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案例

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案例

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案例
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案例

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案例

一、2016年上半年抗菌药物检查结果:

1、医务科抗菌药物管理统计2016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住院患者使用率60.4%,使用强度(DDD)值61,I类切口预防使用率62.7%,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2%,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50%,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3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76.6%,微生物送检率30.4%。

30 201上半年抗菌药物管理目标对比分

90

8076.6

8062.7

7060.460

60 50 50

(50 40

%31 40 30.4 30

30

)22 30 20

年上半年指标2016 20 抗菌药物管理标准10 0

2、2016年上半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各项数据DDDs值、占抗菌药物总DDDs 值百分比、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等数据过高。

月4 月月月63

比0 0

分200 1

百562

量783 400

2

839 867

值997 总600 3 s

用1403 使D800 4 物

D4.9 1000

5 5.06

药5.34

D5.57

菌1200

6 6.46

抗7 1400 7

占8

1600 DDDs 年上半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2016

月3 5

0 0 数例1

20 57 总

70

2 81 81 40 用

%92

数3 使60 例

3.65

129 4

物4.17 用80 药5

使

5.25

5.5 5.67 菌100 6 抗120

7 7.23 占8

140 年上半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

2016

二、发现问题:

以上数据不难发现2016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值61远高于管理标准的40;I类切口预防使用率62.7%,高于管理标准的30%;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50%,高于管理标准的40%;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31%远低于管理标准的5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76.6%,低于管理标准的8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及使用强度过高。

三、分析原因

1、医院管理不够细致、深入,对抗菌药物管理督查处罚力度不够。

2、科室管理不到位,只顾治疗效果,忽视了抗菌药物管理。

3、个别医生责任心不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意识不强,规范意识不强,自我学习主动性不足,知识更新不够。

四、整改措施

1、进一步强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的职责,院长为抗菌药物责任人,全面负责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医院与科室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2、继续坚持目标化管理,注重科学合理化点评。

3、每月就使用情况,住院医嘱、门诊处方督查点评,点、面结合,不留死角。

4、医务科常态化开展(季度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培训并考核。

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履行授权制度,采用信息化手段加以控制。

6、医务科与药剂科、院感科等分工协作,每月进行考核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

7、遵循考核规范,严格执行制度,月度考核公示,奖罚并举,对屡次不达标或不合理使用情况严重的,按照制度重点处罚。

五、整改效果

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的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管理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从以下图表中可以明显发现2017年上半年抗菌药物各项管理指标基本合格。

年上半年指201年上半年指201抗菌药物管理标准

,符合管理标准;限制3961降到DDD)值从2016年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基本达到管理标准的48.431%提高到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从达到管理提高到87.1% 76.6%5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从虽然仍高于管理标准的45%,;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从50%降到标准规定的80% 40%,但进步明显;月开年7I类切口预防使用率,采取整改措施后从201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8.5%,符合管理标准。始持续下降,改善明显,从62.7%迅速降低到

2上半年016-2017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比分析80

70 70

70 68

60.5

60 56.6

(50 使47.8

43.8

用年201641.5

40 39.9

38.9 37.8

37.3 率34.7

年201731.7

31.0

%30 )21.5

20 20.1

10

8月6月4月2月1 月3 月5 月7 月912月月10月11 月

2016在各项整改措施实施后,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及使用强度,,其他50%值下降近年上半年与同期对比,年下半年开始持续降低,2017DDDs 各项

药物使用量2017 )(DDDs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2016%比月46 月5 月月12 月月3

分0 0 百219 284

350 200 1 442 447 量

562

623 783 400 2 总839

值867

2.24 997 用2.93 s600

3.47 1403

使3.87 D800 4

物4.71

D4.9 4.9 1000

5 5.0

6 药5.34 5.5

7 D

菌1200

6 6.46

抗7 1400 7

占8

抗菌药物使用例数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2016 比分3月6月月4月5 2月1 月

