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案例解析:战后德国为何重视通货膨胀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九章案例解析:战后德国为何重视通货膨胀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九章案例解析:战后德国为何重视通货膨胀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九章案例解析:战后德国为何重视通货膨胀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九章案例解析:

战后历届德国政府为何特别重视通货稳定

20世纪2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结束后的一段期间,德国人民曾两次遭受恶性通货膨胀的浩劫,对通货膨胀问题极其敏感。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每年超过百分之百的速度上升。它通常是经济失控的象征。由于价格的飞速上涨,在恶性通货膨胀中损失最惨重的是贫民,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支出要花掉他们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恶性通货膨胀同样会损害依靠养老金等固定收入生活的人群。如果不投资于可以随物价上涨的某种商品的话,他们的银行存款将很快变得不值钱了。

1918年,1美元可兑换4马克,而到1923年11月份,1美元可兑换4.2万亿马克。1922年,德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 200%。1923年2月,半公斤黄油卖3 400马克,而到11月份已经涨到2 800亿马克了。1923年,每天工厂老板都必须在早晨上班时发放当天工资,让工人赶紧去购物,然后再上班,如果到下午下班再去购物的话,当天的工资就贬值一半。当时,德国人上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必须用小推车推着钱。当时,发生了一件在今天看来是笑话但完全真实的事情:有人用小推车装满了钱去商店购物,到了商店挑选食品时,小推车被小偷盯上了。小偷趁其不注意,把车上的钱都扣翻在地上,推起车飞奔而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战败了,马克几乎一文不值。在美军占领下的西部地区,美国产的香烟成了一般等价物,你给我多少香烟,我给你多少面包和牛奶。

因此,战后历届德国政府都把通货的稳定视为德国的公民权之一及其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通货稳定是社会市场经济

健康运行的前提,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德国人民迫切希望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意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