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概论_复习题_FXT262270_1112

比较文学概论_复习题_FXT262270_1112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别文学: 是指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例如中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2、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一种研究法,就是以老庄等各家学说来解释佛家的教义,说得更明确一点,格义的方法即是用汉学来解释和比附外来学说,是比较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它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3、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北卡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4、圆形的研究(答案见教材P.119)

5、接受理论:又称为接受美学、接受研究、文学的接受与作用论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提出的。其要点是把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产生各种不同反应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因。

6、套话: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如,中国人用“老毛子”指俄国人,用“大鼻子”、“洋鬼子”指西方人。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7、文类学(答案见教材P.179)

8、母题(答案见教材P.193)

9、文艺复兴

10、跨学科研究:又称为科际整合,专指对于文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它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判断题:将答案填在下面方框里,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全部打“×”或“√”均记0分。

(√)1、我国藏族文学与蒙族文学的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

(√)2、对李白、杜甫的比较研究,不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

(×)3、《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一文,不属于比较文学论文。

(√)4、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5、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主要有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6、1827年,马克思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

(×)7、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是同一概念。

(×)8、所有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的,都可以称为比较文学。

(√)9、法国学者卡雷指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澄清了比较文学同比较方法的关系。

(×)10、美国学派奠定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基础,最早提出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看法。(√)11、前苏联比较文学代表人物日尔蒙斯基提出了类型学研究的思路。

(√)12、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关系到这一学科能否建立和生存的大问题。(×)13、国外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溯源到古希腊时代。

(√)14、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着比较文学时代正式开始。

(×)15、巴尔登斯伯格和阿扎尔于1921年共同创办的《比较文学杂志》,是美国学派重要的理论工具。

(√)16、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成为欧洲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一个开端。

(×)17、梵·第根和阿扎尔于1921年共同创办的《比较文学杂志》,是法国学派重要的理论工具。

(×)18、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卡雷。

(×)19、1897年,法国波斯奈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20、伏尔泰将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一剧,在欧洲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21、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鸦片战争至新中成立前。

(√)22、我国古代著名翻译家释道安主张直译,并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23、吴宓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他是第一个把比较文学引进高校的中国学者。

(×)24、王国维提出的“信、达、雅”三标准,在近现代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5、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前四册问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26、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是古添洪等编著的。(×)27、乐黛云、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一书是国内第一本阐述比较文学原理的著作。(√)28、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29、可比性、文学性是影响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30、阐发研究适用于文化系统相同的诸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31、阐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由法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

(×)32、接受理论是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

(×)33、弗雷泽的《金枝》是研究民俗学的经典之作。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巫术和图腾崇拜的理论”。

(×)34、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法国是形象学的诞生地,卡雷被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35、主题学研究的对象,是个别作品中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和主题。

(√)36、主题学是从19世纪初期德国民俗学中衍生出来的。

(×)37、文学与其他艺术“相互阐发”的观点是德国瓦尔泽尔提出的。

(√)38、1963年艾田伯在他著名的《比较不是理由》中首次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设想。

(√)39、心理学对文学的渗透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意识流”和“旁白”等手法的诞生。

(×)40、谬勒的“雷雨神话说”,认为印欧神话中的主要部分是把雷、电、雨、云等自然现象神化之后建立起来的。

(√)41、太阳神话说是德国著名神话学派学者库恩建立的(×)39、比较诗学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42、心理学对文学的渗透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手法的诞生。

(√)43、《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最早详细描述中国的作品。

(×)44、1856年,雅科布·格林出版了研究神话和民间文学的专著《比较神话学》,被称

为“划时代的”事件。

(√)45、勃兰兑斯的《19世纪文学主流》是一部比较研究文学思潮与流派的集大成之作。(√)46、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47、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开了欧洲文学描写异域风物的先河。(√)48、客观性、

典型性、形象性是现实主义的三条标准。

三、简答题

1、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的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歌德是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的。他的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歌德还认为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歌德是希望各民族文学通过世界范围的广泛接触而进入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类文学与文学研究。

2、简述荣格原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荣格是弗洛伊德弟子,他反对弗洛伊德等人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一切神话和文学的做法。他认为,我们所谓的神话、仪式实际上是一些远古的意象在初民集体无意识中的储藏和反映,这些远古的意象就是原型,它们存留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并不断反复出现,于是形成了世世代代文学中类似的模式和母题。按照荣格的观点,原型是许多不同民族共有的、集体无意识中的遗留物,它们展示了人类集体生活的经历以及潜在的内心世界。荣格还提出若干原型。如:创世、造人、洪水、人神婚配、人兽婚配、英雄探险、寻找父亲、死亡和再生、聪明的傻瓜、魔鬼、替罪羊、女诱惑者,等等。

