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姓名____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课本p49图3-2、图3-3可以证明。)

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探究: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分子的性质之一: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

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呈__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

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

溶液呈__色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观察几分钟烧杯A 溶液呈__色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

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

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说明

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烧杯B 溶液呈__色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湿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受热时,分子的运动有何变化?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品红放入冷水中品红放入热水中现象

结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实验探究:气体受压时体积的会发生什么变化?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现象

微观解释

分子的特性之三:___________。

看书P49第2段。物体为何会热胀冷缩?

小结分子的性质: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学习训练:

1. 物质是由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处于不停地____之中。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2)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3)香水、汽油要密闭保存。

(4)6 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5)在厨房里炒菜时,打开一瓶醋,要把鼻孔凑到瓶口才能闻到气味,而把少量的食醋倒入正在炒菜的锅里,隔很远就能闻到醋味。

【学案】分子和原子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分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运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在教室内撒香水为什么可以闻到香水的香味?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其中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一、阅读资料,通过资料可以得出分子的什么特点? 嗨!同学们,您们好,很高兴地认识您们,您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 分子的基本性质: 1、。 二、老师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中,同学门观察现象并填充表格: 【实验3-1】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然后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现象结论 实验○2:取实验○1后的液体少量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浓氨水。 现象结论 实验○3:向烧杯B中加入大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烧杯A和B同时罩住。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实验○4:将一张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入一支试管中, 在试管口塞一团沾有浓氨水的棉花。 现象 结论 由实验可得出分子的什么基本性质? 2、。 练习: (1)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可以闻到花和酒的香气? (2)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消失水却变甜了,为什么?【学案】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实验3-2】 ○1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 通过有该实验可以得出分子的什么基本性质? 3 、。 练习: (1)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宜打的太足? (2)我们知道,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体还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三、思考: 我们在实验室制取了一瓶氧气,又从南极的空气中收集了一瓶氧气,那么这两瓶的氧气性质是否相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3-3】 ○1分别收集一瓶氧气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的基本性质: 4、。 四、分子的定义:。 五、知识梳理:

项目1任务1活动3熟悉产品活动2

《客户服务》课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举例:教师职业 2、周期排班是将人员按次序进行循环式轮班,实行部门预先规定的轮休方式。 例如:一周为一个周期 3、不定期排班,又叫做弹性排班,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高低峰期灵活调配工作人员,避免出现高峰期人手不足、低峰期人员空闲的情况。 例如:双十一排班 活动排班属于不定期排班 【实践】 任务一:制作一份促销活动期间的客服排班表,便于在活动期间有足够的客服人员进行服务,要求白班、晚班各有三人在岗,一人轮休。(参考书P14页表1-6。

二、客服排班技巧 提问:从刚才的任务中,你觉得排班要注意什么? 回答: 1.根据顾客流量大小时间段分批排班,顾客流量大的时间段多安排些员工。 2.促销活动,人流量大的时间段多安排些员工。 3.新老员工搭配。 4.工作表现积极的员工与表现相对差点的员工搭配。 5.不宜将老乡,同学关系的员工安排在一起。 6.不宜将两位平时表现都好或者都不好的员工安排在一起。 提问:你要是作为员工,你最在意什么? 由于客服人员的岗位位置不同,岗位业务能力的不同,接待的客户数量和成交量的不同等因素,需要对每一位客服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以此来与他们的薪酬挂钩,一般客服人员的薪资计算公式为:薪资=底薪×KPI绩效考核百分比+业绩提成+奖金+补贴。 四、客服绩效考核 客服绩效考核是卖家对企业或店铺内客服员工的考核,针对其不同类型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法与考核指标方法。它是员工管理的一种措施,也是帮助员工成长的激励手段,更是考核员工绩效与薪资管理的重要方式。 提问:你觉得客服绩效考核一般考核哪几项? 教师讲解KPI表格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秘密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时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初步学会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从中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图3-1是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观察到的现象,图3-2是利用先进科学仪器进行操作的结果。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构成物质的微观世界。 图3-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3-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 2. 粒子的性质 (1)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kg,这些数据说明粒子的③_________很小。1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据说明粒子的 ④_________也很小。 (2)粒子总在不断运动着。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a.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 ⑤____________酚酞遇水不变色 5~6滴酚酞溶液,搅拌 b.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A烧杯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是由于B烧杯的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使酚酞变红色。 【实验反思】 ①从A、B烧杯内的溶液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推知浓氨水的沸点要比酚酞的?_______(填“高”或“低”)。 ②若用热毛巾包裹住B烧杯,A烧杯的颜色会变化得更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粒子间有间隙。 图3-1的苯分子的图像,说明了分子间是有?的。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粒子间的间隙发生变化的结果。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在三种状态下的分子间隙不同导致的。 典例解析 例1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解析:A选项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是由于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B选项,气体可以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隙减小的缘故。C选项分子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不断在运动。D选项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由于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隙迅速增大的原故,并不是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答案:D 变式训练

