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解析版)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2、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叙述,最贴切的一项是

( )

A、蒙古骑兵勇猛异常,南宋不堪一击,都城临安陷落

B、元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对临安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C、元虽有凶悍的蒙古骑兵,但也无法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繁荣依旧

D、元朝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但保持了临安的繁荣

3、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4、下列地区从元朝时开始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所设机构管辖的是( )

①台湾②新疆③西藏④云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任用汉人

B、设中书省

C、农桑立国

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6、中国有超过4 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 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沙土志》。而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7、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

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

D、游牧民族的胸怀

8、“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

A、改行汉法

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

10、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

A、蒙古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元朝的民族融合

11、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

12、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元朝实行“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重视农业生产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体现了对蒙古旧俗的尊重

13、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主要表现有( )

①地方设劝农官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④颁布“农桑之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4、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因为他( )

①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③熟知中原文明④立志变通创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五事奋者为上选,内三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材料反映了元代考查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有( )

①农桑兴废②社会秩序稳定与否③财政收入的多少

④战功的多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忽必烈改革建立的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御史台

D、大司农司

17、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主要逐渐转变为( )

A、行汉法

B、屯田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

18、下列对忽必烈改制中的政体更新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书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行中书省制的实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宣政院的设立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④民族分治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

A、屯田多少

B、编写农书

C、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D、农桑兴废

20、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2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1)从材料一中的图片你能提取到哪些信息?元代墓葬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分析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史》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纪世大典叙录·官制》(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元史纪事本末》卷100

材料二(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著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籍及金制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

——《元史》卷146(1)据材料一分析,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不同的观点是否有用?(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4)材料二中耶律楚材这样回答窝阔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5)耶律楚材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律?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三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室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元世祖忽必烈。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续文献通考》

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元史》

材料二(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到: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

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乏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

——《元史》

材料三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1)根据材料一,元世祖时期的生产方式与蒙古贵族初占中原时相比有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世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 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从“起朔漠”可知是蒙古族,又从“平西夏,灭女真……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知是蒙古族灭掉西夏、金、南宋完成全国统一,建立元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朝代的更替,解答的关键是读懂历史材料:“起朔漠”指的是兴起于大漠,由此推断为元代。

2、【答案】 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图①的蒙古骑兵反映了蒙古军队勇猛善战实现了统一。图②中的1276年后的临安是一片繁荣,反映了元统一后采用了汉法,被先进文化所征服。

【点评】本题考查读图和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认识当落后的民族征服了先进地区后,必然被先进地区的文明所征服。

3、【答案】 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汉法”是封建文化,而“旧俗”指的是蒙古族野蛮落后的习俗,其性质不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法”的先进性和“旧俗”的落后性的认识。

4、【答案】 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台湾和西藏在元代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域;新疆在汉代被纳入版图,云南则是在秦汉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的关键是记忆各个朝代的版图及行政区划。5、【答案】 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解题关键是要明确改制前的社会生产方式及汉化、封建化的根本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封建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封建化的含义:汉化、封建化的根本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封建化,由此回扣改革的具体措施,找到正确答案。

6、【答案】 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忽必烈首次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忽必烈首次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说明元朝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

7、【答案】 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年号“中统”的理解,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其目的和

影响。

8、【答案】 A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确保地方的独立性。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9、【答案】 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即农耕文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时代背景和汉化政策的含义。

10、【答案】 A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蒙古族采用“汉法”反映出为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蒙古族被迫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

【点评】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 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产生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作用和特点,结合元代以后的政治特点可以看出,元朝行省制度的产生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

12、【答案】 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元朝忽必烈转变了立国之本,废除游牧地区的旧俗,重视农业生产,加快了元朝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D项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改革措施的内容及作用:废除游牧地区的旧俗,重视农业生产,加快了元朝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这体现的是对先进文明的吸收。

13、【答案】 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14、【答案】 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行“汉法”的原因。忽必烈被中原先进文明所吸引,为巩固统治立志变通创新。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关于忽必烈行“汉法”的原因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5、【答案】 A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政府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是劝课农桑、增加人口、社会稳定、增加政府收入等,A项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得出有效信息的能力,“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反映了政府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是劝课农桑、增加人口、社会稳定、增加政府收入等。

16、【答案】 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管理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大司农司管理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管理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大司农司管理农业生产。

17、【答案】 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汉族文化,即农耕文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改制的作用及汉化政策的理解,结合时代背景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汉族文化,即农耕文明即可得出结论。

