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会议

高二语文会议

高二语文会议

王玉强156********

一、当前形势

1.张伟明从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看中学作文教学思想转变(转发)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9月

高考作文是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也反映了一代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作文教育的认识和思想。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高考中作文也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因为我们认识到。作文不仅可以反映作者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思维判断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作文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高考作文经历了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转变。在话题作文这种形式出现之后,高考的好作文多了,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差的基本状态并未得到改善。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对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的认识问题,也有对中学作文教学目标的认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高考作文命题改革思路的剖析,通过对学生作文主要问题的分析来寻找一条求变之路。现在已经有少数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形成共识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这种格局。

一、对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认识

恢复高考30年,高考作文命题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一种最常见的作文命题方式,它的特点是命题方式简洁,命题人容易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到1977年以前,所举行的高考都采用了这种方式。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考作文题的形式开始逐渐变化,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反映出高考改革的思路和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导向。

从命题作文向材料作文转变主要是为了应对猜题押题之风。在恢复高考的初期,社会上盛行猜题押题。高考作文分值大,也就成了猜题押题的重点。当时,每年都有传闻,某地某所中学又押中高考作文题了。猜题押题助长了少数人的投机心理,打击了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了维护考试的公平性和广大语文教师和考生的利益,高考命题者尝试了给材料作文的命题方法。给材料作文,限制性强,方向比较单一,不容易被猜中,这是材料作文积极的一面;但是,也有其明显不足。由于材料的限制性,考生在作文时只能围绕材料提供的内容来作文章,越雷池半步就会判为跑题。考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完全被制约了。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高考命题者另辟蹊径,产生了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在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的作文方式,即提供一段材料,然后根据所给的材料确定一个话题。多数情况下作文的题目是由考生自己决定的。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在的主题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选择文章的主题,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文体,或记叙或议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话题作文从1999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已经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认可。但是它的意义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实行分省命题后,许多省的作文题目又回到了命题作文的模式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话题作文应该倡导学生写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正确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中学作文教学?这也是摆在命题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我们知道,话题作文的命题范围非常宽,从古到今,几乎所有的内容,所有的体裁都可以被话题作文覆盖。而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现有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命题的方向应该进一步明确。要以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维为主,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高思辨能力,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能力,从而带动中学写作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考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为了追求高分数,学生的高考作文中开始出现“八股”倾向。翻开一些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考生在写作文时存在的问题。第一种情况是文章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套路形式明显:先引出文章主题。然后谈自己的观点,最后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来证明这些观点。这些文章看似冠冕堂皇。义正词严,但空有华丽的外表,毫无实质内容可言。下面一段文字就是这类作文的典型表现:诚信是做人之本。北大教授何怀宏在他的《底线理论》一书里写道:做人,万事都有一个底线,如果越过了这个底线。那他的人格就是不完整的。如果是这样。那我就要将诚信定为做人的底线。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他就会被人们瞧不起,他的人格也要为人们所唾弃,他的做人就是失败的,因为他失去了做人之本。

诚信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友谊的建立和维系需要诚信:亲人之间的理解和互相关心需要诚信:爱情之花当然也需要诚信来浇灌。在这个纷乱多变的世界中。正是诚信架起了一座座心与心之间的桥梁,让人们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诚信是世界发展的原动力。就像人的生存需要水,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是诚信。试想,如果没有诚信。什么跨国合作、投资项目等等还会存在吗?没有诚信的世界是恐怖的世界,因为人人都不再信任别人,这样的世界会向前发展吗?

这三段文字是这篇文章的中心部分,采用的是时下学生作文中流行的三段式。从个人到人与人的关系到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层层

深入,表面上看很有说服力。但细细琢磨,这样的文章仅有论点,没有针对论点的内容。从概念到概念,大话套话满篇,恰似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我们不要小看这种作文形式,这正是现代考试制度下形成的“八股”文式。现在这种形式的作文在高考中非常普遍,原因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最保险,在高考中至少能够得到一个中上等的分数,如果文笔再好一点,结构再精巧一些,还能得到接近满分的分数。

第二种情况是写历史故事。引用历史故事来说明白已的观点。通观近些年的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考生采取引用或改写历史故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观点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了。最典型的一篇作文是“赤兔之死”。这篇文章借用《三国演义》的故事,编写了一段关羽坐骑赤兔马在关羽死后的故事。从文章可以看出,考生对《三国演义》非常熟悉,编写故事的思想脉络、语言风格也与《三国演义》一致。这篇文章在当年受到了广泛好评,并且获得了满分。可能是受到这篇文章的影响,在这之后,引用和改写历史故事的文章在高考中越来越多,且呈发展趋势。

