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地球的伙伴---月球-重要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伙伴---月球-重要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伙伴---月球-重要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伙伴---月球-重要知识点

专题二地球的伙伴---月球 重要知识点

1、因为月球引力 小 ,所以月球表面 基本没有大气和水、无声、全天漆黑,昼夜温差大 。

2、 环形山 密布是月球表面最明显的特征,这可能是 陨星撞击 或 火山爆发 形成的。

3、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这是因为月球的 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一致,自转和公转方向也一致 。

4、 恒星月 是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的时间,其公转周期为27.32日。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循环一个周期,叫做一个 朔望月 ,平均时间29.53日。

5、在下列方框内填入月相的名称(思考:各月相月出月落的时间..........)

月相变化规律:

视觉形状

是每次新月/满月都会发生日食/月食)

7、连续两次涨潮(或两次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

8、当日、地、月三者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即新月和满月时(填月相名称),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形成大潮。

9、当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相垂直,即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填月相名称),太阳的引潮力

会削弱月球的引潮力,形成小潮。

10、人类可以利用潮汐的规律进行捕鱼和晒盐,利用潮起潮落发展滩涂水产养殖,还可以利用潮汐发电。(思考:①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②潮汐对污染物排放有什么作用?)

会考真题

1.中国探月工程目标实现后,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观测到的地理事象是()

A.五星红旗迎风飘扬B.大量环形山C.蔚蓝色的天空D.电闪雷鸣2.月球是人类探测宇宙和星际航行的第一站。按天体类型划分,月球属于()

A.恒星B.行星C.卫星D.彗星

3.地球上见到月相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日、月、地三者()

A.大小不同B.发光亮度不同

C.相对位置不同 D.平均密度不同

4.报刊所示日期这一天晚上出现的月相是()

A.新月 B.满月 C.上弦月D.下弦月

5.“嫦娥一号”传回第一幅三维月面图像,图像显示月面布满了山,这种地形的成因是。

6.从月球表面的自然环境考虑,我国正在研制的“月球车”应具备的基本性能是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1

《地球上的大气(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冬季,农民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图中箭头能表示其原理的是( ) 读下图(图7),回答2~3题。 2.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a B .b C .c D .d 3.导致上题中昼夜温差最小的作用是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③大气的保温作用 ④地面的辐射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 下列四幅等压线图(单位:百帕)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 风向的是( ) a b c d 图

5. 图2为北半球某地地面状况示意图,7月份该地天气晴朗、稳定少 变,则该地白天因热力原因形成的等压面分布状况如图3中 图所示。 6. 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图1),A、B、C、D四处风向箭头 画法正确的是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气压沿30°纬线的分布(局部)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图表示的是 A. 1月份30°N 的气压分布 B. 1月份30°S 的气压分布 C. 7月份30°N 的气压分布 D. 7月份30°S 的气压分布 8、影响图示气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洋流性质 B. 海陆分布 C. 地形地势 D. 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读图3,完成9~10题。 9.此时亚洲东部盛行 ( ) A .西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10.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 A .副热带高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D .赤道低气压带 读图7,完成11—13题。 高气 图3 亚欧大陆气压状 0° 90° 180° 996 1004 1012 1020 (百帕)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月球——地球的伙伴.doc

