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第一章医疗单位

第一节中医

民国二十年(1931),客籍西医张济苍在县城博爱街(俗称南北街)设济苍医院应诊。二十三年(1934),河南省灵宝县西医张勋甫在城内西大街北侧开设宏农医院。此后有济众医院、普及医院等,均于二十七年(1938)春受日本侵略军炮火威胁迁往外地。在城郊开业应诊的有明久、仁爱、惠生、竹君诊所。到三十八年(1949),诊所增至26家。诊治内、外、妇、儿、五官、花柳各科病症,一般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诊费、药价昂贵,1支青霉素收费价值小麦2市斗(每斗7.25公斤)。

1952年,城区中、西医院、所、铺店开始组织联合诊所,设备,药物评价折股作联合诊所,集体所有,按股分红。同年,华美、培康、正德、仁爱、秦光、秦济、碧泉、中亚西医诊所组成西医联合诊所,黄榆林任所长。1955年,6家中药铺组成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太要街谦益堂、鼎生春中药铺及中医刘廷文、陆景春分别组成第一、第二中医联合诊所。迺华西医诊所及西医崔敦逸组成西医联合诊所。1958年,西医、中医联合诊所合并为中西医联合诊所。同年,城乡有14个中西医联合诊所,按照国家规定,收取诊费、药费,免征工商税。

第二节西医

卫生院

民国二十八年(1939),陕西省卫生处第二巡回医疗队驻潼关。三十年(1941)四月,医疗队就地成立卫生院,仇廷墀代理院长,编制10人,隶陕西省卫生处,院址设吊桥冯家城。同年冬,迁北刘村。三十四年(1945),迁东大街北侧,设备简陋,就诊者寥寥无几。三十七年(1948)迁石桥西,有房3间,国民党中央补助、富英加红十字会捐赠,自购药品84种,器械44种。同年十二月三十日,陕西省卫生处减超机构,划归县编制,名潼关县卫生院。

人民医院

1949年5月30日,县政府接管卫生院,7月,名县人民卫生院,编制8人。1952年,设内、外、妇三科。1953年,征地建房450平方米,设病床10张,始行外科手术。1956年7月16日,改名县医院,编制增至20人。1957年,设病床10张。1958年11月,卫生防疫站、工人保健站并入县医院。1959年1月,名潼关人民公社卫生院。同年冬,院址随县城搬迁至东方红大街东端北侧,占地8867平方米,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设16个科室,病床50张。1961年,医院复名。“文革”期间,派性斗争,主治医生以种种罪名被“批斗”,视患者家庭成份医病,非贫下中农患者看病难、住院难。医疗陷于半瘫痪状态。1977年,国家投资10万元,建筑住院部楼房1792平方米。1979年6月16日,改名人民医院,7月,病床增加到80张。1985年,有行政、医务人员91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20人,医士7人,护理人员22

人。主要设备:救护车、400毫安(培)爱克斯光透视机、1/万分析天平、光电比色计、A型超声波诊断仪、心电图仪、输氧机、洗胃机、高压灭菌器、电冰箱等。门诊部,设内、外、妇、儿、五官、中医、针灸、理疗科、急诊、观察、检验、放射、注射室、节制生育咨询、老干部诊疗室、中药、西药房。建立夜间值班制,每日门诊250余人次。1986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1987年,有102人,其中:主治医师13人,副主任医师3人。1988年,有12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5人,医技师48人。床位116张。全年门诊7.36万多人,抢救重危患者386人次,手术726例。全年收入65万多元,比1987年净增25万多元,出席渭南地区行署召开的卫生改革经验交流会。1989年,门诊7.5万多人,比1988年提高1.9%,住院病人3163人,治愈率83.5%,比1988年提高6%。全年收入102万元,纯积累8万元,全部用于事业发展。

工人保健站

1951年4月1日,工会成立工人诊所,医生4人。服务对象:搬运、航运公司职工及家属。1953年9月,工人诊所属文教卫生科,系企业性质。1956年,改名工人保健站,站址设西大街,编制11人。1958年11月,并入县医院。

乡卫生院

1952年,成立南头、太要卫生所,属文教卫生科。1958年,南头卫生所与乡联合诊所合并,名东风医院。太要卫生所与乡联合诊所合并,名东方红医院。同年12月,分别改名南头管区、太

要管区卫生所,系公私合营。1962年4月,各与所在地卫生所分设。1963年,又与所在地卫生所合并,各有5—7人。1958年,全县14个联合诊所改属8个人民公社医院,系公私合营。同年12月,改属管区卫生所。1962年4月,高桥、安乐、吴村、代字营、李家村管区卫生所改名人民公社卫生所。城关区卫生所改名港口人民公社卫生所。南头管区卫生所与南头卫生所分设,改名南头人民公社卫生所。太要管区卫生所与太要卫生所分设,改名太要人民公社卫生所。1963年南头、太要卫生所分别并入所在人民公社卫生所。1979年6月16日,代字营、李家村、吴村、高桥人民公社卫生所改名卫生院。1985年7月1日,在吴村乡卫生院的基础上成立县中医医院,原卫生院人员、财产、房屋等全部归属中医医院。1987年中医医院撤销,恢复吴村乡卫生院。同年4月1日,成立县中医医院筹备处,编制7人,地址在和平路南段东侧。同年,李家村、代字营、吴村、高桥乡卫生院共有病床55张,属乡人民政府管理,至今。

地段医院

1971年南头、太要、港口、安乐公社卫生所改名地段医院,属集体所有。1972年12月,转为全民所有。现有医生、护士、司药65人,病床65张。

医疗站

1955年5月,陕西省卫生厅拨款建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站。1958年后,名生产大队保健站,设卫生员、接生员。到1965年,有22个保健站。1969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保健站改名合

作医疗站,81个生产大队相继建立。1984年,82个生产大队医疗站改名村委会卫生所。1986年,在全省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整顿评比中本县获第三名,被渭南地区评为先进县。1987年在创建甲级村卫生所活动中,留果、上北头、寺底、善车口、十里铺、毛沟、小峱口、老虎城、姚青、三堡、吊桥、川城子、南刘、太要村卫生所评为甲级村卫生所。1988年有医疗站82个,医务人员210人,其中:毛沟、马涧、东柳村、南营、公庄、吊桥、苏家村、荒移、十里铺、留果、上北头、东里、寺底、善车峪、西姚、姚青等16个卫生所评为甲级村卫生所。

驻地医院

1973年3月,黄金矿山建设公司职工医院从外地迁和平路南段西侧,占地1200平方米,属冶金部河南省黄金公司,以服务本系统职工为主,应医当地患者。到1985年,设病床5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21人,每年门诊2.2万人次。

1978年,陕西省潼关金矿职工医院建立,院址设安乐村,占地600平方米,服务矿工,应诊当地患者。到1988年,有病床30张,医务人员44人,每年门诊1.5万人次。1987年分设东桐峪金矿职工医院,有医务人员23名,主要为本矿职工服务。

