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部地区土地总面积805 794万亩(53 719.6万公顷),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7%,人均土地28.8亩(1.9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5 447万亩(3 696.4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8.4%,人均耕地2.0亩(0.13公顷);未利用土地293848万亩(19 589.87万公顷),占全国未利用总面积的79.9%。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建设用土地利用不合理,严重浪费,造成土地资源短缺。这样,人们就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耗地开发和使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至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国土生态恶化最严重的两大类型:一是水土流失,二是荒漠化。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而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不断退化的草原地区,我国国土荒漠化的总面积目前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并正以快速的扩张,在我国是最为严重的生态灾害之一。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沙漠荒漠地区、喀斯特环境危急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于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贫困地区自然、生态、气候、植被、资源等情况千差万别,各区域贫困形成的原因、贫困的运行机制及贫困人口的特征状况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条件极为恶劣。据水利部2002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数据统计:西部12个省(区、市)水土流失面积为293.7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42.9%,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2.8%,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为50亿吨,其中2/3的土壤流失量来自于西部。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仍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人口政策、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转移受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影响,核心动力是就业不充分。而我国农业就业比重偏高的一个严重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随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和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人口的增加与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使得我国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显性化,有限的耕地无法为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分就业机会,也无法满足农民增加收入的欲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的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现代化推进导致的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相对提高,农业土地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将使国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受到一定抑制,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就业弹性系数逐渐降低,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还没有可靠的解决方案,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严重“瓶颈”。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还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实现战略性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是代表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正呈现出日益旺盛的资金需求态势。与日益旺盛的需求相比,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随着主要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农业贷款的主要渠道,而农村信用社根本无法解决农户和乡镇小企业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全国只有25%的农户能够获得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现有的服务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一是服务功能“小而专”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而全”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信贷服务方式滞后与农业经济结构优化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由于经济不发达,西部地区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就比较少,教育事业也比较落后。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在农村的教育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仍偏高,1985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之后,在1986年至2000年的15年间,小学阶段未入学和中途辍学的人数,以及初中阶段未升学和中途辍学的人数累计达万人以上,几年后这些失学的儿童成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这时我国人力资本质量的影响非常大。据有关资料统计,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6%,但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人才总量的15.5%,而东

部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4%,却拥有占全国人才总量43.2%的各类专业人才。西部地区每万人中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只有92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10,表明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为了改善西部教育面貌,国家在西部卫生、教育方面的投入170亿,着重改造了学校危房,为寄宿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还建设了一些远程电话教学设备,对改善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状况,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截止到2004年,西部地区共有500多万农村孩子搬进了政府投资建设的新学校。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标志,反映了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目前城镇化滞后,工业化进程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为了有效推进城镇化战略,克服、预防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新问题,有必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探讨和明确未来城镇化的新道路。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近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远远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开发地区和房地产建设热,是造成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对而言,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并没有较大幅度提高,虽然表面看来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每年在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这说明城镇化速度没有得到提高,目前,许多城市部分房地产严重闲置,造成空城的出现,城镇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造成严重浪费。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就业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大难题,城镇化将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就业的压力,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上,才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而城镇化能带来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这些需求能够为农村转移来的劳动者和城市失业者带来新的就业。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市贫困问题也将日益突出,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刚进城的农民,收入低,容易形成城市贫民,二是城镇居民长期失业。解决城市就业情况复杂一些,只有政府和社会帮助,而最基本的途径是要加大对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其他发达城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稳定外来务工人员的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极为悬殊,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三是各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垄断行业居高,四是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说贫富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的话,那么有效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理性看待和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也是今年“两会”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显示了政府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决心。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贫困地区的根本问题是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三农”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能否处理好全面小康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大业的成。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

