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本课堂

学本课堂

学本课堂
学本课堂

学本教育是由广西桂平市南木镇中心小学陈庆创立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是一种立足于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并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和谐发展为归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

一、学本教育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1、学本教育的概念

所谓“学本教育”,是指立足于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并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和谐发展为归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

2、学本教育的内涵

(1)以学生为本(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相呼应)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主流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发端于上世纪中叶的美国。50多年来,形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这期间涌现的终身教育、合作教育、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思想无不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国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本次课改确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这涉及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教育问题,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根本分歧在于:教育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为本(与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相呼应)

所谓“主体性学习”,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度充分突现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所谓“学习主体性”,是指学习主体即学习者在与客体的积极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等主体特性。

四川省大竹县实验小学李青春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主要媒体,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序的、主动的学生学习活动。主体性学习学习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及内在需要为基础,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强调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以多种感官参与,亲身体验,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学、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学习活动。——这对我们深入认识主体性学习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究其实质,就是要转变陈旧的、被动的、灌输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与科学发展观、教育内涵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能力为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理念相呼应)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强调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3、学本教育的特点

(1)突出学生

突出学生就是要突出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尊重教育科学,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在这样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就可以具体化为,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像生本教育“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一样,通过硬性手段保障把更多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自为

从词意上讲,自为包括以下几点含义:1.自己做;自己治理。2.自己做主,自作决定。3.自然而成。4.看待自己。为,认

为。

从哲学范畴解释,自为即自觉,自由,指掌握了事物运动规律,按规律办事。

从我国楚简《恒先》(上海博物馆藏)生成论看: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也都是“自生自作”的、从行为上讲就是“自为”的。万物是“自生”、“自为”的。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什么是自为?自为与自发、自觉是不一样的,自为不是被动的接受命令或指示,或是半被动地处事。自为是当一个人做事时从动机、做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到事后的反馈全部出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允许有其他人的参与,但是别人必须以配角的身份出现,他的作用仅仅是做一种配合与协作。

或许你会觉得我这么说还是对太抽象,那么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我们在学校吃饭做例,饿得慌的时候进餐是自发,完完全全按照学校的进餐时间进餐是自觉,而按照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作自己的调整,有自己的安排,就是自为。

为什么要自为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可能处在平和发展的环境中。我们处处面临着挑战,时常会有挫折、牵绊,可以说,混世界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日渐窘迫的境况中,自发只能够被淘汰,自觉也只能是随波逐流,只有自为能够把握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地权衡利弊和优势劣势,掌握自己前行的方向与节奏,最终实现自我。

因此,突出自为就是要突出“师无事而生自学,师无为而生自为” 和“无为之教(教是为了不教),自为之学(学是为了非教)”。

(3)突出会学

从现代教学论来看,传统的教学思想,是把“教会”知识作为教学的主目标;而现代教学思想则把教会学生“会学”作为主攻方向。二者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不同。相通在于:任何一种良好素质的形成,都是以相关的一定量的知识为基础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都是必须的;不同在于: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放在谁的手里。而只有交到学生手里,才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某种素质有利。

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是一次学习的革命,是一次学习的飞跃。只有会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把知识资源转化为能力资源,才可能有自己的见地,才可能有自己的创造。作为教师,要由努力的教好和教会转变到努力的教会学生会学,“授人以渔”,这是教学思想的革命,而只有这样的教学思想,才能给学生开辟一条会学的路子,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因此,突出会学,就是要突出要求教师们能站在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为教会学生会学而积极努力。

(4)突出学习力

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造力等四要素。所谓学习力是指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和创造力的总和及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尺。

突出学习力就是要求教育教学要突出将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上,而不是放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考试分数的高低上,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护、培育、激励、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5)突出发展力

发展力是指一个人的综合发展能力。发展力是基于学习力的持续积累而发展生成的能力,是学习力良性循环的必然结果。学习力是发展力的基础,但学习力不等于发展力。只有那种能够把学习力上升并利用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谋划,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执行的能力,才能够称得上是发展力。比如,对于一个善于学习并且学习成绩出众的学生,我们只能够说,他有很好的学习力,但不能够说,他有很好的发展力。只有当他能够把这种学习力用来谋划和实现自己的成长,即能够并善于运用学习力来为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科学家、工程师、教师或医生)服务时,这才称得是发展力。从这个角度讲,发展力是学习力的创造性运用。

