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在所有的生命存在中,人是一种超越其他生命,具有自我意识的特殊存在。人不断地在寻求着对于自我的超越,追求着自身价值的不断升华,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中,赋予无限的意义。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如果教育缺乏生命的气息,教育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教育必须回到生命本真,只有植根于生命的教育,才有存在的价值。

1 生命的意蕴

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生命,自然生命是生命尺度中最基本的存在。人的生命不只是肉体的固定组成、自然自在的顺序发展和本能冲动的任意释放,他还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并且能够对其做出自主的选择。这就使人的自然生命与环境形成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抗的特殊联系。只有保持二者间的动态平衡,生命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坚实基础。精神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意识性是人作为精神生命存在的根本特质,它使人扬弃了动物的本能,成为自在的存在。我们知道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是对于自身的物性、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

精神生命通过指导和提升人的肉体生命,将自然生命存在意义拓展并提升至理性、无限和永恒的层面。使人不再受到本能、欲望和环境的制约,探寻到生命的真谛。当然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并不是对立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生命发生的,是自然生命的结晶和升华。社会生命也是人生命的特殊属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提升了人生命的价值。忽视人生命的社会性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只是强调人精神生命的自由,就会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最终使每个人都不自由。人只有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权利和义务,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充实并引导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融通,是人生命的三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完满的生命。三者的协调发展,才是人生命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生命的真正发展。

2 教育与生命的关联

2.1教育中生命的根源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是人为的实践活动,充满价值色彩并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而存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个体的生命基础上的,且是为了人而存在。失去了生命基础,教育就会变得抽象,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内在统一。健康的身体和健

康的心灵为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为了教育的内在目的。叶澜教授曾这样来定义教育:“教育是直面人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习者的个体生命。教育要努力创造人的生命世界,促进人生命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关注学习者个体生命意义的不断提升,关注学习者个体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关注学习者生命光彩的不断展现。教育是唤起人生命意识、挖掘生命潜能力量的一种活动。人的生命是多重生命的统一体,是超生命的生命,人的生命发展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潜能的不断开发。教育是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无限潜能的技师,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只有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2教育是生命的需要

教育是生命的需要,教育是人成长乃至生存的一种形式。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超生命的统一。动物也有自然生命,但是动物的生命是特定化的,也就是说动物自身的生命特征适合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弗洛姆(erich fromm)说,人就本能而言,是自然界最软弱的,这种软弱是人类学家所称谓的“人的未特定化”。虽然人的这种未特定化,使人的生命伊始处在自然界中的不利地位,但是这种未特定化使人的生命具有可塑性,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为教育的出

现提出了必要性。人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避免未特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下去。人的生命与自然、社会、文化都紧密相连,人生存于自然、生命、文化所构建的关系网中。人肉体生命的发展成熟,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使人的生命完整。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只有教育才能让人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呼唤着教育,教育是人生命的需要。生命的成长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化是人生命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人作为精神存在离开了文化,就成不了人。狼孩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它将文化一代代的传递下去,使人不断地成长,天性得到释放。

教育与生命之间是一种彼此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命是人的深层次核心的存在,生命的成长,需要外界的介入和支持。教育就是为了人的成长发展所存在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生命的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始终。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富有价值和意义,教育的本身就在于生命的教育。

3 教育中生命的追寻

人只有一次生命,人的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意义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特征和最终的依据。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直面人生命的一种活动,是唤醒人生命意识的一

种活动。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生命资源,所以关怀生命是对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呼唤。教育促进、实现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教育应创设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

人是处在现实中、关系中的人,“生命存在于相互依赖之中,社会——历史的影响经由这一共享的关系网络表现出来。”[2]人一方面受到现实关系的制约,又在努力摆脱和超越这种关系的束缚,实现生命的自由。自由是生命的内在需求,人的发展必须是基于自由的发展而非束缚性的压抑,人的自由在不同的关系中得以实现,表现为人与外部世界的主体自由,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自由,与自身发展之间的个性自由。教育作为一种人作用于人的活动,它应体现出参与主体的自由。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是个性自由存在的前提,教育中如果缺乏自由,教育就会按照一种统一的模式塑造儿童,压抑与忽视生命的个性。教育是触及人灵魂深处的活动,而不只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要为个体生命提供促进其精神成长的可能空间,使个体的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的潜在力量得到发挥,使个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创造的动力,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3.2教育应帮助个体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不仅仅是情感,也不仅仅是面对某种对象的感觉,或者是自身身体变化的感觉,而是经历过生命的磨难、奋斗,在付出过

自身的努力和主动争取后的一种体验。这是一种生命成长的感觉,是对孤独、挫折感的战胜,是对迷茫和困惑的超越。在本体论意义上,认为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断的体验构成了人的永不停息的生命,它使人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和创造,是一种“内在于人的身体并改变人的身体存在形态的经验”。[3]生命活动是关涉人的心灵深层的精神活动,它只能通过对生命的真切体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才能实现。建立在生命价值基础上的教育要抵达人的心灵深处就必须从对外在事物的追求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追求,转向对生命意义的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当他们进入学校时,已带着完整的对自我、对世界认知的方式。教育从生命体验入手,可以激发他们既有的完整性认识。在学校教育中,生命体验以其时间的连续性使学生不断地将个体的发展纳入到体验的体系之中。