1981年1月,冶金部文峪金矿职工医院建立,院址设小峱口,占地8867平方米,属冶金部河南省黄金公司,服务矿工,应诊当地患者。有病床80张,医务人员90人,到1988年,每年门诊2.80万人次。1989年,有病床85张,医务人员98人,每年门诊2.90万人次。

第二章医疗水平

第一节医疗队伍

中医

1949年统计,民间中医医生71人,其中:坐堂应诊的31人,走村串乡行医的40人。多数医理医术造诣较深,各有擅长,成为名医。段名王保善擅治妇科病;上汾井杨雨三擅治妇儿科病。有的潜心医学于一科,擅治一病。留果东城子吴正宜擅治外感伤寒。西太渡张笃堂擅治诸湿水肿。寺底刘廷文擅治阳痿。一般医德高尚;西姚赵应康处方不取分文,疗效辄验,死后村民送葬;水坡巷孟占元,民国二十一年(1932),以针灸治疗霍乱,日愈百余人,群众悬匾“妙手济众”。

建国后,组建中西医联合诊所,中医队伍初具规模,分布城乡的中医约30人。1962年县政府下放卫生人员,加上自然减员,有中医22人,中药士15人。到1976年,中医减少到17人。

1956—1962年,县医院以师带徒培养中医20人。1965年,招收中医学徒10人,学习3年。1975年8月,渭南地区中医学校在潼关设中医班,代培学员20名,学制二年,经费、教科书由学校提供,学员享受中等专业学校待遇。现有中医、中药人员41人,其中:中医师11人,中医主治2人,中药调剂师6人,中药士11人,中药调剂士9人;护士、针灸各1人。本科学历的2人,专科5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25人。

西医

民国三十年(1941),卫生院、私人诊所西医人员有十七八人,到1949年,增至35人,多集中于城区。1958年,有98人,城区50人,农村48人。1965年,有

1977年65人。到1988年增至120人。

1962年,文教卫生局举办训练班,培训护理、临床检验、药剂员12人,为期1年。1979年,县卫生学校培训在职西医18人,学习基础医学半年。1980年,选派3人赴华阴桃下冶金医学专科学校进修,学习临床儿科1年,内科与放射科2年。到1988年,专业培训、进修1—2年的西医80人。1989年,卫生系统投资3.50万元,用于人才培训,在大专学习6人,中专5人,短期进修16人。县医院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1期25人。卫生局与职业中学举办三年制卫生班150人,第一期50人已毕业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单位。

1961年有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医生35人。1965年为24人。同年有卫生员222人,接生员117人。1969年,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半农半医人员称为“赤脚医生”,到1970年有赤脚医生220人。1978年,有赤脚医生235人,卫生员498人,接生员334人。后对“文革”中发展的医疗人员,进行组织整顿,业务考核,到1989年,有医生232人,卫生员83人,接生员138人,经审查,全部颁发合格证书。

1966年3月,成立半农半医卫生学校,招收大队保健员110人,学习中、西医理论和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知识1年。1979年,培训22人,学习6个月。1983年,留果大队医疗站,使用爱

克斯光透视机诊断疾病,始行血、尿、粪临床检验。现有232名医生中,有中医师8人,中医士10人,西医士18人,妇幼医士14人,中药士6人。

第二节医疗技术

1954年,卫生院开展血、尿、粪临床检验。1956年,使用爱克斯光透视机临床诊断疾病。1957年中医用针灸治疗高血压、阑尾炎、精神病。1958年,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首次分配到本县。1962年开展肝、肾功能生物化学临床检验、外科腹部手术;施行断肢术,尿道修补术;外科手术摘除甲状腺肿101例。1964年,应用爱克斯光摄影技术,拍片诊断病变。1965年,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70例。1971年使用心电图仪器诊断心血管病变。1973年,针刺麻醉剖腹探查成功,针刺麻醉外科手术84例,成功率90%以上。1981年,使用超声波诊断仪确诊人体组织、脏器病变。1982年,施行胃、脾、胆切除手术。有名10岁女孩外伤性胰断裂,施行胰腺部分切除及胰小肠吻合术,并因自主性呼吸停止6小时,经抢救复生。1983年,开展子宫颈癌全切及腹腔大扫荡手术。1988年,开展开颅手术。同年,县医院建立血库,日均储血3600ml,结束了建院以来长期在外地要血的历史。

第三章卫生防疫

第一节机构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在老县城设潼关交通检疫站,查验出入人员、物资疫情。1953年3月,交通检疫站改为潼关县卫生防疫站,4月22日,县政府接管。1958年,卫生防疫站并入县医院。1971年11月16日,分设卫生防疫站。1973年,防疫站在和平路南中段西侧征地2257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1985年,设流行病、食品卫生、检验、行政科,编制17人,其中技术人员14人。设备有防疫车、爱克斯光透视机、电冰箱、恒温箱、细菌培养箱、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单目显微镜等。其任务:防治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监测环境、劳动、食品、学校卫生,宣传普及防病卫生知识等。1988年,防疫站编制扩大到22人,实行站长负责制、内部目标责任承包制及职工技术聘任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

病情

明嘉靖九年(1530)春,疫大作。万历十六年(1588),疫病流行,乡里哭声不绝。崇祯十四年(1641),春荒过后,瘟疫流行,死者以万计。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霍乱流行,死亡颇多。

民国二十一年(1932),霍乱(时称虎烈拉)流行。病状:患

者烦躁不安,腹疼、吐泻黑水、四肢抽搐。发病后缓则1日,急则半日死亡。10日内死亡200余人。荒移村,每日死亡10—20人,上屯村、汾井村共死亡40多人,殡父丧母,妻埋子故。疫情传播迅速,邻里之间不敢来往,生产停滞。巡底寨村环深沟,不通大道,村有深井供民饮用“鸡犬未折”。八月,疫情减退。三十三年(1944),天花流行,死亡儿童甚多,列斜沟以西地区尤为严重。

1950年1月,麻疹流行,病发40例,死者十之五六,县政府动员医务人员防治,短期内得到控制。1954年春,白喉发病11例;夏,黑热病流行,李家村乡发病率0.46%,高桥、吴村、太要地区发病率较高;冬,百日咳流行,至次年春,患病700余例。1957年3月,麻疹流行,病儿1584例,死亡9例;同月,流行性感冒发病3925例;次年春,又发病2929例。1957—1958年,钩虫病发病9例;黑热病192例。1960年,梅毒病108例。1961年,伤寒流行,连续3年患病882例。1964年春,麻疹病1387例,死亡15例,疟疾发病52例。1965年,脑膜炎流行,连续两年患病351例,死亡35例。1973年,麻疹流行,发病2426例,死亡44例。西北、十里铺、凹里村一带发病率较高。1974年,太峪口、下马店、西太渡村一带有肺吸虫患儿四五例,皆由食蟹引发,蟹属“锯齿华溪蟹”,生息太峪西岔沟和西街子、西寨子西南方山间溪水中。这些溪流有“拟钉螺”,是肺吸虫囊蚴的第一中间宿主,与第二中间宿主之锯齿华溪蟹同为感染肺吸虫囊蚴,蟹感染率为48.9—71.1%。太峪口儿童感染率为37.1—60%。除人类外,家

