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过程

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过程

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过程

经济参考报/2010年/4月/15日/第005版

视野

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过程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

“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多年前在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再工业化”是针对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动。韦伯斯特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RoyRothwell和WaiterZegveld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的结构转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等;RandomHouseUna-bridgedDictionary对“再工业化”的解释:通过政府帮助、税收激励、工厂和机器现代化等途径实现的工业和工业社会的复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概念再次盛行,反映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表达了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因此,目前美国所要进行的“再工业化”,绝不仅仅是恢复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超出了这个范畴,是在一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二次工业化,实质上是推动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并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引领和改造其他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信息、生物、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未来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围绕新兴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可能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繁荣的支撑点,因此是“再工业化”的主攻方向。从长期看,为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各国需要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从短期看,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实行“再工业化”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推动。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认识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注重发挥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国家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增加研发投入,通过增强创新能力保持和提高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美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产业。欧盟的经济复苏计划提出,要实施“绿色汽车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和“未来工厂伙伴行动”等。俄罗斯经济的重点也转向知识产业和新技术产业,鼓励利用科技创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将重点发展纳米、能源和环境技术产业。

可以认为,依靠创新推动“再工业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引领,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当前很多国家摆脱危机、实现增长的根本出路。

第1页共1页

知识创新概念

知识创新概念: 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知识创新涵义 知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涵义,一是知识,二是创新。 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和结晶。传统意义上将知识划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而就知识来源和实质问题,哲学上又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基础和检验知识标准,并将知识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就知识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知识经济学》中,知识又被区别为“可编码知识”与“隐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意会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注:朱葆伟:《知识意义变化》,载《方法》,1998(12)。)可编码知识指是通常以概念、推理、假设、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知识。隐知识就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着感觉走”、“习惯了”等知识。我是应届生 无论将知识如何分类,在有关知识涵义理解中,有一点是不会改变,即知识相对于客观存在具体事物、具体实践活动,它不具有时空特性,而具体事物或具体实践活动是存在各自客观发展时空序列。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接近于思维、意识。但是,知识又没有脱离客观存在具体事物和实践活动,它是有关它们本质规律把握。一方面,它可能为人类思维所“编码”,并借助于一定语言形式被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只能以人类未能“破译”(这只是相对于人类发展一定时期)“密码”形式沉淀于人们“习惯”之中(包括人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习”或“仿”等方式为人们所掌握,并潜移默化于人们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之中。因而,从这层意义上理解,知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维、意识。 创新和创造有着内在联系,它们具有一定共性。一是主体目性,无论是创新还是创造,首先是人按照一定目对世界所进行认识和改造,都反映着主体(具体人)性质和内容。二是首创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详细版!)

内涵: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意识形态性质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非意识形态性质部分:自然科学、语言、文字 形式: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思想、艺术、信仰) 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 ②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活动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 而逐渐培养出来的(个人)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物质) 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 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政治、经济、文化间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 ③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成为当代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反文化霸权主义斗争) 文化的重要性(综合国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 化 与 社 会

:文化环境、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优秀文化的作用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与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前或落后)不与政治、经济同步 文 化 与 人

智慧树知到《创新创业过程与方法》章节测试答案.doc

智慧树知到《创新创业过程与方法》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创业包括()四个要素 A: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资源 B:创业者、环境、商业机会、资源 C:合作、商业机会、组织、资源 D:创业者、资金、组织、资源 答案: 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资源 2、完整的创业过程按照时间顺序通常划分为3个阶段:识别与评估市场机会、获取资源、创办新企业、管理新创企业。() A:对 B:错 答案: 对 3、创业环境包括() A:社会环境、政府环境、个人环境 B: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微观环境 C: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微观环境 D: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个人环境 答案: 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微观环境 4、在创业环境评价中,评价原则包括() A: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原则 B:客观性、科学性、重要性原则 C:全面性、科学性、重要性原则

答案: 全面性、科学性、重要性原则 5、国内英语创业环境评价的GEM评价模型侧重于对()环境的评价A:宏观 B:行业 C:微观 答案: 宏观 第二章 1、商业机会的来源包括:()。 A:收入结构变化 B:产业结构变化 C:技术进步 D:其他都是 答案: 其他都是 2、关于产品评估说法正确的是:()。 A:产品是否符合趋势 B:产品是否解决社会问题 C:产品是否填补了某些市场空白 D:其他都是 答案: 其他都是 3、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是创业者重要的机会来源。() A:对 B:错

