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配合比管理制度

混凝土配合比管理制度

混凝土配合比管理制度
混凝土配合比管理制度

曹县祥隆商砼有限公司

混凝土配合比动态管理制度

一、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各原材料性能、混凝土的技术性能要求和用途,按照JGJ/T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规定进行计算,并经试拌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达到设计要求的情况,进行调整后确定生产用基准配合比。

二、配合比设计和应用除应符合JGJ/T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外,还应符合与混凝土性能要求及应用有关的,现行有效的,其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的规定。

三、根据本公司常用材料设计试配,确定出普通混凝土的系列配合比备用。系列配合比每年验证复核不得少于两次,均需有原材料试验、试配计算书、经验资料,同时结合快速测定水泥强度,以及有效的原材料和混凝土历史检测数据,对配合比进行确定。

四、混凝土生产用配合比的更换、调整前提和原则:

1、根据气候/环境或季节变化进行变更或调整:

①环境气温连续五天日平均温度在5℃以上,开始应用常温配合比;(在基准配合比基础上根据气温的高低变化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对生产配合比进行微调)

②环境气温连续五天日平均温度低于5℃,开始应用冬季施工配合比;(在基准配合比基础上根据环境气温实际变化情况更换适用于-10℃、-15℃或-20℃的环境温度的防冻型泵送剂并实时对配合比进行微调)

2、当原材料品质出现较大波动时(在原材料进场验收标准要求范围内),应根据品质变化情况,经试拌检验后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①水泥抗压强度、标稠用水量、粉煤灰需水量比、活性、烧失量、以及外加剂减水率变化等因素导致的预计混凝土强度等性能出现变化的或导致单方混凝土用水量出现较大波动的,为保证混凝土质量,调整胶凝材料用量或掺合料的取代率。

②砂、石的细度模数、颗粒级配出现较大波动应及时调整砂率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③因砂石含泥量、泥块含量出现较大波动,应调整胶凝材料用量、外加剂用量、等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④因外加剂减水、坍落度损失控制、以及根据施工实际需要调整混凝土流动性或凝结时间的,调整外加剂掺量。

⑤如原材料品种和产地有所变更、必须根据原材料检测结果对配合比依据以上方法和原则进行调整,或在重新设计和试配的前提下,更换配合比。

3、因环境温度暂时波动、运输距离、待料时间、施工方式、施工水平、等因素导致的可能影响到混凝土施工结构质量的情况,或为保证特殊施工方式和要求能顺利进行的情况,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及时对配合比进行相应微整。

