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四翻译与明清翻译对比

五四翻译与明清翻译对比

五四翻译与明清翻译对比
五四翻译与明清翻译对比

五四时期翻译与明清时期翻译之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张松炎(1982—),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助教,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翻译。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一方面,这两次翻译活动都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两者在译者的构成、

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译思想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却表现出迥

异之处。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对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拟在这一方面做一尝试,以期对这两次翻译活动有更深入的认

识。

一、译者的构成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多由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和中国封建士大

夫合作进行。这些士大夫们本身就是科学家或某一方面的专家,杰出

的代表人物有著名科技翻译家、中国“科学译祖”徐光启,“中华才

士”李之藻,数学家华蘅芳等。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了《几

何原本》(前六卷),葡萄牙人傅泛际与李之藻合译了《名理论》,

华蘅芳与玛高温、傅兰雅合译了《金石识别》和《地学浅释》。正是

通过中西合译的方式,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传入了中国。甲午战争后,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希望以变法图自强,介绍

西学为其途径之一。“这一时期译者多为政论家,他们独立译书,

不再依靠西人合译”[1]。严复和梁启超是最杰出的代表。严复曾留学

英国,精通英文,古文功底亦是甚为深厚。受西方政治思想文化影响,

他回国后翻译了一大批西方著名的哲学社会书籍,如《天演论》《群

己权界论》等。梁启超主张翻译政治小说以开民智,虽译作不多,却

是译述西方诗歌的先驱。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主要由受过良好外语教育的生力军担当。这

些文学翻译者大都接触过新思想,都至少精通一门外语。其中有一批

是留学生出身,如鲁迅、周作人、胡适、郭沫若、刘半农、梁实秋等。

五四新文学运动尚未兴起时,身在海外的留学生,虽然所学专业不同,

但出于学习外语的需要,接触了大量本色的外国文学。由于西方思潮的鼓荡,要借文学来启蒙,或出于良好的文史功底和浓厚的文学兴趣,他们早早便开始了翻译。如鲁迅与周作人在留日期间译有《域外小说集》,胡适在留美期间翻译了《最后一课》《决斗》等。早期翻译的异质文化熏陶与文学训练和积累使鲁迅、胡适等逐渐成长为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他们的带动下,五四新文学运动得以蓬勃发展,而文学翻译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画面。与明清时期相比,五四时期由于译者构成的变化,翻译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更有保证。

二、翻译材料的选择

明清时期的翻译选材以科技类著作为主。外国传教士借“学术传教”之名译介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中西合译的作品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医学等十几个自然科学学科领域。在天文历法学方面,利玛窦引进了西方历法,得到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赞同。在数学方面,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了《圜容较义》和《同文指算》。在物理和机械力学方面,王徵与邓玉涵合译了《奇器图说》。此外,中西合译在生物学上引进了达尔文进化论,地理学上译入了世界地图,医学上引入了解剖学概念。甲午战争后,一批资产阶级改良派意识到西人之强根本在于其社会政治制度,于是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开始大量译介西方具有先进民主思想的社会科学书籍。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法意》等以及梁启超倡导的政治小说翻译均对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进入了翻译

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不断引入我国,如《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整体性的反帝、反封、反传统运动,突出人的个性解放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及展现俄国及东北欧等弱小国家风貌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先后在译界流行开来。《新青年》《新潮》《小说月报》等几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广有社会影响的杂志上都发表了大量的关于浪漫主义作品的翻译和评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黑暗中苦苦摸索救国救民之道的中国志士们看到了希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纷纷投向了俄国文学。鲁迅曾说,“俄国文学是我

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2]。另外,对弱小民族国家的文学译介得到了大力提倡,这是一种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选择,中国与这些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社会现实和世界处境。

