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

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

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三)——现代主义后半期
第一节 20世纪文学概述(三)
现代主义后半期文学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一)存在主义(法国)
存在主义——
(1)存在主义文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次大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2)“存在主义”这一名词是德国学者海德格尔提出来的。
(3)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
(4)“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5)在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
(6)代表作家有萨特(法国)、加谬(法国)、波伏瓦(法国)、诺曼梅勒等。
萨特:《苍蝇》、《禁闭》、《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1964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加谬:《局外人》、《鼠疫》等,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波伏瓦,萨特的终身伴侣:《女客》。
加缪的《局外人》的现代意识。(思想内容)
⑴《局外人》是反映“荒谬世界荒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莫尔索对一切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面孔,说了许多无所谓的话,做了许多无所谓的事,萌生了许多无所谓的念头。但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⑵莫尔索那些介于“有所谓”和“无所谓”、“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的表现,是一种在荒谬世界无所适从、无可奈何的表现,也是对现实恶势力的揭露。
⑶作者以“局外人”为题。正意反说,包含辛辣的讽刺。莫尔索似真却假的荒谬言行和心理,说明他是消极对抗荒谬社会的真正的局内人。
(二)荒诞派戏剧(法国)
荒诞派戏剧——
①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
②“荒诞派”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③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④代表作家: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让日奈、品特、爱德华阿尔比。
尤奈斯库,荒诞派戏剧奠基人,荒诞派经典作家。——《秃头歌女》、《犀牛》、《椅子》。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等待戈多》。
(三)新小说派(法国)
新小说派——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
(1)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
(2)新小说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
(3)代表作家:萨洛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布——格里耶、布托尔等。
萨洛特,法国女作家,第一个写新小说的作家。
西蒙,有“新小说派之父”之称。成名作《风》、代表作《佛兰德公路》。1985年诺贝尔奖。
阿兰罗布——格里耶,新小说派旗手:《窥视者》、《橡皮》。
布托尔,——《变》。
(四)“黑色幽默”(存在主义在美国的变种)
“黑色幽默”——
(1)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
(2)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黑色幽默》。
(3)“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
展现绝望的幽默。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4)艺术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
小说具有寓言性。
(5)代表作家: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约翰巴思等。
海勒,“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第二十二条军规》。
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宰场》。
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约翰巴思——《烟草经纪人》。
(五)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1)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
(2)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工具,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
(3)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来自于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的《委内瑞拉的文学与人》一书。
(4)魔幻现实主义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60年代,以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达到了更加完美的程度。
(六)“垮掉的一代”(美国)
(1)“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2)“垮掉的一代”用同性恋、纵欲、吸毒、酗酒、爵士音乐、狂热的语无伦次的谈话等来逃避现实,认为“沉沦就是解放,堕落就是解脱”。以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

不满,来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因而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3)代表作品:金斯堡的《嚎叫》。
第二节 萨特(存在主义)
1、创作成就
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哲学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文学理论著作:《什么是文学》。
存在主义小说:《墙》、《恶心》、《自由之路》三部曲。
境遇剧:《苍蝇》、《禁闭》、《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共11部。
《恶心》写“我”对周围的恶心感。是萨特的成名作。
《自由之路》三部曲表现“自由选择”的命题,包括:《理性的时代》、《延缓》、《心灵之死》。
境遇剧《苍蝇》、《禁闭》、《毕恭毕敬的妓女》、《肮脏的手》等表现人在特定处境中的自由选择。
2、“境遇剧”——
⑴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境遇”二字。即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⑵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也有人称之为“自由剧”。代表作品《死无葬身之地》。
3、以《死无葬身之地》为例,简述“境遇剧”的特色。
⑴“境遇剧”即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⑵在《死无葬身之地》中,萨特让人置身在最艰难的情境中,即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让他们“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道路。5个游击队员抵抗暴力,维护民族和人格尊严,宁死不当叛徒,决不出卖同志,作出了有意义的选择。
⑶作品中的游击队员们并非生就英雄,只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自由选择”了自己的“本质”,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了自己的选择并确定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作品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4、简述《死无葬身之地》的艺术特色。
⑴现实主义成分突出。反映了二战时期法国人民开展抵抗运动的现实。
⑵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境遇剧”。剧中通过几次波澜的设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人物在特定境遇中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⑶场景和对话要而不繁,简短有力,既有戏剧性,又意味深长。
5、简析《禁闭》的主要思想内容。
⑴萨特的《禁闭》中三个鬼魂在地狱里继续为非作歹,始终不得安宁。他们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

诈,彼此猜疑忌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
⑵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自此,“他人就是地狱”成为揭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句名言。
⑶这个地狱实际上是作者所熟悉的资本主义社会,地狱中鬼魂与鬼魂的争斗和利害冲突,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畸形关系。
第三节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
1、代表作品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剧作《等待戈多》、《剧终》、《啊,美好的日子》等。
2、《等待戈多》的主题。
⑴《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⑵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3、《等待戈多》为例,说明荒诞剧的主要特色。
⑴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
狄狄和戈戈在乡间小路上无目的地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然而一直没有等到,情节的零碎,表明世界的荒诞,人与人关系的捉摸不透。作者采用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⑵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流浪汉的无聊、苦闷,体现到外在上,就是抢帽子、脱靴子、闻臭袜子。这种隐藏在荒诞外形下的痛苦与恐怖更深沉、更强烈,它是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性的真实写照。
第四节 海勒(黑色幽默)
海勒,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
1、主要作品
小说集《雪堡》、《第二十二条军规》、《出了毛病》、《像戈尔德一样好》
2、《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涵。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海勒的代表作。
⑴小说通过尤索林的遭遇,反映了战争和官僚机器的疯狂、荒诞,并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达到了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境界,从而很好地表现出西方人对人类处境的困惑。
⑵第二十条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

,变化无常,令人莫测高深。它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个圈套。这个圈套的奥妙在于:第一,作为一条军规,它是强制的;第二,它运用了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在似是而非中包藏祸心。
⑶这条军规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这种圈套和困境是现代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3、《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第二十条军规》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
⑴小说结构散乱。采用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每一章重点写一个人物,以主人公尤索林贯穿起来。
⑵叙述方式上,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进行拼贴,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
⑶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小说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喜剧效果中又透着黑色,对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4、尤索林的形象。
尤索林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
⑴他是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亲眼目睹的许多事实,促使他进行痛苦的思考。
⑵他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正义感。对于疯狂的世界,他一直进行着道义的评判。对于下层人物的不幸,尤索林怀着深深的同情。
⑶由于他在本质上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因此,在保存自己的过程中变得胆小如鼠。
⑷尤索林信仰的丧失,理想的落空,英雄气概的消亡,都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日趋衰败并渐渐走向衰亡。
第五节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创作
《周末后的一天》、《枯枝败叶》是《百年孤独》的前身。
第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第二部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恶时辰》、《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2、《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及其寓意。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
(1)表层主题:孤独。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主要是表现“拉丁美洲的孤独”。作家力图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由开拓、发展到毁灭,写出哥伦比亚及整个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入侵

的屈辱历史,从而启发人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
(2)深层主题:摆脱孤独。
《百年孤独》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愚昧、落后、野蛮,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百年孤独》的主人公——乌苏拉,活了125岁。
3、《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
⑴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与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谲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置人物于更广阔的天地中,使人物、事件具有跨时空的更大容量,具有浓厚的魔幻氛围。
⑵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在牛身上贴标签,是暗示大家要牢记容易被遗忘的历史。俏姑娘象征不可侵犯的美,带猪尾巴的孩子象征新老殖民主义和独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会,大风暴象征者不可战胜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