3.3教育应提升个体的生命的境界

人不能只追求活着,还必须追求意义,人的生活必须有意义来装扮。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拥有怎样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境界,他就拥有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在世界的意义中所反射出来是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能力和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坚持不懈的追求。教育是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的活动,它应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遵循个体生命发展的规律,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桦提

出人生有六个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从分类上有着差异,但他们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境界向道德的、宗教的境界攀升,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标识。所以说教育要通过引导人进行自我反思、与人沟通和交往,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教化与养育,促进人生命境界的提高。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是直面人生命的活动,教育本是生命的教育。教育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人的生命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的不断积淀、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教育这个微观层面上来讲,就是呼唤教育回到生命的本真,让教育彰显生命的光彩。教育要引导生命的发展方向;教育要为生命发展提供动力;教育要唤醒生命的意识,挖掘生命发展的潜能;教育要张扬生命的个性。[4]现实的教育对于生命原点的偏离,呼唤着教育对生命本真的回归。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需要教育植根在生命的土壤中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0:136.

[2](美)埃尔德著,田禾,马春华译.大萧条的孩子们[m].南京:译

林出版社,2002:430.

[3]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新华文摘,2001(7).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2-155.

魏书生教学思想学习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

DOC可编辑修改--------为你整理各种最新最全办公范文--------双击可以删除 爱心---用心---恒心魏书生教学思想学习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 魏书生教学思想学习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 当今的中国教育正在用越来越花哨的形式装扮着越来越贫弱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喧嚣,麻木的世态人情,浮躁的学术研究,狂猛的崇洋之风和乱刮的瞎指挥风,深刻的影响着人的思想认识、情感取向、价值定位,靠拍脑袋拍出来的创新真理、缺乏实践的书斋定律和邯郸学步的效颦理论,深刻地影响着舆论导向,甚至影响着中国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混乱的教育教学现状中,我们探寻魏书生的教学思想,不失为在喧嚣中寻找一份宁静的捷径,透过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更能擦亮寻求的眼光,穿透迷雾,还教育一份本真。 笔者有幸聆听过魏书生的公开课和演讲,虽然是管中窥豹,但魏先生的教学思想和思路依然让迷茫的我找到一条思考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让人清醒。我个人觉得魏书生的教学就是还教学和教育以本真,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强调“人”的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是人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是具有能动性的。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是 DOC可编辑修改--------为你整理各种最新最全办公范文--------双击可以删除 爱心---用心---恒心对人的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掘和素养的促成。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批判,而是建设。现时很多教师为了在学生前显示权威,对课文和社会动辄批判:这里不对,那里不行。除了显示自己的高深外,我看不能给学生以任何希望。“教育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魏先生以身体力行实践着这个基本目标。他教会学生什么是真爱。他说:“你爱事业,是为了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称得上是真爱。而只有爱到愿意自我牺牲的程度,才能够在事业上做出成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管是在普通的教师岗位,还是在教育局长的位置上,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上课,始终坚守在课堂中,把学生求真求善的心点燃。 二、强调“本”的教育 教学应该以“书本”和“大纲”这个本为出发点,而不

一场生命的回归作文

一场生命的回归作文 一个“消瘦憔悴,脖子上有很深的皱纹”的老人,一个连续84天出海而一无所获、 被旁人讥笑为失败者的老渔夫,一个得靠小男孩施舍救济的孤苦贫苦的打渔人,在第85 天他毅然坚定地扬起小帆船的桅杆,带着一如既往的勇气和信心驶入茫茫无际的大海去寻 找大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圣地亚哥在历尽三天三夜的殊死较量,终于制服了那条 “他简直不相信它竟有那么长”的马林鱼,在返程中却又接二连三地遭到鲨鱼的猛烈袭击,当老人终于抵达岸边时,马林鱼早已被啃噬一空,只剩下一副脊骨残骸…… 海明威以极其简单的故事脉络,为我们深刻地诠释了蕴育在人类历史中的永恒璀璨的 主题: “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这是一部充溢着古典英雄主义色彩的悲剧,一场关于生命的较量、最终胜利者的探讨。身体被毁坏侵蚀、被糟践蹂躏,但是人类强大的精神力量却永远没有“失败”的字眼,因 为在生命充满艰苦、拼搏、厮杀、困顿的长河中,人类的伟大就在于他从来不曾把这些当 做生命的终结——最终的胜利永远都属于自己,属于那个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场壮烈的热血 奋战。 而在这场英雄式的殊死较量中,海明威为我们展现的英雄形象却不是简简单单地勇往 如前、无所畏惧。“英雄要么风流快活,要么孤独寂寞。”在生命奔腾不息的奋斗历程中,总有一种情怀,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人生的皈依和慰藉——在每一个灿烂夺目的生命 背后,都有一场回归,从战斗号角吹响的那刻,便开始了魂牵梦萦的召唤。 一 在与马林鱼进行艰苦较量的时候,老人多次自言自语道“但愿男孩在这儿就好了”。 男孩每一次都跟随老人出海打鱼,但这一次例外,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场孤独者的 战斗。“如今我跟它给栓在一起了,从中午起就是如此。而且我和它都没有人来帮忙。” 老人很清醒:我,马林鱼,一场同是孤独者的战役,公正平衡。但生命的本能依然无时无 刻不在心底轻声地呼唤着他——但愿男孩在这儿就好了。但愿,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至少,我有一个帮手,一位朋友,或者,哪怕,只是一句慰人心藉的话语也好。 生命的本能让老人在每一次面对苦难折磨和举棋不定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地呼唤一直陪 伴在他身边的男孩,但慈爱的上帝却似乎从未给予海明威应有的宽容和怜悯:跟几乎所有 艺术家都会体验的“童年的孤独”所不同的是,他的孤独焦躁、敏感脆弱从儿童时开始, 直至吞枪自杀,从来都是他内心深处最黑暗痛楚的阴影。 海明威的母亲是位钢琴家,收入颇丰,同时也是独断专横得近乎变态的一家之主。父 亲是一名诊所大夫,对肉体的疼痛是麻木迟钝的。从小母亲就喜欢把海明威和他的姐姐打 扮成一对双胞胎,或是兄弟,或是姐妹。后来的两张照片人们看到,身着女装、坐在母亲

