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七篇:阳货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第十七篇:阳货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第十七篇:阳货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第十七篇:阳货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第十七篇阳货篇

下面先看经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这章经文很长,但是意思是说阳货很骄傲跋扈,那个时候,鲁国的三家卿大夫,季氏的权力最重的,阳货在季氏家里做家臣。季氏处处不听国君的命令,阳货呢也是一报还一报的,因果报应的。阳货也是不听季氏的。他也想招人。他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煮好一只小猪,就是豚,送到孔子家里来。这是很重的礼,这个阳货送到家中就离开了,孔子接受了这份礼物,按照礼上来讲,他接受礼物就要到他家里拜见他。这也是阳货想的办法。孔子就想了一个办法,看到阳货不在的时候,去拜见他。可是他在回去的路上就遇上了孔子。阳货就说,你过来,我跟你说,他的口气很骄傲的,你有学问,有能力,是怀里有宝啊,你不出去做事儿让国家乱下去,是可以的吗,不可以。你爱好从事政治,但是亟有两种音一个是气一个是疾,气的音时候是屡次的意思,就是你屡次失掉机会。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你也年龄不小了,时不待人啊。孔子说,好了我要出去做官了。古人对这一段解释也很多,但是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认为

的,阳货自高自大,很骄傲的。所以孔子最后就敷衍他,不反驳他,只是应付过去就行了。我们现在处在这个环境,遇到霸陵的人,有许多会出现意外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孔子,那些人,我们不要跟他接触,也不要太反驳他。有许多时候,我们也不要好奇,好奇有时候会找上麻烦的。所以论语也告诉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对我们是有用途的。

下面一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两句话。但是这两句话很重要的。雪公过去讲这一章的时候,他老人家说。孔子讲的性和释迦摩尼讲的性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一个性。但是后来儒家的人注解论语时候是各有各的讲法。那么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就要根据这个,在儒家的经典里面来证明,两个性是完全一致的。儒家里面明了这个性的,颜回明了。与孔子终日讲的时候,没有什么疑问的。曾子也是一样,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就是把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都贯穿起来。子贡也很聪明。子贡说,夫子的文章可以学。但是我们老师讲的性和天道是不可以学的,最起码他是了解性的一部分的。这个一下就很难懂了。孔子的孙子子思。也知道,他写了中庸,开头就是天命之谓性。性是什么呢?他是真空,虽然是真空,但是他有妙有。性的体空就是没有像,但是他有。老师比喻说:生姜的性是热性的,他的热性的相在哪里是没有的,但是吃下去的时候,就会有热性。你找不到相,但是他相是有的,生姜就是个相。孔子讲的性,大致的是先

把这个意思让我们了解,后来,老师就写了一段文字,不长,但是非常的重要。老师讲,佛家讲的性是体相用,体是没有善恶的,相也没有善恶的,讲到用处的时候才有善恶。宋儒说不能够这样解释,他不用佛家的解释,但是我们老师就在佛家的经典里面找出了根据,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下面看,释迦摩尼讲体相用,注解就是体空相有。用是作用。大乘起信论讲记讲动念头就是业。体相都没有善恶,只有用的时候才有善恶的。这是佛家讲的很简要。孔子讲性在前,孔子讲我们的当前一念。这里包括我们前后的,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前是体相,后是应用。前是体相,讲以前的前指的是什么呢,性相近,相是互相的意思,与下面的近和远是有联系的,远是指过去未来和现在,互相对照的意思,对照的研究的。性相近,性是讲到过去,过去的近就是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就是指的本性,性相近的是指的原来的本性,性在最初的时候是相近的,就是一切人最初的时候是相差不多的,现在我们看个人都有习气的,彼此距离远的很,但讲本性上是很近的。有了习气的时候,人就远了,习是与性相对的,习就是习惯,古人讲习惯成自然了,习惯就是迷失了本性,就儒家来讲,他是个习气,本性污染了就是识,所以我们人有了识的时候,行为和识在一起,言语行为都是识在起作用的,我们现在正在学妙手法华经,就是讲因果的,我们的生命远到我们想不到的地方。未来也是无终的,一直就

是用习性在生活。他们讲的人性化,就是习惯性的东西。这种习惯不是本性,所以越到后来就远了。所以,老师讲的二者是一致的。非器小门户者能够理解的。所以他们就僻佛。就是反对佛。我们老师从易经里面找到了一句。神无方,而易为体。系辞传里面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两仪。继之者善,仁里面现出来的,盛德大业至矣。体空相有。无论是佛家和儒家都是体相是没有善恶的。怎么辨别体相没有善恶呢?相里面有了本体,有了相起作用的时候,一体万用。比如我们拿个扇子,可以扇风,也可以着太阳。这是用,扇风是善的,但是你用扇子打人就是恶的。所以相现出来没有善恶。你占到那一卦用出来才有善恶的。所以我们老师就是这样的。其实后面讲性善,有的讲性恶都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老师的全面的分析。

第223讲。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一章因为有子曰两个字。古人认为是一章。我们老师认为可以和前面的合为一章比较好。唯这个字意思是接着前面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来的。想近相远,那这个唯字来讲。就是上知和下愚是不移的。那就是讲的性。上知和下愚不移,不移就是不会转变的,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坚定不移的。古人注解的说上知是善人,下愚是恶人,老师说这样的注解是不好的,不要采取。不移主要是不改变的。在这里要注意,不能够把下愚注解成恶的。下愚不移,老师举了个例子,释迦摩尼佛的大弟子是

