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标准差(6 Sigma)
- 格式:ppt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68
六西格玛随着实践的经验积累,它已经从单纯的一个流程优化概念,衍生成为一种管理哲学思想。
它不仅仅是一个衡量业务流程能力的标准,不仅仅是一套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的方法,进而成为一种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取得长期成功的企业战略。
由来六西格玛(Six Sigma)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被GE从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的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
继而与GE的全球化、服务化、电子商务等战略齐头并进,成为全世界上追求管理卓越性的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六西格玛逐步发展成为以顾客为主体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追求持续进步的一种管理哲学。
6σ质量管理方法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
“σ”是希腊文的一个字母,在统计学上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值,用以描述总体中的个体离均值的偏离程度,测量出的σ表征着诸如单位缺陷、百万缺陷或错误的概率性,σ值越大,缺陷或错误就越少。
6σ是一个目标,这个质量水平意味的是所有的过程和结果中,99.99966% 是无缺陷的,也就是说,做100万件事情,其中只有3.4件是有缺陷的,这几乎趋近到人类能够达到的最为完美的境界。
6σ管理关注过程,特别是企业为市场和顾客提供价值的核心过程。
因为过程能力用σ来度量后,σ越大,过程的波动越小,过程以最低的成本损失、最短的时间周期、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强。
6σ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在3σ~4σ间运转,也就是说每百万次操作失误在6210~66800之间,这些缺陷要求经营者以销售额在15%~30%的资金进行事后的弥补或修正,而如果做到6σ,事后弥补的资金将降低到约为销售额的5%。
为了达到6σ,首先要制定标准,在管理中随时跟踪考核操作与标准的偏差,不断改进,最终达到6σ。
六标准差的定义什么是标准差?在统计学中,标准差是一种衡量数据集中变量离散程度的度量指标。
标准差能够告诉我们数据点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以及数据点之间的差异。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如下:标准差= sqrt(Σ(xi-μ)²/N)其中,xi表示每个数据点,μ表示数据的平均值,N表示数据个数。
六标准差的概念六标准差(Six Sigma)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旨在通过降低过程可变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缺陷,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六标准差方法由Motorola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来被许多公司广泛采用并得到了成功的实施。
在六标准差方法中,设计目标是将制程变差减少到每个功能特性不超过六个标准差,使得制程过程中的错误率非常低。
这意味着六标准差方法要求在不超过3.4个缺陷/百万机会(Defects Per Million Opportunities, DPMO)的情况下达到99.99966%的过程准确性。
六标准差的原理六标准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质量管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识别、定义、分析、改进和控制(Define,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Control,简称DMC)。
通过这个过程,公司可以识别并改进可能导致质量问题的因素,并减少产品和服务的可变性,从而提高过程质量。
DMC过程的五个阶段1.识别(Define):在这个阶段,团队明确地定义了项目的目标、范围和约束条件。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确保团队成员对问题的理解是一致的,并确保项目的目标与公司的整体策略相符。
2.定义(Measure):在这个阶段,团队确定了用于衡量过程绩效和变异性的关键指标。
例如,团队可以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确定过程的性能水平,并识别可能导致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3.分析(Analyze):在这个阶段,团队使用统计工具和技术来分析数据,以便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通过分析数据,团队可以确定关键因素,并确定可能的改进机会。
六西格玛随着实践的经验积累,它已经从单纯的一个流程优化概念,衍生成为一种管理哲学思想。
