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些入门级的摄影教材

一些入门级的摄影教材

一些入门级的摄影教材
一些入门级的摄影教材

一些入门级的摄影教材(转贴一)

一、保持相机的稳定

刚学拍摄的影友常会遇到所拍图片模糊的问题,这是由相机的晃动引起的,所以在拍摄中要避免相机晃动。一般左手持机,将肘

抵住胸部,或者是让身体靠着一个稳定的物体。使用长焦镜头,一定加用三脚架。按动快门的手法要稳定轻柔,整个人要放松,调整

好呼吸后,屏息凝气进行拍摄。低视点拍摄时可采用坐姿或单膝跪姿持机,以增强稳定性。

二、使太阳在你的身后

摄影是光与影的完美结合,在拍摄时需要有足够的光线照射到被摄主体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太阳处于你的身后,并有一定的

偏移。光线可以照亮被摄主体,使它的色彩和阴影变亮,轻微的偏移则可以产生一些阴影来显示出物体的质地和立体感。但应注意,

取景时一般不要让自己的影子进入画面。

三、拍摄样式的选定

相机不同的举握方式(竖拍或横拍),拍摄出来的图像效果也不相同。竖着拍摄的照片可以强调被摄主体的高度(比如拍摄森林

),而横拍则可以强调被摄主体的宽度(比如拍摄连绵的山脉)。但袖珍相机拍摄时应注意,别让手指遮挡了闪光灯。

四、变换拍摄风格

应该在拍摄中不断尝试新的拍摄方法或情调,否则看多了就会给人一种一成不变的感觉。个人拍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走到

哪拍到哪,只要觉得画面富有情趣或是很有意义,你就可以随意发挥。比如说可以拍摄一些人物特写镜头、全景图像、不同气候中的

同一场景等等。

五、缩小拍摄距离

有时候,并非要把整个人或物全部拍摄下来,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反而会更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只需要离

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效果。

六、增强景深的视觉效果

景深对于拍摄非常重要,每个摄影者都不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没有立体感,看起来就像是个平面。所以在拍摄中,就要适当的增

加一些用于显示相对性的物体增加景深。比如要拍远处的山脉,可在画面的前景加上人物或一棵树。用广角镜头可以夸大被摄体正常

的空间和纵深感的透视关系。

七、正确的构图

摄影构图中突出主体最简单的1方法,是将主体居于画面的中心。由于被摄物体处于画面的中心部位,整个照片具有一种特殊的

稳定性。但总是将被摄物体置于中间会让人觉得厌烦。一幅好的照片通常构图非常恰当,摄影中较常见的就是黄金分割构图,即画面

被均分为三个部分(水平和垂直),然后将被摄物体置于等分线上或是交汇处。所以不妨用用黄金分割来构图,使拍摄多样性。

八、捕捉细节

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拍摄较大的场景,但是这样的拍摄会让你丢掉很多细节,特别是有意义的细节。所以有时候应该使用变焦镜头

,使画面变小,能捕捉到有趣的小画面。

九、预先调焦拍摄人物

在拍摄人物时,可守株待兔,在确定拍摄位置和角度后,预先调节曝光量及焦距。力争在短时间内拍摄完毕,减少被摄者的紧张

情绪,得到表情自然的照片。在多变的天气,光线也是变化的,因而有必要多拍些胶片,以便有足够的影像供最后选择。

十、发挥镜头的最佳效用

一般相机,在拍摄技巧上发挥最佳的光圈是5.6-8,把最大光圈向小光圈方向拨2-3档。保持相机的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式

和身体姿势,选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如135相机100毫米镜头,最好用1/125秒速度。如果必须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则应使用

三脚架保持相机的稳定,确保照片成像的清晰。不同色彩的镜头滤光镜能在景物的某些色彩之间产生清晰的色调差别。紫外线滤光镜

能保护镜头免遭雨和雾气的侵扰,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小沿海地区和山区紫外线的影响

在飞机上隔窗使用偏光镜

在飞机上隔窗使用偏光镜拍照,会在影像上出现彩虹样的色彩变化。如需要在飞机上拍照,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取下偏光镜,在小型的

飞机上还可以打开窗户拍照。

水雾弦光

影像中出现杂色的雾状斑块,它的形状或不易识别的或大约为圆形。特别是在逆光摄影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这样的眩光是由水滴或其

它的液体溅在镜头上所引起。最容易出现水雾眩光的环境是在下雨天摄影或在海边摄影,并伴随有大风的时候,问题更为严重。所以

,当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摄影的时侯,要随时检查前镜片,避免溅水,并保持它的清洁。已经溅水的镜头需要将它擦干净。对影像的影响要根据溅水的程度不同,或者严重,或者较轻。影响较轻者,可以在照片上适当修整

灯光片在日光环境中拍摄

影像出现整体强烈偏蓝,这常常是由于在日光环境中,使用A型或B型灯光片产生的,或者是在用日光片在灯光下拍摄之后,忘记将校

色滤色片(80 A或类似滤色片)取下,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已经拍出的底片,如果是彩色反转片,其效果就很差;如果是彩色负片,可以通过放大机的校正滤色片给予一定程度的校正,但效果

仍然不会很理想;然而如果用较高反差的黑白相纸放大,有可能放制出比较满意的黑白照片来。

浅色主体曝光不足

在彩色反转片上影像表现很深,负片则密度极浅。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相机的内测光表是按18%灰板的平均值校准的。如果主

体过于明亮(比如白雪、沙滩),它就会对自然光的亮度作出补偿,其结果就会使这类主体影像变为灰色。

对于这样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凡是明亮的主体,都需要显示出比平均亮度主体更高的亮度,所以,在拍摄这样的主体时,需要按直接

测光的数据,再增加l—2挡的曝光量,或者用一支手持的测光表,测取人射光的读数,或者从附近的平均亮度主体测取读数,或者

使用一块18%灰板或其代用品测光。

对于已经拍出胶片的处理,如果是反转底片,影像的品质差是难以改变的。用复制的办法进行拷贝,可以适度改变影像的密度,但阴

影部分的细节层次仍然会受到损失。如果是曝光不足不太严重,又是彩色负片,那么效果还是可以接受的。黑白片可以选用高反差相

纸作放大技术处理。

遮光罩使用失误

拍摄的影像表现为四角发黑,边缘柔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在用较短焦距的镜头拍照时,使用了长焦距镜头的遮光罩,也可能是

在使用多片滤色镜时,滤色片的厚度影晌了镜头的视场。处理的方法是取下遮光罩和滤色镜。

对于已经拍出的胶片,可以在放大或复

制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剪裁。

焦点不准确

表现为主体影像出现柔化,但从透视上看,并不是所有距离的焦点都不清晰。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主体调焦不准确。有些自动调焦的相机,当主体偏离中心,而又不能锁定焦点的时候,也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另

一重要的原因是在将长变焦镜头定位于三角架上摄影的时候,由于调焦镜筒磨损,也常会出现自动滑离焦点的现象。

除此之外,相机自身的调焦屏定位误差,使其与胶片平面的焦点与视觉焦点不一致。镜头自身也可能出现毛病,但在一台SLR相机的

调焦屏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当我们在摄影过程中发现上述问题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相机的调焦屏和镜头进行检查。也要检查胶片平面的焦点是否清晰。并且在每

次拍片的时候,更加注意准确调焦。

渐变滤色片位置错误

这是摄影者在使用渐变滤色片暗化天空之后,在拍摄另一照片的时候,忘记旋转渐变滤色片或将其取下,使其后拍摄的胶片影像一边

亮、一边暗,使获得的色彩严重失调。这是渐变滤色片的阻光效果。因此,我们在每次拍照之后需要对滤色片进行检查,及时改正。

对于已经拍出的底片,可以在放大或复制的时候,反向使用同一渐变滤色片,进行遮挡,往往可以将其纠正。

主体移动

表现为画面中静态物体影像清晰,仅主体部分出现动态模糊。这是由于胶片在曝光期间被摄主体移动所造成的。最容易发生在相机用

低速快门拍摄快速动体的时候。为了避免被摄体的移动,可以等候其放慢速度的时候按下快门。或者就是提高快门的速度。

此外,也有人成功地故意使用低速快门,在取景框中追随快速移动物体的摄影,使主体清晰昔景模糊,从而获得动态的摄影效果。但

这样做需要更高的摄影技巧。

相机振动

表现为影像全部模糊,放大后可以明显地看到,其线条出现轻度双影或多影错位。原因在于曝光期间,相机受到振动所致。这一现象

最容易发生在使用低速快门,并将相机安装在轻型三脚架上拍照的时候。在影像边缘的双影错位这一特征上,我们可以明显地分清与

其它焦点问题的区别。

在手持相机拍照的时候,为了避免曝光时相机晃动的最根本办法是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一般认为,能够在手持相机摄影时避免晃动

的最低快门速度是镜头焦距的倒数。这就是说,使用50mm标准镜头的时候,应当将快门设置于l/60秒,使用100mm中焦镜头的时候

,快门应在l/125秒,依次类推。

在必须使用低快门速度的场合,需要将相机安装在稳定的三脚架上,用快门线或自拍功能释放快门,并将反光镜锁住,以减少振动的

可能性。在刮风的环境中还需要有档风设施。

闪光快门不同步

已拍摄的画面表现为,一边有影像,另一边为没有影像的黑片。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在用单镜头反光相机作闪光摄影的时候,快

门的速度定的太高了。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检查相机上的闪光同步快门速度,并将其修正。目前不同厂家生产的单反相机常常具有不