三、语体格局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文体以文言为主。两千多年来,文言一直占据中国书面语的统治地位,“虽然唐宋以来白话文学不绝如缕,但在士人的话语圈里白话从来是没有地位的。就语言本身而言,学术文字除了宋代理学家的语录体外几乎都用文言”[3]。明清时期国内从事西学翻译的多为封建士大夫,他们的译作文体自然倾向于文言形式。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曾言:“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4]像严复这样的封建士大夫们从小接受的就是严格的文言写作训练,用文言来译作便于一挥而就,用白话反而会感觉辞不达意。严复的译作《天演论》采用的便是“可与周秦诸子相上下”的桐城派古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榄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正是仰仗深厚的古文造诣,严译名著才得以站稳脚跟,进而被竞相传阅。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作品中,白话文体占据主流地位。“文学翻译家们出于改造社会的责任感,介绍外国的先进文化,对抗黑暗的封建旧文化,推动新文化运动。他们把这种社会责任感转化为驱动力,在翻译中把作为传统文化语符的文言体解构,译者的人性观、审美观和文化观从传统的桎梏中被彻底地解放出来,从根本上摆脱了旧文化的束缚,通过新的文体——白话文体——表达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5]。白话文运动的开展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王佐良说过:“就中国20世纪的文学而言,是翻译家给新生代的创作带来了生机。1919年前后的白话文运动正式从外国文学的翻译中吸取了灵感。”[6]胡适、郭沫若等借助白话译诗开启了诗歌创作的“半格律体”和自由体之风,刘半农、田汉等则借助白话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散文诗。鲁迅一直乐于用白话进行翻译,一生都在创造现代汉语的崎岖山路上跋涉,可以说是现代白话的鼻祖。总体而言,五四文学革命以白话取代文言为突破口,开辟了中国文学新纪元,也彻底改变了翻译文学的语体格局。

四、翻译思想理论

在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高潮中,以徐光启、马建忠、严复等为代表的中国译者为我国历史上的翻译事业留下了不朽功绩。他们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理论。徐光启在《历书总目表》中提出了“翻译——会通——超胜”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马建忠于1894年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精辟阐述了他的“善译”观:“译者应对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审其音势之高下,相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作为中国西学引进第一人的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则首倡“信达雅”为译事楷模。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7]严复的信达雅思想对近现代的翻译思想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翻译事业在著名革命文学家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等和著名政治思想理论家如陈独秀、成仿吾等的领导下,得到了健康广泛深入的发展。在翻译理论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这一时期,鲁迅、瞿秋白、郭沫若、成仿吾的翻译思想本质而深刻地反映了五四时代翻译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和时代特点。20世纪30年代,曾展开过一场翻译大论战。当时梁实秋提出了“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主张,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干脆直接声明“宁错而务顺”。对此,鲁迅则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观点。后来,鲁迅又进一步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8]作为翻译理论另一个领军人物,瞿秋白认为翻译要力求“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他在《再论翻译——答鲁迅》一文中说:“翻译的时候,应当用这种绝对的白话文:一方面和原文的意思完全相同(“信”),另一方面又要

使这些句子和字眼是中国人嘴里可以说得出来的(“顺”)。“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此外,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成仿吾的“批评的建设”和“建设的批评”的文艺翻译批评思想,也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思想。

五、翻译方法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方法多是由外国传教士口授,华人笔录完成。若西方先进学理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接受,译笔必须能与中国古典名著相匹敌。直译法译科学名著只适合以专家为翻译对象的翻译。因此,这一时期的多数中国译者(包括独立的译者)都很重视翻译过程中的加工、润色,以使译作“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读得下去”[9]。严复译《天演论》时提到了达旨翻译法:达旨法虽“实非正法”,却是“有所不得已”而用。在《天演论·译例言》里,严复清楚地说明达旨不是“刪消取径”,而是“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这些都是意译的技巧与过程。此外,严复在宣传外国先进思想,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采用了不忠实的归化翻译法,在译文中加入了大量的个人评论。而这一时期另一代表人物林纾在译介外国小说时采用的也是典型的归化翻译法,此法在当时也被人们普遍接受。

五四时期直译的呼声一直很高,异化翻译法也得到提倡。1919年3月,傅斯年在刊于《新潮》第1卷第3号的《译书感言》中说:“论到翻译的文词,最好的是直译的笔法。”郑振铎在《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里也认为,“如果有个艺术极好的翻译家,用一句一句的‘直译’方法,来从事文学书的翻译”,则能把原文的整体结构、节段排列、句法组织乃至用字的精妙处都移转过去。鲁迅直译的主张曾在多篇译作的序言中加以论述:《苦闷的象征·引言》提到“文句大概是直译的,也极欲保存原文的口吻”,《出了象牙塔·后记》说“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采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前后的次序也不甚颠倒”。鲁迅还明确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10]鲁迅所谓的“洋气”,正是现在所说的“异化”。鲁迅是主张异化,反对归化的。他在《文艺与批评·译者后记》中写道,“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

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精悍的语气”,因此只好“硬译”。他批评中文“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而“要医这病”,“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11]

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在时间上是相继发生的,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两次翻译活动在译者的构成、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译思想理论及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从侧面则反映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态和社会需求,体现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蜕变。这说明,“翻译活动的兴衰从来都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联系,绝不是在真空环境下自生自灭的一个过程”[1]。

参考文献:

[1]梁真惠,陈卫国.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J].昌吉学院学报,2005,(2):52-53.

