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套)最新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附答案

(30套)最新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附答案

(30套)最新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附答案
(30套)最新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附答案

(30套)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附期中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透镜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凸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凸透镜只有右侧的焦点

B.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随时变化的

C.过光心的直线都叫作主轴

D.直径相同的凸透镜,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2.如图所示,在MN处放有一个透镜,太阳光从上方射向透镜。在透镜的附近放一张小纸片,在纸片上可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由此可判断()

A.若纸片是放在P处,则在MN处放的是凸透镜

B.若纸片是放在P处,则在MN处放的是凹透镜

C.若纸片是放在Q处,则在MN处放的是凸透镜

D.若纸片是放在Q处,则在MN处放的是凹透镜

3.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A.a

B.b

C.c

D.d

4.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的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这时叶面上的水珠相当于,它对光具有作用,使透过它的太阳光,而将叶子烧

焦。

5.小李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三个小激光灯、凸透镜、凹透镜及一些辅助器材,探究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探究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6.实验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量光斑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10 cm,换用另一个较凸的凸透镜重复上面的实验,测得亮点到镜之间的距离是5 cm。

实验2:拿一个凹透镜重复实验1的过程,发现不能在纸上形成亮斑。

(1)实验1中最小、最亮的光斑所在位置的物理名称是。刻度尺测得的距离叫。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实验2中纸上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7.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8.画出图中的BC的入射光线和AO的折射光线。

9.(2017·山东枣庄中考)根据光的传播路径,在图中的虚线框内填入符合要求的透镜。

探究创新

10.给你两个凸透镜,欲使一束平行光经过两透镜折射后仍为平行光,两凸透镜如何放置?试画出光路图。

11.如图甲所示,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应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图乙)?

请写出你的推断: 色光对应的凸透镜的焦距大,你推断的理由

是。

知能演练·提升

1.D每一个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故A错误;对一个凸透镜来说,它的焦距是固定的,故B 错误;主轴是过光心且过两个焦点的唯一直线,并不是只要过光心即可,故C错误;凸透镜的焦距是表示凸透镜会聚能力强弱的,直径相同时,焦距越小,凸透镜的会聚能力越强,焦距越大,凸透镜的会聚能力越弱,故D正确。

2.C太阳离地球很远,可以认为太阳光是平行光,将透镜正对太阳光,可以在附近纸片上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说明透镜有会聚作用,可以肯定为凸透镜。而太阳光照射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于透镜的另一侧,即为Q处。

3.B使光线发散,这是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而凹透镜的形状是中间薄、边缘厚。

4.答案凸透镜会聚会聚于一点

5.解析由题图可知: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更加靠近主光轴,故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远离主光轴,即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答案会聚发散

6.解析最小、最亮的光斑是由于凸透镜对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阳光是平行光,故实验1的现象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没有在纸上形成亮斑,说明凹透镜对平行光没有会聚作用。

答案 (1)焦点焦距这个实验说明了:①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②焦距的大小与凸透镜的凸出程度有关。(2)没有较亮的光斑。这说明了凹透镜对光没有会聚作用。

7.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经过焦点;经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答案如图所示

8.解析对于凹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答案如图所示

9.解析第一个图中入射光线是平行的,而折射光线远离主光轴,即透镜有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第二个图中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靠近了主光轴,即透镜有会聚作用,所以是凸透镜。

答案如图所示

10.解析平行光射向第一个凸透镜后会聚在它的焦点上,而经过第二个凸透镜折射后,又能变为平行光,显然入射到第二个透镜的光线是从第二个凸透镜的焦点发出的,故两凸透镜共轴,左边透镜的右焦点与右边透镜的左焦点重合。

答案如图所示

11.解析通过对题图甲分析,发现紫光比红光偏折程度大,更靠近三棱镜底边,把凸透镜看成是由许多三棱镜组成。因紫光偏折程度大,焦距小,相反,红光偏折程度小,焦距大。

答案红凸透镜(或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程度小

二、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 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A.5 cm