五、根据阶段性的混凝土性能统计数据,对配合比进行基于兼顾性能质量和成本的进一步下优化,调整。

各等级混凝土常用配合比

常规C10、C15、C20、C25、C30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划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得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C:S:G=1:2.3:4.2,W/C=0.6。 常用等级 C20 水:175kg水泥:343kg 砂:621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51:1:1.81:3.68 C25 水:175kg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44:1:1.42:3.17 C30 水:175kg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 配合比为:0.38:1:1.11:2.72 .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参考: 水泥 品种混凝土等级配比(单位)Kng 塌落度mm 抗压强度N/mm2 水泥砂石水7天28天 P.C32.5 C20 300 734 1236 195 35 21.0 29.0 1 2.45 4.12 0.65 C25 320 768 1153 208 45 19.6 32.1 1 2.40 3.60 0.65 C30 370 721 1127 207 45 29.5 35.2 1 1.95 3.05 0.56 C35 430 642 1094 172 44 32.8 44.1 1 1.49 2.54 0.40 C40 480 572 1111 202 50 34.6 50.7 1 1.19 2.31 0.42 P.O 32.5 C20 295 707 1203 195 30 20.2 29.1 1 2.40 4.08 0.66 C25 316 719 1173 192 50 22.1 32.4 1 2.28 3.71 0.61 C30 366 665 1182 187 50 27.9 37.6 1 1.82 3.23 0.51 C35 429 637 1184 200 60 30.***6.2 1 1.48 2.76 0.47 C40 478 *** 1128 210 60 29.4 51.0 1 1.33 2.36 0.44 P.O 32.5R C25 321 749 1173 193 50 26.6 39.1 1 2.33 3.65 0.60 C30 360 725 1134 198 60 29.4 44.3 1 2.01 3.15 0.55 C35 431 643 1096 190 50 39.0 51.3 1 1.49 2.54 0.44 C40 480 572 1111 202 40 39.3 51.0 1 1.19 2.31 0.4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分析报告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混凝土的各组成材料数量之间的质量比例关系。确定比例关系的过程叫配合比设计。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经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粗集料、细集料和水,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和掺和料的应用日益普遍,因此,其掺量也是配合比设计时需选定的。 混凝土配合比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以1m3混凝土中各项材料的质量表示,混凝土中的水泥、水、粗集料、细集料的实际用量按顺序表达,如水泥300Kg、水182 Kg、砂680 Kg、石子1310 Kg;另一种表示方法是以水泥、水、砂、石之间的相对质量比及水灰比表达,如前例可表示为1:2.26:4.37,W/C=0.61,我国目前采用的量质量比。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配合比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原材料的技术性能及施工条件,确定出能满足工程所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各项组成材料的用量。其基本要; (1)达到混凝土结构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2)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要求。 (3)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和使用条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4)符合经济原则,节约水泥,降低成本。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一个计算、试配、调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步计算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实验室配合比、施工配合比设计4个设计阶段。首先按照已选择的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初步计算,得出“初步计算配合比”。基准配合比是在初步计算配合比的基础上,通过试配、检测、进行工作性的调整、修正得到;实验室配合比是通过对水灰比的微量调整,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配合比以确定水泥用量最小的方案;而施工配合绋考虑砂、石的实际含水率对配合比的影响,对配合比做最后的修正,是实际应用的配合比,配合比设计的过程是逐一满足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耐久性、节约水泥等要求的过程。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资料 在进行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前,需确定和了解的基本资料。即设计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和强度的标准差。 (2)材料的基本情况;包括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实际强度、密度;砂的种类、表观密度、细度模数、含水率;石子种类、表观密度、含水率;是否掺外加剂,外加剂种类。 (3)混凝土的工作性要求,如坍落度指标。 (4)与耐久性有关的环境条件;如冻融状况、地下水情况等。 (5)工程特点及施工工艺;如构件几何尺寸、钢筋的疏密、浇筑振捣的方法等。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三个基本参数的确定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实质上就是确定单位体积混凝土拌和物中水、水泥。粗集料(石子)、细集料(砂)这4项组成材料之间的三个参数。即水和水泥之间的比例——水灰比;砂和石子间的比例——砂率;骨料与水泥浆之间的比例——单位用水量。在配合比设计中能正确确定这三个基本参数,就能使混凝土满足配合比设计的4项基本要求。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例题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1] 一、基本要求 1.普通混凝土要兼顾性能与经济成本,最主要的是要控制每立方米胶凝材料用量及水泥用量,走低水胶比、大掺合料用量、高砂率的设计路线; 2.普通塑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主要参数参考下表 ; ②普通混凝土掺合料不宜使用多孔、含碳量、含泥量、泥块含量超标的掺合料; ③确保外加剂与水泥及掺合料相容性良好,其中重点关注缓凝剂、膨胀剂等与水泥及掺合料的相容性,相容性不良的外加剂,不得用于配制混凝土; 3 设计普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用excel编计算公式,计算过程中通过调整参数以符合表1给出的范围。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 干表观密度为2000~2800kg/m3的水泥混凝土。 2.1.2 干硬性混凝土stiff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时间(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2.1.3塑性混凝土plastic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的混凝土。 2.1.4流动性混凝土pasty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的混凝土。 2.1.5大流动性混凝土flowing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不小于160mm的混凝土。 2.1.6抗渗混凝土impermeable concrete 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 2.1.7抗冻混凝土frost-resistant concrete 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凝土。 2.1.8高强混凝土high-strength concrete 强度等级不小于C60的混凝土。 2.1.9泵送混凝土pumped concrete 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凝土。 2.1.10大体积混凝土mass concrete 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缝的结构混凝土。 2.1.11 胶凝材料binder 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2.1.12 胶凝材料用量binder content 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 2.1.13 水胶比water-binder ratio 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percentage of mineral admixture 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2.1.15 外加剂掺量percentage of chemical admixture 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常规C20,C25,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常规C20、C25、C30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凝土配合比通常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质量来表示,或以各种材料用料量的比例表示(水泥的质量为1)。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要求: 1、满足混凝土设计的强度等级。 2、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和易性。 3、满足混凝土使用要求的耐久性。 4、满足上述条件下做到节约水泥和降低混凝土成本。 从表面上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只是水泥、砂子、石子、水这四种组成材料的用量。实质上是根据组成材料的情况,确定满足上述四项基本要求的三大参数: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 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 划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得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C:S:G=1:2.3:4.2,W/C=0.6。 1常用等级: C20 水:175kg水泥:343kg 砂:621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51:1:1.81:3.68 C25 水:175kg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44:1:1.42:3.17 C30 水:175kg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 配合比为:0.38:1:1.11:2.72 2 混凝土强度及其标准值符号的改变 在以标号表达混凝土强度分级的原有体系中,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用“R”来表达。 根据有关标准规定,建筑材料强度统一由符号“f”表达。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为“fcu”。其中,“cu”是立方体的意思。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fcu,k”表达,其中“k”是标准值的意思,例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时,fcu,k=20N/mm2(MPa),即立方体28d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0MPa。 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普遍采用90d或180d龄期,故在C符号后加龄期下角标,如C9015,C9020指90d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20MPa的水工混凝土强度等级,C18015则表示为180d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 3 计量单位的变化 过去我国采用公制计量单位,混凝土强度的单位为kgf/cm2。现按国务院已公布的有关法令,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在该单位体系中,力的基本单位是N(牛顿),因此,强度的基本单位为1 N/m2,也可写作1Pa。标号改为强度等级后,混凝土强度计量单位改以国际单位制表达。由于N/m2(Pa),数值太小,一般以 1N/mm2=106N/m2(MPa)作为混凝土强度的实际使用的计量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毫米”或“兆帕”。