[2]鲁迅.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39.

[3]周羽.中国近现代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的演进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2001,(1):50.

[4]严复.翻译论集《天演论》译例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6.

[5]魏家海.五四翻译文学文体的“陌生化”与传统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7):93.

[6]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20.

[7]严复.严复集(五)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21-1322.

[8]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9.

[9]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51.

[10]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J].现代外语,1987,(2).

[11]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回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88.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注意事项: 1.英汉语言句法/句式差别; 2.体会英汉互译句式转换规律; Sentences: 1.In praising the logic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 most cases where, so to speak, the logic of facts or of the exterior world is at war with the logic of grammar. 2.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加上训骡,出 了西脚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如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3.When about three hundred men had been landed from these vessels and were marching rapidly to camp, the Morini, who had been left by Caesar in a state of peace when he set out for Britain, were fired by the hope of booty, and surrounded the troops, at first with no very large number of folk, bidding them lay down their arms if they did not wish to be killed. 4.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 5.Mr. Kenne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 6.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know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7.T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0. 8.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9.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 10.Loneliness held the great masses of immigrants together, and poverty kept them down. 11.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 12.There is a crying need for a new remedy. 13.There was a mumbled conversation in the background. Then a man’s voice came on the phone. 14.The whole devastating experience shar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me. 15.She was always a crier any way. 16.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 17.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18.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 of daily privations and hard words, of kind office and no returns, 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 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Vanity Fair chapter 57) 19.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中英拟声词对比及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 2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3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4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5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 6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 7 旅游宣传品的翻译 8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 9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 10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11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12 中式菜名的英译 13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以《》和《叶问》为例 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5 从电影《刮痧》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16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17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唯美主义 18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19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 20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 21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 22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23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24 词组词汇学习方法 25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 26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 27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28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29 《马克?吐温—美国的镜子》中的中英文衔接手段的对比和翻译 30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31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32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33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 34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 3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6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37 认识、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剖析《飘》中的人生价值 38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39 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 40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41 The Translation of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42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2