B.10 cm

C.20 cm

D.30 cm

2.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 cm处,可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3.如图所示,在发光的灯泡附近放置一凸透镜,在远处的墙上出现了灯丝清晰的像。关于此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是正立的

B.像是放大的

C.像是虚像

D.像比灯丝亮

4.物体沿凸透镜的主轴,从远处逐渐移向焦点过程中,像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将是()

A.像逐渐靠近凸透镜,并逐渐变大

B.像逐渐靠近凸透镜,并逐渐变小

C.像逐渐远离凸透镜,并逐渐变小

D.像逐渐远离凸透镜,并逐渐变大

5.(2017·浙江温州中考)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张宁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 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凸透镜成像特点相同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烛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7.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放好仪器,调节、和,使它们中心的高度相同,即都处在透镜的主轴上,叫共轴调节。

8.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若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d四处,其中蜡烛放在处得到烛焰的实像离凸透镜最远,放在处得到烛焰的实像最小。

9.

凸透镜对光有(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凸透镜的焦点为F,当蜡烛如图所示放置时,在透镜另一侧可成一个(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实像。

10.某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如图所示,其中AB是物体,A'B'是AB的像。试在图上的适当位置画上合适的透镜,并大致标出其焦点的位置。

11.(2017·广东中考)如图所示,小李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的焦距为12 cm。

(1)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承接到一个倒立、清晰的实像,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将光屏向右移动,,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像。日常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偏离光屏中心。

(3)请你指出用烛焰作为发光物体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存在的两点不足之处:

①;

②。

探究创新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第1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助他们找一个可能的原因:

(2)第1、2两组同学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3.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 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填写像的性质)的实像;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知能演练·提升

1.D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 cm处,在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像,则u>2f,即 50 cm>2f,解得f<25 cm,则选项A、B、C都符合,只有D选项是不可能的。

2.A由题意可知该凸透镜焦距f为15 cm,物距u=20 cm,15 cm<20 cm<30 cm,即f

3.B墙壁相当于光屏,灯泡的像成在墙壁上,这个像一定是实像,并且是倒立的;观察可知,像距显然大于物距,成像条件是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D对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抓好两个转折点。1倍焦距是成实像和成虚像的分界点;2倍焦距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并且实像总是倒立的。当把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点移动的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焦距,成的是实像。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5.A当物距等于焦距时,是不成像的;考虑到实际物体有一定的宽度,但因此时物体的各部分离凸透镜的距离有大于焦距的,也有等于或小于焦距的,成的像是不清晰的,故甲数据是错误的。

6.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会聚于点F,点F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凸透镜的焦距为30 cm-20 cm=10 cm,故A选项错误;题图乙中,物距

u=15 cm,像距v=30 cm,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题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选项正确;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C

选项错误;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故D选项错误。

7.答案烛焰凸透镜光屏

8.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蜡烛放在a处,烛焰是在焦点以内,只能成虚像,得不到实像;b、

c、d三点都在焦点以外,所以在光屏上可以看到烛焰的实像,当蜡烛越靠近凸透镜,烛焰的像离凸透镜越远,所以蜡烛放在b处,得到烛焰的实像离凸透镜最远;当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

逐渐变小,所以蜡烛放在d处,得到烛焰的实像最小。

答案b d

9.解析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由题图知,蜡烛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

大的实像。

答案会聚倒立

10.解析A'B'是AB的像,由于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物体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之内,且

物、像同侧。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所以连接AA'、BB'交点即为光心。过光心,垂直主光

轴作垂线,就是凸透镜的位置,过A点作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交透镜于C点,C点与焦点连线的

反向延长线交于点A',所以连接A'C并延长,与主光轴交点即为焦点。

答案如图所示

11.解析 (1)如题图,物距u=16 cm,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将光屏向右移动,注意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像。日常生活中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2)蜡烛变短了,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3)用烛焰作为发光物体存在的两点不足之处:①烛焰不稳定,火焰在有风的时候会晃动;②蜡烛会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