二、学本教育的理论渊源

1、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的特点包括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等方面。

生本课堂的教学原则: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不教而教。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前置作业的设置、课前检测题的设计、课堂学习的引导组织以及课后巩固题的布置。

生本课堂的学习过程:领受——学生自学,完成前置性作业,领悟——课上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感受(学习所得和困惑疑问),提升——班级展示,把自主先学、小组讨论的成果在全班展示。

2、国内“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

(1)全国著名小学数学家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基本模式是:“先练后讲,练在课堂”。

(2)江苏洋思中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

3、《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4、(2010年6月28日消息)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确立了“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据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介绍,该标准意味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要进行大改革,改革后的师范课程将着重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三、学本教育的发展性

由“生本教育”到“学本教育”

1、“…生本教育?是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相对应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的价值观,从学生这一生命实体的基本意义出发,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

2、“学本教育”是与传统的“教本教育”相对应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价值观,顺应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发展趋势,强调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3、“学本教育”是站在“生本教育”基础上的新型教育理念,“学本教育”既与传统的“教本教育”相对应,也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相对应,并因此能够站在“生本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最新型的教育理念。

四、学本教育的前沿性

1、顺应时代发展

我们已经迈入的21世纪,是“学习化社会”,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是高技术开发的世纪,是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世纪,是世界日益合作与激烈竞争并存的世纪,是智战与商战交织并以智取胜的世纪,是经科教一体化的发展的世纪,是绿色发展的世纪,是高铁高速发展的世纪。在这样的社会在里,只有那些终身接受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人类能生存和进步。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因应形势,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

2、适应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总之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自本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隆重举行,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在当今社会,若要说到何种教育理论或是何种教育思潮最令世界震动,则无疑当数终身教育。

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因为: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因此: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响应国家号召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这些都寄托着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

温家宝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转变。以我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高质量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首先要脚踏实地的抓好自己业务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自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特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标: 1、加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 2、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进行教育实践。 3、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4、将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5、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意识,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课件修改、制作,网络资源搜索等。 二、学习内容: (一)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如《教育新理念》、《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爱心与教育》、《电脑报》等。 (二)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继续学习相关的课件制作方法如: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习;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网页;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编辑;计算机的保养与维修等。 (三)继续加强个人师德的修养,学习先进个人的事迹。 三、学习措施 1、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做到定时、定内容,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程的信息报道。充分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练习,确保课课有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时间整理,并争取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构建“学本式成长课堂”的实践研究体会

构建“学本式成长课堂”的实践研究体会 宁安四小崔晓华 目前,我们牡丹江市小学课堂教学,正在推进和构建“学本式成长课堂”的实践研究,以学生为本的“学本式成长课堂”,成为了教学研究全新的切入点。下面我来谈谈对“学本式成长课堂”的认识和体会。 一、学本式成长课堂的内涵 1. 学本式成长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课堂。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在师生关系方面,有别于教本课堂,师生关系不是上对下的长幼关系、授受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发展关系。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追求的是一种真学习。在教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生的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2. 学本式成长课堂的教学目的。从概念上来看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教学教什么?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习。教师的职能是:组织、引导、指点、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建构知识,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给学生传授知识。

学本式成长课堂以“问题”解决为任务。师生共同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问题”成为教与学活动的主线,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3. 学本式成长课堂教和学的关系。 ⑴不学不教:学放在教前,教放在学后,没有学生的学,就没有教师的教,要改变教师先讲,学生再学、再做的传统“教学”。 搭建了解放学生的平台,让学生成长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学本式成长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发现生成、问题解决等能力。将学习还给学生,将方法教给学生。 ⑵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搭建了思维绽放的平台,让学生成长为展示对话的主人。学本式成长课堂注重展示对话学习方法,创建“说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来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激活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言善辩,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⑶以教促学:教是学的手段,学是教的目的;教是为了促进学,是为了更好地学。 搭建了团队成长的平台,让学生成长为合作学习的主人。学本式成长课堂注重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建设,在角色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每位同学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为小组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合作成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互动课堂教学系统