猫也患此病。本县为秦岭北部黄河支流肺吸虫病自然疫源点。1979年疟疾1500余例,发病率61/10万,高桥、太要、港口、南头地区发病率较高。1981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93例,患病率2.84%。1985—1989年,发生百日咳2例,麻疹1例,乙型脑炎5例(死亡2例)。

治疗

预防接种民国二十一年(1932)七月,霍乱流行,县长罗传甲捐资并派员前往郑州购回霍乱疫苗240瓶,在城乡设防疫点3处,布告群众免费注射。西北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派军医处医务科长薛道五、西安临时省立平民医院李耀初率7名医务人员携带药品莅潼扑灭疫情。北平也向本县空运疫苗。凡商号、住户群众,普遍注射疫苗。三十三年(1944),天花流行,卫生院注射痘苗4149人。

1950—1978年,对重点传染病,施行全民与重点人群计划防疫接种,先后注射痘苗、霍乱菌苗、伤寒及副伤寒菌苗,斑疹伤寒疫苗、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白喉抗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卡介苗、布鲁氏菌苗、痢疾噬菌体、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等,接种率60—80%。天花基本消灭;霍乱、副伤寒未发病例;白喉、布鲁氏病得到控制;结核、麻疹、乙型脑炎、脑脊髓膜炎、破伤风发病率降低,症状减轻,死亡减少。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在本县16年(1974—1989年)来未有新的病例发生。1978年12月,根据疫情和人群免疫情况,按照国家规定的年龄免疫程序,

实施计划免疫、控制和消灭传染病。1985年,预防接种率经过上级卫生部门检查验收,本县被卫生部评为全国首批计划免疫提前达标县,颁发奖状;陕西省卫生厅、渭南地区卫生局配备给潼关电冰箱等预防接种生物制品冷贮设施,价值万余元,奖金千元。1987年,生物制品接种13万人次,采取联合国卫生组织推荐的随机抽样调查,儿童建立卡片98.8%。脊髓灰质炎疫苗等4种生物制品单苗接种率95%,复盖率为94.8%。1988—1989年,麻疹疫苗接种率97%,糖丸接种率97.9%,百、白、破三联接种率95.5%,麻疹发病率控制在8.5/10万。

普查普治黑热病,1952—1960年,喷洒农药“六六六”粉灭白蛉的有8个村70户;捕杀病犬2只;以“斯锑黑克”治愈451人,又治愈山西、河南患者百余例。1960年后,再未发病例。

梅毒,1960年,普查发现隐性梅毒,分区包治。无特效药,疗效不佳。1963年,患者还有百例,投服“三仙丹”、“一眼光”,后改用静脉注射新砷凡钠明。砷剂缺乏,又改注油腊西林。1978年,陕西省梅毒防治学习班普查有梅毒107例。1974年,卫生防疫站治疗后,直到1989年,未发现病例。

疟疾,1964年,给病人服用奎宁、磷酸氯奎啉治疗,送药到手,目睹到口,服后再走,漏服者补。连日送服,8次根治。1980—1984年,卫生防疫站对现症与休止期病人,采取一人发病,全家与四邻预防服药的措施,兼熏、药、扑打冬蚊,控制新发病例,使发病率由0.05%降到0.03%。到1985年后再无新发病例。

肺结核,1980—1981年,县卫生局组织专业队对7.4万人透

视、拍片、检痰、结核菌素试验,查明患者活动性肺结核的293人,患病率3.84%,给予七折免费治疗,并对3万人接种卡介苗,查治费用4万元。1982—1989年,未发现结核病例。每年接种卡介苗,接种率97%以上。

第三节地方病防治

地方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广至自然村镇,年龄10—50岁,易发于15—30岁,女多于男。病状:弥漫型多于结节型,结节型多于弥漫结节混合型;轻度多于中度,中度多于重度。患病率:1956年14.8%;1965年8.5%;1970年4%;1980年0.66%。病因:饮水中含碘量低,窖、井、泉、渠水,每1公斤含碘化物0.01—0.0175毫克。

大骨节病 1973年,患者158例:缠腰村、上麻峪口村、下鹿岭村患病129例;李家村、安乐、高桥地区的近山地带和代字营、南头、吴村原边地带也有发生。

地方性氟中毒 1982年,港口西关胶泥沟氟斑牙77例,儿童、成人皆有,北洞村也有发现。氟斑牙症与饮水中氟化物含量高有关。胶泥沟每公升水含氟化物1.5毫克,北洞村1毫克。

防治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1956年,始用五万分之一碘化钾食盐进行防治。1960年,推广加碘食盐。1964年,始用口服碘化钾片剂治疗。1975年,地甲病患者4472例。1976年,中共

渭南地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派工作队普查:94%的人口中,有患者4328人,经肌肉注射碘化钾、碘酊腺体、口服碘化钾片、消瘿片等,治愈2640人,后提倡“防治瘿瓜瓜,人人食碘盐”、“户户不购无碘盐”。1977年,施行外科手术,摘除瘿瘤治愈重度结节、混合型患者380例。1979年,有患者685例,患病率0.66%。此后,无新发病例。

大骨节病 1973年,卫生防疫站在缠腰、下麻峪口、下鹿岭村用1/1000硫酸,改良饮水,并以硫酸钠1份和食盐10份,制硫酸钠盐防治。1974年,129例大骨节病,疗效显著的29例,症状减轻的51例,疗效62%。

地方性氟中毒 1986年,胶泥沟20户已迁出,北洞村水井已填,改为异地饮水。

肿瘤

1973—1975年,恶性肿瘤死亡率:食管癌43.52/10万;胃癌31.74/10万;肝癌15.71/10万;宫颈癌6.87/10万;肺癌5.56/10万;白血病1.31/10万。总死亡率122.06/10万。癌亡中,男多于女,男性第一位癌为食管癌,女性第一位癌为宫颈癌。1980年后,通过监测,肝癌为陕西省高发病区之一,食管癌、胃癌居中发区而接近高发区。

