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殖民与法文化品格的塑造

法律殖民与法文化品格的塑造

法律殖民与法文化品格的塑造
法律殖民与法文化品格的塑造

法律殖民与法文化品格的塑造

——以澳门刑法文化为中心的考察

李梁

2013-07-10 20:31:00 来源:《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2期

【摘要】澳门的刑法文化在中西法律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极具典型性。就发展的历史时期特点而言,澳门刑法文化的发展史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混合管辖权时期(从“单一性”走向“双向性”),殖民时期(法律殖民),非殖民化运动期(去殖民化),非殖民化过渡期(本地化),高度自治期(澳人治澳)。融合中西法律传统的澳门刑法体现出人文关怀、谦抑性、轻刑化等法文化品格。澳门刑法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品格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知法律殖民下的澳门刑法如何完成了本土化,并在这历程中塑造独具一格的法文化品格。这为当下中国法律移植与本土化乃至中国法的品格塑造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启示。

【关键词】法律殖民;澳门刑法;刑法文化;刑法文化品格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用法律去阐明文化或者用文化去阐明法律”。

[1]可见法律与文化的相互关照无疑是法学研究的有效路径,以文化的研究成果反思法律问题,可以获得对于法律的基础和本源性的认识。

在近现代中西交通中,澳门扮演着承受西方文化,包括政治、宗教、法律、文学、艺术、经济等等的冲击,从而逐步实现传统文化改造与演进的重要角色。澳门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它成为探讨中西法律文化碰撞、交流的一个极有意义的典型。因此,梳理澳门法文化对澳门刑法文化的影响,无疑是深化澳门法律文化研究的必经路径之一。

一、澳门法文化与澳门刑法文化

(一)澳门法文化

法文化即法律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由美国学者拉伦茨.弗里德曼(Lawrence M. Friedman)在《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一文中提出,此后为美国和其它地区的学者所接受。弗里德曼认为,“法律文化一词泛指一些有关的现象。首先,他是指公众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态度和举动模式。” [2]日本学者千叶正士认为,“法律文化是以法的同一性原理加以综合的各种官方法、非官方法、固有法、移植法、法律规范、法律原理等组合的整体,以及国内的各种法、国家法、世界法等的多元结构及其文化特征” [3]前苏联学者阿列克谢耶夫认为,“法律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它表现在法的调整素质,积累起来的法的价值以及法和法律技术之中。法律文化属于社会精神文明,它反映了法律进步内容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上的那些特点。” [4]文化不仅指已经存在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现实,文化也可意指人们的理想文化。 [5]由此可见,法文化是建

立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澳门法文化具有在中国乃至世界其它国家或者地方难以找到的文化独特性。此特征带有浓厚的中华——拉丁色彩的东西方文化之融合,有别于香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亦不同于未向西方长久直接开放的中国岭南文化。 [6]在澳门,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相互影响。葡萄牙文化无法同化中国文化,中国人亦无法拒绝西方文化。因此,澳门与香港的中国人在被迫接受英国文化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在澳门我们可体验到的是互相尊重、互相容忍、取长补短,从而产生一个兴盛的文化交流。彼此都能坚持互相尊重、互谅互让,这是中葡两国良好关系的基础,这也是“澳门模式”,与充满冲突和摩擦的“香港模式”截然不同之处,这是澳门文化渊源和澳门法文化产生的基础。

(二)澳门刑法文化

所谓刑法文化(Criminal Law Culture),从理论的意义上来说,是指有关刑法及其相关社会生活的群体性认知模式、评价模式、心态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亦即刑法现象的精神部分;从功能的意义上说,刑法文化的实质就是社会“居于统治地位者对人的根本看法与价值预设”, [7]以及借此付诸教化公民、预防犯罪的过程。《澳门刑法典》是澳门政府委托葡萄牙的刑法专家主持起草,并以1982年《葡萄牙刑法典》为蓝本,吸收了并且注入了许多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融入了国际公约和国际条约的内容,在总则和分则部分都有许多新发展。通研整部澳门刑法不难看出《澳门刑法典》是一部带有强烈的葡式西方拉丁文化色彩的刑法文化。澳门刑法已经历了风风雨雨十几年的磨练,在打击澳门刑事犯罪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成了澳门法律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自二十世纪以来,各国都在力推注重司法效率的刑事政策,对于某些较轻的犯罪,普遍主张适当采取非犯罪化、轻刑化、刑罚的个别化等相关刑事政策。澳门在主要继承葡国法律的同时,必须更多地融入澳门本地区文化特色和法律文化传统。惟其如此,在制澳门法“本地化”的发展路径上,寻找出具有澳门特色的改革途径才有可能突破。澳门的刑法的发展也不例外。澳门回归十四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制建设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澳门刑法从重新制定到稳步发展的过程。十四年的丰富实践和积累,让我们有条件从法律及法律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的角度,去反思走过的路程,并展望未来刑法的发展。因此,澳门的法律的修改应该体现澳门“本地化”元素。澳门的刑法文化是结合澳门的人文、历史、信仰、习俗等文化基础之上构建而成的独特的法律文化之一。

二、澳门刑法文化的变迁

澳门法律制度既是多元法律文化的产物,又是以属于大陆法系的葡国法制为基础框架,那么,研究和探讨澳门刑法本地化的法文化,在澳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必须要做的或不可忽视的澳门刑法的文化理论基础,即澳门法律的的演

变过程中及其应用。对澳门法律发展进程的解读,是为了更全面的解读澳门刑法文化,有的在澳葡国人士把它分为三个时期: [8]

(一)从“单一性”走向“双向性”。这一时期被称为“租地时期”,也被称为混合管辖权时期。自1553年葡萄牙人长期定居于澳门时起,至拆除中国海关站、亚马留总督(fFerreira do Amaral)拒交地税。

葡萄牙人在澳门之活动被称为“租地时期”, [9]此时澳门区域归广东省香山县管辖,并无独立之“澳门法”之说,有的只是适用于澳门区域的明、清朝代法律,但此时明、清政府允许当时驻澳葡人团体使用葡萄牙法处理葡人(包括其他外国人)之间的利益纠纷。 [10]葡萄牙法这时相当于属人法,由中国政府允许其适用于葡人之间。 [11]在此情况下,葡萄牙法对澳门本地人民没有实质性的利益相关,只是拘束葡萄牙人自己而已。通过对澳门刑法史的考察,自从1553年葡萄牙人登陆澳门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澳门刑法逐渐从“单一性”走向了“双向性”。

所谓“单一性”,是指在澳的葡萄牙人自治区域尚未形成之前,澳门刑法就是中国明、清政府的刑法, [12]在澳的居民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葡萄牙人,触犯刑法一律适用明、清政府的刑法。所谓“双向性”是指在澳门葡萄牙自治区形成后,澳门有了两种刑法:一种是明、清政府的刑法,适用对象是在澳门的中国人,另一种是葡萄牙刑法,适用对象主要是在澳的葡萄牙人自相侵犯时,由当地葡萄牙人自治区的葡萄牙法官依据葡萄牙刑法定罪量刑。但是,当刑事案件涉及到中国人和葡萄牙人时候,这时适用有效的中国刑法。在这历史时期,澳门刑法从“单一”适用中国刑法,逐步转化为有条件地“双向”适用葡萄牙刑法,刑法文化由“单一”的中国刑法文化到具有葡萄牙属性的刑法文化。