记性也不好悟性也不好,结果他能够遵照一个法勤勤恳恳的修,他证道比别的弟子还要早。所以下愚不是恶。就是讲无论上知还是下愚,主要坚定不移的修持。孔子的弟子当中,曾子也不算聪明,但是他却能够一以贯之。这一章是解释性的。为什么要这么的说。我们学道要明了这个道,学佛要明了真主本性。了解这个直之后,才能够得到根本的理论,凭这个才能够学到。比如我们的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学生都明了自己有本性,明了以后才能够坚定不移的向本性来学习,才能够把生生世世的障碍去掉,去的过程不容易的,前面讲性与习。后面讲的是我们要如何的修行,修行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生灭法,我们去掉恶习气,开发自己的本性,就要把自己的习性一层层的去掉,那就要不移才行的。现在这个时候人人都讲功利,我们要有正知正见的,我们要坚定的学,就是讲修持的功夫。

下面一章: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这个子之武城。就是孔子到武城去,武城是现在的山东,那个时候子游做武城宰,就是县长。叫宰。孔子去武城去看看,一到他就听到弦歌之声,。就是乐器和歌词弹奏出来。孔子听到武城有弦歌之声。夫子莞尔一笑,就是微笑的意思,就是心理很喜悦。就说,割鸡焉用牛刀,杀一

只鸡何必用牛刀啊,杀鸡用小刀就行了,子游对曰,子游对夫子说。我从前,偃是子游的名字,古时候对长辈要称呼自己的名字的,在外面也是这样,不能够称你我。我以前闻之于夫子,就是我听夫子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就是君子学的圣贤之道是爱人,爱就是嘉惠于人,就是给人家好处的。君子这个爱人必须学道才知道爱人。学道,就是至于道的道,就是那个本性。学道的时候,他从哪里学呢?就是从礼乐上学,要讲规矩,讲程序,办一切事情都要如此才不乱,修道也是这样的,最重要的是恭敬人家,礼让人家,乐是讲和谐的。孔子就让人从礼乐上学,一切往长久圣人的路上走的,首先要自己能够修身的,修身才能够推己及人的。修身重要的是放弃自己的私人的利益,所做的事情对别人有好处,爱人就是嘉惠别人。小人学道,小人不是品德上的小人,就是指一般的民众,他学道是为了易使,就是他可以配合和拥护你的政策,帮助你办好这个事情。子游说我以前听师傅说过的。这样一说以后,孔子就说,二三子,就是跟其余的弟子说,你们要知道偃之言,说子游说的是很对的,我前面说的话,是开开玩笑。圣人心理喜悦的时候也会开玩笑的。古人记载圣人怎么会有戏言。莞尔一笑,老师也和学生开玩笑的。我们学习以后以来懂得学道要学礼乐上学的,就是一片的弦歌之声。孔子到武城,他一听到弦歌之声,他是用礼乐来教化的,所以他很欢喜的,他对子游的一种玩笑的。孔子其实

不像宋儒那么严肃的。我们学习之后,真正的看到孔子和学生的交流。

下面一章: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我们先看看文字。公山弗扰这是一个人,费就是一个地方,现在的山东的费县,畔就是背叛的意思,跟叛乱的叛字。他背叛了季氏了,季氏不听鲁国的命令了,公山弗扰也背叛了季氏了,发生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他想找个人扩充他的力量,他为什么找孔子呢!孔子想把三家的力量消弱,他要堕三家的城墙。孔子得罪了三家,他就派人来请孔子,孔子就想到那里去,他欲往,就是想的意思,实际上没有去,就是说说而已,子路不悦,子路这个人很直爽,他一听到孔子说去他就是不高兴,不亦说乎的说。他说。末之也已,末之的之当适字讲,就是到的意思。何必公山氏,第一个之字是语助词,后面的是往,就是何必到公山氏那里,子曰,孔子回答,夫召我,就是公山氏叫我,不是突然的召我,那当然是有用我的意思,叫我去帮助的话,那我是要帮助东周的天子能够兴起来的。那就是我不去则已,去的话,我就是为了东周去的。这章经里面古人有很多的讲法。不但注解,而且就是历史记载里面也各有不同。我们就照经文的意思解释出来就好。那我们就存疑就好了。最后这一句还是为东周,不是为你公山弗扰的,

也不是为你季氏的。这两者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就会为东周。如果我们遇到这些状况是很难有正确的决定的。

下面一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人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怎么样实行仁。孔子就答复他:是用在政治方面的。属于仁政的时候,怎么样的把仁政实行出去,孔子用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字,这五个字与仁政的关系。孔子自己就解释,解释,恭则不侮。恭就是不要存心侮辱他人,任何人都不要侮辱人家。我们看看在政治上侮辱人家的很多。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24讲。

我们继续学习子张问仁这一章,就是如何实行仁政。孔子告诉他五个字,恭宽信敏惠。孔子解释,恭就不会有人侮辱的。仁人才能够不侮辱别人人家也不会侮辱他的。宽则得众。宽就是宽厚的意思,宽厚的时候,老百姓就能够倾向于你,老百姓就能够服从你,要得民心的话,不能够刻薄寡人。要处处宽厚。信则人任也,就是信用的意思,办政治的人,要得到民众的信任,就要讲究信用。答应民众的事情要办得到才行。敏是办事情很勤快,当然首先要设计的很周到,考虑的很周到的时候,然后去做。这样的话,就会成功的,也是有功德的,也就对民众有好处了。惠就是给民众恩惠,想

着民众的疾苦。给民众恩惠,民众就会感激,就相对的老百姓就乐于帮助你。他处处的乐意配合你的政治。这种惠是出于仁心的,你当政者,要有仁心的,你有仁心的话,你做出来的事情就会是恭宽信敏惠了。周家在做诸侯的时候,周文王看到-老百姓有什么痛苦,就像是自己受了苦。看到野外的坟墓的死去的人,枯骨漏到外面,都要好好的埋葬了他,文王说,可见这是个没有管的人,我作为一国之君,要把他管起来的。仁心就是自己受不了的,就要知道别人也受不了的。只要这几个字做到了,你就是个仁者。你本人就是个有仁德的人。前辈教导外面启发外面的道德仁义。孔子就从我们一般人做得到的,叫我们去学的。所以这个道理我们就是从老师那里学来。许多的古人解释都错了,比如圣人是可以开玩笑的。这样我们才能够把经的本意悟得出来。这都是基于仁做出来的。

