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大纲/讲义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

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

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

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犯罪心理绪论。

犯罪心理形成论。

犯罪心理类型论。

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理论方面的任务

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㈡推动临近学科的发展

首先,研究犯罪心理学必将推动心理学科的发展。

其次,研究犯罪心理学也将推动犯罪学和刑罚学的发展

实践方面的任务

首先,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可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一些犯罪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以便更好的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发挥综合治理的最大效应。

其次,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可为公安,检查,法院等政法部门的同志提供一些理论知识,以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再次,通过研究犯罪的预测预防和矫治技术,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加强防范,提高整个社会的犯罪防范意识,减少和控制犯罪的机遇,以达到维护社会的治安的目的,

此外,通过研究犯罪的教育改造,还可以为劳改部门的同志提供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改造措施,使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罪犯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减少和制止重新犯罪。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指导原则

㈠客观性原则

㈡系统性原则

㈢个性观原则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个案追踪研究法

心理测验法

(四)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了犯罪心理学国内及国外的发展简史,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对犯罪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它的发展趋势,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所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国内和国外发展历史。

2、掌握:犯罪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一、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注重从经济、道德、法律与犯罪的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关于犯罪与人性、环境和教育等问题,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的论述是值得今人思索的,这方面观点的影响远及世界。

二、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史

我国现代心理学开创于1920年代。犯罪心理学也有一定的传播。先有一批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同时一些大学也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我国学者出版自己的专著,并在心理学杂志上刊登发表了一些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实验报告或文章。

真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此外,从195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三、国外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根据人们的骨骼和面貌等身体特点来评判一个人的心理是善或恶,是否有犯罪心理。在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人们对犯罪心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犯罪原因的探讨,并且大多是单一因素论。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开始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中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于1872年发表《犯罪心理学纲要》,据此他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于1876年发表的《关于犯罪者之我见》是犯罪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他被后人称为是“实证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是古典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菲力于1884年发表的名著《犯罪社会学》被誉为是刑事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作。1930年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入了繁荣时期。使犯罪心理学真正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1翻译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

2公安与政法院校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有高等学校的教材,有些高校还招收了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3形成了一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队伍,建立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与矫治心理专业委员会。

4创办学术期刊——《法制心理研究》以及《青少年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等。

5开展了普及工作,使部分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把犯罪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6开展了国际性学术交流。

二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西方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犯罪动机

2犯罪决策

3犯罪预测

少年犯罪心理及其预防、矫治仍然是西方犯罪心理学界的热门课题。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展望

1研究的多样话

2研究的实证化

3研究的深层次性

4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第三章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各大流派,如生物学理论、社会学派理论和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并介绍了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二)学习要求

掌握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了解它们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

2、掌握: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产生、发展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3、熟练掌握: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

第三章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

一产生与内涵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梭是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1876年他的名著——《犯罪人论》问世,其理论基础是犯罪的生理遗传决定论。

二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犯罪的生理因素作了广泛的探讨,不断丰富、发展和修正了他的理论,形成了一些分支学说。

1体形说

2内分泌说

3染色体变异说

4脑电波说

综述,犯罪生物学派理论将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素异于常人。

第二节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产生与内涵

该学派认为,犯罪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斯特是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发展

1930年后,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分支学说。

1社会环境论

2模仿论

3不同接融论或差异结交论、异化交往论、不同联系论

4文化冲突论

5社会异常论

6标签理论

发展趋势

班度拉认为,犯罪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得的,犯罪心理学的生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

1观察学习

2凭直接经验学习

3生物学因素

第三节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一、理论产生

1本我或伊德

2自我

3超我

第四章当前的犯罪态势和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当前的犯罪态势,如高危人群、犯罪数量和犯罪率、类型特征、犯罪手段和

方式、组织形式特征、性别比例特征等,同时也介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犯罪心理类型。(二)学习要求

了解当前犯罪的各种态势,并对当前的犯罪心理类型有所认识,为进一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当前的犯罪态势。

2、掌握:当前普遍存在的各种犯罪心理类型,并有所区分。

3、熟练掌握:目前犯罪所普遍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征。

知识点

一当前的犯罪态势

(一)犯罪的高危人群

1从年龄特征来看,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人群。

2从职业特征来看,农村流动人口是犯罪的高危人群。

3从现实角度看,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现象突出

(二)犯罪数量和犯罪率

1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可能增多;

2经济犯罪将呈现质升量增的趋势,带有国际色彩的经济犯罪将大量出现;

3金融领域的经济犯罪将进一步升温;

4环境犯罪将日趋突出;

5以境内外国人犯罪为代表的涉外刑事案件将大副度增多;

6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进一步加剧,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也将增加。

(三)犯罪的类型特征

1涉及到金钱方面的犯罪尤为突出

2财产犯罪仍将是主要类型;

3经济犯罪将会较大幅度上升;

4恐怖组织犯罪和危害国家安全方面的犯罪将面临新的挑战;

5跨国、跨地区的犯罪将更加猖獗,特别要警惕港、澳、台黑社会组织与大陆黑恶势力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6毒品犯罪可能更加严重;

7洗钱犯罪将更加突出;

8高科技犯罪将日益增多。

(四犯罪方式和手段特征

1暴力犯罪仍旧比较突出

2智能化犯罪越来越普遍。

3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智能型犯罪将成为新的犯罪增长点。

(五)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1黑恶势力向农村基层组织的渗透

2有组织犯罪和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出现及其扩张、蔓延。

3带有政治性质的犯罪组织的出现以及破坏活动。

(六)犯罪的性别特征

从犯罪的性别比例看,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当前普遍存在的各种犯罪心理类型

老实吃亏心理

攀比嫉妒心理

补偿回报心理

从众同流心理

浓缩人生心理

法不治众心理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

1“转世换胎”心理

2掩盖心理

3享乐心理

4贪婪心理

5侥幸心理

6冒险心理

三目前犯罪所普遍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征

1青少年犯罪的典型特征是重体能,暴力犯罪仍旧比较突出。抢劫、抢夺、强奸、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占了绝大多数。

2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智能型犯罪将成为新的犯罪增长点。这类犯罪的犯罪主体具有高的文化程度,受过某种专业训练,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作案手段隐蔽、易调查取证,往往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第五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外部因素,如时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周围文化的诱导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机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

2、掌握: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3、熟练掌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科学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并把握犯罪原因的分析方法。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时空因素的影响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三)犯罪心理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四)犯罪心理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时空因素的影响

1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犯罪的钟点特征:犯罪的钟点特征是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犯罪行为的分布特征,即一天中什么时间犯什么罪的人最多。因夜间的黑暗,以及人们疏于防备等无疑给犯罪的发生带来一些方便。盗窃汽车、入室抢劫、拦路强奸等犯罪通常被称为“夜间犯罪”。研究还发现,扒窃、过失致死等在白天发生的较多。这于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以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较疲惫不无关系。

(2)犯罪的日期特征:有些犯罪在更长的时间段上也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性。如交通肇事罪

