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中医主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推拿(按摩)学)

2009年中医主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推拿(按摩)学)

2009年中医主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推拿(按摩)学)
2009年中医主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推拿(按摩)学)

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

针灸学推拿(按摩)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目录针灸学、推拿(按摩)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3

中医诊断学

22

中药学

35

方剂学

56

内经

71

内经(针灸推拿加试部分)

74

伤寒论

75

温病学

80

金匮要略

89

医古文

96

诊断学基础

100

传染病学

118

医学心理学

131

医学伦理学

137

卫生法规

143

针灸学

149

推拿(按摩)学

170

针灸学、推拿(按摩)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医基础理论199

中医诊断学

311

中药学

387

方剂学

523

内经

607

伤寒论

653

温病学

681

金匮要略

733

医古文

761

诊断学基础

841

传染病学

935

医学心理学

991

医学伦理学

1073

卫生法规

1119

针灸学

1183

推拿(按摩)学

1327

针灸学

推拿(按摩)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细目一:理论体系的形成

要点:

1.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2.理论体系的确立

细目二:理论体系的发展

要点:

1.魏晋隋唐时期

2.宋金元时期

3.明清时期

4.近代与现代

第二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症、证、病的概念

1-1 症状的概念

1-2 证候的概念

1-3 疾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3-1 同病异治

3-2 异病同治

第三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第四单元阳阳学说

细目一:阳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1-1 阴阳的含义

1-2 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1 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2-2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细目二:阳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交感互藏

5.阴阳的转化

4.阴阳的消长

6.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6-1 阴阳的自和

6-2 阴阳的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1 用于诊断

4-2 用于治疗

第五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1 五行的含义

1-2 五行学说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2-1 五行特性

2-2 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1-1 五行相生

1-2 五行相克

2.五行制化与胜复

2-1 五行制化

2-2 五行胜复

3.五行相乘与相侮

3-1 五行相乘

3-2 五行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指导疾病的诊断

4.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六单元藏象

细目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要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特点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功能的共同特点3-1 五脏功能共同特点

3-2 六腑功能共同特点

3-3 奇恒之腑功能共同特点

4.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4-1 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

4-2 五脏精气阴阳的相互关系

细目二:心

要点:

1.心主血脉

2.心藏神

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1 心在体合脉

3-2 心其华在面

4.心在窍为舌

5.心在志为喜

6.心在液为汗

7.心与夏气相通应

8.心包络

细目三:肺

要点: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主行水

3.肺朝百脉,主治节

3-1 肺朝百脉

3-2 肺主治节

4.肺为华盖、娇脏

4-1 肺为华盖

4-2 肺为娇脏

5.肺主宣发与肃降

5-1 肺主宣发

5-2 肺主肃降

6.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6-1 肺在体合皮

6-2 肺其华在毛

7.肺在窍为鼻

8.肺在志为忧(悲)9.肺在液为涕

10.肺与秋气相通应

细目四:脾

要点:

1.脾主运化

2.脾主统血

3.脾气主升

4.脾喜燥恶湿

5.脾在体合肉,主四肢5-1 脾在体合肉

5-2 脾主四肢

6.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6-1 脾在窍为口

6-2 脾其华在唇

7.脾在志为思

8.脾在液为涎

9.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细目五:肝

要点:

1.肝主疏泄

2.肝主藏血

3.肝为刚脏

4.肝主升发

5.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5-1 肝在体合筋

5-2 肝其华在爪

6.肝在窍为目

7.肝在志为怒

8.肝在液为泪

9.肝与春气相通应

细目六:肾

要点: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1-1 肾藏精

1-2 肾主生长发育

1-3 肾主生殖

1-4 肾主脏腑气化

2.肾主水

3.肾主纳气

4.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4-1 肾在体合骨

4-2 肾生髓

4-3 肾其华在发

5.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6.肾在志为恐

7.肾在液为唾

8.肾与冬气相通应

9.命门

细目七:胆

要点:

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2.胆主决断

细目八:胃

要点:

1.胃主受纳水谷

2.胃主腐熟水谷

3.胃主通降

4.胃喜润恶燥

细目九:小肠

要点:

1.小肠主受盛化物

2.小肠主泌别清浊

细目十:大肠

要点:

1.大肠主传化糟粕

2.大肠主津

细目十一:膀胱

要点:

1.膀胱贮存尿液

2.膀胱排泄尿液

细目十二:三焦

要点:

1.三焦的概念

2.三焦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2-1 三焦通行诸气

2-2 三焦运行水液

3.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

3-1 上焦部位

3-2 中焦部位

3-3 下焦部位

4.上、中、下三焦各自的生理特点4-1 上焦如雾

4-2 中焦如沤

4-3 下焦如渎

细目十三:脑

要点:

1.脑主宰生命活动

2.脑主精神意识

3.脑主感觉运动

细目十四:女子胞

要点:

1.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1-1 主月经

1-2 主孕育胎儿

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细目十五: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生理病理联系

2.心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3.心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4.心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5.肺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6.肺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7.肺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8.肝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9.肝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10.脾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细目十六: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六腑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2.六腑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细目十七: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脏腑表里配合关系的依据

2.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联系

3.肺与大肠的生理病理联系

4.脾与胃的生理病理联系

5.肝与胆的生理病理联系

6.肾与膀胱的生理病理联系

细目十八: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五脏与脑

2.五脏与女子胞

3.五脏与脉

4.五脏与骨和髓

第七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细目一:精气血津液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要点:

1.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外在总体表现

细目二:精

要点:

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2-1 精的生成

2-2 精的贮藏

2-3 精的施泄

3.人体之精的功能

4.人体之精的分类

4-1 先天之精

4-2 后天之精

4-3 脏腑之精

4-4 生殖之精

细目三: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及其与相关脏腑的关系3.气的运动

3-1 气机的概念

3-2 气的运动形式

3-3 气运动的意义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及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4-1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4-2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5.气化的概念和形式

5-1 气化的概念

5-2 气化的形式

6.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

6-1 推动与调控作用

6-2 温煦与凉润作用

6-3 防御作用

6-4 固摄作用

6-5 中介作用

7.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7-1 元气的概念

7-2 元气的生成

7-3 元气的分布

7-4 元气的生理功能

8.宗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8-1 宗气的概念

8-2 宗气的生成

8-3 宗气的分布

8-4 宗气的生理功能

9.营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9-1 营气的概念

9-2 营气的生成

9-3 营气的分布

9-4 营气的生理功能

10.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10-1 卫气的概念

10-2 卫气的生成

10-3 卫气的分布

10-4 卫气的生理功能

细目四:血

要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及其与相关脏腑的关系3.血的运行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4.血的功能

细目五: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2-1 津液的生成

2-2 津液的输布

2-3 津液的排泄

3.津液的功能

细目六:神

要点:

1.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

3.神的功能

细目七:气与血的关系

要点: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血为气母

细目八:气与津液的关系

要点: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生气

5.津能载气

细目九: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

1.精血同源

2.津血同源

细目十: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要点:

1.气能生精、摄精

1-1 气能生精

1-2 气能摄精

2.精能化气

3.精气化神

4.神驭精气

第八单元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

要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3.经络学说的形成

4.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和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3-1 督脉的循行部位

3-2 督脉的基本功能

4.任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4-1 任脉的循行部位

4-2 任脉的基本功能

5.冲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5-1 冲脉的循行部位

5-2 冲脉的基本功能

6.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6-1 带脉的循行部位

6-2 带脉的基本功能

7.阴跷脉和阳跷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7-1 阴跷脉的循行部位

7-2 阴跷脉的基本功能

7-3 阳跷脉的循行部位

7-4 阳跷脉的基本功能

8.阴维脉和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8-1 阴维脉的循行部位

8-2 阴维脉的基本功能

8-3 阳维脉的循行部位

8-4 阳维脉的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别

要点:

1.经别的概念与特点

1-1 经别的概念

1-2 经别的特点

2.经别的生理功能

3.经别的循行部位

细目五:别络

要点:

1.别络的概念

2.别络的生理功能

3.别络的循行部位

细目六:经筋

要点:

1.经筋的概念

2.经筋的生理功能

3.经筋的循行部位

细目七:经络的生理功能

要点:

1.沟通联系作用

2.运输渗灌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作用

细目八: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九单元体质

细目一:体质的概念、构成、标志和特点

要点:

1.体质的基本概念

2.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3.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4.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5.体质的标志

6.体质的特点

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要点: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细目三:影响体质的因素

要点: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细目四:体质的分类

要点:

1.体质的分类方法

2.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细目五:体质学说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2.阐释发病原理

3.阐释病变的从化和传变

4.指导辨证与治疗

第十单元病因

细目一:病因学说

要点:

1.病因的概念

2.病因学说的分类

3.辨证求因

细目二:六淫

要点:

1.六淫的基本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3-1 风邪的概念

3-2 风邪的性质

3-3 风邪的致病特点

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4-1 寒邪的概念

4-2 寒邪的性质

4-3 寒邪的致病特点

5.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5-1 湿邪的概念

5-2 湿邪的性质

5-3 湿邪的致病特点

6.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6-1 燥邪的概念

6-2 燥邪的性质

6-3 燥邪的致病特点

7.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7-1 火(热)邪的概念

7-2 火(热)邪的性质

7-3 火(热)邪的致病特点

8.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8-1 暑邪的概念

8-2 暑邪的性质

8-3 暑邪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疠气

要点: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3.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细目四: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细目五:饮食失宜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六:劳逸失度

要点: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七: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八:瘀血

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4.瘀血的病证特点

细目九:结石

要点:

1.结石的概念

2.结石的形成

3.结石的致病特点

细目十:先天因素

要点:

1.胎弱

2.胎毒

第十一单元发病

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正邪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第十二单元病机

细目一:病机学说

要点:

1.病机的概念

2.病机学说的源流

3.近代中医病机学的发展

细目二: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三: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四:精的失常

要点:

1.精虚

2.精瘀

细目五:气的失常

要点:

1.气虚

2.气滞

3.气逆

4.气陷

5.气闭和气脱

细目六:血的失常

要点:

1.血虚

2.血运失常

2-1 血瘀

2-2 出血

血热

细目七:精与气血关系失调

要点:

1.精气两虚

2.精血不足

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

3-1 气滞精瘀

3-2 血瘀精阻

细目八:气与血关系失调

要点:

1.气滞血瘀

2.气虚血瘀

3.气不摄血

4.气随血脱

5.气血两虚

细目九: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2-1 津液输布障碍

2-2 津液排泄障碍

细目十: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要点:

1.水停气阻

2.气随津脱

3.津枯血燥

4.津亏血瘀

5.血瘀水停

细目十一:内生“五邪"

要点:

1.风气内动

1-1 肝阳化风

1-2 热极生风

1-3 阴虚风动

1-4 血虚生风

1-5 血燥生风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5-1 阳气过盛化火

5-2 邪郁化火

5-3 五志过极化火

5-4 阴虚火旺

细目十二: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概念2.病位传变

1-1 表里出入

1-2 外感病传变

1-3 内伤病传变

3.病性转化

3-1 寒热转化

3-2 虚实转化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

3.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伤寒论》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伤寒论》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A1 1、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宜选用 A、半夏厚朴汤 B、竹叶石膏汤 C、半夏泻心汤 D、藿香正气散 E、理中丸 2、竹叶石膏汤主治 A、余热未清,肝胃不和正 B、中焦虚寒,肝脾失调证 C、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 D、余热未清,脾胃虚寒证 E、中焦虚寒,脾虚湿盛证 3、瘥后劳复证的治法为 A、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B、清热解毒,和胃降逆 C、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D、益气和胃,降逆止呕 E、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4、下列不属于竹叶石膏汤药物组成的是 A、竹叶

B、生姜 C、麦冬 D、半夏 E、粳米 5、竹叶石膏汤中既能和胃降逆止呕,又能防止补药之滞的药物为 A、竹叶 B、生姜 C、麦冬 D、半夏 E、粳米 6、下列各项中,竹叶石膏汤药物的配伍意义正确的是 A、人参、麦冬益气生津、滋液润燥 B、竹叶、石膏甘寒清热除烦 C、甘草、粳米补中益气养胃 D、半夏既能和胃降逆止呕,又能防止补药之滞 E、以上都是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