下面一章: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是记载晋国是事情。春秋时代的大国强国,齐国晋国都是创霸业的国家。晋国有一次发生内乱了,根据史记记载,晋国的世家,昭公以后有六家卿大夫一天一天的强大起来了,韩,赵,魏,范、中、智。后来变成了韩赵魏三家了,彼此

有互相的侵略。佛肸原来是范家的臣子,赵简子要攻打范家。佛肸就出面攻打,为了范家。这个时候是对的。孔子欲往,孔子就想去,子路就说,你说过一个人本人做不善的事情的时候,君子不入也,但是现在佛肸占据中牟这个地方,你怎么能够去呢?孔子说,对,是我说过的。然后就解释给子路,另外我也讲过,磨而不磷,磷是坏了,就是很薄的意思,就是说有些东西怎么磨也磨不坏了,涅而不缁,白色的东西怎么样也染不了黑色的。这就是坚固和洁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说用在人上面,不管处于上面环境,都不会变换他的志向的,拿这个坚和白说明圣人把本性开发出来了,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一切都是不增不减的,本性都是清净的,处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变坏的,佛经讲金刚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圣人来讲,一切都是从本性出发的,有道之人,就会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就是不会受到他的影响。后来再加上一句。吾岂匏瓜,我不去则已,我要去的话,就要发挥一定的作用的,匏瓜有两种讲法,一个是地面上种的那个瓜,等到老了,外面的皮就变的很坚硬了,就不能够吃了,里面的瓤就慢慢的干了,只能够舀水了。另外一种就是天上的星辰,是挂在天上,不能够吃的。我难道是匏瓜吗?我不是。我是要做有利于社会人群的事情的,要做政治的话,是惠及民众的,我怎么只能够挂着呢?这是说给子路的。孔子那个时代是比较的乱的,各国互相的攻伐的。

许多小国家都想召他,他想去发挥作用的。但是他都没有去的,他知道那些作乱的人是不行的。但是他想去是因为他心心念念的想改变这个乱世。所以他只能够在教育上去努力的。从孔子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政治都要实行仁政,不实行仁政的话。是不会长久的。那么在教育方面,一直到现在我们在台湾的教育都不懂得教育的根本。要启发人家的真主本性,只有这样,你就是把论语讲多少也没有用,人们只会利用论语谋求自己的名利的工具的。只有对人间有利益教化的。悟是要实行的。

下面一章: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在这里叫住子路问他,说,由啊,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这一章古人注解的也很多。我们老师讲,你就参考一下吧。他们那些注解都不可以采用的。孔子就讲六言六弊,蔽是覆盖的意思,也当壅塞的意思,当覆盖讲是尔雅里面说的。蔽是有一半是明的一半是不通的,照这个六言六蔽。你知道吗?子路说,我没有听过,居。这个字是在家里站做走都是居。这个字是坐的意思。这个居见到长辈的时候,身体直起来,然后坐下来。吾告诉你,好仁不好学,好是喜好仁,仁就是嘉惠给别人的人,你好仁,不好学不行的。孔子叫人学中道的,

你只学仁,就会偏了,不是中道了,比如说宋襄公跟人家作战,等人家摆好军队才开战,哪里有不败的道理啊。所以不能够只讲仁。还是要好学的。好知不好学。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25讲。

这一章经文我们上回念了一遍。今天继续讲,孔子问子路听说过六言六蔽,子路说没有。接着孔子说,你坐下,我告诉你,好仁不好学,仁是很好的,学生都愿意学仁的,学仁也要懂得怎么办才行,总的要好学。好仁就是喜好做合乎仁的事情,就是嘉惠一般人,对人要讲究给别人好处,尊敬别人。要懂得做出的事情是对人又好处的事情就要懂得这个道理的。这里雪庐老人讲好仁也要讲个中道,不能够做偏差了,这个问我们老师讲的宋襄公打仗的例子。我们讲好仁,做小偷的人如何进去,没有工具,你帮助他偷人,那就是好仁不好学,就是愚蠢的。类似的例子也很多,我们学道的人当然要做善事情,比如布施,有的是衣物,有的是财产和钱,还有布施法,就是道理也是布施。布施财物固然重要,布施法也很重要的。要懂得这些道理的。孔子讲过尧舜也病乎,就是全部给财物也很困难。所以一定要记住法布施。你要人懂得道理才行的。只有同时给他讲圣人之道,他就会知道财富上能够维持生活就好,这才是中道。好知不好学,如果只

喜欢求智慧而不好学的话,其蔽也荡。荡是放纵。只求智慧不好学的话,就会放纵。因为智慧必须要有学问,光有智慧是不够的,必须要学道,才能够有利于人的,比如苏秦张仪的口才好,但是他们弄得天下大乱。用在今日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样发财,但是不懂得道,政治的竞选都要为选民服务的,才是好的选举。选举也是要有智慧和方法才能够成功的,所以任何事情做的不能够节制的话,都会放纵的。下一句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信是好事,守信用是好的,但是也有例外。过去老师举例说。有人约会为受信用,被大水淹死了,这都是要辨别的。好勇不好学,勇也是好事情,后面好直也是好事情。但是都要好学,好学才能够懂得真正直的意义。比如有人说有人顺手把人家的羊偷来了,儿子揭发他。他们认为这个儿子直。孔子说我们的直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这六个字都是从本性里面发出的作用,这些都是好的,圣人都能够做的中道。我们普通人总是做偏了,要想不偏就要好好的学。孔子说的父子隐的事情,就是天伦的规律,这就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所以是直。而违背天伦,违背人性,就不是真性情里面出来的。勇敢也很好,知耻近乎勇。但是不好学,就是错乱的。勇敢的做的时候,先要想想整件事情做出来,对人有那些好处,虽然有好处,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勇敢就包括周密的计划,不是没有谋虑的去做。只有用心去做,才会有条理的。五伦就是五种伦常,没有次

