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荒诞审美范畴-精选文档

略论荒诞审美范畴-精选文档

略论荒诞审美范畴-精选文档
略论荒诞审美范畴-精选文档

略论荒诞审美范畴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之中,人们对于美、美本质、美的表现形态、美的范畴及其特征等的考察和认识也相应地不断深入,在美学领域中形成了新的观念:使得美学研究变得丰富多彩。

传统的美学范畴的主要关注对象是崇高、优美这两大领域,历时性的社会嬗变,新的审美范畴开始孕育产生,尤其是进入当代社会,美学的自身逻辑发展到了出现新的范畴领域,荒诞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荒诞这一审美范畴在当代的生成和确立,同样经历了自身逻辑的发展演变,由艺术表现手法到文艺思潮流派,最后到审美范畴这样的过程。

对于荒诞一词的含义有许多解释:《简明牛津词典》对“荒诞”的定义是:“荒诞:1、(音乐)不和谐。2、缺乏理性或恰当

性的和谐(当代用法)。”《企鹅戏剧词典》把荒诞剧的本质“定

为人与其环境之间失去和谐后生存的无目的性(荒诞的字面意思是不和谐)。”;法国罗贝尔?埃斯卡尔皮在法国《百科全书》“荒诞”一条中说:“荒诞就是常常意识到世界和人类命运的不合理的戏剧性”仅从这些定义来看,对于荒诞的命名和含义的规定。

则是属于现代的解释了,主要是现代西方文化和现代西方社会的

产物。在上述的规定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荒诞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已经被普遍使用,但是这样的用法并非产生于现代。

其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当时的戏剧家阿里斯托

芬就在喜剧《阿哈奈人》中运用了荒诞的手法,让一个雅典农民同斯巴达人订立和约。向对方开放和平市场,出售和平眼药,用这样荒诞的情节表达重建和平的严肃主题。继而这样的艺术手法在后世进一步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西方的文化历程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例子,从中世纪到18 世纪,西方一些著名的作家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斯威夫特等的作品里就大量体现。但丁《神

曲》中的地狱、炼狱、天堂等的梦幻形式;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精灵的出现;歌德《浮士德》中的同魔鬼打赌订立契约以及遇到各种超越时空的离奇情节描述和民间传说;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般长游历大人国,小人国等荒诞的情景。这些荒诞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在大体上还是用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寄寓作者情感。这不仅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有体现,而且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中也有类似的表现,《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这些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中也运用了梦幻、鬼怪、狐妖等荒诞形式。

中先王鬼魂的出现,麦克白》中女巫的出现,以及其历史剧中及至到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美出现了产生很大影响的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先前的荒诞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到了荒诞派戏剧当中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手法了。而是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了。这时期出现的代表性剧作为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

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这些剧作的特别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艺术手法,把戏剧的动作、语言、人物等要素

舍弃。呈现于舞台上的则是乖谬荒诞的形象,人物则语无伦次。

不知所云,形式的荒诞恰成为要表现的内容,荒诞在这里跨越了般的艺术手法的展现,而具有了新的内涵,表现了人与世界、

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诸方面的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非理

性,荒诞成了内容,内容恰也是荒诞形式。其作为荒诞派戏剧的

特点,逐渐成为文艺思潮而风行。欧美的现代派文学中也体现的

非常明显。当然在西方现代文学流派当中,荒诞的表现有不同的

具体形态,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们呈现的内容就是荒诞本身。

般说来在荒诞艺术的开始,往往是以传统的理性形式、逻辑形式处理、表现荒诞的(不合理性的)现实、荒诞的人物、荒诞的事件。如加缪的《局外人》,形式是古典式的,他通过一个传统小

说的故事,通过小说人物的矛盾纠葛,向读者展示一个荒诞的世

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偶然的、无意发生的,从莫尔索对母

亲死的冷淡,到母亲刚刚葬埋即和玛丽发生性关系,一直到在海

边无意地开枪杀死了阿拉倍人,这一切都不是有意为之,都是在不可思议、不可捉摸的荒诞中发生的。在这里作者是理性的,

用的小说叙述形式是理性的,但它叙述的内容是荒诞的,存在着明显的荒诞的非理性的内容与清醒的理性的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谓“旧瓶装新酒”。法国莫里斯?布鲁埃兹埃尔曾认为鼠疫》是一部“矛盾的作品”,其“矛盾有两个方面,一是既认为人类

