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家的男子汉》市级公开课_模板

《我们家的男子汉》市级公开课_模板

《我们家的男子汉》市级公开课_模板
《我们家的男子汉》市级公开课_模板

《我们家的男子汉》市级公开课_模板

本节课研究重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的语句。

2.

通过阅读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说出小男孩的形象,及给我们的启示。

3.

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同学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想成为男子汉吗?生答。老师刚提出这个问题就觉得是不是有点不妥,女同学要说了,那我们怎么办,与男子汉对应的就是女强人嘛!下面我给大家每人100元钱用1~2分钟时间去挑选要成为男子汉的必需“商品”。然后说说你最先选择什么?依次选择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2.出示投影:朝阳中学男子汉超市(赶快选购,数量有限)

3.生谈,教师认真倾听,共同交流。

4.

大家几乎挑空了超市里商品,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看一篇文章,一个几岁小孩,他已被女作家王安忆认为是男子汉了,今天我们倒要来看看他真的具备男子汉的条件了吗?

二,阅读--理解

1,请同学们采用跳读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把文中集中刻画小男孩性格特点的语句划下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说出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小男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生看书老师巡视)

2,师生交流,老师板书:天真幼稚可爱沉着勇敢刚强(老师板书)

三,合作--探究

同学思考一下,我们所概括的小男孩的这些性格特点中都能证明他是男子汉吗?如果不,我们把文章的题目该为《我们家的小男孩》好不好?为什么?

四,体会--感悟

文中作者对待小男孩的言行给我们哪些启发?能用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吗?

五,延伸--拓展

1、文中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一下你小时侯堪称男子汉或女强人的事情,说出来跟我们一起分享。

2、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哪些行为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行为呢?

大家看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有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连续两年参加高考。

★赖宁为了公共财产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人。

★掏粪工人时传祥曾接受过刘少奇的接见。

★清洁工人每天起早摸黑维护我们这个城市的卫生。

……

学生谈看法,老师.总结:其实不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事业大小只要在勇敢地乐观的拼搏、追求积极的人生都应当被视为男子汉或女强人。

老师.总结本节课

作业自助餐:▲一类:

1.摘抄词语及寓意深刻的句子在积累本上。

2.谈谈本节课的感想。

▲二类:

1.把你小时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壮举用生动、幽默的话写出来。

2.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写写班里男子汉和非男子汉的行为。

▲三类:

1.以“男子汉”为话题写一段话发表你的看法

2.比较阅读贾平凹的《我的老师》,谈谈你更喜欢哪篇文章和文章中的男子汉。

《我们家的男子汉》市级公开课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事依依》.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二、导入新课: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配乐)

听读要求:1.用圆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

2.用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检查听读:1.请学生读画出的词语。

2.请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生说

2.师板书作结:

往事:看画读诗听课

四、课文赏析:

(一)第一件往事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情真意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小组讨论:

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生说师评,然后齐读第二节。

2.你们有没有过这种遐想,请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头脑里浮现出什么景象,有哪些感受?(放音乐)

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第二件往事

看画如此,那么读诗同样如此。

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

讨论之后齐读第四节。

2.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小组课前收集,派代表发言)(三)第三件往事

师:看画令作者遐想,读诗令作者陶醉,老师的授课同样令她难忘。

小组讨论:

1.在于漪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影响?

2.请生模仿读诗,谈谈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问:依依往事,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师引导: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

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

五、扩展探究:

师: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有无关系,她成长的源头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齐读第六节。

2.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学生谈体会,师生共评析。

师.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投影字幕)

六、布置作业:

随笔:用你生花的妙笔,写你自己的依依往事。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8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星期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师生共同读课文,老师正字正音。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 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 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学生在书上标记出)

c.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著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

二.研读与赏析

1.福楼拜家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都有客人来。以至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全班讨论明确:

好客:表现在——一…就…;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分别送到前庭;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博学: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其他三位作家的呢?这些描写又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们有那些作品吗?

