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铁制农具和牛耕;手工业发展;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争霸战争;争霸战争与民族交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称霸原因的探究,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难点: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公元前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又如何呢?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春秋时期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哪些进步吗?有几位同学做了这样一些春秋场景再现,请大家说说它们是真还是假?

活动一:真假大考验

A.同学:我要播种一块土地,不过我已经不觉得很辛苦,因为有我心爱的老牛每天帮助我耕种。我们的国君还为我们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我的作物都能幸福的生长

B.同学:我是个聪明的播种者,在劳动中牛耕和铁制的农具帮助我深耕细作,所以我能有很好的收成

C.同学:我是一名手工业者,我能够制造青铜器、铁器、漆器,同时我还会纺织和煮盐

D.同学:我是个勤劳的人,我制作了很多漂亮的漆器,可是我的国君不允许买卖,所以这些东西我只能用来自己欣赏。

同学们,这些春秋场景的再现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你知道吗?

学生:A、B、C同学再现的场景是正确的,D同学再现的场景是错误的。

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经能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在农业上能够精耕细作,很多国君注意修建水利工程来灌溉农田.青铜制造、治铁业、漆器制作都有发展,商业能在规定的区域进行。教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的重要标志。

教师给出材料: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试诸壤土。(美金:指青铜,恶金:指铁)-----《国语·齐语》

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说明春秋时期齐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教师:正确。不仅如此,我们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时期铁器在我国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铁

制农具)。我们从文字和文物等方面都证实了春秋时期劳动工具的进步。虽然铁器的使用在春秋时期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却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铁犁

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牛耕耕地。而属货币的流通也为我们证实了当时商业活动的活跃。

[设计意图:通过真假大考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找寻答要免枯燥乏味的讲读,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重证的句

史学习观。]

教师过渡:春秋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进步,这说明经济上,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在向前发展。可是在政治上,周王室的统治却日渐衰落。

二、王室衰微

活动二:分组合作探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教师启发:与西周早期分封制作对比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封逐步遭到瓦解。周王室管辖的区域仅为洛邑,名为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向天子定期纳贡。周天子在财务上上甚至要依赖诸侯的支持。) 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同学们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了周天子操纵国家政权,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学生:诸侯纷纷争霸,群雄并起,必然使国家战乱不断

教师小结:西周分封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天子依附诸侯-----诸侯,争霸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总结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诸侯争霸

教师:周王室的势力下降,可是大的诸侯却日渐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控制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下面我们进入下一个活动,春秋故事会。

活动三:春秋故事会。(学生讲述春秋故事,展示讲故事资料)

主持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挑战周王室权威,争夺霸主地位。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家喻户晓的精彩故事。

同学1:齐桓公称霸:齐桓公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迅速齐国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者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同学2: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国执政,重耳就是晋文公。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晋文公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同学3: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同学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盐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同学5: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恒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或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同学6:管仲拜相:齐桓公即位后,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对齐桓公说:“如果你想治理齐国,做守成之君,用我就行如果你想称霸诸侯,非用管仲不可”。于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成就了一对明君和贤臣的美名。

主持人:感谢几位同学给我们带来这些精彩的故事,经过争霸战争,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霸主

教师:刚刚我们知道了很多春秋争霸的故事,同学们的精彩讲述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既充满了智慧又弥漫着血腥的古战场。这些护头甲胄和兵器就是那一段岁月最好

的见证吧。(多媒体展示图片:春秋护头铜胄、勾践剑和夫差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春秋争霸,线乱纷争的时代特点。]

教师过渡:正如同学们所说,在不断的争霸战争中,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成为春秋霸主。下面我们来探讨下,他们能够成为霸主的原因有哪些?

活动四:小组合作探究春秋霸主成功的原因。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任用贤能,“尊王攘夷”等恰当的政策。虚心纳谏,坚持不懈的个人品质等)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那么这些春秋霸主成功的因素能给我们哪些启迪呢?