答案: 对 4、可能的创业机会都是可行的创业机会。() A:对 B:错 答案: 错 5、商业机会是一系列有利的环境条件孕育出的对产品、服务或者业务的新需求。()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三章 1、创业者根据创业内容划分为五种类型: A:生产型、管理型、市场型、机会型、科技型 B:生产型、管理型、市场型、金融型、科技型 C:勤奋型、智慧型、关系型、机会型、冒险型 D:成就上瘾型、推销高手、超级主管型、创意无限型、市场型 答案:B 2、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一般程序包含: ①发布招募书,招募创业团队成员 ②与团队成员沟通协商,签订合作协议 ③分析创业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以下正确排序为:()

创新的扩散过程

第三章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一、本章学习目标: 1.应用:个体采用过程和创新的扩散规律; 2.理解:提高创新采用率的途径; 3.识记:群体采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本章主要内容 创新的采用与扩散是农业推广的一个基本问题。 创新的扩散过程 创新的扩散包括四个要素: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 1.创新 创新指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观念的总称。 2.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人们之间相互传播信息过程中所利用的手段或经过的途径。经常使用的沟通渠道有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沟通渠道。 3.时间 创新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采纳,因此它要有一定的时间界定。 4.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指一组有着共同的问题,期望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个人和组织。创新扩散的规律 创新扩散一般要看规模和速度,扩散的规模和速度一般以采用率来衡量。采用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某项创新的累计采用者的数量占社会系统所有成员的百分率,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一些人采用创新的同时,可能还有原来采用创新的人放弃了创新。在创新扩散初期采用率很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用者的数量会逐渐增加,采用率逐渐提高,最终被社会系统内的大多数成员所采纳。创新一旦被社会系统内的许多成员采用,采用率会再度下降直到终结;创新的扩散速度一般是开始时较慢,然后变快,最后又变慢,通常采用者的比率达不到百分之百,见图典型扩散规律的S型扩散曲线。 典型扩散规律的S型扩散曲线

在创新的扩散初期,绝大多数农民由于对创新的不了解,因此他们会对创新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因为大多数农民不敢承担风险。但是在农村中总有一些具有创新头脑的农民,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对新技术、新信息、新思想等创新反应敏感,同时他们不怕承担风险。那么这些农民就会对创新感兴趣并进行实验,随后又有一些农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入到采用队伍中来。那么他们的实验对更多的人的采用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其他的人看到有人从创新的采用中受益的时候,他们会立即主动紧跟其后,积极的效仿。从而使采用率迅速的上升。等到社会系统内大多数农民都采用了这项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另一个新的创新成果的应用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自然以后采用者的百分率自然下降直到终结。 通常情况下,扩散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突破阶段;关键阶段;自我推动阶段;浪峰减退阶段,见图创新扩散过程的四个阶段。 图 3-2 创新扩散过程的四个阶段 1.突破阶段 突破阶段是创新开始被少数人采用阶段。 2.关键阶段 当创新被证明在社会系统内实施是成功,并且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创新者从中得到了实惠。创新者的成功,对其他人采纳创新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 3.自我推动阶段 自我推动阶段是指社会系统中有更多的人主动向采纳者学习的阶段。 4.浪峰减退阶段 当创新被社会系统内的大多数成员所采纳,成为了一种规范。创新的规模达到了最高峰,也就是采用者的数量达到了最多。这时创新的采用率会逐渐的下降直到最后的终结。 扩散过程的关键

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

知识管理-框架 GB/T 23703.1-2009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 1. 知识管理目标和原则 1.1 目标 知识管理应把知识作为组织的战略资源,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它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知识的创造、积累、共享及应用为目标。知识管理可以实现: a)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将组织中的产品研发、销售网络、专利技术、业务流程、专业技能等知识,作为核心资产进行管理、开发和保护;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通过组织文化、知识库、信息通信技术等形式固化到组织中去,有助于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b)提高员工素质及工作效率 通过组织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研发水平、操作技能及服务能力。通过建立保障知识共享、创新的制度和措施,有利于员工之间开展知识交流与共享,可以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从而实现组织内和谐共处。 c)增强用户满意度 通过为用户、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高效的服务,可以帮助提升组织的用户满意程度,社会公众满意程度。 d)提升组织的运作绩效 通过将组织的知识运用于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产品研发能力、生产经营水平、市场开拓能力、产品附加值、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建立竞争优势。 1.2 原则 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知识管理,可使组织获得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宜遵循以下原则: a)领导作用 对领导者、管理者的培训和教育是取得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领导者的支持和参与,是系统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b)战略导向 不同组织由于其行业环境、组织特点、战略选择和知识特征的不同,会导致该组织在知识管理战略选择上方向和路径不同。因此,组织需要基于对自身经营战略、知识管理现状及其需求的分析,将知识管理战略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战略之中,以支撑组织战略目标。