和因酗酒引起的犯罪往往是周六、周日和周一较多。原因是有些国家采用的周薪制有关。(3)犯罪的季节特征:在一年四季中,随着季节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针对财产方面的犯罪,其发案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冬季节;针对人身的犯罪则在春夏季间最多。原因见P74-75

2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①不同区域犯罪规律: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较多;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侵犯人身的犯罪较多;工矿地区针对认得犯罪较多等;同时地域的人口密度与犯罪的关系尤为密切,它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犯罪现象有较大的差异。

②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犯罪现象的差异:犯罪率城市高于农村;犯罪类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1家庭结构的缺陷:①缺损家庭②贫困家庭③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④不和睦的家庭。具体内容见P78-80

2家庭教育的缺陷: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法不当,或教养态度、观念的错误,也足以诱发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P80-81

①过于严格②过于宽纵③差别对待④方法缺乏一贯性

(三)犯罪心理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不良的学校教育会诱发少年犯罪的产生,主要表现在:①使学生产生挫折感;②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满足感;③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P82-85

1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薄弱

2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

3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

(四)犯罪心理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P86-91

1由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

2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的诱导

3犯罪的亚文化

第六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内部因素,如犯罪者的需要、犯罪动机、犯罪者的智力特征、犯罪者的气质特征、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特征、犯罪者的性格特征、犯罪者的自我意识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机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

2、掌握: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3、熟练掌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科学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并把握犯罪原因的分析方法。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

(一)犯罪者的需要

(二)犯罪动机

(三)犯罪者的智力特征

(四)犯罪者的气质特征

(五)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

(六)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七)犯罪者的自我意识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犯罪者的需要

1不良需要或不正当需要

2不现实需要

3合理需要

激起犯罪动机的需要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维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和追求奢侈生活的需要;②性的需要③安全的需要④自我确认的需要⑤自我显示的需要⑥充实自己的生活的需要⑦征服他人的需要⑧爱的需要⑨报复的需要⑩实现自己志向的需要。

(二)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指推动或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犯罪人之所以犯罪,从其心理方面来看,就是存在着犯罪动机的缘故,是犯罪动机发挥作用的结果,正是在犯罪动机的推动下,犯罪人才确定犯罪目的,选择犯罪方式,做出犯罪决定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因此,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直接心理动力,是促使犯罪人处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积极状态的内部原因。犯罪动机有如下特点:1、犯罪动机的主观性,2犯罪动机具有相对性;3犯罪动机具有动态性;4犯罪动机具有低级性;5犯罪动机具有复杂性。犯罪动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犯罪动机的形成是: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外部诱因引起犯罪动机;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的转化:P108-111

不明显的犯罪动机:P111-114

(三)犯罪者的智力特征

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决定个体是否犯罪,智力水平与犯罪者采取什么手段密切相关。首先,智力低下者容易产生缺乏理智的行为;其次智力障碍者容易出现兴奋而不能控制,容易被人教唆、诱骗和玩弄。第三、智力优秀的人犯罪重思考、有预谋,犯罪容易得逞,犯罪之后常常毁灭罪证,犯罪不容易被发现和侦破。而且理性色彩较重,往往还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四)犯罪者的气质特征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

气质类型与犯罪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

气质可能影响他们选择的犯罪类型、犯罪手段和方式。具体内容见P122

(五)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

1不良情绪的积累易导致犯罪行为

2两种剧烈情绪状态下的犯罪(激情状态下、应激状态下)

3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情绪障碍都能引起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4犯罪者的意志特点:①行为目的选择的反社会性②意志选择缺乏果断性③缺乏自制力

(六)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犯罪行为与不良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不良性格引起的,不良性

格仅是造成行为人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下列不良性格特征容易引起行为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1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都缺乏责任感,生活态度轻率,没有明确的生活动机,嫉妒心和报复心较强,对社会有种种不满。

2任性、卤莽、胆大妄为,无组织纪律性。

3情绪不稳定、喜驽无常、心境变化多端,神经质突出;情绪体验低级、庸俗、外显;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扭曲、以奇为美,不符合社会规范。

4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明显地固执。爱钻牛角尖。

此外,自我中心主义、心胸狭隘、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感情脆弱、攻击性强、对挫折忍受力差等不良性格特征也常常成为犯罪的动因。

(七)犯罪者的自我意识

人们的自我意识障碍也会引发一定的违法犯罪行为。他们对周围缺乏兴趣、没有精神、不负责任。偏重物质享受,他们一方面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另一方面又常常面临着贫困感,这种消费心理的持续发展,就会养成彻底的利己主义,形成进行各种违法犯罪的心理基础。

第七章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根据主观差异而分成的两种犯罪心理:故意犯罪心理和过失犯罪心理,内容包括它们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产生原因、防御机制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等。(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并理解两种犯罪心理的内涵、心理表现、主要特征、产生原因、防御机制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故意犯罪心理和过失犯罪心理的内涵。

2、掌握:两种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3、熟练掌握:两种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懂得如何预防这两类犯罪心理的发生。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

(一)故意犯罪心理的内涵: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心理学理论上,故意可从不同角度分为多种类型。最基本的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1.即时故意与预谋故意。即时故意是指行为人事先并无犯罪意图和策划,仅因突然出现的意外2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

(二)过失犯罪心理的内涵: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二、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一)故意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1、故意犯罪决意阶段的心理表现,

表现(1):犯罪决意一般经历了犯罪意图的萌生,经对有利于犯罪和不利于犯罪的诸因素,以及犯罪行为将产生的利与弊反复权衡之后而形成的。机会犯罪决意和冲动犯罪决意更系临时和突发生成,决意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较少反复周折或无明显的阶段性界限,但其形成的心理过程同预谋犯罪决意一样,都将大致经理以下三个阶段:

A.犯意的出现

B.动机的选择

C.经验和客观条件的影响

表现(2)故意犯罪人心理防卫的几种形式P141-142

A犯罪的合理化

B投射

C掩饰

D转移

2、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表现(1)犯罪预备阶段的心理

A犯罪预备的主要内容:准备犯罪工具;学习犯罪技术;收集有关情报;排除实施犯罪障碍;勾结或教唆他人参与犯罪;制度犯罪行动方案。

B影响犯罪预备的心理因素:犯罪人为保证顺利地达到目的而不致暴露,总是在自认为准备充分后才实施犯罪。准备的质量取决于犯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经验以及其他有关的主客观条件。

C促成犯罪预备行为实施的外界因素刺激:被害人突发的行为;与犯罪无关的第三人无意识地为犯罪人提供了犯罪的方便条件;犯罪人急于实施决意中犯罪以达到其他目的;共犯之间彼此互相促进。

表现(2)实施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内容:

A主要内容:积极侵犯客体,实施犯罪目的;严守防御计划,不留犯罪痕迹;预防意外,随时准备应急;伪装现场,干扰侦查。

B心理状态:恐惧;兴奋;欣喜;绝望和愤怒;冷静;

C变更原定计划实施犯罪的心理:犯罪人实施犯罪过程中突遇到意外的障碍;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突发新的犯罪动机。

