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命题特点】试卷中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也称开放性试题,这种题型设计极大地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课改方向。

【真题回顾】

典型例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典型例题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新课标)41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2—9分):

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

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8~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得分技巧】

细读评分参考,我们看到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答好此题必须做到:1、观点明确;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充分;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严密、充分;4、表达清晰(语言、文字)。

具体来说应做到: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

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解题步骤】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而2012年的“冲击——反应”,史料应经显现在材料中,只要按照图示安排好内外事件的对应关系,展开论述即可。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例文赏析】

2011年高考41题

1、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在西方向近代迈进的过程当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取代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动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所有的这些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崛起。

2、西方的崛起既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同时也是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亚非文明的基础上逐渐起步、发展并超越的。古代的亚非文明不论在经济、科学技术还是在航海、贸易等方面均处于领先世界的行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使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了大量原料,扩大了海外市场,所有这些都为其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诚然,西方的崛起主要是其自身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近代资产阶级不满神学压制、神权统治及专制制度,于是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爆发了席卷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工业革命。所有这些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从而成为近代文明中心并迅速崛起。

2012年高考41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应用实践】

1、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

2、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成立社会保险的专门机构,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

参考: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迅速;福利保障内容全面,范围广;制度完善。

评:福利制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重要政策,有利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它妨碍了竞争、制

约了效率,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知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而佛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依据上述材料,评价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此题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述:第一种观点“欧洲创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可以从地理大发现、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经济侵略方式、殖民扩张手段、科技进步等方面加以论述;第二种观点:“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欧洲,推动了全球化”: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资源、国际组织的建立、区域经济的推动、东西方的对比等方面加以归纳即可。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一、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二、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浅议高考历史小优秀论文解题技巧

浅议高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教师教育论文 浅议高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 2011年至2014年,在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中,连续4年出现历史小论文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小论文试题还被收入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说明“典题示例”。小论文题成了历史高考的“时尚”,这种题型设计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一个较好的尝试,符合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预测,2015年的高考试卷中还会继续保持此种题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历史小论文题不管分值还是字数要求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从论证材料中的论点到给定主题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围绕主题多角度论证,而江苏考生小论文得分普遍偏低。因此,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有所突破,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应该重视对小论文题型的指导。 一、了解历史小论文题型 在2011年至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中,考察的小论文主要有两种题型。 1.史论型: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 如:(2011江苏卷)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略)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对于史论型历史小论文,要深入分析其观点的实质和内涵,作出正确判断。 2.史料型: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如:(2013江苏省南泰扬宿高三历史二模)(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拥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关于这三大革命,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从而使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欧化、非洲的分割及对亚洲和大洋洲的支配成为可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 对于史料型历史小论文,要全面准确理解背景材料,从材料中领悟历史信息和内在含义。审视材料,从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中把握主题。 二、历史小论文写作存在问题 从2011年江苏卷考生的答题情况看,22题第三问分值为6分,均分为1.60,

高中历史论文:2010年高考历史解题大全: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2010年高考历史解题大全: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2010年高考历史解题大全:高考历史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2020高考历史 解题技巧01 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说明、体现类选择题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 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A 一、题型特点 根据材料观点得出正确结论或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 二、设问方式 显性设问说明了……

体现了…… ……表明了 ……反映了等 隐性设问由此可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强调的是 据此,可判定……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由材料可知……等等 三、解题策略 类型考虑因素 题干材料为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描述时间因素;地域因素;这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影响题干材料为某一历史人物的观点该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该人物的阶级属性;该历 史人物的重要事迹;该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 题干材料为古文等注意出处;判断朝代;确定所述模块(必修模块)题干材料为某项制度、政策、措施、规定等判断时间及国家地区;分析实施的主体及对象;实施 的背景及影响学科&网 二、因果型选择题 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 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繁荣的市民生活 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宽松的文化氛围

【答案】C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科@网 (1)要分清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本典例为以果求因); (2)要弄清题干(结果)与备选项(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 (3)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 (4)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具体的解题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时序法。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二是理论法。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因果关系,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三、史观型选择题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 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建议收藏!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 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 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 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历史论文写作要点

历史论文写作要点 每位毕业班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那么,历史论文应该怎么写? (一)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论文取向 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中学历史老师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在撰写历史教学论文时除具有一般史学论文的共性外,也必然还带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首先要紧紧围绕如何教好历史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历史老师除教学外,安排适当的时间精力撰写历史教学论文,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在主要考评教学实绩之同时,也看有没有论文、论文写的怎样,就更表明了中学历史教师写历史论文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

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 (二)教学总结是历史教师撰写历史论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历史教育、历史教学这条主线来写历史论文,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主要的着眼点。同时也要看到某些现实条件,也使得我们侧重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才更符合实际,事半功倍,易出成果历史论文写作要点。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01异同型(比较型)试题 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 1.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 (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2.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主要方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5)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3.异同型(比较型)非选择题的主要分类、设问模式及答题思路(1)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不同?(X分)”。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前者……,后者……”。(2)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相同点?(X分)”。【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 (3)“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指出……变化?(X分)”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4.未指明比较点时一般要思考的比较点 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 02目的型试题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历史开放探究试题解题技巧例析

