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性我思致用_以_游褒禅山记_为例谈中学语文_有效教学_徐江

理性我思致用_以_游褒禅山记_为例谈中学语文_有效教学_徐江

理性我思致用_以_游褒禅山记_为例谈中学语文_有效教学_徐江
理性我思致用_以_游褒禅山记_为例谈中学语文_有效教学_徐江

话题:走向有效教学之二

理性我思致用

●南开大学文学院

徐江

2005年10月、11月,我在几

所中学给学生上过《游褒禅山记》。本次讲课,我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六个字———“理性”、“我思”、“致用”。“理性”

,是指教或学都要以一种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我思”,就是“我”自己思考,即不随“你”思,也不随“他”思。无论教或学都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以审视的眼光去打量文本。“致用”,学以致用,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要强调应试能力。有了能力,什么考试都不怕。上述六个字虽分而简述之,其实是一个整体。“理性”具有指导意义,没有“理性”,“我”不会“思”,或者说“思”而“不当”。但“我思”是“我”教或“我”学的基本原则,没有“我思”,“我”教不好,“我”学不好。用“理性”指导“我思”最终目的是“致用”,提高语文素养。本文在这里分别将授课基本内容及教学设计告诉读者。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关于《游褒禅山记》的解读是在学生完成文言文串读基础上的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应该学会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解读原则———从文本中有关事物的“表现”与“表现性”的生成关系中探求文本的深刻内涵。

这里牵涉到两个关键词———表现:客观事物存在的直感相态,如颜色、形状、气味、声音、空间位置、运动状况等直接呈现的表象;表现性:客观事物存在的“表现”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属性。

事物特定的客观存在表象或者说相态,往往表现出事物固有的某种性质。“表现性”是由“表现”所表现出来的。如老师头发花白,这一“表现”,便表现着老师的年龄特征。当然这是从一般来说的,某些人染发,

那是假象,是个别情况,另当别论。再举一个例子。许地山先生有篇小散文———《蛇》,大体内容如下:早晨我到菜园里去,见到一条蛇。在见到蛇的一刹那,我扭头就跑。同时我也看见,蛇像箭一般射向草丛。我见到蛇跑是“表现”,表

现出什么呢?我怕蛇。蛇见到人就躲是“表现”,表现出什么呢?蛇怕人。两者相互害怕就是两者相互躲避的“表现”的“表现性”。两者躲开之后,结果都相安无事。这小小一幕,本身又是一个“表现”,表现出什么?两者互相害怕,意味着和平,没有伤害。这就是“表现性”,用国际政治术语概括,就是“恐惧和平”。

当然,我还需要借用一位哲学家怀特海的话———“任何一种现实存在的过程或合生,都涉及到其构成成分中的其他现实存在”———进一步指出,在人们对事物“表现”的“表现性”生成认识过程中,虽然说“表现性”是事物固有的性质,但它是人发现的,因而自然就涉及观察者的“现实存在”对事物“表现”的“表现性”

发现之影响。“表现性”是由观察者的“现实存在”和事物“表现”两者“合生”出来的。以前述所说那简单的事例为例,即老师头发“花白”这一“表现”,观察者可以判定老师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在60岁左右,尽管不能作如此准确的判

【按】作为大学研究人员,徐江老师为了探讨语文有效教学的路径,竟然到中学“下水”上课,这样的热情、勇气,尤其是他对教育的虔诚,是令人感动的。

可以想见,他对《游褒禅山记》这篇经典文章的解构式教学,会引来不同的声音。看一看课后学生和教师的不同反应,已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也许,有效教学的第一步,是我们学会自省:我们的教学是学生需要的吗?是他们渴望的吗?

———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

“表现性”追问法

JIAOXUEPINGTAI

教学平台

JIAOXUE

教学

断,至少也能得出这是一个“老年人”的结论。“老”是老师的年龄属性。但是,若是观察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包括在各种艺术世界里,从来没有见过50岁以上的人是啥样子,那么他无法认识“花白”头发的“表现性”。美国一位艺术理论学者阿恩海姆曾引述另一位哲学家贝克莱的话作过这样的解释:一个观察者为什么会在别人的面部看到羞愧和愤怒的问题?他解释道:“这样一些情感,其本身是无法被人看见的,但我们可以从人的面部表情和色彩的变化中洞见它们。这些变化是视觉直接把握的对象,我们之所以能够从中看到情感,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的经验中总是伴随着情感一起出现。如果预先没有这样一些经验,我们就分不清脸红究竟是羞愧的表现还是兴奋的表现。”所以“表现性”的发现是观察者的“现实存在”与事物“表现”合生的。

因此,从记叙性文本所记事物的“表现”去认识文本的内涵,显然会涉及解读者“现实存在”的相关条件,诸如学识、阅历、性格、想象力等等。由此,同一文本会解读出不同的内涵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应该明白,记叙性文本的内涵是这样解读的。语文老师应该向学生讲明这样的生成原则,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告诉他们某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样直接的授“鱼”解读,是造成“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的原因之一。