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方案

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方案 一、目的 根据原材料的技术性能及施工条件,合理选择原材料并确定出能满足工程所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各项组成材料的用量,要确定单方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最佳相对用量。 混凝土配合比调整的基本要求: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满足耐久性的要求;满足施工所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节约水泥,降低成本。二、现有数据整理 自2012年9月21日开始混凝土抗压强度试块制作,目前已收集混凝土试验 1、13#配合比达到设计强度要求。(C20混凝土) 2、01#和08#配合比达不到设计强度,且试验组数不足,需进一步制作试块,积累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调整。 3、通过数据经筛选,主要进行01#、08#和13#配合比的和你试块制作。 4、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混凝土试验目标强度应为设计值的 1.15倍。 三、配合比调整 1、在01#、08#和13#配合比的基础上,进行试块制作。 2、在调整配合比中的W/C,按照+5kg含量为一梯度,进行调整,预计制作至少调整4个梯度,即+5kg、+10 kg、+15 kg、+20 kg。 3、每种配合比的试块初步定为20组。 四、试块制作计划 (一)混凝土试块制作程序

受现阶段的气候影响,大气平均温度已降低至-10℃以下,所有临建道路及模拟实体构件暂停施工和制作,在正式工程施工前,将采用人工拌制混凝土和制作试块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数据采集工作。 混凝土试块制作程序: 1、将砂倒在拌板上,然后加入水泥,用铲自拌板一端翻拌至另一端,来回重复,直至充分混合,颜色均匀,再加上石子,翻拌至混合均匀为止。 2、将干混合物堆成堆,在中间形成一凹槽,将已称量好的水倒约一半的凹槽中(勿使水流出),然后仔细翻拌,并徐徐加入剩余的水,继续翻拌,每翻拌一次,用铲在拌合物上铲切一次,直到拌合均匀为止。 3、拌合时力求动作敏捷,拌合时间从加水时算起,应大致控制住在4~5min。 4、将试模内壁涂一薄层矿物油,编号待用。 5、将拌合物一次装入试摸并稍高出摸口,用镘刀沿试模内壁略加插捣后,移至振动台上,开动振动台,振动至表面出现水泥浆为止,刮去多余拌合物并用镘刀沿模口磨平。 6、试件养护: (1)成型后的试件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覆盖,防止水分蒸发,并在室温(20±5)℃环境中静置1~2昼夜,拆模编号。 (2)拆模试件立即送至检测中心,放在标准养护室内养护。 比调整和试块制作,并制作新的试块制作计划。 五、确定施工配合比 1、通过收集的试验数据,绘制强度和W/C关系图,或采用插值法,选用略大于配置强度的配合比作为本工程的施工配合比。 2、当原材料质量发生显著变化时,需重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

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例题

高强(C6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1] 基本特点: 1)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质量480±20kg; 2)水泥用量不低于42.5级,每立方米水泥质量不超过400kg; 3)砂率0.38~0.40,砂率尽量选小些,以降低粘度; 4)使用掺合料取代部分水泥,宜矿渣(10%~20%)与粉煤灰(10%~15%)复掺; 5)优先选用聚羧酸减水剂,并复配有相容性良好缓凝剂与消泡剂; 6)粗骨料粒径不应大于31.5mm,如果强度等级大于C60,其最大粒径不应大于25mm;7)粗骨料的针片状含量不宜大于5.0%; 8)粗骨料的含泥量不应大于0.5%,泥块含量不宜大于0.2%; 9)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宜大于2.6; 10)细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2.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