序就会乱的。好刚不好学。刚是刚强,刚直,正直。一般讲刚,某人做事情不考虑别人,看起来是很刚直,不考虑别人的承受是不好的,如果不好学而刚的话,就是狂妄了,就不能够做到中道。孔子也说过,无欲则刚。有欲望的人,他就不能够成为刚者。一个人没有私心和欲望他算是刚者。有欲望的话,表面看起来很刚强的样子,但是遇到有权利和财富的人,人家用权力和财富来收买他,他就刚不了了,必须要自己无欲。无欲也要解释一下,我们在人世间要维持身体,就要有必须的生活来源。我们有正当的职业,不能够为赚钱犯法的。找了正当的职业,把心放在修道上,这样就会不受财富权力的影响,才能够独立起来的。这就是这样的刚是从本性来的,从学习中来的,他就不会狂妄的。这几个字都是要学习要明了道理之后,他才能够有中道,否则就会偏了,就把好事情做坏了,以上几个字我们要好好的用工夫,用一分就会有一分的收获。这个必须要体验,光懂得道理和文字是没有效果的,必须要体验才能够真正的明了的。这几个字也都要明了其道理的。比如说我们学佛的时候,每一种都有他的办法,如果我们不懂得其中的理论那是没有用的,我们不算是下愚也不算是上智。必须要学习中道的。无论什么事情天下都是一个道理的。

下面一章: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孔子说,小子,就是他的学生,你们何莫,就是何不学习一下诗呢?这里讲学诗的重要,下面接着就讲,为什么学诗呢?诗,可以兴,观,群怨,四条。这是很重要的几点。无论是那一条都是比喻的话,就是用诗来美化的。诗和一般的论文是不一样的。诗是用艺术来表现的,所以古人都知道,诗是闻之者无罪,言之者足诫。看到诗可以有警戒的。比如诗里面有许多的讽刺的语言。这样用诗定不了罪,但是有些帝王可以警戒的。提醒他的。到战国的时候就没有诗了,王者就让官员去采访诗,可以作为执政的参考。现在民意调查很相近的。采访诗的话,诗能够把人的心理表达出来,看诗也能够看出民众的痛苦,需求。比现在的民意调查要正确。分开来讲,兴,就是做诗的一种体裁,诗经里面有关雎篇,就是通过鸟来兴起,说到人的爱情,再说到夫妻之道,这就是兴。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26讲。

下面继续。观就是观光,游览,观国之光,观察每个国家的社会政治,都可以看出来的。比如吴国的吴季札到鲁国听他的音乐,他就可以听出国家的盛衰兴亡。为什么能够听出来呢?音乐是从人们的心理发出来的。好的音乐,制的音乐,借着音乐引导人们明了本性,诗也是一样的,所以真正了解音乐,了解诗的话,他就知道人心的。我们老师在抗战

在四川,抗战胜利以后回到南京,他听到当时的音乐就知道不太好。根据这个道理我们看看现在社会上唱的歌,也不是什么好现象。虽然讲的是民主,但是人道的东西很少。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媒体报道的杀盗淫妄的事件,虽然不存在什么亡国,但是人道沉沦了,这也是很可怕的事情。群就是人群,人群就是注重中和,就是和群的意思,不和的话就要分离了,要能够合群就要从家庭开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夫妻要和,和也是要学诗,学了以后才知道怎么样的和,和才能够长久,家庭和,社会才能够和。各位看看诗经里面,就是讽刺的诗也是要和的,就像开头是关关之雎那一首诗,琴瑟友之,琴瑟就是夫妻,弹奏的和谐一样的。夫妇二人这样和谐,有了儿女然后是兄弟,这就可以群了,不要坚固的执着,排斥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是不会和的。可以怨,怨就是怨恨,诗为什么可以怨呢?我们在人世间,随时都可能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不如意的人,让我们心里有怨恨。诗做出来以后,就会把怨恨消掉。社会一乱的话,人心就不好,作诗一方面可以劝化,一方面可以把怨气排解掉。下面迩就是近处,就是在家庭里面,可以学会孝敬父母,远处,就是从事政治,可以事君。诗学好就可以兴观群怨,可以事君事父。也可以多学习鸟兽草木。因为做诗用很多的兴体,也有很多的比体。诗人认识的多,就可以应用自如了。这是学诗的功用。浅讲可以知道做人的道理,进一步就可以学道。学诗,学文章都

是这样的,文学性的文章都是用花草树木来表现的,不是抽象的概念来说的,那是论文。文学是少不了花草树木,天地风云的。

下面一章: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这是孔子跟他儿子伯鱼讲的,说你学了周南和周南了吗?人如果不学周南和召南,他就像面对的墙壁站在那里。我们对着墙站在那里,我们能够看到什么,除了墙我们什么也看不到,阻碍了我们看东西的,我们什么学问也得不到就办不成事情。周南和周南是诗经里面两篇重要的诗。南方,周家是西方的一个小国家,周文王行的是王道,他教育人们学圣人,这种教化后来推行到南方了,一个是周南,就是前面那一片,一共是十一篇。召南有十四篇。周南一开始就讲周文王求妃子。开始就讲夫妇要正。召南也是讲男女结婚的事情。男女要慎重的选择,还要六礼成婚。绝不是和现在一样的那样的随便,因为这是五伦的开始。这两篇就是周公把文王的教化推行到南方来,召南是召公推行的道到南方来。知道这些道理就要按照上面的要求来做.夫妇不乱。其余的五伦才不会乱的,人人才能够有次序。乱是乱世,五伦乱了,世界才会乱的。我们现在的结婚和离婚都不慎重,也是乱的一个缘由的。这是孔子叫伯鱼学的,我们也要这样的学,我们也要研究诗经,我们要研究的话,就不能够想世间的人那样解释为简单的爱情,必