的荒诞处境是宿命的,不可改变的,却又认为人必须勇敢地反抗

荒诞,以获得幸福;二是小说的荒诞内容与其载体――小说形式

的传统审美价值之间的不一致性”。这一分析对于《局外人》来 现代流派当中,比如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里面的人 变为甲虫的荒诞现象, 借以表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 黑 色幽默派作家海勒的 《第二十二条军规》 表现了军事官僚体制的 反人性本质。 另外,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比如马尔克斯 《百 年孤独》写到神魔、鬼怪、巫术等,把现实与幻想熔为一体,来 揭示荒诞的现实内容。 这样看来, 荒诞作为西方美学的范畴雏形 已经具备。

资本主义近代美学和近代艺术, 已由崇高经丑走到荒诞。 崇 高、丑、荒诞,是近代美学和艺术发展的三部曲;是其演进的三 个阶段,出现的三种审美形态。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规律下, 美学范畴演进到荒诞已经是近代了,正如崇高对应于近代一样。

荒诞的出现是现代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的产物。进入 20 世纪后 的西方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 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那种西方

文化所设想的理想蓝图彻底破灭了,成为虚幻的梦境。

西方的现代文化中,充满了信仰价值崩溃后的焦虑、悲观、失望 的症候,以往的启蒙主义,理性主义发展到如今,并没有实现人

文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带来的环境问题却触目惊心。 着人们的生存, 并且也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阂和紧张。 这些 反映到西方知识分子那里,就对世界呈出了乖谬荒诞的意识图 说也是适合的, 表现了荒诞艺术初期的主要特征。

那么在其他的

传统的 类的平等、 自由、博爱。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了,人类的物质

威胁

景,甚至是些病态的意象,正如美国W?M弗罗霍克说:他们“用

不属健康人、而是属于重病患者的观点去分析理解问题”。

在上述现代西方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催动下,荒诞逐渐由社会思潮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美学范畴,也正是基于此,使我们认识到作为审美范畴的荒诞其本质方面的属性也当源于此。

荒诞的本质内容当从其自身逻辑发展和社会阶段进程方面

寻找。逻辑上看,近代形而上学思维产生了极度分裂,这种分裂导致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对峙发展;一方面人文主义从叔本华的意志主义经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到弗洛依德的潜意识、下意识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越来越排斥客观的、存在的因素;一方面科学主义从孔德的这证主义,经马赫的经验主义,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实证主义,越来越反对主观,反对人的主体因素;在对象世界中,客体失落了,同时主体也失落了,而二者的片面极端的发展,其共同倾向是反理性,是极端的对立、混乱和颠倒。社会历史进程上看,更主要的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复杂深刻的矛盾及其尖锐斗争,使现实变得越来越混乱无序。变化多端,令人捉摸不定,人们在焦虑、惊慌、困惑、动荡不安的心态中挣扎。人的异化,分裂的极度发展,导致人的心理失衡。

人与世界、意识与自然、有限与无限、生与死产生了悖论和分裂,但同时人的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着追求合理、追求自我超越的诉求。外在的现实世界又恰恰不能正常地满足这些诉求,于是冲突便产生,而这冲突恰好体现了荒诞的本质属性。

那么,荒诞作为审美范畴有哪些审美特征,尤其是荒诞演进到现代,它具有哪些精神特质,这里就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概括。

、表现的非理性内容,以及人与世界的脱节,导致了一些

现代的人焦虑、孤独、畏惧等独有的主体感觉。随着先前启蒙理性、理想价值的东西到了现代被彻底扬弃了,荒诞这一成熟的艺术,不但内容是非理性的,荒诞的。连形式也是非理性的、荒诞的,这样非理性与理性的分裂更达到彻底极端的形式了。法国罗贝尔?埃斯卡尔皮曾说:“要想荒诞就要冲破有条理的叙述结

构”。马丁?埃斯林在其《荒诞派戏剧》这一权威性论著中曾认

为:生活的无聊和理想的丧失在季洛杜、阿努伊、萨特和加缪这类戏剧

家的作品中也有所反映,但他们是用旧的传统规范表现非理性,而荒诞派戏剧都是在寻找更加适当的表现形式。它们打破了所有的规则,抱有特定的信念,使用特有的方法,实即用非理性的方法来表现非理性的内容。他说:“从广泛的意义来说,本书所论及的贝克特、阿达莫夫、尤内斯库、热内及其他剧本家作品的主题,都已在人类的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

但荒诞派戏剧不是仅仅根据主题类别来划分的。吉罗杜、阿努依、萨拉克鲁、萨特和加缪本人大部分戏剧家的作品的主题,也同样意识到生活的毫无意义,理想、纯洁和意志的不可避免的贬值。