第四节爱国卫生

1950年,县、区、乡成立防疫委员会,村成立防疫组,宣传环境卫生知识,要求封闭粪堆,建立公厕。城乡10户为组,清扫

街道,机关商民,每日清扫门前。抗美援朝开始后,响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城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组织群众清扫垃圾,铲除杂草,治理污水,管理粪肥,消灭蚊、蝇、蚤、虱、臭虫、老鼠。农村提倡管茅厕、管畜圈、讲卫生,又积肥;推广家户合厕分肥,家户合圈分肥。到1955年秋,灭鼠1.6万只,挖蛆蛹624公斤,灭蝇886万只,除垃圾杂草积肥1582吨。1956年夏,运动再度兴起,除“四害”(鼠、麻雀、蚊、蝇),防病保粮。1958年1月,除“四害”形成高潮。到9月,捕鼠15.7万只,捉麻雀58.3万只;捕捞蝇蛆、挖蛹1.5万公斤,捕打蚊虫100万只;喷“六六六”粉面积7.5万平方米,蚤、虱、臭虫基本消灭,厕所、市面无蝇。检查:百间房中有蚊103只,老鼠6只。本县被命为“七无”(鼠、雀、蝇、蚊、蚤、虱、臭虫)县。运动中,高指标蚊蝇以斤计,要求建造澡塘,粉刷墙壁,户有痰盂,停产捕雀等,脱离实际,群众负担过重,运动流于形式。1963年后,城镇每逢节假日,清扫环境杂物;农村结合积肥,管水管粪,改旱茅为水茅。1975年,要求管水管粪,改造水井、畜圈、炉灶、厕所等,因农村经济条件差,未能兴起。1982—1987年,把环境卫生,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评比内容,并在每年4、9月开展灭鼠防病保粮活动,6年发放灭鼠药物700公斤,灭鼠68万只,密度由34%夹次,下降到1.44%夹次。1988年,有3个乡达到无鼠害乡,全县评出96个无鼠害单位。城关镇政府为文明卫生镇,太要镇、工商行政管理所为卫生先进单位。1989年,开展“爱国

卫生月”活动,修公厕11个,建垃圾池20个,出动车辆40台次,1000余人清除垃圾690多立方米。桐峪镇、城关镇、吴村乡、安乐乡评为文明卫生乡镇。文峪金矿,税务局评为卫生先进单位。

第四章妇幼保健

第一节机构

1975年10月20日,县成立妇幼保健站,编制2人,住卫生防疫站,属卫生局。1982年在东方红大街东端南侧征地2667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1984年,设门诊、病房。1985年,改名妇幼保健所,人员增至11人,门诊设产科、儿科、检验科、药房注射室,有病床10张,每日门诊20余人。1989年,人员增到13人,每日门诊30—40人。

第二节妇女保健

保健

1951年,职工生育,产假56天,工资照发。1954年,为减轻妇女拖累,提倡节制生育。对多子女妇女施行结扎输卵管或绝育手术。1956年后,推行女性使用“子宫帽”与避孕药膏避孕。同时推行妇女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劳动保护制。对其工作实行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调昼不调夜的措施,使妇女产前、产后和经期得到充分休息,不做重活,不洗冷水,不值夜班。1980年,推广帕式月经带,改进

经期卫生;开展围产期(妊娠28周至产后1周前)保健,访视孕妇产妇,防治孕期高危病和产后病症,建立孕、产妇档案。1987年,产前检查2244人,产后访视100%,产后检查972人。1988年,实行妇幼保健保偿制度,孕产妇入保379人,占应入保421人的90%,收偿金4575元。1—7周岁儿童14182人,入保13544人,达91.4%,收回保偿金9.57万元。1989年,孕产妇应入保1180人,实入712人,入保率达61%,超过地区规定指标。1—7岁儿童入保18343人,实入16475人,入保率达90%。

检查治疗

1970—1972年,检查已婚妇女9150人,其中,患子宫脱垂、宫颈糜烂、宫颈癌的4739人,占51.7%。1979年,渭南地区卫生局资助1200元,检查妇女1.3万人,其中:子宫脱垂215人,治疗173人,治愈148人;宫颈糜烂2610人,治疗1441人,会阴撕裂12人,用修补手术治愈;宫颈癌4人,施行切除宫体和药物治愈各2人。1980年调查:1977—1979年,妊娠满28周至产后6周死亡5人,其中:死于孕期合并贫血、肾炎、腹泻的3人,死于产期胎盘滞流大出血的1人,死于妊娠中毒的1人。1987年,对厂矿和城镇妇女199人检查,其中:患宫颈糜烂的112人;患宫颈肥大的70人;患裂伤的4人;患息肉的10人,共196人,占检查人数98%以上,分别给予门诊治疗。1988年,对厂矿和城镇妇女检查162人,其中患病的148人。四个乡(镇)普查妇女病1273人,患病的671人,妇产科门诊给予治疗。1989年,对厂矿和城镇妇女检查250人,对患病者及时治疗。太要、港口、高

桥三个乡(镇)查治妇女1284人次。

第三节儿童保健

新法接生

1952年,宣传新法接生,训练接生员,建立接生站。1956年,普及新法接生。陕西省卫生厅资助,建立接生站18处,产院6所,有接生员50人,新法接生占新生儿40%以上。1962年,因接生器材不足,接生员报酬失当,旧法接生有所回潮。十里铺大队出生儿21人,全系旧法接生,破伤风死亡8例。1963—1964年,代字营公社出生儿615人,旧法接生468例,破伤风发病98例,死亡60例。1970年,有接生员200余人,普遍使用新法接生,破伤风与产褥热基本消灭。1974年后,接生员增至300余人,都有接生箱和产包,新法接生得到巩固。老虎城村接生员张芙蓉,共接生820例,无事故,197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3—1985年,新生儿6440人,死亡399例,死亡率6.19%,死因多系肺炎,破伤风死亡居第四位。1986年,新法接生2128人,占出生儿99.1%。1987—1989年,新法接生率达100%。

预防注射

民国三十三年(1944),点种牛痘苗,预防天花。1952年,种牛痘普及城乡。1954年,注射白喉抗毒素、百日咳疫苗、卡介苗。1954—1968年,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流行性脑膜炎疫苗。1978年后,对1—7周岁儿童注射,预防针剂注射率50—80%。1982年后,天花绝迹,种痘停止。

健康检查

1953年5月,卫生院在城区检查,1—7岁儿童204名,有病的129人,占63.2%,其中:砂眼17名,营养不良10名,中耳炎10名,龋齿8名,皮肤病10名,四肢畸形3名,常见病71名。1977年,妇幼保健站检查7岁以下儿童1.19万名,其中患病4430名,占37%,以蛔虫病最多。1979年10月,检查儿童3.08万名,有蛔虫病的2.87万名,给予免费治疗,有1.8万名病儿排掉蛔虫,排虫最多的达84条。1982年,在高桥公社建立儿童保健点,每年监测儿童发病与体格发育1次。1987年,妇幼保健所,检查7岁以下儿童1.04万名,其中:患佝偻病378名;患缺铁性贫血的230名,经过治疗都有好转。1988年,检查5073名儿童,其中:贫血中度48名,轻度347名,佝偻病110名,肺炎6名,结膜炎4名,营养不良6名。不但给孩子以治疗,还给其母以科学育儿指导。1989年,实查儿童5136人次,检查率34%,其中:贫血中度34名,佝偻病110名,肺炎4名,肠道寄生虫49名,其他18名。