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家大支持力度。”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具体措施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二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五是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只有立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出发点,走一条工农业互补、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取消农业税,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难题,无论是农民的就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问题,抑或是农业的土地流转,结构调整,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还是农村的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镇企业二次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推进,税费改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很长时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从当地区域的客观实际出发,以科技化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以绿色化强化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保证,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我国历年来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等待解决的大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来解决“三农”问题,来实现全面小康。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在一个人均收入正在增长的经济体制中,农业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该如何协调才能使农业部门对经济的贡献最大呢?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的一个核心标志是农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在国内外都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所发生的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曾普遍地对农业征税以支持进口替代政策,这种做法阻碍了经济增长,而今天取消农业税实行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农产品出口,农民的收入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制约作用。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就会从市场消费需求方面阻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得到重视,农业不是一个不断萎缩的行业,可以释放劳动力给非农业部门、提供更多的粮食和纤维产品、剩余农产品出口、农业生产的积累投资在农村或城市的非农活动中。所有这些现实的或是潜在的贡献,都需要人均农业产出保持连续的增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率,才可以将劳动力从农

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等部门转移,正是通过农业生产的这种转移,才能使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化。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由于贫穷,人口的死亡率高,从而导致出生率高;由于贫穷,"多生儿女多享福"的思想观念得以普遍传播,人们普遍以多生养儿女的办法来防病养老。这就必然导致贫穷地区的人口较富裕地区增长得更快。见下表。

东西部人口增长比较表(1999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第96页

从上不表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增长率是东部地区的一倍,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本地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跳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除严格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外,要大力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人口增长率逐步减低,实现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已成为举国上下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内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为“三农”问题开出了许多的药方,如: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为增加农民收入,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为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减轻农民负担,实行税费改革等等,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只有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我国的“三农”问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问题,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不肯改革和市场经济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政府在利益和体制贯彻中发生矛盾冲突,没有做到位,政府与市场的错位并由此导致的有效市场机制供给不足,是我国“三农”问题产生根本的原因。

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基于我国农村落后所做的正确判断,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我们能自觉地遵守市场要求供给制度,我国就会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就会走弯路。我国供给大多是政府主导型的,我国的“三农”问题能否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政府的市场制度供给,首先,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让农民能够自由迁移,建立城乡统一的

劳动力市场,这点基本实施了;其次,修改选举,虽然现在农民已获得有选举权,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形式而已,而没有真正体现平等的公民权利。农民表面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再次,明晰土地产权,让农民以实现最大化激励,减轻农民的负担,国家虽已在实施,还需要更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不然就有人对农民搭便车的行为;最后,提倡农民用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

在农村,小城镇开建的民营企业,政府应供给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切制度,民营企业产权清晰,管理机制相对健全灵活,供给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政府除了要供给有利于的制度外还要大力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和公共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投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及环境保护工作。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谢元态、翁贞林主编《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3.刘斌、张兆刚、霍功主编《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4.《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

XX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告

XX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告 xx年8月,xx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调研了解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现状、基础设施、文化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找准制约性发展因素,市扶贫局根据各组调研情况,深入分析,形成全市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制约性问题的工作建议,为下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xx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 __重点县(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68个贫困乡镇、615个贫困村,截至xx年10月,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高于全省0.4 个百分点。按照省的标准,全市深度贫困地区含1个深度贫困县(水城县),13个深度贫困乡镇(保基乡、营盘乡、青林乡、金盆乡、南开乡、保华镇、木果镇、牛场乡、关寨镇、英武镇、普田乡、陡箐镇、野钟乡)和162个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深度贫困村。该区域xx 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人口24.6万人,通过这几年艰苦战斗,减少了10余万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03万户14.5万人,占全市现有贫困人口比重为71.36%,贫困发生率高达22.53%,高出全市有14.53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深度贫困县域分析。通过定性、定量等指标分析水城县被列为全国189个、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93.4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52人,xx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0

