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很不容易进行直接控制。医疗器械属于高投入,高收入的技术产业,但同时由于自身的用途是直接涉及到生命安全的,所以在进行医疗器械的产品生产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该文将从现在的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如何更好的采取措施降低医疗器械管理风险。 标签: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合理措施 [Abstract] The medical level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improved in the contemporary medical health condition,which relatively reduces the medial risk,currently,the medical device management still has a certain difficulty,and the direct control of it is not easy. Medical device belongs to the high-input and high-income technical industry,and its purpose directly involves in life security,therefore,there is a certain risk in the production of medical device. The paper analyzes how to take better measures to reduce the medical device management risk starting from the risk management status of present medical device. [Key words] Medical device;Risk management;Rational measure 医疗器械和其他的工业生产不同,医疗器械是直接用于治病救人的,因此医疗器械在运用过程中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医疗器械从投入生产到最后报废,这中间存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产生一定的医疗风险,直接影响到医疗生产安全,因此强化医疗器械管理,提高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含义 风险管理是在确定有风险的客观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风险管理包括对风险的预计,风险程度的度量,以及风险出现后的合理解决措施。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最优化的风险管理就是提前对预期风险进行测量,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排序,风险越大的需要做到优先处理,而其他相对较小的风险可以后处理,以降低风险危害。强化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在一定意义下降低了医疗器械使用危险,从而更好地保证医疗卫生安全。 2 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对应所需要的医疗器械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但从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生产和使用情况来看,我国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仍是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 2.1 相关企业缺乏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意识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模版

风险管理报告 (模版) 编写: 风险管理参加人员: 日期: 年月日 评审: 日期: 年月日 批准: 日期: 年月日 盖章)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 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第一章概述 1. 编制依据相关标准(按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类型列举相关标准,以下标准为举例)1)YY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2)注册产品标准(XXXX YZBHXXXX-2009 3)其他标准 产品的有关资料 1)使用说明书 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 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 2.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文是对XXXX 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XXXX 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见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产品描述 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如能加入照片或图片最好),产品概述、机理、用途 适应症: 禁忌症: 设备由以下部分组成:(文字描述或示意图) 4.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XXXX产品于20XX年开始策划立项。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

ISO13485-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

XXXXXXX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配件 风险管理报告 编制人: 批准人: 批准日期: 版本号:A0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 (5) 第三章风险管理评审 (7) 第四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8) 附件1 (9) 附件2 (11) 附件3 (12) 附件4 (15)

第一章综述 本风险管理计划主要是对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设计开发、产品实现、最终停用和处置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 备注:本公司不承担现有产品“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设计开发,产品规格由客户提供相关的图纸及技术规范,本公司只提供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不进行配套医疗器械的销售,因此配套医疗器械的最终停用及处置由客户负责。 1、产品简介

2、风险管理计划和实施情况简述 于2019年11月开始策划立项。立项的同时。我们针对该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制定了风险管理计划。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对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活动有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的评审要求进行了安排。 公司组成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了该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确保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活动按照风险管理计划有效的执行。在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生产阶段,风险管理小组共进行了一次风险管理评审,形成了相关的风险管理文档。 3、此次风险管理评审目的 本次风险管理的评审目的是通过对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在交付客户前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体评价,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经圆满地完成,并且通过对该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和对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获得方法的评审,证实对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风险已进行了有效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医疗器械风险分析报告

医疗器械风险分析报告 1、范围 Xxxx是在中外经络治疗方法、传统和现代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集微电脑模拟控制、治疗电极于一体。本产品适用于乳腺疾病的镇痛治疗和消炎。 本风险管理计划主要是对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设计开发、产品实现、最终停用和处置阶 段)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 2、职责与权限 本风险活动参加人员及职责见下表:

3.1生产部、质检部、市场部负责配合技术部对经风险分析判断出的危害进行发 生概率与损害严重度的分析,最后根据本计划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判断风险的可接受性,保存好评价记录。 3.2以下是为本次风险管理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其中损害的严重度采用定性 分析,损害发生的概率采用半定量分析,风险可接受性准则以4×6三分区矩阵图表示。 3.2.1损害的严重度水平 3.2.2损害发生的概率等级 3.2.3风险评价准则