文化生活各单元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 语言和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部分。 『人类特有的现象 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 培养出来 I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 质力量, 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厂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L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特点: 潜移默化,深久持远 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 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 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 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 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③文化生产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 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4:文化与综合国力 (1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 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激发全民 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这 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提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 展开,我们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特点 文化 作用 对社会影响- 对人影响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学术界则有争议。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斯内茨(SimonKuznets)的研究,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一般是国家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但是人均的产量不增加,人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改善。现代经济增长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产量也增长,每个人可以享用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在工业革命以后变得越来越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就只有在技术创新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更快,才有可能实现这个发展目标。 但对技术创新的含义,经济学界和科技界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经济学界所谓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innovation),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在科技界里则习惯地把创新(innovation)和发明(invention)等同起来。发明是从无到有,是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有知识存量的一个增量贡献。但在经济学里则把发明和创新分开,创新侧重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是和一个生

产者现在实际采用的技术比较,而不是和世界总体的技术水平做比较。最发达国家各个产业所采用技术在世界各国的相同产业中通产处于最先进的水平,既然如此,发达国家在下一期生产时要采用比现在更好的技术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新发明。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传统的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的信息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在这两种可能方式当中到底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应该依成本和效益的比较而定。关于发明,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上的发明,投入非常巨大。像IBM每年的研发投入是五十多亿美元,摩托罗拉四十多亿美元,因特尔三十多亿美元,朗讯四十多亿美元。而且风险非常高:一般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一百个立项,到最后大约只有五个取得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在十个申请专利的技术中,大约只有一、二个具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说,在一百个研发项目中,最后只有一、二个项目,对企业的投入有了回报,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作了贡献。如果只看这个最后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研发项目,它有专利的保护,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如果其它国家的企业要用这项新技术必须付专利费,这项技术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会相当高。但是如果把那99项失败也算是取得这一项成功的必要成本,那幺,在最前沿技术研发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有许多实证研究发现,拥有核心技