回归教育的本真

回归教育的本真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有感知道吴非老师,是从他写的《不跪着教书》开始的,里面的教育思想很是令人震撼!本次拜读《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是吴非老师因为眼疾告别讲台的作品,真实、坦诚,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眷恋——更令人获益匪浅。 一个个跳动在教育一线的鲜活事例,面对这些似曾相识的事情,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应该如何教育,应该抱有一颗怎样的心,吴非老师讲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非常贴近我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读着我竟有和吴老师促膝交谈般地亲切。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太多的文章给了我太多的启示,但我感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字——真。 一、待人处世要真,真情待学生。 从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做个有胸襟的教师》等文中,吴老师以一个老教育者的身份教导我们要把自己的爱,自己的悲伤和失望,甚至自己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因为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对待同事的公开课,把心态摆正,抱着学习的态度,而不是吹毛求疵,评课时找出一大堆课上的不足,好显示自己的高超。读着《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我看

了脸红,“榨出我皮袍下的小”,因为现在评课,好像都需要挖空心思来挑出别人课中的毛病才可以,才算是你认真对待了。其实要像吴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是来欣赏的,来学会为别人鼓掌。在课堂上要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上要用深入显出的语言来学生沟通、对话,不要故作高深;要敢说真话,要勇于承认《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读到这里,我为吴老师的真再次鼓掌!因为他直接颠覆了有的教育专家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吴老师认为那是对老师的苛求。老师也是人,不是神,有些学生确实不是教师在学校就能教好的,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努力!吴老师就用一个案例坦言他就失败过,没有教育好一些如家长很会“潜规则”类型的学生;读着《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一文,我热泪盈眶,为吴老师对学生真挚的情感所打动。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两部电影——一部电影是《危险游戏》。这是个教育挽救心灵的故事。露安,从海军陆战队退役的青年教师,怀着一个教育理想,来到高中教书。不料,她教的是一群桀骜不驯的放牛班学生。当她遇到这班“无药可救”的学生时,她无奈的叹息。但是,这位初为人师的率性女人,却不按常理出牌,倔强的用自己的爱,感化了这班原本处在社会边缘、丧失对未来信心的人,孩子们信任她,依赖她,把她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感动之余,让我想起另一部着名的师生情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我对《放牛班的春天》有更深的情感,因为唯美的画面、真挚的感情,和纯美如天簌般音乐。两部影片中,教育者面对的,都是一群被定性的坏孩子,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觉得外部世界鄙视、甚至在仇恨他们。而

回归生命的原点

回归生命的原点 有人说“落叶归根”,枯叶总会拥抱故土,有人说有归属,才能走的更远,只有学会归依,方能一路向前。是的,回归原点是你我终要踏上的旅途。不是故地重游,而是让心在生命中发芽,收获一份本真。清风抚面,夹着些许泥土的芬芳。远远的角落,我看见的是一树落花。洁白娇嫩,如刚绽放完全生命似的,不禁意,被风带走。忽然,想起她,一位如莲女子,总是会绽放于枝头,伫守生命的原点。 一袭素纱长裙在风中飘扬。那舞动的裙边将它朦胧的美送给淡雅如莲的她。她只是静生在香山别墅,笑看一段红尘。徐志摩为她倾尽生命,梁思成为她默默相守,金岳霖为她孤独一世。她仿佛时刻是人们心中的热点,是不能逃出视线的美,是无法脱离关注的“女神”。但她,不愿沦落于繁杂的尘世,甘愿做那江南的白莲,傲然独立,一身淡然,执着于她的事业。她在红尘中寻觅本真的自我,时时觉醒生命的意义,找回生命的原点。她的回归,让她成为人们心中无可灈洗的记忆,一个传奇的如莲女子。 溶溶风,淡淡月。谁说女子才有一份细腻的情思,一心追寻生命的原点?陶渊明世有闲居田园,拥抱质朴的愿望。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道出他的内心不尽的欢喜。是的,人的一生需要学习,需要追求功名。所以他才会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怅然慨叹。但他不甘,他毅然脱去一身官服,拾起那锄头,在日落时低吟“但使愿无违”,杂草丛生,刮伤了他的皮肤,烈日炎炎,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他口干舌燥。可是,就算拖着一双涉千山,渡万水的草鞋,他依然能笑对人生,无悔初衷。因为,他乐于山水间,甘愿回归那朴素质雅的生命原点。煮茗听风,陶渊明成为人们心中高洁的白菊,绽放于南山。没有永远的静谧,没有永恒的喧嚣,只有一份淡然闲适的心境和回归生命的本真,这不正是当今城市所缺少的吗? 灯红酒绿之中,你是否还会想起一片清风曾带来的暖意?在红尘浮华中,你是否还有耐心聆听枝头鸟儿的啼鸣?你,是否还有一份追寻生命原点的执着于愿望呢? 绿叶有对根的情意,人亦当有对生命深处的柔情与眷恋。只有回归生命的原点,让心灵经历一次次的苏醒,才能把人生酿成光阴中醇厚的美酒。 上一页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