但这些作家与荒诞派作家之间有一点重要区别:他们依靠高度清晰、逻辑严谨的说理来表达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荒唐无稽,而荒诞派戏剧则公然放弃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维来表现他所意

识到的人类处境的毫无意义。如果说,萨特或加缪以传统形式表现新的内容,荒诞派戏剧则前进了一步,力求作到它的基本思想和表现

rH

形式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萨特和加缪的戏剧,在表达萨特和加缪的哲理――这里用的是艺术术语,以有别于哲学术

语一一方面还不如荒诞派戏剧表达得那么充分。”马丁?埃斯林又说:“如果加缪说,在我们这个觉醒了的时代,世界终止了理性,那么,他这一争辩是在那些结构严谨、精雕细刻的剧作中,以一位十八世纪的道德家优雅的唯理论和推理方式进行的”,而

荒诞派作家们一直试图凭本能和直觉而不凭自觉的努力来战胜和解决以上的内在矛盾。”“正是这种使主题与表现形式统的不懈努力,使荒诞派戏剧从存在主义戏剧中分离出来”,从而使荒诞艺术走向成熟,达到比较纯粹、比较典型的形态。这可以贝克多的《等待戈多》为代表。

当荒诞艺术达到成熟之后,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相对稳定的审美处理方式,这种稳定的审美矛盾结构和处理方式,不只是一种表现方式,而且是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这时,对荒诞来说,重要的已不是表现特定的荒诞现实和荒诞内容,而是以荒诞模式处理各种题材。它既可以表现现代,又可表现古代,也可表现未来。它既可以用戏剧来表现,也可用小说来表现,甚至把它推广到各种艺术。法国罗贝尔?埃斯卡尔皮曾说“荒诞是

理性协调的颠倒。荒诞是按照一种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从经验的不相容性中引发出来的意识。如果变换思维方法,荒诞即可消失。

因此,某些实验在欧几里德体系里是荒诞的,而在非欧几里德几何学里都是完全合理的”。荒诞艺术即是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们用荒诞的模式运用戏剧、小说等各种艺术形式处理各种题材的

种时代的美学潮流。不但荒诞派戏剧,而且黑色幽默小说、超

现实主义、新记实小说都展示了它的美学特征, 都可以包括在这美学思潮之中。

从主体的感觉上来看,荒诞使人具有了孤独、焦虑、恶心等

情感体验。恶心是西方人特有的一种基本经验, 是对人生面对选

择享有自由选择但又必须人世,自我会遇到失落,这种境遇给予

人的情感便是恶心。在萨特的《恶心》中,主人公罗康尔体验的

就是这种恶心,他生活于污秽龌龊的环境中,人人萎靡不振,彷徨苦闷。这样“恶心”的感觉正如加缪后来所评论的:“活着, 却又认为这是无所谓的,这就造成了焦虑。由于总是逆着潮流生活,一种厌恶,一种反抗便充满了整个生命,这种反抗在身体上的表现,就叫恶心。”在种种诸如不满、愤怒、厌倦、烦躁、反感等对现实的否定性感受中,“恶心”是最具有强烈否定性的感受。

内容及其表现方式的非理性以及成熟到一种荒诞的模式来

处理作品,形成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由此带来的作品中出现了由恶心、孤独、焦虑、烦躁等主体情感体验,而这些构成了荒诞感的核心,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关系组合成了丰富多样的荒诞性。

二、体现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艺术上的。反美学”、反形式、反艺术。荒诞艺术使事物、事件之间没有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事物的存在变得毫无秩序,时空被压缩,传统的整体性、完整性在这里通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征。荒诞派戏剧家尤内斯库曾经说:“艺术就是表达一种不可表达的真实,有时竟也表达了。这就是它的似是而非之处,是它的真理所在。”表达“不可表达的”,当然带来了不确定性。贝克特在谈到创作时说:“起个名儿吗?不,什么都无法命名:说个明堂吗?

