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PPT课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PPT课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PPT课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PPT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米饭在口腔里经过咀嚼后和唾液作用会感觉到甜味,知道这一过程是化学反应。 2.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学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4.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 教师:米饭、碘酒、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水位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对比、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复习巩固加减运算,逐步把学生牵引到对较复杂数据的灵活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确实可以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有理数运算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运用有理数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合理的、更多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设备:多媒体等。 ●学生课前准备:每人收集一种股票一周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同学们:请大家猜,我今天要带大家到哪儿去玩儿呢(做出很神秘的样子)?一边放映情境一边说:我要带你们到水库去玩玩。(展示情境) 小明家住在流花河旁,他查阅了历年来的水文资料,看到流花河的一些水位数据: 最高水位:75.3米警戒水位:73.4米平均水位:62.6米最低水位:51.5米

下面我们将在此数据上研究流花河水位变化的有关问题。 生:(观看展示的数据和图象,并进行思考) (点评: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二、引出课题:课题:“水位的变化” 师:如果把河流的警戒水位记为0点,那么图中的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为什么?并且说明自己的思路。 请大家继续观察并独立思考(巡视,仔细观察全体学生的动态)。 生:(各自观察并思考。) 师:再请大家交流交流(再次巡视,仔细观察全体学生的动态)。 生:(各自在交流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来听听大家的意见(专心聆听学生的发言)。 生1:最高水位在警戒水位上方,平均水位与最低水位在警戒水位下方,当警戒水位记为0时,位于警戒水位上方与下方的水位可以用正数与负数表示。高于警戒水位记为正,低于警戒水位记为负。相对警戒水位的距离(单位:米)分别为: 75.3-73.4=1.9 73.4-62.6=10.8 73.4-51.5=21.9 因此,最高水位记为:+1.9米,平均水位记为-10.8米,最低水位记为:-21.9米。 师:回答得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取流花河的警戒水位为0,也就是以警戒水位为基准,把其余各量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 吴堡县三完小张肖艳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他他们身边的一些物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和知识基础,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只要组织合理,整堂课学生会在比较轻松的情行下学习。

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吃的米饭中找到了淀粉的踪迹,那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呢?先让我们来预测一下。 生1:粉干、面包、梨含有淀粉,马铃薯、胡萝卜不含淀粉。 生2:我有不同意见。梨不含淀粉。 生3:我认为马铃薯含有淀粉。 师:哦,意见不一致。那,你们打算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 生:用滴管把碘酒滴上去。如果变成了紫黑色,那这种食物就含有淀粉。如果没有变色,就没有含淀粉。 学生实验后交流: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面包、粉干、马铃薯都含有淀粉。梨、胡萝卜不含淀粉。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关注学生的真实探究,因此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的发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四组学生:老师,我们组发现梨也含有淀粉,因为它变成了紫黑色。 生:(很多学生都说:不可能吧,我们的梨都没有变色。)师:(略带惊奇地走到这一组旁边)这一组的发现怎么

七年级数学上册 水位的变化教案 北师大版

水位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对前几节内容巩固与小结,是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也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以提高学生学习数 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本章的一个小结与升华.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 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动静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把问题上升到多角度分析、灵活处理、 恰当选择的数学思维高度,从而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发展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会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正、负有理数数的相反意义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有理数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正负有理数的相反意义及有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正负有理数的相反意义及有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问: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为0点,那么图中的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作什么?(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水位变化/米+0.20 +0.81 -0.35 +0.03 +0.28 -0.36 -0.01 注:正数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数,负数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数. 提出问题:(可把第3个问题提到第1个位置,因要解决第1个问题应先解决第3个问题较简便)(1)完成下面的本周水位记录表:(独立思考后独立完成)(1)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水位变化/米73.60 (2)本周哪一天的水位最高?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是多少米?(先小组讨论要解决此问题须先作什么准备工作?然后回答问题.)(3)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下降了?(先讨论后回答) (4)以警戒水位为0点,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变化情况.(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规范化解题的良好习惯) 二、分析探索、问题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上述问题,教师讲评