答案 (1)放大注意观察光屏上的像投影仪(2)上(3)①火焰在有风的时候会晃动②

蜡烛会越烧越短

12.解析 (1)解答此题关键是确定造成在光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的原因主要是哪个器材位置不合适,依据此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寻求多个原因。

(2)两组数据中的物距都大于1倍焦距,成的像是倒立的,再进一步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答案

中的结论。

答案 (1)①蜡烛的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一条直线上

②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

③蜡烛放在1倍焦距以内

④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离焦点过近,成像较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承接不到

像(任选一条)

(2)①在凸透镜焦距一定且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距凸透镜越远(近),像离凸透镜越近(远)

②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距相同时,凸透镜焦距越大,像离凸透镜越远

③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像

13.解析 (1)读题图分析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该凸透镜焦距是11 cm;(2)根据实

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的原因可能是蜡烛、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或者蜡烛放在了焦点以内等;(3)蜡烛距凸透镜16 cm时,处于f和2f之间,在光屏上成

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物远像近像变小”,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凸透镜。

答案 (1)会聚11(2)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焦点以内(或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3)放大靠近

三、生活中的透镜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以下光学器件中,没有用到凸透镜的是()

A.潜望镜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投影仪

2.小李用照相机拍摄的石拱桥照片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B.桥的倒影看起来比桥暗,是由于一部分光折射到了水中

C.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若相机镜头焦距为f,拍摄时镜头到桥的距离要大于2f

3.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幻灯机镜头是凸透镜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2倍焦距以内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1倍焦距

4.小华用相机拍摄的桂林市杉湖上的双塔相片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双塔在湖中的倒影是实像

B.要使双塔的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向双塔靠近些

C.要使双塔的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双塔更远些

D.要使双塔的像更小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双塔更近些

5.

(2017·湖北黄冈中考)右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明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2倍焦距

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C.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制作老花镜镜片

D.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增大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6.某同学用照相机给自己养的猫拍照,突然飞来一只苍蝇落在了镜头上,这时他按下了快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拍得的照片上只有苍蝇

B.拍得的照片上只有猫

C.拍得的照片上既有猫又有苍蝇

D.拍得的照片上既有猫又有当时的背景,但没有苍蝇

7.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图甲中箭头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图乙中的方向。

8.(2017·河南中考)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

面。

9.数码相机是一种新兴的照相器材,它同普通照相机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底片,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感光元件CCD,将图像的光信号转化成为数字信号保存起来。下表是某数码相机的一些参数,请你根据这个表格,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感光层离开镜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

件: ;要成像,物体离开镜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

件: 。

10.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选填“等大”“缩小”或“放大”)、(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

是。如果图中h=40 cm,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小于

cm。

11.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试拍后发现左脸白,右脸黑,原来是台灯放在左侧,这是由于光的造成的;调整台灯后,小明应在距离镜头

处;如果觉得像偏小,他应该(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看着自己的照片,发现面部光线还是不均匀。请你帮他想出一个解决办法: 。

12.小吴等同学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地上放一个去掉灯罩的台灯,让发光的灯泡朝上。手拿一个放大镜,把它放在灯泡上方几厘米远的地方,然后慢慢向上面移动的过程中,小吴他们观察到这样的两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放大镜向上移到某一位置时,在天花板上看到一个由灯丝形成的像;第二种现象,将放大镜继续向上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时,在天花板上看到印在灯泡上的图与文字的像,它们被放大了,不过是倒立的。

(1)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中,和这套装置物理原理相同的是。

(2)爱动脑筋的小吴同学发现,在上述装置中只要再添加一个器材,就能让天花板上的像移到竖直墙壁上。小吴添加的是。

探究创新

13.