须要知道夫妇之道。

下面一章: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云,云这个字就是讲礼的,再加一个是加重期词,就是讲到这个礼,玉帛,就是行礼的一些规矩,一般人的讲的礼比如赠送的礼物,在祭祀的时候,祭祀宗庙的时候,都要呈献帛的,也有呈献玉的。说到礼,难道就只是玉帛吗?乐云。乐是音乐,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作乐的,乐是时候,都会打钟鼓的,大的很好的,孔子说音乐就是大鼓敲钟吗?其实这些都不是礼和乐。他们都是形式,他们都有本质的。礼的本质是恭敬,乐的本质是和谐。所以要恭敬要礼让,让很妙的,看起来是让出去利益了,实际上本性就出来了,私人利益不让出去的话,念佛在多也成不了佛的。让是最好的助功夫。乐是宫商角徵羽调和的最好的时候,和就是把自己的烦恼压服下去,和就是不起烦恼。由伏惑到断惑,就会慢慢的开发自己的本性的。

下面一章:子曰: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孔子说,色厉而内荏。色是外表,外表很厉,就是很严厉,表现出来很庄严的样子这是色厉,内荏,荏是个草本的植物,他是柔软的柔弱的,就是内在很柔弱的,这里是不好的地方就是心虚啊,心理是虚弱的。下面就举出个事实来,譬如小人,把这个色厉内荏的人,把人用来比喻小人,小人去偷盗,穿窬之盗,就是小偷挖人家的墙洞,比喻色厉

而内荏。小偷挖的时候,挖了以后,他要先放个工具试探一下,没有动静他就进去了,他一方面挖动,一方面要看自己从哪里跑出去,这就是内荏。把这个小偷是比喻的话。是讲一般人没有做事的能力,也没有什么品德。就是何德何能,就是内荏啊。孔子就是叫我们认识,反省自己,出来做事的话,有什么德能呢!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第227讲。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道德的贼害者。本来是个原来的原字。古人注解很多,其中有一条注解孟子的尽心章里面答复乡愿。原当善字。但是郑康成在原的下面加个心就是愿字。我们老师根据他们的注解,把原字解释为善字。乡愿就是一个乡的人都认为这个人是善人,孔子讲只是德之贼也。就是有害于道德的人。经文的意思是这样解释的。为什么一个乡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善人,孔子说他是有害于道德的人呢?过去雪庐老人举例说。这种乡愿的人,他没有道德的准则的。假如他听人家说,岳飞是宋朝人。后代的人比喻。假如有人称赞岳飞是好人,又听人说秦侩是好人他也说好。这样就没有准则的,善恶是不分的。这样的人是扰乱人的是非善恶的观念的,所以孔子说他是德之贼也。孔子讲这句话就是让人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是不能够混淆的。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善恶的观念和准则了。这种人是同流合污

的人,这种同流合污的人,破坏道德的,孔子讲这句话的意思很广的。拿现在的宗教来讲,他什么也信。目的是到处攀援,他的真正的信仰是没有的。这就把宗教道场混淆了。这句话我们记住,在一切事情上我们都要辨别是非善恶。那些同流合污的人,目的是求的自己的名利而已。我们学道的人,就不能够同意那种乡愿的人。是非善恶要分清楚,才能够学道的。

下面一章: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章经,古人的注解也有错误的。我们先讲老师的正确的道理。这个重要的就是一个道字一个途字。古人注解认为道和途都是道路。我们老师不是这样的注解。文字要辨别,道不能够解释成路,道不是途的。固然道字通常也是做道路讲,但是在经文里面讲要认真的辨别。这里的道是志于道的道。道是代表理性,本性。志于道,就是心在道上,不能够一时的离开。季氏中庸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按照佛家的元教菩萨说的,众生都是本性表现出来的。中庸讲的道就是明了道理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道。只有凡夫众生不了解,不认识自己的真如本性。讲到山河大地更不了解了。所以他真不知道什么是道。圣人叫我们明了无时无处不是道。就叫我们起了念头就要认识这个本性。就要悟,悟了之后。功夫就在你所悟的道理上了。这里说的道听而途说。如果我们知道道是要修的。我们听到这个道理了,重要的是把心放在道上,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给孔一只熟乳猪,想让孔子去他家致谢。孔子乘他不在家时,去拜谢。却在半路上碰到了,他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说。”孔子走过去,他说:“自己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不能。“想做大事却总是不去把握机遇,能叫做明智吗?“不能。“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不等人啊。“好吧,我准备做官。”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习俗使人有了差别。” 3、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人聪明和下等人愚蠢是不可改变的。” 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5、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公山弗扰占据费市反叛,来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他那里去?”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是说空话?如果有人肯用我,我也许就会建立又一个强盛的王朝。” 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

胃-人体的胃的解剖图

胃-人体的胃的解剖图 胃stomach,gaster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其大小和形态因胃充盈程度、体位以及体型等状况而不同。成年人胃在中等度充盈时,平均长度(胃底至胃大弯下端)为25~30cm,胃容量约1500ml。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分上下口,大小2弯和前后2壁,并可分为4部。 胃的上口称贲门 cardia,接食管。下口称幽门 pylorus 通十二指肠。胃小弯lesser cur- vature of stomach,相当于胃的右上缘,自贲门延伸到幽门。胃钡餐造影时,在胃小弯的最低处,可明显见到一切迹,称角切迹angular incisure,它是胃体与幽门部在胃小s弯的分界。胃大弯greater curvature of stomachg始于贲门切迹cardisc incisure,此切迹为食左缘与胃大弯起始处所构成的锐角。胃大弯从起始处呈弧形凸向左上方,形成胃底的上界,此后胃大弯弧形凸向左,继而凸向前下方,直至第10肋软骨平面。经防腐剂固定过的空虚的胃,其前壁与后壁十分明确,充盈的胃就不存在明显的