(二)法律殖民:殖民时期期。自1822年葡国宪法确定澳门为殖民地至1974年开展非殖民化运动,从澳门法律发展史作为考察对象来看,那么显然可以看出葡国法律制度在澳门的确立只能是1822之后。尽管十九世纪时葡萄牙澳门总督亚马留曾努力推行法律殖民化过程,竭力把葡萄牙法律适用于澳门中国居民的所有刑事与民事案件,同时又在1884年,撤销了曾可以由中国官员担任的,具有一定司法权限的代理行政长官职位,从而把所有司法权归于葡人法官。1849-1974年间,葡萄牙对澳门事实上实行“殖民统治”, [13]葡萄牙法才被强制适用于澳门地区。葡萄牙直接在澳门适用葡萄牙法、向澳门指派葡萄牙法官和检察官、以葡语为惟一官方语言,根本没有考虑因澳门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而做出调整,因此,这是一种完全没有经过本地化转化的“强制直接置入”。葡萄牙主要法典先后延伸适用于澳门,如《葡萄牙刑法典》(1854 年适用于澳门,下同),《葡萄牙民法典》(1869年),《葡萄牙民事诉讼法典》(1882年),《葡萄牙商法典》(1894年)等。其中,在1869年葡萄牙决定《民法典》延伸适用于殖民地的法令中,明确指出婚姻家庭法不适用于澳门华人。为了维系华人认同,在婚姻家庭法领域遵从华人风俗。 [14]

(三)去殖民化:非殖民化运动期。由葡萄牙管辖的中国领土时期始于1974年4月25日开展的非殖民化运动。在1976-1987年间,葡萄牙政府对澳门采取“非殖民化政策”,允许澳门总督和立法会制定和颁布一些专门适用于澳门地区

的法令和法律,自此,澳门地区才开始有了包括刑事立法权在内的本地立法权。

[15]此时,澳门地区本地立法权的产生,客观上形成了两种法文化并存的立法格局:一种是葡萄牙法文化背景下葡萄牙法律,另一种是依据澳门特色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制定的本地法律。

在此,必须指出,此期间澳门地区虽然享有一定的立法权,由于葡萄牙殖民管制的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加之澳门地区的中国居民对法律知之甚少,法律领域包括立法领域实际上是葡萄牙人一统天下,澳门地区立法机关指定的法律少之又少,重要的法律和法典,全部来自于葡萄牙本土,澳门地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主要是涉及公务员以及经济领域的法律,至于刑法领域,澳门立法机关更是没有任何作为,在澳门仍然是以1886年《葡萄牙刑法典》为代表的葡萄牙本地刑法。在此期间,澳门的法律文化虽然形式上体现为一种由葡国法律与澳葡政府制定的法律共同构成的多元法律文化,但主要体现的依然是葡萄牙的法律文化元素。

笔者认为,要全面的了解澳门刑法文化,就不得不要全面了解澳门法律的发展史,故在上述历史时期划分的基础之上,延续两种分类:非殖民化过渡期和高度自治期(“澳人治澳时期”)。 [16]

其一,法律移植:非殖民化过渡期。1987年中葡政府签订《中葡联合声明》后,澳门进入回归中国前,笔者称之为“过渡时期”,开始“法律本地化”进程时期。1993年3月31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1993年后,中葡双方围绕“法律本地化”开展大量工作。但这一时期“本地化”工作实际上主要是法律的清理、法律翻译、法律的“过户”、法律的修订。在这一时期澳门刑法领域有了明显的变化,据史料考察经过三年多的起草、翻译和中葡磋商, [17]1995年终于催生了《澳门刑法典》的诞生。1995年11月8日,澳门总督依法令的形式颁布了这部刑法典, [18]于1996年1月1日生效。《澳门刑法典》实际上是1982年《葡萄牙刑法典》的翻版,但作为澳门刑法史上第一部本地刑法典,这部法典在澳门刑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澳门刑法领域的平稳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澳门原来适用的1886年的《葡萄牙刑法典》虽然被澳门总督依法令的形式宣布废止,但是有关刑法分则中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条款直至1999年12月19日自行废止。 [19]因此,在非殖民化的过渡期,适用于澳门的葡萄牙中央法律法规及专门适用于澳门地区的葡文法律逐步翻译成中文,向绝大多数不懂葡文的澳门华人提供法律信息。 [20]由此可见,澳门的法律文化体现为一种由葡国法律、澳葡政府的法律、中葡法律、澳门特区制定的法律与澳门基本法共同构成的多元法律文化的法律制度。

其二,法律本地化:高度自治时期,既(澳人治澳时期)——1999年12月20日至今,澳门回归后,根据“原有法律基本保留”的原则,回归前制定的《澳门刑法典》、全部单行刑法和绝大部分非刑事法律中的刑法规范不存在与《基本法》抵触之处,都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宣布采用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因此,澳门回归后的刑法体系所折射的刑法文化,体现的文化精神和刑法文化背景依然具有浓厚的《葡萄牙刑法典》所具有的刑法文化属性。随着澳门回

归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从社会现实以及打击犯罪的需要出发,对《澳门刑法典》以及被保留下来的附属刑法做出了相应的修订,同时制定了一些新的特别刑法既附属刑法。现在的澳门刑法文化突显了澳门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地理、历史特殊地位的属性,并吸收了并且注入了许多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融入了国际公约和国际条约的内容,在总则和分则部分都有许多新发展,是一部具有中西方文化色彩的刑法文化。

三、澳门刑法文化的品格

澳门的文化、法文化有着其不同于西方国家,也有别于中国大陆,具有其独特魅力的文化和法文化的属性。澳门的刑法文化具有以下品格:

(一)人文关怀

在现代刑事立法中,法治国家或者地区的刑事法律文化,都突显刑法人文主义的属性。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如何通过刑法,强化法律对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功能,将人的理性与尊严置于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刑法的一大机能,并引起众多刑法学者的关注,在这一点上,《澳门刑法典》有所体现。

澳门刑法典深深体现出一种人道及人文关怀的特征,反映出对基本权利及对人道与包容之价值的尊重。尽管在澳门刑法总则第一编关于“刑法之一般原则”并不是在立法上对刑法的一般原则进行概括,罪刑法定原则是澳门刑法典明文规定的唯一的基本原则,但通研整部刑法典,澳门刑法在立法内容中将宽容及人道性贯穿于整部刑法规范,构成了“对居住于澳门各群体之个人保障方面其中一个基本元素”,体现了刑法的基本价值观念。有的澳门刑法教科书在“刑法的基本原则”章节中,将“刑罚人道主义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一起列为澳门刑法的基本原则。 [23]此外,澳门刑法分则以侵犯人身罪作为开首部分,而将“妨害本地区罪”放在分则最后一章,“从而彻底及有建设性地脱离传统之制度,借此肯定了人之尊严为此刑事制度之根本价值。” [24]再如,澳门刑法对人的生命权保护方面,《澳门刑法典》第131条和第136条专门规定了“杀婴罪”和“堕胎罪”。可见,1996年开始实施《澳门刑法典》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刑法的人道主义原则,但在罪名排列客观上反映了立法者对人身权利的高度重视。从而体现了澳门刑法的宽容及人道精神,刑罚种类的道义化。再如,《澳门刑法典》39条规定,(刑罚及保安处分之限度)第一款内容为,不得设死刑,亦不得设永久性、无限期或期间不确定之剥夺自由之刑罚或保安处分;《澳门刑法典》第48条缓刑制度之规定:“经考虑行为人之人格、生活状况、犯罪前后之行为以及犯罪之情节,认为仅对事实作谴责并以监禁作威吓可适当及足以实现处罚之目的者,法院得将科处不超逾三年之徒刑暂缓执行。”相比较内地刑法,澳门的规定更加明确。而澳门刑法是从多重目的上看待该问题,强调的是“实现处罚的目的”,而处罚的目的则包括个人改造和社会防卫。澳门刑法文化深受欧陆文明的影响,刑罚只是作为改造个人的有效手段而有必要存在,社会防卫只是其派生的价值。从而体现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刑法的谦抑性