第五章医药单位

第一节铺、店

中药铺、店

明末、清初,城内丹凤巷刘姓在西大街设寿世堂药铺,后裔继承祖业,直至民国。其后,中药铺、店增至40家,其中:城区21家,太要地区9家,代字营地区4家,吴村地区3家,南头、

安乐、高桥地区各1家。每家一般2—4人。石桥东三友堂、西关鸿兴顺、东街瑞生泰,吴村的忠仁堂和寿世堂5—7人,西门口普豫堂国药店10余人。多系自营,也有合资经营,雇请药师带徒炮制。有医术的设店售药、应诊,大多聘请名医坐堂应诊,赖以繁荣门市。太要街谦益堂药铺,聘请西太渡村中医张笃堂坐堂多年;城关中医张玉生开设永生堂应诊售药。抗日战争开始后,多停业或他迁,散迁农村及农村原有铺、店共12家。到解放前,城乡铺、店不上20家。

西药房

民国十八年(1929)前,城内管驿巷郑松林自筹资金在石桥东开设华洋大药房,自京津购邮成药应市,后因贩卖毒品,聚众赌博,二十五年(1936)倒闭。十八年(1929)后,城内碾盘巷张麟年与茹松柏合资在东大街开设惠丰泰西药房,主售成药,二十七年(1938)春,关闭。

清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11—1937),城乡药铺,以炮制中药应市为主,兼售成药。寿世堂、普豫堂药铺付药时,一味一包,附有说明,标注药物图样、功效、煎法,带过滤用的小网箩,患者称便。三十年(1941),磺胺类药物传入,三十二年(1943),盘尼西林(青霉素)传入,三十七年(1948),中药铺兼售西药。

第二节国营公司

1953年,县联社设中药材批发部。1956年,成立国药店,零售中、西药。1961年6月成立“县药品器械公司”属文教卫生局,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扎赉特旗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扎赉特旗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扎赉特旗卫生局 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使我旗卫生事业适应社会经济体制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兴安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要求,结合我旗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旗卫生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新时期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集中精力发展我旗卫生事业,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旗居民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及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一)卫生资源现状 1.卫生服务网络。全旗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91个。其中:旗级医疗卫生机构9个(即旗疾控中心、旗人民医院、旗蒙医医院、旗中医医院、旗妇幼保健院、旗结核病防治所、旗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旗新农合管理办公室、旗健康教育所),驻旗医疗机构4个,苏木

乡镇卫生院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个,乡村一体化管理嘎查村卫生室202个,个体诊所152个。 2.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系统实际在职1549人,在编803人,招聘746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70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3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人员59人,中级职称人员236人;初级职称806人,及无职称人员25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340人、大学专科学历人员548人、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348人;执业(助理)医师615人,注册护士388人。此外,202个乡村一体化管理嘎查村卫生室均配备了1名乡村医生。 (二)卫生服务现状 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到深化。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旗新农合以村为单位覆盖率达100%,建立健全了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参合农牧民人均筹资水平由2010年140元提高到2015年470元,参合率由90.3%提高到98.9%。新农合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并积极开展支付方式改革。2011年,我旗借鉴云南省禄丰县的支付模式,全盟率先推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开展了住院按床日付费和门诊统筹总额预付制,建立医疗机构自我费用约束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提高实际补偿比例和参合农牧民受益水平,减少对医生诊疗行为和用药的过多干预,简化操作和管理程序,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旗县,我旗先后承办2次全

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与思考

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 与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根据国家卫生改革发展的总方针和卫生工作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县改革前全县医疗卫生行业的状况 (一)基本情况 县为市近郊县,20XX年辖10个乡镇2个农牧场,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总人口18.67万,其中农业人口14.7万。国内生产总值11.02亿元;财政收入504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78元。20XX年全县共有医疗机构99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3个,乡卫生院6个,厂矿、学校及村卫生室(所)87户。县乡两级医院拥有病床307张,业务用房总面积22899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684万元(评估值),拥有职工702人,其中在职514人,退养188人。20XX 年县乡两级卫生事业费356万元。 (二)改革的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县医疗卫生机构主体是以事业单位名义出现的公立医院,是国家兴办的公益性机构,其费用主要由国家投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医院实际也已进入了准市场状态,医药流通领域已完全进入市场化,但在管理上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医院现有的经营和管理机制与市场化竞争主体不相适应,一些体制性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1、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政府政事不分,使政府从办医院向管医院方向转变的道路较为艰辛。政府既对公立医院投入严重不足,也无力完全负担其经费,1993年县乡两级卫生院被定为差额拨款单位,每年按30%由县财政补差。之后的十年中,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财政投入相对逐年减少,至20XX年财政补差

2019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 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miù)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只有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 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 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 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 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 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家乡百年历史变迁(1938——1978年)

家乡百年历史变迁(1938——1978年) 20世纪上半叶,曲阜延续了旧有的文化传统,1949-1978年这30年间,一系列国家建构的制度性改革和组织重构深深影响着曲阜的发展。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曲阜后,县归隶鲁西道,1940年该属兖济道。1945年,日本投降后,与泗水并成为曲泗县。1946年,曲泗分治。1948年,隶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后改称尼山专署和藤县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曲阜迎来新的时代,1953年,曲阜改属济宁专署,1958年与滋阳合并,仍命名曲阜县。1962年,曲、滋分治,恢复原建制。 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三孔里面的文物招到大量的破坏,许多石碑雕刻、千年古木被推倒,现在去看,修补的痕迹很是明显。“彻底捣毁孔家店革命造反联络站”正式登场,国务院1961年所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被砸得粉碎,这一革命组织还向国务院发了抗议信。 大成殿孔子像被砸得粉碎,康熙所题的“万世师表”巨匾,用解放牌汽车拉还露出车厢外面来,在孔林西南角的普济桥,点火居然烧不着,浇上汽油,星星之火,瞬间烈焰冲天。那块高达五米之多的成化碑,捆上绳索,用拖拉机生生拉倒摔断。 孰说济宁汉碑半天下。谭厚兰们挥起铁锤,对付曲阜这些又臭又硬的老顽固,一定累得不轻。砸断一千余块石碑,其效率令人叹服,战果颇丰。乙瑛碑断裂,张猛龙碑断裂,兖公之颂碑断角,文宣王庙门记碑断角,敕修文宣王庙碑断裂,米芾书玄圣文宣王赞碑断裂,讲学堂经碑、大乘寺碑、《金人铭》全文碑、桂馥隶书“历山铭”碑------至于党怀英杏坛碑,也并非托了姓党的光,其实因为埋深过大,碑座深掩,不好下手罢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政府开始加大对三孔的保护,并立志打造闻名国内外的旅游城市。