百0 0

29

34 34 1 20

45 51

56 57 1.99

总70

2

81 81 40 2.4

2.4 92 用

数2.9 2.97 3 60 使例

3.65 129 4

4.17 物用

80 4.9 5 药

使5.25

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案例

抗菌药物管理持续改进案例 一、2016年上半年抗菌药物检查结果: 1、医务科抗菌药物管理统计2016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住院患者使用率60.4%,使用强度(DDD)值61,I类切口预防使用率62.7%,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2%,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50%,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3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76.6%,微生物送检率30.4%。 30 201上半年抗菌药物管理目标对比分 90 8076.6 8062.7 7060.460 60 50 50 (50 40 %31 40 30.4 30 30 )22 30 20 年上半年指标2016 20 抗菌药物管理标准10 0 2、2016年上半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各项数据DDDs值、占抗菌药物总DDDs 值百分比、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等数据过高。

月4 月月月63 比0 0 分200 1 百562 量783 400 2 839 867 值997 总600 3 s 用1403 使D800 4 物 D4.9 1000 5 5.06 药5.34 D5.57 菌1200 6 6.46 抗7 1400 7 占8 1600 DDDs 年上半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2016

月3 5 百 0 0 数例1 20 57 总 70 2 81 81 40 用 %92 数3 使60 例 3.65 129 4 物4.17 用80 药5 使 5.25 5.5 5.67 菌100 6 抗120 7 7.23 占8 140 年上半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 2016 二、发现问题: 以上数据不难发现2016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值61远高于管理标准的40;I类切口预防使用率62.7%,高于管理标准的30%;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50%,高于管理标准的40%;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31%远低于管理标准的5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76.6%,低于管理标准的8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及使用强度过高。 三、分析原因 1、医院管理不够细致、深入,对抗菌药物管理督查处罚力度不够。 2、科室管理不到位,只顾治疗效果,忽视了抗菌药物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为加强抗菌药物安全、规范、合理使用特制订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三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 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四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五医院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应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六医疗机构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管理组1/2 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七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

抗菌药物整改措施

儿科11月份使用抗菌药物超标整改措施11月儿科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入院44人,使用抗菌药物44人,儿科抗菌药物比例为100%,抗菌药物使用送检例数为1,送检率2%,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30例,送检1例,送检率3%。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14,使用率为32%。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例数为0,送检率0。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为109.08DDDs。 存在的问题: 儿科病房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100%超标,送检率未达标,使用强度高。认真分析,总结我科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如下:1.无细菌感染依据如血常规化验白血病计数高,中性粒细胞也用抗菌药物。 2.对药物抗菌谱不熟悉,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谱相近的药物 3.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4.未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5.药物联用不当 6.未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7.越线使用抗菌药物 8.配制抗菌药物的溶媒选用不合理 9.未及时调整药物,单次剂量超量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导致疗效不佳,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医疗费用,产生耐药菌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特别是儿科临床治疗中的迫切问题。 整改措施:加强学习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知识,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分级化管理,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住院医师只能开非限制性药物,主治医生以上资格的医师能开限制性抗菌药物。 整改措施: 1、严格的掌握适应症;确定细菌感染时候才能用,不能经验型也不能预防性用药。 2、选择合适的剂量:必须按药品说明书体重计算给药。 3、选择合适剂型及给予途径:原则上能口服给予就不要静脉点滴。4,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据此指导临床用药,结合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临床药理学资料; 5、注意用药频率及疗程,考虑病情和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治疗感染,避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对一般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力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直接使用二线以上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持续改进PDCA之欧阳家百创编