互动课堂教学系统 一.互动课堂教学系统配置 1.简易型配置 正投式互动课堂系统=正投互动式电子白板+投影机+电脑 软硬件配置: 1) 设备清单: 序号组件名称规格单位数量 1 正投互动白 板 72吋,电磁感应技术个 1 2 投影机2500流明/1024*768分辨率/DLP 或LCD 台 1 3 电脑P 4 2.6G/AGP-32M/256M/80G/DVDRW/独立显卡、声卡/集成 10/100M网卡/17寸显示器 台 1 4 讲桌互动课堂专用桌套 1 5 投影机吊架万能吊架套 1 6 白板支架专用支架。(为方便使用,首推壁挂安装,在不能壁挂安 装的情况下,可以选配此支架) 套 1 7 VGA分配器1转4 个 1 8 VGA视频线20米(用于VGA分配器输出到投影机的连接)条 9 麦克风专用型无线麦克风个 1 10 音箱120W 套 1 11 UPS电源1KW 台 1 2) 电脑中安装软件:①简体中文Windows XP专业版②Microsoft Office2000 ③ 互动白板配套软件④防病毒和防火墙软件⑤其它软件可日后根据需要再行安 装。 3) 关键细节:将硬盘分成10G、10G和60G的三个区(即C盘、D盘和E盘), C盘用来安将系统软件,D盘用来安装应用软件,E盘专门用来存储作为资料用 的素材、软件或课件等,这样即使系统出问题,修复过程也不会影响已有的素材。 说明:在此配置中,通过电脑的USB或COM端口(依白板的控制线而定)与正 投互动白板相连接,电脑的视频输出通过VGA分配器后分成两路,一路在显示器 上输出,另一路再经由投影机投影到白板上。正投的投影机最好吊装在天花板上, 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减少师生对投影光线的遮挡。电脑通过网卡与校园网相连接,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及操作说明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及操作说明 “四学”即自学、互学、展学、查学。在真教育理念下,“四学”本真课堂的基本含义就是学中心、生为本、求真知。课堂建构要求回归生态,尊重学生求知规律,重视教学自然生成,践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一、理念解读 “四学”本真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老师、发展师生,学生是多元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长的学堂。积极倡导“三观”,即人本教育观、学本教学观、生本学生观。“四学”本真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实现“三个变化”:在学生认知上,从学会变会学;在情感态度上,从厌学变乐学;在课堂质效上,从平淡低效变优质高效。“四学”本真课堂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幸福教育梦”,即学生体验成长幸福、教师收获成就幸福、家庭享受成功幸福。 二、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过程就是对事物求真的认知过程。而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知识建构的动力来源于“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由问题所激发的。而“四学”课堂就是对问题本质揭示的求真过程,自学部分设疑寻真、互学部分析疑探真、展学部分质疑辨真、查学部分释疑明真。 2.金字塔学习理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与学习方式有关,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自学、互学、展学、查学与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对应,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四种学习形态。自学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互学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展学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查学具有诊断性、发展性。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市六一小学田甜 [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作指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努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学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精彩。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灵活的优势,改变了教学容的呈现方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作指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努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我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实际,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景,诱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和学习的愿望。 案例一:观察物体 播放歌曲《生日歌》。小朋友听,这是什么歌曲?今天是小花猫的生日,它的4个好朋友都来向它祝贺,我们也去看看热闹好吗?多媒体出示:4个好朋友站在4个不同的方向为小花猫拍照。瞧,小花猫的4个好朋友在干什么?(为小花猫拍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小花猫过生日的情境,能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二:圆的认识 电脑屏幕出现了三辆车,第1辆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第2辆车的车轮是椭圆形,第3辆车的车轮是圆形。问:小猴坐哪辆车最舒服?并且用多媒体进行了演示;小猴在第1、2辆车上颠簸和小猴在第3辆车上平衡的画面,同时配上前2只小猴惊骇的尖叫声,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小猴坐在第3辆车上为什么感到特别舒服?”学生顿时纷纷举手,积极发言。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新奇的学习情境,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二、展示过程,经历知识形成。 《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运用最多的动词就是经历。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声音、图象、文字、动画,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