小学六年级科学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

……………………………………………………………最新资料推荐…………………………………………………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了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是我们的米饭和淀粉吗?是一种新物质吗?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1 ……………………………………………………………最新资料推荐…………………………………………………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七年级数学水位的变化同步练习1

2.7、水位的变化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解加法运算. 2.体验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一、课前导学: 红星中学七年级(1)班学生期末数学平均成绩是90分. (1)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成绩情况,试完成下表. (2)谁的成绩最好?谁的成绩最差? (3)成绩最好的比成绩最差的高多少分? 二、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23-|-6|-(+23)=_______. 2.-7+4-(-2)=_______. 3.把(+2)+(-5)-(+3)-(-1)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是_______. 4.-5减去-3的相反数得_______. 5.小明从家里出发向东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再向西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实际结果是_______. 二、选择题 1.若m<0,则m与它的5倍的相反数的差为() A.4m B.-4m C.6m D.-6m 2.在有理数中,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 A.一个 B.无数个 C.三个 D.两个 3.|x|=1,则x与-3的差为() A.4 B.-2 C.4或2 D.2 三、列式计算 1.负50,正13,正12,负11的和是多少? 2.某水库正常水位是15米,二个月后水位下降了2米,记作-2米,第3个月时下了一场大雨,使水位上升了0.5米,记作+0.5米,求此时水位.

3.室内温度是32℃,小明打开空调后,温度下降了6℃,记作-6℃,当关上空调后1小时,空气温度又回升了2℃,记作+2℃,求此时室内温度. 四、下表记录了初一(1)班一个组学生的体重,平均体重是50 kg. (1)谁最重?谁最轻? (2)最重比最轻的重多少千克? 三、能力提升: 1.计算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次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血药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本科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粉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这属于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获得结论,并能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紫色新物质。 四、教学难点 思考米饭出现淡淡甜味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谈论法、演示法 六、教学准备 米饭、淀粉、碘酒、滴管、药匙、盘、喷瓶、适量淀粉溶液、烧杯、粉笔灰、常见食物若干、记录表、简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入

这是一封密信,你能看懂内容吗?喷碘酒后显示,读一读。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也能这样来当特工、写密信了,想学吗?(二)会变味的米饭 1.品尝米饭: 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难的事——品尝米饭。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请说说你印象中米饭的有什么味道。但这次吃饭可非同寻常,我有几个任务。(课件出示) 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 (1)刚品尝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等有甜味了再吞下去)。 (3)小组猜测变味的原因? (4)作好记录(作业本第16页)。 师:大家明白要求了吗?每人都来品尝一下吧!小组内可以一边品尝一边交流感觉,并完成记录表。那就六人小组开始用餐吧! 记录表一(作业本第16页):“品尝米饭” 注:小组内认真讨论,及时作好记录。 2.交流展示:哪组愿意先来说说品尝后的感受? 唾液 (学生交流时板书:米饭淡而无味→略微的甜)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以下是我读书之后的再设计,这次更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师只是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研究材料之间的关系,在积极的探索中发现物质之间的联系,了解物质的构成,明白化学变化的特点。试图突破过去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努力实现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研讨,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我们常吃的米饭可以滴入碘酒后,变成了蓝黑色。进一步研究淀粉,遇到碘酒也变成蓝色。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明确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并将这一成功运用到实践中,检测其他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2、正确使用滴管 3、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产生新物质。 4、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身边的物质世界。从而,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研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分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培养皿、几种常见的食物(学生自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提前一天通知各组同学带食物若干,带饭勺一把(或筷子一副) 每组发一个蒸发皿,一张表格(共十个组) 出示今天要用到的东西,说说,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好,下面我们就开始研究 1、品尝米饭 今天大家都带来了不少食物,老师也给带来了大家熟悉的一种食物——米饭。 请组长给各位同学发米饭,一勺品尝1分钟,老师计时,另一勺放在蒸发皿里,等待研究。 说说,你的品尝感觉。读书30页。 说说米饭变甜的原因,里面有一种叫做淀粉的东西,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有甜味了。 2、碘酒有什么用? 下面老师说一下,这个小瓶中的药液,是碘酒。这个特殊的玻璃管,叫做滴管。 如何使用滴管呢? ①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防止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并插在洁净的试管内,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④滴瓶上的滴管必须与滴瓶配套使用 请各组同学根据老师的介绍,开始研究米饭和碘酒之间的关系。(小组活动) 汇报小组活动结果: 米饭遇到碘酒(或者说碘酒滴到了米饭上,米饭变成了蓝色,很蓝,甚至看起来像黑色了。) 为什么? 3、淀粉遇到碘酒 为了让大家更进一步研究,给每组发一小包淀粉。