2017年儿科一病区抗生素使用 情况检查持续改进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抗生素使用情况工作计划(P): 以二甲复审为契机,全力做好抗菌药物的管控工作,做好PDCA持续改进工作,使二甲复审工作改进成果得以延续下去。 预计在3个月(三季度)内实现持续改进,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明显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率有下降趋势。工作计划: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2、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统计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3、加强的抗生素使用原则,要求所有医生掌握,定期并考核;4、对应用抗菌素情况进行监控。 二、实施(D): 1.根据科室情况加强医务人员的宣传培训; 2.科主任、护士长、医疗质量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定期考核,查看落实情况; 3.加强各项制度学习; 4.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5.监督药品使用情况; 6.加强继续教育; 7.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 三、检查(C) 通过数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科共出院病人2402人,其中以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疾

病为辅,针对病情我科医师不同程度的选用抗菌药物治疗,2017年上半年我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下图: 2017年上半年抗菌药物的分线管理、使用情况 2017年上半年病原微生物送检率 四、分析、改进措施(A): 2017年上半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3月份高达98.4%,明显超过医院规定的综合医院内科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的60%。其中限制性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63.6%,明显提示我科存在超权限用药,但微生物送检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保持。我科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与科室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为主相关,也与科室医师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匮乏、科室抗菌药物管理不当、医院及科内相关知识培训不到位及缺乏相关监管措施相关。 改进措施: 1、科内组织学习《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抗菌药物使用指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2、各级医生加强自身学习,了解我科常用抗菌药物抗菌 谱及药理作用,做到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各级医生加强学习抗菌药物分级,明确自身抗菌药物 使用权限,严格执行,严禁无上级医师指导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 4、科主任不定期提问相关医务人员,了解知晓率;科室 医疗指控小组定期抽查病历,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是否规范,实行奖惩措施。 总结改进:经过整改,我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较前有明显下降趋势,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明显规范,超权限用药明显减少,各级医师能按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 员组成。其他医疗机构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指定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相应数量的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抗生素使用持续改进PDCA

2017年01月份抗生素使用情况检查持续改进 一、工作计划(P): 2017年度工作已经开始,通过去年的几次二级复审督导发现,抗生素使用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持续改进效果差,改进措施不到位;2.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未达标,预防用药时间过长;3.各项监测指标控制不稳定,持续性未体现。 抗生素合理使用工作始终是医疗工作监测的重点,不管是二甲复审还是日常的工作指标监测。希望大家树立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意识,做好自我检查。本月工作目标如下: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0%; 2.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50%以下,一般不得超过48h; 3.I类切口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80%以上;I类切口感染率≤0.5%;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 5.I线抗菌药物使用率≥35%,抗生素越级使用率<10%; 6.院感发生率≤4%,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40%; 7.每月重点针对“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未达标的医生的病历逐份进行分析点评。 二、实施(D): 1.每月对“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不达标的医生的病历,逐份进行合理性分析。并将分析情况较相关医生参阅、自省; 2.科主任、护士长、医疗质量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定期考核,查看落实情况;

3.院感医生检查运行病历,及时督导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I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选择与时间、病原微生物及时送检、抗菌药物分线管理的执行、院感及时上报等; 4.针对I类切口手术病人,进行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术前及术后手卫生督导检查。 5.通过三佳系统,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审查制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把控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合理使用。 三、检查(C): 1月份门诊量408人次,入院病人130人次,出院病历数123份,手术50例。1月份抗生素使用相关情况统计如下: 1.1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门诊抗生素使用率19.33%;抗生素占总费用比5.47%;抗生素占药费比2 2.67%;抗生素二联使用率5.45%。 2. 1月份手术中I类切口39例、II类切口9例(包括3例0类切口)、III类切口2例。I类切口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2例,未使用抗生素17例。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56.4%,使用平均时限 3.23d(77h),其中48h的9例(其中戴云医生7例)、72h的4例、96h的7例,>96h的2例。 3.I类切口感染率0%。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36.23。 5.所有预防及治疗性使用抗生素的病历中,使用I线药物29例,占42%;使用II级药物40例,占58%;使用III线药物0例。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例,占比(9/69):13%,均为住院医师越级申请限制级抗生素,越级申请书书写率100%; 6.医院感染发生率1.6%,1例为上呼吸道,1例为下呼吸道感染,均已送检培养;治疗性使用抗生素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26.83%。 四、分析、改进措施(A):