何为学本课堂_韩立福

2014.16 PEOPLE'S EDUCATION 5 学本课堂 韩立福 何为学本课堂 ●理论建构 我们把学生、教师的生命活力融入课堂时,课堂也被赋予了生命活力,因此, 我们可以将课堂视为一个动态生命体。它将随着学生身心发展、认知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成熟。也就是说,课堂生命体将随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逐步从教师以传递和控制为中心的“教本”课堂,走向以师生(都是学习者)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学本”课堂。从发展规律上看,一个人一生的学习生涯将经历从“教师讲授型教本课堂”,逐步走向“教师导学型教本课堂”,再逐步走向“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最后达成“自我导学型学本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越来越回归本质——实现自我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回归本质——学会学习。 “学本”即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学本课堂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学习同一个主体的两个方面。性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作用上有所区别,区别在于显性和隐形。当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知识储备少时,学生是隐形主体,教师是显性主体;随着学生年龄变大、认知能力逐步增强、知识储备逐步增多时,学生由隐形主体逐步走向显性主体,教师则转变 为隐形主体。当学生最终真正学会学习、具备学习能力,甚至超过教师时,教师和学生变成同一主体,不再为谁为主体而纠结了。 “学本”课堂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学习,充分发挥自我潜能,通过自主建构学习、合作建构学习等过程,共同实现学习目标。所以,“学本”课堂是在问题引领下师生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这种课堂中没有等级、辈分,也没有恐吓、紧张、消极,而是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而从根本上体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学本课堂观”的形成有着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我国古代文化中追求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主张是其文化基础;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本课堂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本”课堂包含两重境界。开始阶段是“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随着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导学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步走向“自我导学型学本课堂”。在中小学阶段倡导的 是“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 它以问题学习、解决为特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当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王本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纲要》让我们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营造一种理想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兼有能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迅捷方便的信息获取、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展示个性的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等优势。它必将带来新课程改革中新的课堂呈现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真正实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教学结构以由过去的“以教师为 中心”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一、教学内容由“单一”转向“多元” 过去,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仅仅依靠教材。所谓触类旁通,旁征博引也不过是教学方法的微变而已。如今,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种学习资源俯拾皆是,尤其是网络资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信息的载体已由单一的印刷载体发展为多媒体。电影、电视、广播、光盘以及网络,无时不在丰富着现代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电视和互联网,其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直观、形象、有趣。并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就拿电视来说吧,因其快捷、方便,适合学生的节目亦愈来愈多,知识竞赛、体能挑战、野外探险等既适合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又弥补了大多学生因枯燥的校园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心灵的空虚,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的主要途径。曾有近一年的时间《蓝猫淘气三千问》,将学生课余生活填充得满满的,除开其动画的影响力不谈,更主要的是该剧融知识性、娱乐性、人文性于一体,让学生在与蓝猫一同轻松愉快的旅途中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锻炼了勇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互联网的加入更是掀起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小学生也不例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校就完成了学校局域网的改造,住处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更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使得多媒体不再只是过去课堂上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简单的画面展示,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与制作的互动平台,伴随着人们对网络认识的提高,“上网就是打游戏、影响学习”的狭隘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引导学生向网络学习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学内容的丰富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改革了以往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单一信息呈现方式,多媒体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旨在研究性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方法实践自学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为两类: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上机实习课)。但是我认识还存在着第三种课型,即实践项目课。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规律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即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样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多的课型。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如何具体操作?经过研究、探索和网上讨论交流,总结出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上好实践项目课课堂教学的较理想模式。 1、情境创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例如,教学“电子的使用”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可以简单介绍“马拉松”长跑比赛来历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现在什么最快,学生多想到特快专递,教师这时介绍是“电子”最快。当学生们听说几秒钟之就可以收到“电子”时,顿时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亲手试试的欲望。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 导课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架构与学生经验、兴趣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其进入情境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也很关键。例如,在创设“美化工作表”这一课的情境时考虑到这一部分知识点多且杂,部分知识点与Word排版类似,容易使操作熟练的学生感觉没兴趣、不熟练的学生又跟不上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本班的成绩表为操作样本,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组为单位,形成组合作、