采用历史故事来写高考作文这种形式好不好,这里很难得出结论。一方面,学习和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增强我们的思维品位很有益处;但另一方面,过分地强调引用历史,模仿历史,大家都去写历史、编历史故事,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与现实社会脱节。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新鲜的、奇特的、感人的或是矛盾对立的事件发生。学生的学习就是要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变化,辨别是非,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因此,在高考中我们不能提倡编写历史故事,对于那些确实写得好的有创见性的文章可以给高分,但对一般的改写文章应该控制给分。

第三种情况是编现代故事,故事脱离生活,内容虚假,完全不符合思维的逻辑。写故事是考生写高考作文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作文题目适合的情况下,甚至成为考生写作的主要形式。写故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可以有虚构,这是一种概括生活、赋有创造力的表现。近些年来也的确涌现出来了一批好的作文。比如,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不少考生就着这个话题写出了有思想、有感染力和构思精巧的好文章。但是,就目前的总体情况看,编故事写作文还不能尽如人意。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还不熟悉,对生活的认识还不深刻,还不能自如地驾驭这种具有较高难度的表现形式。羡慕别人写的精彩,自己也想模仿,这时就容易出现胡编乱造、不合情理的现象。1998年高考作文题是“战胜脆弱”。不少考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去世或父母双亡。考生这样写也许是为了使所编的故事更有震撼力和说服力。但不合常理的编造,只能使故事失去应有的精彩,这种虚构也违背了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人伦精神。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这种虚构故事的现象普遍存在,它折射出目前考生作文的一种状态:茫然和没有目标。

三、明确中学写作教学的指向

写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内容上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在体裁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形式多样。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需要掌握的一项基

本技能。其目的是为了训练思维方法,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加强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并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学会运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文章内容来源于生活。具有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这样,在加深对社会认识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 要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写生活中的人和事

学生写作文空洞,没有内容,有人把它归结为没有生活体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一个人的成长是与社会发展相伴随的,生活中天天都有新鲜事,只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把握不住,就会让它从眼皮底下溜走了。如果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写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他们的文章就会写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其实,写生活并非一定要写国家大事,往往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就能很好地说明主题。2003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指出了两个方向,即在对事物认知时,可能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也可以不受它的影响。这是一个具有哲理同时又很生活化的话题。怎样联系生活来写呢?很多考生看到这个话题时非常茫然。有一位考生则用了最常见的父女关系,十分到位地作了诠释。她的作文题目是“爸眼中的我,我眼中的爸”。文中有这样两段对话:“有什么好看的,面色那么黑,头发那么稀,眼睛也很小。”邻居家的大叔笑着说。

“是吗,脸色黑,男人的本色,头发稀那说明老爸很聪明,眼睛小,但炯炯有神,……”

“俺家丫头胖是胖了点。但很可爱:皮肤多好,从不用什么化妆品;头发又黑又顺,也没有做什么离子烫。天然的;成绩不好,但她自己一直很努力。让大人放心。”

在女儿眼中,爸是最可爱的;在爸眼中,女儿最值得骄傲。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很普遍,也很平常。但本文就是通过这样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准确地为这个深奥的哲学主题作了诠释,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写现实生活并不难,不是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关键是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将生活中平凡的事情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提高思维水平和写作水平。

2 要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

在文章中引用古人的话,背几句古代诗词,大家都会,而且大多数考生就是这样写作文。问题是,其中的多数文章仍然显得苍白无力,为什么?因为文章没有实质性内容。内容空泛是现在学生写文章的通病。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只会背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对生活的反映,这样的文章看上去就像喊口号。干巴巴地挤不出一点油水。毛主席说过“古为今用”。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不是让我们简单重复前人说过的话,而是要为现实服务,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

还有一个问题,学习知识不能只求一知半解。知识是有厚度的,只有深刻全面了解了,并且融入自己的思想才能写出有分量的文章。下面举一个例子。

2002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一位考生用陈寅恪和冯友兰的例子来说明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作者在文中歌颂了陈寅恪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压迫表现出的坚贞不阿的品质,批评冯友兰是“软骨头”。对于这篇文章,评论人写道:“从作者对相关著作及史实之熟谙,已足见其学识与才力。”文章发表后,作者对冯友兰先生的评论引起了巨大的波澜。引来了读者的强烈批评。之后,作者与读者之间你来我往,引经据典各自表明了观点。本文无意评论这件事情,只是引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学习和掌握知识需深入,需全面,这样才可能写出思想深刻的好文章。