之。 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竹叶石膏汤证论述了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的证治。 3、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瘥后劳复证即竹叶石膏汤证,论述了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的证治。治宜清热和胃,益气生津。方用竹叶石膏汤。 4、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竹叶石膏汤【厦门人煮食干净米】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 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竹叶石膏汤中竹叶、石膏甘寒清热除烦;人参、麦冬益气生津、滋液润燥;甘草、粳米补中益气养胃;半夏既能和胃降逆止呕,又能防止补药之滞,用意尤妙。全方相合,既清其余热,又益其气阴,更有和胃降逆之功,故为清热滋阴和胃之佳方。 6、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竹叶石膏汤中竹叶、石膏甘寒清热除烦;人参、麦

河南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三审批稿

河南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三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D)。 A.曲针 B. 小针刀 C. 铍针 D. 砭镰 E. 刀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A)。 A.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D.《吕氏春秋》 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E) A.神农 B.黄帝 C.伏羲 D.扁鹊 E.俞跗 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B) A.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C. 宋慈《洗冤集录》 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E.王肯堂《证治准绳》 1、有一患者长时间步行引起第2跖骨骨折,问病因是何种外力(D) A、直接暴力 B、间接暴力 C、肌肉强烈收缩 D、持续劳损 E、拼力岔气 2、损伤内因与下列因素关系十分密切(A) A、年龄体质解剖结构 B、直接暴力 C、间接暴力 D肌肉收缩力 E、外感六淫 1、摸诊(触诊)时,往往最先使用的是(A) A、触摸法 B、挤压法 C、叩击法 D、旋转法 E、屈伸法

2、对骨伤科来说,望诊之首要是(D) A、望肿胀 B、望畸形 C、望形态 D、望神色 E、望创口 3、“捻发音”的检查主要用在(D) A、腰肌筋膜炎 B、臀肌筋膜炎 C、腱鞘炎 D、腱周围炎 E、滑膜炎 4、通过膝关节弹响声可以诊断为(D) A、骨折 B、脱位 C、侧副韧带损伤 D、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E、肌腱周围炎 5、紧脉主病(E) A、气滞 B、血瘀 C、骨折 D、胸痛 E、腰痛 6、芤脉主属(C) A、血瘀气滞 B、气虚血瘀 C、出血过多 D、出血过多 E、肾虚腰痛 7、摸肤温时,一般用什么部位测试(C) A、手指指端 B、手掌 C、手背 D、掌根 E、大鱼际 8、常用以鉴别骨折与挫伤的检查法是(A)。 A、挤压法 B、旋转法 C、屈伸法 D、摇晃法 E、触摸法 9、颈部活动正常范围是(B)。 A、前屈60~800 ;后伸35~450 ;左右旋转各60~800 ;左右侧屈各450 。 B、前屈35~450 ;后伸35~450 ;左右旋转各60~800 ;左右侧屈各450 。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自然界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脏为阴,腑为阳 肺—阳中之阴,心—阳中之阳 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 脾—阴中之至阴 背为阳,腹为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脉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阳证可概括热证、实证、表证,阴证可概括寒证、虚证、里证。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凡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凡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药性有寒、热、温、凉“四气”。其中寒、凉属阴,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热、温属阳,能减轻或消除寒证。 药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还有淡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关知识点回顾

2015年中医儿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专业知识

2015年中医儿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专业知识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考前冲刺、历年真题等。试题量:5959道。 考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 考试 科目 中医诊断学一、问诊 ( 一 ) 问诊的内容 1. 一般情况 2 2. 主诉 2 3. 现病史 2 4. 既往史 2 5. 个人生活史 2 6. 家族史 2 ( 二 ) 问寒热 1. 问寒热的含义 2 2. 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 现及意义 2 ( 三 ) 问汗 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 及意义 2 ( 四 ) 问疼痛 1. 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 2. 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2 ( 五 ) 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表现及 意义 2 ( 六 ) 问耳目 1. 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七 ) 问睡眠失眠、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八 ) 问饮食口味 1. 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表现 及意义 2 2. 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 及意义 2 3. 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九 ) 问二便 1. 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十 ) 问经带 1. 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二、望诊 ( 一 ) 望神 1.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 床表现、相关鉴别及临床意义 2 2. 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二 ) 望面色 1. 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 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 意义 2 4. 望色十法的含义及具体内容 2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资料精选汇总