2.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刻画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总结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讨论.总结明确: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才。作品有《长夜》、《父与子》等。

都德:生性活泼,健谈。作品有《最后一课》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温和,聪明而坚强。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体验与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业:

将上文整理在作业本上,识记“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课外阅读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下节课交流。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短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0年高三物理高考一模试卷

2020年高三物理高考一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4题;共28分) 1. (2分)(2018·崇明模拟) 下列物理量单位关系正确的是() A . 力的单位:kg·m/s B . 功的单位:kg·m2/s2 C . 压强单位: kg/m2 D . 电压单位:J·C 2. (2分)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某位科学家开创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并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位科学家是() A . 焦耳 B . 牛顿 C . 库仑 D . 伽利略 3. (2分)(2017·丰台模拟) 在商场中,为了节约能源,无人时,自动扶梯以较小的速度运行,当有顾客站到扶梯上时,扶梯先加速,后匀速将顾客从一楼运送到二楼.速度方向如图所示.若顾客与扶梯保持相对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在加速阶段,顾客所受支持力大于顾客的重力 B . 在匀速阶段,顾客所受支持力大于顾客的重力

C . 在加速阶段,顾客所受摩擦力与速度方向相同 D . 在匀速阶段,顾客所受摩擦力与速度方向相同 4. (2分)如图所示,用一根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悬挂质量为m的小球A,为使细绳与竖直方向夹300角且绷紧,小球处于静止,则需对小球施加的最小力等于() A . B . C . D . 5. (2分) (2019高三上·吕梁月考) 地球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近地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大小分别为 v1、v2、v3;角速度大小分别为、、;向心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a1、a2、a3;所受向心力大小分别为 F1、F2、F3。则下列关系一定不正确的是() A . v3 >v1 >v2 B . < = C . a3 >a1 >a2 D . F3 >F1 >F2 6. (2分) (2019高三上·西安期中) 如图所示,总质量为M带有底座的足够宽框架直立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球通过细线悬挂于框架顶部O处,细线长为L,已知M>m,重力加速度为g,某时刻m获得一瞬时速度v0 ,当m第一次回到O点正下方时,细线拉力大小为()

19.7高三物理核聚变教案

19.7 核聚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变反应的特点及其条件. 2.了解可控热核反应及其研究和发展. 3.知道轻核的聚变能够释放出很多的能量,如果能加以控制将为人类提供广阔的能源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培养他们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导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热爱科学、勇于献身科学。 2.认识核能的和平利用能为人类造福,但若用于战争目的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人类早日和平利用核聚变能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聚变核反应的特点。 聚变反应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7年。氢弹爆炸释放核能是通过轻核的聚变来实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聚变的问题. 学生:学生认真仔细地听课 点评:通过介绍我国第一氢弹爆炸,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二)进行新课 1.聚变及其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什么叫轻核的聚变?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学生回答: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反应叫做聚变。 投影材料一:核聚变发展的历史进程[1] 提问:请同学们再看看比结合能曲线(图19.5-3),想一想为什么轻核的聚变反应能够比重核的裂变反