3 基本规定 3.0.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配制强度、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规定。3.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粗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2%。 3.0.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3.0.4的规定,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表3.0.4的限制。 表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3.0.5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3.0.5-1的规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3.0.5-2的规定。 表3.0.5-1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注:①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之外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时,混凝土中水泥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应不大于按普通硅酸盐水泥用量20%计算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 ②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复合掺合料的最大掺量可增加5%; ③复合掺合料中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任一组分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C50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1,设计依据及参考文献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J64-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国内公路招标文件范本》之第二卷技术规范(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手册》——刘长俊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确定钢纤维掺量: 选定纤维掺入率P=1.5%, T0=(78.67*P)kg=78.67*1.5=118kg; 3,确定水灰比 取W/C=0.45 (水灰比一般控制在0.40-0.53); 4,确定用水量: 取W=215kg(用水量一般控制在180-220kg),施工中采用掺用UNF-2A型高效减水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1%,减水率达10%,但考虑钢纤维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且施工中容易结团,故在试配中不考虑其减水效果,在试拌过程中观察其坍落度及施工性能。 5,计算水泥用量: C O=W O/(W/C)=215/0.45=478kg; 6,确定砂率: 取S P=65%(从强度和稠度方面考虑,砂率在60%-70%之间); 7,计算砂石用量: 设a=2 V S+G=1000L-[(W O/ρw+C O/ρc+T O/ρt+10L*a)] =1000L-[(215/(1/L)+478/(3.1/L)+118/(7.85/L)+10L*2)] =1000L-404L=596Lkg; S O = V S+G * S P * ρs=596 * 0.65 * 2.67 = 1034kg; G O = V S+G * (1-S P)*ρs = 596*0.35*2.67kg/L=557kg;

8,初步配合比: C O:S O:G O:T O:W O:W外= 478 : 1034 : 557 : 118 : 215 : 4.78 kg/m3 = 1: 2.16 : 1.17 : 0.25: 0.45 : 1% 9、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试拌材料用量为: 水泥:砂:碎石:钢纤维:水:减水剂 = 11: 23.76: 12.87:2.75:4.95:0.11 kg; 拌和后,坍落度为10mm,能符合设计要求。观察拌和物施工性能: 棍度:中;保水性:少量;含砂:多; 拌和物在拌和过程中比普通砼困难,较难搅拌,但经机械振捣易密实。 6、经强度检测(数据见试表),28天抗压符合试配强度要求,故确定该配合比为基准配合比,即: 水泥: 砂: 碎石: 钢纤维: 水: 减水剂 = 11 : 23.76 : 12.87 : 2.75 : 4.95 : 0.11 kg = 1 : 2.16 : 1.17 : 0.25 : 0.45 : 1% = 478 : 1034 : 557 : 118 : 215 : 4.78kg/m3

C50箱梁混凝土配合比选定报告

C50箱梁混凝土配合比选定报告 1 概述 吉图珲铁路客运专线箱梁预制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研究是客运专线箱梁生产质量的关键,是实现我梁场创优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箱梁使用的高性能混凝土,除满足施工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满足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包括抗裂,抗冻融,抗渗,抗氯离子电通量,其核心就是要具备高度的密实性和引入一定的含气量;其二,必须满足泵送要求,特别强调混凝土的坍落度一小时经时损失,和泵送过程损失;其三,对和易性能的要求,因高性能混凝土的大坍落度,大流动度, 若和易性能不好,容易造成混凝土离析,泌水,不能满足桥梁的内实外美的要求。 我中铁十一局集团桥梁有限公司安图制梁场试验室于2011年6月开始进行配合比试验工作,包括原材料的试验,配合比的设计和试验等工作。现已经完成C50预应力混凝土的配合比的试验工作,并选定了基本配合比。 2 配合比试验配制原则 我试验室按照《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2004]120号、《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5]101号、《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等依据选定配合比: 2.1 进行原材料的比选试验,确定品质性能符合《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要求的水泥,粉煤灰、砂石、外加剂和水用于混凝土试配。 2.2 混凝土的配合比重要参数: 2.2.1标准规定C50箱梁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不超过490kg,其最低量按最不利环境作用等级(H4或L3或D4)设计时应该不低于360kg/m3; 2.2.2水胶比按最不利环境作用等级(H4或L3或D4)设计考虑时,不大于0.35; 2.2.3 矿物掺合料掺量:采用单掺或者双掺技术时,粉煤灰的掺量都不宜大于30%; 2.2.4碱含量,当采用砂浆棒法膨胀率在0.10-0.19%之间的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时,各种材料带入的碱含量总和不大于 3.0 kg/m3; 2.2.5氯离子含量,各种材料带入的氯离子总量不大于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2.2.6不同环境下,混凝土的三氧化硫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0% 2.3 混凝土拌和物性能:

C混凝土配合比

C混凝土配合比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C30水:175kg水泥:461kg砂:512kg石子:1252kg 配合比为:0.38:1:1.11:2.72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 依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J64-2000)以及《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一、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 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cu,0≥fcu,k+1.645σ 其中: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N/mm2)。取σ=5.00(N/mm2);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N/mm2);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取fcu,k=20 (N/mm2); 经过计算得:fcu,0=20+1.645×5.00=28.23(N/mm2)。 二、水灰比计算 混凝土水灰比按下式计算: 其中: σa,σb——回归系数,由于粗骨料为碎石,根据规程查表取 σa=0.46,取σb=0.07; fce——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取48.00(N/mm2);

经过计算得:W/C=0.46×48.00/(28.23+0.46×0.07×48.00)=0.74。 三、用水量计算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干硬性和朔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 1)水灰比在0.40~0.80范围时,根据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其用水量按下两表选取: 2)水灰比小于0.40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宜按下列步骤计算: 1)按上表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用水量增加5kg,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 2)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mwa——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mw0——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kg); β——外加剂的减水率,取β=500%。 3)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 混凝土水灰比计算值mwa=0.57×(1-500)=0.703 由于混凝土水灰比计算值=0.57,所以用水量取表中值=195kg。 四、水泥用量计算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可按下式计算: 经过计算,得mco=185.25/0.703=263.51kg。 五.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计算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计算书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计算书 依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J64-2000)以及《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一、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 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 cu,o≥ f cu,k+1.645σ 式中: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N/mm2).取σ = 6.00; f cu,0----混凝土配制强度(N/mm2); f 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取f cu,k = 50.00; 经过计算得:f cu,0 = 50.00 + 1.645 × 6.00 = 59.87(N/mm2)。 二、水灰比计算: 混凝土水灰比按下式计算: W/C=αa×f ce/(f cu,0+αa×αb×f ce) 式中: αa,αb──回归系数,由于粗骨料为碎石,根据规程查表取αa = 0.46,αb = 0.07; f ce──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MPa),取59.33; 经过计算得:W/C=0.46 × 59.33/(59.87 + 0.46 × 0.07 × 59.33) = 0.44。 实际取水灰比:W/C=0.44. 三、用水量计算: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 1) 水灰比在0.40~0.80范围时,根据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其用水量按下表选取:

2) 水灰比小于0.40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 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宜按下列步骤计算: 1) 按上表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用水量增加5kg,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 2) 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m wa= m w0(1-β) 式中:m wa──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m w0──未掺外加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β──外加剂的减水率,取β=10.00%。 3) 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 由于混凝土水灰比计算值小于0.40,所以用水量取试验数据m w0=215.00kg。 m wa=215×(1-0.10)=193.50kg。 四、水泥用量计算: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基准水泥用量可按下式计算: m c0= m w0/(W/C) 经过计算,得m c0=215.00/0.40 = 537.50(kg) 粉煤灰的取代率(βc),查<<建筑施工计算手册>>表10-31,取15.00%。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 c,按下式计算: m c= m co(1-βc) 经过计算,得m c=537.50 ×(1 - 15.00%)=456.88(kg)。 五、粉煤灰用量计算: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配合比计算案例-C3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配合比计算案例 某高层办公楼的基础底板设计使用C30等级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工艺。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以下简称《规程》)JGJ 55的规定,其配合比计算步骤如下: 1、原材料选择 结合设计和施工要求,选择原材料并检测其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1)水泥 选用P.O 42.5级水泥,28d胶砂抗压强度48.6MPa,安定性合格。 (2)矿物掺合料 选用F类II级粉煤灰,细度18.2%,需水量比101%,烧失量7.2%。 选用S95级矿粉,比表面积428m2/kg,流动度比98%,28d活性指数99%。 (3)粗骨料 选用最大公称粒径为25mm的粗骨料,连续级配,含泥量 1.2%,泥块含量0.5%,针片状颗粒含量8.9%。 (4)细骨料 采用当地产天然河砂,细度模数 2.70,级配II区,含泥量 2.0%,泥块含量0.6%。 (5)外加剂 选用北京某公司生产A型聚羧酸减水剂,减水率为25%,含固量为20%。 (6)水 选用自来水。 2、计算配制强度 由于缺乏强度标准差统计资料,因此根据《规程》表4.0.2选择强度标准差σ为5.0MPa。 表4.0.2 标准差σ值(MPa)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C20C25~C45 C50~ C55 Σ 4.0 5.0 6.0 采用《规程》中公式4.0.1-1计算配制强度如下: (4.0.1- 1)式中:f 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 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计算结果:C30混凝土配制强度不小于38.3MPa。 3、确定水胶比 (1)矿物掺合料掺量选择(可确定3种情况,比较技术经济) 应根据《规程》中表3.0.5-1的规定,并考虑混凝土原材料、应用部位和施工工艺等因素来确定粉煤灰掺量。 表3.0.5-1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注:1 采用其它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 2 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3 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 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 综合考虑:方案1为C30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30%。 方案2为C30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30%,矿粉掺量10%。 方案3为C30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25%,矿粉掺量20%。 (2)胶凝材料胶砂强度 胶凝材料胶砂强度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GB/T 17671规定执行,对3个胶凝材料进行胶砂强度试验。也可从《规程》中表5.1.3选取所选3个方案的粉煤灰或矿粉的影响系数,计算f b。