总结针灸学考试资料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方剂考试大纲

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细目一:方剂学发展简史 要点:历代有代表性医籍的成书年代、作者、载方量及其在方剂学发展史中的意义。 细目二:方剂与治法 要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2-1 八法的涵义2-2 八法的适用范围2-3 八法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三: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1.方剂配伍的目的 2.方剂的基本结构2-1 君臣佐使的涵义 3.方剂的变化形式3-1 各种变化形式的涵义3-2 各种变化形式对功能的影响 细目四:常用剂型要点:1.汤、丸、散、膏、酒、丹剂的特点2.汤、丸、散、膏、酒、丹剂的临床意义细目五:煎服法要点:1.煎法2.服法2-1 服药时间2-2 服药方法 第二单元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要点: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要点:1.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苏散的组成 2.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苏散的功用 3.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苏散的主治证候 4.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的配伍意义 5.麻黄汤与大青龙汤的鉴别 6.桂枝汤的用法 7.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8.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 细目三:辛凉解表要点:1.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葛解肌汤的组成 2.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葛解肌汤的功用 3.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葛解肌汤的主治证候 4.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葛解肌汤的配伍意义 5.银翘散与桑菊饮的鉴别 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 细目四:扶正解表 要点:1.败毒散、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葳蕤汤的组成 2.败毒散、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葳蕤汤的功用 3.败毒散、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葳蕤汤的主治证候 4.败毒散的配伍意义 第三单元泻下剂 细目一:概述要点: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寒下要点:1.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的组成 2.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的功用 3.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的主治证候 4.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的配伍意义 5.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鉴别 细目三:温下要点:1.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的组成 2.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的功用 3.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的主治证候 4.温脾汤的配伍意义 细目四:润下要点:1.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 2.麻子仁丸、济川煎的功用 3.麻子仁丸、济川煎的主治证候 4.麻子仁丸、济川煎的配伍意义 细目五:逐水要点:1.十枣汤的组成 2.十枣汤的功用 3.十枣汤的主治证候 4.十枣汤的用法 5.十枣汤的配伍意义 6.十枣汤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六:攻补兼施要点:1.黄龙汤的组成 2.黄龙汤的功用3.黄龙汤的主治证候 4.黄龙汤的配伍意义第四单元和解剂 细目一:概述要点: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和解少阳要点:1.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的组成 2.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的功用 3.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的主治证候 4.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的配伍意义 5.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 6.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的鉴别细目三:调和肝脾要点:1.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的组成 2.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的功用 3.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的主治证候 4.逍遥散、痛泻要方的配伍意义 5.逍遥散与加味逍遥散的鉴别 6.逍遥散与黑逍遥散的鉴别 细目四:调和肠胃 要点:1.半夏泻心汤的组成 2.半夏泻心汤的功用3.半夏泻心汤的主治证候 4.半夏泻心汤的配伍意义 5.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的鉴别 6.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鉴别 第五单元清热剂 细目一:概述要点: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2009年中医主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推拿(按摩)学)

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 针灸学推拿(按摩)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目录针灸学、推拿(按摩)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3 中医诊断学 22 中药学 35 方剂学 56 内经 71 内经(针灸推拿加试部分) 74 伤寒论 75 温病学 80 金匮要略 89

医古文 96 诊断学基础 100 传染病学 118 医学心理学 131 医学伦理学 137 卫生法规 143 针灸学 149 推拿(按摩)学 170 针灸学、推拿(按摩)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医基础理论199 中医诊断学 311 中药学 387 方剂学 523 内经 607 伤寒论 653