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修水一小城南校区晏承仁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本单元着重探究的是化学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所以我本着新课标精神,按照课前参与、课堂研讨、课后延伸的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不断地进行体验、实验、探究、讨论、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进行观察、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本课的实验当中,我选择了让学生带家中常见的食物,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我还考虑他们原有的概念和具有适合他们心理活动的方式,选择以魔术导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亲手实验,让孩子们在实验中学,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米饭在口腔里唾液作用下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麦芽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和方法目标:用细心体会,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一节课能否成功,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很重要,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是: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四、学法教法: 本堂课我准备采用的学法有: 1、亲手准备: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实验所需要的食物,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亲身体验:让学生课前按要求品尝米饭,课堂中摸一摸淀粉,动手滴一滴碘酒,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的感受。

2017七年级数学水位变化.doc

洪绪镇中心中学1:3课堂评价式教学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学科:数学课题:§2.7水位的变化 主备人:王宜军备课组成员:刘涛杨宝华任广田冯贵峰 导学目标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 活的密切联系. 2.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导学重点: 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难点: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导学过程 温故: 计算 ⑴8﹢(-3)+ (-5) ⑵0.95+(-1.8)+(-0.2)-2.65 链接: 红星中学初一(1)班学生期末数学平均成绩是90分. (1)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成绩情况,试完成下表. (2)谁的成绩最好?谁的成绩最差? (3)成绩最好的比成绩最差的高多少分? 知新: 阅读教材思考如何表示水位的高低变化. 1水位的高低与“+”“-”的关系是什么? 2感受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水位变化转化为加减混合运算3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构造及意义 ------合作交流 -----学生发表见解 ①在水位表示中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求周末的水位的方法是什么? ③说说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你如何画折线统计图?

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23-|-6|-(+23)=_______. 2.-7+4-(-2)=_______. 3.把(+2)+(-5)-(+3)-(-1)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是_______. 4.-5减去-3的相反数得_______. 5.小明从家里出发向东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再向西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实际结果是_______. 二、选择题 1.若m<0,则m与它的5倍的相反数的差为() A.4m B.-4m C.6m D.-6m 2.在有理数中,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 A.一个 B.无数个 C.三个 D.两个 3.|x|=1,则x与-3的差为() A.4 B.-2 C.4或2 D.2 三、列式计算 1.负50,正13,正12,负11的和是多少? 2.某水库正常水位是15米,二个月后水位下降了2米,记作-2米,第3个月时下了一场大雨,使水位上升了0.5米,记作+0.5米,求此时水位. 3.室内温度是32℃,小明打开空调后,温度下降了6℃,记作-6℃,当关上空调后1小时,空气温度又回升了2℃,记作+2℃,求此时室内温度. (1)谁最重?谁最轻? (2)最重比最轻的重多少千克?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2.7水位的变化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7.水位的变化 一学生起点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够综合运用有理数的意义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抽象、计算等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有理数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设置了一个丰富的现实情境一—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并据此资料,提出相关 问题,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体会 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对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一周中每天河流水位情况,继而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让学生体会用数 学的方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合理判断,并学会用数学工具直观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它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减运算,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学 习数学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本节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 (1)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有理数运算 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一一收集资料;第二环节:情境 引入;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对学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上课相关的资料(新闻与水文资料)。 活动目的: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补充与完善,为新一次的挑战作好准备。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丰富学生对背景资料的学习,减少学习的障碍。 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普遍掌握得不错,并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和水文资料。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幻灯片展示情境