元,贫困发生率高达17.3%,高于全省9.5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全县299个行政村中贫困村182个,贫困村占比60.87%,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29.6%,其中深度贫困村有100个(其中钟山战区29个),占全市162个深度贫困村62%。 (二)深度贫困乡镇分析。通过采取客观和发展环境两项评估指标评定,xx市在省认定省级极贫乡镇保基乡和营盘乡的基础上,认定“216” __试验区另外的11个贫困乡镇为市级的深度贫困乡镇。13个深度贫困乡镇有贫困村119个,农业人口11.06万户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5万户5.7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3.6%,远高于全市贫困发生率5.6个百分点。 (三)深度贫困村分析。根据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深度贫困村认定标准,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xx市162个。贫困发生率在20%-30%的有112个;30%-40%的有35个;40%-50%的有12个;50% 以上的有3个。从地理区域上分析:特别是全市的162个边旮吊等深度贫困村,重点向北分布与乌蒙山区毕节地区相连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深度贫困村109个,占比67.3%;与乌蒙山区云南地区相连深度贫困村53个;“216” __试验区有52个,占比32.1%;北盘江流域18个乡镇中占61个,占比37.7%。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离市中心城区较远,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贫困人口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研究如何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 今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国务院扶贫办准备了一个专题片,反映深度贫困地区问题,看到一些地区还很落后、群众生活还很艰苦,大家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因此,我想请省市县三级书记来,研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还专门到贫困县调研。这次到吕梁山区后,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我都走到了。XX年12月底,我就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就扶贫攻坚工作进行考察调研,到了贫困村,访问了贫困户,并主持会议听取了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汇报。今天这个座谈会,是我主持召开的第四个跨省

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 第一次是XX年2月13日,我在陕西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那次座谈会上,我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次是XX年6月18日,我在贵州贵阳主持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在那次座谈会上,我提出,“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是2020年,正好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201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 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 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 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 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 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 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 建设的顺利推进。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 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 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 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 招商 ,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 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 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 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

扶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党课讲稿(33页)

扶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 (党课讲稿) 前言 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目前,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聚焦深度贫困,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为目前的三大任务之一。因此,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以确保到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完成脱贫任务。 一、为什么要聚焦深度贫困 我们知道精准扶贫从2015年开始,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在现有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现在恰恰是我们进行到一半的时间,今年是2018年,那么后边三年我们究竟来做什么?大家来看,这是去年2017年6月,在太原的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的,就是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也就是说现在当我们精准扶贫进行到了一半的时候,我们后边三年,其实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堡垒,就是解决深度贫困的问题。 为什么要来谈说现在到这个时候,我们突然谈到说一个深度贫困,我们过去在做扶贫当中没有来谈深度贫困的问题,那现在为什么来谈深度贫困呢?大家可以看一张,这是我们从1978年

到2017年底我们一个脱贫攻坚的情况,大家知道1978年我们开始进行农村改革,那个时候全国有多少人?全国按照最低最低的标准,是有2亿5000万贫困人口,占多少呢?当时农村贫困人口30%多。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大家做扶贫的时候,都在说我们的2300块钱的标准,就是我们新一轮的扶贫标准,就是从2011年开始,我们确定这个标准,就是新的贫困标准是2300块钱人均收入。到现在,由于物价指数到了3000多,如果我们按照现在这个标准来看,在1978年我们农村贫困人口有多少呢?是有97.5%。换句话说,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来看,1978年农村的几乎全都是贫困户,这样一个贫困状况,我们到了现在从1978年的话,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我们大概做了40年。那中国农村发展经过了40年,40年的话,我们的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多少了?从97.5%下降到2017年,3.1%了。那一共还有多少?,那一共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但是这些贫困人口是一些什么样的贫困人口?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我们刚才讲到就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化,最上边那条灰的线,那就是我们新的就是2011年的标准的贫困人口线。其实我们所剩的贫困人口已经不多了。然后现在的话有很多的贫困县,贫困村,在陆陆续续的摘帽了,剩下的一些贫困人口集中在什么地方?如果说全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只有3%点多了,到了2018年初,这是我们最新的数字,大家可以看到,然后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县,还有多少个的?还有110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村还有多少?还有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

全省合作市扶贫脱贫调研报告(最新)

全市扶贫脱贫调研报告(最新) 为积极响应委党组及直属机关党委关于开展调查研究的号召,10月8日-10日,调研组一行5人前往X省X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X市,开展了为期3天的扶贫脱贫情况调研。实地考察了X市“全域旅游无垃圾、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情况,还参观了乡村奶牛养殖、草料加工、羊肚菌种植等高原特色产业的运营发展情况,了解“三变”试点改革下农业专业X社在带动贫困户脱贫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之后通过与X市发改、农办、扶贫办、统战、民族宗教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较为全面地了解了X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X市地处X省X藏族自治州北部,国土面积2670平方公里,现辖6个乡镇4个街道,39个行政村、8个社区、258个村民小组。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总人口9.5万人,其中,农牧村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36.8%。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市)。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