表现(3)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

A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实质是因某种顾虑被迫放弃;受客观条件的阻碍和限制,犯罪人已经无法顺利实施犯罪。

B犯罪人的心理冲突使其主动放弃实施犯罪

C放弃犯罪的行为表现:失望;恐怖不安;悔悟;厌倦。

3、实施犯罪后的心理表现

(1)犯罪未遂时的心理状态:懊恼;悔恨;愤怒;恐惧。

(2)犯罪既遂时的心理状态:满足;弛缓;精神紧张、联想混乱;悔悟;犹豫。

(二)过失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1产生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1)决意不当(2)过失与注意义务的违反(3)过失与意识状态不佳(4)过失与行为态度:不满和怨恨的态度;敌对抗拒的态度;冷漠和轻视的态度;骄傲自满的态度;偏颇的态度。

2过失犯罪的认识特征:(1)行为人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结果不一致;行为人的知识经验与判断的欠缺和不当借鉴;(3)行为人的遗忘:记忆欠缺;再任困难。(4)错觉而产生过失行为。3注意与过失犯罪:(1)不注意与认识错误;(2)不注意与判断错误。

4过失犯罪与其他心理因素:(1)过失与智能:不能一智能的高低来判断过失行为发生可能性的大小。(2)过失与情感:激情状态下难以保持头脑清醒,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容易引发事故;消极的心境容易使消极的行为演变为危害结果的事实;在应激状态下发生过失的概率较高。(3)过失与意志,大多数过失犯罪的人意志品质都较低下;(4)过失行为与性格:不良品性容易引发过失犯罪。

第八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并介绍了根据年龄差异而分成的几种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中壮年犯罪心理及老年犯罪心理,内容包括各种犯罪心理的身心基础、行为特征、心理分析、预防措施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并理解三个年龄阶段犯罪心理的内涵、身心基础、行为特征、心理分析、预防措施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三个年龄阶段犯罪心理的内涵。

2、掌握:三个年龄阶段犯罪心理的内涵、身心基础、行为特征。

3、熟练掌握:三个年龄阶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懂得如何预防犯罪心理的发生。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一)犯罪率方面的年龄差异:青少年犯罪率较高;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犯罪率反而出现上升趋势。

(二)犯罪类型上的年龄差异:少年犯罪多犯有简单的盗窃、流氓及其他轻微的罪行;青年期暴力性犯罪及较严重的侵犯人身全权利的犯罪现象就大为增加;中年期多犯专业性较强的罪行;老年期多实施与其生活经历相适宜的窝藏、教唆、奸淫幼女、传授犯罪方法及纵火等犯罪。

(三)犯罪手段上的年龄差异:青少年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情景性、冲动性、体能性、团伙性、缺乏预谋性等特点;中壮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预谋性、欺骗性、智力性等特点;老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非体能性、单独性和情景性等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内涵、身心基础、行为特征

(一)内涵:青少年时期是指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和青年晚期(17、18岁——24、25岁)的统称。我国刑法第17条也明确规定: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该年龄阶段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罪行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因为已满16周岁的人,其智力和社会知识已有相当的发展,已具备了承担心房室责任的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考虑到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所以,我国刑法规定,对这部分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身心基础

1生理特点:(1)形态发育,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第二性征出现;(2)内分泌变化很大;(3)各项机能发育接近成熟。

2身心矛盾:(1)旺盛的精力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2)兴奋性高与控制能力低的矛盾;(3)性发育成熟与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

3心理冲突:(1)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3)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4)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冲突;(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三)行为特征

1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2情境性

3戏谑性

4情绪性

5反复性

6暴力性和团伙性

(四)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

1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2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3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4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好转,营养状况的改善,导致青少年的生理早熟,使性的体验感提前,加之现实社会中性适应期的延长,可能是青少年性犯罪低龄化的主要原因。当然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岁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三、中壮年犯罪心理内涵、身心基础、行为特征

(一)内涵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中壮年是指壮年期和中年期的统称,年龄在25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从犯罪形态看,中壮年人犯罪是整个犯罪现象中的典型形态;从犯罪数量来看,中壮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犯罪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中壮年人犯罪的案件数量没有青少年热犯罪数量多,但是,中壮年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却可能远远大于青少年犯罪和老年犯罪,中壮年人犯罪,特别是植物犯罪,直接关系到党风和廉正建设问题,因此,加强对中壮年人犯罪心理的研究,对于有效防治国家公务员犯罪,反腐倡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身心基础

1生理发育特征,进入壮年期,人的生理发育完全成熟,并保持着较高的的机能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器官还会逐渐衰退。

2心理发展特征(1)认识特征,中壮年人的认识范围广,理解能力强。(2)情绪情感特征,情绪较为稳定,有较强的克制能力,较少出现出动行为,因此,中壮年人犯罪的理性色彩较重。(3)意志特征,中壮年人意志坚定,一旦确定某种犯罪目的后,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以不懈的努力去实施这种目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4)个性特征,中壮年人的个性基本定型。首先,需要复杂多样;其次,性格逐渐定型,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等都有明确的态度,并且具备了与此相适应的社会责任。能力强、知识经验丰富,所以,他们的犯罪手段非常隐蔽、高明,充满了智能化特征。

(三)行为特征,具有典型的预谋性、独立性和功利性特点,

四、老年犯罪心理内涵、身心基础、行为特征

(一)内涵

进入老年期,人的身心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果老年人不能有效地调节和适应这些变化,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歪曲的解脱方式,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二)身心基础

1生理特点:运动系统功能退化,体能下降,决定了老年人不可能像青少年那样实施暴力性犯罪。即使使用暴力,他们侵害的对象也只有儿童和其他老人。(2)感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够会发生退行性变化,但每种感觉系统的退行速度并不均衡。(3)神经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衰老和变化甚至还会发生老年心房智力障碍。可能导致其认识发生错误。(4)性机能的减退,

但并没有丧失。(5)其他方面的生理机能也会呈衰退下降趋势。

2心理特点:(1)智力的变化的总趋势,是各种基本的认识能力逐渐下降衰退,但衰退的速度并不一致。(2)情绪情感的变化,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情绪体验强烈;情感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3)意志特征的变化,老年人的意志薄弱,表现为控制能力低;不良习惯、行为方式难以改变,具有极强的守旧性、习惯性和固执性;老年人犯罪难以矫正,复发率高。(4)性心理的变化及再婚心理;(5)人格的发展变化:自我中心;猜疑;保守;疑病;牢骚等还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精神障碍。

(三)行为特征

1犯罪手段非暴力性

2犯罪形式的单独性

3犯罪类型的相对集中性

(四)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

1原因

动机分析:A.追求享乐,欲壑难填;B.心胸狭窄,斤斤计较;C.精神空虚,无所事事;D.不堪虐待,以身试法;E.维护尊严,铤而走险;F.恶习较深,重操旧业;G.倚老卖老,藐视法律;H .革命“吃亏”,伺机补偿;I.老无所养,生活无着。