回归本真

回归本真 导读: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核心的首席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课的精彩与否是由于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 一、对文本支离破碎的解读。 抓住一个部分在解读,以偏盖全。 二、浮光掠影的解读(蜻蜓点水的解读) 一层是字面义,一层字中义,一层是字外义。思维缺乏针对性。广度有了,没深度。 三、脱离文本的解读。 为了整合资源,大量的资源引入课堂,阅读课不是阅读课,像不大拼盘。 四、对文本的曲解和误读。 自已对文本的曲解与误读,强加于文本和学生。 如何解读文本。 一、文本上来说,诗词教学抓“诗眼”。 教《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一词时,一般人都抓了“绿”字,而我抓了“还”字。想回家。解读文本要通过字词来表现。“一”、“只”,“靠家近”,“应该还”。第三句再解决“又”,诗人离家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离家久”,“更该还”,第四句“思家切”,“不得还”。抓住诗眼,就抓住了核心。 《观书有感》的诗眼是“清”。《清平乐村居》的诗眼“醉”,

“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几个方面:陶醉于夫妻间的恩爱、白头偕老;醉的是子女满堂,传统的是多子多福;醉在大儿子是健壮的劳动力,两个儿子都很勤劳;醉在“小儿的天真活泼”,老来得子,怎么不喜出望外呢?他们只有四五十岁。 二、小说的解读,抓人物来解读。 小说中几个环节,对人物的解读是核心。从故事的情节上说,《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是文章的突显出来的呢?对林冲的描写先抑后扬,林冲一让再让,很窝囊,突然一棒挑翻在地。而洪教头是先扬后抑。他是怎么走的?灰着脸、红着脸、一瘸一拐地走了。对人物解读,这是一个()的林冲?谦虚的、忍让的、智慧的。有武德,武林高手、点到为止。洪教头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散文的解读,研读散文的一种情路。 一般说是思路,但要把握它的情感思路。《黄河的主人》进行研读时,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惊,远景是黄河,中景是羊皮筏子,(由远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第三个层次,近景,是乘客,谈笑风生、从容。特写镜头,打在艄公上,对艄公的情感是敬仰与赞叹。写黄河反衬艄公的不易、写羊皮筏子是表现艄公的不易、写乘客是反映艄公的技术。学生解读得深刻,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第一课时中,我抓住了“啊”进行多元解读,读出其惊讶。“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怎么读,如何让学生读进去。没有理解的读就叫死读。“学而不思而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借

让教育回归本真

让教育回归本真 让教育回归本真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 今天本报推出的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的报道,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学生考试分数、学校升学率,衡量教师与学生仅有分数这把标尺,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心态浮躁、过分追逐功利化教育和过分强调分数的环境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把培养人、造就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在于育人,其本源意义应该是激发人的真善美。北京十一学校教改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这是该校教改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改革呈显出一派生机的关键。 启示之二,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 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变。教育上,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重视教学常规,尊重教学规律,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向成才。 启示之三,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十一学校提出,新时期学校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是: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从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入手,给学生多样选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目标是一切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路标。你要知道你现在在哪,要知道到哪里去,然后自己决定路线。这就是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北京十一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改的一面旗帜,也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该校以坚持不懈而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本色,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其本源、规律上来。这正是其重大的典型意义所在。