3 要学会独立思考。写出有创见的文章

创见性是写文章的最高境界。创见性就是在内容上有创新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形式上不模仿他人,构思精巧,有自己的风格。

创新思想从哪里来?还是从生活中来。书本只能教给我们知识,而创新思想是从社会变革和变化中产生的新认识、新思想。什么是社会变革?从大处说,处在历史进程的今天,世界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天天都有新事物、新发展、都有新的信息,而中国更是处在这个发展变化的潮头。作为一个社会人,中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来关注、思考和探究这种变化中的深层内容和发展趋势,这个思考是有深度的、与众不同的,这就是创新思想的来源。从小处说,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人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和情感,事件的起因和结果,都有多样多彩的呈现,学生们从这些小事中发现生活的哲理,人生的启示,这也是创新思想的体现。

写作是中学生展现创新思想的最好的舞台。在文章的形式上更便于展现一个人的才智。写文章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作,自由表达。当然,一开始可以有一些模仿成分,但一定要学会自主立意、自主构思,这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文章的好坏除了思想境界还要看表现能力。立意和构思是表现能力的重要方面,立意高远可以让读者获得更深的感悟,构思新颖可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从而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1999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一篇题目为“表决”的考生作文,这篇作文在立意和构思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此被评为高考优秀作文。记忆移植如同克隆一样,同属敏感问题,它是科学高度发展带给人类又需要人类作出理性判断的一个高难度的问题,能否移植人的记忆?能否开展克隆人的实验?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它关系到人伦道德甚至是人类的生存问题,因此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对此给出结论。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从这个高度立意,让读者来思考这个高难度的问题。在构思文章方面,作者更是巧妙地借用联合国表决这样一种奇特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后,记忆移植的投票以平局结束。这篇文章的立意和构思给人带来了无限的回味和思索。可见,好的立意和构思可以提升文章的品位和艺术性,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创新。

创新性思维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提出这个要求,大多数学生经过训练是可以达到这个高度的。一味地追求在考试中拿高分,采用八股式的方法训练学生,只会害了他们。我们相信,一旦多数人看清作文训练的目标,今后作文评判的标准就会改变。到那个时候,只有做好了准备的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2.上海春季高考作文试题

几个年轻的营养师曾经在城里工作多年,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两年前他们回到家乡,承包鱼池、树林、和农田,还开了网上店铺,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展示劳作的情景,销售产品。最近,他们又想邀请顾客来参观自家的鱼塘树林。立意:

再创业;生活的态度;回报家乡;价值的体现;满足不满足;更新观念;生活安定与思想创新;就业的路径;新农村需要什么;学与用;借助科技的力量等等。

启示:

1、关注普通人的普通的生活方式;

2、关注社会热点;

3、关注社会科学发展。

二、高二教学

(一)、母体(母本)教学

1、一课当一类文章教学

2、重在探究、学习语言本身

3、一篇课文就是母体或母本

《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2009-07-06 16:26:58)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阅读“浅易”诗词,“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比如江苏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阅卷情况如下:分值8分,实际得分2.2 分,得分率27.5 %。这一得分是整套试卷各类题型中(不计附加题)最低的,因此,很

多同学都把诗歌鉴赏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望“题”兴叹,以至做题时纯粹跟着感觉走。

怎么解决目前面临的这个难题?答案:唯有“训练”二字。主要着眼两个方面:一方面广泛积累,尽可能多掌握古诗词。见多肯定识广,对解题会有帮助;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鉴赏技巧,这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两点结合,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然而高三阶段,时间十分宝贵,中国是诗的国度,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大量积累整理,大海捞针,费神费力,而且这是一个较长的历程,靠的是水磨功夫,属于水滴石穿类,显然不可取;大批量地做练习,以求熟能生巧,第一线的老师十分清楚,有些诗词

做过后隔一段时间再做,几乎与没做过一个样,谈何容易!此时,教材的梳理与整合显得十分重要,爬梳近年全国和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题,语文课本中柳永词作《雨霖铃》的意义非同凡响,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母本意义。试结合近三年年全国和各省高考具体试题,以《雨霖铃》词句顺序为纲作一简单剖析与说明。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是词作开篇,写一幅秋天长亭送别图,点明地点、节序、事件,“凄切”奠定词作的基调,通过景物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与自己心爱的人饯