关于刑法的谦抑性,渊源已久。贝卡里亚曾指出,刑罚应该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应该是恰好能制止犯罪的一种限度。超出制止犯罪的需要的限度的刑罚是不必要的。 [26]日本学者平野龙一首先适用“谦抑性”一词,他认为,“即使行为侵害或威胁了他人的生活,也不是必须直接动用刑法。可能的话,采取其他社会统制手段才是理想的。可以说,只有在其他社会统制手段不充分时,或者其他社会统制手段(如私刑),过于强烈,有代之以刑罚的必要时,才可以动用刑法。” [27]大谷实则认为,“刑法所具有的保护法益的最后手段的特殊性被称为刑法的补充性;刑法不介入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的特殊性被称为刑法的不完整性。即使现实生活已经发生了犯罪,但从维持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缺乏刑罚的必要性,因而不进行处罚的特性被称为宽容性。” [28]陈兴良教授认为,刑法的谦抑性表现在:“对于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手段和措施后,仍不足以抗制时,才能运用刑法的方法,亦即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处以一定的刑罚,并进而通过相应的刑事司法活动加以解决。” [29]

刑法的谦抑性在澳门《刑法典》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澳门《刑法典》第68条规定了刑法替代措施,若犯罪人被科处的徒刑不超过6个月的,只要法院从预防犯罪的角度出发,认为对犯罪人可不执行徒刑的,须以相等日数的罚金。澳门《刑法典》采用的是日罚金制或其他非剥夺自由的刑罚替代。对被判处罚金的犯罪人,法院如认为以劳动代替罚金可适当及足以实现刑罚目的的,也可应犯罪人的申请,命令其在本地区作日计劳动,以替代罚金。对须缴纳罚金而无正当理由拒不缴纳罚金的犯罪人,法院则可对其改科监禁。澳门《刑法典》第83条、84条、85条、87条也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澳门深受欧陆文明的影响,个人权利意识深入人心,刑罚只是作为改造个人的有效手段而有必要存在,社会防卫只是其派生的价值。因此,澳门刑法重视对缓刑犯的改造。

(三)刑罚的轻缓化

如前所述,澳门刑法文化突显人文主义的刑罚色彩,其在刑罚目论的问题上采用了“教育刑论”。 [30]例如《澳门刑法典》第42条规定,执行徒刑首先要以教育为主,既应以使囚犯重新纳入社会为方针。在“教育刑论”的刑法文化立法理念指导下,因此,在对具体犯罪规定法定刑时,很自然就会表现出刑罚“轻缓化”的立法倾向。除废除死刑、无期徒刑和以非剥夺自由刑罚替代短期自由刑等总则性的规定外,《澳门刑法典》分则关于刑罚“轻缓化”的立法倾向主要体现在:一是刑法分则的法定刑除少部分严重侵犯生命健康权性权,以及危害共安全、侵犯国际秩序的犯罪其法定刑最高限度超过5年徒刑外,大部分都是不超过5年,有的甚至不超过1年徒刑。二是大量并优先使用罚金刑。《澳门刑法典》的立法者除了在刑法总则中规定了罚金刑,除对短期自由刑的替代制度外,还在分则中,也大量使用罚金刑。例如对财产犯罪来说,只要徒刑最高限度不超过5年,其法定刑中都包括罚金刑。《澳门刑法典》在总则部分规定在不妨害刑罚目的实现的前提下,优先适用罚金刑。刑罚轻缓化是刑法处理犯罪的常态性结果,是刑法惩罚功能的实现,是恢复正义的必要,而且处刑轻缓化对于改造与矫正犯罪人,并使其尽快回归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意大利着名刑法学者贝卡里亚曾指出,“刑罚应该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应该是恰好能制止犯罪的一种限度。超出制止犯罪的需要的限度的刑罚是不必要的”。 [31]再如澳门刑法中

的社区矫正,澳门刑法中规定的监护处分、强制工作处分、感化教育处分均可以由保护管束处分代替,从而在不用限制被处分人的自由的前提下,即可达到教育改善的目的。另外,澳门刑法规定的刑罚的替代措施、暂缓执行制度都体现澳门刑法的轻缓化的立法精神。

(四)体现“宽”的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之“宽”,其确切含义应当是轻缓,可分为该轻而轻和该重而轻。该轻而轻是体现的是刑罚公正的应有之意,该重而轻体现的是对犯罪人的感化。宽严相济之“严”,包括严格和严厉。严格即刑事法网严密,严格追究刑事责任;严厉即判处较重刑罚,当然是该重而重,而不是指不该重而重或者刑罚过重。宽严相济之“济”,是指救济、协调与结合之意。宽与严之间应当具有一定的平衡,互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 [32]简单地说,宽严相济是指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不仅要考虑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区别对待。笔者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国家公共权力根据犯罪情势对犯罪行为与犯罪行为人基于轻缓思想,运用刑罚和有关的措施以期有效地实现惩罚和预防的罪后刑事政策,它表现为立法的犯罪化和司法的非犯罪化,是基于和谐社会的要求。

例如《澳门刑法典》第39条和第40条规定:“刑罚及保安处分之限度”和“刑罚及保安处分之目的”,再如《澳门刑法典》第48条规定“徒刑之暂缓执行”制度,都体现了澳门刑法“宽”的刑事政策。而《澳门刑法典》第76条、77条、78条、79条规定“刑罚之延长”既刑满时将刑罚延长,延长刑罚以3年为一期,两期为限,可连续延长。这则是澳门刑法“严”的刑事政策。在规定“刑罚延长”的同时也规定了“刑罚延长之限制”。因而,纵观整个澳门刑事法律条文的规定,澳门刑法采取的轻刑化的刑事政策,也即是“宽”的刑事政策。由于《澳门刑法典》是澳门政府委托葡萄牙的刑法专家主持起草,并以1982年《葡萄牙刑法典》为蓝本,这一背景必然使澳门刑法文化带有强烈的葡式西方拉丁色彩文化。

结语

澳门刑法在数百年的发展中,从殖民化到去殖民化,再到本地化,完成了中西法律的冲突与融合,从而铸就了独具特色而适宜的澳门刑法文化。在澳门刑法文化的演变历程中,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异域之法与本土之法,冲突与融合,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由澳门刑法文化的生成与品格的塑造,可以约略窥见当下中国的法治的可能出路。国学大师钱穆曾精辟地指出:“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 [33]法律与文化之间徘徊,固然不宜以文化化约法律,但是“用文化阐明法律”,促使有中国“主体性”法律的生成,塑造中国法应有的品格,从而安排中国人的法律生活。

【作者简介】李梁( 1980-) ,男,汉族,河南夏邑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本文为澳门基金会项目“澳门法律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梁治平著:《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

[2] [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

[3] [日]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强世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122—123页。

[4] [苏]阿列克谢耶夫:《法的一般理论(上册)》,黄良平等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8—89页。

[5]桑保军:“中国法文化四阶段分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6]香港及澳门文化都是岭南文化的近代分支,然而,香港及澳门文化各有不同的特征,因为它们直接与西方文化接触。参见魏美昌:“论1999年前后澳门文化特征之保留及发展”,载《澳门研究》1997年第10期。