应释放更多的核能? 让学生了解聚变的发展历史进程。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因为较轻的原子核比较重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更大,聚变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能产生更多的质量亏损,所以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就更大 点评: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归纳补充: (1)氢的聚变反应: 2 H+21H→31He+11H+4 MeV、 1 2 H+31H→42He+10n+17.6 MeV 1 (2)释放能量:ΔE=Δmc2=17.6 MeV,平均每个核子释放能量3 MeV以上,约为裂变反应释放能量的3~4倍 提问:请同学们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说明核聚变发生的条件?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并分组讨论。 得出结论 微观上:参与反应的原子核必须接近到原子核大小的尺寸范围,即10-15 m,要使原子核接近到这种程度,必须使它们具有很大的动能以克服原子核之间巨大的库仑斥力。 宏观上:要使原子核具有如此大的动能,就要把它加热到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点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考虑核聚变的条件,有助于加深理解。 教师说强调:聚变反应一旦发生,就不再需要外界给它能量,靠自身产生的热就可以维持反应持续进行下去,在短时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聚变引起的核爆炸。 教师补充说明: (1)热核反应在宇宙中时时刻刻地进行着,太阳和很多恒星的内部温度高达107 K以上,因而在那里进行着激烈的热核反应,不断向外界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太阳每秒释放的能量约为3.8×1026 J,地球只接受了其中的二十亿分之一。太阳在“核燃烧”的过程中“体重”不断减轻。它每秒有7亿吨原子核参与碰撞,转化为能量的物质是400万吨。科学家估计,太阳的这种“核燃烧”还能维持90亿~100亿年。当然,与人类历史相比,这个时间很长很长! 教师:希望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太阳能有关方面的知识及其应用。 (2)上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利用核聚变反应制成了用于战争的氢弹,氢弹是利用热核反应制造的一种在规模杀伤武器,在其中进行的是不可控热核反应,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十几倍。 提问:氢弹爆炸原理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课本图19.7-1是氢弹原理图,它需要用原子炸药来引爆,以获得热核反应所需要的高温,而这些原子炸药又要用普通炸药来点燃。 [教师点拨] [录像]氢弹的构造简介及其爆炸情况。 根据你收集的资料,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实现核聚变? 学生回答:日英开发出激光核聚变新方法、有人提出利用电解重水的方法实现低温核聚变。 点评:学生自学看书,自己归纳总结,

《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 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 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 二、你认识它们吗?(幻灯片打出,检查预习情况)

高三物理裂变1

22.6 裂变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裂变的概念,知道重核裂变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2)知道什么是链式反应; (3)会计算重核裂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4)知道什么是核反应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了解核电站及核能发电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应用教学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激情,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利用核能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3)确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变化过程必然遵循能量守恒的观点。 教学重点:链式反应及其释放核能的计算;重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通过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推理得出由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质量数较小的原子核释放能量这一结论。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于1945年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上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刹那间,这两座曾经十分美丽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大家还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国家建成了许多核电站,我国也相继建成了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等。我想,现在大家一定想知道原子弹爆炸及核发电的原理,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裂变,通过学习,大家就会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二)进行新课 1、核裂变(fission) 提问:核裂变的特点是什么?(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的反应,称为裂变) 总结: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裂变。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核裂变都能放出核能?(只有核子平均质量减小的核反应才能放出核能) 总结:不是所有的核反应都能放出核能,有的核反应,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大,这样的核反应不放出能量,反而在反应过

小学公开课活动计划

上天院小学校级公开课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提高中青年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的能力,培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锻炼教师队伍,起到岗位大练兵的目的。 二、活动步骤 1、各教研组本组成员推荐做课教师,每组推荐2人以上将参加学校公开课教研活动。 2、各组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做课教师按教研组进行分组,做课教师先确定授课内容,自己备课,然后同年级组教师之间再开展集体备课,完善教学设计。 3、做课教师正式公开课的说课、做课活动。 4、做课教师和听课领导及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 (1)评课堂教学设计 (2)评教师课堂效果 (3)评远程设备应用 三、活动要求 1、对研究的课程进行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合力。 2、授课地点设在多功能室,课程设计和教学必须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挥多媒体教育设备的强大作用。 3、讲课教师: (1)讲课中要突出说自己的课件应用在教材中的作用。

(2)讲课中要突出说集体备课产生的意识冲突及解决的办法,备课的改进过程和具体依据。 (3)讲课突出说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特色。 授课教师: 完成教学的设想,解决授课过程中的突发情况。 反思教师: (1)突出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异进行反思。 (2)突出对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行反思。 (3)突出对个体和集体备课活动进行反思。 (4)课班级必须是新授班级 四、活动后上交的材料 做课教师的“三课'材料,一式二份上交教务处。 五、分组情况: (1)低、中、高年级语文教研组; (2)低、中、高年级数学教研组; (3)综合教研组。 六、活动时间安排 9月至12月份,教师个体备课——集体备课——说课——做课——评课。

高三物理原子物理复习(有答案)