C30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书

C30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书 配合比设计说明:本配合比严格按照《现代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手册》的要求进行设计。 设计强度fcu.k=30Mpa,坍落度180~220mm。强度保证率为95%,强度保证系数t=1.645,标准差σ=5,采用机械搅拌。材料说明: 1.水泥:采用广元海螺水泥有限公司P·O4 2.5R普通硅酸盐水泥,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2.砂:选用利川鸿达石场粗砂,自检合格。 3.碎石:选用方石砂石场5~31.5mm碎石。掺配比例:5~10mm占65%,16~31.5mm占35%。 4.水:符合混凝土用水要求。 5.外加剂:山西凯迪高 效减水剂.减水率1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如下: 一.初步计算配合比 1.确定试配强度:f cu.o=f cu.k+t×σ=30+1.645×5=38.2Mpa 2.计算水灰比:w/c=αa×f ce/(f cu.o+αa×αb×f ce)=0.46×1×42.5/(38.2+0.46×0.07×42.5)=0.49 (式中:αa=0.46 αb=0.07 f ce=γc·f ce·g=42.5) 3.选定用水量:碎石最大粒径31.5mm,坍落度在180-220mm,

查表得用水量m wo=215Kg,掺外加剂后用水量为:m wo,=m wo×(1-0.15)=205×0.85=183 Kg 4.计算水泥用量:m co=m wo/(w/c)=183/0.49=373Kg 5.确定减水剂用量:373×0.01=3.73Kg 6.确定砂率:按规范查表得ρs=45% 7.确定粗集料用量(假定混凝土容重为2400Kg/m3) m co+m so+m Go+m wo=2400 m so/(m so+m GO)= 45% 解此方程组得:m so=830Kg m Go=1014Kg 8.确定初步配合比 C:S:G:W:减水剂=373:830:1014:183:3.73 =1:2.22:2.72:0.49:0.01 9.试拌并确定基准配合比 按照初步配合比进行试拌调整:当水泥用量增至436Kg,W/C=0.48, ρs=43%时,坍落度满足设计要求,并且粘聚性、保水性都较好,满足施工和易性的要求。实测混凝土表观密度为ρ=2400 Kg/m3。 基准配合比为:C:S:G:W:减水剂=436:754:1000:210:4.36 =1:1.73:2.29:0.48:0.01 水灰比增加0.03的配比为:C:S:G:W:减水剂=412:765:1013:210:4.12=1:1.86:2.46:0.51:0.01