自考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试题2014年个人整理及答案

自考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试题2014年个人整理及答案 2.依据知识分类的标准可将创新思维方法分为() A.立体思维方法和平面思维方法 B.纵向思维方法和水平思维方法 C.顺向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 D.一般方法、特 殊方法和专门方法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物理学的超越是一种() A.意志超越 B.自身超越 C.逻辑超越 D.前提超越 4.形成假说的常规步骤中,第一个步骤是() A.设定初步假说 B.认定问题 C.运用推理 D.搜集事实 5.“逻辑思维方法”与“超逻辑思维方法”这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是()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6.“哈桑借据”的故事体现的是一种() A.实践能力 B.思辨能力 C.学习能力 D.想象能力 7.“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是() A.戈登 B.吉尔福特 C.奥斯本 D.帕尼斯 8.没有固定的答案且答案数量一般是无限的问题是() A.开放性问题 B.封闭性问题 C.认知性问题 D.评价性问题 9.以抽象主题寻求卓越设想为特征的头脑风暴法变式是() A.戈登法 B.七乘七法 C.逆头脑风暴法 D.特性列举法 10.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A.收敛性思维 B.形象性思维 C.集中性思维 D.抽象性思维 11.下列属于发散性思维方法的是() A.删繁就简法 B.提问法 C.集中法 D.相关联想法 12.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的() A.想象思维 B.直觉思维 C.发散性思维 D.收敛性思维 13.人们对鲁迅的作品和金庸的作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属于() A.价值问题 B.识记问题 C.科学问题 D.语言问题 14.想象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 A.生理条件 B.心理条件 C.客观条件 D.物理条件 15.“智商临界说”认为,在一定的智商等级中,一个人的智商和他的创新能力的关系是() A.负相关 B.正相关 C.不相关 D.反比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 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创新的主要特征包括() A.主观性 B.智能性 C.社会性 D.团队性 E.科学性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新世纪伊始,我国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发展阶段。为确保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提出了“四新”要求,这就是“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实现“四新”的过程,就是在各条战线展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全面创新的过程。为了提高人们创新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作出分析。 创新过程是一个探索性很强和风险很高的控制过程。要高效率地完成一个控制过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这就是推动过程发展的持续动力、明确而可行的控制目标和灵活有效的控制方法。与之相对应,创新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创新动机、创新敏感和创新方法。创新动机驱动人们主动寻找创新目标,创新敏感使人们能够较快地捕捉到正确的创新目标,创新方法使人们能够高效地实现创新目标,三者有机统一才能构成一个成功的创造过程。下面逐一对创新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展开分析: 创新动机 动机是人们一切活动的最原初的主观动力,没有创新的欲望,就没有创新的行动。动机不是主观自生的,它产生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客观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为了改变客观世界使之适合人的需要,人们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创新一方面满足人们既有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创造之流便永不枯竭。没有创新,人们至今还会处在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史来看,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剥削阶级的压迫,使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救亡图存、争取解放和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没有创新,中国人民至今还会在黑暗与痛苦中挣扎。历史发展到今天,创新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不应当让历史在我们手中中断,我们只有以创造性的贡献继续推动历史的车轮,才称得上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一代,才无愧于前人和后人。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世界并不太平,在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方面不能高枕无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改革和发展中还有一系列严重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不进则亡。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在新形势下继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高举创新旗帜,实现在理论、制度、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也就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并以此来推动创新实践,以自己在本岗位的创造性贡献来体现和落实共产党人的宗旨与“三个代表”的要求。 综上所述,要培养强烈的创新动机需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除此之外,还要走出一些认识误区、克服一些心理障碍。有相当多的人不是不想创新,

4章知识创新

第四章知识创新 创新的焦点和目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一节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一、创新的含义 (一)关于创新 ▲彼得.圣吉:当一个新的构想在实验室被证实可行的时候,工程师称之为“发明”,而只有当他能够以适当的规模和切合实际的成本,稳定地加以重复生产的时候,这个构想才成为一项“创新”。——P45 五项修炼:彼得.圣吉,1947年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斯坦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被称为“管理的圣经”。 1.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愿景; 4.团队学习; 5.系统思考 ▲彼得.德鲁克认为:只有在市场上建立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企业之后,才能说已有有一种创新。 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的行为。 ▲熊彼特(S. Pressman,1883—1950,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Q = F(X,Y) 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 (1)引入新产品; (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新的市场; (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 (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 他强调了技术革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发明创造与技术创新相区别,认为前者是知识的创造,即是科技行为;后者则是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即经济行为。 1912年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其继承者将创新独立为技术创新、经济制度创新、经济组织创新。 ▲欧盟: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的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 以上关于创新的定义,都是经济学角度的概念,强调形成商品价值。 (二)关于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概念 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上,"创新"一直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一个与市场紧密

创新的四个阶段

着名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说过:“创新行动赋予资源一种能力,使它能够创造财富。事实上,创新本身创造了资源。”成功的创新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提出设想 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利用机会或将威胁转化为机会,例如采用头脑风暴或畅谈会等方法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 2.寻求机会 创新是打破原有的秩序。因为原有秩序其内部存在着或已经出现了某种不协调的现象。这些不协调对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或造成了某种不利的威胁。创新活动正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这些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但对于旧秩序中的不协调既可产生于内部系统,也可产生于对系统有影响的外部。 就系统内部来说,引发创新的不协调现象分别是: ①生产经营中的瓶颈,可能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因而始终困扰着企业的管理人员。这种环节,既可能是分配政策的不合理,也可能是工艺加工方法的不尽完善,再或是某种材料的质地不够理想,又没有合适的替代品,等等; ②企业意外地失败,例如老产品经过精心整顿改进后,结构更加合理、性能更加完善、质量更加优异,但并未得到预期的订单……这些出乎企业预料的失败,往往可以把企业从旧有的思维模式中驱赶出来,从而可以成为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 就系统外部说,引发企业承包创新契机的变化主要有: 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迅速增长的经济背景给企业带来不断扩大的市场,而整个国民经济的萧条则降低了企业承包产品需求者的购买力; ②?人口的变化,影响劳动市场的供给和产品销售市场的需求; ③?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可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或劳动者对工作及报酬的态度;