原子物理 内容知识点 学习水平说明 物 质 原子的核式结构 A 物质的放射性A 原子核的组成A 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 A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B 只要求写出简单的核反应方 程,不涉及衰变定律。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B 核能的应用核电站A 我国核工业发展 A 宇宙的基本结构 A 天体的演化 A 一.原子 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用放射性元素放出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3.为了解释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如下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米,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10-14米。 α粒子散射实验

【典型例题】 1.下面有关物理史实及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完全能解释α粒子散射现象 (B)麦克斯韦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光是电磁波 (C)双缝干涉图样的中央明纹又宽又亮 (D)用紫光照射某金属表面能产生光电效应,那么用红光照射该金属也可能发生光电效应2.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C) (A)汤姆生(B)玻尔(C)卢瑟福(D)查德威克 3.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 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 粒子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4.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 A )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5.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C )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6.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A) (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 (C)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7.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ACD ) (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做原子核 (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旋转 8.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B)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C)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D)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 二.原子核 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天然放射性)

优质课比赛主持词

优质课比赛主持词 幼儿教师优质课大赛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阳春四月,鸟语花香,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时节,我们欢聚在世纪宝宝幼儿园,迎接即将开始的新密市幼儿教师优质课大赛,今天我们要领略九位优秀教师的执教风采。首先,真诚的欢迎在座各位幼教朋友的光临,也要感谢新密市教体局领导和各乡镇中心校对幼教事业的关注,我们世纪宝宝幼儿园很荣幸承办本次活动,希望每位参赛的老师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展现出最佳的风采!也希望每位前来观摩的老师收获多多! 那今天既然来到了我们幼儿园,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们幼儿园,我们世纪宝宝幼儿园幼儿园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健全的个性为办园理念,把礼仪品格教育贯穿到一日生活常规当中,待人接物的细节中体现了孩子的礼貌交流,分享合作,爱心,优雅的品质。 在教育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孩子说吧,唱吧,跳吧,尽情的玩吧为教学方法,把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室外活动,室内游戏,舞蹈培训,美术培训等教育方法有机的渗透到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中,让孩子在快乐中张显个性,全面发展。 当然我们世纪宝宝幼儿园全体教职工也欢迎各位兄弟单位多提宝贵意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促进我们新密市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此,我代表我们世纪宝宝幼儿园全体教职工预祝所有参赛的老师,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接下来我们的比赛即将开始,首先有请我们教体局领导讲话,我们掌声欢迎! 谢谢您的讲话,接下来有情我们青屏教办徐主任讲话

感谢您的讲话,那么今天来到我们活动现场的,除了参赛和观摩的老师之外,我们还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几位专家担任评委,他们分别是:——欢迎您,——欢迎你,——欢迎您!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们的比赛课一共有九节,上午8:30——11:30 五节,下午1:30——5:00四节,中班活动课程不得超过30分钟,大班活动课程不得超过35分钟。 下面,比赛正式开始,首先有1号参赛老师来自世纪宝宝幼儿园的梁桂丽老师 2号参赛老师做准备。 ······· 我们上午的比赛到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谢谢五位老师和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表现,让我们都受益匪浅,下午我们的比赛时间是1:30——5:00,相信下午的活动课也是一样的精彩,各位老师们,我们下午见! 各位老师们,下午好,很高兴又看到了熟悉的面孔,我们的比赛继续进行, 其实,现在结果如何、获奖与否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我们大家能够欢聚在一起集大家的智慧,使我们的教研水平更上一层楼。我觉得,只要我们能通过这次活动,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相信本次活动通过各级领导的科学指导,各位幼教同仁的辛勤付出,我们新密会为祖国培育出更多,更鲜艳的花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我们的比赛议程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参赛老师和小朋友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表现,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你们辛苦了。 最后,祝愿大家心情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高三物理裂变和聚变