温病学 681 金匮要略 733 医古文 761 诊断学基础 841 传染病学 935 医学心理学 991 医学伦理学 1073 卫生法规 1119 针灸学 1183 推拿(按摩)学 1327 针灸学 推拿(按摩)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细目一:理论体系的形成 要点: 1.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2.理论体系的确立 细目二:理论体系的发展 要点: 1.魏晋隋唐时期 2.宋金元时期 3.明清时期 4.近代与现代 第二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症、证、病的概念 1-1 症状的概念 1-2 证候的概念 1-3 疾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3-1 同病异治 3-2 异病同治 第三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总结 考点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 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 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 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 在骨,蛰虫周密。”人体的脉象可随 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 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1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 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 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 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 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 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 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 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 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 -1《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 【人气始生,病气衰】

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阴阳的基本概 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 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 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 物之能始也。” -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 是指:【水火】 -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 是指:【左右】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 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 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 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 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 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 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71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 时属:【阴中之阳】 -72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 属:【阴中之阴】 阴阳对立制约的含义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 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1/ -1/1997-1/1992-2 “动极者, 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 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笔记 (完美排版) 第一单元肺系病症 一、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涎而言,为肺系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证—杏苏散加减)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者不能平卧。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三种。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总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治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1. 发作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2018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2018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2018年中医内科主治大纲-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考 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 考 试 科 目 中 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 行 学说 (一)阴 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 用 1.说明人体的组 织结构 1 2.说明人体的生 理功能 1 3.说明人体的病 理变化 1 4.用于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 1 (二)五 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 用 1.说明五脏生理 功能及相互关系 1 2.说明五脏病变 的相互影响 1 3.指导疾病的诊 断 1 4.指导疾病的治 1

疗 二、藏象(一)藏象 学说的概念 和特点 1.藏象的基本概 念 1 2.藏象学说的特 点 1 3.五脏、六腑、 奇恒之腑的功能 特点 1 (二)心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 液、时的关系 1 (三)肺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 液、时的关系 1 (四)脾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 液、时的关系 1 (五)肝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六)肾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六)肾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七)胆胆的生理功能 1 (八)胃胃的生理功能 1 (九)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 1 (十)大肠大肠的生理功能 1 (十一)膀 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十二)三 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 1 (十三)脑脑的生理功能 1 (十四)女子胞女子胞的生理功 能 1 (十五)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 关系 1 2.腑与腑之间的 1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经络系统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其络属如下: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脉包括正经十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正经十二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汇,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汇,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什么是腧穴?腧穴的作用? 穴位又称腧穴,是经气出入人体的门户,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活动机能聚集于体表的一些特殊部位,也就是常说的联系内脏于体表的桥梁。如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等,可以调整人体机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三个穴位指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这三个极有代表性的穴位。其中合谷穴管头面和上肢,内关穴管胸腔,足三里穴管下肢、全身以及五脏六腑,对它们的按摩可以使全身气血通畅,为祛病健身打下重要的基础。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桡侧边缘处。“面口合谷收”。所以经常按摩合谷穴除了对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作用外,还对头痛发热、口腔疾病、面瘫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腕横纹上三横指两条明显的肌腱之间。“心包取内关”。经常按摩内关穴可以治疗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 资料整理

诊断学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 一、血常规

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试题及答案(卷一)常见急症 A型题 对酒精中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度中毒以上者应严格限制活动,以免发生外伤 B.意识障碍者采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 C.中毒严重,昏迷时间长者可用血液透析疗法 D.重度酒精中毒者应迅速进行催吐及洗胃 E.轻度表现为动作笨拙,步履蹒跚,语无伦次,甚至神志错乱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根据中毒轻重分为三度:轻度表现为目睛红赤,两颧潮红或苍白,眩晕,言语增多,易激动,举止失常;中度表现为动作笨拙,步履蹒跚,语无伦次,甚至神志错乱;重度表现为郑声独语,昏睡,皮肤湿冷,口周青紫,瞳仁散大,呼吸微弱,脉细数结代,甚至出现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昏迷、二便自遗、脉沉缓或沉微等虚脱之象。 一氧化碳中毒特效的治疗方法为 A.高压氧治疗 B.利尿 C.血液净化 D.催吐 E.控制心衰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高压氧治疗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特效疗法。 下列哪项药物为正性肌力药物 A.多巴胺 B.地塞米松 C.山莨菪碱 D.硝酸甘油 E.多巴酚丁胺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心源性休克治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常合并使用血管扩张药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等与多巴胺联合应用,缓慢静脉滴入。还可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强心甙、多巴酚丁胺、安力农等。 下列除哪项症状外,均属于中间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A.睑下垂 B.眼外展障碍 C.面瘫 D.呼吸肌麻痹 E.四肢抽搐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中间综合征: 若患者在度过胆碱能危象的急性期,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发生之