同的最高闪光同步快门速度.常见的有l/60秒、1/90秒、和l/125秒.在高级的单反相机上还可以看到最高的闪光同步速度为l

/300秒,闪光摄影只能使用这一快门速度或比它更慢的快门速度,而不能使用更快的快门速度、否则就会出现上述问题。只有在镜

间快门的相机上,才能实现所有的快门速度完全同步

一些入门级的摄影教材(转帖之二)

摄影用光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的,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是摄影创作中的一大关键。现实生

活中的自然光来自唯一的太阳光,对于投射在被摄体上的光线,因方向和角度不同,不只是阴影的位置和面积会随之改变,而被摄体

的印象、感觉,包括影调和色调也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视觉效果。所以,选择适当的光线,包括适当的光线方向和角度,便是从事摄

影创作不容忽视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光线从照射方向来分类可以分为主要三种,即顺光、侧光和逆光。顺光是从照相机背后方向照射过来的光线,由于光线是

从正面方向均匀地照射在被摄体上,被摄体受光面积大,阴影也比较少,拍摄时测光和曝光控制相对比较容易,即使是使用相机的自

动曝光系统,一般也不会出现曝光上的失误。但因为在顺光的条件下,被摄体表面不管凹凸不平,因受光情形完全相同的原因,阴影

不易显现,因而会造成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贫乏,对主体的描写也趋于平淡;侧光是指从被摄体侧面照射过来的光线,它能使被摄体

表面的凹凸呈现出明确的阴影,对于表面被摄体的纹理,质感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光线。侧光既能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线,又能体现立

体感,是摄影用光时较为常用的光线。逆光是指太阳光从被摄体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可以想象,在逆光的情况下被摄体往往会变成

剪影,因此对于曝光的把握相对比较困难一些。逆光能给被摄体轮廓镶上一条夺目动人的金边,处理适当,能创作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拍出充满戏剧性效果的光影感觉。在拍摄逆光照片时,如果按背景测光或者是按自动程式曝光时,往往会曝光不足,一定要注意曝

光补偿或是补光,补光可以用反光板或是闪光灯日间同步均可。

我们知道,太阳从日出到日落,一分一秒都在改变位置,因此,照射在被摄体上的光也会随着太阳位置的推移而不断改变角度。随着

角度的改变,被摄体表面的质感描写,阴影的均衡都会直接影响整体的表现效果。一般来说被摄体的侧面上方45度前后的光线认为是

最佳的采光角度,大约相当于上午十点和下午二点左右的时间段。因为同样是侧光,高角度时主体的阴影较短,低角度时主体的阴影

较长。同样状况的光线一天只有一次,对光的角度的选择不能掉以轻心,这需要摄影师必须仔细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天候、不同时间

、不同方向和角度的光线的微妙变化,以及能在画面中出现的情绪效果,以便更好地根据表现主题和构思来灵活运用光线。

另外,光线如果从光质上来区分,还有软硬之分。直射光通常称为“硬光”,一般是指没有云彩或其它物体遮挡的太阳光,或是直接

照射到被摄体上的人造光,如照明灯、闪光灯等。直射光照明下的被摄体,受光部分和阴影部分的光比较大,亮部清晰,阴影浓重,

画面反差强烈,立体感强。但是对于有些被摄体,如花瓣和人的肌肤等,当明暗反差过大时,反而会给人以粗糙的感觉。而直接照射

的闪光灯往往会在被摄体背后留下一个夸张的黑影,使画面显得过于生硬,缺乏美感,值得注意。散射光是一种不会产生明显投影的

柔和的光线,也称“软光”,如阴天或被云彩遮挡太阳时的光线便属于散射光线。使用人造光时通过柔光纸透射或是反光板来反射的

光线也属于散射光线。因为光线不是直射而是从不同方向反射到被摄体的原因,所以阴影很淡,反差较小,影调相对比较柔和。在云

彩过厚的阴天,因为光线过渡扩散的缘故,色调和阴影都将显得没有变化,画面效果将显得平淡。象有淡淡的云彩遮挡太阳,直射光

和散射光混合的明亮的阴天,一般被公认是最佳的“拍照天”。

说到摄影用光,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就是光和色温的关系。在彩色摄影中,光源色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被摄体色彩的真实还原

。色温是表示光源的光谱成分,是光源颜色的一种度量,用约对温标K(开尔文)来表示,通俗来说,在色温高的光源中,所含的蓝

色光成分多于红色光,在色温低的光源中,所含的红色光成分多于蓝色光。不同光源的色温值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白天,不同时间段

太阳光的色温也有变化,如日出或日落的太阳光色温较低,在2000-3000K左右,早晨或下午的阳光在4000-5000K左右,接近中午前后

的阳光在5500K左右。电子闪光灯的色温为5500K,碘钨灯,摄影钨丝灯一般在3200K左右。在彩色摄影中,彩色胶片有日光型和灯光

型两大类。日光型彩色胶片的标定平衡色温为5500K,灯光型彩色胶片的标定平衡色温为3200K。也就是说,日光型彩色胶片必须在色

温5500K的光源下使用,才能得到标准的色彩还原,而灯光型彩色胶片则适合于3200K色温的光源下使用。如果用日光型的胶片在色温

3200K左右的光源下拍摄,照片就会偏橙红色,如早晚太阳光色温低,用日光型胶片拍摄日出日落时照片往往会偏橙红色的暖色调,

其道理也在于此。有一种方法就是,如果用日光型胶片在色温3200K的光源下拍摄时,也可以在镜头前加蓝色色温转换滤光镜来升高

色温,以求得色彩的正常还原。同样,灯光型彩色胶片也可以通过用琥珀色色温转换滤光镜来降低色温后,便能在5500K的光源下使

用。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摄影者来说,必须熟练掌握不同光源的色温变化,以便更好地把握照片的色彩和色调,更充分地体现创作的主

题和画面的气氛。◆

摄影构图的基本要领

摄影者确定了要表现的主题后,摆在面前的首先是如何安排和处理摄影画面的构图问题。所谓摄影构图,就是把要表现的客观对

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摄影画面中,使其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它把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这里包括:被摄主体在画幅中

所处的位置,照片画幅的长宽比例、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影像清晰与模糊程度的控制、色彩的配置、影调与线条的应用、气氛的

渲染……总之,就是处理构成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造型因素。摄影的这种构图过程,并非在产生作品的最后阶段才完成的,而是从

考虑画面时就开始了。

研究摄影构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照片的主题内容,使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照片的效果。它

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易懂、有表现力。这意味着在考虑摄影画面的构成时,要尽可能注意简化。简化决不是简单化,而是精化,即对

各种事物进行最准确、最迅速的分析、判断和取舍,把画幅中不需要的那些因素排除在构图之外;尽量使被摄主体从周围环境中突出

出来;被摄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要协调、统一,不可互相争夺视线;被摄体的形状要处理好……总之,尽量使你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鲜明

突出,能深深地感染观众。

摄影画面的构图有一些为大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构图

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新生的将最终取代陈腐的。由此可见,艺术创作在表现方法上是极其灵

活的,它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要依靠摄影者根据被摄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

者自己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摄影者在现场有充分的选择和决断的自由。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摄影画面的构图就可以随心所欲,草率

从事。相反,构图的好坏,常会影响到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是否表达得鲜明,它的艺术形式是否有感染力。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和布局,以使画面完整、严谨,具有一定的章法。正如

一篇好文章,必须主题明确,语言清晰,段落分明,有一定的章法一样。被摄影者框到画面上来的图象,已不再是生活中各自独立的

存在,而是赋予它们在画面上各自不同的地位,相互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为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起着不同的作用。仔细分析一些

优秀摄影作品之后,便会发现这样的规律:被摄影者组织到画面上来的对象,有的是用来表达内容和结构画面的主要对象,是摄影者

最感兴趣的,吸引他举起相机拍摄的对象,我们称它为主体;有的对象是与画面上的主体构成情节,来说明主体内涵的,我们称它为

陪体;有的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用以陪衬、烘托主体的,我们将它分为前景和背景;另外,除了这些实体对象外,还有空白部

分,它是联系画面上各个对象之间关系的纽带;还有把各个部分有机组织起来时应注意的法则如均衡、多样统一等。以上这些就是画

面结构的基本章法。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它们在画面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主体提纲挈领

主体是画面上用以表达内容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中心。结构画面,首先要立主体。主体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以是一组

对象。主体既是表达内容的中心,也是结构中心,画面上其他景物的配置都以主体为转移。一般来说,主体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在画面上是统一在一起的。但是,在一些表现环境气氛为主的画面中,主体作为结构中心的

任务更为突出,如盛大的群众场面,景物层次众多的风光画面等,它们以气势和气氛为主,

内容上难以分清明显的主次,但要使这样

的画面结构不松散,有章法,也要选择一个对象作为结构上的支点,用以呼应全局,提纲挈领,把画面上的景物结成一个整体。我们

常常看到,有的风光照片以某一小桥、亭台为结构中心,有的以船帆或挺拔的树木为结构中心来裁割画面,使它们对前后景物起联系

和照应作用。这样的画面,主体在内容上倒不一定比其它景物更为重要,而在结构中心的作用却是非常明显的。

如何安排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一些外国摄影书刊介绍说,如果把画面分成九宫格的样式,那么中间的四个交叉点上,是安排主体最

好的位置;有的说画面对角线的交点到各个角的二分之一处是处理主体最好的位置;有的说线条会聚点上是处理主体最好的位置……

等等,这些说法从形式和视觉习惯上总结了一些规律,有一定道理。比如九宫格的各交点上安排主体,有倚角之势,易于对画面的各

部分进行顾盼和照应。而且各交点的位置接近于画幅边缘的黄金分割点,容易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很少有人将主体安排在正中,因