不,什么都说不出来。”他特别强调指出:“《等待戈多》的成功是基于众人的误解之上――观众要在剧中寻找一个寓言或一个象征,而这部剧作竭尽全力避免的就是明确性与确定性。”因而在荒诞艺术当中尤其是戏剧当中,由于没有确定的主题。戏剧情节失去了贯穿首尾的逻辑主线,显得破碎凌乱。没有什么必然发生,一切都是偶然的、随意的,所谓情节不过是一丝胡乱拼凑的场景片段,而且片段之间往往相互矛盾、自相颠覆,意义尚未确立立即就被消解。

反形式性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戏拟和反讽艺术手法的使用。

尤内斯库在《戏剧经验谈》中写到:“我第一个剧本《秃头歌女》,是企图对于戏剧加以滑稽的模仿,由此而对人类某一方面的特点加以滑稽的模仿。在这个剧本中,正是通过深入日常的平庸生活、

把那些日常语言中做滥用的口头禅夸张到极点的办法,来表现我

觉得整个生活都沉浸在其中的奇特性,用这种方法,也许不

自然的东西在其强烈状态中就会显得自然,而过分自然的东西,也会显得非自然主义的了。”这里就指出了“戏拟”的特征,对悲剧性的东西加以喜剧的、滑稽的、嘲弄性的模仿,达到强烈的反讽效果。当然在其他的艺术门类里也有这种荒诞艺术反形式的表现,诸如一些叙事杂乱无章的新小说(反小说)等。

上述所列举的荒诞派戏剧的例证,又因为其处于后现代话语语境中,带上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特征,也构成了其“反美学”实践的一部分。非主题性、非明确性、支离破碎的情节,戏拟、反讽的格调等反形式丰富了荒诞审美范畴的审美特征。

综上所述,荒诞这一审美范畴在自身的逻辑演变和历史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逐渐成形,并经由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到文艺

思潮最后上升为审美范畴。荒诞的审美范畴在现代社会历史发展

中表现出了一些固有的审美品格特性,一方面非理性的内容,表现了的以恶心、孤独、焦虑为核心的现代情感构成了其内在的美学意蕴;另一方面,其以反形式、反美学、反艺术的现代审美特性丰富了荒诞范畴的精神特质。荒诞的美学范畴在现今的时代语境中的运用有其具体的实践,尤其是在处于后现代境遇下的中国,当然同当代西方的荒诞艺术是有区别的,而这也是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的。

审美与艺术欣赏讲解学习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 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 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 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 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 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 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 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

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从课程编排上来讲,教材共7章。其中,第5、6章分别讲述艺术的有关问题,基本可以视为1章。这样,如果从结构目录上来讲,课材各章的内容标题可以简化为美学、美论、美感论、审美范畴论、艺术论和美育这6大范畴。 2、这6大范畴之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内在逻辑上,都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关联。这种逻辑关联,其实基本上也就是课材在阐述美学理论知识方面的逻辑架构。如果利用图形框块的形象化标示,我们可以将这种内在逻辑关联概略外化为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经过上述图示之后,显而易见,只要理解并借助这种逻辑关联,也就大体把握住了课程的学习线索,并可据此将教材内容的各个知识版块,有机地组织和串联到学习和记忆中来了。 2、课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可以大致分为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概念和理论命题,另一部分是6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基本知识及其理论阐释。从学习和考试的角度来讲,前者基本重在理解上的识记,带有一定的外在客观性,主要命题形式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后者则注重于理解上的综合归纳,强调对各大版块理论知识的内在融汇和灵活运用,主要命题形式为选择题和论述题。 3、课程内容中的有关概念及命题学说,具体罗列如 4、除上述基本概念及命题学说外,6具体请参见本课程【笔记】栏目。该笔记基本上完全按照《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进行,因此知识点的罗列已经非常简明清晰。其中:有关艺术论的第 5、6章部分合而为一,同时参照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一些知识要点的编排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便更加有利于读者的融会贯通和记忆理解。

图1-3-1 《美学原理》课材内容知识逻辑结构示意图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美学1、专门的美学著作→1750·德国鲍姆嘉登·《美学》 2、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艺 术 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 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 论 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 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范 畴 论 4、戏剧性 5、丑 感 论 艺术论内容的逻辑 结构请见下页图示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美育?美育包括哪两个方面? 2、柏拉图美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3、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有什么关系? 4、谈谈席勒在美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评价。 5、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美育特点的理解。 6、孔子的美育思想有何特点? 7、朱光潜先生认为美育的功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8、如何理解美育的功用? 9、美育实施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什么? 10、景观美学与景观设计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1、美育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12、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塑造怎样的人? 13、谈谈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与政治教育之差异。 14、为什么要“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有哪几种倾向性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美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4、如何理解崇高与悲剧的关系? 5、美感有哪些特征? 6、审美趣味包括哪些方法? 7、美感包含哪几方面的心理因素? 8、如何理解知觉和表象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想象和联想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主要有哪些分类方式? 2、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3、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4、中西方对艺术的本质有什么不同认识? 5、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哪些? 8、如何理解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本质?