裂变和聚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裂变的概念,知道重核裂变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知道什么是链式反应。 3.会计算重核裂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4.知道什么是核反应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了解核电站及核能发电的优缺点。 5.了解聚变反应的特点及其条件. 6.了解可控热核反应及其研究和发展. 7.知道轻核的聚变能够释放出很多的能量,如果能加以控制将为人类提供广阔的能源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应用 教学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激情,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利用核能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3.确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变化过程必然遵循能量守恒的观点。 ★教学重点 1.链式反应及其释放核能的计算。 2.重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3. 聚变核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推理得出由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质量数较小的原子核释放能量这一结论。 2、聚变反应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重核裂变 (一)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于1945年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上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刹那间,这两座曾经十分美丽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大家还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国家建成了许多核电站,我国也相继建成了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等。我想,现在大家一定想知道原子弹爆炸及核发电的原理,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裂变,通过学习,大家就会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教师说课大赛及听课评课通用模板

教师说课大赛及听课评课模板 1.(1)引课较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 (2)注意:不能利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3)能通过分组抢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分几组效果可能更佳) (4)教学思路清晰,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实施较好,能基本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容量不大,可增加教学容量,以训练接纳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2.(1)语速有点快; (2)能以例贯穿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注意不能用多媒体字幕代替板书; (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实施恰当,教学效果较好; (5)要注意大部分同学的听课状态,深入到学生当中,激发大部分同学参与课堂教学之中; (6)拓展教学较好。 3.(1)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态、语言、逻辑、引导); (2)教学思路较清晰; (3)能利用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实施效果较好; (4)小亮点1:能创设小活动(不同同学用不同语速朗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会(验); (5)小亮点2:知识拓宽与汉语言文化节活动接轨; (6)注意板书(不能利用屏幕打字代替板书及语言的“深情”表述)。4.楹联教育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本节课是一节校本课程选修课,教师能利用历史上的妙对及学生不了解创作的作品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还有很好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利用楹联教学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合作能力。 5.(1)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课堂教学能根据教学设计,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核裂变

6 核裂变 [先填空] 1.核裂变 重核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个质量差不多的新原子核,并放出核能的过程.2.铀核裂变 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其产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典型的反应是23592U+10n―→14456Ba+8936Kr+310n. 3.链式反应 当一个中子引起一个重核裂变后,裂变释放的中子再引起其他重核裂变,且能不断继续下去,这种反应叫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4.链式反应的条件 发生裂变物质的体积大于临界体积或裂变物质的质量大于临界质量. [再判断] 1.铀核的裂变是一种天然放射现象.(×) 2.铀块的质量大于临界质量时链式反应才能不停地进行下去.(√)

3.铀核裂变时能释放出多个中子.(√) [后思考] 1.铀核的裂变是一种天然放射现象吗? 【提示】不是.铀核在受到中子轰击后才发生裂变,不是天然放射现象,属于核反应. 2.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是唯一的吗? 【提示】不是.铀核裂变的生成物并不确定,所以其核反应方程不是唯一的. [合作探讨] 原子弹一般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常规炸药部分,一是核部分,核部分是由分成几块的裂变核材料组成,每一块都在临界体积以下,引爆时,借助常规炸药在极短时间内,将这几块核材料合成一体,使总体积超过临界体积,从而发生链式反应. 探讨1:为什么铀块的体积小于临界体积时不能发生链式反应? 【提示】如果每次裂变放出的中子平均有一个能再度引起裂变反应,或者说每一代裂变产生的中子数不少于上一代的中子数,裂变反应就能维持下去.当铀块的体积过小时,裂变产生的中子有的可能从裂变物质中漏出去,有的可能被杂质吸收,所以链式反应未必能持续下去. 探讨2:裂变反应发生后,裂变反应物的质量增加还是减小?为什么? 【提示】减小.裂变反应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发生质量亏损,反应后的质量减小. [核心点击] 1.铀核的裂变和裂变方程 (1)核子受激发:当中子进入铀235后,便形成了处于激发状态的复核,复核中由于核子的激烈运动,使核变成不规则的形状. (2)核子分裂:核子间的距离增大,因而核力迅速减弱,使得原子核由于质子间的斥力作用而分裂成几块,同时放出2或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引起其他铀核裂变,这样,裂变就会不断地进行下去,释放出越来越多的核能. (3)常见的裂变方程:

2016高三物理原子物理复习(有答案)讲解

原子物理 一.原子 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用放射性元素放出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3.为了解释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如下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米,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10-14米。 α粒子散射实验

【典型例题】 1.下面有关物理史实及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D )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完全能解释α粒子散射现象 (B)麦克斯韦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光是电磁波 (C)双缝干涉图样的中央明纹又宽又亮 (D)用紫光照射某金属表面能产生光电效应,那么用红光照射该金属也可能发生光电效应2.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C ) (A)汤姆生(B)玻尔(C)卢瑟福(D)查德威克 3.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 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运动 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4.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 A )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5.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C )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6.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A ) (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 (C)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7.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ACD ) (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做原子核 (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旋转 8.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B)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C)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D)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 二.原子核 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天然放射性)

高三物理核反应和核能

核反应核能质能方程 一、知识点梳理 1、核反应 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典型的原子核人工转变: 14 7N+4 2 He 17 8 O+1 1 H 质子1 1 H的发现方程卢瑟福 9 4Be+4 2 He 12 6 C+1 n 中子1 n的发现方程查德威克 2、核能 (1)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能 (2)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之和.质量亏损.(3)质能方程:质能关系为E=mc2 原子核的结合能ΔE=Δmc2 3、裂变 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裂变 典型的裂变反应是: 235 92U+1 n90 38 Sr+136 54 Xe+101 n 4.轻核的聚变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轻核的聚变.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较多,典型的轻核聚变为: 2 1H+3 1 H4 2 He+1 n 5.链式反应 一个重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时,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核,同时释放若干个中子,如果这些中子再引起其它重核的裂变,就可以使这种裂变反应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二、典型例题 例1.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v。)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微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氢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νe+37 17Cl→37 18 Ar十 0 -1 e 已知37 17Cl核的质量为36.95658 u,37 18 Ar核的质量为36.95691 u, 0 -1 e的质量为0.00055 u,1 u 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2016高三物理原子物理复习(有标准答案)

原子物理 内容 知识点学习水平说明 物 质 原子的核式结构A 物质的放射性 A 原子核的组成A 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 A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B 只要求写出简单的核反应方 程,不涉及衰变定律。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B 核能的应用核电站 A 我国核工业发展A 宇宙的基本结构 A 天体的演化A 一.原子 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用放射性元素放出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3.为了解释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如下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米,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10-14米。 α粒子散射实验

【典型例题】 1.下面有关物理史实及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完全能解释α粒子散射现象 (B)麦克斯韦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光是电磁波 (C)双缝干涉图样的中央明纹又宽又亮 (D)用紫光照射某金属表面能产生光电效应,那么用红光照射该金属也可能发生光电效应2.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C) (A)汤姆生(B)玻尔(C)卢瑟福(D)查德威克 3.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 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运 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4.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 A )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5.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C )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6.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 A ) (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 (C)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7.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CD ) (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做原子核 (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旋转 8.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B)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C)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D)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 二.原子核 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天然放射性)

第十二章D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资源信息表

第十二章 D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李沐东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核力、核能、重核裂变和链式反应等。是对原子核式结构、天然放射性等知识的深化、总结和应用。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认识核能开发利用、建立社会责任感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有库仑定律、万有引力、原子核式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基础。 本节的教学内容包含三大部分:核力核能、重核裂变和链式反应。这三部分内容在逻辑关系上是层层递进的,穿插它们的主线是“人们如何利用核能”。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对知识做适当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更容易理解。 通过教学,不仅要学生了解什么是核能、如何利用核能,更重要的要让学生感悟为什么要利用核能、如何和平的利用核能等科学态度问题。建立正确的核利用伦理观,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力与核能。 (2)知道重核裂变是获取核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3)知道链式反应和产生链式反应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核能、链式反应等学习过程,感受类比和虚拟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懂得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感悟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对建立一个和平、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难点:重核裂变是如何产生核能的。 四、教学器材和课件 “核爆炸”演示录像;相关图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包含三部分内容:核能、重核裂变和链式反应。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解决什么是核能的问题,后两部分的教学主要解决如何利用核能的问题。 本教学设计以壮观的核爆炸的录像作为情景引入,在学生感受核爆炸无与伦比的威力同时,产生探究什么核能、如何利用核能的欲望。若要学生较清晰的理解什么是核能、以及如何利用核