前,出现一组以部分颅神经(以第九、十对神经为主)支配的肌肉、屈颈肌肉、肢体近端肌肉及呼吸肌的肌力减弱或麻痹的临床表现,称中间综合征。临床表现有睑下垂、眼外展障碍、面瘫,甚至呼吸肌麻痹。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较为公认的是神经肌肉接头障碍学说。治疗在解毒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直至自主呼吸恢复。同时注意防治并发症,补充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急性一氧化碳严重中毒后,脑水肿发展到高峰的时间范围是 A.6~8小时 B.8~12小时 C.12~18小时 D.18~24小时 E.24~48小时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防治脑水肿: 严重中毒后,脑水肿可在24~48小时发展到高峰。脱水疗法很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是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也可注射呋塞米脱水。三磷腺苷、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也有助于缓解脑水肿。如有频繁抽搐,首选地西泮。 下列有关人工呼吸有效的判断标准,叙述错误的是 A.吹气时患者胸廓升高 B.不吹气时胸廓复原 C.吹气人感觉气道阻力下降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1.取头、面、胸、腹部腧穴最适宜选用 A.仰卧位 B.伏卧位 C.侧卧位 D.伏俯坐位 E.侧伏坐位 1 A 2.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最适宜选用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仰靠坐位 D.俯伏坐位 E.侧伏坐位 2 D 3.针刺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选用的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以上都不是 3 C 4.针刺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采用的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以上均可以 4 D 5.针刺胸椎、腰椎棘突下穴位 A.平刺 B.直刺 C.斜刺 D.向上斜刺 E.向下斜刺 5

D 6.在四肢上,治痰效果最好的是 A.足三里 B.丰隆 C.曲池 D.手三里 E.承山 6 B 7.下列哪种方法不是进针手法 A.单手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飞针 7 E 8.下列何穴不宜施灸 A.命门 B.足三里

C.脾俞 D.睛明 E.关元 8 D 9.容易断针的部位是 A.针尖 B.针身 C.针根 D.针柄 E.针尾 9 C 10.下列哪种疾病在针刺治疗时,适宜增加留针时间 A.外感发热 B.急性周围性面瘫 C.目赤肿痛 D.三叉神经痛 E.风疹 10

D 11.灸法具有哪些治疗作用 A.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B.祛湿逐寒、消肿散结 C.回阳救逆 D.防病保健 E.以上均有 11 E 12.治疗因感受寒邪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常选用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饼灸 E.癜痕灸 12 A 13.被蝎、蜂蛰伤后,宜选用 A.艾炷灸 B.隔盐灸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中内linwenq2整理精

中医内科学 感冒 要点: 1.感冒的定义2?感冒的源流3.时行感冒的定义 要点: 1.感冒的常见病因2.感冒的基本病机3.感冒发病关键 要点: 1.感冒的诊断要点2.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 3 4?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 要点: 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疗原则3?感冒的分证论治(包括虚体感冒) 要点: 1.感冒的预防调护方法2?感冒的煎药方法3.感冒的服药方法 咳嗽 要点: 1.咳嗽的定义2?咳嗽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 要点: 1.咳嗽的常见病因2.咳嗽的基本病机 4.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含义