绥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区域概况 绥阳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隶属遵义市管辖。全县南北长75多公里, 东西宽56多公里,国土总面积2566多平方公里,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45%。[1]2010年末总人口53.5万人,面积2566平方公里,全县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6公里。下辖12个镇和3个乡,117个村居,是一个正在遵义中部率先崛起的新型城市。绥阳县平均海拔866米。年平均气温15.1℃,年降雨量1160毫米,全年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时数1114.2小时。绥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28座中小型水库,65条河流,水能蕴藏量8万千瓦,森林覆盖率28.7%,荒山草坡300万亩,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硫铁、钾、铅锌、石膏矿、瓷土矿等几十种,。5.06亿吨煤炭等矿产 经济状况 2011年概况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02亿元,年均增长15.08%,完成财政总收入4.0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44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51%和27.4%,连续五年保持“双二十”增速;完成工业总产值25.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5.8亿元,年均增长38.19%和42.4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亿元,年均增长49.5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8亿元,年均增长19.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2元,年均增长19.94%;农民人均纯收5779元,年均增长13.48%。绥阳投资开发前景广阔,该县在进一步审视县情,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绥阳,经过认真分析、反复论证,确定了把绥阳建成“绿色产品基地、特色经济之乡、旅游休闲新区、遵义卫星城市” 的科学定位,围绕此定位,该县将加大对以下产业的开放开发力度。 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337万元,比上年增长20%。商品销售总额225303万元,比上年增长37.8%,在销售总额中,批发98768万元,同比增长13.8%,零售108063万元,同比增长41%。国地税累计完成31750万元,比上年增收6127万元,同比增长23.9%。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60937万元,比上年增长19.7%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68亿元,同比增长19.8%;完成财政总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33.9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50.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99亿元,同比增长64.53%。招商引资签约项目71个,签约资金218.5亿元,到位资金68.7亿元。 工业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煤电化一体化项目顺利推进,青溪河电站投入运行,田湾煤矿、雨润生猪屠宰加工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投入煤矿技改资金5.3亿元,设计产能135万吨。累计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元,入园企业38家,规模企业19家,2011年,绥阳招商签约活动如潮启动,招商引进项目66个在绥阳县落户,共完成签约资金191.66亿元,到位资金31.88亿元。截至2011年9月底,绥阳县已引进的项目中,有工业项目27个、农业项目14个、旅游开发项目10个、交通项目1个、房地产开发项目11个、服务业3个,签约资金完成任务的255.5%,到位资金完成任务的106.2%,工业项目完成任务的378%。其中与中电投公司签约循环经济项目二期总投资20亿元;完成赴港招商签约任务由香港豪德集团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3.28亿美元“新生命”弱碱性水资源利用开发项目;与四川东盛公司签订了总投资1.32亿元金银花深加工项目;并成功引进杭州陶都家园投资公司在绥阳县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400亩的大型农产品商贸物流城项目,该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和征地的前期工作,现正着手规划煤炭资源的开发等等。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工作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006 年11月,我县被陕西省爱卫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 2007年9月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2009年获得免疫规划省级先进县称号。2009年,获得全市妇幼卫生先进县称号。 (一)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结合“5.12”地震灾后重建,投资0.4亿元,完成了12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了锅炉供暖和洗浴设施、90%的乡镇卫生院新建了职工宿舍,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县妇保站大楼竣工, 96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任务达标。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强力推进。 建立并完善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参合人数逐年增加,稳定在每年2万户7万余人参合,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十一五”期间,共为2.6万人次住院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381.3万元,为26.4万人次报销门诊医药费用266.5万元。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2010年5月县财政自筹资金200万元在县农合办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办公室,从而建立起了覆盖城乡、标准统一、程序简便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截止2010年12月,办理大病二次救助220 人次,兑现救助资金110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强化。 “十一五”期间,通过构筑坚强有力的传染病防治屏障,实现了“五苗”接种率达95%、“两脑”接种率达90%的工作目标。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2008年为9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由1992年的41.7‰持续下降至2010年的10‰。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0”基线,“降消”项目执行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008年,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免费婚检工作,提前启动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 (四)专业技术队伍有力加强。 依托省政府“十一五”人才振兴计划,先后招录64名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同时,利用各种项目,搭建各种平台,采取集中培训、脱产进修、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培训,使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有所缓解。 (五)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视病人为亲人,为病人送温暖”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六)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2010年开始,对乡镇卫生院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实行零加价销售,规范药品采购途径、保障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努力缓解百姓用药负担和看病贵的问题。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30年县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30年 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和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奏响了一曲“托起人民健康重任”的雄壮凯歌。 改革开放30年来,xx县卫生事业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从“赤脚医生”到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医疗人才,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宾馆式医院,从“病去如抽丝”的治标到“预防保健为主”的治本,30年来,xx县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治疗手段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变革。 30年前,当时全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及医疗设备仍十分简陋,除县医院有X光机算是大设备外,乡镇卫生院只有简单的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老“三件”,且药品结构单一。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传统合作医疗出现大面积滑坡,居民主要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沉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突出,这就是三十年前xx县医疗卫生事业的真实写照。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与巨大成就,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初级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危害人民健康的xx病、xx病、xx病等一批烈性疫病被控制或消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全县卫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县建立起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全县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极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目前,全县共有卫生事业单位17个(县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结防所,xx等七个乡镇卫生院,初级卫生保健办、红十字会、医学会、合管办);共有个体诊所xx个,村卫生所xx个(均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乡村卫生所从业人员xx人,均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个,社区卫生服务站xx个。全县各类卫生机构共有病床xx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3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名。 卫生改革成效明显。xx年至今,相继完成了县中医院运营机制改革、县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实现医药分开。经过改革,各单位呈现蓬勃生机。特别是县医院、县中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 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县委、县政府将加大资金投入作为卫生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xx年投入资金xx万元,新建xx平方米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xx年投资xx万元,异地新建了县医院综合业务用楼,使县医院的办公场所增加了1.5倍;xx年投资xx万元,建设了xx4个乡镇卫生院和改建了xx乡卫生院;xx年投资xx万元,新建xx镇卫生院1200平方米住院处和380平方米的附属设施,并对原门诊及住院部进行了维修;xx年投资xx余万元新建xx平方米的县中医院和xx平方米的县妇幼保健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7甘肃省白银】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ù)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017甘肃省兰州】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第一章医疗单位 第一节中医 民国二十年(1931),客籍西医张济苍在县城博爱街(俗称南北街)设济苍医院应诊。二十三年(1934),河南省灵宝县西医张勋甫在城内西大街北侧开设宏农医院。此后有济众医院、普及医院等,均于二十七年(1938)春受日本侵略军炮火威胁迁往外地。在城郊开业应诊的有明久、仁爱、惠生、竹君诊所。到三十八年(1949),诊所增至26家。诊治内、外、妇、儿、五官、花柳各科病症,一般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诊费、药价昂贵,1支青霉素收费价值小麦2市斗(每斗7.25公斤)。 1952年,城区中、西医院、所、铺店开始组织联合诊所,设备,药物评价折股作联合诊所,集体所有,按股分红。同年,华美、培康、正德、仁爱、秦光、秦济、碧泉、中亚西医诊所组成西医联合诊所,黄榆林任所长。1955年,6家中药铺组成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太要街谦益堂、鼎生春中药铺及中医刘廷文、陆景春分别组成第一、第二中医联合诊所。迺华西医诊所及西医崔敦逸组成西医联合诊所。1958年,西医、中医联合诊所合并为中西医联合诊所。同年,城乡有14个中西医联合诊所,按照国家规定,收取诊费、药费,免征工商税。