月球——地球的伙伴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月球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自转公转周期;月相的形成和变化规律。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的标题明确点出“月球是地球的伙伴”,强调了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同时也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天体之一,是人类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天体。本篇内容按照天体系统等级由大到小展开,即:宇宙、太阳系、地球、月球,然后过渡到自转、公转来具体学习地球上的知识。本课题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月球(介绍月球环境);月相及日月食;月球与潮汐;限于时间,日月食与潮汐部分内容本节课不讲。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月球的概况;尝试解释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等于月球自转的周期;能解释月相是如何形成的;能阐述一个朔望月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不等长的原因;能说出新月、上弦、满月、下弦四种月相的见月时间段和当时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二)方法与过程通过“嫦娥”问题的“头脑风暴”式讨论,说明月球的概况,并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通过模拟活动,主动获取“月球绕地公转和自转周期同步”的知识点;通过诗和画中与月相有关的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素养的提高。[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与月球相关的诗词、漫画,自觉关注自然与生活,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在模拟演示、观察flash动画、小组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来源:21世纪教育网]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月相的形成和随日期的变化。[21世纪教育网]2、难点:不同月相呈现的时间及在天空中的方位。四、教学安排1课时。潮汐、世界各国对月球探索的经历和计划等拓展内容,放到下一课时教学。在地理专用教室内上课,利用其空间大和有活动的投影仪光源,可以模拟月相的形成。课前播放学农中的照片(有趣的劳动场景、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月相的照片及通过望远镜拍的月球照片)和歌曲《明月几时有》,营造学习气氛。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学生谈谈学农时于旷野中站在月光下的感受。作为现代城市人,很少有机会、有时间、有心境去静静感受月亮,有了不久前的经历,同学们感触多多,会说出诸如静谧、清凉、纯洁等美好而诗意的感觉。(二)新课教学1.在请数个学生谈了感受后,教师追问:真是如此的诗意吗?如果真让嫦娥不加防护地站到月球上,她的生命可能受到哪些威胁?(以前曾经这样问:“嫦娥飞天后的境遇如何?”,但效果不好)教师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如热死、冷死、自爆、寂寞、相思、老死、被砸死、掉到环形山里摔死、因月兔死了她悲痛而死等等;然后请同学们就“死法”思考分类,得出直接或间接的死因:缺大气和水,这恰恰是地球上形成生命的物质条件,反衬出(将课本中专题3、4、5的标题进行串联):“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太阳系”“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设计思想】围绕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将新旧知识融合到一起,既了解月球的自

高一地理地球的伙伴---月球-重要知识点

专题二地球的伙伴---月球 重要知识点 1、因为月球引力 小 ,所以月球表面 基本没有大气和水、无声、全天漆黑,昼夜温差大 。 2、 环形山 密布是月球表面最明显的特征,这可能是 陨星撞击 或 火山爆发 形成的。 3、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这是因为月球的 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一致,自转和公转方向也一致 。 4、 恒星月 是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的时间,其公转周期为27.32日。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循环一个周期,叫做一个 朔望月 ,平均时间29.53日。 5、在下列方框内填入月相的名称(思考:各月相月出月落的时间..........)

月相变化规律: 视觉形状 是每次新月/满月都会发生日食/月食) 7、连续两次涨潮(或两次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 8、当日、地、月三者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即新月和满月时(填月相名称),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形成大潮。 9、当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相垂直,即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填月相名称),太阳的引潮力 会削弱月球的引潮力,形成小潮。 10、人类可以利用潮汐的规律进行捕鱼和晒盐,利用潮起潮落发展滩涂水产养殖,还可以利用潮汐发电。(思考:①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②潮汐对污染物排放有什么作用?)

会考真题 1.中国探月工程目标实现后,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观测到的地理事象是() A.五星红旗迎风飘扬B.大量环形山C.蔚蓝色的天空D.电闪雷鸣2.月球是人类探测宇宙和星际航行的第一站。按天体类型划分,月球属于() A.恒星B.行星C.卫星D.彗星 3.地球上见到月相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日、月、地三者() A.大小不同B.发光亮度不同 C.相对位置不同 D.平均密度不同 4.报刊所示日期这一天晚上出现的月相是() A.新月 B.满月 C.上弦月D.下弦月 5.“嫦娥一号”传回第一幅三维月面图像,图像显示月面布满了山,这种地形的成因是。 6.从月球表面的自然环境考虑,我国正在研制的“月球车”应具备的基本性能是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地球上的大气(附答案和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三) 地球上的大气 一、选择题 (2016·高考浙江卷)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1~2题。 1.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A.③至④B.④至⑤ C.⑥至⑦D.⑨至⑩ 2.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2014·高考山东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 3.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反气旋 C.冷锋D.暖锋 4.(2014·高考四川卷)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发射时,发射场及其周围地区可能处于() A.冷锋过境时B.暖锋过境时 C.低压控制下D.高压控制下

