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表时间:2010-10-21T14:36:10.9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作者:林锋

[导读]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林锋湖南省长沙市培粹中学,湖南长沙 410000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现代社会也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

《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个可怜人,这时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结果是十分明显的。而这种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我们叫创新思维。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创作意识

指导中学生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做学生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学生:

1.青少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青少年思维的特征,而喜欢涂涂画画又是学生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易逝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爱幻想、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取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进行艺术创造。例如,中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卡通书和卡通电视,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卡通图片或者短片,让同学们在借鉴别人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大胆地创作自己的故事。学生们感到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和作业正是自己喜欢的,学习和创作的热情自然就高涨。课后很多同学都能去找资料,认真进行卡通画创作。

2.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个性。如较内向的学生喜欢手抄报、书法;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喜欢美术制作等活动。因此,活动课上,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配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二、给予创新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如课外活动创办美术专刊……让学生有更多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三、营造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其有“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感,才有助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其创造性。

1.给学生应有的信任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是学生培养、增强自信心的基础,而自信心又是发挥学生创造性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能独立的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不做评判,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

艺术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张扬个性,这就需要突破权威。且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对学生独创性表现不轻易评判,尊重学生并允许他们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不要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学生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如《向日葵》一课,我让学生感受、讨论、分析康定斯基的《即兴二十六号》,然后尝试直接用色彩和笔触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有的同学采用对比鲜明的颜色,然后辅以跳跃的线条,表示自己欢乐的心情;有的同学采用一团团大大小小的色块和扭曲的线条,表现自己烦闷的心情。又比如把静物、植物拟人化,给它们加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形象;在塑造形象的时候,我反对学生们套用公式,千篇一律,我要求他们别出心裁,即使画同一样东西,也要画得跟别人的不一样,尽管有些作品在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这些作品也具有独特魅力。

五、教师对学生创新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