.咳嗽的诊断要点2.咳痰特点的鉴别3.咳嗽特点的鉴别4?咳嗽与咳喘的 要点:1.咳嗽的辨证要点 2 3.咳嗽的分证论治4.外感咳嗽治疗的忌宜5.内伤咳嗽治疗的忌宜 要点:咳嗽的预防调护方法 哮病 要点:1.哮病的定义2.哮病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 要点:1.哮病的辨证要点 要点:哮病的预防调护 口 力 ................. 鉴日目 园 点点 日目旦要要 .哮病的病因2.哮病的主要病机3.夙根的实质 4.哮病发作期的基本病理 要点:1.哮病的诊断要点2.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3.哮病与伏饮的鉴别 2 3.哮病的分证论治4.喘脱危证的证候特点5. 喘脱危证的治疗

要点:1.肺痈的诊断要点 2.肺痈与风温的鉴别3.肺痈与肺痿的鉴别 要点:1.喘证的定义2?喘证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 要点:1 .喘证的病因2.喘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3 4.喘脱的病机5.喘脱的临床特征 要点:1.喘证的诊断要点2.喘证与哮病的鉴别3.喘证与气短的鉴别要 点:1.喘证的辨证要点 2 3.喘证的分证论治4.上实下虚”喘证的证候特点5.上实下虚”喘证的治 疗要点:喘证的预防调护 肺痈 日 目 目 要点 要点 2. 肺痈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3.肺痈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 要点:1.肺痈的定义 2.肺痈的源流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 要点:1.肺痈的病因

针灸学基础知识-1

针灸学基础知识-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50,分数:100.00) 1.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 (分数:2.00) A.疾病过程的症状 B.疾病过程中的体征 C.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D.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和体征 E.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解析: 2.“阳中求阴”治法的病理基础是 (分数:2.00) A.阴偏胜 B.阳偏胜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阴阳两虚 解析: 3.肝病及脾的理论依据是 (分数:2.00)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母子相及 解析: 4.在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分数:2.00) A.调畅情志 B.调节血量 C.调节脾胃 D.疏通水道 E.调畅气机√ 解析: 5.对全身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是 (分数:2.00) A.小肠之泌别清浊 B.肺之通调水道 C.脾之运化水液 D.肾之蒸腾气化√ E.肝之疏泄功能 解析: 6.元气运行的道路是 (分数:2.00) A.心脉 B.胸腔

C.全身 D.脉外 E.三焦√ 解析: 7.下列各项,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 (分数:2.00) A.肺朝百脉 B.脾主统血 C.肝主藏血 D.心主血脉√ E.肾主纳气 解析: 8.奇经八脉中的“阳脉之海”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阳维脉 解析: 9.最易伤津耗气的邪气是 (分数:2.00)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火邪√ 解析: 10.风邪伤人,导致易汗出的致病特点是 (分数:2.00)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解析: 11.外感病常出现实证的阶段是 (分数:2.00) A.病证末期 B.发病初期 C.各个阶段 D.病证中期 E.初期或中期√ 解析: 1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适用的病机变化是(分数:2.00) A.阴偏盛 B.阴偏衰√ C.阳偏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2017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外感肺系 2017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归纳 1.考点选项答案完全对应教材,基本一字不差,主要表现在执法与方药的应用上。 2.方药的备选项中,干扰选项本补出现在本章内容中,即非本章所用方剂,克直接排除。 3.各章疾病治法严格按照大纲背诵。 4.各章严格按照各章复习。 5.每年大纲都会有一定的变动,一定要用当年大纲复习。如疾病种类、证型、治法、方药都会改变。 第一章?肺系疾病 一、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解表汤或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饮 4.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汤 二、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合 2.: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温燥),杏苏散(凉燥)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合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汤 三、哮证 1.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汤?龙汤(冷哮恶寒重)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越婢加术汤|?哮剧烈者用紫金丹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汤?(表寒不显着)。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加减。 6)喘脱危证: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2.缓解期 1)肺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加减。肺虚证:补肺固卫-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汤(肺肾气阴两伤)合(肾虚阴伤多痰)。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汤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十五络脉 要点: 1.十五络脉的分布

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十二经别 要点: 1.十二经别的分布 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十二经筋 要点: 1.十二经筋的分布 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十二皮部 要点: 1.十二皮部的分布 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 要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细目二:主治规律 要点: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第五单元特定穴 要点: 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