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图a中() A.①比②风速大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D.②比④气温高 6.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A.上午B.下午 C.傍晚D.夜间 (2017·广东七校联合体一模)下图为2015年2月8日8时(北京时间)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7~8题。 7.此时丙地的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8.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及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A.甲——反气旋、晴朗;乙——气旋、阴雨 B.甲——低压、阴雨;乙——高压、晴朗 C.甲——气旋、晴朗;乙——反气旋、阴雨 D.甲——高压、阴雨;乙——低压、晴朗 (2017·江西宜春二模)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条件,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读“2016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回答9~11题。

沪教版 高中地理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专题二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 (一)月球的概况 1、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小。 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81,引力是地球的1/6。引力小,无大气和液态水,只有两极有固态水。月球表面上大气压力较小。由于月球表面上没有大气,所以气温日较差大,太阳光笔直照射,无法传播声音,易受陨石撞击而留下环形山。 2、月球地貌 环形山密布是月球表面最明显的特征。最大的环形山是贝利环形山。 (二)月球的运动特征 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绕地球公,公转的周期为27.32日,称为恒星月。 恒星日指月球在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以恒星为参照点,月球中心由西向东连续两次通过某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叫做恒星月。)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即为月球公转的周期。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和方向是一致的,均为自西向东。所以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 二、月相 【内容要点】 识记 ◆主要月相的名称及对应的农历日期 ◆大潮和小潮出现的农历日期 理解 ◆月球表面环境的特征 ◆朝向地球的月面始终不变的原因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依次出现的规律 ◆日食与月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大潮、小潮出现时对应的月相

简单应用 ◆对某一次日食或月食现象进行解释与分析 综合应用 ◆用月相变化原理解析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月相的描述 ◆阐明潮汐对水资源、海岸地貌、生态、航运、养殖、发电、旅游等的影响 (一)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相 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即为月相。 2、月相成因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月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球是暗的。 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 阳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导致月球朝向地球并被照亮的部分的形状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视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而定。它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①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 ②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 (二)月相变化的规律 1、月相变化规律 (1)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背着阳光,我们看不到它,这是新月,俗称朔。新月发生在农历初一。 (2 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能被太阳照到一半,我们就能看到半边月亮,这是上弦月 (3)当月球转到太阳相对的另一边,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且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全部被太阳照亮,我们能看到整个月半球,这叫满月,俗称望。满月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

高中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专题练习和答案.doc

高中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专题练习和答案 一、选择题 (2016·山东济南高三期末考试)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 A.①强 B.②弱 C.③弱 D.④强 解析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因为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D对。诗人庆幸留下了干枯的荷叶,可以听到雨打荷叶的声音,与图示内容无关。①是太阳辐射,②是云层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对霜来的晚无影响,A、B、C 错。 答案D (2016·山东济宁3月一模)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的淡水湖。俄国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令人赏心悦目……”。下面甲图为贝加尔湖位置示意图,乙图为某年5月贝加尔湖遥感影像。读图完成2~4题。 甲 乙 2.贝加尔湖“湖水清澈、温柔碧绿”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水量大,自净能力强 B.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 C.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 D.湖泊周围人类活动少