任务1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位置及结构教案.

《动物解剖生理》教案 教学内容模块一家畜解剖生理特征 项目10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特征 任务1 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形 态、位置及结构 教学方式 多媒体、实 训室 班级畜牧兽医班授课学时 2 【教学内容目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熟悉雄性生殖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2.掌握睾丸、附睾、副性腺和阴囊的位置与形态结构; 3.熟悉雌性生殖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4.掌握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位置与形态结构。 (二)技能目标 1.掌握精子、卵子的生成过程; 2.掌握公畜去势和尿道手术通路。 【主要知识点与能力点应达到的目标水平】 教学内容 职业岗位知识点、能力点 与基本职业素质点 目标水平 识 记 理 解 熟 练 操 作 应 用 分 析 知识点: 1.熟悉雄性生殖器官的组成及其功 能; 2.掌握睾丸、附睾、副性腺和阴囊 的位置与形态结构; 3.熟悉雌性生殖器官的组成及其功 能; 4.掌握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位置 与形态结构。 能力点: 1.掌握精子、卵子的生成过程; √ √ √ √√√

2.掌握公畜去势和尿道手术通路。 职业素质点: 理论指导素质、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策略】 1.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善于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教学过程组织】 知识点、技能点回顾: 尿的生成过程与调节。 导入新课: 采用衔接导入法,承前启后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总结与布置作业: 教师进行总结,结合课程内容布置一些延伸作业,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学生学习情况检测 1.教师对有关知识内容提出问题,随机抽学生回答。 2.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参考资料及来源】 《家畜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家畜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相关网上资源:材料、图片。 【作业及思考】 【指定学生阅读材料】 1.教材中相关知识 2.查阅图书馆图书资料,总结比较牛、羊、猪、马、犬、兔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的结构特征。 课后分析: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累计学时

分子和原子标准导学案样本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熟练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2、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3、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课前预习】1.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 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等构成的。从教材上的图片可知: 苯是由构成的, 硅是由构成的。 2. 滴2滴红墨水到盛水的试管中, 可看到的现象, 由 此可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 3. 一滴水中约含1.67ⅹ1021个水分子,20滴水为1ml,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缘故。 【思考】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 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 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 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合作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的客观存在 【实验3-1】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 静置, 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 阅读课本P48, 观看图3-6及图3-7, 两幅图说明了 二.分子的特点 1.[朗读]水分子的自述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2.【探究活动一】( 教科书49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 酚酞溶液, 搅拌均匀 酚酞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 慢慢滴加浓氨水酚酞溶液变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A烧杯内酚酞溶液 变, B烧杯内酚 酞溶液变。 浓氨水具有性, 氨分 子运动到烧杯中, 溶于水 又得到氨水, 使酚酞溶液变 。 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 ①日常生活中能说明分子这一性质的事实 ②思考讨论: 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 且在太阳底下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结论】分子是在 , 温度越高, 分子的运动速度越 【探究活动二】请学生分别取20 mL水与20 mL酒精, 把它们相混合后, 预测体积为( ) , 实际体积为( ) , 想想为什么? 【补充实验】取一注射器, 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 空气和水谁更容易被压缩, 想想为什么? 思考: 注射器中的气体能被压缩说明 ,空气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她们分子间的间隔 , 水不易被压缩是因为她们分子间的间隔。 ①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 ②气体容易被压缩; ③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 ④苯分子的图像中有阴影; ⑤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面又会重新鼓起来。上述事实均说明分子间。 【拓展提升】观看物质三种状态的 分子间隔模示意图思考: 1、物质 三态的体积为何不一样? 为什么 气体容易压缩, 液体、固体不容 易压缩?