村16个,贫困人口1750户9600人,贫困发生率为28%,贫困村占全市行政村的41%。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下,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9600人减少到2018年8月的254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716户95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2018年9月底,X市成为X州“七县一市”率先通过国务院精准扶贫专项评估验收的县市。同时,其做法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积极认可(中办正组织人员汇总其经验做法)。 二、主要做法 X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困难的省份之一,具有贫困乡村个数多、贫困人口多的特点。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X市近年来紧盯“脱贫摘帽”目标,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完善硬件,大力开展基础设施扶贫工程。X市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9亿余元,配套安排市级财政资金1911万元,向生态文明小康村、贫困村、旅游专业村倾斜,用于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1.12亿元,农业生产发展8165万元。2014年以来,投资4851万元实施危旧房改造5642户,投资5336

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附件2 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结合省情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发挥优势。依托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 2.坚持分类指导。找准切入点,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构筑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链条。 3.坚持群众自愿。加强政府引导,以群众自愿为前提,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充分调动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积极性,着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4.坚持市场导向。立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同时强化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整体素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工作要求,实现集中安置区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人均可支

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到2020年,初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搬迁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确保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相结合,依据不同的搬迁安置模式,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因势利导发展富民产业。 (一)发展特色农牧业。支持搬迁群众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产业,努力实现增收致富。发展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落实好地膜实物补贴政策,实施好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优先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苹果、蔬菜、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要重点支持安置区富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油橄榄、茶叶、花椒、核桃、百合、玫瑰、油用牡丹、甜高梁、青稞、油菜、藏中药、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鼓励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建设。合理调整迁出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将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从基本农田中退出进行退耕还林(草),鼓励推广草粮结合、草林结合、草菜结合、草果结合的牧草生产方式,加快推进优质牧草产业化,使搬迁群众在发展草产业和保护生态

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党中央对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标已有明确规定,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深度贫困地区也要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们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即使到了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我们今天的努力是要使这些地区的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使这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 第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各部门安排的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增加金融投入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资本市场要注意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上市企业安排,保险机构要适当降低对