我之所以给大家先讲这两个关键词,是要让大家认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读方法,即先把文本所描述事物存在样态有关信息整理出来,找到记叙者精心记载的已逝去的事件的各种“表现”,然后透过这些“表现”去追问表现了什么,即认清其“表现性”,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但这句话之所以成立,归根到底是“现象”能够表现“本质”,因为这些“现象”

是由“本质”规定的。换句话说,事物的可感性质所依托的东西即是事物的本质。这样,阅读者将真正成为记叙者所期待的心无旁骛的聆听者,像一个在场人如数家珍一样,把文本中事件的“表现”及“表现性”理清楚。

下面,我们就以这个原则去分析王安石游褒禅山一事有关的“表现”及“表现性”。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括号内为参考答案):

1.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

(有碑仆道)。上刻什么字?(花山)。这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慎)。

2.华山洞有二洞。其前洞情

况如何?(平、旷)。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如何?(众)。其后洞情况如何?(高、寒)。后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又如何?(少)。

把前后两洞自然条件同游者情况联系在一起,我们就很容易地得出人们游山探洞这一类事情常见的规律,那就是(平、近)游者(众),(险、远)至者(少)(再概括说就是人们多“就易避难”

)。3.王安石一行人在洞中又有

什么经历?往洞里走愈(深)愈(难)其见愈(奇)。而随洞深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

这种情况又表现出什么规律?无限风光在(险处),非(常人所能得见)。

4.在游洞过程中,有怠者呼

“不出,火且尽。”当时力尚足,火尚明,王安石随怠者出后,他又有什么表现?(悔随之出)。这表现出一个人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规律?当他(能为)而(不为),则(悔之晚矣)。

这里要解释一下“能为”,其实就是指行为主体具备行为的可行条件,如本文探洞时的“力”和“物”。之所以用“能为”代替“力”与“物”,是因为王安石此文所议过于具体,“力”本身是具有“物质”性的东西,“火把”也是“物质”性的东西,两者都属于“能为”的“物质性”基础条件,它们不宜分那么清。而且王安石

所讲的“力”与“物”并不是一个平列对等的概念,前者是体力的“力”,很具体。而“物”呢,是一个集合性概念,是物品的“物”,如探洞所需各种物品——

—火石、火把、食物、饮水、绳索等等。同时,从实践上看,有“体力”和以“物”相之也不一定能成事,还得有眼力,即有智慧。所以,用一个更具抽象意味的概念“能为”概括之。我们当然不能要求王安石有这么清晰的现代逻辑意识,但作为文本解读,不是作为文言本意翻译,从文本内涵加深理解,这样做是可以的。这既有批判意识,又没有脱离王安石原意,是对王安石原意的发展性理解。宋代程颐说:

“善学者要不为文字所梏,故文义虽解错而道理可通行者,不害也。”所以,我在这里把王安石在“火尚明”、“力尚足”的情况下随怠者出而后悔的“表现”之“表现性”理解为“能为”而“不为”,“悔”之已晚。这体现出行为主体的意志问题。我以为,这种解读引导,不但没有错,而且还更准确地补充了王安石的原意。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语文课文本解读的本质不仅仅是认识文本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从文本中汲取什么,认识什么。具体到《游褒禅山记》,读者应从积极方面看王安石要人们坚持“为”的哲学,淡化什么“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的传统解读。

5.同游者有几人?(4人)。他

们有记游之文传世吗?(没有)。这又说明王安石与他们有何区别?(王安石懂得对做过的事反思总结)。

我把上面大家的分析用理性的书面话语总结一下:世人游山,就易者众,知难而进者少。而无限风光多在险处,平常人难得一观。所以,能为者当为之,不要把“悔”字留在记忆里。这是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留给后人的谆谆告诫。当然,这并不仅仅指游山。

以上是对同学们分析归纳的总结,也就是此文主要的题旨。接下

JIAOXUEPINGTAI

教学平台

读者热线:(010)62257722转476

电子信箱:Laipg@edumail.com.cn

来,我要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千百年来,游褒禅山的人有多少啊!然而有记传世的唯王安石一人,为什么呢?一般人,游玩者多,玩味游者少。同学们请想一想这样一个生活常识:照相的底片如果不对着光翻过来看,那就是模模糊糊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我们做事情做过了,如果不以理智为“光”,像看底片一样,把已过去的事情“倒过来”看,同样也是不知道做了些什么。我们应该学一学王安石,“要回头看”,事后能三思,从自己经验过的事情里抽绎出规则和思想,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所以,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是重温经验,我们阅读《游褒禅山记》是重温前人的经验。我们应该把前人的东西“深思”之,“慎取”之。这才是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意义之所在(而不仅仅是知道或背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但许多人在理性上不懂得从事物的“表现”去追问“表现性”,也就是没有把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当作“表现”去探究,不懂得重温经验的重要性。这就是第“5”问的用意之所在,也是文本解读中深层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讲语文是什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但却是空洞的,模糊的。从语文角度讲,应该更明确地说,这种统一是这样的——

—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的转化来实现的,文本解读不好,什么“性”都没有,或者说只有“无效性”。

这就是“‘表现性’追问法”,即解读者以文本中所描述事物的“表现”为线索,追问其“表现性”。一般记叙性文本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去理解其内涵。

多元思维:请同学们思考原文本可能存在的其他处理手法,并把这种处理与原文本作比较,这样使原文本的解读过程增加思维性,提

高阅读思维值。比如,删掉后半部分

的议论,请比较文章境界有何变化?