[7]赵秉志:《刑法基础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8] [葡]Eduardo Nascinento Cabrita:“法律翻译——保障澳门法律—政治自治之核心工具及遵守联合声明之必要条件”,载《行政》第16期,第527—534页;米健:“从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看澳门法律制度的未来”,载《法学家》1994年第5期。

[9]米健等:《澳门法律》,澳门基金会1994年版,第1-4页。

[10]黎晓平、何志辉:《澳门法制史研究》,澳门基金会 2008 年版,第 79 —81 页。

[11] [葡]叶士朋:《澳门法制史概论》,周艳平、张永春等译,澳门基金会1996年版,第41-45页。

[12]在此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历来是民、刑不分,因此,适用明、清朝代的刑法,实际上是适用明、清朝代的法律。

[13]之所以称葡萄牙对澳门事实上实施“殖民统治”,是因为葡萄牙自认为对澳门实施的是“殖民统治”,而中国政府不承认澳门在国际法上属于“殖民地”。转引谢耿亮:《法律移植、法律文化与法律发展—澳门法现状的批判》,《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9期。

[14]周伟:“法律殖民与文明秩序的转换——以十九世纪中期澳门法律文化的变迁为例”,载《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2期。

[15]当然,这种本地立法权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例如不能同《葡萄牙宪法》抵触,但对司法制度无立法权等。

[16]依据《中葡联合声明》和《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回复主权,按照“一国两制”的政策,澳门“高度自治,澳人治澳”。

[17]因《澳门刑法典》由葡萄牙法律专家起草,故需要译成中文后交由中葡双方磋商。

[18]依据1976年葡萄牙国会专门为澳门地区制定的《澳门组织章程》的规定,在澳门地区行使立法权的机构包括澳门立法会和澳门总督。总督颁布的法律叫《法令》,立法会制定的颁布的法律叫《法律》,而现在澳门刑事法律体系中的《法令》,只能局限于原有的被保留下的“法令”,以后不会也不可能在产生新的“法令”。根据《基本法》规定澳门行政区实行的是“单轨立法制”,既澳门行政区立法会才享有立法权。

[19]当时考虑澳门回归之前继续由葡萄牙人管治的需要,进行了保留,在澳门回归后,则有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了《维护国家安全法》,属于附属刑法。

[20]参见谢耿亮:“法律移植、法律文化与法律发展—澳门法现状的批判”,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9期。

[23] 燕人:《澳门刑法总则概论》,澳门基金会1997年版,第7—9页。

[24]参见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与澳门政府法律翻译办公室:《澳门刑法典、刑事诉讼法典》 [ Z],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26][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6页。

[27][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有斐阁1972年,第47页。转引自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234页。

[28][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29]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30]赵国强著:《澳门刑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31]同注26引书,第57—59页。

[32]高铭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33]钱穆:《文化学大义》,中正书局1981年第7版,第23页。

2018电大网考作业答案-法律文化2

法律文化-2 一.单选题(共10题,共6分) 4."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最早确立于(0.6分) Et A.西汉宣帝时期 B.曹魏时期

C.东汉宣帝时期 口 D.隋代初年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6分评语: 5.法律规范与政策、社会公德等非法律规范相比,其最特别之处在于(0.6分) ★考生得分:0.6分评语:

多选题(共10题,共8 分)

☆考生答案:A,D ★考生得分:0.8分评语: 2.人类存在的旨在影响社会行为、规制社会的规范,包括(0.8 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制度的变化包括(0.8分) A.死刑三复奏制度确立 口 B.北周时期正式设置大理寺 b C.登闻鼓直诉制度建立 P Z D.会审制度化 ☆考生答案:A,C ★考生得分:0.8分评语: 5.关于中国法律与世界法系,下列属于何意志教授观点的是(0.8分) A.中国可以归入欧陆法系 “[B.中国最高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并不是英美法系意义上的判例法

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体系的构成部分不包括(0.8 分) A.判例 B.六法全书(基本法典) C.中央政治会议决议 1 D.解释例 — ☆考生答案:B,C ★考生得分:0.8分评语: 8.法律文化由下列要素构成:(0.8分) A.法律思想 p B.法律规范 C.法律机构 k D.法律方法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0.8分评语: 9.汉律定罪量刑的原则不包括(0.8分)

三?判断题(共10题,共6分) 1.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最后形成(0.6分) 2.宗法家族制度的要害是政治的统治关系与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合而为一(0.6分) 3.《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典的诞生,也意味着罗马早期法律形成的历程已告结束(0.6分) 贡错误 正确

2017电大考试 法律文化 (本科省考)期末整理

法律文化 一. 单选题 1980年代初,律师在中国的身份是 B.公务员 F法律规范与政策、社会公德等非法律规范相比,其最特别之处在于 B.可以通过国家机关强制执行 G 古罗马五大法学家不包括以下哪一位 C.西塞罗 G关于行政管理方式,在欧洲传统中,诞生了可预见性原则和公共参与行政决定原则,在中国,行政法学称之为:A.依法行政原则 H何意志教授认为,西方的法在中国古代的对应物是 B.礼 L列关于中国古代法的说法正确的是()。C.中国古代法是和暴力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暴力就不构成刑 Q"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最早确立于() A.西汉宣帝时期 S设立于明代的廷杖制度,执行廷杖的是 D.锦衣卫 S梭伦变法没有将雅典公民分为 C.士大夫 T 唐代的保辜制度适用于 B.伤害罪 T《唐律·名例》篇规定,"断罪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 C.举重以明轻 T唐代将有利息的消费借贷称为 A.出举 X 西方法律文化在最初形成阶段不具有()属性。 A.封闭性 X西方法律文化在最初形成阶段具有()等属性。 B.开放性 X西方法学的共性不包括 B.哲学性 X下列中国传统人物中,主张“人性恶”哲学家的有()。 C.荀子 Y 以下对应作家与书籍那一项是错误的 A.阿佐-《神学大全》 Y 以罗马私法为渊源,以成文法典为法律传统的民法法系,其代表国家有() A.德国 Y 以下关于西方法治成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C.西方人性善的哲学基础 Y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法家理论一直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核心理论 Y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B.从法的文化属性上看,中国是私法文化,西方是公法文化 Y由于法律文化对现实生活影响重大,在进行经济交流时,我国民众往往更重视 C.感情 Z中国史前时期古代法(以刑为中心)的最初形式不包括() D.财产刑以下关于西方法治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C.西方人性善的哲学基础 二. 多选题(共10题,共8分) B.中国古代法主要是在战争和与战争相关的环境中形成的 C.中国古代法是和暴力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暴力就不构成刑 D《大清现行刑律》的立法变化体现之一是废除了一些传统刑罚,具体而言,不包括以下几种 A.绞刑 C.斩刑 D.徒刑 D大清现行刑律》的立法变化体现之一是废除了一些传统刑罚,具体而言,不包括以下几种 A.绞刑 C.斩刑 D.徒刑 F法的基本价值观包括 A.自由 B.民主 C.平等 D.人权 F法律文化由下列要素构成:A.法律思想 B.法律规范 C.法律机构 D.法律方法 F法律文化由下列要素构成:A.法律思想 B.法律规范 C.法律机构 D.法律方法 G 关于公司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中国第一部公司法是1904年的《公司律》 B.