历史开放探究试题解题技巧例析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是历史开放探究试题,从2011、2012年的历史小论文,到2013年的信息提取说明题,再到今年的目录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第41题始终保持开放探究的特点。和传统试题不同,历史开放探究试题的设问比较开放,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从多角度选择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并且答案是多元化的,命题者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本文将结合2014年高考全国Ⅰ、Ⅱ卷的第41题,分析开放探究试题的解题技巧。 一、从不同史观出发,注重评价多元化 例1(2014年高考全国Ⅰ卷第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对比材料和课本中关于抗日战争有关事实的描述,可以知道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抗日战争的认识和评价是不同的。在解答时既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选择题是当前标准化考试中客观性试题的主体,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题目灵活性大、答案唯一、阅卷方便无误差等优点,并能有效地考查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比较、评价等多种能力,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猜答机率较大。高考历史选择题目前只采用单项选择题(四选一一种形式,而从题干上看,目前高考选择题的题干基本有八种形式:直接提问式、否定式、次序式、程度式、比较式、组合式、材料式、图表式等。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总体趋势是:加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不但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浅层次能力,而且注重考查深层次的“历史阐释”能力。 一.高考命题突出了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分析 主要是测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测试,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其命题用语多采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为”、“最主要的是”、“主要的是”、“主要是由于”等。 (1邓小平说:“1977—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A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 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被压制 D.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未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2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 A.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B 革命党人筹划周密 C.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D 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3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D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才意识增强 B 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C.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4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A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势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距离加大 2.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在题干表述中常用“根本原因”、“决定性因素”、“根源是”、“关键原因”、“基本因素”、“立足点、着眼点”等。而直接原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因素。在题干表述中常用“直接原因”、“出发点”等。 根本原因类: (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D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小论文)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小论文)解题技巧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 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 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 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

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 我同意……等。(2---3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中考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

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 近年来,历史小短文在中考试题中频繁出现,其突出特点是试题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只有评分参考要求。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小短文集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取观点)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因此它的开放性并不等于可以信马由缰,无拘无束。 类型一图片类 题型特点 以人物图、建筑图、实物图等进行命题,人物图以人物的主要事迹和贡献为主,建筑图以联系到的史实和事件为主,实物图以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为主。 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 第一,审清题目,找准关键词,明确小短文写作要点。审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完整准确地把握试题的要求,包括论述内容、结构要求、字数范围。其次,要明确题目提示的要求,联系图片分析其包含哪些知识点,明确其涉及或者是代表的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线索,确定关键词。 第二,联系课本知识,按照历史脉络,即因果关系、历史顺序来排列关键词。 第三,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按照顺序把关键词串联起来,答案确保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即可。 试题训练 1、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参考答案 【题目】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起义占领冬宫,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以俄国为师,但两国国情不同,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2、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题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败,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一方面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有利于美国控制欧洲。为了发展经济,摆脱美国控制,提升国际地位,西欧诸国走上一体化道路,从欧共体到欧盟成立,一体化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类型二关键词类

(完整版)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模板)注意事项

如何审题 历史非选择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任何脱离基础知识而空谈技巧的做法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首先是一个知识问题,其次才是解题方法问题。当然,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果能掌握一些做题技巧,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审: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设问仔细审读,明确题目要求。 近年来的历史非选择题,一般包含五个部分: 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 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简述、说明、指出、阐述、概括、简析、简评、比较、论证、评述等。 ⑴简述:用简要的话陈述或总结。虽说是 “简”,但答题时要所涉及的“要点”还是多多益善。(点到为止,但“点”要全面。) ⑵说明:解释清楚,解说明白;证明,论证。 (作为问答题提示语,一般取前者,下同。) ⑶指出:(用浅显的语言或专业语言)指点出来。 ⑷阐述:阐明陈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 ⑸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扼要。 ⑹简析:简要分析。分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 ⑺简评:简要评价。评价指衡量评定人或事物 的价值或作用(解题时常用辩证法)。 ⑻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的形式有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和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 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 ⑼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等。 ⑽评述:评论﹑叙述。对历史“小论文式”试题而言,一般要叙述观点、论证观点、评价观点(表明态度)。 3.限定词:时间、空间、答题范围、角度等。 4.核心词:原因、背景、措施、特点、特征、趋势、变化、区别、异同、结果、意义、作用等。 5.分值:每道试题后面后标有分数,该分数实际上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例: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12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 分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