图甲是一张幻灯片,图乙是供选择的该物体的四个像的形状。在以下填空时,只考虑像的形状不考虑像的大小,幻灯片都是正放在光学仪器下。

(1)放映幻灯片时,在银幕上看到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

(2)用显微镜观察时,看到的像的形状为。

知能演练·提升

1.A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A选项符合题意;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在u>2f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B不符合题意;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在uu>f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D不符合题意。

2.C石拱桥在水中的倒影等同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倒影看起来比桥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桥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了折射,故B正确;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错误;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相机镜头焦距为f,拍摄时镜头到桥的距离要大于2f,故D正确。

3.A幻灯机镜头是凸透镜,A正确;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2倍焦距之外,所以B错误;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C错误;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1倍焦距,所以D错误。

4.B本题考查照相机成像原理。双塔在湖中的倒影是虚像,A错;要使塔的像更大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故B对,C错;要使塔的像更小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塔更远些,D错。

5.C根据投影仪成像的原理可知,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故A错误;投影仪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老花镜镜片也是凸透镜,因此,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制作老花镜镜片,故C正确;要使墙上的像变大,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应减小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故D错误。

6.D苍蝇落在镜头上不影响成像的完整性,只会影响亮度。故选D。

7.解析本题考查显微镜成像时像随物体移动的变化规律:由于物体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应把载玻片向D方向移动。

答案D

8.解析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

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当无人机高度上升时增大了物距,这时需减小镜头

与感光晶片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答案缩小减小

9.答案大于34 mm小于68 mm 大于68 mm

10.解析投影仪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光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才是放大的实像,即

f<40 cm<2f,20 cm

答案放大倒立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光路)

20

11.解析左脸白、右脸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右脸照射的光线较少引起的。视频摄像头的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是将景物置于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所以他应该靠近镜头。拍摄的像面部光线不均匀,是

由于光源光线太强或不均匀造成的,应改变灯光使之不直接照射面部,或用类似于照相馆中用多灯

从不同角度照明,也可以让灯光透过白布使光线柔和一些等。

答案直线传播大于2倍焦距靠近灯光不直接照射面部(用多灯从不同角度照明;让灯光透过白布照明)(只要合理即可)

12.答案 (1)投影仪(2)平面镜

13.解析 (1)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因此在银幕上的像应该

与照相机所成的像的形状是一样的,但幻灯机成的像是放大的,故选D。(2)物体经物镜成倒立、放

大的实像,再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像相对于物,既是上下颠倒,也是左右颠倒,故选D。

答案 (1)D (2)D

四、眼睛和眼镜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2.下图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B.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配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丙中,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D.图丁中,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下列关于近视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根本看不清物体

B.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C.近视眼应该戴凸透镜,使光的会聚点靠前,成像在视网膜上

D.近视眼应该戴凹透镜,使光的会聚点靠后,成像在视网膜上

5.下面关于远视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医院经过鉴定是远视眼,这说明他的眼睛非常好,看物体非常清楚

B.远视眼可戴凸透镜来看清近处物体

C.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过强造成的

D.远视眼不管看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成像都在视网膜的后面

6.报纸上放有小明的近视眼镜、爸爸的老花眼镜、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眼镜及妈妈的平光眼镜,如

图所示。则奶奶的眼镜是图中的()

7.视力正常的眼睛戴上近视或远视眼镜后,反而看不清物体,这是因为()

A.人的感觉不习惯而已,慢慢地就会看清物体了

B.正常的眼睛失去了原有的折光功能

C.如果戴的是近视眼镜,会使物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D.如果戴的是远视眼镜,会使物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8.哥哥的近视镜是300度,姐姐的近视镜是500度。比较这两副近视镜镜片的焦距大小,可知()

A.哥哥的眼镜镜片焦距大

B.姐姐的眼镜镜片焦距大

C.一样大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

眼镜一般是由甲醛丙烯酸(HEMA)制成的,中心厚度只有0.05 mm。近视眼患者戴的HEMA超薄镜片的

边缘厚(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0.05 mm,此镜片对光有(选填“会

聚”或“发散”)作用。

10.(2017·四川自贡中考)小金同学由于经常玩手机,近期发现视力严重下降,经眼科医生检查,小

金看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则小金被确诊为视眼,应配戴透镜矫正。

11.根据近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在如图所示方框内画出矫正所需的透镜并完成光路图。

12.用几个有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一个能发出平行光束的光源和一组眼睛模型来探究矫正视力的方法,如图所示。

(1)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烧瓶的后壁相当于,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