2020电大试题答案---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一填空 1、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_企业整体价值观念_、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规范__和__企业风貌与形象__。 2、.国外学者都从观念形态的角度来界定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职工群体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重点和核心。 3、企业文化的价值分为__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__。 4、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但他们有共同的形成基础和联系纽带,自然地联合成一个系统,是配合默契的群体。这个特征是指非正式群体的整体性。 5、从纵向系统考察,企业价值观可分为三个层次,即__员工个人价值观_、_群体价值观__和__整体价值观_。 6、社会是由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组织所形成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_个人需要与团体利益、_个人的处世方式__和团体的发展动力_。 7、从团体的角度来划分焦虑,可将焦虑分为三类,即__基本存在的焦虑_、__与工作相关的次生性焦虑__和__深层焦虑__。 8、企业伦理道德的特征在于它与__社会伦理道德__具有一致性,与__规章制度_紧密相连,具有__稳定性和连续性。 9、_正向积累__是企业文化自我完善的过程,创造出来的是健全的、优良的企业文化。 10、企业文化积累是指企业文化特质的保存以及企业文化新特质不段增长的发展过程。 11、日本文化对管理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经营理念重要性二是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_。 12、美国企业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企业组织管理中突出强调对人的尊重和信任__。 13、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就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P110 14、德国的企业文化观最早源于1914年R.戴特策的《经营科学》,该书提出的经营理念是_人本位的经营理念。 15、企业文化经过法律环境的熏陶便产生出企业__制度文化__。 16、企业成员是在__文化传播___中使群体的行为得到协调,才产生出共同的信念与目标。 17、反向积累是企业文化恶化、衰亡的过程,创造出来的是病态的、不良的企业文化。P101 18、企业文化冲突的产生主要是由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历史阶段的企业文化的不同特质所构成的基本价值观之间的过分悬殊所造成的。P105 19、当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管理,正朝着_以人为本__的方向发展。P12 20、企业文化的选择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冲突过程。 21、企业文化氛围由物质氛围_、制度氛围_、感情氛围等三部分构成。 22、从企业家的定义出发,企业家精神最主要的是创新精神_和_开拓精神_。 23、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程序,一般包括调查研究、定格设计、实践巩固和完善提高几个环节。 24、企业家素质是指企业家本来的品质、特征、知识素养及在创新活力中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能力的综合。 25、我国企业文化价值的内核是__主人翁精神__。 26、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一是要坚持以__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___;二是要以__建设战略目标为指导,努力实现企业自身的理想目标__;三是要保证__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__;四是要___坚持科学的管理。 27、建设企业文化的一体原则是_坚持企业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之间的关系一体化。P211 28、企业文化的完善提高,即是企业文化建设_企业文化建设一个过程的结束_ ,又是__下一个过程的开始,是__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29、企业文化礼仪对员工是一种“约束”。 30、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它赖以成长的环境中汲取营养,如时代精神、__民族文化传统__、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国外先进科学精神和文化意识。P278 31、CI具有识别、代表、_解释__和象征__功能。 32、企业外部形象是企业在外部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它表示企业对外的_知名度、美誉度和_信赖度。P88 33、___质量__和__信誉___构成了企业形象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又是以__顾客满意度___为核心和灵魂的。P93 3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CI是企业文化的__外显形式__,通过CI活动可以使企业文化___具体化__、_ 具有可操作性_。P243 35、CI包括_理念识别系统MI__、__行为识别系统_BI_和_ 视觉识别系统_VI__三个组成部分。P243 36、我国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人本文化、__团队文化__、__创新文化__和__竞争文化__、__求实文化__五个方面的内容。P283-286 二、选择题: 1、企业文化属于(BCD )。 A 宏观文化 B 微观文化 C 经济管理文化 D 社会亚文化 2、被称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座里程碑”的是( D )。 A 科学管理 B 行为科学 C 现代管理 D 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本质上具有的特征是(ABCD )。 A个异性 B 共识性 C 非强制性 D 相对稳定性 4、以企业最高目标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属于( C )企业文化。 A 成熟型 B 竞争型 C 目标型 D 传统型 5、下列中属于病态的领导与下属关系的有(ABCD )。 A 幻想型 B 强迫型 C 压抑型 D 戏剧型 6、企业文化特质改变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叫( D )。 A 企业文化传播 B 企业文化冲突 C 企业文化选择 D 企业文化变革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民刑有分、重刑轻民,礼法结合、以礼代法和行政监理司法的主要特点以及类推裁判、无讼是求、以法治吏等的特征。其形成主要受到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政治模式和思想意识四个方面的影响,因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在体系结构、价值取向和法律观念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社会成因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德”、“礼”为基石的法律理念。以“德”、“礼”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更是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有着深远的 影响。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贵严明”思想强调了君臣共同守法以及执法严明的重要性,这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其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预防犯罪和犯罪分子的改造。最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也对今天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观。特别值得提出的就是“特权原则”的应用,统治者制定出了一系列保护贵族、官僚的利益的刑罚原则。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夫之刑,不著刑书”等等,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广泛存在。一方面助长了社会上层权力拥有者对法的蔑视心理,另一方面也使普通大众产生了对法律公正实施的不信任和对权利 拥有者的仇视心理。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法律内容方面来看有“民刑不分,重刑轻民”和“礼法结合、重礼轻法”的特点;从司法制度方面来看主要是“行政监理司法”。 (一)民刑不分,重刑轻民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内容为刑法,同时也针对民事法律做了相关规定,而对于违反民事法律的行为施以刑罚。夏、商时期,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开始出现。在夏朝时,统治者规定了最基本的罪名和刑种。到了商朝,在夏朝法律的基础上对最基本的有关所有权、婚姻、以及继承的民事法律制度做了简单的规定。同时,民事法律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婚姻制度中规定了“六礼”以及“七出”、“三不去”。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使得古代法律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而这一时期也进行了大量的法制改革,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罪名和新刑种,如岁刑、迁放之刑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技术不断提高。刑事法律方面规定了重罪十条,并且出现了“八议”和“官当”的特权原则。 隋、唐朝是中国传统法制的定型阶段。隋朝确立了刑部,并且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首创十恶制度。《唐律疏议》的制定标志着中国法律与道德的相结合。民事法律方面,唐朝统治者对于财产权、婚姻等在前朝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化的规范;在刑事法律方面,确立了“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并且设立了“加役流”的罪名,用以惩罚流刑以上而死刑以下的犯罪。。

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

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 【篇一: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的基础何在? 2.简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 主要内容。 3. 简述传统中国的法律走的是从氏族到宗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 4.简述西方法律文化最终确立了个人本位法。 5.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可谓一种以刑法化为其基本特色的公 法文化? 6.简述德治为中国传统法的根本精神。 7. 从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比较的角度简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的特点。 8.从价值取向比较的角度简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9.试论中国古代调解制度的特点及现代调解制度的作用。 10.为什么说调解在当代中国依然是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 11. 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简述调解在当代中国依然是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 方式。 12.从国际公法与私法的角度谈南海问题。 13.从国际公法与私法及历史文化的角度谈南海问题。 【篇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 ①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自汉武帝“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纲常名教成了立法与司法的指导原则,维护三纲五常成了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由汉至隋盛行的引经断狱,以突出的形式表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封建 法制的强烈影 响。中国封建法律与西方不同,西方中世纪法律体系中涂有神灵色 彩的宗教法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起过维护封建统治的特殊作用。 但在中国,早在奴隶制末期神权法思想已经发生动摇。在中国封建 法律体系中,不存在中世纪西方国家那种宗教法规,儒家的纲常名 教代替了以神为偶像的宗教。 ②维护封建伦理,确认家族法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因此,宗法的伦理精神和原则渗入并影响着整个社会。封建法律不 仅以法律 的强制力,确认父权