第二节西医 卫生院 民国二十八年(1939),陕西省卫生处第二巡回医疗队驻潼关。三十年(1941)四月,医疗队就地成立卫生院,仇廷墀代理院长,编制10人,隶陕西省卫生处,院址设吊桥冯家城。同年冬,迁北刘村。三十四年(1945),迁东大街北侧,设备简陋,就诊者寥寥无几。三十七年(1948)迁石桥西,有房3间,国民党中央补助、富英加红十字会捐赠,自购药品84种,器械44种。同年十二月三十日,陕西省卫生处减超机构,划归县编制,名潼关县卫生院。 人民医院 1949年5月30日,县政府接管卫生院,7月,名县人民卫生院,编制8人。1952年,设内、外、妇三科。1953年,征地建房450平方米,设病床10张,始行外科手术。1956年7月16日,改名县医院,编制增至20人。1957年,设病床10张。1958年11月,卫生防疫站、工人保健站并入县医院。1959年1月,名潼关人民公社卫生院。同年冬,院址随县城搬迁至东方红大街东端北侧,占地8867平方米,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设16个科室,病床50张。1961年,医院复名。“文革”期间,派性斗争,主治医生以种种罪名被“批斗”,视患者家庭成份医病,非贫下中农患者看病难、住院难。医疗陷于半瘫痪状态。1977年,国家投资10万元,建筑住院部楼房1792平方米。1979年6月16日,改名人民医院,7月,病床增加到80张。1985年,有行政、医务人员91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20人,医士7人,护理人员22

拳铺镇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全县经济运行会材料

铺镇 2008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中共拳铺镇委员会 拳铺镇人民政府 二○○九年元月 拳铺镇2008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拳铺镇是济宁市新型乡镇建设试点乡镇之一,由原拳铺镇、徐集镇和梁山金三角工业园组建而成,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全镇辖124个行政村,总人口10.78万人,总面积145平方公里。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拳铺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大力实施“工业立镇”、“产业兴镇”发展战略,团结和依靠全镇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镇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亿元,税收总额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5元。 一、工业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我们立足本镇优势,大力实施“工业立镇”发展战略,按照“规划大园区、建设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专用汽车这个支柱产业,大力度招商引资、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方位优化环境,全镇工业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08年,

全镇民营经济总收入达到63亿元,上缴税金1.0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5% 和48%;全年共实施项目80个,其中续建项目22个,新上和技改项目58个,总投资22.62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8.51亿元,实际到位外资10.34亿元;合同待建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13.08亿元;在谈项目12个。项目投资涉及挂车制造、医药化工、太阳能利用、再生资源、汽车贸易、配件铸造等多个领域。在今年实施的项目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有76个,其中1000-5000万元的项目有41个、5000- 10000万元的项目有9个、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6个、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有20个。目前,全镇民营企业达207家,规模以上企业达60家,其中专用汽车制造及配件企业达108家。 一是大手笔规划建设。我们委托国家发改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镇域和梁山工业园,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委托济宁市规划设计院进行乡镇建设总体规划,把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与园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统一编修、一步到位。 二是大力度招商引资。我们借鉴苏北地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做法,将招商任务分解到副科级干部,成立专业招商队伍,围绕专用汽车及配件、医药化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积极实行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展会招商,中钢物流、柳汽中转库、富华车桥、华润再生资源、万事达专用车、金宇商贸、南通华伟等一批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相继落户我镇。特别是在第四届车博会期间,全镇共签订5个合同项目,计划总投资4.8亿元。 三是大力培植百亿产业。根据县委、县政府“百亿产业”工程建设要求,我们提出了争创“中国专用车第一镇”的发展目标,通过创建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园,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

“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市卫生改革与发展,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素质,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XX省卫生现代化建设纲要(2001~2020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XX市卫生强市建设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群众的健康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卫生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进一步彰显,为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反映人群主要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有了较大提升,一是孕产妇死亡率为1.94/10万,比“十一五”下降了4.86个十万分点;二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6‰,比“十一五”下降了3.25个千分点,三是2015年的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9.27

岁,比2010年提高了2.28岁,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 (二)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我市先后启动了卫生部的统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市、五县两区列为省农村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省公立医院改革唯一试点市三个层次的改革试点。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为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努力开展统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一个由政府引导、集体资助、居民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协调发展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和新居民的“医保”全覆盖。全市合作医疗政策实行“十一个统一”(注1)[1],建立了筹资动态增长机制,从政策措施上确保到2015年全市合作医疗人均总筹资额在300元以上,筹资额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以上的目标,5年全市总筹集资金21.84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4.16亿元,政府投入比重从2010年的54.55%提高到2015年的64.5 3%。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从2010年的90.84%提高到2015 年的97.97%,5年总补偿金额22.4亿元,累计有3003.25万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偿。对参保农民开展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工作,2015年开始的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参检人数106.79万人次。我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及住院补偿率、住院结报率、门诊结报率三项指标列全省前茅。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地处成都市的东郊,距离成都市中心10公里,与锦江区的三圣乡、龙泉驿区的大面镇、柏合镇、高新区的中和街办以及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白沙镇、万安镇等相邻。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的核心枢纽,承担着农村一半以上的门诊服务量和住院服务量,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还承担着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提供防疫、保健等服务的职能。乡镇卫生院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 ***设立7个行政村、1个社区,辖区人口31702人,建有7个村卫生站,共 有乡村医生7人,其中村医生4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执业医师2人,卫生覆盖率87%。镇卫生院于2012年4月迁至***凉水村5组,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开放床位50张,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型乡镇卫 生院,承担着全镇三万多人口及周边乡镇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任务。卫生院现有职工40人,其中医生22人,护士8人,药剂师4人,放射医师1人,检验医师2人,后勤2人。取得本科以上学历2人,占职工总数7%,大专以上学历22人, 占职工总数65%,中专学历9人,占职工总数27%,中专以下学历4人,占职工 总数8%。 卫生院开设了公共卫生科和中西医结合科、内科、妇科、儿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为辖区群众提供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年门诊人次4万人次以上,住院500人次左右,辖区7个村卫生站均完成了标准化建设,签订了服务外包合同。 与五年前相比,可以说卫生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定的健康保障。 但是,作为分管卫生的负责人,我也清醒的看到,目前的乡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等要求还相差甚远,甚至连满足老百姓最根本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卫生院工作的重点应向何处转移、怎样在新医改形势下发展乡镇卫生事业,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基层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影响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投入严重不足;2,经营状况急剧衰退;3,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关树:关中之树。扶疏:枝叶繁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15.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14.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15.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那务六村1949至1978年大事记

