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训练 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4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

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 项说法错误。]

2. (2014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

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C.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 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 (2014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

A .血缘亲疏

B .地位尊卑

C .长幼有序

D .先帝遗愿

答案 B [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

和所学史实可知,当时影响王位继承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正确答案为 B 项。]

4. (2014河北测试)下列是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其中表述最为恰

当的一项是()。

A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答案 B [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两者在官员的出任方式上有区别。分封制下的地方长官可以世袭,而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只能由中央直接任命。故选 B 项。]

5. (201 4长宁区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

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 .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依据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

所”,表明他肯定了推恩令的积极作用。]

6. (2014潍坊模拟)《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

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 C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理解。据题干中“为宝”“ 犹用

药也”“竭时而止”等信息,说明农业经验和技术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的特点。]

7. (2014泉州四校联考)《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

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 B [ 分析材料含义:一夫不耕,天下就有人挨饿,一女不织,就有人

受寒,因此,神农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这是强调耕织的重要性,故答

案为 B 项。]

8. (2014扬州模拟)《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

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 .③④

B .①②③④C.①②③ D .①②

答案 C [解读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铁器大大提高耕作效率,故①正确;铁器使用推动税制改革,故②正确;铁器的使用使牛耕得到推广,故③正确。“工商食官”是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制度,故排除④,①②③符合题意。]

9. (2014九江模拟)史籍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

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

A .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 .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答案 A [材料表达的含义是:西汉初期,进行冶铁或煮盐的大工商业者招集的雇工人数达千余人,这说明当时这两个行业的一些民营作坊规模已经很大,而B、

C、D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A 项。]

10. (2014湖北名校联考)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 ?民心的重要性

C ?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 ?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 A [解答关键是理解孔子所述的含义。从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以看出他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说明孔子意在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故选A。]

11. (2014金华十校联考)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

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 “弱者,道之用”

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答案 D [材料反映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及至文武王的政治状况,他们都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礼制,并不是因循守旧,也就是“不法古”,符合法家的思想,故

D 项正确。]

12. (2014黄冈模拟)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

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 .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其观点是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实质上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 (2014商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森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

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保护中国古文明的屏障,也为自己营造了发展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 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能认知同一文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和连续性的重要支柱。… …共同以大儒学共融的理论……

如影随形地左右着中国文明覆盖区域人(包括朝鲜日本)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精神和理论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

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从隋朝开始有

固定文本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了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高度统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它文明隔绝?这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4

分)(至少答出四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举例说明传承下来的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文化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4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

第二小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促进发展角度思考,消极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第(2)问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第(3)问回答紧扣“传

承”,指出对今天有影响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第(4)问根据材料四的信息概括影响文化连续性的因素。

答案(1) 因素:自然因素:山脉、大洋、沙漠等。

人为因素:长城。

影响:使中国少遭外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时间、空间;但阻隔了中外交流,不利中国文明的发展。

(2) 因素:自然条件;品种改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水利兴修;重农措

施。

(3) 传承的文化:省、县制;文字、思想伦理、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医学。

(4) 原因:封闭的环境;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文字、儒家学说,考选用人

制度的作用。

14. (2014苏北四市联考)《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

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一一《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

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

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8 分)

(2) 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6 分)

(3) 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4 分)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2 分)

解析第(1)问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由“大一统”“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总结,汉武帝的措施结合教材,从教育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天子受命于天”“其尊皆天”信息中总结,其作用从政权和国家统一方面总结。第(3)问回答是结合材料从土地方面回答。第(4)问要从儒学发展历程中认识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答案(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

(2) 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作用: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 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

(4) 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