电大09法律文化复习大纲答案

电大09法律文化复习大纲答案

(一)选择题 1.神权法思想: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 2.五权宪法: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对于宪法的创见,是孙中山的重要思想。 于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见诸文字 3.儒家法律思想:1、“为国以礼”的礼治论2、“为政以德”的德治论3、“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4.城邦:古希腊城邦在公元前8~前6世纪逐渐发展。所谓城邦就是一种城市国家,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落组成的国家。 5.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它首先产生于英国,后扩大到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的个别国家和地区。到18世纪至19世纪时,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英国法被传入这些国家和地区,英美法系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主要法系之一。 6.伊斯兰法系又称阿拉伯法系,就是中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各国和其他一些穆斯林国家法律的总称。指公元7-9世纪形成的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的法律,包括穆斯林宗教、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法规。伊斯兰法是属人法,凡是穆斯林都适用伊斯兰法。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伊斯兰法系也分布在世界广大地区,包括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南部非洲及其他地区。7.印度法系:公元5~7世纪以前古代印度奴隶制法及以其为基础的古代缅甸、

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菲律宾等国法律的统称。 8.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罗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指包括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 10.中华法系:中国的封建法律和亚洲一些仿效这种法律的国家法律的总称。是世界上五大法系之一,其中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已经解体,现存的共三大法系。中华法系在历史上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1.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12.法治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法律由人民制定,统治者严格依据法律进行统治,形式上统治者只对法律负责,统治者通过对法律负责来间接对人民负责。 13.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权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宪法:是指确认民主制度,表现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15. 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调控能够社会经济运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宝贵的法律文化资源。中国在当前学习西方法律的浪潮中,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西方法律制度在中国的传播和有效实施培育适合的土壤,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 [关键词] 法律文化法治本土资源 法律文化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人类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的总和,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对法律所持有的思想观念、感情模式及行为模式的总和。一个社会法律文化的形成,需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本土法律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外来法律文化,并对二者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整合,进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符合本土国情的法律文化。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法律文化,这些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

实的基础。虽然其中的许多法律思想为今天的人们所摒弃,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甚至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而又是必需的法律文化,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工具主义色彩浓重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一直把法律看成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法即刑”的思想是促成这种法律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古代的老百姓不愿意打官司,因为他们对官府有一种恐惧的心态,从而就不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时的社会从整体来看,“无讼”成了一种最佳的社会形态,“无讼即德”也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的法律观念。由此导致了中国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 (二)“德主刑辅”的法律文化导向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因而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基本精神在法律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西周时期周公制礼,倡导“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为后世的德治开创了典范。自汉武帝时期之后,儒家思想大一统,董仲舒倡导“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中国社会从此处于“礼”的统治之下。统治者用“礼”“德”来统治万民,“出礼则入

2012电大《法律文化》平时作业答案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最初主要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对,P1 ) 2.西方古代法(古希腊与古罗马法)是阶级矛盾冲突的产物。(对,P1 )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大体处于形成前的萌芽状态。(错) 4.上古三代的法律分别统称为禹刑、汤刑和九刑。汤刑是夏朝法律的统称,禹刑是商朝法律的统称,九刑是西周刑律的统称。(错,P9 ) 5.夏朝的肉刑,到商汤时经过加工,已演变成完整的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对,P11 ) 6.部族征战不仅是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藉以形成的特殊途径,也是古代司法官和司法机构产生的重要渊源。(对,P1 2——13 ) 7.在古代中国,上古时期,法和刑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法即刑,刑即法。( P16 ) 8.在古代西方社会认为,一个社会,法律越多意味着问题越多,最理想的社会是没有法律或法律设而不用,达到“无讼”的境界。(错,P336 ) 9.中国古代法中的“刑”具有不容置疑的军事独裁性和专制性,缺乏古希腊与古罗马法上那种城邦公民范围内的民主性和妥协上的平等性。(对,P1 9 ) 10.古希腊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上太广阔和多样,但是仍然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法律体系。(错,P1 9 ) 11.一般认为,希腊雅典城邦德古拉立法标志着成文法在雅典历史中的出现。(对,P22—23 ) 12.一般认为,雅典城邦提修斯改革标志着雅典城邦立法的完成。(错,P22 ) 13.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最后形成。(错,P26 ) 1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典的诞生,也意味着罗马早期法律形成的历程已告结束。(对,P33 )15.中国古代法的法律可以说是血缘组织分化的产物。(错,P38 )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中国史前时期古代法(以刑为中心)的最初形式主要表现为( ABC P10 )。 A.死刑 B.肉刑 C.流放之刑 D.财产刑2.梭伦变法将雅典公民分为(对,P24 )。 A.富农 B.骑士 C.中农 D.贫农 3.西方法律文化在最初形成阶段具有( BC 对,P35 )等属性。 A.封闭性 B.开放性 C.社会性 D.平等性4.下列关于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D)。A.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国家政治史就是一部法律史。B.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法律可以说是血缘组织分化的产物。C.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法律早期主要是为了对付异族而产生的。 D.古希腊雅典和罗马国家与法肇始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社会妥协的结果。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A.中国古代法主要被看做镇压的工具。 B.中国古代法主要是在战争和与战争相关的环境中形成的。C.中国古代法是和暴力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暴力就不构成刑。 D.中国古代法具有一定的平等性。一、判断题 1.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只有东方社会的法才是集团本位的。(错P36 ) 2.传统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部族)到家族(宗族)再到国家(社会)的集团本位道路。(对P37 ) 3.西方法律本位经历了一条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氏族)到个人的道路。(对P37 ) 4.宗法家族制度的要害是政治的统治关系与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合而为一。(对P40 ) 5.宗法制在西周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形成大宗,庶子实行分封形成小宗,两者组合成家国一体化的政治体。(对P41 ) 6.儒家的学说可以说是典型的国家本位或者说皇权主义学派。(错P45 ) 7.中国古代社会,国家本位与家族本位是共存的,且家族本位优于国家本位。(对P47 ) 8.实际上传统中国社会的法律体系主要是由国法和家法族规这两者构成的。(对P53 ) 9.从汉代开始确立的“容隐”原则,在运行过程中是毫无限制的。(错。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10.在西方法律史上,雅典法从一开始就是城邦本位法。(对) 11.罗马的个人主义法律观是近代以来欧洲个人主义法律思想和制度的渊源。(对P63 ) 12.在法律进化史上,凡以血缘为标准的必是属人法。(对P64 ) 13.西欧中世纪的法律主要还是个人本位法。(错P65——66 ) 14.最早维护人权的法律文献是英国的《独立宣言》和《权利法案》。(错P71 ) 15.《欧洲理事会法》要求每个成员国接受法治原则、所有人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原则。(对) 16.在比较法的视野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可谓一种刑事性的或者说以刑法化为其基本特色的公法文化。(对)17.在欧洲,主要是以私法作为法的基底和根干。(对)18.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也曾有宪法性质的法典。(错)19.中国传统法律刑事性(刑法化)最关键的社会原因是国家权力和观念的发达。(对) 20.私法主要包括民法和商法,民法是主要的,法典化的民法(民法典)更是私法的核心。(对) 21.所谓公法,指的是侵犯他人人身或私人财产的行为,犯者只负赔偿损害的责任,且只有蒙受损失的人才可以起诉。(错) 22.英国在本国的法律发展史上也形成了统一的民法典。(错) 23.西方私法文化的传统与发达正是对市场自由和个人权利尊重的体现,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法律上的表达。(对) 24.西方法律中的个人本位和传统的权利法哲学,以及近代以前国家观念与权力的相对薄弱,也能促使刑事的民法化。(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实际上是关于法律产生、发展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观念的总和。 首先,法律文化是支配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基础和这个价值基础被社会化的运行状 态。…… 其次,法律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物,表现为法律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它标志着人类实现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特殊社会秩序的能力和对社会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控制、引导的水平。…… 第三,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与宏观、综合、系统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的。其主要特点是,把人类的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思维视为统一的整体或过程来把握和分析的,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性 三纲、五常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有治人无治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他虽然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但在“人治”与“法治”的论争中,他仍然认为关键是“人”而不是“法”。理由是: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很重要,但法毕竟是人制订的,仍然取决于“人”,即所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即使有了“良法”,也得靠“人”来掌握和贯彻,因此他强调说:“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把“人治”、“法治”之争提到了法理学的高度。 克己复礼为仁: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要按照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者贵,疏者贱;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尊亲属,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谓“尊尊”,即尊其所尊,凡居高位的都是尊者,居其下者应尊其上。奴隶和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必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臣民必须服从天子,不许违抗。 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礼比下庶人”,就是说礼是用来调整奴隶主贵族内部关系的,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和平民的,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亲亲”和“尊尊”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也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应,孝和忠既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由于周礼出自宗法,西周的统治者主要依靠宗法来维持其内部秩序,所以最重宗法,待别强调“亲亲”。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重“尊尊”,而是因为“亲亲”中的子弟孝顺父兄、小宗服从大宗即已包含“尊尊”。况且“长长”与"男女有别"都是从“亲亲”派生的。由于西周极重宗法,所以“不孝不友”被看成是“元恶大憝”,罪大恶极,要“刑兹无赦”。后来的儒家继承了这种思想,在其《孝经》中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提出“孝”乃“德之本”,“不孝”则是“大乱之道”,因而宣称:“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主要指礼所赋予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一律不是享受。平民和奴隶毫无权利,却必须承担礼所加给的各种义务。特别是奴隶,只是权利的客体,可以由奴隶主贵族任意宰割。周孝王时的《曶鼎铭》记载,五个奴隶的价格仅值“匹马束丝”。“刑不上大夫”主要指刑罚的锋芒不是针对大夫以上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劳动人民的。这种礼、刑的分野,充分说明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即奴隶主享有特权的奴隶制法。西周的“等级划分”首先就表现在剥削者和劳动人民两大贵贱等级的区别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 伴随着战争的洗礼,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华夏大地上开始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和法,这个过程在时间上是相当缓慢而在程度上又是相当激烈的,国家和法可谓是血与火的产物。②以战争为手段而形成的国家,以压迫为方式的进行的统治,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的形态开始确立起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各种法律的出现都是围绕着惩罚而定。总体上可以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早起启蒙阶段; 2.成文法及“法治”阶段的传统法律文化发展阶段; 3.法律儒家化的传统法律文化成熟阶段; 4.法典与案例结合的传统法律文化完备阶段; 5.近现代法制出现的传统法律转型阶段。 以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 1.启蒙阶段夏商周上古三代在中国历史上统称为青铜时代,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萌芽时期。青铜的出现和使用,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标志着史前的结束,原始社会的终