创新工程实践答案

创新工程实践2017答案 第一章: 1、创新设计思维是 A. 以人为本的学科 B. 一套创新的方法论 C. 创新可以流程化 D. 前三者都是 2、创新设计思维具有三大步骤,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三大步骤 A. 构思 B. 生产 C. 启发 D. 实施 3、创新设计思维的IDEO的六大阶段,正确的是 A. 理解、观察、总结、构思(头脑风暴、制作模型、测试、完善)、沟通、实施; B. 范围、探索、酝酿、合成、路线图、实施; C. 主题设定、深层次探索、头脑风暴、原型设计、测试、实施; D. 挑战制定、探索、汇总、头脑风暴、创意设计、原型设计; 4、创新设计思维具有三要素,,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三大要素 A. 开放且善于思考的方法; B. 以市场价值为导向; C. 相互关联的迭代流程; D. 以最终客户为中心; 5、创新的四大类型,正确的是 A. 变革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运营创新; B. 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运营创新; C. 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理念创新; D. 变革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 第二章 1、头脑风暴的流程中,不包括如下哪一项? A. 申请批准 B. 确认问题 C. 组织人员 D. 准备会场 2、创新四步法中,不包括______________ A. 发掘需求 B. 头脑风暴 C. 寻找创意 D. 快速建模 E. 实施创新 3、头脑风暴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A. 自由奔放的思考 B. 会后评判

C. 以量求质 D. 搭便车见解无专利 4、头脑风暴在什么时候使用? A. 定期会议中 B. 找寻问题的时候 C. 找寻答案的时候 D. 分析原因的时候 5、组织一次头脑风暴的最佳人数是多少人? A. 2人 B. 15 人 C. 8人 D. 50 人 第三章: 1、以下不属于项目的是: A. 每天去食堂就餐 B. 准备托福考试 C. 假期去旅行 D. 设定目标的减肥任务 2、项目管理的核心三要素是: A. 内容 B. 范围 C. 时间 D. 成本 3、项目管理中,财务预算的理想范围是: A. 正负 5 % B. 正负 50% C. 正负 25% D. 正负 10% 4、项目的费用管理主要包括: A. 费用估计 B. 费用预算 C. 费用审计 D. 费用控制 第四章: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在计算能力和通讯能力上的自然延伸。 B. 万维网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超大规模分布式系统。 C. 万维网的核心架构包含三个协议:HTTP、HTML、URL。 D. MVC模式中的C代表Controller,包含了一个应用核心的业务逻辑与业务数据。 2、用以定位超文本文档的协议是 A. IP B. URL C. HTML D. HTTP 3、以下哪项中罗列的技术不是用于Web开发

