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振动抑制及装星应力卸载技术应用

某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振动抑制及装星应力卸载技术应用

某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振动抑制及装星应力卸载技术应用

空间光学遥感器是一种基于光学技术的卫星遥感仪器,它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全天时等优势。然而,在卫星发射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振动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挑战。本文针对某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振动抑制及装星应力卸载技术应用进行探讨。

一、振动抑制技术

在卫星发射过程中,存在多种振动环境,如火箭发射、第一级分离、第二级点火、负载振动等。这些振动会对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成像和控制带来极大的干扰,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振动抑制技术。

1. 软件控制技术

软件控制技术是指在卫星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通过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降低卫星结构迎振频率和模态陆续性,来达到振动抑制的效果。该技术不需要增加重量和体积,并且可以在任何时间实时控制遥感器的运行状态。

2. 机械抗振技术

机械抗振技术是指通过增加阻尼、减小刚度、改变方位等手段来减缓振动对遥感器造成的影响。该技术需要增加卫星的质量和体积,并且需要相关管制系统和设备的配合,利用柔性组合和减隔振防振器等技术,保证遥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装星应力卸载技术

卫星在地球上的重力场和恒星光辐照下,会产生内应力和变形。这些应力和变形会导致空间光学遥感器出现畸变,影响遥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装星应力卸载技术。

1. 自适应支撑技术

自适应支撑技术是指通过基于控制系统的反馈控制装置,去掉装星应力,来维持遥感器的稳定性,并减少振动产生空间变形的影响。这种技术需要有自适应算法的支持,比如自适应补偿和经验模态分解等,可以减少遥感器由于力的作用而导致的畸变。

2. 弹性发射机构技术

弹性发射机构是指将遥感器与卫星适当隔离,通过使用弹性杆和减振技术,在遥感器受到的振动和应力时,达到卸载应力和阻止振动在遥感器上产生变形的效果。遥感器与卫星之间的隔离可通过机械弹性组合、减振器和电磁振动器等方法实现。

结论

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的振动抑制技术和装星应力卸载技术可为某空间光学遥感器提高成像质量和控制稳定性提供有效的保障。使用上述技术,可以对卫星发射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振动和应力等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控制。因此,在空间光学遥感

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注重振动抑制和装星应力卸载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遥感器的可靠性和精度水平。除了振动抑制和装星应力卸载技术,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和方法也可以用于提高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控制稳定性和成像质量,例如:

1. 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技术

通过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技术,可以降低遥感器受到的空气阻力和外部力,从而减少振动和应力的影响。这种技术需要使用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和优化算法等分析方法,来优化遥感器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同时,也需要测试和验证来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弱信号提取和处理技术

在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成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弱信号,而这些信号往往也是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弱信号提取和处理技术可以帮助遥感器从数据中提取和处理出这些信号,将其转换为有效的信息以提高成像质量和控制稳定性。这种技术需要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等算法,来处理来自遥感器的数据。

3. 传感器与控制技术

在空间光学遥感器的运行过程中,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感器方面,需要使用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同时,控制系统需要快速、准确地响应遥感器的变化以保持其稳定性。该技术需要使用最新的传感器

技术和控制系统设计,以保证遥感器整体性能的稳定和高精度。

总之,空间光学遥感器的稳定和成像质量是该技术的核心问题。采用较强的振动抑制和装星应力卸载技术无疑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之上,还要不断探索其他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遥感器的控制稳定性和成像质量。然而,无论什么技术,最终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完善,才能使其真正有效,创造出更好的遥感器产品,服务于科学探测、地质勘探、资源管理等领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除了振动抑制和装星应力卸载技术、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技术、弱信号提取和处理技术、传感器与控制技术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技术和方法也可以用于提高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控制稳定性和成像质量。

4. 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

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对遥感器进行自适应控制,帮助遥感器快速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要求。这种技术可以对传感器数据和多种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利用数据交互和模型训练,从而优化遥感器的工作方式和控制策略,提高遥感器的成像质量和控制稳定性。

5. 红外成像技术

红外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减少光学失真和抑制光学晕影,提高遥感器的成像质量和控制稳定性。这种技术利用红外成像器件对遥感器进行成像,可以避免受到自然光的干扰和衰减,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信噪比,同时对不同的环境和任务要求也有很好

的适应性。

6. 光学抗干扰和解调技术

光学抗干扰和解调技术可以帮助遥感器抵御自然干扰和恶意攻击,提高遥感器控制稳定性和安全性。这种技术可以优化遥感器的光路设计、光路分离等方面,并利用数据加密、加签等措施保障遥感器的安全性。

总之,上述技术和方法都可以为空间光学遥感器提供较好的控制稳定性和成像质量,这些技术和方法都需要结合遥感器的实际情况加以实现,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同时,需要加强遥感器的传感器技术、电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为空间光学遥感器提供更加综合的解决方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空间光学遥感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管理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提高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成像质量和控制稳定性是遥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些技术和方法可以被运用。如振动抑制和装星应力卸载技术、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技术、弱信号提取和处理技术、传感器与控制技术、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红外成像技术以及光学抗干扰和解调技术。这些技术的组合可以提高遥感器的控制稳定性和成像质量,同时可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要求。空间光学遥感器的发展需要结合遥感器的实际情况加以实现,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遥感器的传感器技术、电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为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元的解决方案,为人类社会服务。