(徐江删改后的《游褒禅山记》

此处略,详见本刊今年第6期《改造

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大

家看,以“夫人生若探山也”取代原

议论,这样的处理给读者留下的想象

空间与原文比较有何区别?文中有几

句蕴意丰富的话,它们揭示了此文

的内涵,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哪几句?

很显然,由于删掉了后边大段的

议论,自然就凸显了文本中的游山过

程,特别是文本所记这样的实况:愈

进愈难其见愈奇。这本身既是王安石

游山探洞的写意性描述,同时又构成

了一种富有象征意味的艺术境相,如

马克思论攀登科学高峰,只有那些敢

于在崎岖山路勇于奋进的人才有可

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当然,王安石的

文章并不仅仅限于治学的探索。我

这样改王安石的文章,也是一种很有

空灵性的艺术处理。与改文相比较,

原文显然“窄、实”一些,后边的议论

大大损害了“游山探洞”过程作为一

种艺术象征的象征空间及品位。

从这里同学们可以体会一下,

记叙性文字篇末点题的艺术,认识

如何根据自己的体会作独特的处

理。特别是王安石那大段的议论有

无不妥的地方。

所以同学们读课文,既要以文

本为本,又不能墨守文本,要用文

本学,而不是学文本。尤其是要有

批判意识,不要局限在文本圈定的

框架里。当然,这要首先取决于教

师能够以文本教,而不是教文本。

这就是“文本假设比较法”,即

解读者以文本可能存在的其他合理

的艺术处理手法对文本进行假设性

改造,并把改编的文本与原文本作

比较,分析两者的差异。

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同学们

要紧密围绕文本所提供的信息,锻

炼自己设置写作话题的能力,通过

自己的写作实践把文本中的道理活

用,达到积学储宝,提高表达能力

之目的。即使没有时间写,至少也

要思考思考。不管学什么课文,都

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我现在就给

同学们做一个设题思考示范。

1.说“去悔”——

—读《游褒

禅山记》有感。

解题:去,离开的意思。俗话

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能

尽“吾志”、尽“吾力”而行者,

毋论其果如何,皆无悔矣。

2.说“进取”——

—读《游褒

禅山记》有感。

解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探花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愈进愈难景愈奇。只有那些在崎岖

山路上不懈奋进的人,才有可能览

取奇伟瑰怪之观。

3.说“慎取”——

—读《游褒

禅山记》有感。

解题:“慎”者,谨慎认真之谓

也。这里的“慎取”是指要做一个

有心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之

所告诫也。其“慎”之精神,如……。

此种品质,我辈后人当“慎取”之也。

4.说“深思”——

—读《游褒

禅山记》有感。

解题:行成于思。游褒禅山者

众矣,为何只有王安石有记传世

呢?其原因大概有二:众游者仅游

而已,故未写记。再者,虽有写者

大概也仅仅是状山水之景,未曾深

思人们游山之状,比如前后洞洞壁

题“记”之多少,加之写艺不高,

所以很少有传世之作。

而王安石则不然,深思游山之

经过,在重温的过程中,把经验上

升为规则和思想。《游褒禅山记》即

深思之功也。

照片的底片如果不对光翻过来

看,就是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出

来。我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行为哲

学,以理智为“光”,把过去的事情

文本假设比较法

阅后设题写作法JIAOXUEPINGTAI

教学平台

JIAOXUE教学

像翻看底片一样,“倒过来”深思之。再通俗一点儿说,这就是“回头看”的哲学。

应该明确指出,“去悔”、“进取”、“慎取”、“深思”这八个字才是《游褒禅山记》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什么传统解读所说“志、力、物”三者之辩证关系。这样,以写作的方式,把王安石文中的信息活用在自己的文本中,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5.以“表现”与“表现性”生成关系为规则作文:《合力效应》。

在解此题之前,还是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的思维过程。王安石认真地反思了这次不尽兴的游历事实,他以褒禅山之“表现”和人们游山之“表现”(也包括他自己)以及这些“表现”所表现出来的“表现性”为基本信息写成此记。这篇课文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观察与写作”示范教材。人们所把握的事物“表现”之“表现性”规定了对事物的表现——