18、【答案】 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民族分治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故排除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忽必烈改制的作用的理解。

19、【答案】 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元朝为转变立国之本推行农业,制定了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以农桑兴废为原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所以农桑兴废就成为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

20、【答案】 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采用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是长治久安的根源。

【点评】本题主要是对根本原因的考查,采用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是长治久安的根源。

21、【答案】(1)蒙古文化习俗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这一变化反映出落后民族征服先进地区之后,必然会被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明所征服。

(2)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因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3)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桑辑要》。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第(1)问,要仔细分析图片含义;第(2)问,主要结合提取的信息来分析影响;第(3)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图片,提取的信息,归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结合历史背景和具

体措施及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22、【答案】(1)认为汉人对“本朝”无益,要彻底排斥汉人,把农耕地区全部变成牧场。没有采纳。

(2)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不难回答;第(2)问结合行省制度的有关史实来回答。

【点评】本题涉及到观点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概括材料的观点,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材料的观点进行分析。

23、【答案】(1)群臣认为汉人无用可杀,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反对群臣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耶律楚材认为应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

(2)有用。材料中所述史实有助于证明耶律楚材的观点是正确的。

(3)重建汉人的生产方式;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来的有能力之人。

(4)直接目的:促使窝阔台信任和起用“南国之臣”“儒臣”;根本目的:求得蒙古政权的巩固和长治久安。

(5)根本原因是使新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被征服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推进作用。说明了落后的征服民族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个历史规律。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四问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提取材料的信息;最后一问则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运用能力。

【点评】观点论证评价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历史思维素养,需要考生关注史观、史法、史证与史识等历史学科素养,注重考查生成思维与深层思维。在回答观点论证问题时,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或选择观点,或判断观点。接着是利用史实加以论证,注重史论结合和语言连贯,形成连贯性思维,而在论证过程中,不要只选用一个史实,最好结合多个史实来进行论证。最后加以总结提炼加以升华。在回答评价题(或评述,或评析)时,应注重背景、过程或内容、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4、【答案】(1)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出机关,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2)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3)①元世祖在统一过程中,挥戈征杀,给人民带来痛苦,也在一定时期内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促使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实行行省制度,加强边疆管理。元世祖在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巩固上所做的贡献,是应肯定的。

②元世祖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加剧民族矛盾,导致人民反抗,这是他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但他重视农业,凿通运河,开辟海运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加强对外交往;重视科技文化,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③总之,元世祖功大于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解题时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在评价忽必烈时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公正的作出评价。

【点评】观点论证评价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历史思维素养,需要考生关注史观、史法、史证与史识等历史学科素养,注重考查生成思维与深层思维。在回答观点

论证问题时,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或选择观点,或判断观点。接着是利用史实加以论证,注重史论结合和语言连贯,形成连贯性思维,而在论证过程中,不要只选用一个史实,最好结合多个史实来进行论证。最后加以总结提炼加以升华。在回答评价题(或评述,或评析)时,应注重背景、过程或内容、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5、【答案】(1)变化: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措施:农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相关法规制度,把农桑兴废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商业,设立专门机构,给予优惠政策(低息贷款、降低商税),鼓励商业发展。

(2)理解:蒙古征服中原地区,仍处于落后的游牧经济之下,为巩固统治而采用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经济措施,这一过程实现了蒙古族的封建化,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题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概括性较大,理论性较强,可结合材料作答。

【点评】观点论证评价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历史思维素养,需要考生关注史观、史法、史证与史识等历史学科素养,注重考查生成思维与深层思维。在回答观点论证问题时,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或选择观点,或判断观点。接着是利用史实加以论证,注重史论结合和语言连贯,形成连贯性思维,而在论证过程中,不要只选用一个史实,最好结合多个史实来进行论证。最后加以总结提炼加以升华。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与本主题更多相关点击进入: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 ____。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____,“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解析版)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2、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叙述,最贴切的一项是 ( ) A、蒙古骑兵勇猛异常,南宋不堪一击,都城临安陷落 B、元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对临安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C、元虽有凶悍的蒙古骑兵,但也无法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繁荣依旧 D、元朝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但保持了临安的繁荣 3、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4、下列地区从元朝时开始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所设机构管辖的是( ) ①台湾②新疆③西藏④云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任用汉人 B、设中书省 C、农桑立国 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6、中国有超过4 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 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沙土志》。而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7、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 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 D、游牧民族的胸怀 8、“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 A、改行汉法 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5课练习及答案