(2)用平行光束照射每个眼睛模型,根据光束聚焦的位置可以确定甲是眼模型,乙是

眼模型,丙是眼模型。

(3)在研究近视眼的矫正过程中,你认为模型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透镜,能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

(4)在研究远视眼的矫正过程中,你认为模型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透镜,能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

探究创新

13.医生用激光治疗近视眼,主要是利用激光能够精确切削组织的特性,用光束重塑角膜曲率,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治疗近视眼使用的是准分子激光,它是一种能够精确聚焦和控制的紫外线光束,其切削精度非常高,每个光脉冲切削深度为 0.2 μm(1 m=106μm)。准分子激光又是冷光源,不会产生热量,因而对切削部分的周围组织不会造成损伤。激光治疗是在电脑控制下进行的,医生在治疗前将近视度数输入电脑,由电脑来控制切削的范围和深度,指挥激光器发出一系列的激光脉冲照射到角膜上,在角膜中心削出一个光滑的平面,每个脉冲切除一薄层中心角膜组织,多个脉冲照射到角膜组织上以后,使角膜曲率变小,降低原有屈光误差,使光线直接聚焦于视网膜上。

请简述激光治疗近视眼的原理。

知能演练·提升

1.D不要根据经验,认为眼睛成正立实像。视网膜形成的是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正立的像,因为经过了神经的调节。眼睛同照相机相似,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B

3.B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不是虚像,A选项错误;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B选项正确;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C选项错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 选项错误。

4.D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但可以看清较近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厚,折光能力强,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而不是视网膜后;近视眼应戴凹透镜矫正。

5.B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却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导致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射后还未会聚成像就已经到达视网膜上,而远处物体的光线恰能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能看清远处物体却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6.A因为奶奶的眼镜是老花镜,由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u

7.C由于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视力正常的眼睛戴上近视镜后,会使物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同理,远视镜是凸透镜,戴上后会使正常眼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故选C。

8.A眼镜的度数=(公式中焦距f必须用m作单位),则哥哥眼镜片的焦距是0.33 m,姐姐眼镜

片的焦距是0.2 m,故A正确。

9.解析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方法是配戴近视镜,近视镜实质就是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而凹透镜是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故HEMA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大于0.05 mm。

答案大于发散

10.解析小金看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则小金被确诊为近视眼。若想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

答案近凹

11.解析近视眼的特点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应佩戴凹透镜

来矫正。

答案如图所示

12.解析这类题型是考查眼睛的结构、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解题思路是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从而掌握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因此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和角膜,着色液

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近视眼要把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应加上一个凹透镜使

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远视眼把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应加上一个凸透镜使光会聚一些从而会聚在视网

膜上。

答案 (1)晶状体和角膜视网膜(2)正常近视

远视(3)乙凹(4)丙凸

13.答案利用激光能够精确切削组织的特性,将角膜中间的一部分组织切削掉,使角膜变得扁

平些,角膜折光能力减弱,这就使原来成在视网膜前的像后移,从而使像重新成在视网膜上。

6 常见的光学仪器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光路图正确的是()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位于凸透镜 1倍焦距以内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下图所示中的()

3.(2017·湖南邵阳中考)下列关于光的知识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B.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控的

C.近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D.投影仪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把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5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4 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5.下列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近视眼睫状体调节能力过强,远视眼睫状体对晶状体调节能力减弱

B.近视眼使来自于近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前方,远视眼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后方

C.近视眼用发散透镜矫正,远视眼用会聚透镜矫正

D.近视眼晶状体太薄,远视眼晶状体太厚;近视眼眼球前后径太短,远视眼眼球前后径太长

6.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中符合要求的是()

7.有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将物体从距凸透镜30 cm处沿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12 cm处,这个过程中()

A.物距总大于像距

B.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像离凸透镜越来越远,像变大

D.像离凸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小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 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10 cm

B.15 cm

C.20 cm

D.30 cm

9.如图所示,F和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A.图中Ⅰ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