(完整版)高三物理重核的裂变教案

19.6 重核的裂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裂变的概念,知道重核裂变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知道什么是链式反应。 3.会计算重核裂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4.知道什么是核反应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了解核电站及核能发电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应用教学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激情,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利用核能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3.确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变化过程必然遵循能量守恒的观点。 ★教学重点 1.链式反应及其释放核能的计算。 2.重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通过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推理得出由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质量数较小的原子核释放能量这一结论。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于1945年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上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刹那间,这两座曾经十分美丽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大家还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国家建成了许多核电站,我国也相继建成了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等。我想,现在大家一定想知道原子弹爆炸及核发电的原理,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裂变,通过学习,大家就会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播放VCD光碟,展示原子弹爆炸的过程及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惨景的片段。 学生:观看原子弹爆炸的过程,并形成裂变能放出巨大能量的初步认识。 点评:激发起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为下一步进行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进行新课 1.核裂变(fission) 提问:核裂变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阅读课本核裂变部分内容,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的反应,称为裂变。 教师总结: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裂变。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核裂变都能放出核 能? 让学生阅读有关核子平均质量有补充材 料。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 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只有核子平均质量减小的核反 应才能放出核能。 点评: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 力。 知识总结:不是所有的核反应都能放出核能,有的核反应,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大,这样的核反应不放出能量,反而在反应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能量。只有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能放出大量的能量。 点评:个人及小组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铀核的裂变 (1)铀核的裂变的一种典型反应。

高三物理复习核反应 核能 质能方程

15.3 核反应核能质能方程 一、考点聚焦 核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Ⅱ要求 核反应堆.核电站Ⅰ要求 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轻核的聚变Ⅰ要求 可控热核反应.Ⅰ要求 二、知识扫描 1、核反应 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 典型的原子核人工转变 14 7N+4 2 He 17 8 O+1 1 H 质子1 1 H的发现方程卢瑟福 9 4Be+4 2 He 12 6 C+1 n 中子1 n的发现方程查德威克 2、核能 (1)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能 (2)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之和.质量亏损.(3)质能方程:质能关系为E=mc2 原子核的结合能ΔE=Δmc2 3、裂变 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裂变 典型的裂变反应是:

235 92U+1 n90 38 Sr+136 54 Xe+101 n 4.轻核的聚变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轻核的聚变.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较多,典型的轻核聚变为: 2 1H+3 1 H4 2 He+1 n 5.链式反应 一个重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时,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核,同时释放若干个中子,如果这些中子再引起其它重核的裂变,就可以使这种裂变反应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三、好题精析 例1.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v。)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微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氢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νe+3717Cl→3718Ar十 0 -1e 已知37 17Cl核的质量为36.95658 u,37 18Ar核的质量为36.95691 u, 0 -1e的质量为0.00055 u,1 u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A)0.82 Me V (B)0.31 MeV (C)1.33 MeV (D)0.51 MeV [解析] 由题意可得:电子中微子的能量E≥E ?=mc2-(m Ar+m e-m Cl)·931.5MeV