01-1药物制剂技术一项目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方案任务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药物制剂技术一 (固体制剂技术)项目教学方案设计 项目一揽表(每个项目8个课时以上便要分解,模块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减,生产岗位不写GMP对人员的要求)

(以下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模板仅作参考,各位老师作参考编写各 自岗位的内容) 项目四平面轮廓加工 项目描述: 平面轮廓加工是按《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中级技能考核要求编入的核心项目。该项目含盖了圆弧直线轮廓凸台加工、型腔加工、复合轮廓加工等多个任务模块。通过项目学习与实践,加工出合格的平面类零件。 模块三复合轮廓加工 一、模块描述: 该图纸为玩具注塑模具中的一个上模零件,其作用是利用注塑机合模使得上模配合动模板与下模板凹模形成注塑腔体,要求须按照图纸加工出零件,达到图纸上的精度要求,并将加工出的零件和其他已有的下模零件组装起来完成其零件腔体功能。该模块是对之前技能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对该项目的综合评价。

姓名 工件号 得分 轮廓名称 四方台 八边形凸台 内孔 弧形凸台值 程序文件名 (O1) (O2) (O3) (O4) 基本尺寸 008 .090- 02.045.79± 05 .00 66+φ 005 .040- 半精加工刀补量D01 理想目标尺寸L 理 实际测量值L 实 Δ修正 精加工刀补D01’ 最终测量值 是否合格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分析图纸,安排加工工艺; 2.掌握如何实现安全加工的程序编制方法; 3.能结合刀补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加工出合格零件。 三、教学资源: PPT 多媒体教学课件 摄像仪视频演示 2人一台数控铣床 每人一本课程任务书 四、教学组织: 实操前指导课分组,按任务岗位分组,每组有工艺分析员、程序员、质检员和组长组成,分5组,20人小班化教学;上岗实操,2人一台机床,1人实操,另1人安全操作流程监督,

项目二任务一《设计与制作名片》项目教学设计(优.选)

《设计与制作名片》项目教学设计 一、任务描述 名片是标识姓名及其所属 组织、公司单位和联系方法的 卡片。递送名片是新朋友互相 认识、自我介绍最快最有效的 方法。交换名片是商业交往的 第一个标准动作。自古至今, 名片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 具,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久盛不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名片的设计与制作更加精巧、富有创意。本任务就是要求学生使用Photoshop CS6软件为一名置业顾问设计一张简洁、特点鲜明的名片。 二、任务目标 学生通过完成本项目,达成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新建文件、置入文件的操作;掌握文字工具、拾色器、颜色面板、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完成任务的所需要的技术,并较熟练的完成任务;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与交流,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完成本任务,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工作效率的影响。 三、任务分析 现在的名片主要是由图形图像和文字等信息元素组成。从排版方式上看,有横式名片、竖式名片、折卡名片三类,横式名片大小一般为55 mm×90mm,竖式名片大小一般为90 mm×55mm,折卡名片大小一般为95 mm×90mm。本任务中的名片是一位房地产置业顾问的名片,名片中有电信的LOGO,主人的姓名、职称、供职单位和相关的联系信息,均以文字呈现,制作难度较低。 在完成本任务的过程中,彰显教师指导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的地位,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求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增长能力。 四、活动策略 学生通过上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Photoshop CS6常用工具基本的操作方法,本次活动难度不大。因此,我们采取“创设情境→任务分析→找出问题(知识储备)→解决问题→任务实施→活动评价→拓展提高”的流程,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 五、活动过程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 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 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 过程与 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 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 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 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备课笔记 课堂延伸: 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 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 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 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 化学变化的基础。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12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化学导学案 第三章物质的结构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编制人:王静复核人:使用时间编号: [学习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难点]: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思维导航]: 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自主学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______、_______都很小。分子总是在___ ____,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_______,运 动速率_______。 3.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_______,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间隔 _______。 4.质量相同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做占体积_______,因为他们分子间的_______不同。 而物体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分子间的______受热时_______,遇冷时_______的缘故。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_______。 6.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_______会变成其他物质的_______。由分子构成 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_________性质最小微粒。 7.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例如:1个氧分子由__1__个氧____构成。 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__1__个碳____和___2_个氧____构成。 8.在化学变化中分子首先分解成_______,然后这些______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 质。 9.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_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________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_______是化 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______不能再分。 【合作探究1】 请按照课本49页活动及视频探究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1)酚酞溶液是____颜色、浓氨水是____颜色。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人2~3滴酚酞试液,震荡,观察溶液为____色,再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为___色。 (2)烧杯A中的溶液(酚酞)几分钟后有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2】仔细阅读教材P50,完成下列习题。 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新人培训任务卡(1.0含教案7份)