B.图中Ⅱ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下

C.图中Ⅲ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

D.图中Ⅳ区域,比A'B'小,箭头方向向下

10.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 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为13 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 cm。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8分)

11.在用望远镜看远处物体时,物镜所成的像是像,目镜所成的像是像(以上两空均选填“实”或“虚”)。要想看清更远处的物体,应使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

(选填“增大”或“缩小”)。

12.近视眼患者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此时物体通过人眼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的(选填“前”或“后”)方,需要用镜来进行矫正。英国科学家宣称研发了一种“超级水晶体”将可以一次解决近视、远视问题。新研发的“超级水晶体”弹性很好,可以靠眼睛肌肉就将它压挤成适当形状,无论是看远、看近都没问题。那么近视眼病人要看见远处物体,眼睛肌肉要使“超级水晶体”变,焦距变,使得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13.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如图所示。在图中所标的a、b、c三点中,点表示凸透镜的焦点。某记者用数码相机(焦距可调)抓拍战士抗洪救灾的情景,如图甲、乙所示。结合图分析可知,拍摄照片时,镜头焦距调得较大。

三、作图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4.(2017·山东德州中考)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和这条折射光线再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15.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S'为点光源S经凸透镜成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凸透镜,并完成光线SA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

16.请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四、实验题(17、18题各9分,19题19分,共37分)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C、D两处会得到清晰(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像,生活中的光学器件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用一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在光屏上(选填“C”或“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调节光具座上依次排列的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当物距为18 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当物距为15 cm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19.【探究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小明通过前面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图甲),看到手指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图乙),看到房屋的像。(均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他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

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结论与应用】

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越。

第六章测评

1.A

2.B

3.A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 错误;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遥控,故B正确;近视镜是凹透镜,因此近视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故C正确;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D正确。

4.A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透镜15 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5 cm;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14 cm处,此时u

5.C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造成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疲劳过度,调节能力降低,这样就容易形成近视眼;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可见无论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都是睫状体对晶状体调节能力降低。不同的是前者是由于疲劳所致,后者是生理机能衰退所致。近视眼折光能力过强,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前方,远视眼折光能力太弱,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后方,这两种情况都使眼睛无法看清物体。近视眼戴发散透镜矫正,远视眼戴会聚透镜矫正,从直观上看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或眼球的前后径太短,故正确选项为C。

6.D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两眼张开,左眼对准目镜,右眼看桌面。

7.C由题意可知物距总大于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在2倍焦距以外时,像成在凸透镜另一侧2倍焦距以内1倍焦距以外,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在2倍焦距以内1倍焦距以外时,像成在凸透镜另一侧2倍焦距以外,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可见物距是先大于像距后小于像距,先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后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离凸透镜越来越远,且像不断变大。

8.A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说明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即30 cm>2f,解得f<15 cm,所以A选项正确。

9.C根据光路可逆知道,若在A'B'处放置物体,将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AB相对于像A'B'是倒立、放大的,故选C。

10.A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凸起程度过大,导致眼球的前后距离太大造成的,近视眼的晶状体折射能力变强,焦距变小,使得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方。而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过于扁平,晶状体焦距比正常时大,折光能力变弱,物体经晶状体折射后将像成在视网膜之后。所以图中乙模拟的是远视眼,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的大,故A正确。

11.答案实虚增大

12.解析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对光的会聚作用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因此要看见远处物体,要使“超级水晶体”变薄,焦距变大。

答案前凹透薄长(或大)

13.解析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点是点a。通过光路图看出:在保持物距相同的情况下,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所成的像越小,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的像就越大。照片乙中的景物的像比照片甲中的同一景物的像大,所以在拍摄照片乙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较大。

答案a 乙

14.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15.解析由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知,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因此连接S、S'与主光轴OO'的交点即为该凸透镜的光心,由此可确定凸透镜的位置,从而完成光路图。

答案如图所示

16.解析从题图可以看出,平行光线通过透镜后会聚在一起,说明该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是凸透镜。