区十五科技发展深度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区十五科技发展深度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区科技局结合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起草和编制工作,对全区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通过回顾总结“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认真分析思考“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现就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十五”期间科技发展回顾 1、“十五”期间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1)深入实施科技“四大工程”,科技创新能力逐年得到提升。 “十五”期间,全区科技进步目标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优化,成为推动科技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的有力抓手。五年来,全区坚持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四大工程”,2003年增加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普工程”,2004年又在科技“五大工程”的基础上,将科技进步目标考核体系提升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每年市、区领导在科技工作会议上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全区将科技进步考核目标列入“三个文明”指标体系,年终进行自下而上的考评。五年来,全区共引进本科以上各类人才×××名,其中高层次人才××人;创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家,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家;开发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项。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区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件,其中2005年×××件,比2000年增加×××%。科技成果鉴定××项,其中2005年××项,比2000年增加××%。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截止2004年,全区××家企业在手生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其中,近两年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区列统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到2005年达××%,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接近×%。按照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近两年计划并已着手通过引进、嫁接高新技术,重点建设和培育××××、×××××两个产业化特色基地。 (3)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产学研联合的构架基本形成。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致力于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平台。区政府××××年与××××××咨询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两位专家为区政府科技、经济顾问,请专家组帮助,为区工业产品科技创新五年规划作咨询;××××年区政府与××大学×××××系签订合作协议;2005年与××工学院就开展全面合作进行了多次接触,学院准备每年至少在区内组织4次高新技术讲座,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授课,不断拓展全区各级干部,特别是企业家的科技创新视野。 五年来,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重大科技活动,先后邀请×××××、国防科工委、××大学、××大学、××大学等几十家单位的××名专家、教授来××参会;组织××多家企业分西线、南线、北线出行,走访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北京、广州、深圳、西安、成都、哈尔滨、沈阳等地,签订正式合作协议项目61项。 (4)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完善。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韩嘉玲非常高兴,我以为这样冷门的一个题目不会有同学来听,结果那么多同学来关心农村教育,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就将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偏重讲贫困地区,我先介绍一下,我大概在90年和91年在贵州省黔东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作扶贫工作,所以你们等会看到的一些照片就是当年在那边工作时的一些情况,有一些也比较早,但也可以反映一些农村教育的情况。还有一些照片是2000年在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做的一些有关教育的调查研究。 那么农村教育应该包括那一些呢?我想农村教育应该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各种教育。农村教育应该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农村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基本上指的是学校里面的正规教育,或者是学校里面的义务教育,当然教育里面又分为义务教育以前的和以后的,我想我今天会比较集中在贫困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这一块,不过我还是要指出农村教育不是只包括农村的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还有一个就是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它没有固定的形式,比如说学期的开始和结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固定形式和场所的,非正规教育很重要,它不是一个学历教育,基本上是和农村的发展相关联的一种教育,比如中国现在在贫困地区做了许多这种小儿信贷的服务,借钱给农民,让他们去养鸡养鸭,在此过程中教他们一些农村的实用技术,这种实用技术的教育就是属于非正规教育。在我国,可以把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包括扫盲教育都可以归入农村非正规教育。事实上我国过去在农村的非正规教育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有关扫盲的时候做了很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农村教育,创造出很多丰富的农村教育的形式,这样的一些形式至今还被许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和借鉴。我们出去看到就问,你们这是从那里来的,他们就说这是从你们中国传来的,可是我们过去创造出来的形式丰富的农村教育我们已经不太熟悉了。比如说在过去在扫盲的过程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回家教他们的祖父母的那种包学小组,或者是在树荫下,工厂里及在农村各种场合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比如说在冬天农民不能种地的时候开办的冬学班,比如说在街头放了一些识字牌,强迫你去认一些字,如果你不能认字就不能过去,虽然有一些强迫的性质,但这也是一种推广的模式。当时在牧区的时候,因为牧区非常分散,很多孩子上学很困难,所以就建立了所谓的马上学校,老师骑着马到牧区的每一个点去给孩子上学,或者在湖泊区的那种船上学校。当时有各种各样形式农村教育,可是今天完成了扫盲的工作以后,那些形式的教育已经很少了。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informal educa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它就属于一种没有组织、没有事先计划的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是阅读看报纸、广播、电视、民间文化传统等形式,这个在以前农村也是非常丰富的,有一些放映对到农村去传播知识,这些都属于informal education,这些我们今天都不会讲,今天我们就针对农村学校里这种义务教育的情况。 基本上,我们国家到2000年时候基本上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什么叫基本普及呢?事实上,大概是85%的地区的人口普及了义务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还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甚至还没有普及所谓的六年义务教育。所以我们以为好像是大部分普及了,其实还有很大的一块,而在这种所谓完成教育验收,或者是这些统计数目事实上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去的甘肃的4个贫困县,有两个县已经完成了普初验收,实际上这两个县是被别人要求在2000年或者2001年必须完成普初验收的,事实上这两个县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没有办法达到要求,可是因为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它到了2000年的时候为了完成达标,它就必须造一些数字,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这个现象呢?因为我们在甘肃的调查项目中我们做了一套经费的分布调查,中英合作项目中的1500万资金要分配给他们,怎样决定分配呢,那就不能用传统的指令式的我觉得差我就给你多,我觉得差就给你少,它是用一些指标来做,就是你的教育条件越差,没有完成普初的学生越多,我们给你越多的钱,

推荐总结-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告

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 研报告 xx年8月,xx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调研了解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现状、基础设施、文化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找准制约性发展因素,市扶贫局根据各组调研情况,深入分析整理,形成全市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制约性问题的工作建议,为下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深度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 xx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68个贫困乡镇、615个贫困村,截至xx年10月,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按照省的标准,全市深度贫困地区含1个深度贫困县(水城县),13个深度贫困乡镇(保基乡、营盘乡、青林乡、金盆乡、南开乡、保华镇、木果镇、牛场乡、关寨镇、英武镇、普田乡、陡箐镇、野钟乡)和162个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深度贫困村。该区域2014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人口24.6万人,通过这几年艰苦战斗,减少了10余万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03万户14.5万人,占全市现有贫困人口比重为71.36%,贫困发生率高达22.53%,高出全市有14.53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深度贫困县域分析。通过定性、定量等指标分析水城县被列为全国1 89个、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93.4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 52人,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17.3%,