新员工破冰之旅(教案) 新人破冰之旅讲师:程愿兵 1.做桌牌,做自我介绍,微信群(手机),云学堂、公众号。讲师介绍:安师大、6年大学讲师、6年户外拓展、4 年企业内训师,先后供职三家单位:新华学院(本科)、国家电网(国企)、丰德科技(上市)。 2.发放任务卡,独立完成(1小时内),总结分享,最后一名将接受“奖励”。任务照片,集体合影 3.任务卡反面写出收获,活动的优缺点 4.介绍辅导员并推选班长 5.公司平面图,公司各部门及负责人介绍 6.职业生涯规划(生死抉择-员工的选用育留荐) 7.员工手册(手册解读、企业文化、公司发展) 8.企业周边参观,熟悉环境,安全通道 任务卡 找到人力资源部最漂亮的女生,并成功拿到新人欢迎卡。 找到服务监督部其中一位美女给你签名留念。签名处: 想办法找到一张请假条(注明道具二字)和一份报销单(注明道具二字)。 找到客户运营部负责人请假,并走完请假流程,请假条带回。 以销售部人员身份到财务部走报销流程,报销单带回。 在呼叫中心所在区域集齐四个人的签名,(大现场1个,变更组1个,VIP组1个,后端1个) 签名并注明所在组: 到市场部找一名异性用手机合影并签字确认 留影人签名: 找到总经理助理并填写如下信息 公司全称:总经理助理签名: 请大客户部负责人为你写一句新人寄语 到员工活动室,找到一本员工手册并带回出发地. (案例:秀才做梦,三人砌墙,日本马拉松冠军)

新员工破冰之旅 破冰之旅新员工姓名: 1)自我介绍,建新人微信群 2)发放任务卡,独立完成(1小时内),总结分享 3)介绍辅导员并推选班长 4)职业生涯规划 5)企业文化、员工手册 6)企业周边参观,熟悉环境 任务卡 找到人力资源部最漂亮的女生,并成功拿到新人欢迎卡。 找到服务监督部其中一位美女给你签名留念。签名处: 想办法找到一张请假条(注明道具二字)和一份报销单(注明道具二字)。 找到客户运营部负责人请假,并走完请假流程,请假条带回。 以销售部人员身份到财务部走报销流程,报销单带回。 在呼叫中心所在区域集齐四个人的签名,(大现场1个,变更组1个,VIP组1个,后端1个) 签名并注明所在组: 到市场部找一名异性用手机合影并签字确认 ?留影人签名: 找到总经理助理并填写如下信息 ?公司全称:总经理助理签名: 请大客户部负责人为你写一句新人寄语