结和奴隶社会的到来。而以征战为主要手段而融合成的国家揭示了中国古代国家与法的直接成因。由于社会共同体规模的扩大,财富和阶层分化的加速,导致了原来管理部族或氏族内部的原始习惯也就是“礼”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为了确保“礼”的权威必须要与战时所形成的刑罚想结合成了“引刑入礼”。礼在当时起的作用是约束作用,也是一种规范准则,其强制性远远低于当时的刑,如果说当时的礼是法律性的话那是因为它得到了刑的支持而获得的。③那么所谓的“出于礼而入于刑”的思想已经确立出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开始萌芽。 2.发展阶段春秋、战国和秦朝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重大历史时期,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成文法、法典的编篡以及秦统一国家后所实施的“法治”方针为后世的法律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萌芽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打下了铺垫。 3.成熟阶段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高度发展时期,自汉朝开始,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入法律,到《唐律疏议》的指定颁布实现了礼教与法治的彻底融合,中国古代法治趋于成熟,中华法系就此形成。 4.完备阶段宋元明清时期,法律内容在隋唐法制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者的统治,加

电大 《法律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法律文化》平时作业(一)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最初主要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对,P1) 2.西方古代法(古希腊与古罗马法)是阶级矛盾冲突的产物。(对,P1)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大体处于形成前的萌芽状态。(错) 4.上古三代的法律分别统称为禹刑、汤刑和九刑。汤刑是夏朝法律的统称,禹刑是商朝法律的统称,九刑是西周刑律的统称。(错,P9) 5.夏朝的肉刑,到商汤时经过加工,已演变成完整的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对,P11) 6.部族征战不仅是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藉以形成的特殊途径,也是古代司法官和司法机构产生的重要渊源。(对,P12——13) 7.在古代中国,上古时期,法和刑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法即刑,刑即法。(P16) 8.在古代西方社会认为,一个社会,法律越多意味着问题越多,最理想的社会是没有法律或法律设而不用,达到“无讼”的境界。(错,P336) 9.中国古代法中的“刑”具有不容置疑的军事独裁性和专制性,

缺乏古希腊与古罗马法上那种城邦公民范围内的民主性和妥协上的平等性。(对,P19) 10.古希腊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上太广阔和多样,但是仍然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法律体系。(错,P19) 11.一般认为,希腊雅典城邦德古拉立法标志着成文法在雅典历史中的出现。(对,P22—23) 12.一般认为,雅典城邦提修斯改革标志着雅典城邦立法的完成。(错,P22) 13.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最后形成。(错,P26) 1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典的诞生,也意味着罗马早期法律形成的历程已告结束。(对,P33) 15.中国古代法的法律可以说是血缘组织分化的产物。(错,P38)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中国史前时期古代法(以刑为中心)的最初形式主要表现为(A B C P5)。 A.死刑B.肉刑C.流放之刑D.财产刑 2.梭伦变法将雅典公民分为(A B C D,P24)。 A.富农B.骑士C.中农D.贫农 3.西方法律文化在最初形成阶段具有(B C,P35)等属性。

电大法律文化作业1标准答案

电大法律文化作业1答案

————————————————————————————————作者:————————————————————————————————日期: 2

(一)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最初主要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 2.西方古代法(古希腊与古罗马法)是阶级矛盾冲突的产物。(×)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大体处于形成前的萌芽状态。(√) 4.上古三代的法律分别统称为禹刑、汤刑和九刑。汤刑是夏朝法律的统称,禹刑是商朝法律的统称,九刑是西周刑律的统称。(×) 5.夏朝的肉刑,到商汤时经过加工,已演变成完整的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6.部族征战不仅是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藉以形成的特殊途径,也是古代司法官和司法机构产生的重要渊源。(√) 7.在古代中国,上古时期,法和刑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法即刑,刑即法。(√)P16 8.在古代西方社会认为,一个社会,法律越多意味着问题越多,最理想的社会是没有法律或法律设而不用,达到“无讼”的境界。(×) 9.中国古代法中的“刑”具有不容置疑的军事独裁性和专制性,缺乏古希腊与古罗马法上那种城邦公民范围内的民主性和妥协上的平等性。(√) 10.古希腊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上太广阔和多样,但是仍然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法律体系。(×) 11.一般认为,希腊雅典城邦德古拉立法标志着成文法在雅典历史中的出现。(√)12.一般认为,雅典城邦提修斯改革标志着雅典城邦立法的完成。(×) 13.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最后形成。(√) 1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典的诞生,也意味着罗马早期法律形成的历程已告结束。(√) 15.中国古代法的法律可以说是血缘组织分化的产物。(×)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中国史前时期古代法(以刑为中心)的最初形式主要表现为(ABC )。 A.死刑B.肉刑C.流放之刑D.财产刑 2.梭伦变法将雅典公民分为(ABCD )。 A.富农B.骑士C.中农D.贫农 3.西方法律文化在最初形成阶段具有(BC )等属性。 A.封闭性B.开放性C.社会性D.平等性 4.下列关于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 A.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国家政治史就是一部法律史。 B.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法律可以说是血缘组织分化的产物。 C.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法律早期主要是为了对付异族而产生的。