—它促使人们更深刻更理性地去描述事物。换句话说,没有对事物表现之“表现性”的把握,人们就不会去表现事物,至少表现得不够好。反之,解读亦是如此。这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也许,有中学老师会问,到底怎么把握事物的“表现性”,有没有更适用的操作方法。在前边我已经论及“表现性”的认识与观察者自身的“现实存在”直接相关。这种能力是不断积累、沉淀而成的,没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这样讲《游褒禅山记》与出这道作文题,就是让学生接受这种训练。认清这些问题后,让我们再解这道作文题。

我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意象——

—初春,小草儿刚刚返青。近看一丛一丛小草儿叶茎时,几乎没有什么绿色,但远看大片草地,却是鹅黄新绿浸染,涌动着生命的激情。一个个微弱的单体,连在一起构成密集的群体,其单体弱微的属性融合

在一起,也会显示出令人感到振奋

的强势景象。难怪诗人发出“绝胜烟

柳满皇都”的慨叹。正是由于观察者

从“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自然“表现”

中,体察到了无数微弱单体的“合

力效应”,他才能自觉地去书写这

一奇妙的自然景观;反之,解读“草

色遥看近却无”这一美妙的诗境,

他同样也不会停留在自然现象的奇

特上,而会有一种哲理性认识。

这就是“阅后设题写作法”,即

解读者在完成对文本的阅读后要紧

扣文本重点信息自设话题以写作实

践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以上三点内容就是我关于《游

褒禅山记》课堂教学的新解读,下

面我将在解释这些教学内容设想的

过程中阐明它与中学语文“有效教

学”的关系。

1.“超越高中学生的理解能

力”?

我向部分中学老师征求讲课意

见的时候,有老师不无担心地说我

的教学内容理性化太强,有些术

语、概念高中学生听起来会有陌生

感,恐怕他们理解不了,特别是第

一个问题。

这些中学老师所说是有道理

的,他们是了解实情的。但是,我

还是坚持按我的教学设计讲课,因

为我讲这次课的目的就是提醒语文

界要加强语文课的理性解读。因为

在我看来,目前语文教学效果普遍

比较差,其中的原因就是大家怕学

生理解不了,怕影响高考,所以总

是不敢超越现实。不管是学生素质

好一点儿的学校,还是素质差一点

儿的学校,老师都是在那里按传统

路子教,学生按传统路子学。在“教

什么”的思维上,人们显得很保守。

事实上,学生暂时不理解的东

西不一定不需要教。比如说,在天

津某中学我讲李乐薇《我的空中楼

阁》,按哲学方式解读这篇课文,我

提出李乐薇为什么要以“小屋”为对

象表达自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呢?“小屋”有什么特别的“物性”呢?

写“凉亭”、写“帐篷”可不可以?为什

么把小屋建在“山脊”上?这与在“平

地”上又有什么区别呢?当时学生

多感困惑,表示不理解。但这并不

表明我的教学内容是“无效”的。因

为不能要求一个听惯了“常规”教学

内容不习惯思考的学生马上就能理

解这种哲学式的教学内容。比如讲

“亲近大自然”与小屋的“物性”两者

内容的差异。但是语文界没有认识

到,总听“亲近大自然”这样的低起

点内容而不需思索的学生,他们的

思维能力提高得很慢。前者,教师

没有“我思”,学生得不到“我思”的

熏陶。因为那些内容根本就没有思

维性,或者说思维值很低。老师不

讲学生本来就明白。老师应该讲学

生不明白的东西,在这样一个过程

中,让学生逐渐明白。听天津十三

中学一位老师讲,某位外国朋友看

到中国语文老师上课问学生时,学

生都能很准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外国朋友说,你们中学老师是否只

讲学生已经明白的东西?这个现象

难道不值得语文界深思吗?

所以,我还是讲我的“‘表现性’

追问法”。讲“表现”、“表现性”这些

概念。尽管学生初次听起来会很吃

力,但是中学老师若能把我讲的内

容“中学化”,学生听惯了,是不是

对目前的现状有突破呢?从“表现”

到“表现性”,这是很重要的思维过

程。这是“面向事情本身”哲学理念

在文本解读中的体现,是文本解读

中“一切解读原则的原则”。这两个

概念本来是我的写作理论体系中关

于“观察训练”的内容,用在这里,

就是从文章的生成规律来解读文章

的内涵。它是一个普遍的法则,不

仅适用于这一篇文章。这样我们便

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探索的道

路。有的老师说我们也是这样做我为什么这样设计

JIAOXUEPINGTAI

教学平台JIAOXUE教学

的,只是没有提出这两个关键词,或者说徐老师只是把我们的做法换了个说法。请不要小看这两个关键词,也不要把它当作换了个说法,更不是用“莫测高深”的概念“吓唬”人。因为这两个概念很简单嘛!意思也很容易理解。由于这两个关键词的提出,便可把我们平时“通过……表现了……”惯用的主题思想归纳方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具有了理性,有了方法论的意义。概念是思考的工具,没有概念就不能理性地思维。“理性教学”此之谓也。当然,运用这种解读思维方式,中学语文老师就面临着对现有解读话语的改造,这就是专业理论的发展问题了。

2.“这样改编原文本想不到!”