为人是用两眼来观看对象的,正中的位置反而是视觉上最薄弱的地区,而且主体在正中,对全局的呼应容易顾此失彼。所以不是特殊

要求,一般应避开正中的位置。但是上述的一些说法只是从形式出发,而不是考虑具体内容的要求,是脱离内容来谈形式。事实上,

主体的位置并没有什么死板的公式,而是以事物本身的特点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为转移的。总之,一幅有内容的画面,不能没有主体,画面失去了主体也就失去了内容,主体表现不明确,内容也会含混。

二、陪体构成情节

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特征和内涵的对象。组织到画面上来的对象有的是处于陪体地位,它们与主

体组成情节,对深化主体内涵,帮助说明主体的特征起着重要作用。画面上由于有陪体,视觉语言会准确生动得多。

一般在有动作情节的画面上常常是有陪体的。它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神情动作,不致于产生歧意。

画面处理好陪体,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情节。陪体的选择要能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说明事件的特征,也就是要有典型性。

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的多少,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

,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由于画面经营有轻重主次之分,所以陪体在画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只需

留下能够说明问题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陪体过全,主体就会削弱。拍摄操作机器的工人一般只需留下机器的主要部位即可,机器全了

人物在画面上的面积必然缩小,影响对人物的表现。陪体留舍的这种分寸感,对摄影者的结构能力是一个检验。应做到“增之一分则

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恰到好处。

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处理和间接处理之分,陪体不论多或少,全或不全,它是出现在画面上的。另外,还有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面的

情况。虽说陪体是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但有一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是在画面之外。画面上主体的动作

神情是与画面以外的某一对象有联系,这一对象虽然没有出现在画面之上,却一定会出现在观众的想象之中。这种情况我们就叫陪体

的间接表现。民俗摄影在选取素材,经营画面时,要考虑观众越来越追求抒情性、哲理性及含蓄的审美要求,适当地利用间接表现陪

体的手法,会加强摄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环境渲染洪托

画面上有些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烘托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是处于主体

前面的,我们称它为前景;处于主体后面的,我们称它为背景。

1.前景:

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面的四周边缘。前景可以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

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但许多情况下,前景却不起陪体的作用。在一些场面较大、景物层次丰富的画面中,常常是有前景的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前景的安排在表现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①一些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春天的桃花、迎春花作前景,

画面充满春意,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面;用冰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

象如在目前。拍摄海南风光用椰树、芭蕉

作前景,富有南国情调;用潇湘竹、英雄树、雪莲作前景,具有湖、广、天山的乡土气息。这些前景常常对主题是有力的烘托。

②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结构画面时,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成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

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展示空间场面的内容时,总力

求找到适当的前景,来强调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或树,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

所占面积相差越大,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③在表现一些内容丰富、复杂的事物时,有意将所要表现的事物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放置在前景位置上,以加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

比如一幅表现解放军帮助农民割麦的画面,许多人在割麦,很难分辨哪是军人,哪是老百姓。如果在画面的前景上,有意安排放得整

整齐齐的衣帽、水壶,便将军队有组织地来帮助割麦这一事物的特征突出了,加强了视觉的形象语言。又如历史照片《淮海战场的一

角》,用一尊大炮作前景,把具有战场气氛的形象放在显著位置上,在视觉上就给人以先声夺人的深刻印象。中层景物是解放军押着

一队俘虏走下战场,再远处是弥漫的硝烟,画面上战场气氛很浓。而且这前景的大炮告诉我们,当时国民党的武器是精锐的,但仍然

被打败了,这就反衬出了我军攻无不克的坚强意志。拍篮球比赛用球架作前景,拍足球赛用球门作前景,都明显地将这一运动的性质

强调出来。利用一些富有特点的广告、标语作前景,突出某种时代特征,这在电影摄影中是常用的。

④设置前景以与后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来完成摄影艺术常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前景是丰盛的食物摊,摆着面包,挂着香肠,后

景是饥饿的儿童望着这些精美的食品,对比之下就把儿童的饥饿形象化了。香港摄影家的一些作品,用破烂不堪的棚子作前景与远处

的高楼大厦对比;用衣服破烂的小姐弟作前景,看着远处阳光下穿着华丽衣裳去上学的富家子弟的对比,来表现香港社会贫富不均的

阶级矛盾。有一幅反映青年题材的摄影作品,前景是两个穿着入时,提着录音机瞎逛的青年,后景是在公园长凳上专心看书的青年,

两者对比,形成了令人深思的主题。

⑤前景的运用还给予观众一种主观的地位感,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如用门、窗、床或桌子的一角等具有地位特征的景物作前景,让其

在画面上占有较大的位置,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影响,无形中就会缩短观众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这对增加

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是有利的。

⑥前景的运用还能增加画面的装饰美,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物体,以及一些具有图案形状的物体,用来作前景,使画面象装饰了一个精

美的画框或花边,增加了美感,显得生动活泼。如有的通过大型的圆钢管的内壁来拍工人的劳动场面,画面具有圆型的图案;的通过

花枝的空隙来拍人物活动,周围就像装饰了一个美丽的花环。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竹篱,曲折变化的回廊,具有图案美的窗框等都可以

装饰画面。

⑦前景还有均衡画面的作用,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就用山石、栏杆做前景,因

色调深,使画面压住了阵角,达到稳定均衡。

⑧近年来,在前景的运用上,人们常常用虚焦点、杂乱的景物来作前景,虚而且乱,观众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觉得有意思。这是由

于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发展,越来越趋向自然,要求有现场的气氛。前景的虚和乱可以强调出这种现场气氛,而且前

景的虚也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实,以虚衬实。前景的乱也是要打引号的,事实上是乱中有治,形似乱,却是以不妨害主体突出为原则,

如果乱得连主体也淹没了,恐怕观众就难以接受了。

以上谈的是前景的几种作用,当然,这是为叙述方便起见分开来谈的,事实上,前景的运用

往往是同时起其中的几种作用,一箭数雕

。适当运用前景可以丰富画面的“词汇”,增加画面的“文采”。但是,前景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

另外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要尽可能优美,与主体紧密联系和呼应,结成一个整体,帮助表达主题思想。

2.背景: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

的作用。一切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都非常重视背景对主体的烘托。黑格尔在《美学》中说:“

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想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

方部位。”罗丹曾点明将他的一尊小爱神的雕像放在花园里,让花园作背景来装饰它。法国一位有名大画家的朋友,想送自己的儿子

到他那儿学画,朋友谦虚地说:“我的儿子没有什么才能,但可以帮你画画背景。”大画家听了幽默地说:“要是这样,就不是他向

我学画,而是我要向他学画,因为我画画到现在,常常最苦恼的就是画不好背景。”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雕塑、绘画艺术家对背

景重视的程度。摄影艺术家同样懂得,背景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有举足轻重之势。往往有这种情形:拍摄一幅作品,主体、陪体、

神情、姿态都很理想,但由于背景处理的不好而功亏一篑。

摄影画面的背景选择,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特征;二是力求简洁;三是要有色调对比。

①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主题的理

解。比如有意地将一些能标志出地方特征的对象保留在画面中,如拉萨的布达拉宫,西安的鼓楼,上海外滩的钟楼等。这样,用不着

看标题,就知道事件发生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抓取具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观众了解画面内容的时代背景。如用立交桥为背景来

拍摄北京的事件,让人一看,便联想到这事件可能发生在进入八十年代的北京。用冒烟的火车头或工厂的烟囱作背景,在五十年代还

是使人感到生产蒸蒸日上,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能启发人们的审美感情。但如果在八十年代拍摄的工厂,仍然以冒烟的烟囱或火车

头来作背景,就不会唤起人们的美感,反而使人产生有空气污染的忧虑。

有人拍摄人像很重视选取富有特征的环境背景来衬托人物的职业和性格特征,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画面上给背景留下足够的

面积,选取一些足以产生丰富联想的景物来丰富人物形象的视觉语言,具有说明的象征的意义,有人称之为“环境肖像”。这种背景

处理,无疑是象征性的。油画家汤晓铭画白求恩大夫肖像,背景是延安窑洞的土黄色,隐约地看到壁洞里的一盏小油灯。这盏小油灯

便很能说明白求恩大夫所处的艰苦环境,没有电,自然也没有一切现代化的设施,但白求恩大夫精神饱满,乐观坚定,更显示出他伟

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背景对衬托人物的性格,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摄影艺术同样应重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

背景的衬托有正衬、反衬之分,比如,幸福的儿童用鲜花盛开的花园作环境背景,是正衬;饥饿贫穷的儿童处在花花世界的繁华

街道上,是反衬。

②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绘画和摄影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在于绘画用的是加法,摄影用的是减法。在一般情况

下,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绘画反映生活总是给画面添上些东西,而摄影反映生活则总是千方百计地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而其中

重要的是将背景中可有可无的、妨碍主体突出的东西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练。贪得无厌是失败之源,精简凝炼是成功之母。

仔细分析过许多摄影作品之后,就会发现许多有经验的摄影者都充分调动各种摄影手段以达到背景的简洁。有的是用仰角度避开地平

线上杂乱的景物,将主要对象干干净净地衬托在空上;有的用俯角度以马路、水面、草地为背景,使主体轮廓清晰分明;还有的用逆

光,将背景杂乱的线条隐藏在阴影中;有的用晨雾将背景掩藏在白色的雾霭之中;有的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范围,将不需要的背景

景物排除在画面之外;有的用虚焦点柔化背景线条……。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简洁背景的效

果。

③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在彩色摄影中要有色调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上

的力度。达·芬奇在《绘画论》中表达了这样一个塑造轮廓形状的法则:“你应当把那暗色的体态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

淡色的,那就应该把它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有淡有暗的,那就应当把暗色的部分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而把淡色的部分

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这里揭示了绘画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即背景对主体形象的影调对比,是将所要表现的形象奉送于观众眼前