教学设计---任务模块1

一、教学方案 教学 单元 应用函数程序设计学时10 学习 情境 成绩管理系统的模块化程序设计 学习任务假设学生成绩表如下: no name t1t2t3t4avg sick l_e absent f_e score grade 1刘延运806080607096.085.6 2孙燕9595908090186.085.6 3王珊珊9598908090.895.093.3 4刘斌9095959994.875.583.2 5王一山9695999997.264.577.6 6胡志民9890908590.891.591.2 7张瑜9895999095.589.591.9 8李冰9595908090155.067.0 9张珊8599999995.589.591.9 10陈明明9590959092.590.091.0 1.编写函数fn1,对n个学生,通过键盘输入成绩score,计算平均分数,并返回其值。 2.编写函数fn2,对n个学生,通过键盘输入成绩score,分别统计及格人数c1和不及格的人数c2,并输出。 3.编写主函数main,通过键盘输入用户的选择s,用户输入1时调用fn1统计平均分,输入2时调用fn2统计及格或不及格人数,输入0时返回。 思考:当分数存放在数组时,如何传递参数?对于函数fn2,如何返回及格的人数c1和不及格的人数c2? 任务结果1.C语言源程序设计方案与修改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在程序设计文档中。 2.源程序、编译过程和执行结果记录在任务书的过程记录中。 3.C语言源程序、目的程序和可执行程序文件存盘。 专业 班级 授课地点 能力目标1.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方法。 2.能够根据程序需要进行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3.能够合理使用参数的设计。 4.明确函数调用时的数据传递。 知识重点难点知识: 1.库函数(存储形式、变量、常量) 2.函数的定义和返回值 3.函数的调用 4.函数的参数传递 5.函数的嵌套调用与递归调用 重点难点: 1.调用时的参数结合 2.调用和返回时的数据传递

导学案: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导学案】 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导学案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课前预习】 ⑴物质是由、等微观粒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等,一般来说,、和等三类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⑵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②分子(原子)总是在,受热时,分子运动速率; ③分子(原子)之间有一定的。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遇冷时。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性质。 ⑤分子是由同种或不同种构成。 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的最小粒子。 ①由分子构成里,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各原子又结合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成分生成,分子本身变化。 【课时训练】 1.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别人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 2.“共享单车”进入我市,方便了广大市民的绿色出行;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质量变大 C.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D.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 最合理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很小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间是有一定间隔的 4.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 A.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D.微粒总是不断运动的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氧气(O2)B.水(H2O)

项目一 走进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第一册 学情分析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新生大部分对于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个别学生甚至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中等生多有偏科现象,学困生在学习上懒惰、怕动手动脑,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更热衷于打游戏看视频,只要教师看不到就会分神。但是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于课程的独特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我们应该紧抓这一特点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新教材第一册知识模块为: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基础、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作品制作、微视频制作。本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有学会正确启动和关闭计算机、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office 2003的基本操作等。 2.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项目学习为主导,活动实施为思路,突显“做中学”的思想,变“接收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学习活动从探究性问题开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探究主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真实的问题;学习过程贯穿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事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发散思维、提升能力。 在项目实施或每项活动进行前,要对活动成果提出明确要求,在活动中要通过及时的指导、有效的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对项目成活进行总结完善、确保在项目结束时能形成较完整的项目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人培训任务卡(1.0含教案7份)教学文稿

新人培训任务卡(1.0含教案7份)

新员工破冰之旅(教案) 新人破冰之旅讲师:程愿兵 1.做桌牌,做自我介绍,微信群(手机),云学堂、公众号。讲师介绍:安师大、6年大学讲师、6年户外拓展、 4年企业内训师,先后供职三家单位:新华学院(本科)、国家电网(国企)、丰德科技(上市)。 2.发放任务卡,独立完成(1小时内),总结分享,最后一名将接受“奖励”。任务照片,集体合影 3.任务卡反面写出收获,活动的优缺点 4.介绍辅导员并推选班长 5.公司平面图,公司各部门及负责人介绍 6.职业生涯规划(生死抉择-员工的选用育留荐) 7.员工手册(手册解读、企业文化、公司发展) 8.企业周边参观,熟悉环境,安全通道 任务卡 找到人力资源部最漂亮的女生,并成功拿到新人欢迎卡。 找到服务监督部其中一位美女给你签名留念。签名处: 想办法找到一张请假条(注明道具二字)和一份报销单(注明道具二字)。 找到客户运营部负责人请假,并走完请假流程,请假条带回。 以销售部人员身份到财务部走报销流程,报销单带回。 在呼叫中心所在区域集齐四个人的签名,(大现场1个,变更组1个,VIP组1个,后端1个) 签名并注明所在组: 到市场部找一名异性用手机合影并签字确认 留影人签名: 找到总经理助理并填写如下信息 公司全称:总经理助理签名: 请大客户部负责人为你写一句新人寄语 到员工活动室,找到一本员工手册并带回出发地. (案例:秀才做梦,三人砌墙,日本马拉松冠军)