2xxx春人教历史七下第2—5课练习及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判断与摘要内容相符的皇帝是( ) 摘要一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摘要二历史上称他统治期间为“贞观之治”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答案】A 2、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答案】A 3、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 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A.日本派遗唐使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答案】A 4、唐玄宗统治后期,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的是() A.节度使B.县令C.郡守D.丞相 【答案】A 5、“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C 6、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 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A.艺术的繁荣状况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D.开放的社会局面 【答案】B 7、在唐朝对外交往中,与“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历史信息相关联的交往对象(国家)是()A.天竺B.新罗 C.波斯D.日本 【答案】D 8、七年级某历史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杨贵妃、杨国忠 C.黄巢、朱温 D.唐玄宗、唐肃宗 【答案】C 9、武则天曾下令,奖励能使所辖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D 10、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答案】B 11、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随遣唐使来华、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鉴真和尚B.阿倍仲麻吕 C.高僧玄奘D.马可?波罗 【答案】B 12、下列哪一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1】(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一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 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一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此时西方列强对外经济侵 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C.俄国、奥地利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D.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解析一战前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是一战结束后, 奥匈帝国分裂后才出现的,因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3.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阻止战争的爆发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解析从和平大会的主要任务看,这次会议将战争认作是一个国家的正当权 利,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侵略集团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 )。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互相勾结 D.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争斗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6

第7课忽必烈改制 msan ?珂冒血 * ? ? GONGG UTISR 迟XINKDNGJIAN 基础夯实 1. 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 A. 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差别不大 B. 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 C. 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 D ?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 解析7] “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意思是把北方草原看做统治的中心 ,言外之意就是“把中 原地区看做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文化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 2.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解析 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不可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 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 ) A. 确立了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 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C. 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诏令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农桑是国家的根本。 A 4. 元朝时“西域之士于 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 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 ( ) ①疆域辽阔 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各民族交往密切 ④新的民族出现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揭示了元朝疆域辽阔,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但并未表明这时出现了新的民族。 5. 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 ,可悉空其人以为 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 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基础练习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选择题 1.邓小平同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很多观点都有创新性,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下列有关邓小平观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③④②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1992年初;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1980年,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1982年中共十二大;因此只有选项①③④②符合题意,故选C。 2.不属于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共同点是() A. 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B. 明确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C. 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D. 会议地点在北京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ABD 项都属于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故选C。 3.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所说的“解放”是指( ) A.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 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 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D.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打破“两个凡是”和思想里的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舆论的准备,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新中国诞生;选项B土地改革;选项C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4.“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粉碎“四人帮” 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忽必烈改制 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 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答案:C 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A、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 3.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史实,B符合题意。 答案:B 4.下列属于忽必烈当政时的史实的是( ) ①登基颁布《即位诏》②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大系统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④命令编成《农桑辑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所给四项内容均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答案:A 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张家口北元贵族墓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同步习题(含答案)

《改革开放的起步》分层练习 基础题 1.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2.下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展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展开 C.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有关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④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土地改革 5.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能力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县群众对“大包干”的赞扬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二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多地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因此“松绑”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强音。 (1)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在什么地方?与此同时,还有哪个省也突破了“左”的农村政策的束缚? (2)这种“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试验,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农村改革制度? (3)根据材料二,指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有企业的“松绑”是怎样进行的。 ◆提升题 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下图为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标语牌。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新人教 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兴盛制度和民族的融合。 2、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历 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三、教学难点: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堂导入(2分钟)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第二步:学习新课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 做的。 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 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 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 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岳麓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套教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标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 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 为可能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 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 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年 德英 1892年 1879 1907年 奥匈俄 (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教材整理1 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 1.立志变通创新 (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 (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教材整理2政体更新 1.方案 体制的框架构建中原王朝按,”立政安民,设官分职,参辽金之遗制,援唐宋之故典“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 (1)在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 ①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 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 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 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 教材整理3转变立国之本 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 蒙古贵族 颁发诏令:严禁 (1) 黄河南北 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 , 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 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 , (2) 。 专掌全国 农桑水利 , 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3) 颁布 “ 。 ” 农桑之制 农桑辑要 (4) 》 重视技术指导:编成《 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广 高度重视 , 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 (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 在推行 行省制 、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 树。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 中原文明 在 , 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 和发展。 (1)阅读教材P45小字部分第3~7自然段:想一想,从《元史》记载的这些史料中,能够 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改革开放起步