学生:我们的国家要想强大也要重视人才,改革创新,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不断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树立人生远大的目标和追求。

[设计意图:知道大国间的较量实质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认识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透过现

象看本质的历史分析能力。]

教师:“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也。”孟子说“春秋无义战”。那么,你如何看待春秋争霸战争呢?春秋争霸战争有哪些影响呢?

活动五:结合教材和教师给出的材料,小组合作探究,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教师多媒体展示春秋争霸战争的形势图和史实资料)

多媒体出示史实资料:

(一)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苦,如郑国道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一《史记·周本纪》

学生:春秋争霸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同时也会使些小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土会扩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争霸战争中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师补充讲解:春秋争霸过程中,周王室衰微,战乱不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山东的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

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春秋初期140多个国家逐渐王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这就为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中原的华夏族在与周边的蛮、夷、狄、戎等少数民族交战中,接触频频繁。民族交融存在加强,所以,存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诸候国减少,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计意图;通过闭读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和图表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革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周王室的地位逐渐衰落,诸侯并起,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灾难,但也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统治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将是另一个格局时代-----战国

(四)、课堂练习

L、公元前751年,齐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代表

加,表明( D )

A周天子非常敬重齐桓公B齐相公有很大的号召力

C齐桓公“尊王攘夷”政策得到拥护D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被确认

2.下列对春秋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周天子失去往日权威B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秦穆公

C.楚国向中原扩张中的对手是晋国

D.曾经问鼎中原的是楚庄王

3.“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说的是春秋五霸中的( B )

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秦王赢政

4、下列人物属于春秋时期的霸主的有( A )

①齐桓公②晋文公③楚庄王④周平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春秋时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有( C )

①青铜农具的使用②铁制农具的使用③牛耕技术的推广

④并田制的实行

A.①②

B.③④C②③D.①④

(五)、板书设计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出现铁器农具和牛耕

手工业:规模的,专业化程度高

商业:商业活跃,金属货币流通

二、王室衰微:分封制的瓦解

周王室地位下降

三、诸侯纷争:春秋五霸

春秋争霸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2)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2.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烽火戏诸侯》

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

教师: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要求:结合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网络。

1.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

4.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

教师: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争战不休而得名。

(1)铁农具与以前的青铜器、石器相比较有哪些优势?有什么作用?

教师:与青铜器、石器相比较,铁农具更加锋利,而且比较便宜、可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教师:各地经济得到发展,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

阅读材料,论从史出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思考: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

答案: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阅读课本,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

展示:王室衰微的表现:

(1)分封制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小组讨论并总结诸侯争霸的原因.

诸侯争霸的原因:

(1)王室衰微

(2)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3)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讨论:

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春秋争霸,既要看到其弊端也要看到其客观作用)

展示:

一方面: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

另一方面: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四)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二是周王室衰微,三是诸侯争霸,要梳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各诸侯国经济得到发展,开始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开始进行争霸战争,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东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以及王室衰微的表现;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以及诸侯争霸的影响,了解齐桓公能成为第一个霸主的具体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

2.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争霸战争虽然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推行改革是促进生产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必经之路,初步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它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在位时修筑的。 2.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__(人物)时,__的创立,标志着__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__。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4.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和,重视兴修水利。 5.唐朝手工业:_______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_______,造型精美;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6.唐朝商业: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城_______规模宏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7.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8.唐太宗时,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_______。唐太宗把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_______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0._______年间,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1._______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逼近。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______。 12.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______ _的局面。 13._______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_______年,朱温建立了_______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4.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史称“_______”。 15.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局面的延续。此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6.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赵匡胤夺 取政权,建立北宋,以为东京,作 为,他就是。 17.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解除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_____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历史(上)解读

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解读 吴城一中袁国良 一、教材基本框架: 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按历史发展的线索由远及近依次展开,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虽然整套教材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但是并不完全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材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具有典型意义的“点”。也就是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具体的呈现方式,是按照时序分设单元,在单元的框架下设课,在每课中设子目。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课文前设: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课文旁设:相关史事:提供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叙述、历史小故事、人物赏析等。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人物扫描: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加以具体的介绍。课文后设:课后活动:以形式灵活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使学生观察、感受历史情境,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教材内容的总量减少,但为使历史发展线索更为清晰,更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如:?一些朝代的历史,例如东汉、两晋、五代时期的内容,使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得以贯通,前后相连。 ?一些反映历史上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史事,如东汉、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八课导案