答案如图所示

17.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本题中的物距大于像距,据此判断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在生活中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在凸透镜成像中,像和物体左右相反,故用纸板挡住A处蜡烛,B处蜡烛仍在C处成像。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 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度,目的是:使烛焰的 屏中央。 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 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运动和力》知识点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物距减小 (增大) (增大)像变小 (变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2017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1-3章)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 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

八年级物理下册试题及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试卷(物理) (考试时间:72分钟,满分90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8分,将答案写在横线上,不必写出解题过程) 1、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会向前运动,推动人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此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踢出去的足球由于___________向前运动,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了_________的作用;若运动的足球所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则它将做______________运动。 3、如图所示,两个重为20N的相同物块A、B叠放在一起,受到10N的水平推力F1的作用,在水平地面上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B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___N,物块A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N。 第3题第4题第5题 4、如图所示,物体重5N,当力F=10N时,物体能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__N;当F=20N时,物体在墙上静止不动,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N。 5、如图所示,对物体B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F=6N,使物体B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B对物体A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N(不计绳重和轮子的摩擦) 6、将重为2.5N、边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放在水平课桌桌面中央,该物块对桌面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___N,压强为_____________Pa;若沿竖直方向将该物块切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__________Pa。 7、如图所示、两支相同的试管,内盛等质量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比较两管中的液体对管底压强的大小:p甲_______p乙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选出,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题号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8、两个完全相同的凸透镜L1、L2,如图放置,其中AO1=O1B=BO2,过A点的一条光线经L1折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doc

北师大版八年级[ 上册 ] 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度 , 沸水的温度为100 度 , 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 , 每一等份叫 1 摄氏度某地气温 - 3℃读做:零下 3 摄氏度或负 3 摄氏度③换算关系 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 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 在外面的玻璃 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 20℃~ 110℃- 30℃~ 50℃35℃~ 42℃ 分度值1℃1℃0.1 ℃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 , 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 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 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 中稍候一会儿 ,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奈、各 种金属 ③熔化图象: ④熔化特点:固液共存, 吸热 , 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 先变软变稀 , 最后变为液态 ⑤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温度不断上升。 ⑥熔化的条件: a 达到熔点。 b 继续吸热。 2、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完整版)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整理

透镜及其应用 1、区分透镜的方法: (1)、摸中间和边缘;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2)、汇聚光的是凸透镜,发散光的是凹透镜; (3)、看字时放大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2、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用平行光平行于主轴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用刻度尺测出焦点到透镜的距离; 3、制造平行光的方法:将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通过凸透镜就变成了平行光; 4、会聚和发散的判断方法:将入射光线延长,看出射光线在延长线内是会聚,在延长线外是发散;5 ①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不改变方向②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透 镜后过焦点 ③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后 平行于主轴 凸 透 镜 凹 透 镜 6、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前,应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若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位置,在光屏上也得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1)f≧u,(2)蜡烛、凸透镜、光屏不在同一高度. 物距u 像距v 成像特点应用像距 u>2f 2f>v>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物在外区,像在中区)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像分大小处;可测焦距f=u/2 2f>u>f 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物在中区,像在外区)镜头银幕的距离 u=f 不成像分虚实处 uv时,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u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 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 使用方法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奈、各种金属 ③熔化图象:略 ④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⑤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温度不断上升。 ⑥熔化的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2、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略 ③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 ④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最后变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⑤凝固的条件:a达到凝固点。b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二、透镜 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 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3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 分虚实,2f 大小,实倒虚正, 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 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 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运动和力》知识点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物距减小 (增大) (减小)像变大 (变小) 物距减小 (增大) (增大)像变小 (变大)