许多中学语文老师对我删掉原文本后边大段议论以“夫人生若探山也”一句代之,都表示想不到!这样处理是缘于我不满有些《教师教学用书》的“常规”讲解:认为文章以后边的议论为重点,前略后详,“借事喻理”、“借景喻理”。很显然,“借”字论颠倒了事物运动原则,违背了从“表现”到“表现性”的生成规律,这是不懂文学的典型表现。这个“借”字说,在中学语文界还是很有市场的。受这种思维的影响,一般语文老师很少对它提出怀疑。正是针对这种背景,我提出思考可能存在的其他合理的艺术处理方法,就是提倡一种具有高度批判意识的自我性解读。这种方法本身就是对学生独立精神素养的培养,启迪他大胆设问;也开阔了文章的境界,增加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处理,不但否定了《教师教学用书》重议轻叙的解读,而且还有这样的教育效果——

—王安石的作品也可以改动,并且可以改得也很好!这种富有自我性的解读意识就是“文本假设比较法”的核心。这是“我思”的一种体现。

这样做的意义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思维视野,从文本潜在的可能性

形成方式、过程乃至结果增加原文

本解读思维元素,延伸阅读过程,

这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

有意义的。我们现实的语文文本解

读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把它当成一

个不可变动的绝对物,因为那都是

名家写就的,名家的作品都是完美

的,大家只是满足于对原文本的简

单诠释和模仿,这是造成语文教学

低效的原因之一。因为学生仅仅知

道这样几篇文本的固定处理模式,

而不知道变化。这种僵化的教学思

维必须改变。语文课文本解读应该

培养学生树立批判性解读意识。这

样的解读教学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

造、分析、思考机会,不但避免了

传统内容的单调和乏味,而且对培

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和认识事物

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其实,我的这种“文本假设比

较”,与古来人们对王安石此文的

指摘还是一脉相承的。晚清黄仁黼

便批评说:“此篇头绪甚繁,大要只

在尽志与力以深思,而后可以无

悔。”很显然,所谓“头绪甚繁”,

就是指王安石那一层又一层的议论

发挥有些繁琐。说实在一点儿,王

安石的议论结在“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就可以了。

3.“文言文讲授就是搞清文

言”?

当我把“阅后设题写作法”讲

给中学语文老师时,他们对我的设

计表示肯定。但他们又都提出,当

前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就是搞懂文

言。我认为,如此教学极大地浪费

了教育资源,贻误学生。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和

“写”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很坏的

一个表现就是很少和“写”联系在一

起,仅仅是停留在“说明”课文上。

针对这一现实,我在《游褒禅山

记》一文解读课上,设计了“阅后

设题写作法”。这样从活用文本中

的道理到思维方式借鉴乃至艺术构

思都可以作大胆想象,做到“读写

结合”。有人提出:“我们常把‘读写

结合’视为……优点,殊不知‘一

山不容二虎’,在多数课时中,讲

读课中的写作特点分析,没有成为

多数学生作文的真切引导,仅成为

阅读鉴赏的一部分,如《游褒禅山

记》之类传世之作的‘细察深思’原

则,并没有形成学生的写作示范。

把‘读’、‘写’置于一课,违反了‘不

搏二兔’的学习原则,实则二伤。”

我认为,“不搏二兔”,乃至“实则

二伤”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们的

语文教学至今没有做到读写有效结

合,并不是不能结合,而是很多语

文老师不会结合,他们不懂得文章

的生成规律,他们不懂如何以现成

的文本为例示范写作。所以,我以

《游褒禅山记》为例提出“阅后设

题写作法”。

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是一

个很重要的语文学习法。它的好处

是,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脑子里要

有这样的意识——

—每读一篇文章,

要想一想它告诉我可以写一篇什么

文章呢?这是一种自觉的学习,以

写来对文本加深理解,以写实现积

累,要养成这种习惯。

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不会

这么想问题。但我想问的是,老师

您这样教过吗?在传统的无思维性

解读中,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开放的

思维素质,因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已

遭到迟滞性压抑。当然,我并不是

说每节课文都要这样做,比如讲

《雨霖铃》要出一道什么题呢?但

要尽可能联系可联系的课文,启发

学生阅后设题写作。比如读庄子的

《秋水》,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不是很

有可写的吗?这样做不就把高考作

文应试辅导与平日课文讲读统一起

来了吗?我在《游褒禅山记》文后

所设的5道作文题不就有这个效果

吗?大家想一想,3年高中设题积

累不是很可观吗?但我们的中学语

文课,把《秋水》之类的优秀文言

文讲成了浅层次的古汉语课。我在

JIAOXUEPINGTAI

教学平台

JIAOXUE教学

某中学就听过这样的课。

总之,我的这个所谓“示范”,即所讲“‘表现性’追问法”、“文本假

设比较法”、“阅后设题写作法”,把教学内容上升到“方法论”的境界,因而就具有了“渔”的意义。如果以

这种语文学习之“渔”道作为“教”与“学”行为理念的话,那么语文的“有效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徐江老师的解读《游褒禅山记》