幻灯片1 课后练习 ●blue films ●bluebottle ●Greenfly ●common criminal ●common informer ●hard labor ●free love ●blue-eyed boy ●bluestocking 幻灯片2 参考翻译 ●blue films 蓝色电影(×) ●淫秽电影(√) ●bluebottle 蓝瓶子(×) ●绿头苍蝇(√) ●greenfly 绿苍蝇(×) ●蚜虫(√) ●common criminal 普通罪犯(×) ●臭名昭著的罪犯(√) ●common informer 一般的告密者(×) ●职业告密者(√) 幻灯片3 参考翻译 ●hard labor 艰苦的劳动(×) ●(监禁)苦役(√) ●free love 自由恋爱(×) ●(无婚约的)自由性爱(√) ●blue-eyed boy 蓝眼睛男孩(×) ●宠儿(√) ●blue sky research/thinking 蓝天研究/思维(×) ●天马行空式的(√) 幻灯片4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1. 支谦与《法句经序》(229年)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开篇即强调了佛经翻译之难,即语言不同,语境不同,名物不同,翻译起来确实不易。幻灯片5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2.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 源自其在公元382年所作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幻灯片6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三者,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幻灯片7 ●“五失本”是: ●一、佛经词序多是颠倒的,汉译时改从汉语语法,容易失本; ●二、佛经文字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合汉语读者,译文作了润饰,容易失本; ●三、佛经的论述,往往不厌其烦,颂文更是翻三覆四,翻译时删繁就简,容易失本; 幻灯片8 ●四、佛经有“义说”(长行之后,另加的偈颂复述)类似汉人韵文后的“乱辞”(总结),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发表时间:2015-02-02T13:45:31.0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2月总第142期供稿作者:武亚萍[导读] 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武亚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由于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所以在语言结构和表达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两种语言系统对被动语意的表达差别巨大。相较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而言,被动语态在英语语言系统中的运用更为普遍,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更加受到英语研究学界的重视,而如何在尊重两种语言系统差异的情况下合理地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是近年来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被动语态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两种语言系统更好地交流融合。关键词:英语英汉对比被动翻译 英语和汉语在世界语言系统中是两种有着较大差异的语言,分别隶属于西方语系和东方语系。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而被动语态是构成两种语言系统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两种语系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使用较之于汉语语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著名的语言学家就曾经指出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英语语系区别于汉语语系最重要的特色。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首先应该从英汉两种语系在被动语态上的对比入手,在掌握两种语言系统中被动语态区别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 英语语言系统在具体表达上注重句式的“型合”,句式结构的变化更为丰富复杂,特别是在be和动词的过去分词这一被动语态的组合中,句式的“型合”表现得更为明显。英语对被动语态的表达通过类似的句式展现出来,明显具有显性的特点。而对于汉语被动语态来说,汉语的语意表现更为含蓄,对被动语态的表达也通常会借助句子的内部连接或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展示意义上的被动,具有隐性的特点。 1.英汉结构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的被动语态在结构上存在着相同点,在两种形式的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一般都是意义上的受动者,而意义上的施动者则不太重要,可以在句子中表现出来,也可以隐去。但是两种被动句的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在“Many soldiers were killed in the war”一句中,由于句子的阐述者不能明确语意的施动者,所以采用被动句的形式进行表述。而与英语被动句的结构不同,汉语被动句的动词没有时态上的变化,所以汉语被动句不会以动词的过去分词为被动标志,汉语被动式常用能够直接表现被动的“被”字作为结构式被动句的构成条件。例如“糖果被吃掉了”一句中,采用了受动者、“被“字和动词相结合的结构表现被动意义。汉语被动句中的标志词除了“被”以外还有“叫”、“让”等,都能在反映被动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被动句结构。 2.英汉意义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不仅在结构被动句上存在差异,在语意被动句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当被动句的受动者不会被错认成施动者时,汉语一般选择使用意义被动句。常见的意义被动有两种:一是常见于古文或口语中的逻辑关系上的被动,如“看病难这一问题总算得到解决了”。二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挨、获、遭、承蒙”等词与及物动词相结合表现被动意义,如“承蒙关照,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而英语的意念被动句则有所不同,在这种句式中虽然句子仍为主动句的结构,但是句子的主语在意义上却是受动者,常常用于描绘事物的属性状态等,被动意义比较弱。例如“Brazilian fruit tastes delicious”一句利用“taste”表示整个句子的被动意义,而“My father is difficult to request”一句也在主动句的句型中用“difficult”加具有被动意义的不定式结构来表现被动的概念。 二、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 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可以遵循两种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直译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句子中没有出现施动者时对句子各部分结构的意思按主要成分的顺序进行翻译,直接翻译成带有“被”或其他结构被动句标志的句子。例如在对“Candy has been eaten by harry”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直接利用“被”字翻译成“糖果被哈利吃掉了”。而运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时,在句子中有施动者的情况下,可以将句子的施动者直接翻译成汉语句子的主语,将受动者翻译成句子的宾语,如可以将“The mouse was killed by Peter”翻译成“彼得把老鼠打死了”;而当句子中没有施动者时,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内容合理地在翻译中增加施动者,如在对“It maybe asked why I killed them”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内容增加主语,合理地翻译为“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将他们杀了”。 三、结语 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英语被动翻译进行了探讨,简要说明了英汉被动存在的差别和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的英语被动句翻译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Translation Theories Explored).New York: Routledge,2014,5。 [2]钟小芳英汉被动语态对比与互译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2)。 [3]樊斌基于双语语料库的英汉对比与翻译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朱旭双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英语拟声词大全