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选自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10期) 令狐采学 课程改革以来,新课标文综卷中常常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 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我们姑且称之为开放性试题。 这种题型设计极大的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 的考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近几年真题并对之进行 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训练,非常必要。 典型例题1(2010年全国卷40题第3问)材料三:包含着整 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 和分散的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 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 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 典型例题2(2011年全国卷41题)西方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 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 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 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 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欧洲探险时

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已经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办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3-11分):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第二等(10-6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点(5-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细读评分参考,可以清楚地看到,要想写好历史小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三:观点评述类小论文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部,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卷I·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略

(高中历史教学)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技巧浅谈——以2019年全国三卷为例

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技巧浅谈——以2019年全国三卷为例 一年考高结束之际,我们不仅要回首看今年高考考了什么知识点审视自己在备考复习中是否有重点关注到,更应从中总结该类型题目提问规律和答题技巧,从而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具针对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解体方法之立论题层面 立论题是小论文题答题的第一步,论题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该题的成功与否。因此,如何立论题是解题首要任务。针对此类题型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造句立题法”,该方法适用于有着任何历史基础的学生特别是学业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该立题方法考生能最大限度将题立正确并获取相应3分的标题分。从把握材料的整体或局部层面下面将以《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三卷》第41题为例从“整体立体(空乏)”和“局部立体(细致)”两个方面具体阐述“造句立题”的方法及应用。 例: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1《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整体立题(空泛):寻找到关键词、关键语句:“《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并以此关键语句为核心造句作为论题。例如:《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翻译与改动折射出(反映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翻译与改动受时代影响。 局部立题(细致):在找到关键词的基础上,寻找关注材料中的注解和变化部分:“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1901);“中国留日学生改编,反抗残暴统治、自由、独立”(1907);“阶级觉悟、民族解放”(1961)。并将关键词跟所找部分组合作为论题。例如:《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翻译与改动折射出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国化);

高考历史复习 小论文撰写方法

2008高考历史复习小论文撰写方法 撰写历史小论文可以反映出学生历史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今年小论文可能要缩减分值,恢复到以前的结构式,可能是几道简释题加上一段小论文。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小论文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史论题,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二是史料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2003年上海卷高考的小论文题,就是典型的史料题。04年和05年都可以看作是史论题。 从目前上海历史高考的要求来看,答好历史小论文题,可采用如下思路: 第一步是阅读审题: 可先看问题后读材料,再审题目中特别强调的要求。这样做即可克服阅读的盲目性,节约时间,还能保证论文不会游离主题。可是,在实际考试中偏离主题的论文大有人在。2003年高考卷中很多学生忘记了“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2004年很多学生未能兼顾文明在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上的传承和交融。2005年忘记是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要有自己的思考,写成流水帐。 第二步是确立主题: 对于史论题,由于题干题目已经提供,只要略加改造即可。改造的思路是,让观点明确即可。例如2004年我们可以用“文明在传承和交往中发展”、“人类文明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005年的主题可以是:“战争毁灭文明,不能让二战悲剧重演”、“牢记战争教训,避免世界大战”。有时主题可以宽泛活泼些,可以用副标题加以限制和说明。例如,2005年可以用“文明一定能战胜野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的反思”。 作为史料题,先要阅读史石料,阅读时必须注意材料(包括题干和引文)中能给我们思考提供的信息点(主要是我们已知的知识,如时间、人物和事件),文献材料可以找到中心句或关键词,图片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图片主题。例如2003年题的六幅图片,《南京条约》是中国“千年变局”的开始(外因促成内变的),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中的产物,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产生的……再通过归纳法,就可以概括出贯穿六幅图的主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变迁。如果范围要小或具体些,可以选择中国社会结构中某一领域的变化加以深化。如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当然主题的选择要扬长避短,最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以便能保证自己下文有话可说。。 第三步是谋篇布局。(也就是拟定提纲或打腹稿) 构想框架: 论文总体结构为:总——分——总。具体工作就是围绕(论点),确立分论点,选择论据和预设的结论。例如以“文明在传承和交往中发展”为论点,分论点可以是:文明在传承中发展,文明在交往中丰富。结论:文明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论据:传继概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文明交替加以说明,交融:可以选择概括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按照古代到近代现代)加以概括说明。 草拟小标题: 材料式的小标题(分论点)可以从材料中归纳提出,小标题不宜太多,否则变成罗列史实的帐单了。如2003年36题给的六则材料,围绕自己所确立的主题,确立出不同的小标题。 若以外交史为选题,主题可以是“中国由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放的近代化历程”。小标题可分别是“天朝上国梦的破灭”,“对西方文明艰难的抉择”,“主动融入世界,迎接挑战的决策”等。若从抗争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重点在于说明条约对于中国的危害;若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则主要论证外国侵略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瓦解作用。 史论式的小标题可以采取结构分析法。剖析文明社会的结构:可以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展开,而各自文明又有本身的结构,例如物质文明——农工商,政治文明——各种制度,精神文明——文史哲艺科。有时为了说明文明社会结构中的某一部分面貌及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