,并非中学语文老师常见的普通示范课,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节学术性传播一种教学理念的示范课。

对他所讲的这节课,有多种声音出现。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甚至还有担忧者。这是文本内涵、审美、写作解读课应该出现的现象。中学传统语文课,问题就出在这里,它缺少的就是这种元素,这种氛围。

他倡导的理性教学意识,如“表现性探究解读法”,的确体现了一种授“渔”解读观念;如“阅后设题写作解读法”更具有很实际的“致用”功能。尤其是他精心设计的“文本假设比较解读法”———大胆删改王安石的原作———得到很多教师和学生的首肯(其中学生赞成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教师),当然也遭到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激烈反对(其中教师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学生)。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那篇文章改得要比原文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有的说,“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发散思维的能力,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有的说,“这种学习方法要比呆板地学书本有趣”。当然,也有的学生说,“还是应该尊重作者原意”,删改“使课文乏味”

;有的认为原作“毕竟反映了作者当时真实的感觉,王安石的议论也是有感而发的,充分地体现了王安石当时的收获”;有的说,“如果王安石这篇文章,没有后边的议

论部分,我想它也不会成为传世之作。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是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指徐江老师的删改处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此外,学生中还出现了第三种声音:“这种教学方式很有新意,可以有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就目前来看,这会扰乱原有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当前的高考。我认为从低年级启用效果会比较好,对已接受了原有教学方式的我们来讲,受益不大,且会影响应试。

”这些争论的出现,既是正常的学术性的矛盾,又带有令人深思的文化意味。这样作为延伸原课文解读思维的一个元素,徐江老师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对赞成者、反对者亦或是担忧者来说,都无疑成为了一个思维点。每一种判断,都是在矛盾对立的交锋中判断。这样也就不分赞成者、反对者或是担忧者,事实上他们各自实现了自我的判断,成为了“我思”者。这与没有这种教学设计的传统教学是不同的,特别是维持原作的声音尽管仍是维持原作,但它是在批判老师删改的声音中判断的。尽管这里存在着矛盾交锋中选择什么答案还有价值区分的问题。

徐江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假设比较解读方法,它引发学生在文本内涵的扩展、审美境界虚实宽窄以及篇末点题艺术处理等各个方面作深入的思索、探究、争论、

选择,这就是素质教育。但是反对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教师。因为他们在坚持王安石原作的价值取向时,同时也反对这种解读法。这两者应该是分开的。他们没有看到巧妙地设计一个比较点,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创新,又是一种学术理念创新。我赞成某同学在反馈意见中所说:“徐教授他主要以展开我们自我的想象为主导,调动我们对课文的一些想法,而不是那种把教案的思想讲给我们听。”“教授的意思好像是让(中学)老师别太墨守陈规,死板讲课。”如果把王安石原作信息看作“1”,把徐江老师的假设改编信息也看作“1”,很显然固守传统教学,学生只能得到“1”。而超越“常规”,搞了假设改编比较,那么学生将得到

“2+N”。“N”代表知识信息外的某些素质,如“我思”的意识等。这样的教学因此更“有效”。知徐江者,学生也。面对改革,教师的顾虑更多。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天津某中学徐江老师讲完此课离去后,学校作了一项随机调查,全班

53个学生,有42人表示“对讲课

内容表示理解、满意”,8人表示

“对讲课内容半懂不懂并有某种担忧”,仅3人表示“不满意”。而且即使是表示担忧的学生,也有的承认徐老师的教学“的确是一种创新”。

(责任编辑

赖配根)

知徐江者,学生也

●童继红

———评徐江老师解读《游褒禅山记》

JIAOXUEPINGTAI

教学平台

JIAOXUE

教学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 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 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 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 洞→后洞。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下)其(它 1