说明:A:可接受的风险;R:合理可行降低(ALARP)的风险;U:不经过风险/收益分析即判定为不可接受的风险 3.3在经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过程判断出的产品所有的风险均应采取合理可 行的措施降至可接受区,当风险被判断为不可接受时,应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对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如果受益大于风险,则该风险还是可接受的,如果风险大于受益则设计应放弃。 3.4对损害概率不能加以估计的危害处境,应编写一个危害的可能后果清单以用 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各部门应配合技术部采取合理可行降低法将风险降低到合理可行的最低水平,对于无法降低的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如果受益大于风险,则该危害可接受,如果风险大于受益,则风险不可接受。 3.5在可接受区,风险是很低的,但是还应主动采取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 3.6受益必须大于风险才能判断为可接受。 4、风险控制 4.1对于经判断为可接受的风险还应当采取可行的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 4.2对于经判断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各部门应配合技术部在设计开发阶段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方案分析,识别一个或多个风险控制措施,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1)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消除特定的危害; --降低损害的发生概率;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模版)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模版) 风险管理报告(模版)编写:风险管理参加人员:日期:年月日评审:日期: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盖章)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 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 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 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 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第一章概述 1、编制依据 1、1相关标准(按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类型列举相关标准,以下标准为举例)1)YY0316-xx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注册产品标准(XXXX YZB/国XXXX-xx)3)其他标准 1、2产品的有关资料1)使用说明书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

2、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是对XXXX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XXXX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见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产品描述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如能加入照片或图片最好),产品概述、机理、用途适应症:禁忌症:设备由以下部分组成:(文字描述或示意图) 4、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XXXX产品于20XX年开始策划立项。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X,版本号XX)。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X XXX产品于20XX年开始批量生产,未发生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变更(或者发生了XXXX方面的变更,公司已针对变更情况制订了风险管理计划并实施了风险评估及纠正)。

论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

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与评价的关系 徐研偌 徐研偌:(原)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处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报告作用的论述,提出风险管理报告在医疗器械评价系统中的作用的论 点和风险管理报告应具备分析充分性、控制彻底性和风险 逻辑关系的论点。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评价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device Risk Management & Evaluation Xu YanRuo:(EX)Shanghai SFDA Medical Device Safety Inspection Abstract: Through discourse the use of medical device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report ,provide the argument that the use of risk management report in the medical devi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risk management report should have adequacy , complete control and risk logical relationship . Key word : medical device , risk management , evaluation 医疗器械的预期用途是为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和治疗等,由此带来的风险是众所周知的,从医疗器械行业产生,每一个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制造,就是不断在为降低风险而进行技术的改进和生产的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文档模板

风险管理控制程序风险管理文档 产品名称:

目录 风险管理计划 (1) 1 范围 (1) 2 职责与权限的分配 (1) 3 风险分析 (1) 4 风险评价(含有可接受性准则) (2) 5 风险控制 (5) 6 风险管理活动的验证要求 (6) 7 风险管理活动评审的要求 (6) 8 综合剩余风险分析 (7) 9 风险管理报告 (8) 10 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和评审活动 (8) 风险分析记录 (1) 1 产品描述 (1)

2 概述 (1) 3 风险分析人员 (1) 4 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判断 (1) 5 危害的判定 (14) 风险评价记录 (1) 1 产品描述 (1) 2 概述 (1) 3 步骤 (1) 3.1 损害发生概率的分析 (1) 3.2 损害发生严重度的分析 (1) 3.3 风险可接受性判断 (2) 风险控制记录 (1) 1 产品描述 (1) 2 概述 (1) 3 步骤 (1)

3.1 风险控制方案分析 (1) 3.1.1 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1) 3.1.2 在医疗器械本身或在制造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1) 3.1.3 安全性信息。 (1) 3.2 设计开发过程中,运用FMEA、FMECA,对于与产品安全性 相关的失效模式,按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 风险控制,以下是FMEA、FMECA技术应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1 3.3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 (2) 3.4 风险/受益分析 (2) 3.5 风险控制的完整性 (2) 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记录 (1) 1 产品描述 (1) 2 概述 (1) 3 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 (1)