某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振动抑制及装星应力卸载技术应用

某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振动抑制及装星应力卸载技术应用 空间光学遥感器是一种基于光学技术的卫星遥感仪器,它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全天时等优势。然而,在卫星发射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振动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挑战。本文针对某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振动抑制及装星应力卸载技术应用进行探讨。 一、振动抑制技术 在卫星发射过程中,存在多种振动环境,如火箭发射、第一级分离、第二级点火、负载振动等。这些振动会对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成像和控制带来极大的干扰,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振动抑制技术。 1. 软件控制技术 软件控制技术是指在卫星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通过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降低卫星结构迎振频率和模态陆续性,来达到振动抑制的效果。该技术不需要增加重量和体积,并且可以在任何时间实时控制遥感器的运行状态。 2. 机械抗振技术 机械抗振技术是指通过增加阻尼、减小刚度、改变方位等手段来减缓振动对遥感器造成的影响。该技术需要增加卫星的质量和体积,并且需要相关管制系统和设备的配合,利用柔性组合和减隔振防振器等技术,保证遥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装星应力卸载技术 卫星在地球上的重力场和恒星光辐照下,会产生内应力和变形。这些应力和变形会导致空间光学遥感器出现畸变,影响遥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装星应力卸载技术。 1. 自适应支撑技术 自适应支撑技术是指通过基于控制系统的反馈控制装置,去掉装星应力,来维持遥感器的稳定性,并减少振动产生空间变形的影响。这种技术需要有自适应算法的支持,比如自适应补偿和经验模态分解等,可以减少遥感器由于力的作用而导致的畸变。 2. 弹性发射机构技术 弹性发射机构是指将遥感器与卫星适当隔离,通过使用弹性杆和减振技术,在遥感器受到的振动和应力时,达到卸载应力和阻止振动在遥感器上产生变形的效果。遥感器与卫星之间的隔离可通过机械弹性组合、减振器和电磁振动器等方法实现。 结论 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的振动抑制技术和装星应力卸载技术可为某空间光学遥感器提高成像质量和控制稳定性提供有效的保障。使用上述技术,可以对卫星发射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振动和应力等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控制。因此,在空间光学遥感

遥感技术的相关应用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遥感技术的多波段性和多时相性,十分有利于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再生资源的研究。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是指包括气候、地形、表层岩石、土地、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体,可以说包括了整个农业生产的生态要素。国际上于50年代开始大量地使用航空像片进行以土地为主体的土地资源调查工作,70年代开始利用卫星影像对原来缺乏资料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了中比例尺制图。 ②土地资源监测:土地资源是一个变化的自然综合体,特别是一些人类经营得不合理的地区,往往引起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土地次生盐渍化等。对土地资源的监测除实地进行定位观测外,还可用不同时期的同一幅影像进行影像迭加,对比,来准确地看出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特别是一些交通不便,或面积较大的地区,只有卫星遥感技术发展以后,真正的所谓监测才变成了现实。 ③作物估产:作物的农业产量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很大;所以倍受各国的重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作物估产基本上分两个方面:一是大面积估产,它是以卫星影像进行生态分区,在各个生态区根据历史产量建立各种的产量模拟公式,并根据每年的气候条件进行校正。另一方面是小区估产,它是将卫星影像和航空像片相结合的一种方法。专业的3S站https://www.doczj.com/doc/1019304577.html, ④农作物生长状况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地面温度、土壤水分的旱涝状况等环境条件以及其生长状况都可通过近红外和热红外接收的遥感影像探测到。 ⑤鱼情水产研究。 ⑥草原调查与监测。 遥感在气候和气象中的应用 ①在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中的作用:卫星(主要指气象卫星)资料促进了世界范围的大气,温度 探测,使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工作更为完全和准确。在气象卫星云图上可以根据云的大小、亮度、边界形状、纹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等,来识别各种云系的分布,从而推断出锋面、气旋、台风、冰雹、雷雹等的存在和位置,对这种大尺度和中小尺度的天气现象进行成功地定位、跟踪及预报。 ②应用于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根据近年的研究表明,控制大气长期天气过程和气候变 动的有以下几个因素:太阳活动;对于大气圈的下垫面--地表面对大气的影响;海洋对大气的影响,以上这些因素都将引起整个地--气系统辐射信息的变化,而这方面的资料可以通过卫星来获取。如气象卫星上有仪器可以直接取得CO2 等含量的数据。冰雹覆盖也可以通过云图的辐射信息获得。此外为研究世界气候和灾害性天气变化,还专门设计了地球辐射收支试验装置,用于测定整个地--气系统获得和损失的辐射能量。这对气候学研究将不很大的推动。 遥感资料制图 一、遥感技术在制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编制地图是以各种地图、文字资料和数据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以后,随着航空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航空像片也成为编制地图的一种重要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航天遥感资料在地理制图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地图的资料来源、现势性、制图工艺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卫星遥感可以覆盖全球每一个角落,对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存在以往由于自然或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制图资料空白地区;卫星遥感对地球上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进行周期性的重复探测,这样对同一个地区就可以获得不同日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的动态的制图信息,进而为利用地图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了物质保证;卫星遥感资料可以及时地提供广大地区的同一时相、同一波段、同一比例尺、同一精度的制图信息,这样为缩短成图周期,降低制图成本提供了可能;卫星遥感图象信息,是以二进制的数据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的,因此便于实现电子计算机的自动处理与地图制图的自动化;应用卫星遥感图象信息制图,在制图工艺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了常规制图那种由较大比例尺地