混凝土配合比原始记录

共3页第1页 校核: 主检: 配比名称 (设计、施工要求) 抗渗混凝土(泵送) C30及P6,坍落度100~120mm 委托编号 HP0700001 样品编号 HP0701001 试验环境条件 温度20±5℃ 湿度>50% 检验类别 委托检验 施工方法 机械振捣 收样日期 2007.01.06 检测依据 JGJ55-2000 试配日期 2007.01.08 材料情况 水泥 砂 石子 外加剂 水 膨胀剂 粉煤灰 山东水泥厂 P.O32.5R 安定性合格 预测强度合格 泰安 中砂 μx=2.7 含泥量0.5% 泥块含量0.3% 济南 碎石 符合5~25mm 含泥量0.5% 泥块含量0.3% 针片状0.7% 省建科院 NC -4泵送剂 液状 掺量2.5% 饮用水 省建科院 PNC 膨胀剂 粉状 掺量8% 黃台电厂 Ⅱ级 配合比 计算式 1、计算配制强度f cu ,o =f cu ,k +1.645σ=30.0+1.645×4.0=36.6 (MPa) 2、确定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ce f =32.5×1.10 ≈36 (MPa) 3、计算水灰比W/C=a α.ce f /(f cu ,o +a α.b αce f )=0.46×36/(36.6+0.07×0.46×36)=0.44 4、确定用水量m wa =180(kg/m 3) 5、计算水泥用量1c m =180/0.44=409( kg/m 3 ) 6、确定粉煤灰用量:取代率f =15%,超量系数K =1.3 mf =409×15%×1.3=80( kg/m 3 ) 7、计算膨胀剂用量p m =409(1-15%)×8.0%=28( kg/m 3 ); 8、计算外加剂用量j m =[409(1-15%)+409×15%×1.3] ×2.5%=11( kg/m 3 ) 9、实际水泥用量1co m =409(1-15%)×(1-8%)=320 ( kg/m 3 ) 10、确定砂率βs=35% 11、假定混凝土的重量2420 kg/m3得:mg=1171 ( kg/m 3 ) ms=631-(409×15%×1.3/2.2-409×15%/3.1)×2.6=588( kg/m 3 ) 试件尺寸 100×100×100 (mm ) 试配体积 25L/35 L 试配方法 机械搅拌、振实 计 算 配合比 材料名称 水泥 砂 石子 外加剂 水 膨胀剂 粉煤灰 每m 3 砼材料用量(kg) 320 588 1171 11 180 28 80 重量配合比 1 1.84 3.66 0.03 0.56 0.09 0.25 试配重量(kg) 8.00 14.70 29.28 0.28 4.50 0.70 2.00 拌合物 性 能 坍落度 105 mm 保水性 良好 粘聚性 良好 表观密度 2410 kg/m 3 / / / / 调整情况 不需调整(若调整,写明如何调整?调整后拌合物性能?) 备 注:此计算配合比可作为强度试验用基准配合比。(若经调整,写明调整后配合比) 主要设备 名称、型号 搅拌机 振动台 / / / 设备编号 SB/H-01 SB/H-02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一、概述 混凝土吉各组成材料用量之比即为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就是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和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通过计算和试配调整,确定出满足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用量。本节阐述水泥、水、细集料和粗集料四组分的组成设计。 1.混凝土配合比表示方法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表示方法,有下列两种: 1)单位用量表示法 以每1㎡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用量表示,例如:水泥:水:细集料:粗集料=330㎏:150㎏:706㎏:1264㎏。 2)相对用量表示法 以水泥的质量为1,并按“水泥:细集料:粗集料;水灰比”的顺序排列表示,例如1:2.14:3.82;W/C=0.45. 2.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下列四项基本要求: 1)满足结构物设计强度的要求 不论混凝土路面或桥梁,在设计时都会对不同的结构部位提出不同的“设计强度”要求。为了保证结构物的可靠性,采用一个比设计强度高的“配制强度”,才能满足设计强度的要求。 2)满足施工工作性的要求 按照结构物断面尺寸和形状、配筋的疏密以及施工方法和设备来确定工作性(坍落度或维勃稠度)。 3)满足环境耐久性的要求 根据结构物所处环境条件,如严寒地区的路面或桥梁、桥梁墩台在水位升降范围等,为保证结构的耐久性,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应考虑允许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4)满足经济性的要求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水泥,合理地使用材料,以降低成本。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计算“初步配合比” 根据原始资料,按我国现行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计算初步配合比,即水泥:水:细集料:粗集料=m co:m wo:m so:m go。 2)提出“基准配合比” 根据初步配合比,采用施工实际材料,进行试拌,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调整材料用量,提出一个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基准配合比”,即m ca:m wa:m sa:m ga。 3)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以基准配合比为基础,增加和减少水灰比,拟定几组(通常为三组)适合工作性要求的配合比,通过制备试块、测定强度,确定既符合强度和工作性要求,又较经济的试验室配合比,即m cb:m wb:m sb:m gb。 4)换算“施工配合比” 根据工地现场材料的实际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即m c:m w:m s:m g。或1:m w/m c:m s/m c:m g/m c。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实例JGJ55201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实例(JGJ/T55-2011) 一、已知:某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30,施工要求坍落度为75~90mm, 使用环境为室内正常环境使用。施工单位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取5.0MPa。所用的原材料情况如下: 1.水泥:4 2.5级普通水泥,实测28d抗压强度f ce为46.0MPa,密度ρc=3100kg/m3; 2.砂:级配合格,μf=2.7的中砂,表观密度ρs=2650kg/m3;砂率βs取33%; 3.石子:5~20mm的卵石,表观密度ρg=2720 kg/m3;回归系数αa取0.49、αb取0.13; 4. 拌合及养护用水:饮用水; 试求:(一)该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试验室配合比)。 (二)如果此砼采用泵送施工,施工要求坍落度为120~150mm,砂率βs取36%,外加剂选用UNF-FK高效减水剂,掺量0.8%,实测减水率20%,试确定该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假定砼容重2400 kg/m3)。

