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飞来峰》导学案上课讲义

《登飞来峰》导学案上课讲义

《登飞来峰》导学案上课讲义
《登飞来峰》导学案上课讲义

《登飞来峰》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登飞来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预习测评:

1.重点字词:

⑴千寻:

(2)闻:

(3)不畏:

(4)浮云:

(5)眼:

(6)缘:

(7)最高层:

2.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

, 。

3.《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

三、巩固测评:

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3.6乘法估算导学案上课讲义

3.6乘法估算导学案

第六课时 乘法估算 姓名:_________ 1、 学习课本60页例5,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怎样学习 1、通过学习我要掌握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我要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链接: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2、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3、本校有688人,大约是( )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二、自主学习 认真自学课本60页例2,我一定能完成自学任务! 四年级同学去旅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列式:49×104≈ (元) 第一种方法: 49≈_____ 104≈_____ , 50×100=5000 应该准备5000元。 第二种方法: 49≈______ 104≈_______, 50×110=5500 应该准备5500元。 你认为第 种方法好一些。 因为 . 体验学习 学习什么 我能边读边做好笔

我要提醒大家在进行估算时应该考虑实际情况。一般在算有关钱的问题是都要估算的()一些。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估算乘法的方法: 1、要接近____________(符合实际); 2、要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______、______或________的数)。 四、当堂检测 1、估算:223×18≈ (1)把223看作,把18看作,× = 所以 223×18 ≈ (2)把223看作,把18看作,× = 所以223×18≈ (3)把223看作,把18看作,× = 所以223×18≈ 2、估算:340×12≈(包) (1)把340看作,把12看作,×=所以 340×12≈(包) (2)把340看作,把12看作,×=所以340×12≈(包) (3)把340看作,把12看作,×=所以 340×12≈(包) 3、选择正确答案填空: (估小了估大了) 两个因数都变大,就把原来的结果() 两个因数都变小,就把原来的结果() 一个因数变小,另一个因数不变,就把原来的结果() 一个因数变大,另一个因数不变,就把原来的结果() 4、电影院有1000个座位,学校有19个班,平均每班61人,这些同学如果都去看电影,电影院能坐下吗?为什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

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讨论活动 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复习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朗读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重点字词: ⑴千寻:极言塔高。(2)闻:听闻,听说。(3)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4)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5)眼:视线。(6)缘:因为。(7)最高层:最高处。 四、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主旨: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六、赏析: 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1:“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得对“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解释不显绝对; 示例2:“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七、对应精炼: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 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臵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四、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第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教师版)讲课讲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聚焦】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的什么作用? ①“目不窥园,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作用:这些形象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和高大的形象。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难点突破】 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作为学者: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热爱工作,持之以恒,默默无闻。作为革命家: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再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大无畏,视死如归。 【走进作者】 臧克家,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主要代表作有《难民》、《有的人》诗集有:《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黎明鸟》。长诗:《自己的写照》等。1932年以一篇《老马》成名。 【背景追溯】 闻一多,本名家骅,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出版过诗《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时代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在回家途中,遭反动派暗杀,英勇牺牲!