高于全省9.5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全县299个行政村中贫困村182个,贫困村占比60.87%,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29.6%,其中深度贫困村有100个(其中钟山战区29个),占全市162个深度贫困村62%。 (二)深度贫困乡镇分析。通过采取客观和发展环境两项评估指标评定,x x市在省认定省级极贫乡镇保基乡和营盘乡的基础上,认定“216”扶贫开发试验区另外的11个贫困乡镇为市级的深度贫困乡镇。13个深度贫困乡镇有贫困村119个,农业人口11.06万户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5万户5.7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3.6%,远高于全市贫困发生率5.6个百分点。 (三)深度贫困村分析。根据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深度贫困村认定标准,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xx市162个。贫困发生率在20%-30%的有112个;30%-40%的有35个;40%-50%的有12个;50%以上的有3个。从地理区域上分析:特别是全市的162个边旮吊等深度贫困村,重点向北分布与乌蒙山区毕节地区相连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深度贫困村109个,占比67.3%;与乌蒙山区云南地区相连深度贫困村53个;“216”扶贫开发试验区有52个,占比32. 1%;北盘江流域18个乡镇中占61个,占比37.7%。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离市中心城区较远,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贫困人口总体素质较低,信息文化落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大,减贫进度缓慢。 二、存在的制约性问题 从此次各组调研的情况来看,深度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在抓脱贫攻坚过程中,严格运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在“四场硬仗”、“三改三化”、产业革命等关键指标和方法步骤上,强统筹重兼顾,加快推进各项工作,成效明显,群众认可度较高。

如何改变贫困地区艺术教育薄弱的现状

如何改变贫困地区艺术教育薄弱的现状2012-04-17 13:13:05 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钱丽花点击:次 发表评论| 只看新闻图片| 字号T|T | 分享到: 日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对贵州、广西、青海等中西部内陆经济不发达省区47所学校的2066名学生和47名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贫困地区专业的艺术教师也相当缺乏,往往任教的都是非专业艺术教师。 日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对贵州、广西、青海等中西部内陆经济不发达省区47所学校的2066名学生和47名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贫困地区超过90%的农村学生表示喜欢上音体美课程,而学校音体美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学生需求。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绝大多数学生连最基本的音体美学习用品都没有。其中,学生音乐用品的拥有情况更不乐观,八成学生无音乐用品,而拥有量最多的乐器是较简单的口琴和笛子,却也占不到总人数的10%。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在京举办的民族地区优秀青年乡村教师文体培训班,来自民族地区的多位艺术教师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学校的文体设施基本没有,有的学校有篮球架却没有篮球;有的学校音乐教学设施只有一台老式录音机;有的学校美术课所用的彩色粉笔都较为缺乏…… 此外,贫困地区专业的艺术教师也相当缺乏,往往任教的都是非专业艺术教师。在有的学校,一名艺术教师包揽了音体美所有的课程,学生学什么完全看老师本人的兴趣,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也简单得让人担忧。就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陈洪涛介绍,在受访学校调查时发现,美术课基本上是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学生简单临摹;音乐课成了流行歌曲的教唱课;体育课要么是集合整队跑跑步,要么是“一个哨子一堂操”。再加上一些地方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认为是“副课”,经常为“主课”让路,艺术教育几乎是名存实亡。 硬件上的文体设施匮乏,软件上的专业师资不足,让艺术教育成为贫困地区教育中的一块“短板”。而贫困地区艺术教育的薄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东西部的教育差距,使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引导各地中小学彻底改变“主课”与“副课”的观念。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落后现状。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为何容易失败