2预防

(1)自我预防:发挥余热;培养健康兴趣,参加有益活动;活到老,学到老,提高认识水平。

(2)家庭预防: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子女对丧偶老年人再婚问题应予以理解和支持;

(3)社会预防:要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要加强对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老年人的认识水平。使老年人知法守法。

第九章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女性犯罪心理和男性犯罪心理的概况和基本特征,以及犯罪成因。并介绍了性别差异对犯罪的影响,重点对各种女性犯罪类型进行了心理分析。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并理解男女两种性别犯罪心理的内涵、特征、心理分析、预防措施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男女性别犯罪心理的内涵。

2、掌握:男女犯罪心理的内涵、行为特征。

3、熟练掌握:性别差异对犯罪的影响,女性犯罪心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知识点:

一、女性别犯罪心理的基本特征

(一)女性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二)犯罪类型以性犯罪为主

(三)犯罪手段以非暴力为主

(四)犯罪低龄化趋势加剧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犯罪人数都是男性高于女性。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与社会原因

(一)女性犯罪的心理成因

1认识能力低劣

2畸形发展的个人需要

3强烈的依附心理

4意志控制力的薄弱

(二)女性犯罪的社会成因

1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2不良文化的影响

3不良的家庭教育

4不良的人际交往

三、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性别差异对犯罪的影响)

(一)认知特点

女性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男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因而女性的思维特点偏重于形象性、具体性;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性和知觉速度比男性强;男性的数学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女性强。

(二)情感和意志特征:女性情感细腻丰富、敏感、易受暗示,由于意志力薄弱,控制不了情绪的爆发而成为感情的俘虏。

(三)个性特点

1攻击性,男性往往比女性富于攻击性

2支配,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支配欲

3自信,男性具有较高的自信

4移情作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移情作用

5暗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

四、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P210-211

(一)犯罪数量上的差异

女性犯罪少于男性犯罪,大约比例为1:10。

(二)犯罪手段上的差异

男性在犯罪手段上多采用具有主动性、进攻性的暴力手段为多,女性在犯罪手段上的特点为被动性、欺骗性、非暴力性、隐蔽性。犯罪中多利用女性的性别特点作掩护进行犯罪。(三)犯罪类型上的差异

男性多选择与体力、智力相当的暴力性、攻击性、智力性强的犯罪,女性犯罪多利用其生理特点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信任进行犯罪。

(四)犯罪后的差异

犯罪后,男女在交付审判的比例,女性比男性少,女性犯罪后的不起诉率也比男性高。五、女性犯罪心理分析P211--218

第十章犯罪心理的经历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对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人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内涵和基本特征,接着介绍了初犯心理、累犯心理和惯犯心理,对它们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经验、主要类型、心理转化和预防对策进行了阐述。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经历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

为预防、改造犯罪奠定基础。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及初犯、累犯、惯犯心理的内涵。

2、掌握:不同经历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

3、熟练掌握:不同经历犯罪行为人的心理转化和预防对策。

知识点:

一、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基于犯罪人在行为时的心理差异和犯罪行为深度的差异,将犯罪人分为初犯、累犯和惯犯,这主要是根据犯罪人在年龄、性别、智能、气质等方面的特点,分析犯罪人在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沾染恶习的深浅,犯罪动机和目的、犯罪手段和行为,以及对犯罪后果的考虑等方面的差异为因素考虑的。

(一)初犯心理的内涵:是指第一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轻微的违法行为以及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第一次犯罪,往往要经历许多矛盾,既有对犯罪所要达到的摸底的追求、向往,又惧怕法律的处罚,同时,道德、良心仍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刑法理论中的初犯,指行为人第一次实施犯罪,也就是说初犯是指第一次受有罪判决的罪犯。)

(二)累犯心理的内涵:是指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一定时间内又再行犯罪的罪犯。犯罪心理学上所研究的累犯概念,它与刑法学上的累犯概念在所受刑罚处罚的种类、犯罪的时间间隔以及再犯罪名等方面都要广些,没有刑法学上的严格。这里,累犯的概念是相对初犯的。

(三)惯犯心理的内涵:是指反复多次地实施同类违法犯罪的罪犯。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惯犯主要是指反复多次的实施同类犯罪行为,以犯罪为常业,并且形成了犯罪习惯,将犯罪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或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犯罪分子。

二、不同经历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

(一)初犯的心理特点

1心理状态

(1)恐惧;(2)侥幸;(3)悔过;

2初犯的犯罪动机

好奇(2)寻找刺激;(3)要求独立。

(二)累犯心理

1、人格特征

(1)好逸恶劳(2)意志薄弱(3)流氓成性

2、心理特征

(1)强烈的反社会意识(2)情绪喜怒无常,控制力差(3)动机斗争的复杂性

(三)惯犯心理

1、心理特征

(1)反社会意识的顽固化(2)需要结构的畸形化(3)犯罪习惯自动化

2、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连续性(2)犯罪行为的残忍性(3)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三、不同经历犯罪行为人的心理转化和预防对策

(一)初犯的心理转化及预防

1、转化

(1)对他们加强法律教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

(2)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管理体制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2、改造

(1)针对这类犯人,要采取惩罚与感化并用的方法

(2)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二)惯犯的心理的矫治

1、净化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

2、贯彻惩罚与教育结合的方针

3、社会各方面加强综合治理,避免重新犯罪

第十一章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及共同犯罪的行为特征,并详细介绍了一般共同犯罪心理和有组织犯罪心理的特点及心理基础,并对预防提出了一些展望。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心理组织形式差异的概念、类型及共同犯罪心理的基本特征及心理基础,从而为预防、惩治共同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一般共同犯罪心理和有组织犯罪心理的内涵。

2、掌握:两种共同犯罪心理的内涵、心理基础、行为特征。

3、熟练掌握:两种共同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

知识点:

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

(一)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概念

是指在共同犯罪中,因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数少、犯罪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差别表现出来的犯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二)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内涵

即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回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与共同犯罪,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特征:1、共同意向性

2、目的统一性

3、心理趋同性

4、心理相容性

(三)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基础

1、相同的境遇

2、共同的需求和兴趣

3、心理契约

心理特征

反社会意识增强

罪责扩大,安全感增强

犯罪组织的内聚力强

权威与服从心理

暗示与模仿心理

代偿与相容心理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犯罪心理(上)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财产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并对其具体的犯罪类型进行了心理分析、原因分析,介绍了它们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对其弱点进行了分析,从而为预防和矫治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要求

了解财产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并对具体犯罪类型的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原因、防御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财产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

2、掌握: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心理状态下犯罪的特点和发生规律。

3、熟练掌握:财产犯罪、暴力犯罪的具体犯罪类型的产生原因、预测、矫治。

知识点:

一、财产犯罪的心理

(一)诈骗犯罪

1、概念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行为。

2、特征

心理特征

(1)认识特征

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二,熟悉市场行情,了解经济法规,善于钻法律的空子

第三,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手段高明,很难被识破

(2)情绪、意志特征

情绪表现比较沉稳;意志活动主要表现为克服实施诈骗行为时自身伪装的缺陷

(3)个性特征

第一,具有冒险性

第二,外部形象往往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的,肯帮助人的

第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

(4)动机特征

极端个人主义,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蒙生犯罪动机

行为特征

(1)伪装性

(2)狡猾性

(3)多变性

(4)短暂性

(5)非暴力性

(6)具有明显的行为痕迹

(二)、盗窃犯罪

1、概念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秘密的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行为

2、特征

心理特征

(1)在认识上,错误意识突出

(2)在情绪方面,恐惧与侥幸心理互相交错

(3)在意志方面,品质较薄弱

(4)需要结构畸形发展,利欲型或贪利型特征

(5)盗窃犯罪的习惯

行为特征

(1)预谋型,机会型,盗窃型

(2)单人盗窃,势单力薄,社会危害性不大

(3)二人以上共同盗窃,往往有一定的犯罪目标,有预谋,犯罪前有简单的分工,社会危害较大

(4)盗窃犯罪集团,多数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有预谋的实施犯罪活动

二、暴力犯罪

(一)暴力犯罪

1、概念

是指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直接侵犯或危害到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一般包括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等

2、特点

(1)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2)暴力犯罪的突发性

(3)暴力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4)暴力犯罪的恶劣性

3、原因

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应当是一个因素群,是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受害人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预防对策

(1)改善社会环境,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社会调解和疏导工作,注意及时解决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4)发挥司法机关的积极作用,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管理,严厉打击暴力犯罪

(5)动员广大群众同暴力犯罪做斗争

(二)杀人犯

1、动机特征

(1)多样性和复杂性

(2)强烈的内在冲动性

(3)恶性转化性

2、其他心理特征

(1)情绪的激烈性

(2)攻击性

(3)推诿性

(4)意志薄弱

(三)抢劫犯罪

1、概念

指实行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使人不能抗拒或不知抗拒的方法,将公私财务据为己有的行为。具有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的双重性

2、特点

(1)抢劫犯罪的主体以青少年居多

(2)抢劫的手段和方法多样化

(3)抢劫犯罪的时间和地域特征

(4)抢劫目标的精心选择

3、心理特征

(1)抢劫犯罪人在认识上,往往具有反社会的野蛮英雄观

(2)犯罪人的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甚至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

(3)希望获得需要的立刻满足是抢劫犯罪人的主要特点

(4)性格类型看,抢劫犯罪人多为兴奋型、外倾型人

(5)侥幸心理

(6)恶作剧心理

十三章几种主要的犯罪心理(下)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毒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并对其具体的犯罪类型进行了心理分析、原因分析,介绍了它们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对其弱点进行了分析,从而为预防和矫治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要求

了解毒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并对具体犯罪类型的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原因、矫治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毒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

2、掌握:毒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状态下犯罪的特点和发生规律。

3、熟练掌握:毒品犯罪、变态犯罪的具体犯罪类型的产生原因、预测、矫治。

知识点:

一、毒品犯罪的心理特点和发生规律

(一)特点

1、贪婪欲望

2、侥幸心理

3、阴险狡诈

4、迷信“江湖意气”

5、紧张、恐惧与畏罪心理

(二)规律

毒品犯罪总是与吸毒消费密切相关的,要打击和预防毒品犯罪,必须要控制货物治理吸毒问题。

二毒品犯罪产生的心理表现及矫正(心理演变)

(一)吸毒初期的心理表现

1、盲目好奇,追求刺激

2、贪图享乐,寻求解脱

3、上当受骗,偏执你反

4、炫耀富有,追求时髦

如果及时加以强制戒毒,并彻底远离毒品,戒掉毒品的成功率就比较大;反之,就可能演变为生理上对毒品的依赖

(二)吸毒中期的表现

中毒不深,想摆脱毒品,但又心存侥幸,经不起诱惑,逐渐由爱好毒品到依赖毒品,再到沉溺与毒品不能自拔。

一旦成了心瘾,戒毒就比较困难了,且戒毒是要辅助以心理矫治,消除心瘾,否则戒毒后容易出现复吸现象

(三)吸毒晚期的心理表现

心理上已经形成了对毒品的强烈依赖,此时,吸毒已成为强迫性行为,如果时间长没有吸食毒品,不仅回产生生理性反应,而且会产生生理性反应

对晚期吸毒的人员进行药物胜利脱瘾治疗的同时,必须施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康复,以矫治其变异的人格。

三、变态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

(一)概念

指超出了正常范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异常

(二)类型及特点

1、变态人格

(1)犯罪一般没有预谋、无计划,多受偶然动机、感情冲动或本能欲望所驱使

(2)犯罪动机较模糊或短浅,违法目的不明显

(3)犯罪前后不隐蔽也不逃避责任,自我保护性差,害人害己

2、性变态

(1)一般是有预谋有计划的作案,对侵害对象有一定的选择性

(2)有自我保护能力,往往会采取某些掩饰罪行和逃避大家的反侦察手段

(3)作案的手段、方式较为固定,常常连续作案,直到被抓;甚至受到打击、处理后,仍会旧病复发,难与改正

(4)有些性变态的作案手段比较凶残、野蛮,暴力性突出。

(5)缺乏罪恶感,抓后比较容易交代问题,对违法犯罪的过程都能较清楚的陈述

3、精神病人

四、变态犯罪的具体犯罪类型的产生原因、预测、矫治

(一)形成原因

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3、环境因素

(二)矫治措施

1、心理疗法

2、行为疗法

3、生物反馈疗法

第十四章犯罪心理的预测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犯罪心理预测的概念、分类、内容,使学生了解了犯罪心理预测的基本内涵,在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第一章导论 (3)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 第五章犯罪动机 (7)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 第一节人格概述 (8) 第二节犯罪人格 (9)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 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 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 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 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 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 第一节概述 (14)

犯罪心理学试题1

1.下列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2.下列研究方法中属于因果研究的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3.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 A.莫兹利《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出版 B.龙勃罗梭《犯罪人论》的出版 C.科雷《犯罪人》的出版 D.格罗斯《犯罪心理学》的出版 4.下列不是弗洛伊德认为的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是( ) A.本能 B.人格 C.罪恶感 D.追求优越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阿德勒 D.班杜拉 6.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类自然因素 B.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种内因 C.犯罪生物学因素是非决定性因素 D.犯罪生物学因素是根本因素 7.下列不是犯罪心理形成模式的是( ) 20 年 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6585401 犯罪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A.渐进式 B.突发式 C.机遇式 D.跳跃式 8.罪犯在犯罪前经常有自我辩解心理,如把犯罪团伙结盟比作“桃园三结义”属于 () A.合理化 B.比拟 C.投射 D.补偿 9.下列不是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的是() A.定型化阶段 B.准备阶段 C.个性化阶段 D.职业化阶段 10.下列不是犯罪动机的功能的是() A.激发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和调节功能 D.减弱功能 11.青少年比较容易出现的犯罪是() A.预谋性犯罪 B.激情犯罪 C.贿赂罪 D.贪污罪 12.下列对犯罪人格描述错误的是() A.犯罪人格的本质是一种反社会人格 B.犯罪人格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 C.犯罪人格就是注定要犯罪的人格 D.犯罪人格是外显行为与内心心理的统一 13.关于男女两性犯罪手段的差异表述错误的是() A.男性比女性在作案时更多的运用暴力 B.女性比男性在作案时具有更高的隐蔽性 C.男性比女性犯罪具有更高的逆变倾向性 D.男性比女性在作案时具有更高的主动性 14.下列关于初次犯罪者的犯罪动机表述错误的是() A.好奇 B.习惯 C.寻找刺激 D.自我显示 15.诈骗犯罪的目标多为() A.骗财 B.骗色 C.满足虚荣 D.练胆 16.下列强奸犯中比例较高的是()