抗菌药物持续改进PDCA

2017年儿科一病区抗生素使用情况检查持续改进 一、抗生素使用情况工作计划(P): 以二甲复审为契机,全力做好抗菌药物的管控工作,做好PDCA持续改进工作,使二甲复审工作改进成果得以延续下去。 预计在3个月(三季度)内实现持续改进,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明显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率有下降趋势。工作计划: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2、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统计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3、加强的抗生素使用原则,要求所有医生掌握,定期并考核;4、对应用抗菌素情况进行监控。 二、实施(D): 1.根据科室情况加强医务人员的宣传培训; 2.科主任、护士长、医疗质量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定期考核,查看落实情况; 3.加强各项制度学习; 4.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5.监督药品使用情况; 6.加强继续教育; 7.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 三、检查(C) 通过数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科共出院病人2402人,其中以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疾病为辅,针对病情我科医师不同程度的选用抗菌药物治疗,2017年上半年我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下图: 2017年上半年抗菌药物的分线管理、使用情况

2017年上半年病原微生物送检率 四、分析、改进措施(A): 2017年上半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3月份高达98.4%,明显超过医院规定的综合医院内科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的60%。其中限制性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63.6%,明显提示我科存在超权限用药,但微生物送检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保持。我科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与科室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为主相关,也与科室医师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匮乏、科室抗菌药物管理不当、医院及科内相关知识培训不到位及缺乏相关监管措施相关。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

北川中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其他医疗机构设立杭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指定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是:(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相应数量的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改进记录表(PDCA循环)

XXXX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改进记录表20**年度科室:临床药学办公室、感染科、医务科

息系统不完善,信息化系统尚无法完成分级管理、时限管理等各项高级抗菌药物管理要求。 ④逐利目的。不同利益方出于逐利的目的,使抗菌药物的使用出现了指证掌握不够、时间过长、剂量过大等问题。⑤医生过度担心、知识匮乏,医生总认为术后延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就不会出现术后感染。⑥奖惩力度不强,执行力度差,合理的奖惩制度可以起到正性激励作用,使医务人员从根本上意识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专项整治活动中来。 6.是否展开调查与改进:√展开PDCA 调查与改进□偶发性异常,不需调查 计划(Plan) 1.立即行动 2.改进时间:20**年1 月-20**年12月 3.制定计划针对上述问 题,结合各项管理规 定,医院及时制定整改 计划,将行政和技术管 理手段相结合,提高抗 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实施(Do) 1.明确各级医师处方权限;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每月 进行检查与评价。 2.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与各科室签订抗 菌药物使用率、送检率、使用强度责任状。 3.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奖惩制度,促进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4.严控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和时间,规定冠脉造影术不 使用抗菌药物,冠脉支架植入术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使用一代头孢菌素预防,心脏大血管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得超过48小时。 5.严格控制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要严格 把握用药指征,有细菌学检查结果支持,并且需抗感染专家签字同意使用。 6.加强监管力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坚持不懈开展督 导、考核,尤其在I类切口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方面,每月统计有关数据,突出问题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上通报。细菌室每季度将全院细菌耐药结果报到感染科,上传院内OA网全院通告,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处理(Action)1.标准化2.持续监控检查(Check) 1.临床药学室每月进行门诊抗菌药物全覆盖点评,非限制级抗 菌药物消耗前三名进行合理性点评,限制级抗菌药物常用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XX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为加强抗菌药物安全、规范、合理使用特制订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知识。

XX人民医院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三、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 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四、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五、医院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应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抗生素使用整改报告