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7月/12日/第A11版 评论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为何容易失败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 当前中国正开展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扶贫攻坚战,以争取在2020年前消灭贫困。一般的看法是,消灭贫困最好的办法是发展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大部分人甚至未能解决温饱问题。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持续发展生产,我们逐步摆脱了贫困。到目前为止,中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14个连片山区,贫困人口也只有5000万左右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中国的减贫成就是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成长、产业不断升级紧密相关的。 在当前贫困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的14个连片山区时,减贫的主要办法是否仍是发展生产尤其是发展产业,却是要存疑的。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提供了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而农村尤其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投入产出回报率较低,农业产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靠发展产业解决当地农村减贫问题,可能造成产业投入低效、当地农民从生产中获利有限,扶贫反而达不到效果。 2017年4月笔者到西南Y县和P县调研,看了几个产业扶贫的点,也听了两县关于产业扶贫的报告,更加深了我对产业扶贫的担忧。 先抄录Y县和P县的汇报材料如下: Y县扶贫攻坚口号是以“八个一批”为抓手,而“八个一批”中的第一批是:通过发展生产脱贫20000人(全部贫困人口为51540人),具体做法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扶持发展荔枝、猕猴桃、枇杷种植等特色产业,出台‘十百千’工程产业发展补助政策,并强化金融支持,及时研究各项扶持政策发展小微企业,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就业,2013年以来先后发放金融扶贫资金10.7亿元。2016年,全县通过发展生产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98人。” P县扶贫攻坚的第一个办法也是发展生产“改穷业”,具体做法是:“坚持‘短中长结合’的原则,既有‘短平快’的产业,也有支撑长期发展的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一是合作式产业扶贫。积极推广‘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创新股份合作制扶贫模式。二是菜单式产业扶贫。三是立体式产业扶贫。大力推广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按照每户23只鸭苗、10公斤鱼苗的发放标准,扶持贫困户通过既种稻谷,又养鱼、鸭的形式提高稻田单位效益。四是融合式产业扶贫。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脱贫致富。五是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 Y县、P县产业扶贫的对策看上去很眼熟,无非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流转土地,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农民致富,其中的理想办法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由公司带动农民致富;二是鼓励农户提高农业投入,搞多种经营,变种粮食作物为经营作物。而这两个方面的实质又只是一个方面,即通过增加农业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效益,以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用一句话说,就是通过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来让农民脱贫,简称产业扶贫。 正是产业结构调整让我有了极为熟悉的感觉。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农村调查,连续20多年都反复听到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各种失败案例。 大家都知道,仅靠种植粮食作物,农民小规模经营,是不可能致富的。农民要致富就必须种

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汇报材料

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调研工作主要内容 为全面做好2019年度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督促各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就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出以下工作内容。 一、深度贫困地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 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第一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别安排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资金69757万元。请分别对上述两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核查。 (一)2018年增量安排资金使用情况,具体安排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选取1个项目点实地检查。 (二)2019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情况,明确资金安排使用方向、具体项目内容等。对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给予政策方面的建议,要求各地予以调整。 (三)2019年深度贫困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情况,目前工作开展情况,初步统筹整合情况。

(四)2019年度州、县两级分别投入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情况,比去年是否有所增加,计划安排的项目。 二、2019年补“短板”情况 通过召集相关行业部门,以座谈会形式,摸清补短板底数,今年相关针对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安排的资金项目等,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方面,包括农牧、林业、商务等方面各地今年工作安排情况。 (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面,含在县级层面安排公益岗位情况。 (三)生态公益岗位安排情况,是否县级层面有所增加。 (四)教育扶贫方面,主要是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情况、控辍保学情况(控保率多少,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还未上学情况)、教师资源是否配齐(有多少缺口)以及今年计划培训情况。 (五)医疗保障方面,主要是“一站式服务”建设情况、贫困户纳入医保情况、大病救治情况、地方病救治情况、“双签约”服务情况,各地村级卫生室建设情况,县乡村三级医生是否配齐(缺口多少)以及今年计划培训情况。

不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和学生受教育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不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和学生受教育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杨帆追梦队 调查小组系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体成员有: 队长:戚泽万 本队成员:胡勇,彭宜配,向桦 内容摘要: 中国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和学生受教育情况很低的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同时也是利用暑期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教育资源现状和学生受教育的情况,我们组各组员考察了各自家乡的农村教育资源和学生受教育的情况,深感农村教育资源存在诸多问题