回归生命的原点

回归生命的原点 回归生命的原点台湾作家蒋勋在《美是回来做自己》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回到生命的原点,才能看到美。 美最大的敌人是忙,忙其实是心灵死亡,对周遭没有感觉的意思。 我们说忙里偷闲,闲按照繁体字的写法,就是在家门口忽然看到月亮。 周遭所有最微小的,看起来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是我们最大的拯救。 我不觉得,今天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讲任何大道理对人生有什么拯救,我们能做的是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小事,一点点像女娲补天一样,把我们的荒凉感弥补起来。 我在《点燃一炷檀香》里说:人生需要的不只是奔跑,不只是站在起跑线上,等着栽判发令枪的竞跑,更多的则是坐在藤椅上嗅着檀香的思考。 人生需要的不只是劳作,不只是人生场上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更多的则是需要一种坐在藤椅上嗅着檀香的思想。 慢慢的梳理自己的人生我在《人生真的很累》中写道:人生真的很累。 很想坐在低头抽上一支烟,看看夕阳和晚霞很想坐在河边泡泡脚,任小鱼轻轻的吻你的脚丫很想坐在办公桌前,品上一盅茶,轻轻啜一口,把哨音拉的长长的。 很想抽个时间回家看看,坐在母亲的面前听她唠叨,可以母亲早已作古。 很想捧上一本诗集,在月光下,读《乡愁》。 总而言之,生命的原点应该是平淡和清闲生命源于平淡和宁静。 生命的诞生是宇宙间最伟大的杰作,而人类生命诞生则是杰作中的杰作。 人类的生命来源于美丽故事来源于真挚的情感,人类生命诞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诞生的过程,大自然中再也找不到第二种可以复制的生命和思想。 人类的生命更多的要感恩于父母,感恩于他们伟大的创造和这个创造过程中对于生命的敬重和热爱。 这个生命的诞生是平静的,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璀璨浪花。 这个生命的起点是站在海平面上的。 当它凸出海平面的那一刻起,生命注定就要迎接东海日出的灿烂和大海波涛考验。 我们每个人不可预见自己生命的长短也不可能预见我们凸出海平面后何时再回归海平面我们的生命要经过很多磨练春夏秋冬,苦难、快乐,幸福、灾难,颠簸、黑暗只要凸出海平面,就注定要经过磨难。 生命的诞生很美丽也很无奈生命家族的选择很无助也很无奈一个生命诞生的时候,喝彩的是父母一个生命离开的时候,悲哀的是亲人我们每个人无法为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让生命归于一种平淡这世界太烦嚣了于是生命就很累很忙忙里偷闲就成了生命的奢侈。 回归生命的原点,就是回到诞生生命的那个海平面静静的随着波涛荡漾静静的随着大海呼吸静静的享受着日出日落静静的欣赏着月圆月缺回归生命的原点,就是回归于一种原始的恬淡童言无忌童叟无欺友善本真回归生命的原点,就是回归于一种真诚像一张白纸像一杯白水像一树春天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像浓郁的不能再浓郁的没有丝毫瑕疵的绿叶像北国的雪,南国的雨。 回归生命的原点,追求的是一种静态的美生命很累为情所困为情所累为碌碌无为所束缚为殚精竭虑所疲惫要给生命以自由以空闲以潇洒以自如像野外的草,随风而长像野外的花,随季节而绽放生命很忙生命很苦生命很寂寞生命很无奈孟子对于生命的解读很有典型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回归之路回归教育本真之路

回归之路回归教育本真之路 韩国自1945年建国至今,历经7次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方面,主要围绕实现公平教育、加强人性与道德教育、探索自主自律的教育、加强创新教育等内容展开。韩国教育改革伴随其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展开。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物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往往会导致教育本质失真、人才培养观扭曲乃至各种社会负效应迭出,韩国教育改革在坚守教育本真与追逐教育功利之间,演绎出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解读其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对当今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遵循规律,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大有裨益。 “平准化教育”推行的曲折之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学生升学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各类社会补习班遍地开花等基础教育领域的弊病迅速滋长蔓延。针对此,韩国政府在1968年、1974年相继取消初、高中入学考试录取制度,并从1974年开始推行“平准化教育”改革,以消除学校间、区域间教育的差异,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中等教育制度。该项改革的宗旨是使“公共教育正常化,减少民众教育费支出”,使“教育让大多数人满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教育统一化,强调“整齐划一性”,每个阶段的所有学生使用统一的教科书:取消公、私立学校之分;取消初、高中入学

考试,废除重点学校、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高中通过推荐、书面材料、区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学生。 “教育平准化”政策推行几十年来,韩国各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拥护方认为,该政策对防止基于教育不平等导致的社会两极分化有积极的作用,符合“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儒教伦理。批评方则认为,“教育平准化”政策剥夺了学生“选择教育”的权利,人为拉平了学生天赋的优劣差距,是用“标准化教育扼杀学生个性化”,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教育竞争力下滑。 事实上,在具体教育改革实践中,韩国政府也曾摇摆在“平均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如xx——xx年卢武铉执政期间。就坚决反对所谓精英教育,他甚至主张大学也要“平均化”。而在xx年李明博执政以来,则主张大胆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议从平均化的教育体系转变为“自主、竞争、效率优先”的教育体系,以达成“培养符合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政府摇摆在“平准化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民间对此也一直议论不断,不管怎样。人们总是对“精英教育”“一往情深”,韩国的私塾教育和社会补习热经久不衰就是一个典型的反映。在“平准化教育”体系下,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个性化、多元化、自主性的英才教育,包括增加课外辅导的“私教育”。由此,“平准化教育”无意问成为助长学生、家长自主选择、竞争各类精英教育的隐形推手。有关调查显示,