3.贝加尔湖区与周边地区的气温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贝加尔湖与周边水域相比( ) A.结冰期早,化冰期早 B.结冰期早,化冰期晚 C.结冰期晚,化冰期早 D.结冰期晚,化冰期晚 4.贝加尔湖周围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约为-38℃,而冰层以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其原因是( ) A.湖底地壳运动活跃,释放大量热能 B.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C.冬季阳光透过冰层,形成“温室效应” D.夏季冰雪融水注入 解析第2题,“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会使湖水变绿,影响湖水清澈透明程度。第3题,贝加尔湖面积较大,热容量大,与周边(小块)水域相比,升温慢,降温慢,故其结冰期晚,化冰期也晚。第4题,冰层起到“玻璃温室”的作用,使得冰层以下的水温较高。 答案2.B3.D4.C (山东省潍坊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图1示意洞庭湖与岳阳市之间一天中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图2示意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图1所示时刻( )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更易形成降水 C.③处风力小于① D.④处盛行上升气流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长江口泥沙不断堆积,若干年后,崇明岛将和____________________岸相连。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有关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因长江水自西向东流,所以长江水对南岸的侵蚀力大于北岸,最终岛屿将与北岸相连。 答案:北 2.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思路解析: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现象;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黄赤交角存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四季和五带。 答案:A 3.二分二至日指什么时间?二至日与近日点、远日点是不是相同的日期? 思路解析: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初,到远日点的时间为7月初。所以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时间上很近,但不相同。 答案: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不同。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2010广东,11—13)图1-3-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2题。

图1-3-1 1.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思路解析:AB为夜弧,同一纬线上的ABCD夜长相等,为5小时,昼长相等,为19个小时,日出地方时为2时30分。 答案:B 2.若AB弧表示20XX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思路解析:新的一天从0时经线开始向东到日界线止,B点为0时,AB弧为3月1日,则BCD弧为3月2日,NA经线为日界线,NB经线为105°W,即西七区为0时,则东七区为3月2日的14时。 答案:C 读图1-3-2,完成3—4题。 图1-3–2 3.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以下两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能够根据图示判定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二分二至点的位置;(2)全球各地随太阳直

(完整版)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练习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①1个恒星日②1个太阳日③23小时56分4秒④24小时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地球自转速度来考虑,高纬度发射火箭的条件比低纬度更加有利B.中山站、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广州、武汉、北京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依次增大 D.上海、漠河、曾母暗沙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3.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4.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两极点外,其他各点都相同

B.1个太阳日,地球自转360度,用了23小时56分4秒 C.北纬40度自转的角速度,约为每分钟0.25度 D.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即自东向西 5.8月30日,某天文爱好者利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象观测,21点整牛郎星进入镜头。如保持天文望远镜不动,8月31日牛郎星再次进入镜头的时间是:() A、20时56分4秒 B、21时3分56秒 C、21时整 D、21时56分4秒我国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并于13日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据此完成6~7题。 6.“神舟”十号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快后慢 D.最快 7.在“神舟”十号发射时,下列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D.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8.每年的国庆节假日期间(10.1-10.7),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 ) A.逐渐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D.先减慢后加快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9~10题。 9.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D.丁—甲段 10.2014年1月31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D.丁点 11.下图①②③④四处中,与日历所示之日最接近的( )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云层的反射强烈 B 、大气的吸收强烈 C 、大气的散射强烈 D 、地面反射强烈 2、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 、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D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下列辐射的波长由长到短排列的一组是 A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 B 、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C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D 、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4、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海陆之 间的热力差异 B 、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C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D 、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 5、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面的 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B 、大气的运动即是风 C 、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D 、风向就是风的来向 6、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图1),A、B、C、D四处风向箭头画法正确的是( ) 7、有关大气运动的力的正确叙述是 A 、水平气 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 、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C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只减小风速,不影响风向 D 、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风向起主要 8、下图(图2)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 ( )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①>② 9、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之一是 A 、海陆热力性 质的差异 B 、台风与寒潮 C 、地转偏向力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0、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热带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11、亚洲大陆上高压产生的时空条件是 A 、冬季, 北美大陆 B 、7月,北大西洋 C 、夏季,北太平洋 D 、1月,亚欧大陆 12、副热带的大陆东岸,降水较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受 ( ) A 、夏季风的影响 B 、盛行西风的影响 C 、台风的影响 D 、信风的影响 13、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台风的 影响 B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C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图3),据此回答14-16题: 14、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与图序吻合的是 A 、温带海 图2 A B C D