1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 12、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两幅作品谈谈中西绘画的区别。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绘画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幅西方古典油画为例,分析西方古典油画的艺术特征。 5、以一幅西方现代油画为例,分析西方现代油画的艺术特征。 6、以你熟悉的古代人物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7、以你熟悉的古代山水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8、以你熟悉的古代花鸟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9、以你熟悉的一幅现代中国画为例,谈谈中国画创新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的艺术语言。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雕塑的艺术特征。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件雕刻作品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审美与哲学观念的联系。 5、试举例分析中国雕刻的传神风格。 6、试举例说明中国雕塑是怎样利用自然环境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 7、试举例分析古希腊雕塑的惟美倾向。 8、罗丹雕塑艺术的特征是什么?举例分析。 9、为什么说马约尔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路?试以《“地中海”女坐像》加以说明。 10、举例谈谈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 11、试分析一件西方现代雕塑作品。 12、举例简析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区别。 13、根据你的体会,怎样才能品味出雕塑艺术之美?举例说明。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的艺术特征。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建筑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4、分析一件西方古典建筑作品的艺术风格。 5、以故宫为例分析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 6、分析一件现代建筑作品的风格特征。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1、什么是工艺美术? 2、工艺美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3、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C.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使人的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而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具有消遣过剩精力的作用。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用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B(3分)(颠倒因果。“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因,“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是果,选项把这一因果关系说反了。) 2、A(3分)(说法绝对。作者只是说可从研究“儿戏”入手了解一些审美常识,并未说“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 3、D(3分)(曲解文意。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尚待研究”。)

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等。 我想从中西哲学、美学范畴史的基本特点来说,先介绍一下学界对中西哲学范畴史比较研究的若干成果,不过这些研究重点是揭示中国哲学范畴史的特点,当然在比较中也提到了西方哲学范畴史的一些特点。 有的学者主要从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的整体,即客观上来把握其特点。成中英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美学范畴有这样的理解,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与用辞在历史发展中具备较大的通用性与稳定性。这一点与西方哲学是不同的。综观西方哲学,自从亚氏提出十大范畴以来,此后哲学体系的建构比比皆是,且喜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因而很难见到历史传统很长时间的直接递承。各种哲学体系在起点上固然有相通之处,但“刻意引起新观念(范畴)以建立新系统之努力,则不胜枚举”。“迪卡儿之心物异体二元说,斯宾诺萨之泛神一体无限属性论,莱布尼茨之先天和谐单子说,各据不同之基本范畴,呈一时立论之盛。”西方哲学范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求新的过程。成先生在揭示西方哲学范畴史不断变动、求新的特点方面是对张先生的重要补充。这对我们的西方美学范畴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西方美学范畴所体现出的对通用性的抗拒与对意义的稳定性突破,使得我们必须对任何一个范畴在具体文本中的使用都必须进行必要的历史还原,还原的目的是对其意义进行历史定位,并在其与已有意义的差异中确定其当下意义。因此,对于西方美学范畴来说,从“史”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变”的角度来看。从这角度上看,西方美学范畴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历史性。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范畴是约定俗成的。“古人对范畴概念常常是用而不论,一般不作定义,只有约定俗成(或言‘不完全的抽象’);只提供启示而非确切论断,注重主观体验而不强调实证(如气、势、韵、风骨);理论家一般不太在意体系的建构,大多围绕中心范畴立论。”而“西方范畴多由理论家提出,有自己的定义和系统”。该论者指出,中西范畴的这种差异产生于它们是两种思维方式、两种语言媒介等的结果。如果说西方的范畴理论是“完全抽象的,以逻辑的语言定义的,各有明确的体系归属和定位”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则“谁也不曾有意识地构建过自己的范畴体系,一些范畴本身就带有模糊的、感性的成分,大都沿用了千百年却从未有过确切的定义”。这些古代的术语概念即使到了今天,仍无法以任何逻辑的语言严格界定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正如我们在上面指出的,中国美学的范畴具有集群性,一个范畴的意义来自它与其他范畴相结合而构成的意义域。因此,一个范畴的意义只能在与它相关的范畴的对照比较中得到说明,我们无法用某个现代范畴简单地进行替代。 由此可见,对于中西“范畴”的比较,国内学者侧重于指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对差异方面的阐释中,相当一致的意见,是认为:其一,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在内涵上多是模糊的,反之西方多是确定的;其二,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在历史的形态上相对比较稳定而缺乏变化,集中表现为传统的延续性,而西方哲学、美学的范畴体系,在历史的总体表现上多有刻意求新、求变的建构;其三,中国哲学、美学范畴主要是经验型、实用型思维的产物,而西方哲学、美学范畴则主要是科学型思维或具有强烈逻辑分析色彩的理性思维的产物。我们基本上认同以上比较,正是西方美学范畴在历史性上体现出的这些特点,使我们在掌握西方美学范畴的意义时,除了理清它的历史,别无它法。而这种“历史”,就是对它的意