2020年深圳大学光学工程研究生考试复试历年考题题库大全-光学测量技术与应用(包含考题和解答)

第一章光学测量的基本知识。 光学测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常用光源、探测器与处理电路、调制方法等 任一测量系统组成部分:(被测对象)传感器信号调理数据显示与记录(观察者) 光学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光源、被测对象与被测量、光信号的形成与获得、光信号的转换、信号或信息处理 光学测量的主要应用范围:①辐射度量和光度量的测量②非光物理量的测量③光电子器件与材料及光电子系统特性的测试 光学测量方法的优点:非接触性、高灵敏度、高精度 光学测量技术主要特点:非接触性、高灵敏度、三维性、快速性与实时性 技术现状(近代光学测量系统的主要特点):①从主观光学发展为客观光学,用光电探测器取代,提高测量精度和与效率。②用激光光源来取代常规光源,获得方向性极好的实际光束。 ③从光机结合的模式向光机电一体化的模式转换,实现测量与控制的一体化。 发展方向:1.亚微米级、纳米级的高精密光学测量方法将优先得到发展,利用新的物理学原理和光电子学原理产生的光学测量方法将不断出现2.以微细加工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光学及其它微传感器将成为技术的主流方向3.3D测量技术取得突破,发展带存储功能的全场动态测量仪器4.发展闭环式光学测量技术,实现光学测量与控制的一体化5.发展光学诊断和光学无损检测,取代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 光学测量方法分类:相位检测、时间探测、谱探测、衍射法、图像探测、各种物理效应 方法选择依据:被测对象与被测量、测量范围、测量的灵敏度或精度、经济性、环境要求 光源选择的基本要求:①对光源发光光谱特性的要求②对光源发光强度的要求③对光源稳定性的要求 光源的分类:按光辐射来源不同,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按工作原理不同,人工光源大致分为热光源,气体放电光源,固体光源和激光光源。 通常把能发出可见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把能发出不可见光的物体叫做辐射源。 激光器:利用受激发射原理和激光腔的滤波效应。 主要特点:①有极小的光束发散角,方向性好和准直性好②激光的单色性好,或者说相干性好③功率密度很高 分类:按工作物质的不同分为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 半导体激光器优点: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具有高的转换效率 光电探测器:把光辐射量转换为电量的光探测器。 光电探测器的物理效应:光子效应、光热效应 ①光子效应:指单个光子对产生的光电子起直接作用的一类光电效应。直接引起原子或分子内部电子状态的改变。响应速度一般比较快,光子效应分为外光电效应(光电发射效应)和内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又分为光电导效应和光伏效应。 光电导效应: 若光照射到某些半导体材料上时。透过表面到达材料内部的光子能量足够大。某些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从原来束缚态变成导电的自由态。这时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流过半导体的电流增大,即半导体的电导增大。这种现象叫光电导效应。

空间光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空间光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推动,空间光学技术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光学技术,空间光学技术在卫星通信、太空观测、天体物理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本文将就空间光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空间光学技术发展历程 空间光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探索应用光学技术进行太空探测和天文观测的可能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空间光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使用反光镜和望远镜进行空间观测,到如今的光学遥感、光电成像和太空通信等领域,空间光学技术已经成为太空科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空间光学技术的应用领域 1.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现代科技中最富有活力和巨大潜力的领域之一。随 着人们对通信质量的不断要求和对技术的不断提升,空间光学技 术在卫星通信中举足轻重。光纤通信和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不 仅可以提高卫星通信的传输速率,还能够有效降低通信中的能量 损失和信号衰减。此外,空间光学技术还可以将卫星通信设备的 体积和重量降低,以及增加通信距离,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 的通信需求。 2.太空观测 太空观测是通过在地球轨道上发射望远镜等观测设备来观察和 记录太空中各种现象的一种技术。空间光学技术在太空观测中占 据了重要的地位。空间光学技术的高分辨率成像、精确控制和光 学仪器的高速度,可以很好地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观测和研究天 体物理现象。此外,空间光学技术还可以使观测设备的体积大幅 度减小,从而使这些设备更加方便地进行运输和部署。 3.天体物理 天体物理学是研究宇宙结构、演化和性质的一门学科。空间光 学技术通常被视为天体物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例如,