关于“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教学反思

关于“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教学反思 沙坪坝区实验外语学校李雪莲 本学期学校全面推进了课改,贯彻沙区的“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尝试,我深有感触。总的感受是课改无论怎么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根本,回归本质还是重在于把握好教材,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流程,教师方可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为了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以学为主”,以前的教师主讲转向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前的个体学习转向了小组互助学习,以前的教师一家之言转向了互动式的答疑解惑,这无疑给沉寂的课堂增添了一些原动力和活力。在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有了超越他人的竞争意识,课后有了可以继续学习的精神食粮。俗话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在课堂中学生有了具体的目标,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课堂上,我亲身感受到了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获得快乐。同组学生能在小组学习中既学到知识也能感受到小组这个集体的温暖,这样,将老师的个体关爱转移到小组这个群体的关爱,这无疑增强了后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差生的脸上也能看到阳光般的笑脸,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同时,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材料上也看到了教师的辛苦,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不是随手可以拈来的东西,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不是解放了教师,相反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钻教材,提炼教材中所包涵的思想依然是我们教师重中之重的任务。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能不能大胆放手,能否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加以改变,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

也就是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义务阶段的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我们课堂教学追求卓越,那么何为卓越实在是说不怎么清楚。我想以前讲的“高效”应该是一个体现吧。而课堂应该是我们实施“高效”的主阵地,我认为,如果为了知识的延伸或拓展,如果为了能使教师在课堂中教的所谓“轻松”,而把课堂中该学习的任务布置到课外,这种所谓的高效我不敢苟同。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厌倦,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实施教学的有效时间,应该是在课堂40分钟。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学生怎么学才是最快乐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效课堂不失为我们追求高质量教学的一途径,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尽相同,教育对象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更是参差不齐,教育学生,传授知识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仍然不妥,也就是说,在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让我们的教学生搬硬套,形成一种所谓的定式,这实际也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因此,如何去把握自己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如何去把握教与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让学生学得好,身心也得到发展,成为我以及所有同行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学本式”卓越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在生本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单纯的老师在讲台上讲授的方式,而是将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例如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他们通过先完成前置性作业、学生之间组内的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少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小组之间的成果展示完成阅读教学。 (一)、个人先学,设置前置性作业 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那怎样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先学呢?生本教育提出了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把明天学习内容的目标、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 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先学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为第二天的小组交流提供了知识上的保障,从而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那我们又是如何来设置前置性作业呢?我们应切实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创设一些问题让学生乐于自行寻找或 要略加思考才有的答案,从而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自 主探究,喜爱学习奠定基础。我们不能流于形式去布置一些让学生花大量时间而且是力所不能及问题,否则也许会造成学生有抵触情绪、厌学的反作用。我在设计PEP六年级下册Unit 3 Part BLet’s read 一文的教学时,给学生创设的前置任务是:1、在阅读短文过程中划出新单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意思并写出来。2、通过音标,尝试读出单词。3、完成文后的练习。4、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不明白的、不清楚的或者是认为要和老师、同学讨论的问题都勾出来,到时候和老师、同学讨论。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的教与学的感悟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的教与学的感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教师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下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1、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的整合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科学知识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我在三年级科学课本中,当讲到“观察水”的知识点时,笔者在课前做好了一些准备工作,即收集好与教材上《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彩图有关的视频资料,并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教材上的彩图,再通过电脑与电视相连接的背投技术,让学生观看视频短片,了解江河里的水是如何被引入自来水厂整个过程。这样一来,全班学生对水就有了更加深刻、全面、具体的认识。 2、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整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塑料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塑料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

远程同步互动课堂

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为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摘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成果日益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推进了学校运用网络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实现了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村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加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同步课堂教师发展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城市和农村学校受师资力量、学校办学理念、地区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很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我校地处偏远山区,学校硬件设施差,师资力量弱,加上家长外出务工多,留守儿童多,导致学校教育一直跟不上。我们一直在摸索着如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求生存。随着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校教育注入了希望,看到了曙光。我校先后成为“农远模式三”学校、“班班通”项目学校,如今又为我校配备了“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系统”。 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主要是依靠网络进行视频音频实时传输,与传统的远程教育相比,真正实现了双向互动。主课堂的老师进行授课,外地学校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听到课堂实况,还可以提问和回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下面就远程同步互动课堂,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远程同步互动,有利于资源互享,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滁州市“同步课堂” 试点的开展,为我们农村学校提供了一个与名校、名师跨时空互动交流的平台。