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摄影同行中也流传着这样一些处理背景的口诀:“暗的主体衬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衬在暗的背景上;亮的

或暗的主体衬在中性灰的背景上;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的轮廓线;主体暗,背景暗,中间要有亮的轮廓线。”大家在分析一

些照片之后,就会相信这是必须遵守的。因为绘画和摄影都是平面造型艺术,如果没有影调或色调上的对比和间隔,主体形象就会和

背景溶成一片,丧失被视觉识别的可能性。所以有人把画面影调色调的对比,比作运载手段,有了它,画面形象才会凸出来,送到观

众面前。

背景的处理是摄影画面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拍摄中细心选择,才能使画面内容精练准确,视觉形象得到完美的表现。

四、空白疏通气脉

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形象之外,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形象之间的空隙。单一色调

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由于运用各种摄影手段的结果它们已失去了原来的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

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他的实体形象。

空白虽然不是实体形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

。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画面空白部分的处理及其所起的作用。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有经验的摄影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

有一定的空白。比如拍摄北海白塔,人们很自然地就将塔安排在明净的天空上,周围不与其它物体重叠,使塔轮廓清晰并具有吸引人

们视线的力量。拍摄人物也总是避免头部、身体与树木、房屋、路灯及其它物体重叠,而将人物安排在单一色调的背景所形成的空白

处。在主体物的周围留有一定空白,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因为,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

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之中,很难欣赏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精美的艺术品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欣赏芭蕾

舞剧会发现,凡是男女主角的精彩表演段落,群众演员都不在场,整个舞台空间都让位给主角表演。这样,舞姿的每一个细节,手臂

的颤动,脚步的轻盈,就会和盘托出,拨动观众的心弦。如果满台都是演员,观众的感受就不会细致了。北京故宫的建筑也体现了这

一特点。其空白布局,使建筑条理分明,严谨有序。其主体建筑太和殿周围留有三万平方米的空间,使它的雄伟气势更具有震撼人心

的威力。摄影艺术的画面布局也应遵循这一法则,给主体周围留下单一色调的空白来突出主体。

画面上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一幅画面如果被实体对象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白,就会给人臃肿、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

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思路也有生发的可能。人们常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

面生动活泼,空灵俊秀。空白处,常常洋溢着作者的感情,观众的思绪,作品境界也能得到升华。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

是实处的延伸,所谓空处不空,正是空白处与实处的互相映衬,才形成不同的联想和情调。比如齐白石画虾,几只透明活泼的小虾周

围大片空白,没有画水,但人们觉得周围空白处都是水。建筑艺术也很讲究运用空白的布局,来创造某种意境。如北京的天坛,本是

封建帝王祭天的场地,向天祈祷丰年,祈祷平安。所以这一建筑回绕这一意图创造了一种神

圣的意境。天坛的占地面积比故宫大三倍

,但建筑物只占全部面积的二十分之一,长长的通道,直达高高的台墀,一边是苍穹似的蓝色圆顶的祈年殿,一边是祭天的圜丘。那

时,城郊再也没有比圜丘更高的建筑物了,周围一片空旷,白玉栏杆的圜丘,一层一层高出于凡尘之上,一层九级,拾级而上时,使

人不觉有升腾之感,立在圜丘中央,似与天接,与苍天说话似乎也近了。可以想像,当年皇帝祭天之时,即使再昏庸,此刻也不能不

慑于上天的鉴察,要为老百姓祈祷丰年了。古代的庙宇、佛塔,其造型都像升向天国的阶梯一般,映衬在空阔的蓝天之上,其建筑都

是讲究意境的。各类艺术总是相通的,摄影艺术在经营画面的空白时,应从中吸收营养。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的呼应关系的条件。不同的空间安排,能体现出不同的呼应关系。所谓呼应,总是由两个对象之间

有一定距离构成的。如两个对象紧挨在一起,也就无所谓呼应,反而处于相对安静状态,互相之间的吸引也消失了。一切物体因形状

不同,使用情况不同、线条伸展方向不同、光线照射不同等等情况,都会显出一定的方向性,有向背关系。要仔细体察物体的方向性

,合理地安排空白距离,以组织其相互的呼应关系。古代画论说,画面应当做到“人有向背,物有朝揖”。就是指的画面上对象与对

象之间要有联系和呼应,而这是靠一定的空白留取、安排来达到的。

空白的留取还与对象的运动有关。一般的规律是:正运动着的物体,如行进的人,奔驰的汽车等对象,前面要留有一些空白处,这样

,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观众心理上也觉通畅,加深对物体运动的感受。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前面顶住了其他的对象或紧

挨在画面的边缘,运动就像受到了阻碍,观众看着也不舒服。人的视线也是一种具有运动感的力量,在人物视线的前方多留一些空白

处,也是合乎人们欣赏的心理要求的。当然,这是一般的规律,在创作中常有例外。比如,行走的人如果强调其后面飘拂的头巾、衣

裙,强调奔驰的汽车、马匹后面腾起的泥土烟尘,这时,后面留下的空间可以比前面多,那是因为条件有所转化。顶住画面边缘的人

如果正回头往后看,后面的空白处就有了意义,画面也就不别扭了。总之,要善于灵活地、

具有独创性地运用空白。

画面上的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还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防止面积相等、对称。一般来说,画面上空白处的总面积大于实体

对象所占的面积,这样画面显得空灵、清秀。如果实体对象所占的总面积大于空白处,画面重在写实。但如果两者在画面上的总面积

相等,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呆拙,平庸,这是一个形式感觉的问题。对此,艺术家们常常有所突破,有所强调。我国古代画论说“疏可

走马,密不通风。”也就是说在疏和密的布局上走点极端,以强化观众的某种感受,创造自己的风格。摄影画面上空白的布局也应创

造性的运用,在只尺画幅之中变化出万千世界,或近或远、或疏或密、或虚或实,用心经营,使画面常出新意。我国老摄影家薛子江

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密密叠叠的山群,一线江流,画面雄浑。空白的留舍及空白处与实处的比例变化,的确是一项创造性的画面

布局的内容。

五、整体力求均衡

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过程中,还要审度一下画面是否均衡。因为均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要求

和形式感觉。画面均衡与否,不仅对整体结构有影响,还与观众的欣赏心理紧密地联系着。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

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定的,如果三条腿则一定将它们形成均衡的鼎足之势才会稳定。盖房子如果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定

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时,支撑点只有偏向重的一头才会稳定。劳动中人们的姿态虽然变化着、运动着,但在变化中又达到新

的均衡,形成劳动的节奏,如锄地必须前腿弓、后腿蹬,这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势……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

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

一幅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但艺术作品的均衡不等于对称和平均。因为对称和平均虽

然容易取得均衡的效果,但常常平板、呆滞,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艺术上的均衡应是变化中的均衡,和心理感觉上的均衡。比如

有这样一幅照片:下方是一片空白,远处无任何景物,天空连一点云彩也没有。这样,上方就没有吸引人们视线的东西,显得下重上

轻不均衡。相反,上方若隐约地显示出一座塔影,虽然面积小,影调浅,但它具有吸引人们视线的力量。因为人们在欣赏画面时,视

线能由上至下移动流转。上下有了呼应,画面就能达到均衡。如果没有塔影,而是两只小鸟在飞翔,同样也可起到均衡画面的作用。

远方塔影或小鸟的地位,就叫补白的地位。

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如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时,则要求画面均衡平稳,甚至

有意地采取对称式的均衡,从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美。如拍摄中国的古建筑、庙宇、庄严的会议全景等等,

常有意地运用对称的均衡形式。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及生动活泼的人物、情节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

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的感觉应该是均衡的。如果画面有不均衡处,则会成为明显的缺点,甚至招致失败。

均衡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来加以运用。即有意地违反均衡的法则,使画面从不均衡中造成某种动荡感,像受到外界冲击一样。如有些表

现滑雪、冲浪等运动的画面,常常采取对角的斜线,整个的线条都向一方倾倒,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动感。看上去很不均衡,但是它

突破了一般的构图原则。仔细分析一下,作者正是在对一般构图法则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大胆地利用不均衡的变格形式来深刻地表

达主题的。

六、正确选择拍摄点

所谓拍摄点,是指照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位置。它包括拍摄距离、拍摄方位和拍摄角度。

拍摄点的选择,是摄影构图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都知道,摄影创作离不开构图,就象文学写作不能没有章法一样。摄影创作的

对象不外乎人、景、物,摄影构图就是要处理好人、景、物在照片画面中的布局和相互关系,借以表现作品思想形象的本质,披露作

单反基础知识(入门教程)