--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运动》为例

基于核心知识分层原则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运动》为例 陈庆军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福建厦门 361021) 摘要:高中必修Ⅰ因为自然地理的理科属性和综合性,在知识构建、空间关系、逻辑过程、综合运用等方面对学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高初中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落差,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通过梳理教材和配套图册,依据课标、考纲和近年高考会考试题,理出核心知识,并根据其呈现形式、教学目标水平要求、相关学科配合程度、学生的熟悉程度、技巧层次等制定分层原则,相应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提供优化资源、和诸如如何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先行组织者等学习方法的辅助学习,课堂师生及时互动、主要由教师讲授等教学策略,落实“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努力达成爱学、会学、学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自然地理;核心知识分层原则;教学策略;自主学习 实施新课程以来,高中自然地理(必修一)从体系、结构、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新教育理念。但因高初中地理内容和教法学法的巨大现实落差、数理化生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严重滞后,或有迎合考试评价致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取舍失衡等诸多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叠加,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地理难度不亚于物理、数学,以致不少学生一开始就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并严重影响后续教学的正常开展。课堂教学方面,满堂灌、赶进度仍是普遍现象,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通过对教材的全面系统梳理,结合高初中课标和高中各阶段性目标如会考高考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高中各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客观实际,以及学生的层次差异和要求,对必修Ⅰ自然地理核心内容依据一定原则进行分层,通过教师引领下的课内外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联系数理化生等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乡土时事等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发挥地理图析功能,教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精简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凸显学科的现实意义、价值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师生减负提质。 一、核心知识的界定 本文所述的核心内容是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课标》)中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以及掌握上述知识所必需的相关知识。 本文所述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内涵为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其外在形式为历年会考、高考等试题涉及的具体考点。 二、核心知识的分层原则 1.根据涉及的关联内容的难度、多寡(即信息强度)分层 2.根据易混程度分层