学本课堂心得体会

《学本课堂》的心得体会 现在我们的教学倡导学本课堂”,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 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以此为根本展开教学活动。学本课堂”主体是学生,核心是学习,标准是会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更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求真”的精神。如《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中, 探究的核心问题就两个。一个是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 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另一个是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的流速大,什么地方的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 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要弄清这两个问题,老师要是讲是讲不出来的,即使说出来,也是无效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亲历实验探究。所以郭老师在处理这个环节中,分这几个步骤教师指导——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结果。 以学生学习为本的学本课堂,无疑是孩子们喜欢的,面对所学的知识,面对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纷纷表示出“我喜欢”,老师角色的转变,让老师从主讲身份,转变为倾听者,变为学生小组学习的合作指导伙伴。并且真正走下了讲台,来到了学生中间,课堂学习气氛轻松自在。

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在学本课堂中,没 有纯粹的教师,教师身份将发生本质性变化,教师是大同学。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 如《降水的降水量》一课中,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师生角色 的转变体现了学本课堂的理念,使整个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学得有味道。 老师教学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制作雨量器。假如让你来设计 个测量雨量的工具,怎样设计比较简单、科学?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做出了要求。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选择一个上下一样粗细的透明杯子,在瓶上画刻度,雨下多少就可以量出来了。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挥了学生创造性和独特思维的个性。 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大家自主设计、表达、修改、 完善。创造性地教,充分发挥了探究主体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得这一环节成为亮点。真正的努力实现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以学促学;还教于学,共同成长”的课堂变革目标。

学本式成长课堂

“学本式成长课堂”让每个学生精彩绽放 目前,我们牡丹江市小学课堂教学,正在推进和构建“学本式成长课堂”的实践研究,以学生为本的“学本式成长课堂”,成为了教学研究全新的切入点。我和张晓芬老师有幸参加了我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培部于5月14日,在明德小学进行的小学语文学科“学本式成长课堂”尝试课教研活动。结合本次外出学习,我校语文教科研组的教师进行了“学本式成长课堂”的小组研讨活动,语文组的6位教师积极参与小主题的研讨交流,组内进行了集体备课、研课,在试讲中摩课、改课,大家齐心协力使张晓芬老师的这节尝试课精彩呈现。下面我来谈谈对“学本式成长课堂”的认识。 一、学本式成长课堂的内涵 1. 学本式成长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课堂。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在师生关系方面,有别于教本课堂,师生关系不是上对下的长幼关系、授受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发展关系。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追求的是一种真学习。在教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生的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2. 学本式成长课堂的教学目的。从概念上来看就是以 学生的学习为本,教学教什么?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习。教师的职能是:组织、引导、指点、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建构知识,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给学生传授知识。 学本式成长课堂以“问题”解决为任务。师生共同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问题”成为教与学活动的主线,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3. 学本式成长课堂教和学的关系。 (1)不学不教:学放在教前,教放在学后,没有学生的学,就没有教师的教,要改变教师先讲,学生再学、再做的传统“教学”。 搭建了解放学生的平台,让学生成长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学本式成长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发现生成、问题解决等能力。将学习还给学生,将方法教给学生。 (2)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搭建了思维绽放的平台,让学生成长为展示对话的主人。学本式成长课堂注重展示对话学习方法,创建“说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来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激活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言善辩,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以教促学:教是学的手段,学是教的目的;教是为了促进学,是为了更好地学。 搭建了团队成长的平台,让学生成长为合作学习的主人。学本式成长课堂注重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建设,在角色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每位同学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为小组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合作成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4)以学论教:教得好不好不是看教师讲解的如何,而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评价。

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或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二是利用课件和网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开发学生学习心智,感悟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三是课后利用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反馈信息,以实现教学设计的进一步优化。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很好地融入课堂呢?下面是几点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来说,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媒体、评价设计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要素,是教与学的事前规划,是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桥梁,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生命活力的关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的。而在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过程设计、媒体设计、评价设计就主要靠我们的老师灵活运用了。 1 ?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教师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生活中等多种渠道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实物等);我们不要产生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就无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这一错觉。要使教学素材紧扣主题,对它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分类、有机组合,形成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素材罗列;要规划好素材呈现的方式、时间,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素材的来源要尽可能向生活靠拢,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上来直接获得知识的体验,获取知识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进一步展开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优化组合计算机的图、文、音、动画等特殊效果,及时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使教学张驰有序、动静协调、画面和谐大气。不能为了使课件的画面生动'而硬搬一些不必要的媒体到课堂上播放,喧宾夺主”地引入信息技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构建学本课堂模式