《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

《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 校级选修课《美学与鉴赏》学习辅导 主讲教师:孙景曾 第八章艺术美与审美鉴赏(详文) 艺术是人类智慧、精神、情感最伟大的产物。艺术的 使命是创造美。艺术使人类得以超乎寻常地拥有试图领悟、驾驭和创造这个世界的最佳手段,她甚至胜于并且早于科学、宗教、法律对这个世界的作用能力,就是因为艺术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和美的世界。说到底,艺术是人类文化力的最独特的方面。 我们可以徜徉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领域里,不断认识审美的规律,那里有无数可资审美鉴赏的精采景致。然而,艺术的领域更为精采迷人。艺术美在艺术家手中把人类的现实情愫和理想境界通过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工艺、书法等作品加以多姿多彩的展示,构成了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美的长廊。因此我们说,艺术美正是我们进行审美鉴赏的最佳去处和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节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所创造的美。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情感性、表现性、再现性和创造性,她的最大特征是审美性。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美学史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达·芬奇提出艺术作品“好象是第二自然”,歌德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别林斯基更是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阐明了艺术与生活的 关系,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历史存在的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艺术美以现实美为基础,是艺术家根据审美要求精心创造的产物,它必然要追求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内涵。 如《黄河大合唱》,它通过写黄河情、黄河怨、 黄河怒吼,道出了黄河的壮美和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作品的美远远超出了黄河的自然美范畴,人们从作品的内涵中看到一个民族在呐喊,能够产生强烈的激情和共鸣,于是在充分的情感升华、精神满足中实现了作品艺术美的更高境界。(二)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关系

朱光潜《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如何理解审美范畴中的崇高

崇高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以及强健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给主体以心灵的震撼,主体在心灵的震撼后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励,引起敬仰或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主体在受到压抑之后,激发了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和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表现为主体迫使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精神品格。 朱立元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提出了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展开来论,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即对完满的人格、完整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 通过分析来自自然、社会艺术的崇高我们无不可以得到证明。 自然的崇高产生与人的审美活动中。人与自然能够形成多种联系。如功利关系。从物的角度看,自然无所谓崇高与优美,但是,由于有了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活动,自然物就由自然存在物变成了审美人生的存在物。也就是说“自然性与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 第一套 ★单选题:> 当艺术形象具有了()时,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 A、美好的形象 B、内在的情感 C、独特的思想 D、深刻的意义 ★单选题:> 最早的史前壁画是()。 A、拉斯科岩洞壁画 B、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C、沧源司岗里崖画 D、撒哈拉地区壁画 ★单选题:> 绘画与雕塑相比有更多的()。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寓意性 D、写实性 ★单选题:> 在审美创造中,直接决定作品价值的是()。 A、审美联想力 B、审美知觉力 C、审美理解力 D、审美想象力 ★单选题:> 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寓教于乐”思想的是()。 A、贺拉斯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单选题:>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 B、悟 C、观 D、品 ★单选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单选题:>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单选题:>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 B、民族性 C、阶级性 D、地域性 ★单选题:>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人类的审美需要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 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 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 ★单选题:> 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 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 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 ★单选题:> 《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 A、直接性 B、突然性 C、专注性 D、透明性 ★单选题:>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一、填空题 1、着眼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我们把美的事物分为第一性的 与第二性的。(现实美艺术美) 2、现实美包括和。(自然美社会美) 3、着眼于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则可以将其分 为、、、、或等。(崇高悲滑稽 喜优美丑) 4、在西方,与造型艺术密切相关、在感性形式中表现出 的美最早为人们所注意,并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的审美准绳。(和谐统一古典艺术) 5、在近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广义的美 是;狭义的美则是 指,它与崇高、滑稽等范畴并列,它以形式上的为特征。(包括各种美的总称优美和谐统一) 6、古罗马时期的在他的 《》中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朗吉努斯 论崇高) 7、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文章风格的崇高体) 8、最早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而从哲学上充分揭示崇高与美的区别并真正确立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的是。 (博克康德) 9、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即和。(数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 10、在看来,崇高并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 而则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艺术联系在一起;剥去了唯心主义崇高观的神秘外衣,认为崇高的事物不过是形体十分巨大而已。(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 11、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静态美动态美) 12、崇高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之中。(社会生活) 13、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的悲剧,称之为悲或者悲剧性比较合适。(广义) 1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 一个严肃、完整、又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15、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悲剧的本质是由