英语拟声词大全 ———————————————————————— 走兽怎么叫: 1、狮子(lion) roar, howl; 2、老虎(tiger) roar, howl; 3、豹子(panther) howl 4、大象(elephant) trumpet; 5、豺(jackal) howl 6 、狼(wolf) howl 7、狗(dog) bark,yap,yelp,bay,howl,growl,snarl,whine 8、狐(fox) bark, 9、猫(cat) mew,miaow,miau,meow, 10、鼠(mouse) squeak,cheep,peep " 11、猪(pig) grunt, whick, aqueak 12、野猪(swine) grunt 13、公猪(boar) girn 14、熊(bear) bruzz, growl 15、无尾猿(ape) gibber,gueriet 16、猴(monkey) screech, gibber, chatter, snutter, jabber, howl 17、骆驼(camel) nuzz, grunt 18、鹿(deer) call, bell, bellow 19、牛(cattle) cow,bleat 20、公牛(bull) bellow,low 21、母牛(cow) low 22、小牛(calf): bleat 23、水牛(buffalo) boo 24、羊(sheep,goat) baa, bleat 25、马(horse) neigh,whinny,nicker

26、驴(ass,donkey) bray, hee-haw 27、兔子(rabbit) mumble 虫子怎么叫: 1、青蛙(frog) croak 2、蟾蜍(toad) shriek 3、蛇(snake, serpent) 4、蜜蜂(bee) buzz,hum,bumble,drone 5、黄蜂(wasp) hum 6、蟋蟀(cricket) chirp(chirup) 7、甲虫(beetle) drone,boom 8、蚱蜢(grsshopper) chirp 9、蚊子(mosquito) hum,buzz,drone 10、苍蝇(fly) hum,buzz,drone 飞禽怎么叫: 1、公鸡(cock) crow 2、母鸡(hen) cackle,cluck 3、小鸡(chicken) cheep 4、火鸡(turkey) gobble 5、鸭(duck) quack 6、鹅(goose) cackle,hiss,creak,gaggle 7、鸽子(dove,pigeon) coo,crood,croud,croodle, 8、鹌鹑(quail) curkle 9、鸠(stock-dove) murmur 10、斑鸠(turtle-dove) wail 11、天鹅(swan) chant,cry 12、乌鸦(crow,raven) caw,croak 13、白嘴鸦(rook) caw 14、鹧鸪(partrige) call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作业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作业 1. It is flattering to believe that they are too profound to be expressed so clearly that all who run may read, and very naturally it does not occur to such writers that the fault is with their own minds which have not the faculty of precise reflection. 翻译:认为自己的思想深奥,不可能表达得很清楚,让任何人都能理解,这是一种虚荣的念头。这样的作家当然不会想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脑子缺乏精确思考的能力。 2. He had a disconcerting habit of expressing contradictory ideas in rapid succession. 翻译:他有一种令人不安的习惯:一会儿一个看法,自相矛盾,变化无常。 3.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 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Thackeray)翻译:(当时)这个世纪刚过了十几年。六月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契息克林阴道上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面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拉车的两匹肥马套着雪亮的马具,一个肥胖的车夫带了假头发和三角帽子,赶车子的速度是一小时四英里。(萨克雷)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一、被动与主动 (一)英语多用被动式原因 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子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子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文体的需要。 (二)汉英多主动式原因 1、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2、使用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 (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 (5)“……加以/予以”式。 二、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 (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 1、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代词“it”除了用来代替除人以外的生物或事物之外还广泛用作填补词expletive。 (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 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一 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 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 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 5、动词的弱化 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 7、动词连用是汉语的常态 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子成份 9、汉语句子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