第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隋唐时期书画的成就及代表人物、莫高窟艺术、隋唐乐舞 2、使学生把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开阔眼界与思维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教法学法】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知识链接】 多媒体播放视频舞蹈《千手观音》片段 导语:美轮美奂的舞蹈给予我们无尽的艺术享受,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千手观音”的图像正式保存在盛唐时期所绘的敦煌壁画中。这一舞蹈不仅采用了敦煌壁画中善良的千手观音形象,而且融入了盛唐乐舞的多向元素。它以恢宏的气势展现了大唐王朝的繁荣与昌盛,以绚烂夺目的色彩解释了辉煌的隋唐文化。今天就让我们在它的引领下走进这一艺术殿堂。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教材38页-40页,第一标题“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

题: 1.特点:大量吸收了______和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 2、著名的歌舞大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著名的舞蹈家: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法度精密。据说,宋朝人 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之为“宋体字”。我们课 本中,就有大量宋体字,你看它们与颜柳的书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达标检测】 1.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欧阳询 B.顔真卿 C.苏轼 D.柳公权 2.对隋唐乐舞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隋艺术家将中原乐舞与各族乐舞融为一体 B.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玄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 C.盛唐时流行的《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参与创编的 D.唐朝时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善于剑器舞 3.敦煌壁画的内容是() ①表现佛教故事②塑像姿态各异③塑像富于艺术魅力④描绘社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元朝疆域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 女真族兴起,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先后灭了辽和北宋。南宋开始后,金兵数次进攻南宋。南宋军民在抗战派将领岳飞等领导下,奋起抵抗金兵,给金兵以重创,特别是在郾城大捷后,抗金斗争一度出现很好态势。但当抗金斗争顺利发展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等投降派却杀害了岳飞,向金求和,后达成了宋金和议,从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岳飞抗金是本目的重点,而对岳飞本人及岳飞抗金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二、课程标准 掌握金的建立;了解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等基本史实和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金的建立;了解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等基本史实和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史实景儿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国内民族战争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女真政权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难点:正确评价岳飞抗金。 五、教学流程

真人 “ 俗勇悍,喜战斗,耐 饥,骑马上下崖壁如 渴苦辛 ,济江河不 、金的建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八 千 里 路 云 和 月 三 十 功 名 尘 与 土 教师: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和 爱戴,南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女真族何时建立的金?首领是谁?都城设立在哪里? 学生:12 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 展示《大金国志》 四 说女 飞用舟楫,浮马 而渡。 ” 真 女 教师:通过这些资料,反映出女真有什么品质呢? 学生:骁勇善战、彪悍、好战。 教师:当然资料展示的有些夸大的成分。除了这些品质之外,女真族同 时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王朝的祖先。 教师:女真建立了金,随着金的壮大,金灭辽,后 1127 年,金灭北宋。 展示:历史事实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这就是岳飞词中提到的“靖康耻”。同年南 宋建立。 教师:南宋的建立者是谁?定都? 学生:赵构,临安。 教师:赵构是谁的儿子?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后来南宋与金之间的战 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谁? 学生:岳飞。 活动:岳飞精忠报国,但是岳飞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岳飞抗金节节胜利的时候为什么会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并被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与评价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6、隋唐明清时期的著名帝王及活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 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 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 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 膨胀。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 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3.今天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来源于元朝。 五、明朝: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4.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六、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撤销 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 1.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 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目的、影响 3.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1.统治者认为…… 2.当时西方殖民者…… 实施只开放广州,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之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之最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3、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4、北京人遗址的地位: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5、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6、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7、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8、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9、祖国境内最早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 10、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居民 11、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半坡居民 12、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禹,被尊称为“大禹” 1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4、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15、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18、春秋诸侯争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19、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20、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2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23、战国时期修建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主建的都江堰 2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 25、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6、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27、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始于秦朝 28、、“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2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 3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西汉 3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 32、两次出使西域:张骞 33、纸最早发明于西汉 34、最早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的人是华佗 35、医圣:张仲景 3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3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38、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9、曹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官渡之战 40、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41、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4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贾思勰编的《齐民要术》 43、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的人是祖冲之 44、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45、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变化的几个 方面资料