知识创新过程框架

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概念框架及其内部互动模型 ———一个解释知识创新过程的新框架 ○芮明杰 陈 娟 摘要 企业知识是组织内部个人知识的集合体,但不是个人知识的简单加总。基于这个认识,本文构建 了一个由知识员工、知识链和知识场构成的点、线、面互动的企业知识体系研究框架。高技术企业是追求持续知识创新的知识体系,知识创新通过知识点之间的互动完成,如同电荷之间的运动通过电场来进行,知识点通过知识场发生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知识场的概念,分析了其与Nonaka 的“巴”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进一步的,根据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运行的基本路径,文章分别研究了体系内知识点通过知识场进行互动的基本模式与作用机制。文章试图提出一个能够解释知识创新过程的新框架。 关键词 知识体系,知识场,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构造与管理研究》资助作者简介:芮明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知识管理;陈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一、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构造1.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概念框架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一个点、线、面模型来描述知识体系的复杂结构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概念性框架。从知识观的企业理论看来,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具有相对高的知识存量以及不断追求知识创新的动力和压力。相应的,高技术企业的员工以高知识员工为主体。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中的点代表高知识员工,他们知识存量高且学习能力强,通过一系列知识活动为企业创造财富。线代表企业知识价值链,它代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知识过程,多条知识价值链连接了知识点、知识点与知识场以及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面代表知识场,它是知识运行的的产物同时又是知识运行的场所,它是由弥散在企业内部的关于价值观、以及关于对外部环境的认识的默会知识组成。企业知识点与面及其联系(链)构成企业知识体系的整体,其描述性框架如图1所示 : 图1 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描述性框架 2.高知识员工———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 基本单位 高知识员工是企业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知识创造的唯一主体。它们是指企业中那些知识含量 高且学习能力强的员工。高技术企业的员工主要是高知识员工。这一类员工的主要特点包括:稀缺度高、使用价值高、自身承担的风险也高。 3.知识链———高技术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模仿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国内外一些学者创建了多种知识链模型。美国学者Shin M ,Holden T ,Schmidt RA 在这些知识链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五种主要知识活动和4种辅助知识活动的系统知识链模型。 国内牟小俐等人认为知识链的主要活动为知识创造、知识编码、知识转移与扩散、知识共享与交流,辅助活动为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技术;陈志祥等人认为知识投入、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的过程组合就是知识链,并且认为知识链有许多条,不仅存在于组织内部还存在于组织之间。 借鉴前人的研究,本文将知识链界定为连接企业知识体系内部个人、团队以及与外部知识体系之间的知识活动的工具。由于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在其围绕技术创新的动态性质。因此,高技术企业知识链的核心知识活动是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知识创新。 综合高技术企业的特点,以及知识价值链在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高技术企业知识链包括五种活动:知识获取、知识筛选、知识创造、知识内部化、知识外部化。 二、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知识场1.知识场的概念 场的概念来自于物理学。电荷的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的物质就成为静电力场。电荷之间的作用通过电场发生。一个负电荷的周围会有可以用矢量描述的电力线向它汇聚,这些电力线就是所谓

知识创新教学的常用工具介绍

知识创新教学的常用工具介绍: 1、知识论坛 知识论坛的特点: A.知识论坛支持记录之间的相互引用,允许学生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增建(build-on)新的观点。 B.知识论坛把记录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在视窗(view)中组织呈现出来,学生可以自由拖动记录的位置按自己的方式组织视图,这也为多样性的观点形成创造了条件。 C在多元观点的基础上,知识论坛还提供了“升华(rise-above)”功能,即在多个观点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更综合、更统筹的观点。 D.知识社区提供“合著”功能,多个作者可以一起写同一条记录,支持社区知识、民主化的知识和对等的知识发展。 E.知识社区还支持以图片、绘图、视频为载体的多种媒体的交互。通过整合语义分析技术,也可为学生提供权威性知识的推荐,帮助学生推进社区观点。 知识论坛的总结: ⑴KF(Knowledge Forum) 为知识创新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环境。在该环境中包括相关材料和脚手架等,能够较好地支持概念的建立。 ⑵在该环境中采用了图形方式, 并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协作知识构建, 包括观点浏览、重构概念、社区参与、对话等。 ⑶随着社区知识库的不断积累, 可以实现创建共享的知识产品,它突破了对话所具有的临时性特点。学习者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内容实现了同其他相关内容的隔离。 ⑷该环境支持连续的协作知识创新工作, 并同社区每天的工作整合在一起。相对于仅提供讨论的论坛,KF能够作为常规工作或学习的辅助工具。 2、评价工具的简单介绍 档案袋的建立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收集、选择和反思的过程: ⑴资料收集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⑵自主选出满意作品的过程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过程; ⑶反思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过程是学生自我了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全面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表现,我们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每个学生学习过程、发展过程和目标达成度的强与弱,它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的依据。 电子档案袋的优点 ⑴嵌入在知识论坛中的电子档案可以反映个体、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知识创新过程,引导着知识的创新方向。 ⑵其次,电子档案袋在大量内容的组织上也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处理,给建构出来的知识合理化的表达。 3、知识创新环境的未来发展方向 ⑴知识论坛的发展 面对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和泛在学习机会,相对的封闭性成为了知识

哲学知识框架(完整版)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 知识 点 补充 哲学是什么哲学源 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 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的任务就 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 世界观 和方法 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哲学与 具体科 学 区别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 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 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 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 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 么?(依 据) 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回 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是什 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各自观点) 唯物 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 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片面、孤立、静止,否认内因的根本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 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 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神创论、宿命论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 与时 代的 关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升华)。 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属于意识范畴,不能夸大它的作 用。时代决定哲学,哲学影响时代。哲学不一定都正确(科学),只有马克思主 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正确的哲学。 产生的 历史条 件(基 础) 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 别是三大科学发现;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 特征 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 了三 大理 论成 果 毛泽东思 想 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 和方法,是活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 表"重要 思想 是最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 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研究思路和创新