地球的伙伴-月球教学案

地球的伙伴-月球教学案 一、月球 1.月地平均距离:38.44万千米 月球与地球比:半径 R=1/4;体积 V=1/49;质量 M=1/81;表面重力加速度 G=1/6 *无大气――无声;无天气现象;昼夜温差大(127℃~-183℃) 2.月貌: ①高原与平原(陆和海)――风暴洋、雨海、澄海、静海 ②环形山和月坑密布――正面>1km有33000个;成因――陨星撞击;火山 3.月球的运动 (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7.32日(恒星月) (2)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公转相同(同步自转) 二、月相 1、月相类型与出现日期 2、月亮升落时刻――新月:与日同升同落(6时升,18时落) 上弦月:日落月亮上中天(12时升,24时落) 满月:与日此升彼落(18时升,6时落) 下弦月:日出月亮上中天(0时升,12时落) 3、月亮的亮面朝向――农历上半月:亮面朝西(日落时看) 农历下半月:亮面朝东(日出时看) 4、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日(朔望月) 5、历法――农历规定:新月即朔,为农历初一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按农历的月日计算安排的。三、日食与月食 △在月球本影、伪本影、半影内分别看怎样的日食? 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月食原理 思考:1、月食都在什么月相时发生?日食呢? 2、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呢? 四、月球与潮汐现象 1、月、日引潮力 月球引潮力的概念:月球引力和地球绕地月系公共质心运动时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矢量和 引潮力的大小:(F=2Gmr/d3)太阳引潮力/月球引潮力=1/2.25(2700万/3903=1/2.25) 2、潮汐周期:12小时25分(半个太阴日) 3、涨落潮时刻:月亮中天高潮,每天延后50分钟 4、大潮和小潮:朔望大潮,弦月小潮 【例题】读部分月相变化图,填出下列内容: (1)A处的月相为_____上弦月____。 (2)B处月相出现的日期为农历___十五、十六___。 (3)大潮出现的月相是图中的____B___(A或B)处。 (4)A处月相,月亮大约在什么时候落下?__子夜0时_。 讨论:今天是农历初八,现在黄浦江正在涨潮还是落潮? 【例题】2004年2月5日元宵节,在英格兰西北部莫克姆湾海滩一些捡拾鸟蛤者突遇潮水快速上涨而被困海滩,造成21人死亡,失踪人数不详的重大事故。 1、根据潮汐涨落的规律,英格兰西北部莫克姆湾海滩当日午后的高潮应出现在当地时间…………………………………………………………………………………………( D ) A、18点 B、20点 C、22点 D、24点 2、莫克姆湾海滩当日的潮为大潮还是小潮……………………………………( A )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3《地球的自转》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认识和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宇宙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提高自己的地理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情境法、图解法、画图法,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不是正球型呢?古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总结讲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要辩证的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正确,但对于江西而言却是很不科学的。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便会知道问题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1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2、类比情境,剖析问题 【新课讲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的运动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公转的两种形式。现在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自转【板书】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地球自转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波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提问】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地轴就是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的有这么一根轴吗?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训练题(一) 一、选择题 1、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层的反射强烈 B、大气的吸收强烈 C、大气的散射强烈 D、地面反射强烈 2、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下列辐射的波长由长到短排列的一组是 A、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C、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D、大气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4、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B、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D、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 5、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B、大气的运动即是风 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D、风向就是风的来向 6、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图1),A、B、C、D四处风向箭头画法正确的是() 7、有关大气运动的力的正确叙述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C、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只减小风速,不影响风向 D、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风向起主要 8、下图(图2)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 图2 A B C D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①>② 9、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之一是 A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 、台风与寒潮 C 、地转偏向力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0、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热带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11、亚洲大陆上高压产生的时空条件是 A 、冬季,北美大陆 B 、7月,北大西洋 C 、夏季,北太平洋 D 、1月,亚欧大陆 12、副热带的大陆东岸,降水较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受 ( ) A 、夏季风的影响 B 、盛行西风的影响 C 、台风的影响 D 、信风的影响 13、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台风的影响 B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C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图3),据此回答 14-16题: 14、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与图序吻合的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C 、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15、以上气候因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6、乙图有可能是下列四个城市中的 A 、北京 B 、罗马 C 、纽约 D 、伦敦 图4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示意图,据此回答18-19题: 17、当地球绕日公转至图中④点与⑤点之间时,被亚洲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 甲 乙 丙 丁 图3

人教新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综合练习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读图2-1《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4题: 图2—1 1.电冰霜等制冷设备释放出氯氟烃而造成严重破坏的大气层是在 A.A层B.B层C.C层D.C层以上 2.经长期观察和研究,我国科学家发现我国上空大气层中有臭氧被严重破坏的地区是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华北平原D.内蒙古高原 3.在A层中,距地面3000米高度处气温高于何值时,空气垂直运动受阻A.–5°C B.–2°C C.0°C D.3°C 4.对收听广播起重要作用的大气层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空电离层D.臭氧层5.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叙述正确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折射和反射作用 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 6.图2-2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图2—2 7.大气热力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A.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均为短波辐射 B.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多 C.地面是整个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D.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越少 8.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地区间冷热不均B.海陆分布差异 C.空气的升降运动D.地转偏向力 9.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A.向东飘扬B.向西飘扬C.向南飘扬D.向北飘扬 10.季风环流的正确叙述是 A.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B.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是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 C.风向季节变化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 D.东亚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东南部 11.北半球有一气压系统,其气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 A.夏季一般出现在大陆内部 B.是一个低气压区 C.可能带来多雨天气 D.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高压脊 2002年春,上海市在进行取消统购粮后的城市新规划设计时,决定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大搞植树造林。读图2-3回答12-14小题: 图2—3 12.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在 A.农村B.近郊C.郊区D.市区 13.造林重点区对上海市的作用是 A.涵养水源B.保持水土 C.降低噪声D.净化空气 14.上海的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高,气压低