医疗器械注册综述性资料模板

4 综述资料 4.1 概述 产品名称XXXXX,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17年第104号)和《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食药监械管〔2016〕35号);管理类别为X类、分类编码为XX-XX-XX。 4.2 产品描述 4.2.1产品名称: XXXXX 预期用途:本产品适用于…… 结构组成:……(注:需与申请表中对应部分描述保持一致。) 4.2.2 主要原材料 产品结构组成如有图示,需标明每个部件名称(明确配件),各部件主要原材料可列表明确。例如使用聚氨酯材料,应写明聚氨酯的类型、嵌段类型、各部分嵌段物的化学名称和比例。4.3 型号/规格 具体描述申报产品的型号/规格,可通过产品标记实例进一步说明(注:应与申请表中型号/规格保持一致)。 4.4 包装说明 产品包装说明需列明灭菌方式、包装材质和包装上信息。例如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采用环氧乙烷灭菌。单包装材质:上纸为透析纸,底膜为聚酯材料,包括下列信息: a)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b)流量的名义值; c)注册人/生产企业名称、住所、联系方式及生产地址; d)生产批号; e)生产日期、失效日期; f)“一次性使用”的字样或图标; g)“无菌”、“无热原”、“包装破损切勿使用”、“不透X射线”、“其他内容详见说明书”的字样或标志; h)产品技术要求编号,法规要求的证照号码。 4.5 适用范围和禁忌症 此处适用范围需与申请表中适用范围描述保持一致。列明申报产品禁忌症、预期使用环境、适用人群等。 4.6 参考的同类产品或前代产品情况 对比申报产品与前代产品的差异,对比申报产品与已上市产品在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材料、性能指标、作用方式、预期用途、生产工艺、灭菌方式和有效期等方面的一致性。 4.7 其他 列明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有源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

有源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 (XXX型XX诊断仪) 目录 第一章综述 (3) 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 (4) 第三章风险管理评审 (5) 第四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7) 附录1 (8) 附录2 (9) 附录3 (13) 附录4 (16)

第一章综述 1产品简介 XXX型XX诊断仪其工作原理、产品组成、产品功能……。 (产品外形示意图) 2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XXX型XX诊断仪于20XX年开始策划立项。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制定了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XXX型XX诊断仪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对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包括试生产阶段)的风险管理活动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的评审要求进行了安排。 公司组成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了该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确保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活动按照风险管理计划有效的执行。 3此次风险管理评审目的 本次风险管理的评审目的是通过对XXX型XX诊断仪产品在上市前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体评价,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经圆满地完成,并且通过对该产品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4风险管理评审小组成员及其职责

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 1 风险可接受准则 见附件1 2 风险管理文档 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XXX型XX诊断仪安全性特征问题清单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初始危害判断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分析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风险评价表、风险控制措施记录表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 3 相关法规 …… 关于执行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有关事项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8]314号) …… 4相关标准 GB 9706.1-2007 GB 9706.15-1999 YY 0505-2005 …… 5相关文件和记录 风险管理控制程序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产品设计开发文档(主要包括设计图纸、工艺、DFMEA表XXXXX、PFMEA表XXXXX等)……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学习后总结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学习后的一些认识医疗器械是与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密切相关的特殊产品。 医疗器械风险是指医疗器械损害发生概率与医疗器械损害严重程度的结合。医疗器械的风险可能引发对人体的伤害甚至死亡的损害,或对社会财产和环境造成损坏,因此必须对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将医疗器械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以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法规采取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很多国家政府已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做了强制性要求贯彻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十分注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2008年4月25日发布行业标准YY/T 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风险管理的要求,阐明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范围涉及医疗器械的科研,生产,流通,使用的各个领域,强调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包括设计开发,生产,安装,使用直至停用和报废处置的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 2014年12月29日发布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第四条企业应当将风险管理贯穿于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应当与产品存在的风险相适应。 下面就培训后所掌握的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通用要求和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流程做一简单总结。 首先说明一下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价体系的关系,风险管理可以单独建立质量体系,也可以将风险管理体系融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中,这样做的效率会更高,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