(完整word版)建筑初步期末4卷第一套

建筑初步期末考试试题 第一套 一、填空题 1、建筑类型:、、。 2、城市规划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道路交通、绿化景观以及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环境等一些内容。 3、中国古代建筑上的装饰细部大部分都是、斗栱、等结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的。 4、彩画是我国建筑装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明清时期最常用的彩画种类有和玺画、和。 5、建筑设计表达的类型有、、文字表达设计说明这三种。 6、建筑设计表达的特点:、、多元性、。 7、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的是,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组成构架。 8、点画线为等细线,主要用来画轴线。 9、建筑空间是一种人为的空间,包括和 10、是建造建筑物的主要目的。而它一旦建成,又必然会对周围的外部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个不属建筑三要素() A.建筑功能 B.建筑艺术 C.建筑技术 D.建筑形象

2、建筑设计中需要了解的人体尺度是() A.人体的活动范围 B.人体的身高 C.人体静态尺度、人体动态尺度D.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建筑工程制图中长仿宋字的高宽比为() A.3:1 B.2:1 C.3:2 D.2:3 4、认识色彩的基本途径不包括() A.日常生活中的接触 B.对色彩的科学研究、色彩资料的收集、研制和创新 C.对色彩的艺术表现 D.对色彩的遐想 5、色彩的三属性不包括() A.色距 B.色相 C.明度 D.纯度 6、萨伏伊别墅的设计者是() A.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B.勒·柯布西耶 C.安腾忠雄 D.路德维斯·密斯·凡·德罗 7、平面构图要素中包括() A.块 B.点 C.面 D.线 8、央视大楼新址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的建筑善于运用的造型是() A 曲线 B 体块 C 直线 D 柱形 9. 建筑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是() A. 建筑功能 B. 建筑空间 C. 建筑技术 D. 建筑形象 10. 空间的组织形式不包括() A. 并列关系 B. 动静关系 C. 主从关系 D. 综合关系 三、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0 -200 学年第学期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集群犯罪的特点是。(此题多选) A、参与人数多,彼此不认识 B、具有情境性和偶发性 C、事先无预谋 D、感染和互动激发起来的破坏 2、经验在保持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是多样的,常见的有。(此题多选) A、简略和概括 B、完整与合理 C、详细与具体 D、夸张与突出 3、心理是一种现象。(此题多选) A、纯主观的精神现象 B、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4、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是的形成。 A、犯罪动机 B、不良个性 C、消极的情绪 D、犯罪行为“ 5、弃恶从良、重新做人,对于惯犯来说显得十分困难;顽固到底、走向灭亡,是多数惯犯的选择。这体现了他们在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两极性 6、性格的社会评价意义,主要体现在上。 A、性格的情绪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态度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7、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系统中,包括。(此题多选) A、畸变的需要B、犯罪动机 C、不良兴趣D、薄弱的意志品质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表现出来的是 心理冲突。 A、多避斗争 B、多重趋避斗争 C、双趋斗争 D、多趋斗争 9、突变型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此题多选) A、原发型 B、继发型

C、由人际关系冲突引起的 D、由特定的气氛引起的 10、一些强奸犯罪人在犯罪之前,认为这是被害人愿意的,从而减少了良心的谴责,决意实施犯罪;抢劫犯精心策划的抢劫对象,是那些他认为的“为富不仁”者,这些分别是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A、合理化作用 B、压抑作用 C、投射作用 D、升华作用 11、组织严密、内部等级森严、不公开活动、主动寻找犯罪目标犯罪的是以下何种犯罪群体。 A、团伙犯罪 B、集团犯罪 C、集群犯罪 D、合作式犯罪 12、处于侦察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是。(此题多选) A、认知失调 B、情绪随警方侦察力度波动 C、心理冲突激烈 D、行为反常 13、犯罪心理在个体自身的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这一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亚文化理论 D、标签理论 14、心理外化的途径可以是。(此题多选) A、言语 B、心理冲突 C、行为 D、身体语言 E、面部表情 15、无论是暴力式还是非暴力报复型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A、情绪失控 B、报复对象易转移 C、作案时疏于防范 D、事后后悔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你认为正确者,请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1分*12=12分) ( ()2、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常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 ()3、激情可以是一种积极、也可以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5、饥、渴和性的需要是维持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生理需要,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力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当的,无可指责的. ()6、希腊语中的“性格”一词翻译成英语为“雕塑的痕迹”,这就说明,对于具有正常神经功能的人来说,性格主要是由外力即个人所的环境塑造的。 ()7、个体决定要实施犯罪行为,主观方面的意识倾向决定了犯罪会立即发生。 ()8、犯罪不一定都存在明确的犯罪动机。

大学生犯罪心理学(作业)

大学生犯罪预防 摘要: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当代大学生的伏罪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犯罪 引言 大学生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大学生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轰动一时的郑州银行被劫案,主犯儿子是警校毕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是破案难度增加;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从事高科技犯罪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普通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色彩,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

《建筑初步》复习提纲

《建筑初步》复习提纲 第一章建筑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建筑设计的概念与特点、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建筑与环境以及学习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认识建筑(一般) 识记:对建筑形成基本概念 (二)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重点) 理解:建筑构成要素 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三)建筑空间(重点) 理解:建筑功能的集中表现 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四)建筑与环境(次重点) 理解:建筑与环境关系 有关环境各要素 有关学科发展知识 (五)建筑设计的学习方法(一般) 识记:学习建筑设计的方法 第二章建筑基本知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建筑历史、包括中国古建筑基本知识、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及西方近代建筑基本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二)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重点) 理解:西方古典建筑概述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及柱式组合 (三)西方现代建筑简介(重点) 理解:现代主义建筑产生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现代建筑的多样发展 第三章表现技法初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建筑基本设计表现技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线条图(一般) (二)水墨渲染图(一般) (三)水彩渲染图(一般)