{高中试卷}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基础知识[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基础知识 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大气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航空最佳的飞行层 __________。平流层存在__________层,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 3.____________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吸收____________增温,同时又以 ____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太阳高度越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_________,被大气削弱得越______,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_________。这是太阳辐射由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递减的原因。 5.太阳辐射能穿过厚厚的大气,部分被大气____________或_________,大部分能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____________却是隔热层,把地面放出的热量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______________,又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这种作用被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 6.地面____________,近地面空气就会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少,形成_________,上空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地面__________,近地面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积聚,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__,上空空气流出,密度减少,形成 ____________。 7.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 对加热不均匀,造成高低纬度间的差异。由于 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8.把单位距离间的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流向的力,就叫做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_等压线。 9.大气运动有运动和运动之分,大气 的称为风。 10.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___。 11.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力、力与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

第二讲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三圈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2.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重要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与反气旋 B.冷锋与暖锋 C.气团与环流 D.西风带与信风带 3.影响近地而风速的力量是下列中的: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4.关于某地气压高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是高气压,地而也是高气压。 B.高空气压值比地而气压值可能髙也可能低 C.气压高低是高空与地面相比较而言的 D.咼空为咼气压,地而则为低气压。 5.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情况的叙 述,正确的是: A.夏季北移 B.冬季南移 月22 FI以后南移C. 12月22日以后南移 D. 6 B.热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D.动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6.副热带高压带是由: A.热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C.动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

7.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 A.右前方 B.右后方 C.左后方 D.左前方 8.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A.重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9.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木原因是: A.空气的上升或下沉 C.气压差异B.地转偏向力 D.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D.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10. 7月份亚洲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 A.亚速尔咼压 B.阿留川低压 C.夏威夷咼压 D.印度低压 11.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的原因是: A.水汽较多 B.尘埃较多 C.人口较多度较高 12.赤道地区降雨类型主要是: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温D.台 风雨 13.关于副热带少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流上升时,气温增高, 难以成云致雨。 B.气流下沉时,气温降低, 难以成云致雨。 C.气流下沉时,气温增高, 难以成云致雨。 D.气流由低纬吹来,气候炎热,难以成云致雨。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自转时 A. 赤道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比高纬地区快 B 地球上所有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 在地球南北两极只有角速度,而无线速度 2、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无论从哪里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都呈顺时针方向 ②自转和公转的都是自西向东 ③自转的方向始终不变④自转的方向随季节改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发射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线速度密切相关,据此分析,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 拜科努尔(460N) B 库鲁(50N) C 酒泉(460N) D 肯尼迪(280N) 4、同一条经线上 A. 自转线速度相同 B 地方时相同 C 日出时刻相同D自转角速度相同 5、地球自转一周为 A. 24小时 B 3600 C 360059′ D 一个太阳日 6、下列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A.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 “生物钟”现象 C 长江右岸较左岸冲刷显著 D 昼夜现象 7、当太阳直射在1200 E经线上,1210 E 的地方时是 A. 12时 B 12时4分 C 11时56分 D 12时15分 8、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路径叫 A. 黄道 B 赤道 C 公转轨道 D 黄道面 9、黄道面和地轴的夹角为 A. 黄赤交角 B 23026′ C 66034′ D 900 10、自北半球夏至到冬至,地球的公转速度 A.越来越快 B 越来越慢C先变慢再变快 D 先变快再变慢 二、双项选择题: 11、下列各纬线圈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一半的是 A. 热带与温带分界的纬线圈B温带与寒带分界的纬线圈 C 低纬度与中纬度分界的纬线圈 D 南北纬600纬线 12、同一条纬线上各地 A. 地方时相同B自转线速度相同 C 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D 气温相同 13、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形成的 B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C 随公转有规律地增大或减小 D 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相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