【拓展链接】 闻一多挽联 ①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周恩来、邓颖超挽李公朴、闻一多联) ②继两公精神,再接再厉争民主;汇万分悲愤,一心一德反独裁。(毛泽东挽李公朴、闻一多) 【自主学习案】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衰.微(shuāi)赫.然(hè)迭.起(dié) 高标.(biāo)弥.高(mí)校.补(jiào) 目不窥.园(kuī) 2.辨析下列字形 籍: (jí)籍贯锲: (qiè)锲而不舍迥: (jiǒng)迥然藉: (jí)狼藉契: (qì)契机炯: (jiǒng)炯炯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衰微:(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高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沥尽心血: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 4.走进文本 ①课文从哪二各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 答: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 ②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文章可依此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 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微课目标:通过品读课文重点语句,弄明白书为什么是“神奇”的。 微课内容 【课件呈现】登飞来峰 ——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登飞来峰》这首古诗。看题目就知道作者登上了飞来峰,但是这首诗不光是写景,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王安石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我们可以细细的品读每句诗,才能深入的理解。 【课件呈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点幻灯片)第一句诗写景,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就是说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高。(点幻灯片)这里的“千寻”是说塔极高,古代八尺为一寻。诗人这样高的地方也登临了,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点幻灯片)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课件呈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点幻灯片)第二句诗依然写景,意思是:听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的辉煌景象。这是登高产生的联想,是巧妙的虚写,人在高处就视野开阔,目极万里,而且声闻遐迩,气势恢宏。(点幻灯片)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前两句诗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课件呈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幻灯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在最高层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做抒情议论,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课件呈现】写作背景 这首七言绝句是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的。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当时王安石做参知政事推行变法。写此诗时,他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寄托壮怀。 【课件呈现】赏析 (点幻灯片)从“峰上”到“千寻塔”,再到“最高层”,贯穿全诗的就是登高及其感受,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与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点幻灯片)观景难免遇到浮云蔽日,施政也有小人当道的忧虑。古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课件呈现】这里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登高远望,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的启示,这两句是

第八课 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八课最后一次演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准、书写本课生字词 2、能简单介绍闻一多、李公朴的事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演讲词的特点 4、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够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主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学期读过一篇文章叫《谈骨气》,文中作者的第三个例子就是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手枪拍案而起,体现了中国人威武不能屈的骨气,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词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二、基础互查 (一)、学习演讲词,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演讲词: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 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闻一多, 。 2.李公朴是什么人,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李公朴, 。 3.写作背景,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三)、检测词语,学生互查为主。★ 1.注音 卑劣()诬蔑()卑鄙() 离间()蛮横()赋予() 2.解释词语 卑劣: 诬蔑:

蛮横: 赋予: 挑拨离间: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请快速阅读课文,并标上段落序号。 2.思考归纳: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3.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5) 第三部分:(6--12) 四、研读赏析 1.针对会场的特殊情况,演说一开始,闻一多先生就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紧接着从哪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作用是什么? (1) (2) (3) 2.文章中的“他们”、“你们”都是指特务,闻一多先生为什么用了这两种指代?3.文末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4.归纳本文的中心。 五、归纳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接触了演讲稿这种文学体裁及其特点,学会了无论是讲话还是写作都要根据特定场合和对象讲话,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布置作业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挑拨离间()卑劣()蛮横()赋予()诬蔑()2.请你说说关于爱国的诗词佳句,进一步感受闻一多的爱国精神。

清平乐村居导学案上课讲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清平乐·村居① 【宋】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⑧亡赖,溪头卧⑨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 吴音,也被成为吴侬软语。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互相夸赞对方 ⑤翁(wēng)媪(ǎo):老年夫妇,老翁老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⑧亡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在此与“无”同音。应读作“wú” ⑨卧:趴、躺。 作品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 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带着醉意,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俯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创作背景: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屡遭奸臣排挤与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之久。这首词就是辛弃疾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描绘了一个农村家庭普通而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一、思考:读着这首词,你的眼前看见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二、1、小练笔: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翁夸媪(或者媪对翁说): “。” 2、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扮演翁或者媪,来选择三个儿子中的一个来夸一夸 “”

如何编制导学案优选稿

如何编制导学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如何编制导学案一、导学案的作用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用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的材料依据。学生则根据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还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导学、诱思为基点,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二、编制导学案要考虑的因素1、新课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教材编写的特点。一是生活气息浓厚。二是按模块编排。三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四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3、语文的结构与应用知识。作为语文老师在注重语文应用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结构性知识,因为结构性知识是语文运用的基础,应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结构性知识的补充教学。4、教材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要突出。在注重能力的同时,其语言知识不但不能丢失,而且应该加强。特别是阅读理解中的语句及用法。5、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便于学案的分层设计。三、编制导学案应遵循的原则1、单元化原则。每一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点,对知识点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能力。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不宜太多,太碎;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积极参与。3、参与化原则。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要相信学生,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地挖掘。4、方法化原则。体现教师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和要求。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学习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