(四)钢笔徒手图(一般) (五)模型制作(一般) 第四章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建筑设计的学习特点、分析调研方法及方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认识建筑设计(一般) (二)方案设计的任务分析(重点) (三)方案的构思与选择(重点) (四)方案的调整与深入(一般) (五)方案设计的表达(一般) (六)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般) (七)掌握运用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及修改的能力。(重点) 第五章形态构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形态构成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形的基本要素及特征(一般) (二)基本形和形与形的基本关系(一般) (三)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重点) (四)形态构成中的心理和审美(重点) (五)学习方法和实例分析(一般)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新)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谢耀华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萌芽,商周时初步成型,秦汉至南北朝基本定型,隋唐至南宋成熟兴盛,元明持续发展至清代渐趋衰落,其发展过程历时数千年,其间的汉、唐、明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 一、古代建筑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出示图片):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等。 宫殿、 宗教建筑、 陵墓、 园林、 民居、 桥梁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之美: (一)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体系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四根柱子组成“间”,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和屋身的过渡部分,还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称为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 1、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再以这种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2、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 一、案例简介 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 (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 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2)马加爵犯罪心理特征 1.犯罪人人格的扭曲 从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情况看,他的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2.犯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扭曲的道德观 在马加爵的遗书中,大多数句子以“我”开头,且多次出现“我的天生智商还可以”这一类自我肯定的语句,不难看出其自我中心的这一性格缺陷。也正因为其以自我为中心,爱钻牛角尖,马都是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围,不曾换位思考,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正义去规范他人的道德和正义。自然也无法接受同学在打牌中对其进行的侮辱,最终同学的责备引燃导火索,大开杀戒。但犯罪人只是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有违于法律,而在道德、正义上是无过错的,他将自己的杀戮正义化。

【测试】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

更多课程传送门:点这里 第一题:企鹅肉 一个男科学家回忆说:他和他的朋友去南极考察,但是他中途中了雪盲,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在南极游荡,最后只能生吃企鹅来维持生命。但是他朋友最后还是没有挺住,最后死了。他一个人继续走了一天,最后被救了回去。第二天他特意去企鹅店吃企鹅,但是回来后竟然自杀了。为什么? 第二题: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临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 第三题:水草 有个男孩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孩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人在钓鱼,可那老人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人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人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孩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为什么? 第四题:葬礼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有型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第五题: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为什么? 第六题: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地上残留着许多碎木屑。他

为什么自杀? 第七题:牛吃草 有一个年轻的男人,他的房子和邻居夫妇的房子中间隔着一片草坪。有一天深夜,男人被隔壁的吵架声吵醒,之后他又听到了摔东西声、砍刀子声和牛吃草的声音,过了一会,他又听到了有人撞他家门的声音,但他都没有理会,又睡了过去。第二天,他发现隔壁的男主人惨死在他家门口。推理其过程。 第八题: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著几个行李箱子,而这个人手里紧抓著半个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第九题:过山车 有一对恋人去乐园玩,女孩想玩过山车,可男孩有点怕没敢玩,女孩玩了一次后,还想玩,这次她强拉着男孩和她一起玩,结果只有她一个人下来了,为什么? 第十题:报纸 晴天一个男人在一个很高的建筑物下面看报纸,他看到一条消息后突然跑到建筑物顶层,打开灯,然后跳下去自杀了。为什么? 第十一题:雨夜广播 雨夜,一个男人在车里面听广播。然后,突然一个闪电,随后打雷。由于闪电的干扰广播停了几秒种,然后那个男子自杀了。为什么? 第十二题:睡美人 从前,有一个被巫师施了魔咒的美丽公主,被关在城堡里长眠不醒。据说只有王子的深情一吻能吻醒公主。后来,一位很帅的王子攻占了城堡救出了公主。可是,他吻醒了公主后就被公主给杀了,为什么? 第十三题:两个军官 某次战争中杀人无数的两个军官,被困在了荒野里。他们孤苦无住,被恐惧和绝望快逼疯了,偏偏其中一位没熬的过去,先死了。另一位更加陷入绝望中,他将自己的战友埋了后,精神已经接近崩溃。更可怕的是:第二天的早上,当他醒来时,发现,死去的战友竟然正坐在他的身旁,用同样绝望的眼睛盯着他,请问怎么回事?

《建筑初步》期末复习资料

1、建筑具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尺寸。 2、建筑结构的分类一般有那两种分法? ①按材料分为: 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混合结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木结构。 ②按结构受力特征分为: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框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束筒结构。 3、房屋的集中形成了街道、村镇和城市。 4、建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一种技术产品。又是一 种艺术创作。 5、建筑的功能:①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②人的生理要求③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 (工业建筑中不是取决于人的活动,而是取决于设备的数量和大小;设备的要求比人的生理要求更严格——冷冻车间,纺织厂湿度;使用过程以产品的工艺流程来确定) 6、影响建筑的因素: ①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中世纪的教堂曾经是当时居民的生活中心,是城镇的标志和象征。 ②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特征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和雕刻、绘画等常常形成艺术上的统一风格。 ③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造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或民族内,处于市区和处于水乡的建筑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承重墙体系-------既起承重作用又起分隔作用。 7、柱、梁板和拱券结构是人类最早采用的两种结构形式。 8、建筑美观基本原则: ①比例:建筑的各种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深浅等的比较关系。 ②尺度:建筑与人体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 ③对比:对比的反义词是调和,调和也可以看成是极微弱的对比。在艺术处理中常常用形状、色彩等的过渡和呼应来减弱对比的程度。调和的东西容易使人感到统一和完美,但处理不当会使人感到单调和呆板。 ④韵律:有规律的排列和重复的变化,犹如乐曲中的节奏,给人一种明显的韵律感。 ⑤均衡:建筑的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给人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觉。 ⑥稳定:建筑物的上下关系在造型上所产生的一定艺术效果。 9、建筑空间:建筑的空间组织是建筑功能的集中体现。古典建筑倾向于造型艺术,近代建 筑强调建筑是空间的艺术。 10、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是建筑功能的集中体现。建筑的功能要求以及人在建筑 中的活动方式,决定着建筑空间的大小、形状、数量及其组织形式。 ①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平面形状决定着空间长、宽两个向量;一般建筑空间的剖面以矩形为主,剖面的高度直接影响楼层的高度。 ②空间组织:①流通空间与滞留空间②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③主导空间与从属空间。 (空间组织形式:①并列关系②序列关系③主从关系④综合关系) 11、建筑空间处理手法: ①空间的限定:①垂直要素限定:通过墙、柱、屏风、栏杆等垂直构件的围合形成空间 ②水平要素限定:通过顶面或地面等不同形状、材质和高度对空间进行限定。 ③各要素综合限定:通过水平和垂直等各种要素的综合运用。 ②空间形状与界面的处理是决定空间的性格、品质的重要因素。 界面在限定空间中必然涉及①限定空间的形状②对界面本身如何处理。