航天光学遥感器光学装调技术现状与展望

航天光学遥感器光学装调技术现状与展望 伏瑞敏;岳丽清 【摘要】航天光学遥感器工作于太空中,长期恶劣的空间环境及短暂发射入轨时的状态对光学系统的设计与装调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确保光学系统在轨像质优异是航天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关键技术.文章结合国际上航天光学遥感器的发展需求对光学系统装调技术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中国后续航天光学遥感器装调与测试技术的突破方向.%With the tough working environment in the space and the temporary state during the launching procedure, higher demands of the design and alignment of optical system are requi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ummarization on the present and developing state of alignment technology for optical system, which has been used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for foreign space remote sensor,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the alignment and testing technology of domestic space optical remote sensor. 【期刊名称】《航天返回与遥感》 【年(卷),期】2011(032)003 【总页数】6页(P30-35) 【关键词】光学系统;装调技术;航天遥感;综述 【作者】伏瑞敏;岳丽清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0072;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100190;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100190

遥感技术应用重点及其答案

名词解释: 1、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 2、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3、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4、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W/m2 5、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投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功率(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功率W黑的比值。它也是遥感探测的基础和出发点 7、光谱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 8、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根据运载工具的类型可分为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和地面平台。 2、遥感传感器:遥感中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 3、卫星轨道参数:升交点赤经Ω、近地点角距ω、轨道倾角i、轨道长半轴a、轨道偏心率(扁率)e、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 4、升交点赤经:卫星轨道升交点与春分点间的角距。升交点即卫星由南向北运动时与地球赤道面的交点。 5、轨道倾角:i角是指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两面角。 6、近地点角距:ω是指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与升交点之间的角距。 1、遥感传感器__ 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8、瞬时视场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9、MSS成像板上排列有24+2各玻璃纤维单元,每列有6个纤维单元,每个探测器的视场为86urad,每个像元的地面分辨率为79x79m,扫描一次每个弊端获得6条扫描线图像,其地面范围为474x185KM 10、TM是相对MSS的改进,一个高级的所波段扫描仪共有探测器100个,分7个波段,一次扫描成像为地面的480x185km 11、HRV是一种线阵列推扫描仪,由于使用CCD元件做探测器,在瞬间能同时得到垂直航向的一天图像线,不需要用摆动的扫描镜,以推扫方式获得沿轨迹的连续图像条带 1、光学影像一种以胶片或者其他的光学成像载体的形式记录的影像。二维的连续的光密度函数 2、数字影像以数字形式记录的影像,二维的离散的光密度函数 5、图像采样图像空间坐标(x,y)的数字化 7、BSQ 按波段记载数据文件。 8、BIL 一种按照波段顺序交叉排列的遥感数据格式,与BSQ相反 9、BMP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图片格式。Windows作为图片的标准格式,并且内含了一套支持BMP图像处理的APT函数。 2、外方位元素:传感器外方位元素,是指传感器成像时的位置和姿态角。 3、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4、几何变形: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5、几何校正: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影像几何误差的过程。 6、粗加工处理:也叫粗纠正,仅做系统误差改正。 7、精加工处理:两个环节:一是像素坐标的变换;二是对坐标变换后的像素亮度值进行重采样。 8、多项式纠正:回避成像的空间几何过程,直接对图像变形本身进行模拟。 9、间接法纠正:从空白图像阵列出发,依次计算每个像元P(X,Y)在原始图像中的位置P(x,y),然后把该点的灰度值计算后返送给P(X,Y)。(是从空白的输出图像阵列出发,按行列的顺序依次对每个原始像素点位求其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 10、直接法纠正:从原始图像阵列出发,依次对其中每一个像元分别计算其在输出(纠正后)图像的坐标 11、灰度重采样:灰度重采样校正前后图像的分辨率变化、像元点位置相对变化引起输出图像阵列中的同名点灰度值变化。 12、最邻近像元重采样:取距离被采样点最近的已知像素的亮度作为采样亮度 13、双线性内插:当实施双线性内插时,需要有被采样点点P周围四个已知像素的亮度值参加计算 14、双三次卷积:需要邻近的4*4个已知像素的亮度值参加计算 15、图像配准:根据图像的几何畸变的特点,采用一种几何变换将图像规划到统一的坐标系中。 1、辐射定标:建立遥感传感器的数字量化输出值DN与其所对应视场中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2、图像融合:多源遥感图象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象的过程. 。 5、几何分辨率:假定像元的宽度为a,则地物宽度在3a(海拉瓦)或至少在2√2a(康内斯尼)时,能被分辨出来,这个大小称为图像的几何分辨率。