中英文拟声词翻译对比

中英文拟声词翻译对比 王 秀,陈 倩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摘 要:本文就中英文两种语言的拟声词翻译做了对比,即英文拟声词的汉译以及汉语拟声词的英译。由于汉语里一般采用直接摹写声音的拟声词,而在英语里一些动词和名词本身就具备了拟声的特点,融音与意为一体,引起音与音之间的联想。因此本文论述了拟声词在翻译时需要考虑的这些差异和两种语言互译时对拟声词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拟声词;翻译;对比  1. 引言 把人、动物或自然物所发出的声音如实地加以描摹,这种修辞方法称为拟声。汉英皆有,但是有着较大的区别。在汉语里一般采用直接摹写声音的拟声词,而在英语里,一些动词和名词本身就具备了拟声的特点,融音与意为一体,引起音与音之间的联想。因此拟声词的翻译需要考虑这些差异,本文就英文拟声词的汉译与汉语拟声词的英译做简单论述。 2. 英文拟声词的汉译 2.1 英文中的拟声词可以直接翻译为汉语拟声词 e.g.(1) The sweet trilling of a murmuring stream and the melodious notes of nightingales formed altogether the most enchanting harmony. 悦耳的潺潺流水和夜莺的婉转娇啼,奏出令人神往的和谐曲调。 (2) All you can do is keep on clack-clack-clacking. 你老是叨叨叨,叨叨叨。 2.1.1 英语拟声词往往同感叹词一样,独立使用,不作为所在句中的任何句法成分。汉语拟声词有同样的情况,因此汉译时较为简便,把英语原文中作独立成分用的拟声词相应地译成汉语中作独立成分的拟声词即可。 e.g. (1) She drew one out. R-r-atch! How it sputtered and burned. (Hans Christian Anderson: The little match girl!) 她抽出一根火柴,哧!啪一下子燃着了。 (2) Thump! A table was overturned! “哗啦!”桌子推翻了。 (3) Two heavy guns went off in the woods—Bump! Bump! 两门重炮在森林里开始发射了——轰隆!轰隆! 2.1.2 英文中的拟声词通常是动词、名词或者动词派生词(分词、不定式、动名词),而汉语的拟声词通常是动词或者名词的附加成分。因此,英文中拟声的动词、名词和动词派生词在汉语中常常被翻译成动 【作者简介】  王秀(1971-),女,硕士,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陈倩(1977-),女,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59

整理版英语象声词翻译及举例

英语动物拟声词及其翻译 一、引言 英语与汉语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但是都有着丰富的拟声词。英语拟声(onomatopoeia) 与汉语修辞格拟声完全相同,都是模拟事物自然声音的一种构词方法。各种动物的声音在经验世界中随处可闻,动物拟声词也就应运而生。动物拟声词在英语拟声词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额,它比汉语动物拟声词还要丰富多样。汉语动物拟声词往往用简单和笼统的一个“叫”字来表述,而英语一般都用专门的拟声词来表达各种不同动物的叫声。正确地翻译动物拟声词,能够烘托气氛、显示意境、增强声势和实地情景感,使平淡的句子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创造出一种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氛围,达到传声达情和闻声解意的语用目的。 二、英语动物拟声词的类型与翻译 英语动物拟声词可以分为直接拟声( Primary Onomatopoeia) 和间接拟声( Secondary Onomatopoeia) 两种类型, 在翻译中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 直接拟声指的是动物的声音与意义基本吻合,能够直接产生音义之间的相互联想。如听见[mu : ]的声音使人想到母牛的“哞哞”声。英语中许多表示动物鸣叫声的词是直接拟声,它与汉语的拟声词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在发音上十分接近。如猫叫声,英语拟声词为mew , miaow , 汉语拟声词为“喵”;鸽子的叫声,英语拟声词为coo ,汉语拟声词为“咕咕”;鸭子的叫声,英语拟声词为quack ,汉语拟声词为“呱呱”;鹅的叫声,英语拟声词为cackle ,汉语拟声词为“咯咯”; 青蛙的叫声,英语拟声词为croak ,汉语拟声词为“嗝嗝”。这类拟声词摹拟动物的发音,英语与汉语基本上相同或相近, 翻译时只要借助汉语的习惯表达法,就能够使读者达到动物如在眼前的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 间接拟声指的是词的发音并不直接唤起某种听觉的经验,即并非对动物自然声音的直接模拟,而是引起一种运动的感觉,或者某种物质与精神特性的感觉。换言之,间接拟声是指音与某种象征性意义发生联想。张培基先生认为, S是咝音字母,它的发音可使人联想到许多动物的相似声。比如,蛇的嘶嘶声,马喷鼻息的嘶嘶声等。英语中snake 和serpent 都作蛇解,由于两词都带S 字母,音义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联系。文体学家认为H 字母能象征一种努力或费劲,这是因为H 字母是个吐气音。如发haste , hasten , hurry , hurl等词语时,吐气音和发音器官的动作都能使人联想到用力时的气喘。“sn2”的辅音组合,既能使人联想到呼吸时发出的声音,如sniff , snuff , snore 等,又能表示快速敏捷的动作,如snip , snap , snatch , 还能使人联想到滑溜溜的爬行动物snake , snail 等。M 是个低沉的鼻音,能象征鸟雀的喃喃声和昆虫的嗡嗡声。如: The moan of doves in immemorial elms , And murmuring of innumerable bees. (A. Tennyson : Come Dow n , O Maid) 古老的榆树林中鸽子的呢喃, 还有成群飞舞的蜜蜂的嗡嗡声。 英文作者用[m]这个辅音,甚至加上m 这个字母的循环往复的出现,收到了有效刺激读者的视 觉和听觉的良好的修辞效果。但是,在汉语的翻译中,译者没有把鸽子和蜜蜂的声音都译为“嗡 嗡”,而用“ 呢喃”一词来形容鸽子的叫声,这是一种声音象征(Sound symbolism) 的翻译法。用 声音象征来翻译间接拟声词,可以给人以丰富的语音感觉。