再是风险管理的通用要求,这些通用要求非常重要,主要是针对医疗器制造商提出的,其他相关机构,部门和单位熟悉这些通用要求也是必要的。风险管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通用要求: 1、首先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要求,制造商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建立、形成文件和保持一个持续的过程,用以判定与医疗器械有关的危害、估计和评价相关的风险,控制这些风险并监视上述控制的有效性。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要素: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不同的医疗器械生命周期阶段,风险管理要素的侧重点可能不同,有些风险管理活动可能还需要重复的执行。 2、对“最高管理者”的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为风险管理创造条件,提供充分的资源,包括设施,设备和技术等,有必要时需要提供相关的培训。最高管理者应为风险管理分配可以胜任的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而且要规定一个如何决策风险可接受性的方针,并形成文件,适时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进行评审,以了解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必要时及时做出改进决策。 3、对“风险管理人员资格”的要求,执行风险管理任务的人员,应具有赋与他们的任务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适当时,应包括特定医疗器械及其使用的知识和经验、有关的技术或风险管理技术,并保持适当的资格鉴定记录。 4、对“风险管理计划”的要求,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生产企业应对每一类型或型号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进行精心组织和策划,建立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应是风险管理文档的一部分。此计划至少要包括: a.策划的风险管理活动范围, b,职责和权限分配;

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要求及说明

附件2: 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及说明

注册申报资料应有所提交资料目录,包括申报资料的一级和二级标题。每项二级标题对应的资料应单独编制页码。 一、申请表(附表1) 二、证明性文件 1.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2.按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审批》的境内医疗器械申请注册时,应当提交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审查通知单,样品委托其他企业生产的,应当提供受托企业生产许可证和委托协议。生产许可证生产范围应涵盖申报产品类别。 三、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基本要求清单 说明产品符合《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基本要求清单》(附表2)各项适用要求

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证明其符合性的文件。对于《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基本要求清单》中不适用的各项要求,应当说明其理由。 对于包含在产品注册申报资料中的文件,应当说明其在申报资料中的具体位置;对于未包含在产品注册申报资料中的文件,应当注明该证据文件名称及其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编号备查。 四、综述资料 (一)概述 描述申报产品的管理类别、分类编码及名称的确定依据。 (二)产品描述 1.无源医疗器械 描述产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如适用)、结构组成(含配合使用的附件)、主要原材料,以及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特征等内容;必要时提供图示说明。 2.有源医疗器械 描述产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如适用)、结构组成(含配合使用的附件)、主要功能及其组成部件(关键组件和软件)的功能,以及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特征等内容;必要时提供图示说明。 (三)型号规格 对于存在多种型号规格的产品,应当明确各型号规格的区别。应当采用对比表及带有说明性文字的图片、图表,对于各种型号规格的结构组成(或配置)、功能、产品特征和运行模式、性能指标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包装说明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本公司产品在生产和使用全过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受到识别、评估,从而制定、实施适应的应对措施,并监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风险损害发生的概率。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风险管理过程。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制订一个决策可接受风险的准则,确保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分配有资格的 人员。 3.2技术部负责策划风险管理过程,并组织对产品进行风险分析、评价、控制等活动。 3.3技术部依据风险可接受准则,最终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并最终形成风险管理报告。4内容 4.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建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由于风险管理贯穿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 程,因此,风险管理小组应该包括医学专家、生产、技术、质检、销售、产品使用 以及能够获得产品使用信息的相关人员。其中至少有一名医学专家。 4.2风险管理流程 4.2.1风险分析 包括预期用途与安全有关的特征的判断和危害的判定。 4.2.2风险评价 包括分析损害发生的概率和严重度,并对风险可接受性进行判断。 4.2.3风险控制 包括方案分析、控制措施和措施实施效果验证。 4.2.4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包括综合剩余风险评价和决定需公开的剩余风险信息。 4.2.5生产后信息 收集、评审生产后信息。 4.3风险管理计划 4.3.1技术部负责编制公司产品的《风险管理计划》,内容应包括: ◆计划范围——判断和描述适用于计划的医疗器械和寿命周期阶段; ◆职责和权限的分配; ◆风险管理活动的评审要求; ◆风险可接受准则; ◆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活动的验证要求;