空间光学技术

空间光学技术 1. 简介 空间光学技术是一种应用于航天领域的高精度光学探测技术。它利用光学器件和仪器来观测和分析地球上的大气、海洋、陆地等目标,并获取相关的信息。空间光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宇宙,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 历史发展 空间光学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中叶,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尝试将光学仪器应用于太空探测中。最早的空间光学任务是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相机拍摄地球表面的照片,以获取全球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图像。 随着科技进步,空间光学技术逐渐从简单的图像获取发展为更加复杂和精确的观测手段。现代空间光学任务常常搭载高分辨率相机、光谱仪、干涉仪等多种仪器,可以对大气成分、云层特性、地表温度等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 3. 技术原理 空间光学技术的实现基于光学原理和仪器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光学原理 空间光学技术利用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进行观测。通过合理设计的光学系统,可以将目标物体反射或发射的光线聚焦到探测器上,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3.2 光学仪器设计 空间光学仪器需要考虑航天环境对仪器性能的影响,如重力、热量、辐射等。合理的仪器设计可以提高探测精度和稳定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空间光学技术获取的数据通常是大容量、高维度的信息,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常见的方法包括图像处理、谱线分析、模型模拟等,以提取目标信息并进行科学研究。 4. 应用领域 空间光学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

4.1 气象观测 空间光学技术可以通过观测大气成分、云层特性等参数,提供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数据支持。同时,它还可以监测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 4.2 地质勘探 空间光学技术可以对地表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测量,帮助科学家研究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并提供相关的预警和应急措施。 4.3 农业与林业 空间光学技术可以对农田和森林进行遥感监测,了解植被生长状态、土壤水分含量等信息,为农业生产和森林管理提供指导。 4.4 空间科学研究 空间光学技术在航天探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观测宇宙中的恒星、行星等天体,我们可以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揭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5.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突破,空间光学技术将继续发展壮大。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 5.1 高分辨率与高灵敏度 随着仪器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空间光学技术将实现更高分辨率和更高灵敏度的观测能力。这将使得我们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地球和宇宙中的目标。 5.2 多波段观测 未来的空间光学任务将会采用多波段观测模式,即同时观测多个波段的光线。这将提供更多样化和全面的数据,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应用。 5.3 自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的空间光学任务可能会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这将提高任务执行效率,并减少人为误差。 6. 结语 空间光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探测手段,在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设计、精确观测和科学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丰富而有价值的信息,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空间光学技术将继续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航天光学遥感器光学装调技术现状与展望

航天光学遥感器光学装调技术现状与展望 航天光学遥感器是现代卫星技术的关键之一,它能够以很大范围且高精度地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进而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然而,遥感器的性能与精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光学装调技术的实施则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篇论文将概述航天光学遥感器光学装调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光学装调技术是一种通过微调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改善成像设备的调整和校正。航天光学遥感器的成像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大气干扰、光学元件组装误差、望远镜镜片形变等。光学装调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这些影响因素,实现遥感器成像的优化,提高数据质量。 目前航天光学遥感器的光学装调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首先,在减小大气干扰方面,多种方法已被用于提高数据质量,例如通过气象预测模型对大气干扰进行预测,并对遥感器进行自适应优化;其次,利用高质量的光学元件,显著提升了成像的精度和清晰度。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航天光学遥感器的成像质量,使其在环境保护、天气预警、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航天光学遥感器的光学装调技术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首先,随着卫星结构向轻量化、微小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光学装调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次,新型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也将促进光学装调技术的发展。通过实时监测光学系统的性能,控制和调整光学元件的位置和角度,

应对变化的光学条件。最后,新型的光学材料和光学元件的研究和应用也将带来新的优化方案和成像调整方法。 综上所述,光学装调技术既是航天光学遥感器关键的技术手段之一,也是影响数据质量和成像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新型材料、新型装调方法、新型光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光学装调技术的未来将迎来新的发展。它将继续在卫星遥感技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支持。为了更好地实现光学装调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研究: 1. 光学元件的优化设计:光学元件的设计对于光学装调技术的精度和效果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光学系统,开发出定制化的优化设计方法。同时,我们还需要着重研究光学元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并针对这些问题研究相关的优化方案。 2. 光学系统的自适应调整:随着自适应光学系统技术的成熟,航天光学遥感器的光学装调技术也可以进一步优化。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的光学性能,自适应调整镜头的位置和角度,可以有效解决光学系统波动、振动等问题,提高图像质量。 3. 光学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光学装调技术中所使用的光学材料和器件对成像效果和精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新型光学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探索它们在提高光学装调技术中的应用效果。