关于贵定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整改报告 通过此次点评发现,在书写病历中,手术切口为Ⅲ类切口,标记为Ⅰ类切口,出现此类错误原因为管床医生对切口分类不熟悉,或书写病历不认真,在以后书写病历中,积极改善病历书写规范,保证病历质量。因此患者为污染切口手术,病程记录中抗生素使用说明不具体,欠详细,故评判为超时间使用抗生素,在日后临床操作及书写病历中,将如实记录清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制订了以下整改措施: 1、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做到品种结构合理。我院原有抗菌药物50余种,种类较多,删减困难较大。经院长办公会多次遴选,最后保留了疗效好、价格适中,不良反应少,临床常用的35种抗菌药物供临床应用。 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适应症、抗菌谱,参考国家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权限并认真执行。 3、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门诊处方和病区医嘱单进行点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医务科予以通报,督促整改。对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前十位抗菌药物进行公示。

4、努力规范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科室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抗菌药物。各科主任认真贯彻落实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使用抗菌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疗程适当。逐步杜绝长期用药、无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的不良习惯。本科室将加大管理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奖惩力度。我们给各科室制定药品使用比例,降低药品费用,限制抗菌药物用量,对超比例的科室严格处罚,加大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责任人的处理和惩罚力度。科室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持续改进。持续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以便根据上述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小时,最迟不超过48小时。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外二科 2016/09/01

4月份抗生素使用情况持续改进PDCA

2016年4月份抗生素使用情况检查持续改进 一、抗生素使用情况工作计划(P): 以二甲复审为契机,全力做好抗菌药物的管控工作,做好PDCA持续改进工作,使二甲复审工作改进成果得以延续下去。 预计在3个月(二季度)内实现持续改进,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明显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率有下降趋势,围手术期预防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工作计划: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2、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统计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3、加强的抗生素使用原则、预防使用抗生素指引培训,要求所有医生掌握,定期并考核;4、对应用抗菌素情况进行监控。 二、实施(D): 1.根据科室情况加强医务人员的宣传培训; 2.科主任、护士长、医疗质量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定期考核,查看落实情况; 3.加强各项制度学习; 4.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5.监督药品使用情况; 6.加强继续教育; 7.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 三、检查(C) 4月份出院病例数104份,本次抽查病例数71份(68.3%),抗菌药物方面:4月份出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率:(44/71)62%;①.其中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8/16)50%,②.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比率:50%;全部都在0.5h-2h给药;③.I类切口感染率(0/16)0;④.I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38d/8)4.75d(24h),所有病历使用抗生素均超过72小时;II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34d/5)6.8d(24h),III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6d(24h);⑤.治疗用抗菌药物平均天数(159d/32)5d;⑥.所有使用了抗菌药物的病历中,包括I、II、III类切口及治疗性使用病历中,均使用二线以上药物,I线药物使用率0%;III级药物使用率4.55%;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34%,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申请术填写率(15/15)100% ;⑦.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8/28)28.6%;医院感染发生率(3/71)4.2%。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47.68%;⑨.抗生素占总费用比:7.85%,占药费比30.64%。 四、分析、改进措施(A):

抗菌药物持续改进

三病区 一类手术切口病人使用抗菌素持续改进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才可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药敏结果而定。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代动力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围高限)。 (三)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四)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五)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l.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预防用药:(l)手术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

药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药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1、认真组织学习《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健全药品质量保障及药品供应管理体系,为病人提供安全、及时、人性化的临床药学服务。 2、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严禁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 技术工作;药品供应保证质量、满足临床需要为目的,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完善药品监控体系,制定 药品使用的应急措施(换药、召回等)。 3、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检测, 协助临床做好细菌耐药检测;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做到医师及相关人员人手一册,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与培训(1-2次/年)。 4、逐步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长预警制度,控制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每月对药品销售金额和药品销售金额的增长率进行统计排名,对排名前5的药品采取重点监测、限制使用等措施。 5、药剂科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工作模式,对病人服务人情细致,认真交代药品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 项;为病人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要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6、药剂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