别之意。“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物描写开篇,看似无形之笔,却是有心之柳,基本都是用来渲染一种特定的情味,为全诗定下感情的基调。而许多诗词的开篇都有类似的描述,如07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秋床)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景物

——一灯照秋床,写主人公彻夜难眠。由此可得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类似08年高考全国卷要求对《题李世南画扇》(蔡肇)画面进行简单描述并说说有什么气氛。

再如,07年高考重庆卷要求对《惜牡丹花》(白居易)抒发感情进行解说,只要抓住首句中的“惆怅”二字是基调(如同《雨霖铃》中“凄切”),再结合标题中“惜”字不难概括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08年高考浙江卷对《日暮倚杖水边》(王寂)首联中“羁绪”二字的理解,06年高考辽宁卷对《东坡》(苏轼)诗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的考查等都属此例。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作者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镜头既是细节描写,也是白描直述,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暗示。中国文学一般不直接写人物心理,尤其是古诗词,这种以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来写人物在诗词中曾屡屡出现,比如08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心理)变化。)

再如,06年高考北京卷要求对《移居(其二)》(陶渊明)中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进行分析,只要理清“过门更相呼”、“言笑无厌时”等诗句情感是由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或者说是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就迎刃而解。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此句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衬托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属于王夫之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念”字后“去去”属叠字,越去越远的意思,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暮霭”曰“沉沉”,也属叠字,声调和谐,景色如绘,着色一层浓似一层。这种景情相融、以景传情的艺术手法古诗词中比比皆是,如07年高考江苏卷所考离别词句如水墨山水,更是与此如出一辙: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再如,06年高考安徽卷对《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中“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句的考查与《雨霖铃》此句艺术手法也是一般无二;再如,06年高考湖北卷对两首送别诗从融情于景角度分析;07年高考湖南卷要求对《示长安君》(王安石)一诗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赏析;再如07年高考上海卷要求对宋词《阮郎归·初夏》(苏轼)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再如08年高考江西卷要求对《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一诗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

而叠音字,如07年高考天津卷要求对《黄氏延绿轩》(高启)一诗“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中“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的作用作出解说,可结合《雨霖铃》的“去去”、“沉沉”。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画面之凄清,荡人心魂。景语似工笔小帧,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这种画面感体现出的景情关系与虚实相映更能生发无限意味,也是古今诗人追逐的境界。比如,06年高考福建卷对诗句画面的解说与分析便与此相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三四句也如清丽小帧,因此也可从虚实关系角度入手分析。)

再如,06年高考安徽卷考查的《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更是《雨霖铃》的翻版,词作下阕完全是虚写,从想象落笔写自己的情感。

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纵有”“更”这些词语强化了语意的表达,写出了作者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而用反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和直接,属于直抒胸臆。类似试题,如07年高考全国卷(一)中对几组词语的理解完全类同《雨霖铃》的“纵有”、“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理清词中“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就不会先入为主,以为写东坡的旷达、豪放,而是选择情调低沉的表达情感类的词语,如:无奈、苦涩、惆怅、低落等,并在此种低沉的基调中思家念亲。)

再如,07年高考湖南卷要求对《示长安君》(王安石)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赏析,只要抓住“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便不难解答。

以上仅仅从高考设题的角度,部分梳理与罗列了《雨霖铃》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联结,从中我们看到了两者联系性之紧,切合度之高,它已几乎涉及诗词鉴赏的所有知识点,事实远远不止,其他如“章法”、“题材”、“风格”、“炼字”、“意境”等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也或多或少能在近年的高考题中找到相应的例子,这也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雨霖铃》此词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和技巧等方面对后世作品带来的深远影响,也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优秀的作品总能流传不衰、万古流芳。确实,此词涉及诗歌鉴赏的知识点之多之广,教材中罕有其匹,粗略梳理如下:

诗歌形象:抒情主人公,送行者;刻画的人物形象,友人;意象,寒蝉、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诗歌语言:炼字艺术,形容词“残”等;副词、连词“便纵有”“更与”等;叠词“去去”“沉沉”等。词眼,“伤离别”。语言风格,婉约凄凉、平易自然。

诗歌技巧:正面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等;侧面描写,“寒蝉凄切”等;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结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语情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等;白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卒章显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点染(渲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其他,想象(或联想)、铺陈(或铺叙)、烘托(或衬托)、曲直(曲笔与直笔)、意境(境界)、移情……