文学审美和鉴赏

文学审美的艺术性 人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人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我们总倾向于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了解我们的生活中的事物,去发现它们的真善美。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审美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审美意识与人类一切社会意识现象一样,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我们在研究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的时候可以发现,初级形态的审美意识具有原始的物质功利的性质,是一种朴素的审美直观,它的起源与人的器官和感官的形成和发展是直接联系着的。 第一,审美意识既不是由什么神的力量,也不是由内在感官或生物本能产生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实践一一物质生产劳动产生的。 第二,审美意识虽有生理和心理前提,但不再具冇自然属性,而只有社会属性。完 全由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所产生所制约。只有从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出发,才能说明“一定社会的人(即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民族、一定的阶级)正是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审美趣味和“概念” 。审美意识的发展演变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动因; 第三,来自社会实践的审美主体自身感受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完备是审美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 “不仅是五官的感觉,而且所谓的精神感觉、实 践的感觉(意志、爱等等)一一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一一都是由于相应的对 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第四,我们现在指称的审美意识属完备形态,既是观念体系,也是社会情感,无论在以往的任何发展时代,都有不可否吋代性、阶级性、民族性。 了解了审美意识的来源,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文学审美。我们该怎样来欣赏别人的

审美范畴“远”之探析

第30卷 第1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0 No.1 2010年2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 ocial Sciences)Feb.2010 审美范畴“远”之探析3 仇文芝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远”作为审美范畴,来源于道家哲学;作为艺术意境,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得到清晰的表观。 “远”在中国艺术重“虚”尚“神”的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远”不仅对古代的诗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 且在古典诗词之审美意象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古典文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关键词】道;玄学;远;诗论;审美意象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0)01-0012-04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远”代表了山水画总体精神氛围,“三远”观念的提出使其成为山水画中独特艺术旨趣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对山水画中“远”的重视使得古典文学中的“远”相对薄弱,但在古典文学中“远”亦有着一定的地位。简远、玄远、淡远、悠远、幽远、清远等诗词风格的提出足以说明“远”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分析古典文学中“远”的内涵,力图使其由潜在逐渐到清晰明朗。 一、“远”范畴的产生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但是,若不顺着他们的思辨地形上学的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工夫所到达的人生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工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工夫;他们由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1]37道家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美学思想和思维特征普遍存在于历代文论、画论和文学艺术作品之中。中国的文学艺术,诸如绘画、小说、诗词、书法、雕塑、音乐等所表观的美学思想,无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道家精神。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初来源。因此,本文试图从“道”中寻找“远”之端倪。 《道德经》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庄子》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庄子?山木》)、“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外物》)等对“远”的论述,使“远”由最初简单的“距离之远”引申到“道”中的“高”、“深”、“广”、“大”、“渊”,从而表达“道”在宇宙时空中的“无限、无极”境界。“远”即“道”的化身,由个人之有限体会时空之无限。 《庄子》中“吾游心乎物之初”(《田子方》)、“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故吾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在宥》)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方式更注重生命内在的精神。《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无功、无名。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融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因此,这种“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境界成为后世文人所敬仰的最高点。《庄子》中所形成的“远游”与“逍遥游”使得“远”成为后世的审美观照方式之一。 魏晋时期“远”又通过玄学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玄学是魏晋士人与老、庄学说交流体悟的桥梁,是对道家思想的再一次诠释。何谓之“玄”?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 3[收稿日期]2009-10-18 [作者简介]仇文芝(1985—),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无论在设计美学抑或艺术美学中,审美范畴始终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肯定性的审美价值,一是否定性的审美价值。 什么是审美价值?产品的美则是该产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而产品的适用性是一种功利价值。产品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功能,审美具有超越直接功利性的特点,不以追求某种适用目的为动机,不能直接满足人的生理的、物质的、或功利的需要。所以说,审美的享受,不是对于对象的享受,而是一种自我的享受。 就像席勒所说“关照(反思)是人对他周围世界的第一种自由的关系。如果说欲望是直接抓住它得对象,那么关照就是把自己的对象推开一段距离,使其不受贪欲的影响,从而把它变成自己真正的和不会丧失的财富。在反思的时候,那种在单纯感觉状态中绝对支配着人的自然必然性脱离开了人,在感官中出现了瞬间的平静,永远变化的时间本身静止不动了,分散的意识之光集中在一起,使形式——对无限事物的描写——反应在短暂的背景上。只要人的内心点燃起烛光,身外就不在黑夜茫茫。” 美,是正面的,肯定性的审美价值。丑,则是负面的,否定性的审美价值。 美的肯定性,在于它的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也是常见的两种相对的美。优美也称秀美,包括典雅、绮丽、柔媚、精巧、清秀、飘逸、淡雅、幽静……一类的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也最早被人们认识和把握。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这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 崇高也称壮美,包括雄伟、壮阔、豪放、劲健、热烈、浓郁、奇特……一类的美,这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李大钊说过:“美非一类,有秀丽之美有壮伟之美。前者即所谓美,后者即所谓高也。”优美与崇高是最常见的两种相对的美,普遍的存在于自然广义上的美,是一种直观的被人所直接感知的美,这就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美,如形容女子的“美若天仙”,对一件产品说“这种造型很美观,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等等。 优美与崇高,都是人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但审美特性有所不同,优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在独享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严峻冲突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优美是一种单纯、常态的美。“美在于和谐”,这是人们对于美的最初认识,这里的美,就是优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而崇高的基本特征是严峻冲突,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鼓舞。 从量的方面来看,优美小,崇高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形态轻巧,力量较小。如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嘤嘤鸣叫的燕雀等。崇高的事物则形体巨大,力量强大。这里的大和小,是指同类事物的比较。如参天大树固然大不过它赖以生存的小丘,但大树显现的是崇高美,小丘则是优美。也有事物虽形体不大,然而力量却很大,如小小的海燕能在疾风暴雨中穿越、欢叫、也属于崇高。 从形式方面来看,优美规则、柔和,崇高粗犷、奇特。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和均衡、比例与均称、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如飘逸多姿的柳树,玲珑剔透的美玉,婀娜温和女性等。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简美。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圣母像》,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就是如此。中国舞蹈家刀美兰在舞蹈《水》中,塑造了一位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的优美形象。表现了傣族顾念在劳动后泼水、戏水、淋浴的情景。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两 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欣赏 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各门类 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识” 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还是不 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两个完全 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艺术欣 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论的介绍有时 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