导学案教学基本步骤

导学案教学基本步骤 一、自主学习阶段 1.安排学生按照导学案要求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有困难的可将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堂),作业用铅笔完成。教师下组指导。 2.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科组长进行导学案学习内容的培训,重在思路讲解,不直接给答案(这是导学案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 3.合作交流课前,检查批改学科组长的导学案作业(如果学科组长没完成作业,意味着上一阶段的培训没有消化,势必影响下阶段自己对组长的培训)。 二、合作交流阶段 由学科组长对组员进行导学案学习内容的培训,并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小组之成员导学案学习活动评价量表》从第一堂课开始,由学科组长公开随堂使用;《班级之小组导学案学习活动评价量表》从第一堂课开始,由科代表公开随堂使用(若前有自主学习课,都移前课开始使用)。教师下组指导。 三、展示讨论阶段 1.科代表针对导学案的学习内容安排各组展示内容和顺序,展示讨论课即将开始前才告知各组(防止有的小组不重视非自己展示的学习内容)。 2.展示讨论课由学生主持。教师观察把控课堂,以备作课堂总结。 3.展示讨论课毕,收集各小组对本课存在的其他问题(记录到小组“积极质疑”的分数中去),准备个别或全班解答。 4.授课完毕,可将导学案重要题目的答案发送各组,以便学生修正。学生用黑色或蓝色水笔修正和完成导学案所有作业。 5.学科组长检查组员的导学案全部作业(包括拓展提升作业和自主反思)。若没有问题,每道题都用红笔打勾;若有错,退回修正,再打勾。 四、达标测评阶段 完成本课“达标测评”后,学科组长将组员成绩记录在其导学案讲义的相应处。 五、结题阶段 1.学科组长完成本组的《小组之成员导学案学习活动评价量表》,公示后,将此表与本组导学案讲义一起提交科代表。 2.科代表完成《班级之小组导学案学习活动评价量表》,公示后,将此表与各组评价表及本班导学案讲义一起提交学科教师。 3.学科教师检查学生提交的导学案讲义和评价表,完成导学案讲义中的“自主反思”。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资料准备: 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

最新《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讲课讲稿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 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描写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作品: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文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初版。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

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这篇《祝福》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 二、掌握字词: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寒暄.(x uàn) 踌蹰.(c hú)朱拓.(t 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 h 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 iàn) 形骸.(hái)谬.种(m 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 uán) 驯.熟(xùn)炮.烙(pào) 咀.嚼鉴赏(jū) 2.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寒暄.(太阳的温暖)形.骸(身体)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间或 ..一轮(偶而)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窈.陷(幽远)安逸.(安闲)D.鄙.薄(轻蔑)折.罪(抵作)素.不相识(向来)3.选出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 亮,沸反盈天 ....,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三年级数学培优奥数教材导学案讲义电子档练习已整理02

培优数学教材三年级全册已整理 目录 第一讲找规律填数(一) ...................................................................................................................................... - 3 - 第二讲找规律填数(二) ...................................................................................................................................... - 5 - 第三讲找规律填数(三) ...................................................................................................................................... - 8 - 第四讲从数表中找规律........................................................... - 10 -第五讲数线段................................................................... - 13 -第六讲数三角形................................................................. - 15 -第七讲数长方形和正方形......................................................... - 18 -第八讲加法的渐变运算----凑整................................................... - 21 -第九讲减法简便运算-----凑整.................................................... - 23 -第十二讲添加运算符号(二)..................................................... - 29 -第十三讲横式算式谜(一)....................................................... - 31 -第十四讲横式算式谜(二)....................................................... - 33 -第十五讲竖式加减算式谜......................................................... - 35 -第十六讲竖式乘除算式谜......................................................... - 38 -第十七讲文字算式谜............................................................. - 41 -第十八讲填数阵图(一)......................................................... - 44 -第十九讲填数阵图(二)......................................................... - 47 -第二十讲不封闭路线上植树....................................................... - 50 -第二十一讲封闭路线上植树....................................................... - 53 -第二十二讲与植树相关的问题(一)................................................. - 56 -第二十三讲数三角形............................................................. - 59 -第二十四讲等量代换............................................................. - 62 -第二十五讲用等量代换解应用题................................................... - 64 -第二十六讲等差数列............................................................. - 67 -第二十七讲配对求和............................................................. - 70 -第二十九讲乘法的速算与巧算..................................................... - 74 -第三十讲除法中的巧算........................................................... - 76 -第三十一讲乘除法的简便运算..................................................... - 79 -第三十二讲数的整除............................................................. - 82 -第三十三讲有余数的除法......................................................... - 85 -第三十四讲周期问题............................................................. - 87 -第三十五讲个位数字是几......................................................... - 90 -第三十六讲时间与日期........................................................... - 92 -第三十七讲试商技巧............................................................. - 95 -第三十八讲包含与排除........................................................... - 98 -第三十九讲盈亏问题............................................................ - 101 -第四十讲鸡兔同笼.............................................................. - 104 -第四十一讲平均数(一)........................................................ - 107 -第四十二讲平均数(二)........................................................ - 110 -第四十三讲和倍问题(一)...................................................... - 113 -第四十四讲和倍问题(二)...................................................... - 115 -