(完整版)总结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 每一等分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关系:T=t+273k ,1 k=1℃。 2. 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测量前(1)观察量称,以便选择合适温度计;(2)观察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测量时(1)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2)示数稳定后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对象;(4)视线与温度计标尺垂直。 4 5. 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海波、奈、冰、食盐、明矾和各种金属。 6.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 9 说明: (1) 晶体熔化(凝固)特点:温度达到熔点(凝固点);继续吸(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2)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 10. 液化:雨、雾、露、“白气”、玻璃窗出现小水珠。 11.凝华:雪、霜、玻璃窗出现冰花。 12.升华:樟脑球变小、冰冻衣服变干、碘的升华、干冰升华。 13.电冰箱内部(蒸发器)是汽化,外部(冷凝器)是液化。 14.航天:燃料:将氢液化减小体积,热值高;整流罩:光滑减小摩擦,发生熔化和汽化。 1.长度单位:米(m )、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 长度单位关系: 10 10 10 kmmdmcmmmμmnm 2.测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常用的有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3.刻度尺测长度方法: 测量前:(1)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1)放。刻度尺与被测物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物一端对齐。 (2)看。视线正对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 (3)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记录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4.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误差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不够准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观察不够细致。 减小误差的方法: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间接测量长度方法:(1)累计法;(2)化曲为直法;(3)配合法。 6.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关系: 7.体积单位:、、升(L)、毫升(mL)。测量液体体积工具:量筒。 关系: (L)(mL) 4.质量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1t=、1mg=、1 g=。 测质量的工具:天平(实验室);磅秤、台秤、杆秤和电子秤。 天平测质量方法:(1)使用前调节天平水平平衡。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侧零位,调节横梁平衡螺母,是指针指在分度标牌的中央刻度线上。(2)测量时:把待测物放在天平的左盘,估计被测物的质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到右盘,必要时移动游码使天平恢复平衡。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数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就是待测物的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无关。 5.密度单位:千克/米3(kg/、克/厘米3(g/)。1 g/= 把某中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是物质固有的一种特性。 公式:变形公式:m=v 、v=。 水的密度:,表示每的水的质量是。 6.测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7.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8.新材料及应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 2.运动的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 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 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奈、各种金属 ③熔化图象: ④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⑤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温度不断上升。 ⑥熔化的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2、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 ③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 ④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最后变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版)

呵呵~免费版啊,和原来的一样...... 1.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 每一等分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关系:T=t+273k ,1 k=1℃。 2. 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测量前(1)观察量称,以便选择合适温度计;(2)观察分度值, 以便准确读数。测量时(1)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2)示数稳定后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对象;(4)视线与温度计标尺垂直。 4 5. 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海波、奈、冰、食盐、明矾和各种金属。 6.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 9 ( 说明: (1) 晶体熔化(凝固)特点:温度达到熔点(凝固点);继续吸(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2)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 】 10. 液化:雨、 雾、露、“白 气”、玻璃窗出现小水珠。

11.凝华:雪、霜、玻璃窗出现冰花。 12.升华:樟脑球变小、冰冻衣服变干、碘的升华、干冰升华。 13.电冰箱内部(蒸发器)是汽化,外部(冷凝器)是液化。 14.航天:燃料:将氢液化减小体积,热值高;整流罩:光滑减小摩擦,发生熔化和汽化。\ 1.长度单位: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长度单位关系: 10 10 10 km m dm cm mm μm nm ~ 2.测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常用的有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3.刻度尺测长度方法: 测量前:(1)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1)放。刻度尺与被测物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物一 端对齐。 (2)看。视线正对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 (3)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记录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 4.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误差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不够准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观察不够细致。 减小误差的方法: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间接测量长度方法:(1)累计法;(2)化曲为直法;(3)配合法。 6.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关系: 》 7.体积单位:、、升(L)、毫升(mL)。测量液体体积工具:量筒。 关系: (L)(mL) 4.质量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1t=、1mg=、1 g=。 测质量的工具:天平(实验室);磅秤、台秤、杆秤和电子秤。 )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篇一】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 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 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 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相关。 2、电动机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 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 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个功能是由换 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4、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它在电路图中用M表示。电动 机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篇二】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实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良心出品】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上下全册,略详)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同时分子之间 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 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 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 分子的运动加剧,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 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 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 分子运动更加剧烈,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 1.01×105Pa 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 100度,把 0度到 100度之间分成 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 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 35~42℃,分度值为 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 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2017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1-3章)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完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蒸发的致冷作用)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9、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11、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五、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 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北师大版2017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1-3章)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