改革开放起步(1978—1982)之经验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北京召开,实现了当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回顾改革开放起步之光辉历程,总结其经验,对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光辉历程:改革开放之起步 文革结束后,历经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华国锋同志在粉碎“四人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他缺乏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担负起新的一个历史重任的担子。随着“两个凡是”的提出,使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延续下来。中国的发展在徘徊中艰难行进。“两个凡是”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制约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邓小平和胡耀邦等人领导和支持下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开了种种压力,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其主题报告,并取得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第二、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三、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第四,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第五、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改革,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邓小平1979年3月30日向理论务虚会议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以后,党和政府的主要精力日益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国民经济作出了新的调整,并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79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使国民经济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改革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继续整顿现有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提高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方面的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原则,全面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有步骤的清理和解决建国以来历史遗留问题,调整社会政治关系,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以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标志,全面认识建国以来的历史道路,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了组织上的改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形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为农村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逐渐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束缚农业生产力的旧体制,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基层单位的自主权,即从解决企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入手的。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加上对外开放发展起来的一些经济形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格局。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走向民主政治 教案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本堂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应多收集一些感官资料,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丰富和生动起来,同时,在注重对学生知识引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让学生既领悟了知识,同时又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古代雅典贵族政治;梭伦改革的内容。难点:贵族政治的特点;对梭伦改革内容的分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1、雅典的贵族统治(政治制度) (1)确立:公元前7世纪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 (2)运作概况决策机构:战神山议事会 (3)进步作用:废除了、建立了、树立了、提供了 (4)局限性:少数贵族集体统治,缺少民从的监督和制约 2、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

恩格斯曾描述到:“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没有竖这种柱子的田地,大半都因未按期付还押款或利息而出售,归贵族高利贷者所有了;农民只要被允许作佃户租种原地,能得自己劳动生产品的六分之一以维持生活,把其余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新主人,那他就谢天谢地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父亲出卖子女——这就是父权制和专偶制的第一个果实!要是吸血鬼还不满足,那么他可以把债务人本身卖为奴隶。雅典人民的文明时代的欢乐的曙光,就是如此。”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梭伦(约630—560BC.)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他的诗人品质,虽以经商为业,却坚信道德胜于财富。他还在诗中谴责、抨击贵族的贪婪、专横和残暴。这些诗篇为他赢得了“雅典第一位诗人”的美誉。 梭伦首席执政官任满后,即放弃全部权利离开雅典去远游了。据说他到过埃及、塞普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一路上留下不少佳话和美谈。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 二、梭伦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沉重的负担解除了,土地回到平民手中;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为雅典民主制形成打下了阶级基础;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 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7忽必烈改制岳麓版选修1

课堂新坐标】 2016-2017 学年高中历史 第 2 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 革(下)学业分层测评 7 忽必烈改制 岳麓版选修 1 ( 建议用时: 40 分钟 ) [ 学业达标 ] 1.忽必烈即位后进行了政体更新,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 合题意。 答案】 B 2.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含④的选项。 答案】 D ①保护临安等城市, 使之不毁于战火 ②废除州县官世袭、 释放大批奴隶 派的挑战 ④坚持重用汉官、改行汉法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解析】 题中①②③④所述内容均是忽必烈推行“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的主要 措施。 答案】 A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 ③御史台——纠察百官 B 项符 ①理藩院 ②宣政院 ③澎湖巡检司 ④台湾府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 和琉球,大大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答案】 B 3.下列对忽必烈改制中的政体更新的评价, 表述正确的有 ①中书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行中书省制的实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 ③宣政院的设立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④民族分治缓和了民族矛盾, 有利于社会稳 A.①②③④ .①②④ C.②③④ .①②③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民族分治激化了民族矛盾, 不利于社会稳定,故排除 4.忽必烈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 的治国方略,即汗位前后他的主要措施有 ③粉碎顽固

第九课-改革开放-教案(详细版)

第9课改革开放 【学习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前一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这次会议上做出哪些重要决定? 生: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讲授,承上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们开始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新的内容——《改革开放》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相互合作的前提下,通读课本,结合导学案完成本节课的自主学习任务。(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板书】:对内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师:改革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目的是什么? 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师:既然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言外之意就是说以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什么?生:政社合一,统一经营、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师:在农村经济改革中,我国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什么? 生: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行动起来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后来党中央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向着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全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使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