微米纳米技术是指研究尺度在微米纳米范围的技术解读

绪论微米纳米技术是指研究尺度在微米纳米范围的技术,包括系统、器件及相应的材料与加工技术。 特点: 1.多数微米纳米系统、器件会保持宏观基本性质,这就为大型器件和系统微小型化提供了空间,而微小型化会带来占用空间、能量消耗、材料耗费、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巨大好处2.一些微米纳米尺度的系统、器件、材料具有宏观不具备的一些特殊性质,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功能 3.在微米纳米尺度上的科学研究还进行得很少,已有研究一般都停留在现象上,有关加工、操作和理论上的研究涉及较少 4.理论有别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为科学研究留下较大空间 5.加工方式特殊 6.交叉性和渗透性强 7.应用广泛 MEMS是将热、光、磁、化学、生物等结构和器件通过微电子工艺及其他微加工工艺加工到芯片上,并通过与电路的集成乃至相互之间的集成组成复杂的微型系统。 特点: 1.微小结构。体积小重量轻 2.智能化 3.交叉性与渗透性 4.具备集成电路的一些特点,如批量化、低成本等 纳米技术的分类: 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纳米结构、NEMS纳机电系统、纳米操作和纳米制造、纳米结构的检测与表征。 当把微机电系统的特征尺寸缩小到100纳米以下变成了纳机电系统,其特点是尺寸更小、质量更小、更灵敏精确、更低功耗,可用于精密测量,机械结构更高的固有频率,但噪声大,加工难度大。 对社会的影响: 新型材料、生物与医学、能源、环境、国土安区和反恐、科学发展 微纳米技术的应用微纳力学传感器包括微惯性、压力传感器、应变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微麦克风等。 压力传感器 把压力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传感器,分为绝对压力传感器和差压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应用早且广泛,是目前MEMS最大的市场之一,早期用于汽车发动机的进气管绝对压力(MAP)测量,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检测轮胎压力,其他的应用包括血压计、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方面。 微型惯性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和陀螺,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测量物体运动情况的一类传感器。 加速度计

空间遥感智能载荷及其关键技术

空间遥感智能载荷及其关键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人们对于空间遥感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空间遥感智能载荷,作为一种高级遥感装置,可以为航天器提供智能化的探测功能,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遥感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空间遥感智能载荷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遥感探测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数据传输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 首先,遥感探测技术是实现空间遥感智能载荷的核心技术。遥感探测技术主要包括平台探测技术和传感器探测技术。平台探测技术主要是将遥感载荷装配在有效载荷位置上,而传感器探测技术则是对于光学信号、微波信号、激光信号等进行探测。其中,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是常用的遥感探测技术。光学遥感主要利用航天器对于地球表面的反射或辐射能量进行探测,而微波遥感则是通过微波信号的反射和回波来得到目标的信息。 其次,智能化控制技术是空间遥感智能载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智能化控制技术涉及到载荷的动态姿态控制、自主导航、故障诊断等方面。针对航天器在太空环境中的高速运动和航迹偏差,需要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控制算法来实现空间遥感智能载荷的定位和控制。同时,为了保证遥感载荷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还需要实现控制软件和硬件的智能化升级和改造。 在数据传输方面,需要实现对于数据的高速传输和有效存储。对于空间遥感智能载荷产生的数据,需要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

如加密、压缩等方式进行传输和存储,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而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带宽和传输延时等因素。 最后,针对采集到的遥感图像数据,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这包括影像拼接、影像融合、影像分类和影像分析等方面。通过对所采集到的遥感图像进行精细化处理,可以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为航天和地质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出色的支撑。 综合来看,空间遥感智能载荷是一种集先进探测、智能化控制、高速传输和精细化处理为一体的高科技载荷装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不断提高空间遥感智能载荷的精度和效率,为人类探索宇宙和地球奠定更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空间遥感智能载荷已经成为了卫星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应用它提供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可以大大提高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效率和精确度。在军事、国土资源、环境监测、城市规划、气象预报、农业等领域,空间遥感智能载荷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中,遥感探测技术是实现空间遥感智能载荷的核心技术。目前,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已经成为了空间遥感探测技术中的主要手段。光学遥感技术利用光学器件来获取地表反射光谱信息,其分辨率也逐步提高到亚米级别,探测能力更加灵敏、精确。而微波遥感技术则利用微波信号来获取地表物理信息,分辨率、探测深度相对较高,受天气、时间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更加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 从空间远距离检测地球表面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 波强度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以获取大气、陆地或海洋环境信息的技术。它是通过传感器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以取得某种资料、数据,从而进行识别和分类。这是由于地球上各种物体都具有发射电磁波的特性,不同物体又具有互不相同的光谱特征,人们在事先掌握了各种物体的光谱特征后,只要借助某些手段收集、记录物体的不同性质的光谱特征,把这些特征信息与事先掌握的光谱特征进行比较,就可以区别不同的物体。因此,现代遥感技术由三部分组成:①遥感器。这种仪器能接收到物体发射或反射过来的电磁波,感知远处物体的性质。目前遥感器有航空摄影机、多光谱照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和微波雷达等。②遥感平台。是装载遥感器的工具。可用于飞机、气球、火箭、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等。③遥感图象处理。为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要求,需要对遥感器获取的原始图象进行处理。常用方法有光学的和电子学的两种,而目前以电子技术中的计算机数字处理最为重要。处理内容有图象整饰、几何纠正和镶嵌、特征提取和分类及各种专题处理。 遥感技术是在30年代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着空间 科学、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它包括研究各种地物的电磁波谱特性,研