诗歌内容:表达爱情(或亲情、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习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非常适宜,能让同学们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从而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而《雨霖铃》视野辽阔,意境深远,性情真率,语言妥贴,景深情长,婉约有致,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具有感人心脾的艺术魅力,记诵能引发广泛共鸣,其艺术价值的无与伦比性极大地扣合了应试的现实针对性,使得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大量设题都或明或暗扣合此词,因此其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无可替代的母本意义,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之效。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这个特别的“例子”的温习、熟悉乃至烂熟,在高三的各级各类仿真、模拟、统测中,就显得特别有价值、有意义,它是“一”,它是“类”,能让师生在诗歌鉴赏考点的高考复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各省教育考试院对此词的认识不尽相同,更不尽一致,各省的《考试说明》对其的重视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相当多的省份没有把它作为要求记诵的篇章,比如江苏,而且江苏高考在09年诗歌鉴赏题将增加到10分,且这一考点加分不加题,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考生古诗文读解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鉴于此词艺术上的代表性与典型性,笔者建议把它放入《考试说明》附录中的《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中,记诵便是积累,研究便是技巧,这便是笔者前面提出的“积累+技巧”策略,以让更多的同学从感性和理性上真正与中国古典诗词靠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说是缓解目前诗歌鉴赏题的解题难度。我们千万不能以其思想价值不够高作为排斥的理由,何况友情亲情爱情自古以来也是文学永恒的母题。

(二)、建模教学

1、方法教学

情与景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答题建模

病句找动词:

1.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全国卷Ⅱ)

2.馨园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宁夏、海南卷)

3.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安徽卷)

4.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江苏卷)

5.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山东卷)

6.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全国卷Ⅰ)

7.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辽宁卷)

8.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江苏卷)

9.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山东卷)

10.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广东卷)

11.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胃肠病的药粥系列产品。(江西卷)

解析:1.“具有……艺术享受”搭配不当,可改为“具有……艺术特色”。2.“剖析……案例现实”搭配不当,应删去“现实”。3.“吸引……关注”搭配不当,可改为“引起……关注”。4.“克服……条件”搭配不当。5.“做……行为”搭配不当,可改为“做……的事”。6.“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主持”后加上“工作”等词语。7.“回答”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关系”后补上“的问题”。8.“培养”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减少使用塑料袋”后补上“的习惯”。9.“再现”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狂欢”后补上“的情景”。10.“改善”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补上“的状况”。11.“具有”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胃肠病”后补上“功能”。

诗歌鉴赏:词义——句意——文意(感情)

(暗含手法)

清平乐

(宋)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

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物地春寒。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4分)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碧池新绿,双燕归宿。(2分)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热景衬哀情。(2分)

(答题建模:“写了什么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把景物写全。“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一是从表现手法着眼;二是从与下文的内容感情比较着眼。)

(2)独倚,是独自倚靠。;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思亲人。(2分)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2分)

(答题建模:一是解释词义;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结合全文通过表现手法,突出全诗感情。)

重点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山东卷近年考了七绝《江阴浮远堂》(南宋戴复古\2005年),《晓上空泠峡》(近代王闿运\2006年),《出关》(清代徐兰\2007年),词《画堂春》(宋代秦观\2008年)。今年考了唐代杜牧的七绝《寄远》。由此可以看出,其命题选料,重点是七绝,以诗为主。从表达技巧考查看,每年都会涉及,已考以景写情、以景衬情、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从命题角度看,去年的题目与今年的题目都考了感情的变化,有些巧合。

即抓冷词与热解题指津:解答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三:一是抓全诗的感情基调,

词,就抓住了诗词内容的核心。冷词就是诗中含有“悲、伤、苦、痛、孤、独、寂、寞、冷、雪、霜、寒”等冷色调词语;“热词”就是诗中含有“笑、闲、喜、闹、欢、晴”等喜庆的词语。二是把题目、具体诗句、注释、作者朝代等联系起来看,诗歌是表现诗人情绪的,要知人论世。三是学会答题的技巧。涉及炼字、含义、意蕴、作用、妙处、手法、感情的题目都可以分三步作答:先回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回答,或翻译,或解释,或跳跃连缀;最后总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规范教学

1、作文的规范

开头很重要,第一印象很重要,破题入题要早。

《见证》“人类最勇敢的脚步往往毫无路标可寻,人类最伟大的跋涉往往以白骨为路标。”

是的,是那些为理想执著不屈的灵魂见证了信念的伟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