前后二壁。 胃的4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与幽门部。贲门部cardiac part指胃贲门周围的部分,与胃的其它部分无肉眼可见的界限。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可以确定,因贲门部的胃粘膜内含有贲门腺,有别于胃其它部的膝体。胃底fundus of stomach指贲门切迹平面以上的部分,亦称回穹窿fornix of stomach,其中含有咽下的空气(约50ml),X线摄片上可见此气泡,放射学中称之为胃泡。胃体body of stomach上方与胃底相续,下界在胃小弯为角切迹,在胃大弯无明显界标,一般以胃大弯开始转为近于横向行走处为界,此处与角切迹之连线为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线。幽门部pyloric part居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问。幽门的左侧份较为扩大,称幽门窦 pyloric antrum;右侧份呈长管状,管腔变窄,称幽门管pylonc canal。幽门塞通常居胃的最低部,幽门管长约2~3cm。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临床上所称的“胃窦”即幽门窦,或是包括幽门窦在内的幽门部。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贴近,在左侧与膈相邻,为左助弓所掩盖。介于肝左叶与左肋弓之间的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贲门与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右侧附近。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 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胃的虚盈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矮肥体型者的胃位置较高,瘦长型者胃的位置较低。胃壁肌张力低、饱食后站立时,胃大弯最低点向下可达髂嵴水平。 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

12. 《论语·阳货篇》

阳货篇 作者:佚名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17.阳货)阅读题

《论语》(阳货)阅读题 一、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也还是要看时机合适与否。孔子不屑与那些一心弄权的人为伍。 B.阳货本为季氏家臣,却以陪臣身份干预鲁国国政,他想拉拢孔子,于是登门拜访,但孔子不肯见他,他送了一只熟小猪给孔子。 C.阳货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就劝他说,既然想做事,就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表示赞同。 D.孔子等阳货走了后,就前去拜见他以示回礼,没想到阳货故意慢行等他,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阳货趁机向孔子讲了一通道理。 (2)请结合两个选段,从为官动机的角度,谈谈孔子一开始不愿出仕的原因和后来又答应阳货出仕的原因。(3分) 答: 二、子之武城,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③之耳。”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完整版)《论语》经典名句背诵90句

《论语》经典名句背诵90句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交往融合但不如胶似漆,小人之间看上去如胶似漆但内心勾心斗角。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广泛地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一致。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君子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的人虚心求正,就算的上是好学的人了。 6.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 ——君子学习了儒道能够爱护人民,小人学习了儒道就容易被使唤。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9.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我怕培养仁德。 1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1.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1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孔子说:“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13.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认为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1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啊,就像日食和月食啊。犯错了,人们都看得见,改正了,人们都还敬仰他。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论语》全译阳货篇第十七

《论语》全译——阳货篇第十七 「本篇引语」 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原文】 17-1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原文】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胃人体的胃的解剖图

胃人体的胃的解剖图

————————————————————————————————作者:————————————————————————————————日期:

胃-人体的胃的解剖图 胃stomach,gaster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其大小和形态因胃充盈程度、体位以及体型等状况而不同。成年人胃在中等度充盈时,平均长度(胃底至胃大弯下端)为25~30cm,胃容量约1500ml。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分上下口,大小2弯和前后2壁,并可分为4部。 胃的上口称贲门cardia,接食管。下口称幽门pylorus 通十二指肠。胃小弯lesser cur- vature of stomach,相当于胃的右上缘,自贲门延伸到幽门。胃钡餐造影时,在胃小弯的最低处,可明显见到一切迹,称角切迹angular incisure,它是胃体与幽门部在胃小s弯的分界。胃大弯greater curvature of stomachg始于贲门切迹cardisc incisure,此切迹为食左缘与胃大弯起始处所构成的锐角。胃大弯从起始处呈弧形凸向左上方,形成胃底的上界,此后胃大弯弧形凸向左,继而凸向前下方,直至第10肋软骨平

面。经防腐剂固定过的空虚的胃,其前壁与后壁十分明确,充盈的胃就不存在明显的前后二壁。 胃的4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与幽门部。贲门部cardiac part指胃贲门周围的部分,与胃的其它部分无肉眼可见的界限。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可以确定,因贲门部的胃粘膜内含有贲门腺,有别于胃其它部的膝体。胃底fundus of stomach指贲门切迹平面以上的部分,亦称回穹窿fornix of stomach,其中含有咽下的空气(约50ml),X线摄片上可见此气泡,放射学中称之为胃泡。胃体body of stomach上方与胃底相续,下界在胃小弯为角切迹,在胃大弯无明显界标,一般以胃大弯开始转为近于横向行走处为界,此处与角切迹之连线为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线。幽门部pyloric part居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问。幽门的左侧份较为扩大,称幽门窦pyloric antrum;右侧份呈长管状,管腔变窄,称幽门管pylonc canal。幽门塞通常居胃的最低部,幽门管长约2~3cm。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临床上所称的“胃窦”即幽门窦,或是包括幽门窦在内的幽门部。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贴近,在左侧与膈相邻,为左助弓所掩盖。介于肝左叶与左肋弓之间的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贲门与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右侧附近。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 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胃的虚盈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矮肥体型者的胃位置较高,瘦长型者胃的位置较低。胃壁肌张力低、饱食后站立时,胃大弯最低点向下可达髂嵴水平。 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