制各种遥感器和遥感平台以及研究遥感信息的记录、传输、接收、处理方法和分析解释技术。还涉及到农林、水文、地质、气象、海洋、城市、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遥感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技术,与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有密切的联系。 遥感技术在检测地球表面物体时具有明显的优点:①可以远距离探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高度一般约1000千米,在地球资源卫星上拍一张照片,覆盖地面面积可达3400平方千米,甚至有时可以把半个地球拍在一张照片上。②肉眼只能感受到可见光,利用各种现代的探测仪器,既可感受到紫外波段和γ射线,也可感受到红外波段和微波。③能监测动态变化。地球资源卫星,每18天可覆盖地球一遍,每星期能拍摄和积累地面照片近万张,因此,利用遥感技术能及时反映地面景象,还可以对比分析环境的动态变化,赢得预测预报的时间。④遥感技术广泛吸收了材料、能源、激光、全息等新技术方面的成就,又涉及到空间物理、大气物理、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领域。因此,它是把天、地、生、物和人类活动广泛联系在一起的最先进的技术之一。目前,遥感技术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利用航空遥感,特别是航天遥感的发展,为地面大范围的勘测、找矿找水,为加速荒地、森林、水利和地热资源的调查,对监视农作物长势、病虫害,河、湖、海洋污染及森林草场火灾蔓延,以及河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五八所(北京空间机电研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五○八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集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于一体,以郭永怀院士、杨南生院士、王希季院士和林华宝院士为杰出代表的历代航天人,致力于空间光学遥感、航天器回收着陆、航天器复合材料成型与航天器火工装置四大专业的探索与研究,获得重要科技成果3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多项。研究所具有飞行器设计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飞行器设计、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5人。现有职工近千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150余人。 研究所拥有我国空间光学遥感器技术的最高水平,引导着国内空间光学遥感器领域多项前沿技术的发展,成功研制58台(套)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器,分别装备与返回式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等应用卫星,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和国土普查、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的单位,完成了武器数据舱、返回式卫星等30多种型号回收系统的研制,完成了七艘“神舟”飞船的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任务,回收成功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研究所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复合材料结构件和火工装置也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类航天器和武器装备。研究所以航天科技为依托,相继开发出TVC防火板、奇盾牌系列防护产品等民用产品,培育了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需求专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机械理论及设计、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飞行器设计 薪酬水平: 年收入6—10万元,解决北京户口,福利待遇优厚。保险、住宿等待遇按相关标准执行。 联系方式: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大红门路一号/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9号 邮寄地址:北京市9201信箱20分箱邮编:100076 联系人:林增威 邮箱:******************(邮件标题注明学校+专业+学历+姓名)

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 一、前言 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地理环境、自然和人文因素相 互作用的学科。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地理科学中的遥感应用也 越来越广泛。本文将从概念、分类、性能等方面对遥感技术在地 理科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概念 遥感技术,简称遥感,是指利用飞机、卫星等空间平台获取地 球表面信息的技术。遥感技术的核心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 地球表面信息。 地理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以空间为研究范畴,综合运用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构造、环境、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学科。 三、不同类型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 1.光学遥感 光学遥感是指利用红外、可见光和紫外线等光学方法采集地球 表面信息的技术。光学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地图制作、土地利用和覆盖分类、植被监测等领域。

地理科学中的光学遥感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利用SPOT卫星 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用于制作地图和测量地球表面的 高程;利用Landsat卫星获取的光学遥感影像可以用于土地利用与 覆盖分类;而在农业领域,光学遥感可用于监测作物生长状况、 早期灾害监测等方面。 2.雷达遥感 雷达遥感是指利用雷达波长进行地球表面信息获取的技术。与 光学遥感相比,雷达遥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在复杂地形和植被 覆盖区域下有更好的透视能力、无需受日照影响、夜间和云层下 工作能力强等。 在地理科学中,雷达遥感的应用领域广泛,如海洋和河流监测、灾害监测、土地覆盖分类等。例如,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 技术可以监测海洋表面波浪、潮汐、浪高、风速等;利用雷达遥 感可以监测地质灾害、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此外,雷达遥感 在林业、农业、气象、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3.激光雷达遥感 激光雷达遥感是指利用激光器将高能激光束照射到地面上,利 用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脉冲进行地球表面信息获取的技术。激光雷达遥感的主要优势是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高灵敏度、 三维立体成像等。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节 遥感(RS)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二节遥感(RS)技 术及其应用教案湘教版必修1 突破思路 森林大火、特大洪灾的监测,如果单靠人工进行,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全面的资料;而用遥感技术,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以便于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实际上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广,例如:资源普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军事侦察、海上交通和海洋渔业等。为便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教材以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淹没区估算为例,介绍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另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一些遥感图像,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并尝试判读、分析。RS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 遥感技术依其遥感仪器所选用的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纳遥感技术、物理场(如重力和磁力场)遥感技术。电磁波遥感技术是利用各种物体/物质反射或发射出不同特性的电磁波进行遥感的。其可分为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技术。按照感测目标的能源作用可分为:主动式遥感技术和被动式遥感技术。按照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按照遥感器使用的平台可分为: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地面遥感技术。按照遥感的应用领域可分为:地球资源遥感技术、环境遥感技术、气象遥感技术、海洋遥感技术等。 常用的传感器:航空摄影机(航摄仪)、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Multi Spectral Scanner,MSS)、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反束光导摄像管(RBV)、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range instru—ments)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ide—Looking Airborne Radar,SLAR)。常用的遥感数据有: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和MSS遥感数据、法国SPOT卫星遥感数据、加拿大Radarsat雷达遥感数据。遥感技术系统包括: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遥感应用: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海洋资源调查、测绘、考古调查、环境监测和规划管理等。目前,主要的遥感应用软件是PCI、ERMapper和ERDAS。 RS发展史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用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广义地讲,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术开始的。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 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并将航空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图等方面。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 随着空间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输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 在这期间,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扫描仪、多炮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仪