解:(一) 1、确定砼配制强度 f cu , 0 =f cuk+1.645σ=30+1.645×5 = 38.2MPa 2.计算水胶比: f b = γf γs f ce =1×1×46=46 MPa W/B = 0.49×46/(38.2+0.49×0.13×46)= 0.55 求出水胶比以后复核耐久性(为了使混凝土耐久性符合要求,按强度要求计的水灰比值不得超过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否则混凝土耐久性不合格,此时取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作为混凝土的水灰比值。) 0.55小于0.60,此配合比W/B 采用计算值0.55; 3、计算用水量(查表选用) 查表用水量取m w0 =195Kg /m 3 4.计算胶凝材料用量 m c0 = 195 / 0.55 =355Kg 5.选定砂率(查表或给定) 砂率 βs 取33; 6. 计算砂、石用量(据已知采用体积法) 355/3100+ m s0/2650+ m g0/2720+195/1000+0.11×1=1 a b cu,0a b b /f W B f f ααα= +

c30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c30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 篇一: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 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 一、设计依据: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2、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XX)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4、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手册(张应力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5、岱山县衢山岛枕头山至潮头门公路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二、工程要求:1、强度等级:c302、拌合方法:机械3、坍落度:70-90mm 4、部位:进洞管棚护拱及隧道设备槽室预制钢筋砼盖板等三、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确定该配合比的材料和最佳配合比例。四、材料选用: 1、水泥:采用浙江桐星水泥磨粉有限公司生产的“桐星”牌p.c32.5水泥 2、粗集料:采用舟山高深石业有限公

司生产的碎石,级配采用4.75~16㎜和16~26.5mm各50%掺配,符合4.75~26.5mm连续级配要求,其级配和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见试验报告)。 3、细集料:采用衢山淡化砂,mx=2.44,通过该砂各项技术指标测定,均满足c30砼用砂要求(见试验报告)。 4、水:饮用水,符合砼用水要求。五、材料要求: 根据技术规范,c30砼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粗集料:碎石①、粗集料的技术要求: ②、粗集料的颗粒级配: 2、细集料:黄砂①、砂中杂质含量限值:②、砂的级配范围(Ⅱ区中砂) 六、砼配合比设计步骤:1、基准配合比(c30-b) ⑴、试配强度:fcuo=fcuk+1.645σ=30+1.645×5=38.2 ⑵、计算水灰比:w/c=aafce/fcu,o+aaabfce ● ● ● =0.46×36.7/38.2+0.46×0.07×36.7=0.43 fce=rcfce.g=1.13×32.5=36.7(mpa) ● 根据以往经验水灰比取:w/c=0.44 ⑶、依据JgJ55-2000规范,查表4.0.1-2。选择用水量:

混凝土配合比资料

混凝土配合比资料

砼原材料与配合比工序作业 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减少混凝土拌合物的离析和泌水。外加剂中的碱对硬化混凝土外观的影响和水泥一样,外加剂中的碱含量越低越有利于硬化混凝土外观颜色的控制和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 如果外加剂中掺有引气成分时,应选用优质的引气成分,不宜选用木钙、十二烷类的引气成分,因为这类引气成分引入的气泡直径大且稳定性差。另外,能够选择消泡剂来减少混凝土中气泡的产生。另外,外加剂的缓凝结时间不宜长,加外加剂后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宜控制在12h以内。 矿物掺合料 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具有滚珠效应,起到润滑作用,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从而改进了可泵性。现常见的矿物掺合料有矿渣粉和粉煤灰,选用磨细矿渣粉,目的是减少水泥掺量,从而减小水泥收缩,增加混凝土体积稳定,减少混凝土的干缩裂缝。混凝土表面密实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掺加优质粉煤灰可改进混凝土和易性,便于浇注成型。选用矿物掺合料,除了考虑其活性外,还应着重考虑其细度和颜色。矿物掺合料的颜色应均匀稳定,矿渣粉宜选用比表面积在4000cm2 /g以上S95级矿渣粉,粉煤灰宜优先选用I级粉煤灰,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掺

量为13%的范围内,因为掺量大将会影响混凝土的颜色。 特别重要的效果是掺加原状或磨细粉煤灰后,能够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热,减少绝热条件下的温度升高。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进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除了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和耐久性外,着重考虑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和浇筑时的坍落度。优选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能满足所拌制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保水性好,不易离析和泌水,坍落度损失小。混凝土外加剂的掺量应经试验确定,不宜超掺,超掺混凝土易离析泌水。为了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每方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宜小于350kg,因为胶凝材料少,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差,容易离析泌水。另外,对于普通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宜小不宜大,泵送浇筑的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于180mm,吊斗浇筑的混凝土坍落度宜小于150mm。如果施工过程原材料有变化,应重新试配。 混凝土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