开题报告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全球经济更加复杂化,再加上不断发生的公司舞弊案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思考。研究发现,传统的查错纠弊式的内部控制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纷繁多变的管理环境,企业如何将控制点前移,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的关注焦点,而财务环节作为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更成为重中之重。风险导向财务内部控制的本质特征是以风险要素管理为基础,企业构建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可以兼顾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我国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竞争不断加剧,尤其是发生中航油、中储棉等大型企业财务管理失控事件后,暴露出我国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如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防范及控制措施等诸多问题,引起了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6月,国资委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把风险管理工作摆在内部控制的重要位置;五部委接连于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出企业内部控制要与风险防范相结合,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思路转变的新起点,也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指明了新的方向。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特大型中央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的基本使命,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将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灾难,破坏经济的运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故其经营业绩倍受关注、而其内部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2010年,公司为贯彻落实中央对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也为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求在集团内各单位按照“前期试点、全面实施、整体提升”三个阶段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其中的财务内部控制,因为较能体现公司管理成果,故在“前期试点”过程中常被作为试点中的试点。目前,“前期试点”工作已基本结束,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网省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已基本建立,下阶段将逐步推广到地市级及以下的基层企业。 基层电力企业作为集团管理的终端,其企业性质、业务定位和管理职能等具有其特殊性,相应的,其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现状等也具有其独特性,故在基层公司实施财务内部控制时,应秉承“一脉相承”与“自我特色”相结合的原

风险投资进入企业的四个阶段: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

风险投资进入企业的四个阶段: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 成熟期! 风险投资进入企业的四个阶段一项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常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酝酿与发明阶段、技术创新阶段、技术扩散阶段和工业化大生产阶段。每一阶段的完成和向后一阶段的过渡,都需要资金的配合,而每个阶段所需资金的性质和规模都是不同的。一、风险投资的投入:种子期(种子阶段)(Seed Stage)种子期是指技术的酝酿与发明阶段,这一时期的资金需要量很少,从创意的酝酿,到实验室样品,再到粗糙样品,一般由科技创业家自己解决,有许多发明是工程师、发明家在进行其他实验时的'灵机一动',但这个'灵机 一动',在原有的投资渠道下无法变为样品,并进一步形成产品,于是发明人就会寻找新的投资渠道。这个时期的风险投资称作种子资本(Seed Capital),其来源主要有:个人积蓄、家庭财产、朋友借款、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如果还不够,则会寻找专门的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机构。要得到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仅凭一个'念头'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能有一个样品。然而,仅仅说明这种产品的技术如何先进、如何可靠、如何有创意也是不够的,不必须对这种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和利润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并形之成文,将它交给风险投资家。一个新兴企业的成功本能仅凭聪明的工程师、

睿智的发明家而必须懂得管理企业,并对市场营销、企业理财有相当的了解。经过考察,风险投资家同意出资,就会合建一个小型股份公司。风险投资家和发明家各占一定股份,合作生产,直至形成正式的产品。这种企业面临三大风险,一是高新技术的技术风险,二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三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风险。风险投资家在种子期的投资在其全部风险投资额的比例是很少的,一般不超过10%,但却承担着很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是不确定性因素多且不易测评,二是离收获季节时间长,因此也就需要有更高的回报。 二、风险投资的投入:导入期(创建阶段)(Start-up Stage)创建阶段是技术创新和产品试销阶段。这一阶段,完成企业规划与市场分析,产品原型在测试中,进一步解决技术问题,排除技术风险;企业管理机构组成;产品进入市场试销,听取 市场意见,但产品试销仍未有收益;开始构思产品原型。这一阶段的资金称作创业资金,所需资金投入显著增加。由于在这一阶段虽已完成了产品原型和企业经营计划,但产品仍未批量上市,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因此,风险投资公司主要考察风险企业经营计划得可行性,以及产品功能与市场竞争力。如果风险投资公司觉得投资对象具有相当的存活率,同时在经营管理与市场开发上也可提高有效帮助,则会进行投资。这一阶段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三、风险投资的投入:成长期(Expansion Stage)成长期是指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