3、平行研究中如何界定文学性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文学性是平行比较不可忽视的一个前提。所谓文学性,是指我们研究的内容和重点都必须是有关文学的,而不是别的学科和领域的。在平行研究中有几条大的原则必须遵循:

(1)研究者的目的和重心必须在文学上,而不是在别的学科上。

(2)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围绕“文学”这个中心,不论研究者采用多少另一学科的事实和材料,怎样深入到另一学科之中,他总是力图在比较中用另一学科的材料来说明相关的文学问题。换言之,研究者必须以文学为出发点,以文学为主线,以文学为归宿,而不是相反。

(3)研究的结果应该能作出对文学的发展有益的结论。

3、如何理解和掌握可比性?

4、简述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约翰·汤姆斯提出民俗学的概念,有“民众的知识”、“民众的学问”之意。今天,民俗学不仅指民间的风俗、习惯、信仰以及一切创作形式,还指对民俗和一切民间创作形式的研究。可见,民俗学包含了民俗和民间文学两个部分。两者是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的,研究民间的一切文学形式离不开对民俗的考察分析,而民俗中则总是包含着各种民间传说、故事、寓言和歌谣。

5、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有区别吗?

参考答案:虽然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它们都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文学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影响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重点在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间的影响和接受上;而接受研究的重点是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产生的作用,或者说是一部作品被外民族的读者大众接受的情况上,当然也可以研究作家作品被不同民族、社会接受的情况。

6、简要说明鲁迅所受的外来的影响

7、怎样认识文学中的模仿?

参考答案:文学中的模仿是作家根据另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来进行写作,它不象翻译那样完全忠实于原作,但要尽可能保存被模仿对象的特征。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本民族的前辈大师,也可以是外民族的经典作家。模仿在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任何作家在创作中都存在着模仿。模仿是作家在学习创作时的必然阶段。正是幼稚、机械的模仿导致作家在不断吸收外来影响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色。模仿与创新不仅不矛盾,而且相互依存。它是创新的前提,是达到创新的必由之路。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家正是从对他人的学习、借鉴,甚至模仿中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宝库,创作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伟大艺术品。

8、比较文学定义之争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造成定义之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由于比较文学本身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展,不断地变化。学科本身的发展往往突破了原先定义所规定的范畴,从而否定了原先的定义。(2)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而比较文学研究者的思想观点、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围又各不相同,他们对比较文学的看法也就不同。

(3)对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不同,与这一名称在各国语言文字中的不同涵义以及这一名称

本身的意义含混有关。

9、比较文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属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文学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的文学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②价值关系:在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具有某种可比性,具有研究价值,因而存在内在的价值联系。③交叉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阐发的关系。

10、试论比较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

四、论述题

1、试论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得失。

2、试论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异同

3、联系实例论述主题与母题的区别。

答案要点:主题与母题是主题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在许多情况下二者可以混用,但是也有区别。一般说来,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如“爱国主义精神”、“人性的复归”之类。母题则是较小的、具体的主题性单位。一连串母题的结合就构成了作品内容的框架,从中可以抽象出主题。也就是主题包括了母题。主题可以从母题的结合中抽象出来。

我们通过伊索寓言《农夫和蛇》的故事来看主题和母题的区别。这个故事有着若干情节段落:蛇被冻僵、农夫救蛇、蛇醒来、蛇咬农夫、农夫死去。但这些情节可以做一个最简化的归纳,即:一个农夫被蛇咬的故事,那么,这里的母题就是“农夫被蛇咬”。它只是对情节的概括,而不包含情感因素和价值判断。但由这个母题可以抽绎出不同的主题,如,“怜惜恶人应受恶报”,或“即使恶人遭难也不应对他怜惜”,或“恶人的本性并不因受到怜惜而改变”。由此可见,母题受到故事情节的制约,它没有随意性,任何人只要遵循简约化原则,就可归纳出同样的母题。但主题则因视角、语境的不同而具有广泛的阐释余地,不同民族文学中对同样的母题甚至可以阐发出完全相反的主题。如“一个男人和多个女人”的母题,拜伦笔下的唐璜风流倜傥,借助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作者把一个个故事描写得轻松动人,歌颂的是人性的解放,讽刺的是恶浊的社会;而中国《金瓶梅》中的西门庆虽然也风流,但在他身上体现的是士绅阶层生活的奢糜与罪恶,作者在这一母题上抽绎的主题是“戒淫”。