◆综合剩余风险分析; ◆与收集和评审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相关的活动。 如在产品寿命周期内计划有所改变,要保留更改的记录。 4.3.2技术部负责保管风险管理的文档,包括: ◆公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风险活动的记录; ◆风险管理所引用的国际标准的相关文件。 4.4风险分析 4.4.1风险分析过程是一个风险信息的收集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分级、归纳;4.4.2风险分析必须基于事实、理论。这方面既涉及到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风险控制范围, 也涉及到产品本身的实际特点。因此,提出的损害应该进行分类,并列举出产生这些损害的原因有哪些,这些损害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发生的概率。这些数据决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生产事故、医疗事故等信息得出的具有依据的结论。各个专业进行的风险分析必须形成记录,引用的文献资料应该能够得到证实; 4.4.3对于分险分析,可以参照YY0316-2008标准附录C提供的参考思路进行分析。但这 只是一个线索参考,针对一个具体的产品,必须十分清楚产品的生产环境、工艺过程、人员素质、使用环境、使用对象的素质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4.4.4风险管理小组根据各个专业的风险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审定,制定出风险管理需要 解决的风险类型; 4.4.5制定可以接受的风险控制水平; 4.4.6根据总的风险分析结果,逐条制定适应的解决措施,并对采取了这些措施后,风险 的损害程度或者损害发生的概率是否已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4.4.7根据上述制定的解决措施,在相应的工艺文件中作为产品风险控制的关键点进行控 制。必要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模拟风险出现的实际情况以及解决措施的实际效果,根据验证的结果重新对风险分析进行完善补充; 4.4.8形成风险管理报告,作为法规要求的新产品注册文件资料。 4.5风险控制 4.5.1降低风险 当需要降低风险时,可按本程序中4.5.2~4.5.7条款的内容执行,使每个危害相关的剩余风险被判定为是可接受的。 4.5.2方案分析,确定控制措施,措施可包括: ◆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产品本身或生产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告知安全信息。

谈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法规要求

谈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法 规要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谈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法规要求 【作者】王兰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北京100810) 【摘要】在分析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和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中风险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对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进一步推进实施风险管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医疗器械;监管法规;风险管理 Discussions on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for Medical Device Risk Management in China 【Writer】 WANG Lan-mi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Devices,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810 【Abstract】 The requirements for risk management in current medical device regulations in China were review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were given. 【Key words】Medical Device,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Risk Management 医疗器械作为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疾病的特殊产品,普遍存在着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人体伤害的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医疗器械设计开发、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一种医疗器械被批准上市,只是表明基于现有认识水平其风险小于获益,即其风险处于可接受的水平。风险管理是使产品的风险—获益平衡达到最优化的过程,是保障产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对我国现有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和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中的风险管理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进一步推进实施风险管理进行初步讨论。 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航空工业,医疗器械也是较早开展风险管理活动的工业产品门类之一。世界上最早对医疗器械提出风险管理应用要求的标准是EN1441:1997,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210工作组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SC 62A工作组联合将该标准进行更新,发布了ISO14971-1:1998标准,在2000年后又进行了修订,相继发布了2000版、2007版,成为国际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活动的公认准则。 我国在2000年等同转化ISO14971-1:1998,发布了YY/T0316-2000《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第一部分—风险分析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003年等同转化ISO14971:2000,发布了YY/T0316-2003《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008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 YY/T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该标准等同转化自ISO14971:2007,代 [1] 替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文档模板

风险管理文档产品名称:

目录 风险管理计划 (1) 1范围 (1) 2职责与权限的分配 (1) 3风险分析 (1) 4风险评价(含有可接受性准则) (2) 5风险控制 (3) 6风险管理活动的验证要求 (3) 7风险管理活动评审的要求 (3) 8综合剩余风险分析 (4) 9风险管理报告 (4) 10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和评审活动 (5) 风险分析记录 (1) 1产品描述 (1) 2概述 (1) 3风险分析人员 (1) 4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判断 (1) 5危害的判定 (7) 风险评价记录 (1) 1产品描述 (1) 2概述 (1) 3步骤 (1) 3.1损害发生概率的分析 (1)