英汉拟声词互译

英文拟声词与翻译 试看译例: 1.风萧萧,雨萧萧,马萧萧。 The wind whistled, the rain pattered and the horse neighed. 2. Thunder began to rumble. 雷声开始隆隆地响。 3. The cart rumbled past. 车轱辘轱辘地过去了。 4. 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 他肚子空空如也咕噜咕噜地叫。 5.哒哒哒哒哒!咚!咚!李先生突然抱着头直跳起来,但随即像一块木头似的倒下去。 Rat- ta-ta-ta, boom! boom!Wrapping his arms around his head, Mr. Li leaped up, but immediately fell forward like a log. 6.这个时候,长城线上,烽火连天,一辆囚车,却囚着革命英雄,向南急驰。 At a time when the war was raging along the Great Wall, a Carriage, carrying this revolutionary hero, went rumbling swiftly southwards. 7. 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gels and have not charity, I am become a sounding brass, or a tinkling cymbal.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钹一般。 8. She drew one out. R-ratch ! Now it sputtered and burned. 她抽出一根或才,哧!啪!一下子燃着了。 有关拟声词的译法: 一、同一个拟声词,如例1中的“萧萧”,在不同的上下文或结构中,应根据译文的语言习惯或地道用法,选用不同的与原文意义对应的词或表达方式。 二、根据上一条,自然可以从另一面总结出第二种方法,即原文不同句中的几个不同拟声词可以译成同一个词。如“隆隆地响”、“咕噜咕噜地叫”、“ 轱辘轱辘”均可译成同一个英文拟声词rumble, 其基本意思是“make a deep, heavy, continuous sound”。 三、原文中有拟声词,译文中也用拟声词相对应。有的译为独词句,有的译为动词或名词的辅助成分。有时可以将英文的拟声词译为汉语中较为抽象的“..........的叫,...........声”,如he seemed to hear about him the rustle of unceasing and innumberable wings,耳际仿佛传来无数翅膀的拍击声。 四、原文中没用拟声词,但很生动,如例6中的“向南疾驰”,也可以译成拟声词。增加拟声词可以增加效果,如The logs were burning briskly in the fire.木柴在火中哔哔剥剥烧的正旺。 五、与上一方法相对应,原文中用了拟声词,译文中可以不用拟声词,而是用其他能产生同样效果的词语,如例7。译文也可以不用拟声词而直叙其动作,如They splashed through the mire to the village.他们一路踏着泥水向村子去。 关于动物叫声的拟声词不管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都很具体,在互译中要特别注意选准具体词语。英国人说“......动物怎么叫?”“What dose a XXX go?”现将最常用的具体词语列举如下: A bee hums (buzzes, drones). 蜜蜂嗡嗡(哼哼)的叫。 A fly hums (buzzes, drones). 苍蝇嗡嗡叫。 A mosquito hums (buzzes, drones). 蚊子哼哼(嗡嗡)叫。