听回归本真专注教育事业心得体会

听回归本真专注教育事业心得体会 神河中学刘荣幸 2013.8.27日上午,我听了向三进校长所做的《回归本真专注我们的教育事业》的专题培训,在讲话中说到,教师成长与职业幸福的关系,让我认识到,幸福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一种体验,教师的幸福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当学生在难题面前时的豁然开朗,当学生精神的意气风发时,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时,教师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表征。 从向校长的讲话让我体会到幸福人生的四个有:第一、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能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成长。第二、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爱岗敬业。第三、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怎样使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温馨的家?怎样融入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团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我们的同事,更多的关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第四、家庭有积蓄。经济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富贵吉祥,首先是“富”然后才是“贵”。当我们在经济上富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大气,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不会过分地在乎那些名和利。 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学生的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是教师的幸福,教师节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是教师的幸福,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电话是教师的幸福……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如何才能成为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教师呢?陶行知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发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师教育能力的强,而且还是教师个人整体素质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能带给人幸福感。 因此,对一个教师来说,专业成长受益最大的人是他自己,其次才是他的亲人、他的学生、他的同事和学校,最后才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马克思说,“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人的发展其本身都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使命,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一定会深切地关注自我的成长。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6709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Education experience: let education return to the original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山东大学徐显明校长在济南的一次演讲中说得好:“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从行为养成的道德要求出发,严禁我们的幼儿园去教孩子学写字,去教孩子学算术,去教孩子学英语,而应从自己提书包、帮同学做事、向长辈行鞠躬礼开始,从小学会如何尊敬长辈,如何跟同伴打交道,如何料理自己的事务。”可是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象是许多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和财源,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拔苗助长,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文化课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完全是不懂教育规律谋私利造成的社会教育乱象。这是“残忍”的教育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教育工作者丧失了自身的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更是教育犯罪的行为。因此,中国的教育士改革与发展必须要以特有的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一个政府一个部门系统如果在前行途中,因为路走得远了、走得久了,而忘了出发的原点,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好心办坏事,就会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现实中,很多政策的出台、工作的启动,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变了形、走了样,滋生了无数脱离实际的“下有对策”。所以,当我们的工作遇到矛盾、困难的时候,内心感到苦恼、困惑的时候,对未来迷惘、无措的

幼儿园去“小学化”系列主题活动总结:回归教育本真 还孩子快乐童年

幼儿园去“小学化”系列主题活动总结:回归教育本真还 孩子快乐童年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基教厅涵(2018)57号)及省、市、县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要求。我园根据通知要求,积极、认真的做了一系列去“小学化”专项主题活动——回归教育本真还孩子快乐童年。 我园积极传达落实教育部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文件精神,召开了全体教职工杜绝“小学化”倾向专题会议。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政策法规及相关文件,引导教职工提升教育观念,掌握科学和先进的教育方法,老师们以笔记的方式进行记录学习,进一步明确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接下来以各个班级为单位开展了自查活动,自查内容包括:幼儿的学习材料是否规范,环境创设是否符合要求,以及老师的教材、教具,幼儿的学具是否违反规定,并书写了去“小学化”自查报告。各班级的班主任签署了去“小学化”的责任书。之后,幼儿园领导进班级进行统一检查,细致的排查了各个班级是否有小学化教学相关的内容,规范了教学环境,给幼儿创设一个舒适温馨的教育环境。 去“小学化”教学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更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我园通过家园栏、公众号宣传的方式,向家长开展去“小

学化”危害性的宣传。组织开展了家长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以“提高幼儿学习品质,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培训为主题,通过讲解、讨论、互动等培训方式,分别对幼儿的学习品质的衡量以及与“小学化”教育的危害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家长们理解了正确进行幼小科学衔接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帮助家长树立了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明确了“小学化”教育的危害性。此次培训对我园提高科学保教水平,对促进全园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去“小学化”主题活动,使全园教职工和家长朋友们共同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小学化教育的危害,净化了幼儿园教学环境。我园会坚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教师们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杜绝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尊重和理解幼儿特有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科学施教,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的文章,感觉写的不错,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小编觉得,关于儿童的一切必须回到原点上来。至于何为教育原点是什么,不太好说,那么下面带来一篇文章帮助你理解。 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徐显明校长在济南的一次演讲中说得好:“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从行为养成的道德要求出发,严禁我们的幼儿园去教孩子学写字,去教孩子学算术,去教孩子学,而应从自己提书包、帮同学做事、向长辈行鞠躬礼开始,从小学会如何尊敬长辈,如何跟同伴打交道,如何料理自己的事务。”可是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象是许多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和财源,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拔苗助长,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文化课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完全是不懂教育规律谋私利造成的社会教育乱象。这是“残忍”的教育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教育工作者丧失了自身的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更是教育犯罪的行为。因此,中国的教育士改革与发展必须要以特有的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一个政府一个部门系统如果在前行途中,因为路走得远

了、走得久了,范文写作而忘了出发的原点,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好心办坏事,就会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现实中,很多的出台、工作的启动,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变了形、走了样,滋生了无数脱离实际的“下有对策”。所以,当我们的工作遇到矛盾、困难的时候,内心感到苦恼、困惑的时候,对未来迷惘、无措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回到原点,问一问自己当初出发。道路的起点、江河的源头,婴儿的降生、种子的发芽,工程的奠基、项目的启动,求学、入职的第一天,这些都是纯粹质朴、孕育希望、饱含力量的原点。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这个“原点”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群众的感情,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忘记这个“原点”,始终用这个“原点”来校正观念、行动和方向,我们才能继续的辉煌,教育同样如此,让中国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写作,教您怎样写范文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下午上专业课:、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