3.2损害发生严重度的分析 (1) 3.3风险可接受性判断 (1) 风险控制记录 (1) 1产品描述 (1) 2概述 (1) 3步骤 (1) 3.1风险控制方案分析 (1) 3.1.1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1) 3.1.2在医疗器械本身或在制造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1) 3.1.3安全性信息。 (1) 3.2设计开发过程中,运用FMEA、FMECA,对于与产品安全性相关的失效模式,按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以下是FMEA、FMECA 技术应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 (1) 3.3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 (1) 3.4风险/受益分析 (1) 3.5风险控制的完整性 (1) 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记录 (1) 1产品描述 (1) 2概述 (1) 3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 (1) 4需公开的剩余风险信息 (1) 风险管理报告 (1) 第一章综述 (1) 1产品简介 (1) 2风险管理计划和实施情况简述 (1) 3此次风险管理评审目的 (1)

医疗器械注册--研究资料

(资料5) 5、概述 产品名称:xxx 产品型号:xxx 公司名称:xxx有限公司 日期:2014年10月 管理类别:xxxx 本研究报告遵循了《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第43号)的编写要求,以xxx有关的国家强制标准和行业标准作为研究依据,按产品分类要求和产品自身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因本xxx属于有源Ⅱ类(6854)产品,不包含注射器,没有接触患者的部件和附件,所以其中部份内容不适用和/或属于豁免目录产品(如生物兼容性、生物安全性、灭菌和消毒工艺、动物研究等)。本报告主要针对产品性能、有效期和包装、软件等研究分析。 5.1产品性能研究 5.1.1产品技术要求的编制说明 本xxx是由 xxx有限公司负责设计、研发和生产。本xxx用于向病人xxx,或者用于化学科研和生物医学研究。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医疗器械应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为此,我们参考《医用电气设备第2-24部分: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GB 《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GB/T 14710-2009《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和YY0505-2012 《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方法》的规定,并遵循了《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产品技术

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第9号通告)所要求的格式编写,制定了产品技术要求,规定了xxx性能指标和电气安全要求的检验标准和依据。 5.1.2引用及主要性能指标确定的依据 GB/T 191-2008 包装贮运图示标志 GB 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GB 医用电气设备第2-24部分: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 GB/T 14710-2009 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YY0505-2012 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方法 YY/T 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YY/T 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 YY 0709-2009 医用电器设备第1-8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通用要求,医用电器设备和医用电器系统中报警系统的测试和指南5.1.3产品技术指标

2020年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

XX有限公司 MS-CARE-01 社会责任及EHS 手册 (1.0版) 制订: 审批: 2020-1-1发布 2020-1-1实施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 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光学器具、仪器及内窥镜设备(非眼科光学诊断和治疗设备、器具除外),医用超声仪器及有关设备,医用激光仪器设备,医用高频仪器设备,物理质量设备,医用磁共振设备,医用X射线设备,医用X射线附属及部件,医用高能射线设备,医用核素设备,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手术室、急诊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医用软件,临床检验分析仪器(不含体外诊断试剂)销售 批准: 批准日期:20xx年x月x日 xxx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2 第三章风险管理评审-------------------------------------------------------------3 第四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4 第五章附录1------------------------------------------------------------- ----------5 附录2-------------------------------------------------------------------------6 附录3-------------------------------------------------------------------------7 附录4-------------------------------------------------------------------------8

4.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综述资料

综述 一、概述 1. 管理类别及分类编码 按照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02-08-28)本产品属于分类编号6854“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中“手术及急救装置”,以及按《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及附件(2015-07-14)本产品属于“接触人体器械”中“无源医疗器械”中的“其它无源器械”,使用状态为“暂时使用”中的“创伤”接触,管理类别为Ⅱ类的动脉压迫止血器。 2. 名称确定 鉴于本产品的预期用途及适用范围,根据《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将本产品命名为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其中止血器为核心词,桡动脉和压迫均为特征词。同时,本命名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的其他相关要求, 二、产品描述 本产品由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组成。无菌包装,灭菌方式XXXXXX灭菌。 1.工作原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结构组成: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主要原材料: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特征: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4.相应图示说明: 见图 三、型号规格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有XX和XX两种规格。 型号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型号2: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型号1与型号2两种型号XXXXX不同,在结构组成及性能指标等方面均无区别。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