幽门部和小弯附近是胃溃疡的好发部位

幽门部和小弯附近是胃溃疡的好发部位。胃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小肠:十二指肠(上部、降部、水平部、水平部。左侧与幽门相连处称十二指肠球,溃疡好发部位。降部的后内侧壁粘膜面有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总管和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悬肌是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吸收在空肠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盲肠与结肠的三个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阑尾:为一蚯蚓状盲肠,6——8cm,附于盲肠后内侧壁,其尖端游离。根部3条结肠带汇集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出, 直肠:两个弯曲,上部的称骶曲,下部称会阴曲。直肠壶腹:腔内常有三个直肠横劈,有滞留粪便的作用。 肛管:肛柱的下端形成齿状线,上下不一样,胚胎来源不同。 肝:可分泌胆汁,肝门——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位置: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在右锁骨中线平第5肋弓。在左右肋弓可触及肝 肝门:前方——方叶后方——尾状叶 胆囊:在肝的胆囊隐窝内,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四部分。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胆囊三角。肝左、右管——肝总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肝胰壶腹——十二指肠降部,胰头之间与胰管汇合而成。 胰:消化腺,内分泌腺。 腹膜:壁腹膜和脏腹膜,相互移行围成的间隙:腹膜腔(内无任何脏器,有少量浆液)男性完全密闭,女性与外界相通。 腹膜内位器官:胃,有系膜的肠管(空肠、回肠、横结肠、乙状结肠、阑尾)卵巢、输卵管等 腹膜间位器官:肝、胆囊、膀胱、子宫等 腹膜外位器官:肾、肾上腺、输尿管、胰等

小网膜:双层腹膜,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肝胃韧带(左侧部分);肝门和十二指肠上部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边缘)。肝十二指肠韧带: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都有N和淋巴管。 大网膜:四层腹膜,防御作用 肝肾隐窝:仰卧位最底点,男性:直肠膀胱陷凹,女性:膀胱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站立或半卧时——最底点。 呼吸系统:上呼吸道(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肺 喉的连接:弹性圆锥(环甲膜)、关节(环甲关节、环勺关节) 鼻旁窦: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咽管开口于——下鼻甲 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成对),会厌软骨 喉腔:上方一对前庭襞,下方一对声襞左右声襞之间的间隙——声门裂:是喉腔、上呼吸道最狭窄处 喉腔被前庭襞和声门裂分为:上中下三部喉室——在前庭襞和声门裂之间的隐窝 主支气管:左主长,细,倾斜(平);右主短,粗,垂直。异物易落入右主支气管内。 肺:肺尖——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 肺门:有主支,肺动脉,淋巴管及神经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成束,称为肺根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叶和下叶; 右肺被水平裂分为:上,中,下叶 胸膜:胸膜顶,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四个部分 胸膜腔:密闭腔系;左右不通;负压;有少量浆液。肋膈隐窝——胸膜腔最低点 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 肺下界: 6 8 10 10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 导读:本文《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原文及译文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希望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就送了一只烧猪给孔子。孔子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不料,两人在路上碰到了。阳货对孔子说:“你过来!我要与你说话。”他接着说:“具备卓越才干,却让国家陷入困境,这样可以称作行仁吗?我会说不可以。——喜欢从政做官,却屡次错过时机,这样可以称作明智吗?我会说不可以。——光阴似箭,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会去做官的。”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依本性来看,人与人是相近的。依习染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的差异了。”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上面的人学礼是为了爱护人民;下面的人学礼是为了能性情和顺容易使用。’”孔子说:”小子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起兵反叛季氏,他召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要前往。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如能奉行五种原则于世间,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哪五项原则?”孔子说:“恭敬、宽大、诚实、勤敏、恩惠。能恭敬就不会招来别人的欺辱;能宽为怀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戴;能诚实守信就会受到大家的信任,勤敏就能建立功端;能给人恩惠就能够差遣人家。” 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召请孔子,孔子想要前往。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自己动手去到公然行恶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起兵反

文言文翻译-《论语》-阳货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阳货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

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 A 1. 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C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D

论语

于丹《论语》感悟读书笔记 一、孝敬之道 1、父母付出的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 2、道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 3、真正爱父母就要包容和尊敬他所有的习惯。 4、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5、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1、百善孝为先。 2、最亲的人最伤不得。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二、智慧之道 1、真正的智慧是你拥有对人心的判断力。 2、真正大智慧的获得,是为了有用。 3、大智慧跟小智慧的区别,有时候是彰显在一种态度上。 4、真正的知人是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地方。 5、智慧最大的境界在于自己心中痛彻的透悟而最终成就生命的欢欣。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三、学习之道 1、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会发现处处皆是学问。 2、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 3、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在实处。 1、只有真实的、善意的、重要的信息才是值得我们耗费生命去学习的,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对我们的生命有所提升。 四、诚信之道

1、信誉是你行走于世最基础的保障。 2、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 3、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 4、恒常之心是对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信誉。 5、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感相关。 6、诚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某种价值的坚持。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3、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 4、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 五、治世之道 1、真正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要能够为国家、社稷、百姓做点事情。 2、真君子从不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3、真正的经典从来都不是一种宗旨性指导,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永远保有启发。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六、忠恕之道 1、真正的忠诚是内心的道德判断。 2、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3、宽容源自于理解。 4、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的心。 5、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6、人生用来铭刻仇恨,就会遗忘所有的幸福;人生用来铭刻幸福,心里就会充满感恩。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2、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朱熹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判断导致信念,信念导致情绪,情绪导致困扰。 7、忠诚自己,善待他人。