犯罪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题 1、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不包括(B、错误的法律意识) A、反社会意识 B、错误的法律意识 C、犯罪动机 D、不良兴趣 2、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A.普遍性) A、普遍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隐密性 3、犯罪人动机冲突中双趋冲突主要不包括(D、趋避冲突) A、良知冲突 B、角色冲突 C、利益冲突 D、趋避冲突 4、智能犯罪是一切依靠(A、智力)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A、智力 B、人格 C、气质 D、情绪 5、暴力犯罪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不包括( D、潜意识理论 ) A、本能论 B、追求完美论 C、挫折-攻击论 D、潜意识理论 6、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A、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D、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7、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不包括(B、习惯性) A、互补性 B、习惯性 C、倾向性 D、强制性 8、关于生理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 A、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B、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关 C、它不包括神经类型因素 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9、犯罪人认为因被害人存在着过错和责任而对其实施攻击行为是正当的,他所使用的防御 机制是(A、合理化作用)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认同作用 D、转移作用 10、以智力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是(B、诈骗型犯罪) A、常态心理犯罪 B、诈骗型犯罪 C、愚昧型犯罪 D、贪污受贿型犯罪 1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埃宾)。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龙勃罗梭)。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1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粘液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A 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犯罪心理学论文

浅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李政彤,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 ) 摘要: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 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暴力型犯罪是指以强暴手 段侵害他人人身和公民财产等权利的行为。目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正日益突出。文章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 暴力犯罪是普通刑事犯罪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在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 他们自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对于这些处于花季年龄的少年,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使其远离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社会因素,法制宣传......... 前言: 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诸多便捷之外更使得犯罪的手段及类型愈加多样化,各国犯罪人年龄也逐年降低。未成年人犯罪 ,特别是暴力犯罪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毒瘤”。尽管我国公安机关近几年实施各种预防手段,打击未成年人犯罪,但效果甚微。 正文: 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为医疗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当今社会医疗保健体系完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极大的保障, 于是,人的生理发育自然早于从前。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与触手可及的大量信息之间产生矛盾。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爱冲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他人的教唆和蛊惑,或是模仿,学习接触到的不良知识,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特别是暴力犯罪。 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犯罪手段来说 ,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 ,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 ,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 ,例如网络犯罪等。 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 ,不断向着严重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大致如下 :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 在 随 社

犯罪心理学试题1

复核总分 复核人 总 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题 分 20 10 10 15 25 20 合分人 得 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1.下列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2.下列研究方法中属于因果研究的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3.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 A.莫兹利《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出版 B.龙勃罗梭《犯罪人论》的出版 C.科雷《犯罪人》的出版 D.格罗斯《犯罪心理学》的出版 4.下列不是弗洛伊德认为的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是( ) A.本能 B.人格 C.罪恶感 D.追求优越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阿德勒 D.班杜拉 6.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类自然因素 B.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种内因 C.犯罪生物学因素是非决定性因素 D.犯罪生物学因素是根本因素 7.下列不是犯罪心理形成模式的是( ) 20 年 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6585401 犯罪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A.渐进式 B.突发式 C.机遇式 D.跳跃式 8.罪犯在犯罪前经常有自我辩解心理,如把犯罪团伙结盟比作“桃园三结义”属于 () A.合理化 B.比拟 C.投射 D.补偿 9.下列不是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的是() A.定型化阶段 B.准备阶段 C.个性化阶段 D.职业化阶段 10.下列不是犯罪动机的功能的是() A.激发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和调节功能 D.减弱功能 11.青少年比较容易出现的犯罪是() A.预谋性犯罪 B.激情犯罪 C.贿赂罪 D.贪污罪 12.下列对犯罪人格描述错误的是() A.犯罪人格的本质是一种反社会人格 B.犯罪人格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 C.犯罪人格就是注定要犯罪的人格 D.犯罪人格是外显行为与内心心理的统一 13.关于男女两性犯罪手段的差异表述错误的是() A.男性比女性在作案时更多的运用暴力 B.女性比男性在作案时具有更高的隐蔽性 C.男性比女性犯罪具有更高的逆变倾向性 D.男性比女性在作案时具有更高的主动性 14.下列关于初次犯罪者的犯罪动机表述错误的是() A.好奇 B.习惯 C.寻找刺激 D.自我显示 15.诈骗犯罪的目标多为() A.骗财 B.骗色 C.满足虚荣 D.练胆 16.下列强奸犯中比例较高的是()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核

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期末考核作业) 姓名:李晓阳 班级:2013级应用心理学班 学号:20130124152 课程教师肖大兴

18岁少年连伤数人被逮捕 一、基本案例介绍: 小A(由于该案例为笔者亲自撰写且真实发生在笔者的身边,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案例介绍及其后分析中所涉及人名、地名均为化名。),男。2015年6月,因打伤数人在家中被警察逮捕。小A因为出生时哭闹程度远远强于同龄婴儿,父母带其去算命。算命的老太太说他将是他们全家人的克星,一生不会富贵。于是父母让他从小和爷爷生活在一起。有一个哥哥,哥哥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7岁时因想吃米饭(当时他和爷爷吃的是很粗糙、难以下咽的玉米饭,他的父母吃的是大米)盗取邻居家的钱被当场抓获,被要求磕头认错,邻居将其行为大肆宣传,父母不管不顾。11岁时因连续四个晚上去邻居家鸡圈偷鸡被发现被当众扇耳光,要求赔偿1000元,父母罚其在露天院子的地板上跪了一夜(冬天),不帮忙偿还赔偿,爷爷不得已卖掉猪帮其还款。16岁时喝醉用酒瓶打伤一名下晚自习回家的女生小B,被女生父母诬陷强奸要求赔偿20000元,父母不予理会,半夜砸开家里放钱的柜子,盗走父母所有积蓄“还债”(剩余的钱给爷爷买了被子和粮食),小A之所以不顾一切还债是因为他对划伤小B的脸有所愧疚而不是承认其强奸了小B,但小B父母向外宣称小A是因为强奸了小B而违逆父母盗取钱财。父母不帮其解释,反而向外宣称小A就是灾星。18岁时由于父母不愿意出钱给爷爷治病,爷爷病死在寒冷的茅草屋中。父母为了避免麻烦在茅草屋里随意挖了一个小坑把爷爷埋掉。小A 因在镇上高中读高二,月末才能回家,所以一个月后才知道爷爷去世。父亲将爷爷死时邻居给的礼金(当地一种风俗,人死后给其家人礼金冲走晦气以示安慰。)和爷爷养的猪(小A的学费、生活费来源)变卖所得的钱全部给哥哥娶妻用(当地风俗,人死百天之内结婚为大喜),并要求小A退学挣钱养家。小A不依,回学校的时候父亲将他从车上拖下来拳脚相加并口出恶言伤害小A。愤怒不已的小A抓起一根铁棍猛砸父亲的身体,将父亲打成重伤,4根肋骨断裂。母亲、和哥哥阻止、均被打成不同程度重伤。三名来劝架的邻居也被打伤,其中一名被铁棍击中要害部位,被迫切除睾丸。二、犯罪心理特征 激情伤人,即本无任何伤人之意,但在受害者的刺激、挑逗下失去理智,失控而重伤他人。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A: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B: 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 C: 已满14周岁 D: 未满25周岁 答案: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2、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 A: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B: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C: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D: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答案: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A: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B: 青少年好奇心强 C: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D: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答案: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 青少年好奇心强 ,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 A: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B: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C: 青少年的年龄 D: 不良社会环境 答案: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 A: 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 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