教材修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 订情况(2)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2)本文所说的修订指的是部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9年8月第3次印刷版本相对于2019年6月第2次印刷版本所做出的修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1)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1.副标题“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修改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2.单元导语中“磨制工具”修改为“磨制石器”,“距今四五千年时”修改为“距今五六千年时”,并补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1课 3.第一段增加“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4.第2目标题“北京人的发现”修改为“北京人”。 5.“此后,又相继发现……”修改为“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现……”,“四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修改为“四个头盖骨化石”。 6.原“北京人的特征”一目取消独立性,删掉标题。

7.增加了新的一目“山顶洞人”,原为知识拓展内容,进入正文部分。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8.增加了一条“相关史事”,据原来的“知识拓展”栏目内容改写,在挖掘时间的叙述上有变化,且将“钻孔技术”修改为“挖孔技术”。 9.课后活动“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删掉了,替换为“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顺序有调整。 10.知识拓展更换为“碳-14年代测定”。 科学家发现,凡是和大气中的CO2进行过直接间接交换的含碳物质,都包含碳-14。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生命过程一旦终止,与大气环境进行交换的活动即告结束,不再补充碳-14,而且已有碳-14的水平值会按每573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减少。通过测定标本现存的碳-14水平值,并与原有水平值比对,就可以得出生物死亡或停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

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建立后的政策: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的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605年--610年 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时期:官吏选拔看门第,不看才能。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灭亡 灭亡原因: 1、征发大批劳动力,修大运河,长城驰道等。 2、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3、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当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因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统治被推翻。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纳谏。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谋杜(如晦)断。 >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改国号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习题精选 例题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苏轼 请回答: 1.“颜公”指的是哪位书法家?生活在哪个年代? 2.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其代表作是什么? 3.如何评价这个人?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如“颜公”“细筋入骨”等,有此可以判断出人物以及有关书法的代表作、评价等问题。 答案:1.颜真卿,唐朝2.他的书法雄浑敦厚,人称“颜体”,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3.我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最有成就的书法家之一。 1.我国书法艺术的高峰是( )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五代时期 D.隋唐时期 2.继王羲之之后,我国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 A.柳公权 B.颜真卿 C.钟繇 D.欧阳修 3.“画圣”是指( ) A.展子虔 B.吴道子 C.阎立本 D.唐玄宗 4.擅长人物故事画的唐代画家是( ) A.展子虔 B.吴道子 C.阎立本 D.唐玄宗 5.开后世写意画先河的画家是( ) A.朱耷 B.吴道子 C.阎立本 D.石涛 6.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原因是( )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外国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雕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 7.隋唐时绘画作品的类别有( ) ①人物画②仕女画③山水画④花鸟画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8.下列关于隋唐的音乐、舞蹈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②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③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既优美和谐,又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④融合了南朝的优美和北朝的雄健 A.①②B.③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 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 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 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确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教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女真族的崛起,金政权的建立和统治,以及金灭辽、灭北宋相关史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相关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金、西夏、南宋并立图》,运用比较法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灭辽及北宋、岳飞抗金 难点: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 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来揭开这些谜团。 (二)、讲授新课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的崛起 女真即隋唐时期的靺鞨,又名女贞、女直,满族的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辽宋时期,女真族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 当时,女真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落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相关史事: 女真族勇敢勤劳,擅长狩猎。打猎时,他们用桦树皮做的号角,吹出呦呦的声音,把鹿引诱出来。他们住的房屋,门窗向东或向南开,室内垒有土炕,炕下烧火。至今,中国北方地区还在使用火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