那务六村1949至1978年大事记 1949年10月,在解放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化北各乡村纷纷归附, 壶垌乡第九保保长林名树率领全保百姓投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月,归化北区壶垌乡管辖。 12月,废除保甲制度,成立六村村人民政府,设村主任、民兵队, 下辖自然村,设村长,均由上一级政府委任。 1950年3月,辖于化县第七区壶垌乡,同年,开展清匪反霸、退租 退押运动。 1951年春,成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会长执行原行政村主任职权。 同年,普种牛痘。 1952年12月,土改工作队进村,贯彻执行中央制订的“依靠贫、 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斗争地主,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路线和政策,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丈量土地,划分阶级,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按农村户口分配土地,分给贫雇农、下中农耕牛、农具、物资、房屋等。 1953年,土地改革圆满收官,农会裁撤,六村和上塱两个行政村合 并组建上塱乡人民政府,以六村为村治,属化县第十区区公所。 同年,开展第一次人口普查。 朝鲜战争期间(1950-1953年),六村钟志祥入朝参战。 1954年上旬,各自然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为全面办社创造条件。 1955年冬至1956年春,各农业生产互助组相继转为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私有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取消 土地报酬。 同年,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1956年,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组建六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生产队。 1957年,山心生产队、木坑垌生产队和龙善塘生产队合并,三队合一,1961年后分离。

1958年5月,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 当月,撤并乡镇,章道高级社并入上塱乡,同时建立乡党支部,时 任乡团支部书记林名贵兼任乡党支部书记。 同年9月,推行人民公社化,上塱乡改制上塱管理区,设营(管理区)、连(自然村)、排(生产队)编制,以各生产队为基础组建 林业队、畜牧队、积肥队等专业性生产队。 同年下旬,在城堡旧址大炼钢铁。 1959年3月,根据县委四级干部会议精神,上塱管理区改为上塱生 产大队,设置管理委员会,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大队一级,生产队 则为包产单位。 五十年代后期,因生产建设需要拆除六村民堡。 1960年,水肿病情严重,各生产队水肿病人集中送往公社党委免费 治疗。 1961年7月,实行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解散公共食堂,取消供 给制,允许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是年,六村、章道从上塱生产大队析出,六村生产大队辖14条自然 村和16个生产队,陈启荣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同年9月至1963年1月,化州县划分为13个区,57个公社,那务 区辖那务、壶垌、宝树三个公社,六村大队属壶垌公社,其后撤销 13区建制,压缩公社数量,六村大队划归那务公社管辖。 同年,各生产队实行“四固定”和“三包一奖”的管理办法。 1962年2月,响应县人委关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恢 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同年,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核算, 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推行“两头固定、中间按劳”的粮食分配形式,倡导多劳多得。 同年秋,发土地证,落实生产队集体的耕地、林地及水面的所有权。 1965年,深入学习大寨精神。 同年,开展“小四清”运动。

乐业2017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乐业县2017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7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乐业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经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良好态势。从总体来看,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增幅都已向中上游迈进;但GDP总量、财政八项支出和“四上”企业在库数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具体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25.18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比全市低1个百分点,在全市排第六,完成全年任务的101.01%。其中,一产完成7.12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比全市低0.1个百分点,在全市排第五;二产完成5.60亿元,增长13.4%,增速比全市高3.9个百分点,在全市排第三;三产完成12.46亿元,增长7.57%,增速比全市低2.23个百分点,在全市排第九。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8.6:22.2:4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7%、34.56%、47.74%,分别拉动GDP1.38、2.69、3.73个百分点。 2、构成地区生产总值的18个行业增加值完成情况:一产:农业完成3.55亿元,同比增长4.92%,林业完成0.87亿元,同比增长5.85%,牧业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0.25%,渔业完成1.48亿元,同比增长6.78%;二产:工业完成1.94亿元,同比增长8.5%,建筑业完成3.66亿元,同比增长15.8%;三产:批发业完成1884万元,同比增长5.7%,零售业完成25525万元,同比增长8.2%,住宿业完成1321万元,同比增长30.8%,餐饮业完成8520万元,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 规划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县人民政府 *政文【】16号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各部门, 市直各单位: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 中医发展规划通知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1月25日印发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推动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2号) 、《河南省发展中医条例》、《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并结合我县实际, 特制定本规划。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中西医结合, 突出中医特色, 加强标准化建设充, 分发挥我县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医工作整体水平, 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参合农民对中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求, 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 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发展目标 建立起与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 能基本满足全县人民群众需要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育、科研体系, 确保中医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使我县农村中医工作跨进全国先进行列, 主要任务指标 一、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 一) 县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 1.床位数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 2.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科等) 。

卫生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卫生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百姓健康幸福,反映群众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为县委、县政府制定卫生事业发展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根据县政协常委会____年工作安排,7—9月,县政协组成课题组,围绕卫生事业发展主题,先后到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妇保院、各乡镇卫生院等单位开展座谈走访,同时赴省内部分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基本掌握了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XXX家,其中:公立综合医院2家(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民营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X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71张,卫生技术人员XXX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XXX人,执业护士XXX人。全县平均千人拥有病床2.61张、卫生技术人员2.8人、执业(助理)医师1.XXX人、执业护士1.XXX人。全县共有规范化乡村卫生室XXX个,持证乡村医生XXX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联系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科技兴医和人才发展战略,围绕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____0年我县制定出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先后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利药品差价达4XX.X 万元。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医院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零”增长。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XXX个,实施公共卫生单位和基层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充分调动了基层卫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标准从____1年的XXX元提高到____3年的XXX元,全县共有95.XXX万参合农民受益,受益金额达XX.X亿元。制定出台《常山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社会资本在我县办医的用地、税收、审批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医疗机构,目前,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已进入选址环节。创新诊疗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工作,逐步建立起“省县乡村”四级双向互动网络,为患者及时接受专家诊治、减少医药费用支出创造条件。 2、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卫生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累计投入XX.X亿元,完成了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先后对新昌、白石、宋畈等XXX个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和XXX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进行改扩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逐步建立和完善;实施城乡医疗机构设备技改项目,县人民医院先后引进了1.5t核磁共振、腹腔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