第六节核裂变

第六节核裂变 学习目标 ※知道什么是裂变 知识导图 知识点1重核的裂变 1.定义 使重核分裂成__中等质量__的原子核的核反应叫重核的裂变。 2.核反应类型 重核的裂变只发生在__人为控制__的核反应中,自然界不会自发的产生。 3.一种典型的铀核裂变 235 U+10n―→14456Ba+8936Kr+__310n__。 92 知识点2链式反应 1.定义 重核裂变产生的__中子__使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链式反应。 2.条件 发生裂变物质的体积大于__临界体积__或裂变物质的质量大于__临界质量__。 知识点3核电站 1.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核电站的核心是__核反应堆__,其简化示意图如图所示。各部分作用如下: (1)核燃料:反应堆使用浓缩铀(铀235占3%~4%)制成__铀棒__作为核燃料,释放__核能__。 (2)减速剂:用__石墨、重水和普通水__,使裂变中产生的中子减速,以便被铀235吸收。 (3)控制棒:由吸收中子能力很强的__镉__制成,用以控制__反应速度__。 (4)水泥防护层:反应堆外层是很厚的__水泥壁__,可防止射线辐射出去。 (5)热交换器:靠__水__和__液态金属钠__在反应堆内外的循环流动,把产生的热量传输出去。 2.核电站与火电站相比有何优缺点 (1)优点:①核电站消耗的燃料__很少__。

②作为核燃料的铀、钍等在地球上的可采储量__很大__。 ③火电站烧煤要放出很多污染物,而核电站放出的污染物要__少得多__。 (2)缺点:①一旦核泄漏会造成严重的__核污染__。 ②核废料处理__比较困难__。 预习反馈 『判一判』 (1)只要铀块的体积大于临界体积,就可以发生链式反应。(×) (2)中子从铀块中通过时,一定发生链式反应。(×) (3)重核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明显的质量亏损,所以核子数要减小。(×) (4)核反应堆是通过调节中子数目以控制反应速度。(√) (5)核反应堆用过的核废料无毒无害。(×) 『选一选』 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总装机规模400万千瓦。核电站与火电站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核燃料释放的能量远大于相等质量的煤放出的能量 B.就可采储量来说,地球上核燃料资源远大于煤炭 C.在经济效益方面核电与火电不相上下 D.核反应堆用过的核废料具有很强的辐射性,要做特殊处理 解析:核燃料释放的能量远大于相等质量的煤放出的能量,A正确;就可采储量所提供的能量来说,远大于煤炭所能提供的能量,而不是采储量,B错误;在经济效益方面核电与火电不相上下,C正确;核电站是有污染的,核反应堆用过的核废料具有很强的辐射性,要做特殊处理,D正确。 『想一想』 如图为核裂变示意图。 (1)重核裂变是一种天然现象吗? (2)只要有中子轰击铀块就可以产生链式反应吗? 答案:(1)不是(2)不能 解析:重核的裂变不能自发地进行,只能发生在人工控制的核反应中,只有达到链式反应的条件时,才会发生重核的裂变。 探究一重核的裂变及链式反应 S 思考讨论 i kao tao lun 1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的荒漠上爆炸成功,其爆炸力相当于1.8万吨TNT炸药。爆炸时安放原子弹的钢塔全部熔化,在半径400m的范围内,沙石都被

高三物理教案:《核反应》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教案:《核反应》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三物理教案:核反应 一、知识点梳理 1、核反应 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 典型的原子核人工转变: N+ He O+ H 质子H 的发现方程卢瑟福 Be+ He C+ n中子n的发现方程查德威克 2、核能 (1) 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能 (2) 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之和.质量亏损. (3) 质能方程:质能关系为E=mc2 原子核的结合能△ E=A mc2 3、裂变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裂变典 型的裂变反应是: U+ n Sr+ Xe+10 n 4. 轻核的聚变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轻核 的聚变.

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较多,典型的轻核聚变为:

H+ H He+ n 5. 链式反应一个重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时,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核,同时释放若干个中子,如果这些中子再引起其它重核的裂变,就可以使这种裂变反应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二、典型例题 例1.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v。) 而获得了2002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微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I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氢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v e+3717CI—3718A十0-1e 已知3717CI核的质量为36.95658 u,3718Ar核的质量为36.95691 u, 0-1e的质量为0.00055 u, 1 u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A) 0.82 Me V (B)0.31 MeV (C)1.33 MeV (D)0.51 MeV [ 解析] 由题意可得:电子中微子的能量E =mc2-(mAr+me-mCI)?931.5MeV =(36.95691+0.00055-36.95658) X 931.5MeV =0.82MeV 则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Emin=0.82MeV [点评] 应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时,注意单位的使用。当用kg 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