英语拟声词大全

英语拟声词大全 作者:译生苑 1、狮子(lion)roar, howl; 2、老虎(tiger)roar, howl; 3、豹子(panther)howl 4、大象(elephant)trumpet; 5、豺(jackal)howl 6、狼(wolf)howl 7、狗(dog)bark,yap,yelp,bay,howl,growl,snarl,whine 8、狐(fox)bark, 9、猫(cat)mew,miaow,miau,meow, 10、鼠(mouse)squeak,cheep,peep " 11、猪(pig)grunt, whick, aqueak 12、野猪(swine)grunt 13、公猪(boar)girn 14、熊(bear)bruzz, growl 15、无尾猿(ape)gibber,gueriet 16、猴(monkey)screech, gibber, chatter, snutter, jabber, howl 17、骆驼(camel)nuzz, grunt 18、鹿(deer)call, bell, bellow 19、牛(cattle)cow,bleat 20、公牛(bull)bellow,low 21、母牛(cow)low 22、小牛(calf):bleat 23、水牛(buffalo)boo 24、羊(sheep,goat)baa, bleat 25、马(horse)neigh,whinny,nicker 26、驴(ass,donkey)bray, hee-haw 27、兔子(rabbit)mumble 虫子怎么叫: 1、青蛙(frog)croak 2、蟾蜍(toad)shriek 3、蛇(snake, serpent) 4、蜜蜂(bee)buzz,hum,bumble,drone 5、黄蜂(wasp)hum 6、蟋蟀(cricket)chirp(chirup) 7、甲虫(beetle)drone,boom 8、蚱蜢(grsshopper)chirp 9、蚊子(mosquito)hum,buzz,drone 10、苍蝇(fly)hum,buzz,drone 飞禽怎么叫: 1、公鸡(cock)crow 2、母鸡(hen)cackle,cluck 3、小鸡(chicken)cheep 4、火鸡(turkey)gobble 5、鸭(duck)quack 6、鹅(goose)cackle,hiss,creak,gaggle 7、鸽子(dove,pigeon)coo,crood,croud,croodle, 8、鹌鹑(quail)curkle 9、鸠(stock-dove)murmur 10、斑鸠(turtle-dove)wail 11、天鹅(swan)chant,cry 12、乌鸦(crow,raven)caw,croak 13、白嘴鸦(rook)caw 14、鹧鸪(partrige)call ? 15、鹦鹉(parrot)prat,squawk 16、孔雀(peacock)tantle,scream 17、云雀(lark)sing 18、红雀(linnet)chirp 19、喜鹊(magpie)chatter,clatter 20、麻雀(sparrow)chirp 21、夜莺(nightingale)warble,pip,jug,jug-jug 22、画眉(mavis)guaver 23、布谷(cuckoo)cuckoo 24、鹤(stork)coniat 25、白鹤(crane)whoop Z0ad 26、燕(swallow)chirp,twitter 27、海鸥(gull):mew 28、鹰(eagle)scream 各类物体的响声: 1、金属磕碰声当啷clank,clang 2、形容金属的响声当当rattle 3、金属、瓷器连续撞击声丁零当啷jingle,jangle,cling-clang

70-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 课程描述 要想学好翻译,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充分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只有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有了深刻的体会,才能培养出语言之间的转换意识,翻译也才能够顺利进行。可以说,双语认知能力与差异观念、语言对比与转换意识构成了翻译能力的基本要素。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均建基于此。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语篇和文体层面迥然有别,英语是综合语,可以充分利用形态变化、虚词、复句等表情达意,而汉语属于分析语,在表达同样意思时,主要借助语序、短句、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并列句,按照时间顺序或事理顺序,逐层叙述。在句法层面,英汉两种语言在主谓结构、局部与整体、形合与意合等方面不尽相同;语篇层面, - 7 -

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性和空间性、连贯与衔接等方面均有差异。本课程将从英汉语之间的显著差异切入,探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机制与转换方法。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mastering translation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Lv Shuxiang, a famous linguist once remarked: “I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most useful way for Chinese students is to make them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n every category including lexicon, semantics, grammar, and sentence structure. Only by this way can they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This remark holds tru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nsures a sense of shift and successful translation. We can safely conclude that the bilingual cognition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ense of comparison and shift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ll translation theories,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are based upon them.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on morphology, syntax, discourse and stylistic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nglish belongs to synthetic language, conveying meaning by means of formal devices, function words and complex sentences while Chinese, an analytic language, conveys meaning chronologically and logically through word order, short sentence, loose sentence, contracted sentence, ellipsis sentence and coordinate sentence. At the syntactic level, English and Chinese differs in subject-verb structure, ways of expressing partiality and wholeness, and ways of connection. At the discoursal level, the two languages differ in temporality and spatiality,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he course will start from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xploring the shifting mechanism and methods. - 7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