论中学语文中的语感教学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金山毒霸 首页| 新闻快报| 教育概况| 政务公开| 党建公开| 教师文集| 环境教育| 家长网校| 民办网|早教网| 绿色心吧| 学校网站 教师论文 论中学语文中的语感教学 [ 作者:袁安类型:原创 点击数:195次 更新日期:2007-12-26] [内容提要]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以语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本文从语感培养和语感迁移两方面着手,具体分析如何建立以语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并就语感培养提出三条途径,即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注意意象积累,强调诵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语感教学培养迁移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小学基础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应试的崎岖小道上艰难跋涉。对此,广大有志于语文教改的人士正努力探寻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见仁见智,异彩纷呈。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改的根本出路究竟何在?我们的回答则是:建立以语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即语文语感教学。 何为语感?作为定义,不同场合有不同解释,目前尚无明确的科学界定。叶圣陶以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 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语感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高。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的重视。 一、语感培养 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着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仅此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预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灵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 二、疏通文本——字斟句酌为哪般 1、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补记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三质疑探究——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己感想) 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这种情况又表现出无限风光在险处的人生规律,而人们往往是“就难避轻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课可以区分为课内材料和课外材料的教学,课内阅读材料篇幅上一般都不是很长,大多都是名篇,对这些材料的解读也比较多,而且很多已经定型,对学生的阅读来讲,这些材料的理解比较繁琐,教师的引导也大多不能脱离既有的教学框架,这造成阅读课堂的效率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被削弱。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余地非常大,教师能够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去感悟和理解。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来分析,确保学生在阅读材料之后能够有所感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提炼能力。材料的选择不必面面俱到,应该选择某一个点或者某一类别,让学生逐一去获得能力和感悟。 例如教师选取了余华的《活着》作为课外阅读材料,留给学生三个星期的时间完成内容阅读,用一节课去赏析,教师并没有逐一讲解,而是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出来,然后汇总起来,发现学生都对有庆死亡的场面感触极深。教师让学生重新去审视这一场景,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个场景的营造手法和内容的张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材料和总结其意义。在这个材料的选取中,教师并没有全本解读,而是找到了学生感悟的共同点,也是情感调动最充分的地方作为切入点,窥斑见豹的完成了阅读课教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效率也非常高。

教师的点拨在阅读课教学中不宜过多,但一定要精炼而且具有引导性。中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解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他们并不愿意去聆听教师的长篇大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采用简约化的阅读教学取向,设计精炼而短小的点拨语,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教师引导的正确性,而且能够顺着引导去思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内心感悟去创设点拨环节,在学生有所感悟但是不够明确的地方进行点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二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梁思成的故事》这一拓展阅读课的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了材料之后初步感受到梁思成的'精神思想,教师抓住这一点,点拨学生再次阅读能够体现其精神的语句。如在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时,教师极为简练的点拨学生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梁思成在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这种简约的点拨节省了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再次理解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做笔记是阅读教学的必备环节,包括批注和读书札记。从二者的形式上来看,批注要求非常精炼的标示出材料的立意、表达中心等,而读书札记则是要求学生摘抄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

《游褒禅山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屋 B.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仆:倒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夷:平坦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11.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以导致学生也觉得学习语文越来越困难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笼?加强素质教育,突出语文素质在农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摆广大农村语文教师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就要迅速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以下是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深入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 常言道:“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个水池。”所以每位教师都要认真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时候就要 在对新课标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和精神。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深入领会。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很难想象他是如何能把语文新课上好。但是新课标也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计划性、方向性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图索骥,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二、语文来自以现实生活 新课程标准不仅仅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

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是“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科的教学一样,除了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语文教材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依据,也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由于农村中学教师长期从事单一的语文教学,所以容易使语文教学模式化。一篇课文通常是对词、句的理解,篇章结构的分析,以此来引导学生去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反映了教师的定势思维,为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然而,教师对教材的静态分析,容易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能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独到而不同一般的有效解决方法,它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农村学生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面临的是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地学习、提高的客观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及答案教学文稿

《游褒禅山记》练习 题及答案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知识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生封荆国公,故世称之为“王荆公”,又因卒谥“文”,故又称为王文公。 C.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 D.古人之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2.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B.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何可胜道.也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C.独其为文.犹可识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其文.漫灭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其熟能讥之乎 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⑤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⑦云霏霏其承宇 ⑧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①②⑤⑧ B.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⑦ D.④⑥⑦⑧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三句是: ①然力足以 ..至焉,于人为可讥,… ②于是 ..余有叹焉 ③古人之观于……往往 ..有得 ④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⑦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⑤⑦ 二.填空题 5.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音______义________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音______义________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音______义________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音______义________ ⑤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音______义________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和在句中的含义: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______活用为________,含义_______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作者:林珍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8年第10期 【摘要】 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学,而不管语言还是文学都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美,作为语文教师,如能 发挥它们的美育作用,那对于素质教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美育的必 要性和方法两方面探索,以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美育美育的必要性美育的方法 谓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 为主要任务的教学。18世纪,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后,美育这个词也第一次由德国浪漫主 义诗人、剧作家席勒正式提了出来。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美育,可以说,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改善美、鉴赏 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和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是陶 冶人们性情,净化人们情感,美化人们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的教育。美育有着 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美育。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第三条即是:审美鉴赏与创造。 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确实,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中学生进行美育尤不可少。语文课本正是进行美育的最好教材。现以我校使用的苏教版教科书,我认为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无论是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还是新人新作,都是文情并茂, 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不仅有代表性,而且有时代感,有助于启发思想,开阔眼界,对提高学 生的阅读写作大有好处。 总之,语文教材通过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反映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歌颂、赞美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优美的事物和人们的崇高品德,揭露、鞭挞一切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的、 丑陋的事物和风气。当前素质教育如火如荼,语文美育正是凭借课文丰富的美质为学生创造美 的世界,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塑造美的心灵,从而使学生的素 质得以全面发展。 我们有这么好的美育教材,所以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文美育的三大功能:培养审美的感 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是后天获得的。因此,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 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 受力。另一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鉴别美丑的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学生具备一定的感受、鉴赏美的能力后,就会自觉地创造美,创 造更美好的生活。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如何发挥美育的功能呢?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教学特点及任务