(完整)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及前景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及前景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正由示范性实验阶段步入全面推广的实用性阶段。地质灾害的日益严重和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抢灾救灾工作的时效性要求,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是极其必要的,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技术特点及其它相关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已使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成为可能。遥感技术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具有广阔的前景。全面推广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有待于遥感工作者和地质灾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历史回顾 近20年来,随着航空航天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磁波信息传输技术等的深入研究,遥感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实用化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国土资源调查与环境评价及灾害监测中。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国外,开展得较好的有日本、美国、欧共体等。日本利用遥感图像编制了全国1/5万地质灾害分布图;欧共体各国在大量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基础上,对遥感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识别不同规模、不同亮度或对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的分类方法,可以用GPS测量及雷达数据,监测滑坡活动可能达到的程度。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是在为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或为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防治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有关单位先后在雅砻江二滩电站、红水河龙滩电站、长江三峡工程、黄河龙羊峡电站、金沙江下游落渡、白鹤滩及乌东清电站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从80年代中期起,又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铁路等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90年代起,在主干公路及铁路选线,如京九铁路沿线等也使用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90年代末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中,各省(区)都设立了专门的中小比例尺“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主要是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特别是近年在重大工程论证中,都开展了工程地质遥感调查工作,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向山港跨海大桥等。 近20年的实践,摸索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即利用遥感信息源,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图像处理为辅,将重点区遥感解译成果与现场验证相结合,并利用其它非遥感资料,综合分析,多方验证。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已基本完成了示范性实验阶段,正走向全面推广的实用性阶段,在山区大型工程建设及江河湖库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遥感技术应用地质灾害调查,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成功的实例不多.充分利用航天遥感、差分干涉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及其集成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是未来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体系在地质灾害监测应用中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必要性 1、地质灾害的日益严重要求采用当代高新技术开展调查工作 人口、资源、环境与灾害是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了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空间和规模的迅速增大及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引起了一系列自然灾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占有重要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发展中国家每年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在我国灾害及其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中,据估计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灾害损失的35%。其中崩塌、滑坡、泥土流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浅表生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55%.这些灾害的一次性规模虽小于地震、洪涝灾害等,但其发生频度和涉及范围则远远高于和广于这两种灾害,一年的总损失约200亿元.我国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从云贵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的两个大陆坡度带范围内,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一次性伤亡人数在数十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数千万元以上的灾难性崩滑事件就达十余起,仅这些灾害所造成的人民生命损失已超过千人,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事后善后处理及整治费用则高达近十亿元,而由于灾害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所产生的间接损失则更是无法估量。

一种遥感器光轴微振动姿态解算方法

一种遥感器光轴微振动姿态解算方法 鲁之君;唐绍凡;李欢;田国梁 【摘要】静止轨道高光谱遥感器积分时间较长且谱段较多,成像品质受高频微振动影响较大,若要提高空间分辨率,则需准确地对其光轴微振动进行探测,并指导稳像系统进行矫正.针对光轴微振动探测问题,文章首先提出了一种将像移探测与微振动姿态解算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可对遥感器光轴沿俯仰、滚转方向高频微振动进行探测;其次以符合空间分辨率要求的遥感图像作为参考图像,基于摄影测量方法建立了一系列与参考图像存在确定光轴姿态差的测试图像,将参考图像与测试图像作为输入,并对其采样间光轴姿态差进行解算;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由仿真结果可知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对10μrad以下的光轴微振动进行探测.%Because the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or on stationary orbit has long integration time and many spectral bands, the image quality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high frequency micro vib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the optical axis micro vibration should be detected accurately to guide rectifying the image stabilization system. In view of the detection problem of the optical axis micro vibration, a detection method was firstly proposed, combining image motion detection with micro vibration attitude determinat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high frequency micro vibration along the pitching and the rolling directions of the optical axis. Secondly, taking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which conforms to the spatial resolution requirements, as the reference image, a series of test images which have the defined optical axial attitude difference with the reference image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photogrammetry. Taking the referenc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