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5kV架空线路基础施工方案

35kV架空线路基础施工方案

35kV架空线路基础施工方案
35kV架空线路基础施工方案

1.7 35kV 架空线路基础施工方案

1.7.1 塔基基础施工工艺流程

1.7.2 复测定位

1.7.

2.1.复测内容 (1)按设计平断面图,校核现场桩位是否与之相符。

(2)校核直线和转角度、杆塔位档距和高差、交叉跨越位置和标高以及风偏影响点;对杆塔位进行全面校核,最终确认杆塔位是否可行,为分坑提供资料。

1.7.

2.2复测准备

(1)施工人员必须熟悉设计提供的路径图、断面图、杆塔位明细表、杆塔图、基础图等有关技术资料;熟悉沿线交通、地形情况;拟定复测顺序,做好人员分工。

(2)对使用的全站仪、经纬仪,钢卷尺,塔尺,棱镜等测量工具,必须在使用前进行检验校正,符合精度要求且有检定合格证才能使用。

1.7.

2.3根据设计平断面及杆塔明细表对杆塔位置进行复测,核对杆号、杆型及档距、高差等。测量时,并应对下列几处地形标高进行重点复测:

(1)地形变化较大,导线对地距离有可能不够的地形凸起点的标高。 平整基面 运输基础材料 线路复测 清理现场

回填土 拆模及抹面 浇筑混凝土 钢筋模板安装 挖坑 分坑

养护 接地开挖埋设

(2)杆塔位间被跨越物的标高。

(3)相邻杆塔位的相对标高。

1.9.

2.4相邻杆塔的相对标高及档距复测允许偏差,若超过允许误差,应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1.7.3 分坑放线

分坑必须在复测结束后进行。分坑前应对《基础施工图》、《平断面定位图》、《杆塔明细表》、《基础配置表》中的塔号、塔型、呼高、档距、转角度数、基础形式等逐一对照,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如客观需要或工期紧急,可允许若干段同时复测,但一个耐张段必须复测完且无误后,方准对该段内的杆塔位分坑;分坑前应对杆塔位桩及其辅桩进行复检。

1.7.4 基础开挖

1.7.4.1开挖

(1)在基坑开挖前各控制桩应完整无缺,复查根开尺寸、转角度数、横担方向等,确认控制尺寸正确无误。

(2)基坑开挖过程中遇有地质与设计不符、坟墓、溶洞等情况,应及时报项目部工程部进行处理,不得擅自增减基础的有效深度。

(3)开挖时,应设专人监护,坑内应放置供人员上下的梯子,工器具及材料严禁抛掷。

(4)对山地丘陵的塔位,在保证塔腿能露出地面的前提下,应尽量不降基或少降基,在原天然地面直接开挖基坑,将基础主柱加高部分深埋,尽量保留原地形和自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5)先定出基础前后左右辅助桩,再按给定的根开尺寸及主柱断面尺寸定出坑口开挖尺寸线。

1.9.4.2护壁混凝土浇制

由于灌注桩基础开挖深度大且在松软土层中为确保施工安全,所以在人工开挖遇松软土时需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

1.7.5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1.7.5.1材料运输

由于受施工环境限制,各个钢筋笼骨架采取在现场加工,各种原材料需要运输到现场。每个现场需要选取合理材料运输线路,及材料的堆放场地。

1.7.5.2钢筋应妥善保管,以防丢失或因保管不善而严重锈蚀。堆放在野外,应下铺上盖。

1.7.5.3按《基础施工图》中要求绑扎,绑扎前应核对钢筋的品种、规格、尺寸和数量,钢筋不得以小代大;规格、尺寸不可用错;绑扎时每个交点均应绑扎。

1.7.5.4钢筋按图纸设计要求布置,扎筋要求主筋与箍筋相切且满点绑扎,以免钢筋笼松散变形,影响主柱的浇制。

1.7.5.5 对于基础的钢筋笼可采用坑内制作和坑外制作相结合的方法。

坑外制作:在坑外先将加强架立筋和少数主筋等间距绑扎或焊接成型,后整体吊放基坑内。

坑内制作:在坑内继续绑扎剩下的主筋和外箍筋,若钢筋笼较大在其自重作用下就产生变形可在架立筋内加混凝土垫块支撑。

1.7.6 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可分为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即为护壁模板,护壁采用护壁模板,主要需注意模板的加固。地上部分包括桩基露出部分。

作业流程为:安装前检查→模板就位→调整模板位置→全面质量检查→模板固定。

1.7.7 地脚螺栓的安装

螺栓或定位板安装完成校正,确认准确无误后将螺栓上部涂抹黄油,并用农膜包扎牢固,以防止在混凝土浇筑时对螺栓的二次污染。

1.7.8 混凝土浇筑、养护

1.7.8.1 浇筑前的检查。确认模板、钢筋安装尺寸和方位满足要求,固定牢固;做好地脚螺栓露出地面的保护措施,模板应有方便脱模的措施:再次确认现场砂、石料、水泥标号、和生产日期以及搅拌用水满足要求;清理坑内积土及杂物;如有积水清理干净。

1.7.8.2 混凝土搅拌。用磅秤称量每斗砂、石重量,做好容积标注;按配合比确定每袋水泥需用砂、石重量、用水量;启动滚筒式搅拌机或磨盘式搅拌机待其转动正常后投料,投料顺序一般先为砂、水泥、碎石,最后加水,搅拌时间以料搅熟为准;若要清理搅拌斗下的砂石,必须待搅拌机停止稳妥才能操作。若地理条件较好,可考虑商砼浇筑。人工浇筑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搭设浇筑平台。浇筑平台和后仓上料平台搭设必须稳固,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1.7.8.3 现浇基础在浇筑过程中,按规范要求检测塌落度,一个班次不得小于3次,塌落度要求应满足相应试配比报告要求。配合比检查一个班次不得少于两次,其重量误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7.8.4 每个转角塔基做一组实验块;基础试块应与基础同条件养护,并应标明桩号和制作时间、砼等级,送当地有资质的试验室做7天、28天龄期试压实验。

1.7.8.5 及时、认真、规范、准确地填写基础施工记录、施工手册和质量检查表。

1.7.8.6 对于地脚螺栓小根开尺寸应严格控制,反复校核检查,并在基础施工作业时采取可靠措施,保证施工误差精度高于线路施工验收规范,满足设计要求。

1.7.8.7 混凝土浇筑到桩顶时,应适当超过桩顶设计标高,以保证在剔除浮浆后,桩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1.7.8.8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操作时应快插慢拔,插点均匀,逐点移动,移动间距不得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振动时间一般以混凝土表面呈现水泥浆不出现气泡,不再显著沉落为止,但要避免振捣过久出线离析均匀,振捣上层混凝土时,应插到下层混凝土30~50mm。振捣时要防止振捣器接触模板、钢筋笼和螺栓。

1.7.8.9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将螺栓外周的混凝土面收光成倒圆台形式以利于排水。混凝土的养护采用麻袋或者是草垫覆盖,并定期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