1 目的 本程序依据YY/0316-2008的要求,规定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方针、风险可接收准则和风险管理过程要求,规范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活动,确保医疗器械产品使用安全。同时规定了与产品安全相关的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和方法,使其降低到患者或使用者可接受水平。通过对医疗器械有效开展风险分析和减低风险措施工作,消除潜在缺陷,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产品实现过程、产品销售服务过程以及产品报废处置过程的风险管理活动。 本程序规定了与本公司产品的安全相关的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包括与产品相关危害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其风险。对于已经发布的和在进行临床评估的产品,进行更改时要执行此程序中规定的相关风险管理过程。 3 职责与权限的分配 3.1 最高管理者 最高管理者作为本公司产品风险的负责人,负责: ●制定本公司的风险管理方针。 ●为风险管理活动配备充分的资源和有资格能胜任的人员,对风险管理工作负领导 责任。保证给风险管理、实施和评定工作分配的人员是经过培训合格的,保证风险管理工作执行者具有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 ●规定风险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授权办公室确定风险管理小组成员。 ●主持每年的风险管理活动评审,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的适宜性,以确保风险管 理过程持续有效; ●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以下简称:风险管理报告)进行审批,或授权管 理者代表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3.2 管理者代表 ●确保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对公司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督导; ●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实施和效果进行监督; ●主持评审产品的风险管理过程; ●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以下简称:风险管理计划)进行审批; ●对《风险管理报告》进行审批 3.3 办公室 办公室作为本公司风险管理的主管部门,为确保在计划的规定阶段完成风险管理活动: ●负责指定各项目风险管理负责人; ●负责组织协调风险管理活动; ●负责跟踪检查风险管理活动实施情况; ●负责对所有风险管理文档的归口管理工作。 3.4公司质量技术部 ●负责编制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对已上市产品,公司质量技术部应指定一名产品负责人; ●通过内审、日常检查等形式,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相关记录的汇总; ●负责不合格品的评审。 3.5 采购部 ●提供采购过程与风险有关的相关信息; ●参与风险分析和评价。 3.6 生产部 ●提供生产过程与风险有关的相关信息; ●在生产过程中采取风险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 ●参与风险分析和评价。 3.7 销售部 ●参与对售出产品的质量跟踪,并反馈相关信息;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范例

风险管理报告 (ISO13485-2016/ YY/T0316:2016) 第一章综述 1.0产品简介 2.0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于XXXX年开始策划立项。立项的同时,我们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制定了风险管理计划。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可接受准则,对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包括试生产阶段)的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活动有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的评审要求进行了安排。 公司组成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了该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确保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活动按照风险管理计划有效的执行。 在产品的设计和项目开发阶段,风险管理小组共进行了一次风险管理评审,形成了相关的风险管理文档。 3.0此次风险管理评审目的 本次风险管理的评审目的是通过对产品在上市前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体评价,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经圆满地完成,并且通过对该产品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和对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获得方法的评审,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有效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4.0风险管理评审小组成员及其职责

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 1.风险可接受性准则 1)严重度评价原则 为每项危害所估计的严重度均可以1、2、3、4分类号的形式记录在风险管理表格的“严重度S栏内,并分别注明有无相应控制措施。损害程度一般并不取决于其产生原因,但也有例外。因此对每一项危害-原因项均须分别注明损害严重度。 如果损害严重度在不同情况下也分别不同,则所取值应为其一般会出现的最该程度。

2)每项危害的潜在原因判定 小组全体成员首先通过各自的专业知识直观地寻找潜在原因。必要时,需进行关键元器件或时间的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或故障分析(FTA)。 寻找到的危害原因,记录在风险管理表格的“原因和辅因”栏内,并用“C”标识。 3)发生概率的评价准则 对危害的潜在原因应估计其发生概率。有关的信息源为: 类似产品的使用经验(如:维修统计数据); 已经认可的技术规范; 自身使用寿命调查; 专家判断。 发生概率评定表,可分为六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