1、拍静止的小东西的特写,如花、鸟、虫: 用Av档,光圈最好在f5.6或以下,焦距最好50以上,尽量在1m以内拍摄,使背景虚化!光线好的话,iso100,光线不好的话,iso最好400以内。 2、拍人:基本都是使用较大的光圈(f5.6以内)、50mm以上的焦距,拍摄距离视全身、半身、大头照而定,使背景虚化,使用Av档!光线好,iso100,光线不好,iso400以内。运动中的人使用追拍,体现运动感(详见下面的运动物体的拍摄)! 3、拍景: Av档,使用适当的光圈,f8以上吧,焦距随便,但是,一般广角端都有畸变,酌情使用。 4、拍夜景:上三脚架,Av档,自定义白平衡或白炽灯,f8以上的光圈,小光圈可以使灯光出星光的效果,使用反光板预升功能,减少按快门后,反光板抬起引起的机震;并用背带上的那个方盖子,盖住取景器,以免杂光从后面进入影响画质;iso200以内,尽量使曝光时间加长,这样可以使一些无意走过的人从画面消失,不留下痕迹,净化场景!例如拍一个广场,人来人往,可以使用很小的光圈f20左右,iso100,这样,曝光时间就会很长,那么,走动的人影,不会留在照片上!广场将会很干净! 5、拍烟花:使用快门线,B快门,可以拍出多烟花重叠的效果! 6、拍运行的东西:光线好的情况:Av档,光圈大小酌情处理;使用f8以上的光圈得到大景深效果,使用小光圈得到浅景深的效果;想拍很有动感的效果,可以使用Tv档,快门1/30左右,对焦按快门的同时,镜头以合适的速度追着对象移动,会出很动感的效果!光线不好的情况:只能酌情处理了,再加上使用追拍! 7、拍流水或喷泉:使用Tv档,1/50左右的快门速度,可以拍出缎子的效果,如果使用太快的快门,喷泉拍出来就都是不连续的水滴了! 8、夜间人像留影:上三脚架,调节白平衡,自动或自定义白平衡;iso100-400;Av档,光圈f8左右,使用慢速同步闪光,后帘闪光模式;此时,闪光灯会闪两次,按下快门闪一次,曝光结束前会再闪一次,所以在闪两次前,人不要离开。这样拍出来可以使人物清晰,背景霓虹也很漂亮,不至于背景曝光不足而过暗。 Av光圈优先技巧: 1.不管拍啥.除非要保持安全快门,不然别开最大光圈拍。 2.拍风景请尽量使用F8~F11的光圈。 3.拍人物及静物特写可使用最大光圈缩1~2级之光圈。 4.安全快门请尽量控制在焦距倒数以上.广角端快门也要在1/30秒以上比较保险.若快门不足请提高光圈或ISO。测光方式: 1.测光不要对着天空,不要对着最暗的地方.要去抓中间值。 2.依照你拍的题材,善用测光模式(权衡测光.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 3.若遇到测光抓不准的时候,请用AE lock 对身边灰色的东西曝光锁定后再来拍摄。 4.尽量别对白色或黑色物体测光,不然就请记得黑要减EV、白要加EV。 EV 即曝光补偿曝光补偿也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2-3EV左右,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小型数码相机大多通过菜单来调节曝光补偿数码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按下半截快门,液晶屏上就会显示和最终效果图差不多的图片,对焦,曝光一切启动。这个时候的曝光,正是最终图片的曝光度。图片如果明显偏亮或偏暗,说明相机的自动测光准确度有较大偏差,要强制进行曝光补偿,不过有的时候,拍摄时显示的亮度与实际拍摄结果有一定出入。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后立即浏览画面,此时,可以更加准确地看到拍摄出来的画面的明暗程度,不会再有出入。如果拍摄结果明显偏亮或偏暗,则要重新拍摄,强制进行曝光补偿。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由于相机的快门时间或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并非总是能达到2EV的调整范围,因此曝光补偿也不是万能的,在过于暗的环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时要考虑配合闪光灯或增加相机的ISO感光灵敏度来提高画面亮度。一般的说,景物亮度对比越小,曝光越准确,反之则偏差加大。相机的档次有高有低,档次高的,测光就比较准确,低的则偏差也会加大。如果是传统相机,胶卷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曝光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有大问题,但是数码相机的CCD宽容度就比较小,轻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总而言之,曝光补偿的调节是经验加上对颜色的敏锐度所决定的,用户一定要多比较不同曝光补偿下的图片质量,清晰度、还原度和噪点的大小,才能拍出最好的图片。注:佳能说明书上的光圈是指F数值,光圈越大,景深越大。一般人们所说的光圈是指光圈孔径,和F数值成反比,光圈(孔径)越大,景深越小。 Av--光圈优先自动曝光。 Tv--快门优先自动曝光 AE-自动曝光 AF-自动对焦 AF-S--和SAF应该一样,是单次自动对焦相对的是连续自动对焦。 MAF-监控AF,这个模式可以缩短对焦所需的时间。相机在快门按钮按下一半之前就会调整焦点,让您以调整好的焦点进行构图。将快门按钮按下一半,而且af 锁定完成时,焦点会被锁定。 EV-曝光值,通常在进行曝光补偿时会用到这个术语。 ISO-感光度,感光度每差一档,相当于光圈或者快门相应的一档曝光值。 单反相机39种摄影基本功训练

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象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象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象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象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 见图1-2-1。 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 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 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 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摄影基础知识试题库与答案

摄影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 1.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的。 2.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 3. 黑白相纸按用途可分(印相纸),(放大纸)。 4. 在画面影调中占主要地位的影调是(基调)。 5. 纬度小光源强度(大)。 6. 海拔高光源强度(大)。 7. 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 8.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9. 电子闪光灯发光的四大特性:发光强度特大,发光时间(极短)、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10. 大口径镜头的优点可归纳为三点;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拍摄,便于摄取较小的景深,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11. 相机的聚焦装置作用就是使景物在胶片上(清晰地结像)。 12. 镜头的种类主要包括标准镜头、广角镜头、望远镜头和、定焦镜头、(变焦)镜头。 13. 选择拍摄点应从三方面考虑:不同的摄距、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 14. 遮光罩是加戴在(摄影镜头)前边的一个附件。 15. 摄影镜头的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 16. 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17. 快门的主要作用(控制胶片的曝光时间);(控制被摄物体的清晰度)。

18. 强烈的斜、直射光进入镜头,会在底片上产生(耀斑)和(灰雾),使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受到影响。 19. 民用数字相机既可以(照相)又可以(摄像)。 20. 数字相机是用各种类型的(存储卡)存储影像的。 21. 家用数字相机可以用(液晶)显示屏取景。 22. CCD或CMOS是数字相机的(影像传感器)。 23. 快门速度先决模式用(S Tv)来表示。 24. 光圈大,景深(小)。 25. 光圈小,景深(大)。 26. 自拍器主要用途是(自拍),或防止相机震动。 27. F/4光圈比F/5.6光圈大(一级)光圈。 28. 数字相机是不使用(胶卷)的相机。 29. 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主要由(机身),(镜头)两部分组成。 30. 马米亚RB67相机是(120)相机。 31. MACRO表示(微距)镜头。 32. 前景深(小于)后景深。 33. 摄影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34. 透镜分为(平透镜)(凹透镜)(凸透镜)三种。 35. 焦距短,视角(大)。 36. 焦距长,视角(小)。 37. 光圈大,通光量(多)。 38. 相机内侧光系统,通过镜头的主要有(TTL)(TTL-OTF)通过取镜器的有(TTF)。

摄影入门所有基础知识

摄影入门的所有基础知识 第一课: 数码相机光圈、快门解释及应用 光圈: 光圈的大小是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参数。说得直白一些,光圈的大小将决定光线穿过镜头的强弱。因此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到,光圈越大其透过镜头投影到数码相机感光器上的光线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那么它的大小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拍摄出的数码照片的成像质量。比如在快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光圈越大则相片越亮,假如光圈过大的话,则会出现曝光过度的情况。无论对于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光圈都使用字母“f”来表示,而光圈中心孔径的大小则用相应的数值来表示,即“f+数值”。在使用中,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光圈的数值越小,代表光圈的孔径越大,进光量越多,反之则进光量越少。所以,通常在拍摄时所说的“加大光圈”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小,将光孔加大的意思。比如从f 5.6调大一级到f4、或更大一级的f2.8等。 光圈从关闭到打开的差异,以及使用不同光圈数值所对光圈大小产生的影响。从图左上至右下分别是光圈处于关闭、f11、f8及f4不同状态下的光圈大小。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光圈越大,投影到数码相机感光器上的光线也就越强的道理。 快门: 快门的速度也是拍摄照片时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参数。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快门说成是让相机保持当前设定光圈大小的控制时间。对于快门速度的表示方法,也是使用相应的数字来进行设定,比如1/4秒、1/60秒等。它们分别表示让当前设定的光圈孔径大小保持1/30秒、1/60秒的时间。因此,大家也从中不难看出,使用不同的快门参数来保持单位光圈孔径的时间长短,也同样可以控制拍摄时的进光量,即曝光度。而上面提到的1/30秒便是1/60秒的两倍时间,而此时它们通过单位光圈孔径的光量也是成两倍的关系,那么反过来1/30秒则是1/15秒的二分之一时间,通过单位光圈孔径的光量则将会缩减一半。 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快门速度的调节来实现不同的效果,比如看起来流动的“车河”或凝固的水滴等,它们便分别是使用慢速快门和高(快)速快门来实现的。当然,在使用时还要注意快门与光圈的合理配合,这点我们以后将要向大家重点介绍的。 下面讲一下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更好地达到照片