4、试论西方流浪汉小说的共性。

参考答案:流浪汉小说发源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是当时西班牙广大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流浪贫民生活的写照。我们对流浪汉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小说有以下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特征。①小说均以一个流浪汉式的中心人物一生的经历贯穿始终,展开一幅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②小说具有相似的情节结构。主人公往往出身寒微,幼年丧亲,成为孤儿,或被人收养,或投靠各色主人,被其驱使,为其服务。他们浪迹一生常有各种冒险的经历。③小说的目的大都在于暴露社会的腐败、黑暗和丑恶。④小说的主人公大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产物。当时封建经济开始瓦解,欧洲各国都有一支庞大的游民队伍,他们从农村涌入城市,幸运者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工,不幸者则沦为乞丐、小偷、流氓、娼妓。⑤小说的主人公幽默诙谐、机智勇敢、聪明过人,在各种场合中都能应付自如,最终摆脱困境。

⑥小说从头至尾充满了讽刺情调,对世态和人情的嘲讽往往入木三分。⑦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插曲式结构,由流浪汉主角贯穿许多不连贯的小故事,显得结构松散;基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法。上述共同点从内在和外在的各个角度确立了流浪汉小说在西方小说中成为一种文体的地位。

5、试论《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6、试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佛教和中国文学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生发的关系。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不仅给中国古代文学输入了新内容,也给它带来了新形式。例如出现了玄言诗和志怪小说等。另一方面,佛教思想也借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得以传播和发扬。可以说,没有佛教,便没有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与风貌,反过来,没有中国古代文学,佛教也不会像后来那样深入人心。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的古代诗文主要受儒道两家的影响,自魏晋之际,儒学衰微,玄风日盛,出现了玄言诗派。佛教传入之后,迅速与玄学合流,形成释道混杂的局面,并在文学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了。

(1)佛典的汉译是佛教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的前提。佛经和中国文化之间,既有正负两面的影响共生联系,同时又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彼此生发依存的转型复合关系。这首先反映在佛典的汉译上。佛典的翻译始于东汉。汉译佛经,是韵散兼行的文体,又是华梵结合的语言和雅俗共赏的风格,它给中国文学提供了新形式,并进而影响中国文学新文体的产生与发展。

(2)四大皆空、人生无常,因果轮回,地狱鬼神等佛学观念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中国古

典文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空”、“有”和诸行无常等思想,同中国固有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物化异化等观念相融通,使中国的文学作品,出现了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美感意境和人世无常的认识感叹。其它一些思想观念的交相融通也是如此。佛教的因果轮回、地狱鬼神等观念(18层地狱),是对中国文学影响很深的思想内容,然而它也是同中国上古时代就有的天道无亲、惩恶赏善和魂魄相随的观念融汇而成的。

(3)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影响也很大。首先,随着佛教一起传入的印度古时的声明论导致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巨大变革。由于声律论的发明,不仅在古体诗中运用了平仄相协的理论,还融通产生了骈文、律诗、变文等新体裁,诗人们在创作中竟相追求音韵之没,严格遵循韵律,达到十分高的境界,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词、曲之中。变文是佛教传入后给中国文学带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至于通过佛典翻译而产生的音译、意译、音意合译等的新词汇、新句子,如因缘、世界、境界、觉悟、不可思议、打成一片、心心相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泥牛入海……等等,进入中国的语言,并成为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语言文字,大大丰富了我国语言的宝库。

(4)佛教的传入还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学批评中独树一帜的妙悟说、神韵说、性灵说等,均与佛家的某些理论紧密相关,无不都是复合发展而成的。另外,借佛教术语以诗论文也蔚然成风。大量的禅宗用语进入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5)佛教传入以后,大量的佛经故事为中国古代小说提供了题材来源。例如晋人荀氏《灵鬼志》中记到人入笼中的故事与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阳羡鹅笼书生故事均出自《旧杂譬喻经》;《封神演义》中哪咤太子的故事也来自佛书。佛经故事中大量的奇幻描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构思也不无启发。《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孙悟空大闹天空,哪咤的腾挪变化,《封神演义》中的三十六路伐西歧,大约都受了佛经故事中上天入地离奇想象的感发。此外,自魏晋六朝起,就出现了有意识地以佛教精神为创作内容的中国佛教文学,其内容有信仰性的、解释性的、悟达性的,其寓于文学的形式则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的各种文体,并还按照佛经偈颂而创造了中国式的赞颂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