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充分发挥药事委员会的职能,指导、协助药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7、进一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医师制;临床医师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参与临床查房、会诊等,并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 8要加强对特殊药物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购置、使用与安全保护。 9、药剂科主任须向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报告 药事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整改措施;每月召开科内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研究药事管理整改措施。 大场三中心药剂科 2014年11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查整改报告模板

XXX县中医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自查报告 (模板)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进行自查,现汇报如下: 一、调查情况 1、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抗菌药物基本情况调查 (1)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头孢匹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奥硝唑、头孢硫脒、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红霉素肠溶胶囊、头孢地尼分散片、头孢米诺。 (2)使用金额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头孢匹胺、头孢硫脒、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头孢米诺、头孢呋辛、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克林霉素磷酸酯、头孢噻肟钠。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5%,使用强度54DDD。 (4)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25.5%。 (5)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0,使用强度为0。 (6)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6%,急诊抗菌药物处方

比例30%。 2、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1 )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联合用药率过高。虽然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高于60%,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品种的选择上不合理,通过不断与科主任及各位医生沟通,已有很大改观。 (2)未按照规范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较长。 (5)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还没有完全按照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执行; (6)更换品种、联合用药依据不充分; (7)仍有越级使用现象,现通过更换信息系统已得到解决。 二、自查整改报告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地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制订了以下整改措施: 1、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适应症、抗菌谱,参考四川省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权限并认真执行。

抗菌药物点评年度总结

年抗菌药物应用年度总结 为规范抗菌药物管理,认真落实《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我院自2011年起,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工作,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定期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抗菌药物处方监测和超频预警、干预制度》等。 为进一步巩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卫生部颁发的《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特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责任状,并与各科室签订了《2013年涡阳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明确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上限,个体化规范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 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目录》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并认真执行,成立了抗菌药物监督点评小组,制定了《抗菌药物点评细则》和《抗菌药物奖惩办法》,点评小组成员由各科室专家组成,每月组织进行一次抗菌药物点评活动,抽查各科室病例共计400份(重点抽查了以下科室:感染科、外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心内科、呼吸科、神经科),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将点评结果通报各科室,奖惩到人。药剂科定期编写并出版《药学信息通讯》,公布了耐药信息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 2013年度抗菌药物点评年度总结如下: 2013年全年度抗菌药物使用率45.6%(标准≤60%),已达标;药敏试验率10.0%(标准≥30%),未达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25.1DDD(标准≤40DDD),已达标;I类切口手术未使用抗菌药物占I类切口手术病例的24.6%(标准 ≥30%),未达标。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附件一: 十堰市西苑医院(传染病医院)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为贯彻《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精神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根据医院用药目录和用药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 2、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 (3)特殊使用: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3、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

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4、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 5、“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经主治医师填写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审批表、主管院长签字,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 6、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7、对违反制度者根据情节给予警示谈话、院内公示、并处100元以上200元罚款,特别严重者降一级职称使用或晚两年晋级。

抗菌药物管理整改报告

xx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整改报告 为切实转变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理念和方式,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卫生计生办通〔2018〕63 号)、《关于印发<黄石市2018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黄卫生计生办通〔2018〕84 号)等文件要求,市卫生计生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并于2018年9 月11日组织专家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专项督查结束后,我院召集相关科室召开专题会议,处理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现报告如下: 1、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考核制度》,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点评结果报医务科,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对科室和医生进行考核奖惩,严格兑现。 2、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会诊制度》,严格执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流程:使用科室申请(科主任审核)→专业技术人员会诊→会诊专家同意签字→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处方→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及会诊单统一使用规范的《湖北省医疗机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及会诊单》。 3、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考核制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对超指标完成的科室进行奖励,没有完成的科室实施处罚。 4、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静脉输注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