(二)初中语文教学特点及任务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教学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第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二)、写作 1、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2、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3、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4、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6、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育教育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

“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李林中学语文组:范依强 个性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们只谈阅读,不谈如何阅读——即使谈如何阅读,也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个性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举足轻重的意义。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个性化阅读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

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2.把握文本个性,挖掘教学资源 我们身边校本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开发,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紧扣现实生活,体现其生活性、趣味性、思维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活动为主,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发展,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3.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让创造精神在个性思考中闪耀 悟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激发悟性,就是指教师要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视频创设出来的内容及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英咀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阅读是一种自由、智慧的学习方式。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读者应是主动的、开放的、富有个性的读者。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面对文本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滑行。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4.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多元发展

【实用】《游褒禅山记》练习题及答案

。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文学知识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生封荆国公,故世称之为“王荆公”,又因卒谥“ 文”,故又称为王文公。 C.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 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 D.古人之所谓“浮图” 和“ 庐冢” 即为和尚和寺院。 2. 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B.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何可胜道也哉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 . C.独其为文犹可识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 以相之 . 其文漫灭今由. 与求也,相夫子 . 3. 下面句中的“ 其” 都作代词用的一组 是: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也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其熟能讥之乎 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⑤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⑦云霏霏其承宇 ⑧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①②⑤⑧B.①③④⑥C.②③⑤⑦D.④⑥⑦⑧ 4.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三句是: ①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 ②于是余有叹焉 .. ③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 .. 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⑦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③⑤⑦ 二.填空题 5. 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音______义 . ________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音 ______义________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集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己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阅读教学 2.语文教学原则 3.目标教学法 4.中学语文学科测试 5.语文 二、简答题(30分) 1.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2.作文批改的原则是什么? 3.新世纪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目标有哪些? 三、论述题(50分) 1.聊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取生涯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懂得. 2.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理想是什么?你如何对待这些理思和这次课程改造?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结释(20分) 1.语文 2.文路同一 3.阅读能力 4.语文自学能力 5.作文批语 二、简答题(30分) 1.简述大语文实践. 2.简述钱梦龙的"导读法". 3.语文教学手腕现代化有何意思? 三、论述题(50分) 1.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你有何意见? 2.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击算如何做让自己占有这些素质?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3)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语文 2.文以载道 3.阅读教学 4.作文批语 5.教学原则 二、简答题(30分) 1.简述新的《语文课程尺度》中语文教育的总目标. 2.语文课程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 3.如何理解"自主学习"? 三、论述题(50分) 1.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 2.谈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4)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课堂导入 2.阅读 3.问题教学法 4.思路教学法 5.启发式 二、简答题(30分)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模块. 4.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 5.作文教学中的育人. 三、论述题(50分) 6.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 7."语文是民族之根"之我睹.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5)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一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可将零散化、碎片化的阅读整合为整体性阅读,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培养整合信息、批判思考的能力。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多是单篇教学为主很少引入群文型的阅读教学缺陷,提出群文阅读的准确定义,群文构建的建议及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热门话题,受到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中心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许多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不断钻研探究,取得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但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教师难以讲出新意、课堂气氛僵化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既与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有关,但更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新意和活力。因此,许多教师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浙江的语文名师蒋军晶首先开始尝试群文阅读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师生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选择一组文

章,围绕这个话题进行阅读讨论,各抒己见,最终获得一个普遍受认可的结果。群文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目的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观点碰撞的平台,最终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及观点融合。群文阅读主要有两个核心概念:“群文”“话题”。蒋军晶认为,群文,“文”就是文章,是指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呈现3-8篇不等的文章。话题,即群文阅读中的“议题”。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认为,议题,是指可以议论的话题,它有两个重要特点:开放性和可议论性。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它可以进行讨论的话题。 群文阅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大多在小学,在中学的比较少。中学更多的是在单篇教学时引入互文作品的某一片段进行对比,并没有形成群文型的阅读教学。究其原因,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师缺乏群文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缺少比较辨析的思维。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整合思维。许多教师对群文阅读了解不深,简单地将它等同于几篇文章组合起来阅读,既缺少话题意识,文本呈现也较为随意。只看到文本之间的表面联系,而忽略它们横向的比较性,导致一些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只能停留在浅层比较,学生缺少深入思考,不能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因此,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话题的选择应以人文主题为主,读书方法次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