混凝土基础知识完整教程

混凝土基础知识完整教程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第三节道路与桥梁工程用石料的技术性质 第四节普通混凝土的技术性质 第五节混凝土外加剂 第六节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和评定 第七节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第八节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第九节粉煤灰混凝土 第十节轻混凝土 第十一节特种混凝土 附录:习题与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概述 一、混凝土的分类 混凝土是指用胶凝材料将粗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复合固体材料的总称。混凝土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 (一)按表观密度分类 1. 重混凝土。表观密度大于2600kg/m3的混凝土。常由重晶石和铁矿石配制而成。 2. 普通混凝土。表观密度为1950~2500kg/m3的水泥混凝土。主要以砂、石子和水泥配制而成,是土木工程中最常用的混凝土品种。 3. 轻混凝土。表观密度小于1950kg/m3的混凝土。包括轻骨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和大孔混凝土等。 (二)按胶凝材料的品种分类 通常根据主要胶凝材料的品种,并以其名称命名,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等。有时也以加入的特种改性材料命名,如水泥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时,称为钢纤维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中掺大量粉煤灰时则称为粉煤灰混凝土等等。 (三)按使用功能和特性分类 按使用部位、功能和特性通常可分为:结构混凝土、道路混凝土、水工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等。 二、普通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是指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砂子和石子为骨料,经加水搅拌、浇筑成型、凝结固化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人工石材”,即水泥混凝土,是目前工程上最大量使用的混凝土品种。“混凝土”一词通常可简作“砼”。 (一)普通混凝土的主要优点 1. 原材料来源丰富。混凝土中约70%以上的材料是砂石料,属地方性材料,可就地取材,避免远距离运输,因而价格低廉。 2. 施工方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塑性,可根据工程需要浇筑成各种形状尺寸的构件及构筑物。既可现场浇筑成型,也可预制。 3. 性能可根据需要设计调整。通过调整各组成材料的品种和数量,特别是掺入不同外加剂和掺合料,可获得不同施工和易性、强度、耐久性或具有特殊性能的混凝土,满足工程上的不同要求。 4. 抗压强度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一般在7.5~60MPa之间。当掺入高效减水剂和掺合料时,强度可达100MPa以上。而且,混凝土与钢筋具有良好的匹配性,浇筑成钢筋混凝土后,可以有效地改善抗拉强度低的缺陷,使混凝土能够应用于各种结构部位。 5. 耐久性好。原材料选择正确、配比合理、施工养护良好的混凝土具有优异的抗渗性、抗冻性和耐腐蚀性能,且对钢筋有保护作用,可保持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性能稳定。 (二)普通混凝土存在的主要缺点 1. 自重大。1m3混凝土重约2400kg,故结构物自重较大,导致地基处理费用增加。 2. 抗拉强度低,抗裂性差。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一般只有抗压强度的1/10~1/20,易开裂。 3. 收缩变形大。水泥水化凝结硬化引起的自身收缩和干燥收缩达500×10-6m/m以上,易产生混凝土收缩裂缝。 (三)普通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1. 满足便于搅拌、运输和浇捣密实的施工和易性。 2. 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3. 满足工程所处环境条件所必需的耐久性。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

教学课件内容 (一)关于摄影 一.认识摄影 二.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三.摄影的未来 (二)摄影基础知识 一.照相机的种类 二.胶卷 三.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 四.曝光及其控制 五.景深及其制约因素 六.摄影构图及用光 七.景别 八.摄影作品分析 九.影片分析

(一)关于摄影 一.认识摄影 (一)跨入摄影这道门槛之前先了解几个问题 1.摄影到底是什么? 2.你对摄影的了解有多少? 3.你知道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么? 4.摄影是艺术么? 5.什么样的照片才算得上摄影艺术?什么样的照片才能算得上是一张合格的照片呢? (二)在你按下快门之前,有三个问题值得考虑了: 1. 这幅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2. 我怎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又如何把观赏者的视线吸引过来?

3. 画面简洁了吗?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于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的东西?是否舍掉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不必要的每一项内容? 以上就是你在拍摄和研究每幅照片时都应考虑的三项基本原则。 (三)好照片的标准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2.一幅好照片要有个能引人注意的主体 3.简洁是才能的姊妹 4.关于影像的清晰度 摄影的原词(photography)源自于希腊语,“photo”意为“光”、“光电”,“graphy”为“描绘”之意。可见摄影原意为“用光线来描绘”。 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并为其命名时,其初衷应该是将其定义为艺术的。也正因如此,达盖尔等这批世界上最早使用照相机的摄影师们,为了摄影的艺术地位而做出了很多艰苦的探索和努力,也因而产生了高艺术摄影和画意摄影等历史上最早的摄影流派。 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摄影是一种借助于光的作用而对客观实在所进行的视觉表达。所以,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在不同的摄影师心中也有不同的定位。 艾梅特?戈温:摄影乃是一种处理人人皆知但却无人关注的事物的工具。我的照片旨在表现你视而不见的东西。

数码摄影入门基础知识

数码摄影入门基础知识 1、在相机的参数表中,有类似F2.8-4/? 甚至F3.5 - F5 / F7.6 - F11表示什么意思? 答:相机镜头的光圈F值,并不仅仅是一个孔径的问题,实际表示的是通光量,还和镜头的焦距等因素有关,是个相对值。对于一般的变焦镜头,即使光圈的物理孔径不变,焦距变长时通光量会变小,光圈F值也变小。F3.5 - F5 / F7.6 - F11表示:最大光圈在广角端,焦距最短时为F2.8,在长焦端,焦距最长时为F5;最小光圈在广角端,焦距最短时为F7.6,在长焦端,焦距最长时为F11。 当然,高级的专业镜头有的是恒定光圈,即F值不随焦距变化,其实那是在变焦时,光圈的物理口径相应在变。恒定光圈的镜头要比同质量的一般镜头贵很多。 2、为什么数码相机的最小光圈都不够小,比如C-700是F8、N995是F10,而传统相机中动辄F11、F16甚至F22为什么? 答:我们平时所说的光圈值F2.8、F8、F16等是光圈“系数”,是相对光圈,并非光圈的物理孔径,与光圈的物理孔径及镜头到感光器件(胶片或CCD或CMOS)的距离有关。 当光圈物理孔径不变时,镜头中心与感光器件距离愈远,F数愈小,反之,镜头中心与感光器件距离愈近,通过光孔到达感光器件的光密度愈高,F数就愈大。 多数非专业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短、物理口径很小,F8时光圈

的物理孔径已经很小了,继续缩小就会发生衍射之类的光学现象,影响成像。所以一般非专业数码相机的最小光圈都在F8至F11,而专业型数码相机感光器件面积大,镜头距感光器件距离远,光圈值可以很小。 3、什么是包围式曝光?如何使用? 答:包围式曝光(Bracketing)是相机的一种高级功能。尽管测光技术日臻完善,由于光线条件、被摄主体千变万化,仍可能会有测光偏差。为了防止因测光失误而错失重要拍摄主题,在许多高档传统相机中就已经引入了包围式曝光功能,就是当你按下快门时,相机不是拍摄一张,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意图。 在数码相机中,不但引入了针对曝光量的包围式曝光,有的相机甚至可以针对白平衡、对焦等进行包围式拍摄。 4、自动曝光模式下怎样调整曝光量? 答:虽然相机自动测光的技术日益完善,中央重点测光、分区测光等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机器毕竟是机器,仍然有测不准的时候,如果被摄物亮度分布不均匀,如在明亮的背景前面拍人物的逆光照,很容易受背景亮度的影响而使人物曝光不足,这时可使用AE锁或曝光补偿来解决这类问题,有曝光补偿装置的相机可以进行+2、+1、

照相基础知识

见到总有初学者问关于相机使用和拍摄的基本问题。这里,我结合我的个人经验,专门写一个帖子,来说明一下。当然,我的个人偏见可能有误,欢迎指正。本帖不断更新。欢迎各位高手跟帖补充,我再收集到顶楼,方便新手学习。 《纽约摄影学院教材》—摄影者入门者“圣经”下载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11619597.html,/36/15_355710_2.html 一、关于A、S、P、S档的使用 这些档位的选择通过模式转盘来选择。 1、A档 A档是光圈优先拍摄模式,这种模式我最常使用。因为光圈和焦距的组合可以控制景深,设置ISO(感光度)值,结合直方图显示,微调EV值,可以获得不错的曝光。一般,光线好时,用较小光圈可以获得锐利、细节清晰的片子;背景虚化,又可以有较大光圈和较长焦段;拍夜景,可以用较小光圈(不一定是F=8.0,我用F=5.6也出了星芒),可以得到星芒效果。A档模式下,可调的参数有光圈、EV、ISO。 2、S档 S档是快门优先,主要用于拍摄相对较快运动的人和物体,为了得到清晰的主体,通常设置较快快门,光圈值由相机自动确定,来获得正确的曝光。设置ISO (感光度)值,结合直方图显示,微调EV值,进行曝光修正。置于具体快门

值设置多少合适,这要根据拍摄主体的速度和光线情况。S档模式下,可调的参数有快门、EV、ISO。 3、P档 P档是程序档,快门和光圈由相机自主决定,对于紧急情况下的抓拍还是很有用的。设置ISO(感光度)值,结合直方图显示,微调EV值,进行曝光修正。建议不妨在关机时,把模式转盘设置在P档,万一有紧急抓拍的镜头,可以快速响应,毕竟Z812的开机速度是非常不错的。P档模式下,可调的参数有EV、ISO。 4、M档 M档是完全手动档,根据拍摄者的拍摄想法,任意设置,以得到符合拍摄者设计思想的片子。我最近M档有所使用,主要是在光线不好时,几次室抓拍和两次拍摄夜景。酒吧那几组片子就是用的M档,光圈优先,要1/2秒的快门,者几乎都糊片,所以调高ISO(Z812在ISO200、400的表现还不错),光圈设为最大,快门设为1/20~1/15,可以基本不糊片,结合打闪,片子曝光也可以。在陕博拍玻璃橱窗的文物,ISO100,最大光圈,没有打闪时快门设置为1/6秒,也基本没糊片。元月2号大雁塔拍摄夜景,ISO100,进行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得到不同效果的片子。M档模式下,可调的参数有ISO、光圈、快门。 二、关于操控旋钮的使用 操控旋钮是调焦按键右侧的旋按钮,在A、S、P、M档,旋转操控旋钮,有一个白色的三角符号会在可调参数顶上跳转,需要调节那个参数,就在那个参数

摄影教学大纲(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摄影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摄影是信息技术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影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传统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以及对照片的后期处理技能。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传统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的使用相机,并能对照片进行后期的处理。 2、掌握摄影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以理论为指导,进行摄影创作。 3、掌握摄影艺术造型法则,提高摄影作品的技术水平。 三、课时分配: 课内总学时72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6学时,分配如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摄影艺术概论(共4学时) 第一节摄影艺术美学(2学时) 1、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2、摄影者的艺术修养和观察、表现力。 3、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及表现。 4、摄影者摄影意识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教学提示: 1、了解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及表现形式。 2、熟悉摄影者观察、表现力及摄影意识的培养方法。 第二节摄影发展史(2学时) 1、中国古代对摄影光学的贡献。 2、西方摄影基础的发展及传入。 3、早期世界流行的几种摄影法。