并已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本调查报告拟对目前表征明显的有关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和学生受教育低下问题作以研究,以引起更多人士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共同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字:教育资源学生受教育情况调查研究 目录 1.导言 (2) 1.1选题背景 (5) 1.2选题目的及意义 (5) 2.重点研究的问题 (6) 3.实践调研结果分析 (6) 3.1 关于教师的配置情况 (7) 3.2 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 (8) 3.3 学校的升学率 (10) 4.结论与建议 (11) 4.1 实践调查结论 (11) 4.2 建议 (12) 5.结语 (14) 一.导言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广大农村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各个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偏远地区的教育状况更为糟糕,适龄儿童就学后的巩固率较低,学生中途退学现象严重。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规模是城市基础教育的两倍,

它所得到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却还不到城市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但近几年国家实行学费全免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广大学生上学更容易。虽然上学的钱解决了,但是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似乎还是不容乐观。教育资源缺乏,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 由于教育经费与教育资源的奇缺,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不像城市里的学生那样幸福地坐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且还有空调。城市里的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但农村的学校就只有很破旧的座椅凳子,而且其他设备一无所有,这就导致农村的学校升学率很低。 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 1、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由于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毕业,不懂得体育教学规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活动中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专任体育教师,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安排2—3节体育课,但常常被其它学科以各种理由占用。临近考试,体育课就理所当然地被瓜分。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则是学生自由活动,没有教师统一

贫困地区水、电、路情况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水、电、路情况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事情 (二)全县民族地区贫困状况 ——对全县彝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2007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彝族村民小组共有77个,3381户,15038人。 ——对全县瑶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2007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瑶族村民小组共有46个,1446户,6969人。 ——对全县汉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2007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汉族村民小组共有342个,13807户,67499人。 二、全县民族地区水、电、路的基本调查事情 (一)全县已通水、电、路的事情 (二)全县未通水、电、路的事情 (三)分民族的事情如下: ——对全县汉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对全县壮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对全县苗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对全县彝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对全县瑶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三、解决农村水、电、路的经验和做法 经过“九五”打算以来,国家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广阔农村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解决了不少村寨的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的咨询题,也积存了许多经验和做法:一是实施扶贫攻坚乡的时候,扶贫攻坚乡镇实施了不少村寨的水、电、路项目,解决了部分农村水、电、路困难的咨询题;二是在实施“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中,解决了一部分农村村寨饮水难的实际困难;三是部门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整村推进、小康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建设中,由部门整合资金解决了一部分农村水、电、路困难村寨;四是实施农改造期间项目的实施推进了农村电覆盖进程;五是在解决饮水咨询题上,因地制宜,有水源的地点就实施管引,没有水源的地点就建水窖,别搞一刀切;六是异地扶贫能整合资源,异地搬迁有效地解决了移民的水、电、路咨询题;七是坚持国家扶持与广阔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在我县的广阔农村,不少地点基本上政府扶持一部分,群众发扬了自力更生、艰难奋斗和等别是方法、干才有希翼的创业精神,自筹资金、投工投劳来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四、我县未通水、电、路存在的咨询题及原因分析 (一)财政困难,国家投入严峻别脚。**县大民贫,加之财政比较困难,每年光靠上级专项资金的投入,远远满脚别了广阔农村未通水、电、路村寨的需求。 (二)地处边辟,投资较大制约着水、电、路的建设进程。未通水、电、路的村寨绝大多数基本上地处边辟,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恶劣的地区,基础设施滞后,人背马驮现象比较突出,这些地区往往是现时期扶贫难度最大,攻坚克难的地区,尤其是拉电、修路、接自来水里程较长,而这些村寨户数少,人口少,工程量大,投资较大,投入与效益的反差也较大,这些地区成为现时期扶贫的“硬骨头”,全靠当地群众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 (三)群众收入低,贫困程度深是严峻妨碍着当地水、电、路的进展。我县民族地区经济进展别平衡。从调查的事情看,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以下的基本上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大多具有人多地少,土质较差,生态环境恶劣的特点,抵御自然灾难能力弱,靠天吃饭长期存在。 (四)对民族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和扶贫工作别到位。多年来,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和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