七年级数学水位的变化易错点测试

七年级数学水位的变化易错点测试 试卷简介:全卷共4道题,,全部是关于水位变化的问题。满分100分。本卷题目难度为中等,主要用到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点比较容易,但是结合实际问题之后就要在此基础上理解题意,进而解题。 学习建议:同学们已经学完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所以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是具备的。但在解决水位变化方面的问题时,同学们一定要根据题意,具体理解其在此题中的含义,进而判断出正确的做题方法。题目虽简单,但却包含了水位的变化这种类型题的本质特征。 一、单选题(共4道,每道25分) 1.小明从家里出发向东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再向西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实际结果是( ) A.向东行驶5千米 B.向西行驶1千米 C.向西行驶5千米 D.原地未动 答案:B 解题思路:2+(-3)=-1,说明最后在家里的西方,距离是1千米。 易错点:没有明确把握其行驶的方向。 试题难度:二颗星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为锻炼身体,小明从第16层楼出发作上、下楼运动,他把自己上、下楼的层数记录了下来:+2,一5,+3,一2,+4,一3.(注:负号表示比前一次下楼,正号表示比前一次上楼,则最后一次记录时他在( ) A.14层 B.15层 C.16层 D.17层 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2+(-5)+(+3)+(-2)+(+4)+(-3)=-1,说明小明最终是下了一 层,而小明的初始位置是在16楼,下了一层,所以应该在16+(-1)=15层。 易错点:不理解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导致此题无从下手。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室内温度是32℃,小明打开空调后,温度下降了6℃,记作-6℃,当关上空调后1小时,空气温度又回升了2℃,记作+2℃,则此时室内温度是() A.24℃ B.26℃ C.28℃ D.32℃ 答案:C

北师大版数学七上-7水位的变化_练习1

**、水位的变化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解加法运算. 2.体验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一、课前导学: 红星中学初一(1)班学生期末数学平均成绩是90分. (1)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成绩情况,试完成下表. 姓名小新小雪小丽丁丁小天小亮 成绩88 86 成绩与平均成绩的 +1 0 +10 -5 差值 (2)谁的成绩最好?谁的成绩最差? (3)成绩最好的比成绩最差的高多少分? 二、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6|-(+23)=_______. 2.-7+4-(-2)=_______. 3.把(+2)+(-5)-(+3)-(-1)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是_______. 4.-5减去-3的相反数得_______. 5.小明从家里出发向东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再向西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实际结果是_______. 二、选择题 1.若m<0,则m与它的5倍的相反数的差为() ** B.-4m C.6m D.-6m 2.在有理数中,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 A.一个 B.无数个 C.三个 D.两个 3.|x|=1,则x与-3的差为() ** B.-2 C.4或2 D.2 三、列式计算 1.负50,正13,正12,负11的和是多少? 2.某水库正常水位是15米,二个月后水位下降了2米,记作-2米,第3个月时下了一场大雨,使水位上升了0.5米,记作+0.5米,求此时水位. 3.室内温度是32℃,小明打开空调后,温度下降了6℃,记作-6℃,当关上空调后1小时,空气温度又回升了2℃,记作+2℃,求此时室内温度. 四、下表记录了初一(1)班一个组学生的体重,平均体重是50 kg. 姓名小明小丁小丽小文小天小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