教学提示: 1、了解摄影的发展历史及摄影法的演变。 第二章照相机(共6学时) 第一节照相机的种类及构造(2学时) 1、照相机的种类。 2、相机的主要构造。 教学提示: 1、了解照相机的种类,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的选择相机。 2、熟练掌握相机的各主要构造,熟悉其功能、原理。 第二节相机的主要装置(2学时) 1、镜头的构造与性能。 2、光圈的作用与调节。 3、快门的种类、作用及快门速度的调节。 4、聚焦装置的作用、种类及调节。 5、取景装置的种类与使用差别。 6、滤镜的种类与特点。 教学提示: 1、掌握相关概念,各主要装置的种类与性能。 2、熟练掌握各主要装置的作用及配合使用原理、调节方法。第三节照相机的使用知识(2学时)

基础摄影的知识点

基础摄影知识点--复习题纲 1、摄影术诞生时间;(1839年由巴黎的达盖尔发明) 2、机背取景式照相机;机背取景照相机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作者对风光摄影的理解,充分体现对图片最终效果的控制。从镜头的应用、变形的处理、景深的控制,到胶片的选择,取景控制,以致图片的最终效果 3、直视取景式照相机;它是35mm相机最早的样式,该相机也象旁视相机一样,通过取景窗进行对焦,虽然会产生视差,但是它也能象单反相机那样更换镜头。 4、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它采用双镜头结构,两个镜头上下排列,固定在镜头架上,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下面的镜头用于拍摄。观察被摄体时,必须竖起遮光罩,俯视照相机。 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利用同一个镜头进行取景和拍摄 6、数码照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按用途分为:单反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等。 7、镜头;透镜单元组成的整体 8、光圈;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 9、光圈系数;光圈系数即"相对孔径"的倒数。控制镜头进光量,需要由镜头所谓"孔径光阑"来控制 10、快门;照相机常见快门速度分别为:1/1000、1/500、1/250、1/125、l/60、/30、1/15、1/8、1/4、1/2和1秒; 11、B门或T门;相机的B门和T门是一种能够进行长时间曝光的功能,利用该功能够获得长达几秒、几分钟甚至几小时的曝光,是天体摄影、烟花夜景拍摄必备的一种快门功能 12、取景器;摄影者可以通过取景器观察影像,对焦和构图。 13、正确的持相机姿势; 14、焦距与影像放大率,镜头焦距与影像放大率成正比关系; 15、焦距与透视的关系; 16、镜头口径;又称有效口径,有效孔径,表示镜头的最大进光量,也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 17、定焦镜头;定焦镜头(prime lens)特指只有一个固定焦距的镜头,只有一个焦段,或者说只有一个视野。定焦镜头没有变焦功能。 18、标准镜头;标准镜头通常是指焦距在40至55毫米之间的摄影镜头,标准镜头所表现的景物的透视与目视比较接近。它是所有镜头中最基本的一种摄影镜头。 19、广角和鱼眼镜头;(鱼眼:一种焦距极短并且视角接近或等于180度的镜头;广角镜头是一种焦距短于标准镜头、视角大于标准镜头、焦距长于鱼眼镜头、视角小于鱼眼镜头的摄影镜广角镜头。 20、远摄和超远摄镜头;远摄与超远摄镜头是指焦距长于、视角小于标准镜头的镜头。对于135相机,焦距在200mm左右、视角在12°左右的称为"远摄镜头";焦距在300mm以上、视角在8°以下的称为"超远摄镜头"。 远摄镜头的焦距 21、变焦镜头;(可在一定范围内对焦距进行调节的镜头) 22、微距镜头;(一种非常接近被摄物体进行聚焦的镜头,成像与物体本身大致相似,复制比特率大致为1:1) 23、增距镜;增距镜也称远摄变距镜,它是一个安装在镜头和照相机机身之间的光学附件,

摄影知识入门(经典入门级教程)

摄影知识入门 傅春山刘文健 第一章一张好照片的三个基本原则 摄影家的眼力 我们在书籍中,网络上常常能看到让我们拍手叫好的美丽的照片,我们也渴望自己能拍出这样的照片来,在摄影论坛上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摄影初学者看到一幅好照片时问,是什么相机拍的,什么镜头拍的,光圈快门多少?其实这些都只是技术细节,即使知道了这些也无助于拍摄出佳作来。就像尽管知道了达·芬奇用的是什么颜料和画笔,却无法画不出《蒙娜丽莎》。 对于每个初学摄影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拍摄照片时应当追求什么。在通过照片逐步理解这些指导原则的过程中,你会培养出自己的一种意识,懂得在周围世界该追求什么。这种能在周围世界中发现和捕捉到美好画面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摄影家的眼力"。 接下来,我们就运用几条简明的指导原则告诉你应当追求什么。 三条基本原则 现在我们在看一幅照片时,只集中讨论三条基本原则。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题材)。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2.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3.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剔除或者虚化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只要根据这三条基本原则开始思考,你就会发现你作为摄影者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你会用新的标准去观赏一幅美丽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会用全新的方式去观察这大千世界,运用摄影家的眼力通过取景器捕捉画面,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发现、选取周围世界各种主题的能力。 三条基本原则的运用 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打算按下快门,必须提醒自己的第一问题是: 第一、这张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举一张普通的日常生活照来举例,这幅作品 的主题是什么呢?它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寓意--这 完全取决于你对这个主角的看法了。就拿哈姆雷 特这个角色来说吧,人们对他就争论了几百年, 一百个人心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幅成功的 照片对于观赏者来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换句话说,一幅照片的寓意取决于观赏者对它的 理解。这和作者的意图可能一致,也可能相左。 第二,如何把观赏者的视线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 市上的照片,熙熙攘 攘的人群中,我们的 一下子注意到这位 背着缝纫机的妇女, 她背着并不轻的缝 纫机穿过集市,靠手 工挣点辛苦钱,但她

基础摄影入门技巧大全

基础摄影入门技巧大全 背景很重要 当你拍摄照片时,一定会有一个主体。但是主体却很少处于孤独状态,同时也会有背景等着你去解决。从你的取景器中,你会首先发现你的主体,此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按下快门按钮,而是同时注意你的背景。 对于背景你需要二选一:1、把他作为你作品中的一部分,给你作品增加看点;2、摒弃掉他,将他排除在你取景框之外。假设你正在和一个朋友谈话,你不想让别人的声音来使得自己分心,对吗?那么为什么要让背景给你的主体分心呢? 这个家伙是我在公交车上遇到的,非常有趣,在进行一些谈话后(说了太多,他喝醉了,整个巴士的人都在看)我告诉他,我将给他拍摄一个肖像。我一边准备拍摄一边在想如何从照片中能看出大家都在关注着他,起初我并没有注意到左边的家伙,但是他改变了坐姿,后背靠在了椅背上,进一步增加我了的主体,所以我很开心的把他也加入到了我的画面。 光线很重要 你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注意到了你的模特或者其他要拍摄的物体?恩,这很好,但是如果这接触到了摄影,那么就必然会使用到光,所以,你要训练你使用光线的能力。 你有没有注意到屋内光线忽然变化是因为有人打开了灯?有没有注意到同一个风景拍出不同的感觉是因为阴天或者黎明?当你看到模特脸上强硬的光线是否是在正午直射的太阳下? 这些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但是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去注意周围的光线。这张照片是我去银行的路上,当时是阴天,虽然我并不是在银行拍的这张照片,但是我知道会发生什么。光线柔和,漂亮的云层反射,只是抬起头,拍下这张照片。

用心拍摄 你知道你的器材,你知道你的器材拥有什么样的光圈与焦距,什么时候该调节ISO,你知道如何将他们正确的分配。当你看到你的照片,你应该感觉到你在哪里没有做到最好。 摄影并不只是拍出他的外在,更重要的是拍出他的内容,用心拍出属于自己的感觉。 好的照片 某些好的照片来源于运气,甚至你没有注意到它。你最好的作品也许是明天的那一张,但你的旧作一样可能会像黄金一样发光。 随身携带相机 有多少次的情况是,本来还挺希望把相机放入包里,但最终因为带着太多东西,而最终放弃?甚至是因为数码单反相机本身过于沉重而不这样做呢? 这是可以理解的,非要人在哪单反久一定要在身边?谁愿意到处背着那么沉重的东西到处游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更加理解到,照片是不会等你的,因为我经历过太多“早知道这样我就背着我相机过来”这样的状况。 作为一个摄影师让自己口袋里有相机是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我有一台便携的卡片机,并且每天都随身携带。这使我找到更多拍摄的乐趣,并开始寻找新的摄影乐趣,用摄影记录下更多的生活。 打破常规 想象一下,有一辆很漂亮的面包车开在路上,舒缓的声音代表了车的性能很好,AC,GPS和窗户,小孩子在后座上笑着。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突然车子转弯的时候,恼人的事故发生了,车子撞到墙上了。 一切发生的那么的突然,没有人预料得到事故的到来。车上有一句标志语写着:你无法预料它来了。现在这并不只是面包车的商业广告语,也是人们脑中的安全标志语。