新员工破冰之旅 破冰之旅新员工姓名: 1)自我介绍,建新人微信群 2)发放任务卡,独立完成(1小时内),总结分享 3)介绍辅导员并推选班长 4)职业生涯规划 5)企业文化、员工手册 6)企业周边参观,熟悉环境 任务卡 ?找到人力资源部最漂亮的女生,并成功拿到新人欢迎卡。 ?找到服务监督部其中一位美女给你签名留念。签名处: ?想办法找到一张请假条(注明道具二字)和一份报销单(注明道具二字)。?找到客户运营部负责人请假,并走完请假流程,请假条带回。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第一课时)

初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年级姓名:编辑时间: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互助研讨]: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1. “红色”的水中品红是否真的不见了?为什么看不见品红? 2.为什么看到的水是逐渐变红的? 3.溶解后的品红粒子占据的空间与溶解前相比,那个大? 二、分子的性质 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很轻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 .能看到整块糖,去卩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X 10-26kg。 21 4.滴水中大约有 1.67 X 10个水分。 5.观察课本p49图3-2、图3-3。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 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 颜色 溶液呈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 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 溶液呈色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住A、B 烧杯A 溶液呈 色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 了酚酞溶液中,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完整版)旅客列车客运乘务电子教案项目一任务1

《旅客列车客运乘务》课时授课教案任务一了解旅客列车分类、车次及编号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专业名称:高铁服务 授课日期:

8.临时旅客列车。没有空调。 9.临时旅游列车。 说明:列车车底就是我们俗称的车厢。有各种型号,现行的基本都是25型车厢,25G一般用在快速列车和普快列车,桔黄色,设计时速120KM,25K一般用在特快列车,蓝色,时速160KM。前面有S 的指双层车。 学以致用: 连一连,利用所学知识,将下列列车进行归类。 G1212次长春-上海动车组列车 K532次武汉-成都东直达特快旅客列车 D352次上海-合肥特快旅客列车 Z12次沈阳北-郑州快速旅客列车 T225次北京-大连临时旅客列车 L7701次北京-张家口南高速动车组列车 二、旅客列车的车次 车次是某一列车的简明代号,具体有以下含义: 1.列车的种类——是客车还是货车,如是客车还可判明是直通的还是管内的。 2.列车的等级——是快车还是慢车,如是快车还可区分是直达特快、特快、快速等。 3.列车的去向——是上行还是下行,在我国以向首都北京、支线向干线或指定方向为上行,车次编定为双数,反之为下行,车次编定为单数。 知识拓展:我国幅员辽阔,开行的长途旅客列车往往在途中需要转几个方向,从上行变为下行,又从下行变为上行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时车次的编码就需要随上下行的变化而变换。如上海到西安的T138/T139次,从上海站始发时为上行车次,即为T138,到徐州站后变为下行车次而开往终点站西安站,以内为T139次。 表1-1旅客列车车次编定表