《论语·阳货》篇新说

《论语·阳货篇》新说 赵宗乙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⑨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本篇是《论语》中的名篇。其中“归孔子豚”一句,孔安国曰:“遗孔子豚也。”陆德明《释文》:“郑本作馈。”[1]是“归”当通“馈”,馈赠。据《孟子·滕文公下》作“馈孔子蒸豚”,汉·赵歧注:“豚非大牲,故用熟馈也。”[2]知“豚”为谓蒸熟的小猪。“时其亡”,唐·韩愈曰:”时当为待,古音亦作峙。”[3]是以“时”通“待”。“时”禅母、之部,“待”,定母、之部。[4]禅、之准旁纽,之部叠韵,故可得通假。王力《古代汉语》释作“伺”,亦通。文中两“不可”字,今人皆从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为皆阳货自问自答。而前人则多以为是孔子所答之词。从俞樾之说,则此章大致可译为: 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阳货让人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等他外出不在家的时候去答谢他,不巧却在路上碰见了。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和你说话。怀藏自己的才干不施展,任凭国家的政治混乱而不管,这能算是仁吗?不能。喜欢参与政事,却屡次失去机会,这能算是智吗?不能。时光不停地流逝,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的。我打算做官了。” 前人解此章,多不顾事实而对孔子百般回护而力挺之。如朱熹云:“孔子不见者,义也;其往拜者,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涂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直也;对而不辩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5]元·胡炳文云:“圣人一言一动,无非时中之妙。阳货欲见孔子而遽见之,非中也;既有馈而不往拜之,非中也;不欲其称则中小人之计,非中也;不幸遇诸涂而又避之,则绝小人之甚,非中也;理之直者其辞易,至于不逊,非中也;辞之逊而或有所诎,非中也。圣人不循物而亦不苟异;不绝物而亦不苟同,愈雍容不迫,而愈刚直不诎,此所以为圣人时中之妙也。”[6]明明是“遇诸涂”而不能避,非要说是为“不终绝”而“不避”,明明是无一言而对,非要说是“随问而对”,且“理之直”;明明是理屈辞穷而唯唯诺诺,非要说是“言之孙而亦无所诎”;明明是弄巧成拙,在被动中不知所措,非要说成是“时中之妙”。 阳货以“陪臣执国政”[7],不但把持了季氏的家政,而且权倾鲁国,灸手可热,想方设法欲让孔子谒见他,而“孔子不见”,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不见”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按照当时的礼数,“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敌者不在拜于其室”[8],故皇侃疏云:“敌己以下饷,但于己家拜饷而已;胜己以上见饷,先既拜于己家,明日又往饷者之室也。阳虎乃不胜孔子,然已交专鲁政,期度孔子必来拜谢己,因得与相见也。得相见而劝之,欲仕也。”[9]孔子碍于礼数,遵循“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11]的信条,试图做到既不失礼,又不失人,故“时其亡也而往拜之”,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恰巧“遇诸涂”,想躲都躲不开,让阳货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顿。 我们可以说,阳货虽然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直呼孔子曰“来,予与尔言”,但他所说的话却是句句在理,令人无懈可击的。第一句话是攻其仁道不施。你孔子不是口口声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篇),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吗?现在却“怀其宝而迷其邦”,不想“行义以达其道”(季氏篇),不是“不仁”是什么?第二句话是直揭一生伤痛。你孔子一生怀抱是志在天下归仁,热心于“闻政”、“问政”,高谈“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子路篇),却四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狗”,不是“不知”是什么?第三句是劝其及时成立。你不是经常感叹“逝者如斯”吗?现在你也老大不小了,应该抓紧时间去实现你的抱负了。《论衡·言毒篇》云:“孔子见阳虎,却行,白汗交流。阳虎辩有口舌,口舌之毒,中人病也。”[12]孔子亦血肉之躯,羞恶之心甚于常人,闻阳货之言,句句抓到痒处、刺到痛处,当此之时,能不“却行,白汗交流”吗?故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非如孔安国所谓“以顺辞免害”[13]者,亦非今人安德义先生所谓许以“空诺”,“空对空,假对假,是圣人通权达变”而虚以应之者[14],亦非钱穆先生申宋儒之意以为“其语直而

《论语》十二篇情景句及答案

《论语》十二篇情景句及答案 1.《论语里仁》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相仿的句子:,。 2. 《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的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 3. 《论语里仁》表现孔子对真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的是,。 4. 《论语里仁》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5. 《论语泰伯》中说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的句子是,。 6. 《论语雍也》中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7.《论语八佾篇》中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 8.《论语子罕》孔子用设喻的方法,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每做一件事或者半途而废, 9.《论语卫灵公》中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 10. 《论语阳货》中孔子认为年青人应该学习《诗》的原因 《论语颜渊》中颜渊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是这样回答 12、《学而》中孔子认为什么是好学? 13.《雍也》孔子认为文和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4.《论语十二篇》中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 朝闻道,夕死可矣。 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何乐? 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经典名句

一、《论语》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名句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 语·卫灵公篇》) 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篇》) 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篇》) 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篇》) 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 10、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八佾篇》) (八佾(yì):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六佾,大夫四佾。) 二、《论语》中关于教育思想的经典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 乎?” (《论 语·学而 篇》)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篇》)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论语·为政 篇》)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篇》)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篇》) 8、子曰:“不愤不汽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愤:心求通 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论语·述而篇》 9、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 公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篇》) 三、《论语》中关于为人处事的经典名句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论语·学而篇》) 2、子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 仁篇》)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 而篇》)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篇》)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 尔》) 1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篇》) 1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篇》) (译文: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轻浮。文采和朴实想适当,这才是个君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多用来指人

国学宝典《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翻译 阳货第十七【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 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 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 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 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 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 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

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 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 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 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 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5)原文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5)原文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原文】 17 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原文】 17 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2)而讪(3)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4)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5)以为知(6)者,恶不孙(7)以为勇者,恶讦(8)以为直者。 【注释】 (1)恶:音w,厌恶。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讪:shn,诽谤。 (4)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5)徼:音jiǎo,窃取,抄袭。 (6)知:同智。 (7)孙:同逊。 (8)讦:音ji,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原文】 17 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评析】 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 【原文】 17 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