它不仅仅是一个衡量业务流程能力的标准,不仅仅是一套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的方法,进而成为一种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取得长期成功的企业战略。
由来六西格玛(Six Sigma)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被GE从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的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
继而与GE的全球化、服务化、电子商务等战略齐头并进,成为全世界上追求管理卓越性的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六西格玛逐步发展成为以顾客为主体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追求持续进步的一种管理哲学。
6σ质量管理方法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
“σ”是希腊文的一个字母,在统计学上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值,用以描述总体中的个体离均值的偏离程度,测量出的σ表征着诸如单位缺陷、百万缺陷或错误的概率性,σ值越大,缺陷或错误就越少。
6σ是一个目标,这个质量水平意味的是所有的过程和结果中,% 是无缺陷的,也就是说,做100万件事情,其中只有件是有缺陷的,这几乎趋近到人类能够达到的最为完美的境界。
6σ管理关注过程,特别是企业为市场和顾客提供价值的核心过程。
因为过程能力用σ来度量后,σ越大,过程的波动越小,过程以最低的成本损失、最短的时间周期、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强。
6σ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在3σ~4σ间运转,也就是说每百万次操作失误在6210~66800之间,这些缺陷要求经营者以销售额在15%~30%的资金进行事后的弥补或修正,而如果做到6σ,事后弥补的资金将降低到约为销售额的5%。
为了达到6σ,首先要制定标准,在管理中随时跟踪考核操作与标准的偏差,不断改进,最终达到6σ。
六个标准差
六个标准差(Six Sigma),意即实际上消除企业在每一项产品、制程、以及互动方面的误差,以接近其品质目标标准之品质顶尖水准程度,并减少「不良品质成本」(Cost of Poor Quality)、缩短交期(Cycle Time Reduction)、增进顾客满意度的管理过程和企业衡量。
摩托罗拉公司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首先推动「六个标准差」行动。
基本上,「六个标准差」采取预防导向的问题解决法、强调主动性的行为、基于资料而做决定、采取长程的规划、将人力视为资产而非成本,并且强调团队的授权与标竿学习。
实施「六个标准差」的公司,能够一致地将产程的误差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三点四以下,成为接近完美品质的标准。
「六个标准差」的实施,第一步为成立小组,再由小组负责以六个标准差品质水准为目标的计划。
每一小组须遵循「M-A-I-C」的四个步骤:M即「评量」(Measure),A即「分析」(Analyse),I即「改善」(Improve),C即「控制」(Control)。
此外,为了推动「六个标准差」,还需要设计「战士层级」(Warrior Class),使员工接受「六个标准差」所要求的统计训练,通常这些层级以空手道的技能高低来命名,以奇异公司为例,包括:黑带高手(Master Black Belts)、黑带(Black Belts)、绿带(Green Belts)等。
管理知识扫盲:六西格玛(6σ)前言六西格玛起源于制造业,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制程,其焦点是放在“不良”与“变异”上。
1986年六西格玛由Motorola的工程师Bill Simth发明,在1995年至1999年间六西格玛在美国呈现爆炸型的发展。
六西格玛是统计学上的衡量标准,每百万次只有3.4次瑕疵的品质水准,是美国奇异公司董事长Jack Welch最推崇的质量管理计划。
“Sigma”是统计学上的用语(希腊字母“σ”),用以表示“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就是流程当中的“变异”程度的度量值。
从商业上来说,标准差衡量的是某一特定流程执行完美工作的能力。
标准差的级数增加,所出现的瑕疵就越少——“6”这个数字代表的是几近完美的境界。
假如你有一台温度控制器,你希望把房间的温度维持在70度左右。
如果温度维持在67度到73度之间,我们认为这是可接受的标准。
结果这台机器将温度维持在68度到72度,这样的变异相当小,因此这台温度控制器的“制程能力”是可以接受的,是在所要求的范围之内。
不过如果温度在55度和85度之间起伏,那么这样的变异范围过大,无法达到所要求的标准。
这表示这台机器的制程能力令人无法接受,需要加以调整。
标准差是判断工作执行的流程距离理想有多远,也就是衡量公司在执行工作的流程中犯的多少错误。
6σ评量标准六西格玛其实是一种统计概念,是每百万次谨慎操作中的错误率评量标准,就是以不良率来衡量整个流程的。
如果你的公司只有1σ标准差,那表示每一百万次会有大约七十万次瑕疵,1σ标准差表示你每次做对的机率只有30%;如果你是属于2σ标准差,那么表示每百万次大约有三十多万次瑕疵。
一般公司运作大概都是介于3σ和4σ标准差之间,也就是每一百万次分别会有66,000次失误或瑕疵产生。
标准差水平(流程能量) 每百万次机会的不良次数六西格玛管理哲学的重点就是:99%的成功率是不够的。
大多数的人大概都以为这已经几近完美,不过事实上,99%的成功率相当于每小时会有两万封邮件遗失,每个礼拜有五千个手术程序出错,或是主要机场每天有四场意外;这样的失误机率是一般大众绝对不可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