最新整理《刷子李》导学案讲课讲稿

《刷子李》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地读相关句段。 2、了解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从曹小三的视觉深入体会。 3、感受文章一波三折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1、一分钟玩游戏 2、课件出示吉尼斯纪录奇人引出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初读,说奇 1、检查预习 a、刷子李是文中主人公的外号,为什么他有这个外号呢? b、指名读 课件出示: 注意师傅、屁股这两个词语的轻声,露馅儿的儿化音。 (1)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找找画画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小组合作小贴士 (3)小组展示 随机指导,梳理出“效果奇”、“规矩奇”、“动作奇” 3、找出硬碰硬、实打实地写出了刷子李的功夫了得的句子。 课件出示: a、是哪个词语给我们带来不容置疑的感觉呢。 b、必、绝 c、再次齐读,读出刷子李的奇 三、再读,论妙 1、读了老师制作的课件简本,你们相信吗?冯骥才知道我们不信,他还想了什么办法呢?(引出曹小三) 曹小三相信吗?(板书:半信半疑)不过后来,他亲眼看了,才相信的,曹小三,其实就是作者安排给给我们去印证的,作为刷子李身边最亲近的徒弟,曹小三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去看个究竟。那么曹小三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每当他看到这些,他有些什么感受呢?我们先看看第四自然段,曹小三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指导朗读,读出惊讶 2 交流词语悠然、居然、竟然、轰然、奇了、发怔发傻 课件出示带然的句子,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曹小三的心情。 3、曹小三的心理变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给它们排个顺序吧。(师带领学生能词语标上序号) 4、假如曹小三刚开始的半信半疑是这个位置,后来曹小三看到师傅果然穿一般黑衣黑裤,那么他对师傅的高超技艺是不是有些相信了呢?果然这个词语应该写在哪里呢?依此类推,你觉得后边这些词语应该分别写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在课文纸上写一写,连一连。交流曹小三心理变化图,板书:一波三折 5、完成曹小三心理变化的填空。 课件出示: 6、作者正是这样一波三折地讲故事,是为了让人彻底相信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再来读一读,《俗世奇人》中的另一篇《张大力》 课件出示《张大力》改编,指名读,猜故事结尾。 同学们,是不是跟《刷子李》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作者也是用了这种一波三折的写法才让这个身怀绝技的奇人变得真实可信。 2、自由讨论、分享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 我喜欢刷子李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很深,是因为个故事让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个人_________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笔列提纲: 我想描述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常做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习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上课讲义

第1课时:5.1.1 相交线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5分钟) 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 二、自主探索(15分钟) 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 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对顶角”的定义呢?. 自学检测一: 1.如图1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的邻补角: __; (3)写出∠B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4)写出∠BOD的对顶角:____ _. 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自学检测二: 1.如图,直线a,b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 三、当堂反馈(25分钟) 图1 b a 4 3 2 1 第1题F E O D C B A 第2题F E O D C B A 第3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