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孕育了中国渊源流传、博大精深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更是独树一帜的屹立于世界法律文化之林。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也是众说纷纭。本文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两大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 二.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一)维护皇权至高无上 1.君主专制主义在立法上的体现 样本数15页 2.皇帝始终是立法与司法的中心(雷五兰.中国法律文化变迁及特点.政法学刊.2006(4))在古代皇帝是封建国家制度的核心,也是国家的最高法律,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这是有中国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官本位!等级制!家长制等一系列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法出皇权,君主的命令就是法律渊源"皇帝既是最高的立法者,所发诏!令!赦!是最权威的法律形式,可以一言立法,一言废法;同时又是最大的审判官,他或者亲自主持庭审,或者以/诏狱0的形式,救令大臣代为审判,一切重案会审的裁决与死刑的复核均须上奏皇帝,他可以法外施恩,也可以法外加刑"国家法律的每一项内容都体现着专制主义的统治,渲染着皇帝的绝对权威"而西方国家则不同,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级封建领主都享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而古代中国的官僚、贵族在法律上具有特权,实行同罪异罚,与其他国家的封建法律一样,都是以公开的不平等为标志的。"自秦统一建立皇帝制度以后,历代都采取专制主义政体。君主发布的诏、令、诰、谕、敕是法律的基本渊源,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指挥国家一切活动和司法实践的最有权威的根据。随着专制主义不断地强化,作为国家意志的法律也以皇帝个人的名义发布,即所谓“钦定”。汉杜周所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为皇权至上的法制模式作了最好的诠释。在司法体系中,皇帝又是国家的最高审级,握有一切要案、大狱的最后决定权,生杀予夺悉凭上意。 (二)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成因.学习与探索.1992(2)》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学是显学"汉武帝时,/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儒法合流、儒道互补,形成的汉代儒学占据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之后近两千年封建法律都是以儒家法律思想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儒家经典一直是达官贵人和贵族子弟必读的教科书,是君王统一思想,教化百姓的最得力工具。封建官僚从儒教摄取了统治国家所必要的一切实际知J 识和封建道德标准。 作为安邦治国重要支柱的法制建设,自然必须接受儒学的指导。事实上,从汉初总结秦亡的教训开始,法制就逐渐纳入儒家化的轨道。三纲为本、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等儒学核心内容成为立法和司法最基本的原则。至唐朝,儒学作为指导思想已融入其基本法典《唐律疏议》。《史称&唐律疏议’!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体现了儒学!礼治"!得中"等核心思想#此后一直到清末法制改革前,儒学在法制建立和实施中的正统地位从未动摇过。 1.礼入于法 礼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影响辐射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行为关系。礼0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罪开始是占代

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摘要】:总体简略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描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演进的诸阶段,进而探讨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中国法律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一贯性是对立的统一。 【关键词】: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演进;阶段特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统称,是指从上古起至清末止,广泛流传且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其演进的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公法品格和制度特征,在世界法律史上独树一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统法律文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 第一,在法律观念文化上,强调“礼法合一”,“德主刑辅”,而“礼”作为一种差别性的规则体系,被奉为治国之道。 第二,在法律制度文化上,强调国家权力本位(实质上是家族权力本位),皇权至上,权大于法,法律受权力的支配与制约。形成了以刑法为核心的单一的、封闭的中华法系。 第三,在法律心理文化上,息事宁人,平争止讼的法律心理普遍。 第四,在法律审判中,无论民众还是司法权行使者,皆强调天理、人情、国法的有机结合,而且在更多情况下将人情因素放大。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与宏观样式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与“个人本位”相对应的“集体本位”,即法律规范的社会功能在于通过对个人行为的制约来维护某种社会团体的利益与秩序。中国法律文化的宏观样式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的“混合法”。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基本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 1.“神本位” 2.“家本位 3.“国本位” 4.“国、家本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基本精神的共同特点是程度不同地忽视个人的价值,用制约个人权利的方法来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宏观样式:“混合法” 中国独有的“混合法”样式,并非一开始就有的,也不是一出现就完而备之的,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反复实践过程。 1.“任意法” 2.“判例法” 3.“成文法” 4.“混合法”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发展的诸阶段 一、“神本位·任意法”时代的法律文化——“神治”(殷商) 夏商时代,由于“神治”思想的支配(商代是“迷信鬼神,不重人事”的时代),使当时的法律实践活动还没有按照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因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任意”的色彩。 这一时代的法律文化就总体面貌而言,可概括为“神本位·任意法”时代。殷商

成人电大法律文化作业1答案

(一)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最初主要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 2.西方古代法(古希腊与古罗马法)是阶级矛盾冲突的产物。(×)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大体处于形成前的萌芽状态。(√) 4.上古三代的法律分别统称为禹刑、汤刑和九刑。汤刑是夏朝法律的统称,禹刑是商朝法律的统称,九刑是西周刑律的统称。(×) 5.夏朝的肉刑,到商汤时经过加工,已演变成完整的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6.部族征战不仅是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藉以形成的特殊途径,也是古代司法官和司法机构产生的重要渊源。(√) 7.在古代中国,上古时期,法和刑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法即刑,刑即法。(√)P16 8.在古代西方社会认为,一个社会,法律越多意味着问题越多,最理想的社会是没有法律或法律设而不用,达到“无讼”的境界。(×) 9.中国古代法中的“刑”具有不容置疑的军事独裁性和专制性,缺乏古希腊与古罗马法上那种城邦公民范围内的民主性和妥协上的平等性。(√) 10.古希腊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上太广阔和多样,但是仍然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法律体系。(×) 11.一般认为,希腊雅典城邦德古拉立法标志着成文法在雅典历史中的出现。(√)12.一般认为,雅典城邦提修斯改革标志着雅典城邦立法的完成。(×) 13.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最后形成。(√) 1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典的诞生,也意味着罗马早期法律形成的历程已告结束。(√) 15.中国古代法的法律可以说是血缘组织分化的产物。(×)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中国史前时期古代法(以刑为中心)的最初形式主要表现为(ABC )。 A.死刑B.肉刑C.流放之刑D.财产刑 2.梭伦变法将雅典公民分为(ABCD )。 A.富农B.骑士C.中农D.贫农 3.西方法律文化在最初形成阶段具有(BC )等属性。 A.封闭性B.开放性C.社会性D.平等性 4.下列关于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 A.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国家政治史就是一部法律史。 B.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法律可以说是血缘组织分化的产物。 C.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法律早期主要是为了对付异族而产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