-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学——审美范畴论

审美范畴论 1.谈谈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 答:自然领域的优美,是以客体本身的外在形式美呈现出来的,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明暗,大小,高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 社会领域中的优美,是以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为特征,它侧重于内容。人是社会领域中的主要审美实践对象,人生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念,衣着打扮合适得体,内外和谐统一,给人以优美感。在社会生活中,优美则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社会生活的稳定,平和。 艺术中的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生或营造的氛围以其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由于艺术中的优美是现实中经过艺术有选择加工的产物,因而它更具感染性,给人更强烈的美的享受,更鲜明的显示出优美的美学特征。 2.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 答: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我们只能凭借超感官的理性,在心灵的想象中来把握,即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并特别强调道德情操和文化教养对于崇高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康德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说明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答:崇高的范畴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古代相关的概念有“大”,“阳刚”以及类似崇高风格的“风滑”等。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崇高”这一范畴的是朗吉诺斯,他在《论崇高》中论及了这一美的范畴。博克最早把优美与崇高并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崇高以痛感为基础,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康德进一步把崇高进行了分类,认为崇高分为数学崇高和力学崇高两种。黑格尔则认为崇高是理念压倒形式,对崇高进行了分析。 4.说明美学史上对优美的认识。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的品质有6种,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加以系统的对照分析,总结出了优美的形式特征。康德从哲学上阐述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性质,否定了它们同属与审美形态的共性。黑格尔进一步区分了优美与崇高,认为优美是有限的感性形式压倒无限的理念内容。 从中国美学史上看,战国时期的《易传》的观点,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的阴柔美与阳刚美两大基本类型。魏晋以后,我国古代的文论,画论,对于优美的性质,特点有了更详尽的探讨,青代姚鼎则明确的将美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类,并对阴柔之美,既优美的特征作了典型的描述。 5.论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答:1)命运悲剧。在古希腊的神话和悲剧中,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先天的,因而是无可逃避的命运。2)性格悲剧。文艺复兴以后,人由神本世界回到了人本世界,这时性格悲剧取代了命运悲剧。3)社会悲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成了时代的主题,社会的不合理给人造成了悲剧。4)叔本华,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认为人生就是悲剧。 6.谈谈你对悲剧效果的看法。 答:悲剧是正义力量遭到摧残和毁灭,因而让人产生悲壮之感,产生痛感,但同时又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感受到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使人们在悲悯和惊赞中产生探索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