构建学本课堂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变化,国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求引导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基础教育的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掌握了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上,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实现“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价值追求,我们确立了“学本”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 一、理论框架 “学本”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以此为根本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包含者教与学两个方面。在知识贫乏的年代,教师拥有着绝对的知识优势,教学中教占主导,知识本身成为了教学重心。但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教者无法仅仅通过教让学生获取足够有用的知识,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学者可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知识,知识的快速更新也迫使大家不停的学习。因此,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了必然,教者的重心更应从知识本身的传授向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转变,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的根本体现。 “学本”模式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远景,立足于课堂教学,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学本”首先是以学生的知识掌握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要牢固掌握,否则终身学习的理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源于传统的做法,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仅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学本”还要更关注于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学习能力的形成为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学校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本身已不够未来使用,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将来有实现终身学习的可能。此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是”学本”目标之一。好习惯受益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高效有序的实现终身学习。好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在终身学习受挫时能得以坚持下去的保证。而有很好的学习志趣才有将来实现终身学习的动力。最后,“学本”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追求真善美内心。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的水乳交融,感受世界真实美好与其内在的规则,感受人生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情操。这种体验要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对比体验,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如果把终身学习比做在人生时间长河中的一条船,那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造船的原材料,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是造船的工具和方法,学习意志与兴趣是航行动力,而正确的世界认识是掌握方向的船舵。而这些,就是我们”学本”课堂所要给予学生的。 概括地讲,一是以学定教:教学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教是为了学。以学定教,就是教必须从学出发,以满足于学作为教的需要。二是以教导学:教的本质也在于对学的引导。以教导学,就是教必须从学出发,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作为教的需要。三是以学促学:今天的学,是为了明天的学;今天的学,是明天的学的基础。以学促学,就是要以学习促进学习的提高和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四是自学为主。教是为了不教,多学少教,教而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没有自学的有效实现,即使最精彩的教也于事无益。学习活动的主体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大连34中学吕肖博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还要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教材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转变了教师教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有效转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离不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有些资源还因为现实条件的局限无法呈现给学习者。比如,生物的微观结构、生物的生理现象都无法通过图片或空间想象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却使得我们可以模拟或直观的去观察生物的真实结构、通过动画演示生物生理活动的过程等等,可以开发出更多仿真性高、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 2.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探究式教学 其一,在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和证据的收集验证等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充当着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工具。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从多方途径搜集、分析、整理资料,更好的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二,在探究试验和论证等环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模拟实验。模拟实验能够逼真的演示无法实现或表达不清楚的教学内容。 其三,在探究学习的表达与交流环节,信息技术起到了展示工具的作用。采用动态视频、动画、图片和声音等来展示相关内容,使现实中无法呈现的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并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呈现给学生。 3.信息技术的运用转变了师生的教学关系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龙阳镇小学“2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儿童是互动的,教育过程既是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儿童知识建构的教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2.全面发展教育论。全面发展教育论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主动发展观”,以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发展为宗旨,构建呼唤主体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人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模式界定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冲破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现代的教学理论应用的新的教学模式。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与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的合作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三、基本内涵

互动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互动就是相互作用,根据教育系统论,可以把教学视作一个系统,组成系统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不是让它们相互孤立,也不能过于强调一种要素的作用而偏废其它要素。坚持互课堂理念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坚持从教育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问题的最优化处理。 互动课堂是一种目标。这就是实现教学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师生与媒体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的完善。互动课堂是多种要素和谐互动的一个过程。从本质上讲,互动课堂是新型的课程建构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知识,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孕育创新思维。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动态性,它研究的是“用什么方式促进教学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要求因学科性质、教科书内容、教师个性、学生差异不同而不同,要求在动态中寻求最优。但总体而言,能从学情出发、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整合各种媒体的功能是共同的要求。 三、实施目标 1.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转变,教学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转变。 2.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以前的教师运用不当的接受式教学的 “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等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霸权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