三、旅客列车的车辆编号 1.动车组列车的车辆编号 动车组列车的车辆编号是由车种代码、技术序列代码、制造序列代码和编组顺位代码组成的。 图1-1动车组的车辆编号 车辆车种代码(两个或三个大写汉语拼音字母) 表1-2动车组车辆车种代码 1)技术序列代码(一位阿拉伯数字) BSP动车组为1。 四方动车组为2。 唐客动车组为3。 CRH6型动车组为4。 长客动车组为5。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运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二、课前预习:1、分子是保持物质( )性质的( )粒子。 2、构成水的微粒是( ),氧气是由氧( )构成的。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 )。 三、知识归纳与总结 (一)分子 1.分子的存在:(1)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2)用生产、生活实例来证明分子的客观存在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 (2 ) P50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1现象:。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 (3)分子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温度升高,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3.分子的概念 思考感悟:水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有什么本质区别?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思考感悟: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 4.分子的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构成。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1)区别:化学变化时,可分,不可分。 (2)联系:是由构成的。 (3)相同点:①质量、体积都②都在不停地 ③微粒间都有④同种微粒性质,不同种微粒性质

⑤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 3.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许多聚集成金属汞。 四、跟踪练习 1.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 2.小明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能缩身,甚至能缩小到分子大小,他到水世界旅行一趟,并报告了见闻。他的报告不正确的是() A.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水分子之间有间隔C.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D.电解水就是把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开来 3.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A.大小不同B.能否直接构成宏观物质C.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4.小李同学测得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后的体积小于100毫升,这个事实说明()A.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空隙B.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质量很小 C.酒精和水发生了分解反应D.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都变成了原子 5.右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 关于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6.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速度加快B.分子间隔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去 7.食物腐败;花得四溢;热胀冷缩,分别体现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 )分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HCI)分子的质量, 8.已知一个氨气(NH 且分子运动速率和其质量成反比。已知氨气和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又知氨 气和氯化氢相遇发生如下化学反应:氨气+氯化氢→氯化铵(白色固体)。 A中充满HCI气体,B中充满NH3气体。当反应发生时会看到有大量白烟 生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白烟现象,应怎样操作? 白烟首先产生在瓶(填“A”或”B”),原因是什么 。这种白烟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 从这个实验你能获得的信息是(任写两点):, 。 (2)若要在B瓶中产生喷泉现象,应怎样操作?

[管理学]教学设计1

市场营销专业 《营销策划》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项目一“市场调研”技能 子项目一:市场调研 一、项目描述 本项目的内容是整个课程的前导,是今后教学内容的必备基础,模块以成立调查团队为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对产品的市场规模进行调查,收集宏观环境因素,分析外部环境,认识市场调研在营销策划中的作用。本项目是从事营销策划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组建“调查项目团队”; 2、能够运用市场调查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调查; 3、能够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三、教学资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2、《ICC/ASOMAR营销与社会调查准则》; 3、多媒体教室、营销综合实训室; 4、市场研究项目范例。 四、教学组织 本课程采取小组形式的项目教学,学生以3-4人为一组,组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建一个“调查项目团队”,每个学生在“调查项目团队”里,在不同的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调查项目团队根据产品的要求确定市场调查项目,整个教学过程将以各自的市场调查项目为载体,按照的业务流程,分为若干个模块来展开。整个课程教学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战训练同步进行的过程。 本模块的教学组织:教师集中讲解,让学生了解产品的需求、调查需求;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学生组建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学生在实训室进行“调查项目团队”形象设计,并根据调研项目进行调查,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分组介绍,师生共同点评。

项目一“市场调研”技能 子项目二市场预测与决策 一、项目描述 根据市场调查工作的业务流程,模块一是“市场调查”工作的第一任务。项目小组在接到调查项目后,首先明确界定市场调查目标;其次就调查的具体内容进行讨论;最后根据调查资料进行市场预测与决策。 完成市场预测与决策工作,并形成正式的书面报告。 学生通过在实训室及现场的实训教学,掌握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分析,利用调查资料对企业、产品进行分析,市场预测与决策的相关技能,为后续任务的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本项目是市场营销策划的基础,也是市场研究人员的核心技能。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 2、能够结合具体的策划项目,分析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3、能够运用SWOT相关理论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 三、教学资源 1、营销实训室、网络机房; 2、市场调查决策书范例; 3、市场调查与决策案例。 四、教学组织 本项目采取以3-4名学生为一组的团队形式的项目教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室集中讲解,学生在实训室分组训练。课内学生分组讨论研究作决策分析,课外学生按分工查阅资料。学生分组介绍,师生共同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