摄影入门的所有基础知识-摄影入门基础知识

摄影入门的所有基础知识 第一课:数码相机光圈、快门解释及应用 光圈: 光圈的大小是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参数。说得直白一些,光圈的大小将决定光线穿过镜头的强弱。因此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到,光圈越大其透过镜头投影到数码相机CCD感光器上的光线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那么它的大小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拍摄出的数码照片的成像质量。比如在快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光圈越大则相片越亮,假如光圈过大的话,则会出现曝光过度的情况。无论对于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光圈都使用字母“ f”来表示,而光圈中心孔径的大小则用相应的数值来表示,即“ f+数值”。在使用中,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光圈的数值越小,代表光圈的孔径越大,进光量越多,反之则进光量越少。所以,通常在拍摄时所说的“加大光圈”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小,将光孔加大的意思。比如从f5 . 6调大一级到f4、或更大一级的f2 . 8等。 光圈从关闭到打开的差异,以及使用不同光圈数值所对光圈大小产生的影响。从图左上至右下分别是光圈处于关闭、f11、f8及f4不同状态下的光圈大小。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光圈越大,投影到数码相机CCD S光器上的光线也就越强的道理。 快门: 快门的速度也是拍摄照片时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参数。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快门说成是让相机保持当前设定光圈大小的控制时间。对于快 门速度的表示方法,也是使用相应的数字来进行设定,比如1/4秒、1/60秒等。 它们分别表示让当前设定的光圈孔径大小保持1/30秒、1/60秒的时间。因此, 大家也从中不难看出,使用不同的快门参数来保持单位光圈孔径的时间长短,也 同样可以控制拍摄时的进光量,即曝光度。而上面提到的1/30秒便是1/60秒的两倍时间,而此时它们通过单位光圈孔径的光量也是成两倍的关系,那么反过来 1/30秒则是1/15秒的二分之一时间,通过单位光圈孔径的光量则将会缩减一半。 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快门速度的调节来实现不同的效果,比如看起来流动的“车河”或凝固的水滴等,它们便分别是使用慢速快门和高(快)速快门来实现的。当然,在使用时还要注意快门与光圈的合理配合,这点我们以后将要向大家重点介绍的。 下面讲一下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更好地达到照片最佳的曝光效果.首先,这要取决于我们的创作思路。比如我们打算抓拍动作较快的瞬间,那么第一个要保证的因素便是快门,比如1/125秒的快门速度便基本可以抓拍到行人的步行动作,而不会使人物变虚。在确定了快门的速度后,再根据当前的光线和想要达到的景深效果来选择光圈的大小。事实上,通过不同快门 和光圈的组合,其所达到的曝光量是相同的,只是它们所适合的拍摄环境及拍摄出的效果不同而以。比如在充足的阳光下使用1/125秒快门和f11的光圈,其获得曝光量与快门和光圈分别为1/250秒、f8是相同的。 景深,在上面一段中我们提到了“景深”的概念,在拍摄中合理地利用景深的效果可以为我们拍摄的照片起到不可轻视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更加突出你所要拍摄的对象。景深是指在一次镜头聚焦调节中,所成影像最远部分和最近部分之间的距离,而这部分画面应该具有可以接受的清晰细节。在实际操作中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此外,景深还有两个重要的效应: 1、微距拍摄时的景深比被摄体在较远的位置的时候要小;

初学者摄影基础知识

摄影基础知识 焦距(焦距越大,视觉越小) 焦距镜头名称 18mm 鱼眼、广角镜头 50mm 标准镜头 18mm-40mm 广角或短焦镜头 70mm-135mm 中焦镜头 135mm-500mm 长焦镜头 500mm 望远镜头 景深 概念: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 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景深的大小: 与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 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 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 红眼: 指在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由于被摄者眼底血管的反光,使拍出照片上人的眼睛中有一个红点的现象。 白平衡: 由于不同的光照条件的光谱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会偏色,例如,在日光灯下会偏蓝、在白炽灯下会偏黄等。为了消除或减轻这种色偏,数码相机和摄象机可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调节色彩设置,以使照片颜色尽量不失真,使颜色还原正常。因为这种调节常常以白色为基准,故称白平衡。 摄影常见名词 明度:镜头明度的大小就是光通量的多少.口径大光通量多,明度就大,反之明度小. 明度大小以光圈系数按倍数来计算.明度的大小是决定暴光的暴光的重要因数之一. 场曲: 在一个平坦的影象平面上,影象的清晰度从中央向外发生变化,聚焦形成弧型,就叫场曲.原因是中心离镜头近,周边离镜头远.一般拍照团体人像,安排成弧型, 就是纠正这一缺点.

佳能单反相机摄影入门教程

佳能单反相机摄影入门 教程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佳能单反相机摄影入门教程(1--10) 第一课:数码单反相机的魅力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小型数码相机拍摄 由于数码单反相机的图像感应器面积较大并且可以更换镜头,所以能够充分控制背景的虚化效果。而小型数码相机所能获得的虚化效果充其量也只能达到这种程度而已。数码单反相机与小型数码相机相比较,不仅外观有区别,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的基本构造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用于接受光线、进行成像的图像感应器面积大小不同。与通常采用1/2.5英寸型图像感应器的小型数码相机相比,数码单反相机一般采用的APS-C尺寸图像感应器拥有约13倍的面积。因此在电子性能方面也拥有众多优点。图示照片成像视觉效果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背景的虚化效果不同,而能够更换镜头的数码单反相机在这一点上与小型数码相机相比,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图像感应器面积大小导致的虚化效果差异与镜头的焦距有非常大的关系。图像感应器面积越小,则镜头焦距越短(倾向于广角),从而导致很难获得满意的背景虚化效果。当采用数码单反相机进行拍摄时,会感到与往常的照片有所不同,这与图像感应器大小的不同有着直接的联系。图像感应器的大小完全不同 35mm胶片35mm胶片相机所能拍摄的部分 全画幅图像感应器 具有与35mm胶片同等面积的全幅图像感应器。照片为EOS5D所采用的有效像素为1280万像素的CMOS图像感应器。 APS-C尺寸图像感应器 小型数码相机的图像感应器

现在最普及的数码单反相机所采用的图像感应器。照片为EOS450D所采用的有效像素为1220万像素的CMOS图像感应器。图中为1/2英寸图像感应器。1/2.5英寸的图像感应器与之相比面积更小。图像感应器的面积大小决定了画质优劣 上图以35mm胶片为基准,对各种代表性尺寸的图像感应器进行了并列对比。可以发现就算是最普通的APS-C尺寸图像感应器也拥有足够大的面积,与小型数码相机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型数码相机的图像感应器(1/2.5英寸型)与APS-C尺寸图像感应器的面积比约为13倍左右,与全画幅图像感应器相比,差距就更明显,大约在35倍左右。面积增大不仅导致虚化效果不同,而且图像感应器内的单一像素所接收到的光量也成比例增加,所以成像噪点也得到减少。另外,所能够再现的从白色到黑色的层次范围区间(动态范围)也与面积成正比,变得更加宽广。第二课数码单反相机的魅力数码单反相机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系统可扩展性以及压倒性的完美画质。下面我们通过将数码单反相机与小型数码相机进行对比,来了解数码单反相机的特征。 众多的镜头给数码单反相机带来无穷的可能性 数码单反相机起源于胶片单反相机,所以同样具有通过更换镜头来满足各种拍摄需求的能力。而小型数码相机的镜头与机身为一体,根本不可能更换镜头。不管采用多高倍率的变焦镜头,总是有它的极限,特别是其广角的能力较弱。数码单反相机可以使用从超广角镜头到超远摄镜头的多种镜头,佳能原厂镜头的数量就超过60款。众多镜头根据各自的光圈亮度及特性不同而被详细分类。能够充分利用这些镜头,正是数码单反相机的真正魅力所在。当希望将被摄体稍微放大一些或者希望对整个场景进行拍摄时,只需更换镜头就能够轻松得到所希望的效果,这可以说是数码单反相机最大的优势之一。 上图分别是采用数码单反相机和小型数码相机从同一位置对同一被摄体进行拍摄所得到的照片。与构造上不擅长广角拍摄的小型数码相机相比,能够使用超广角镜头的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到了更广阔的范围。

摄影构图详细入门教程

摄影构图技巧 提到摄影,可能大多数朋友都会认为:就是选一处景色美的地方,人往镜头前一站,按下快门不就OK了吗!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完这篇日志,很有可能会颠覆你的这一观点。 前言: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师”随处可见,我也算是其中的一个吧。内行戏称我们这些业余“摄影师”是:一个傻瓜(一点摄影知识都不懂),拿着傻瓜相机(全自动相机),照镜头前面的傻瓜(傻傻地站在镜头前面)。 我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准备当摄影师,我和我的相机也拍不出什么“艺术”来,只是不想让人笑话我是“老外”。我写这个系列的日志更不是想当什么“老师”,这对我没吸引力,就当成我的学习笔记,把学习所得与朋友们分享、交流吧。如果你是“高人”,期待您的指点!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菜鸟的最爱:拍摄的主体(人物)站在画面正中,景物不知放到哪儿好,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结果是,过于中心的构图,只会让画面变得缺乏层次感和变化,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得到的是构图呆板、毫无生气和美感。 “黄金分割”与“三分法则” “黄金分割”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将摄影主体放在位于画面大约三分之一处,让人觉得画面和谐充满美感。“黄金分割法”又称“三分法则”,“三分法则”就是将整个画面在横、竖方向各用两条直线分割成等份的三部分,我们将拍摄的主体放置在任意一条直线或直线的交点上这样比较符合人类的视觉习惯。拍摄时可直接调出相机的“井”字辅助线,将拍摄主体放在4个交叉点上,这样画面立刻就活了起来。

游船在画面中心画面整体显得十分呆板游船放到画面偏左1/3的位置后效果变协调了 对于对焦点位于中心的相机,可以先对准拍摄主体半按快门对焦,然后重新构图,过程要注意不要松开,要保持半按快门状态,并且不能前后移动相机和变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