回归生命的原点-高三作文

回归生命的原点-高三作文 风也飘飘,雨也潇潇,流年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题记 就像时间一刻也停不住总在往前走一样,流年也无时无刻不在推着我们向前走着,步履匆匆,可脚步却是越来越重,这时不妨回头看看,回归生命的原点。 原点并不等同于起点,它是生命最初的状态,它是你最初坚持的梦想,最初想要的人生。只不过在你追寻他的路途中渐渐迷失了自己,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回归生命的原点。 有人说: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碰到过许许多多装睡的人,有谁曾将他们唤醒过呢?是因为他们感到疲惫了吗?不,绝对不是。他们装睡是因为他们累了,心灵累了。他们不想再与这浮华的世界有任何的牵扯,他们不愿再与别人交流,于是他们装睡,只愿是那颗心真真正正地沉睡下来,任凭耳边锣鼓喧天,也不原再多看一眼。 朋友啊,当你无视窗外风光无限只等沉沉“睡”去时,你不妨回归生命的原点,去探索探索你内心无限迷茫的世界。回归生命的原点,去感受那“鱼翔浅底”的空灵,去体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真谛,感受你最真的心,最初的脚步。 离家的行囊总是越来越重,人们往往提上了最简单的行李,却带来了最重的梦想。流年一年一年轮回着,推换了江河岁月,也推盲了

我们进取的心。这时不如回归生命的原点,重新审视走过的路,我相信心灵的尘埃一定会慢慢落下,让你看清前方的路。 回归生命的原点,几千年来文人墨客也尽如此,在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之后,青莲居士毅然回归生命的原点,他不愿他“沉睡”的心灵继续下去,他离开了那万般昏暗的官场,回到了他潇洒无拘的生命原点。纵使粗衣饭也阻挡不了陶潜回归自然的决心,阻挡不了他让生命回归原点的坚持,其实,回归生命的原点就是做自己! 即使风雨将心灵千吹万打,流年将岁月不停变更,装睡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我们也应卸下心灵的伪装,回归生命的原点,去实现生命最有意义的价值!

回归幼儿教育本真

回归幼儿教育本真 摘要: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实质性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对于适龄入学的儿童不管是在学校的选择上还是学校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都普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注意。很多家长对于孩子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也给了很多的幼儿园巨大的压力。他们根据家长的需求不断改变教学计划,让幼儿的学习最大程度地满足家长的需求。但我们不难发现,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当今的社会越来越严重,当家长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的巨大进步时固然很高兴,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应该循序渐进地学习的道理。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让当今的幼儿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改革也充满了阻力,本文将根据当今幼儿教育的现状,对如何让幼儿教育回归本真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本真学龄前教育小学化 一、幼儿教育的现状 从当今的幼儿教育现状中,我们不难发现,学龄前教育小学化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抢夺生源,过多开课 当今的幼儿教育由于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有很多的私立学校,而且幼儿园的竞争压力较大,所以出现了争

夺生源的现象。而受生源压力的影响,各个幼儿园都开展了所谓的特色学科,让家长一看便感觉到耳目一新,十分的有用,从而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该幼儿园学习。但是由于幼儿园的水平不一,对一门课程的开设并没有科学根据,很多时候都是仅根据家长的需求便随意开设,而幼儿究竟能否接受,是否愿意学习就无从知晓了。所以,现在的孩子大多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并不是那么认真。这样教师会责怪孩子掌握能力差,或者精力不集中,而不从自身来寻找原因,思考这样的课程是否适合学生,有没有超过学生的接受范围,让学生产生压力,所以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幼儿童年的一种变相摧残。 (二)私设学校,良莠不齐 幼儿教育在人一生的作用及其重要,很多家长为了选择一个好的幼儿园,不惜花高价钱,请好的教师为孩子进行专门的辅导。但有的家长对于这方面不甚了解,认为幼儿只要能接受超前的教育,不管是在哪个幼儿园都可以,这样的思想就导致了社会上各类幼儿园层出不穷,而幼儿园的开设受的管制较少,所以也造成了当今幼儿园良莠不齐的现状。很多的幼儿园仅仅是在形式上打造成贵族幼儿园,而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以及日常餐饮住宿的安排上都十分不专业,而正是由于这种不专业的幼儿园,让幼儿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他们一再的追求教育超前,让幼儿能尽早接受更多的学

教育教学要回归本真

教育教学要回归本真 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易以思,回归本真 “和易以思出自《学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学就是要追求简单和谐的境界”。 易知易行,即“尊重规律、尊重计划,立足常规、立足特色,遇事三思、整合为佳,敢于放弃、舍即是得”。认识教育规律,是“知”;遵循规律办事,是“行”。教育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们要努力把教育的基本问题搞清楚: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教育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复杂化,而应易知易行,简简单单、真真切切、踏踏实实,把握住教育的真谛。 要和而不同,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守正出新、成己成人,包容尊重、选贤与能,”。“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容“不同”,才能达到“和”的境界。教学实践中,“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承认、包容、尊重差异,以达融合共存,进而共荣。 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是人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是具有能动性的。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是对人的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掘和素养的促成。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批判,而是建设。现时很多教师为了在学生前显示权威,对课文和社会动辄批判:这里不对,那里不行。除了显示自己的高深外,我看不能给学生以任何希望。教育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教学应该以“书本”和“大纲”这个本为出发点,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这个材料,哪个资料。当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让很多老师查资料行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一个弊病:教师从网上下载过多资料和材料,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有时甚至到了忘记课本的程度。一堂课学生能学懂课本知识就是成功。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去引导学生求知更广阔的领

回归教育的本真讲课教案

回归教育的本真

回归教育的本真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有感 知道吴非老师,是从他写的《不跪着教书》开始的,里面的教育思想很是令人震撼!本次拜读《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是吴非老师因为眼疾告别讲台的作品,真实、坦诚,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眷恋——更令人获益匪浅。 一个个跳动在教育一线的鲜活事例,面对这些似曾相识的事情,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应该如何教育,应该抱有一颗怎样的心,吴非老师讲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非常贴近我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读着我竟有和吴老师促膝交谈般地亲切。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太多的文章给了我太多的启示,但我感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字——真。 一、待人处世要真,真情待学生。 从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做个有胸襟的教师》等文中,吴老师以一个老教育者的身份教导我们要把自己的爱,自己的悲伤和失望,甚至自己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因为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对待同事的公开课,把心态摆正,抱着学习的态度,而不是吹毛求疵,评课时找出一大堆课上的不足,好显示自己的高超。读着《我是来欣赏同行

的》,我看了脸红,“榨出我皮袍下的小”,因为现在评课,好像都需要挖空心思来挑出别人课中的毛病才可以,才算是你认真对待了。其实要像吴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是来欣赏的,来学会为别人鼓掌。在课堂上要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上要用深入显出的语言来学生沟通、对话,不要故作高深;要敢说真话,要勇于承认《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读到这里,我为吴老师的真再次鼓掌!因为他直接颠覆了有的教育专家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吴老师认为那是对老师的苛求。老师也是人,不是神,有些学生确实不是教师在学校就能教好的,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努力!吴老师就用一个案例坦言他就失败过,没有教育好一些如家长很会“潜规则”类型的学生;读着《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一文,我热泪盈眶,为吴老师对学生真挚的情感所打动。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两部电影——一部电影是《危险游戏》。这是个教育挽救心灵的故事。露安,从海军陆战队退役的青年教师,怀着一个教育理想,来到高中教书。不料,她教的是一群桀骜不驯的放牛班学生。当她遇到这班“无药可救”的学生时,她无奈的叹息。但是,这位初为人师的率性女人,却不按常理出牌,倔强的用自己的爱,感化了这班原本处在社会边缘、丧失对未来信心的人,孩子们信任她,依赖她,把她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感动之余,让我想起另一部著名的师生情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我对《放牛班的春天》有更深的情感,因为唯美的画面、真挚的感情,和纯美如天簌般音乐。两部影片中,教育者面对的,都是一群被定性的坏孩子,他们

尼采回归生命本质

尼采权利意志和永恒轮回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 张连红2009070103 09级哲学班【内容摘要】尼采主张强力意志、永恒轮回,强力意志便是尼采所讲统治的表现,人正是因为承受着生命的所有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才会不断增强自己的强力伟力,才会不断实现螺旋式的上升进步,逐渐克服自己,成为超人,而不是躲在传统的道和价值中自我保存。 【关键词】道德超人重估价值政治永恒轮回强力意志 【正文】 一、宗教、哲学、政治 “宗教是一个附加的手段,可以克服反抗,能够进行统治——作为一个纽带,把统治者和民众共同联合起来”①尼采曾经大喊上帝死了,主张强力意志、超人哲学。事实上尼采的哲学和宗教始终没有分离,他研究未来哲学从中创建出一个未来的宗教,我们从中不难窥见尼采哲学与政治的相关性,不难发现其哲学思想的政治抱负。尼采反基督教是没错的,可是他不反基督,在尼采早年就曾经说过他尊重基督,认为他代表着“对精神、自由、对所有怨恨情感的超越”只是后来的基督教违背了这种精神。真正的基督徒只有一个,就是已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所以认为尼采反对宗教是错误的,尼采反对的是基督教。宗教是一种进行统治的手段。这就是尼采政治宗教相一致的“大政治”。 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许多哲学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许多搞学术研究的老师都极力反对让哲学沾上政治的荤腥,使得纯粹的学术研究带有功利性,并且很多人认为哲学思想的多元化和政治思想的一元化似乎有不相容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政治手段应该尽可能少的限制哲学,然而哲学的思想却不能不关注政治,因为哲学和政治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人。尼采经常提到的“保持距离”便是指哲学与俗世的政治之间要保持距离,只有这样哲学才能保证其独立性,不会使哲学陷入政治的漩涡最终一事无成。 用尼采的思想来解释政治和哲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两者的关系那就是尼采一直谈的意志与理性。哲学一向以“爱智慧”行走于世,而在尼采那里智慧来自于人,最终还是人的意志的表现,意志与理性的界限逐渐模糊。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与统一的观点解释一下可以说智慧与意志二者对立统一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