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

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

二、作者介绍(投影)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三)德育渗透点 1.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反复朗读,说出游记的顺序;整体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1)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2)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解决办法:介绍泰山风貌,指导诵读;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义,老师适当点拨,感受泰山的高峻、雄壮。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了解有关泰山的知识。 2.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作好预习工作。

3.整体把握,熟读成诵。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桐城派 姚鼐(1731—1815),桐城派古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著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刘大槐提出“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关于“五岳”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范读课文并正音。 磴dèng徂徕cúlái戊wù樗蒲chūpú罅xià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提出疑问。 (1)第一段 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好的教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案1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

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高一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人教版高一《登泰山记》教案

人教版高一《登泰山记》教案 一、教材内容剖析。 《登泰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作者姚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领袖,这篇文章基本贯彻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三结合的创作理论。因此,学习本文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文化视野,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描述。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2、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三)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

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二)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2、学生特点: (1)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

登泰山记教案1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 、积累文学常识和文言词语“阴”“始”“望”“坐” “视” 2 、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本文记游顺序。 3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特征巧妙进行烘托的方法。 4 、认识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点。 5 、背诵课文。 (二)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特征,侧面烘托景物的写法;认识本文记游时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简介泰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泰山吗?泰山在省境,海拔 1542 米。它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之首,几千年来吸引着人们前去瞻仰游览。《孟子》上就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则在《望岳》诗中表达了他登临泰山的愿望,并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来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美丽的泰山引无数文人墨客竟折腰,所以历代表现和赞颂泰山美景的作品浩若烟海,桐城派作家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优秀的篇章。 二、作者与桐城派简介(幻灯展示)

1 、①鼐,字姬传,又字梦谷,清代杰出的散文家,他是桐城人,是桐城古文派的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世人称作“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②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③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下了《登泰山记》。 2 、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经大、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通合一”的主,讲究文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2 、翻译课文第三段(注意两个判断句与一个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全文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并点出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见到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简要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祠宫、石刻)。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土、石、松、雪的特点)。 2 、梳理思路 交代泰山位置→记登泰山过程→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3 、小结:纵观全篇,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叙述了同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美景,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抒发了热爱泰山美景的感情。 五、作业: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词语。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登记泰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审美鉴赏和与创造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一识,识泰山 1.导入新课 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2.泰山——五岳独尊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在湖南)衡山、西岳(在陕西)华山、北岳(在山西)恒山、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有“中华

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 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泰山为五岳之首。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3.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二、忆一忆,忆常识 1.文体知识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登泰山记教案课程及重点内容总结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导入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有哪位同学去过泰山,给我们当一回导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见所感. 介绍泰山(详见幻灯片)……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复习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

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今天我们就跟随姚鼐的脚步再次去膜拜泰山. 二.分析 桐城派和方苞: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作者介绍: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所到之处,土子都以能入他门为荣幸。他为了宣扬桐城派主张,使青年便于学习古文,选辑了《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选文七百余篇。这是现代流传广,影响较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姚鼐少年时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以姚范好友刘大櫆为师,学习古文,深受其影响。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文章成就高。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复习: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

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做出一定的评价。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学生特点: 1.电脑操作水平: 高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的电脑操作基础,可以熟练地打开文件,应用Word进行编辑,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浏览网页,利用百度等网站搜索相关资料。但在庞杂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前,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筛选重要信息,从而对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加工整理。 2.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

情感。 3.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学法: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教学准备】 1.情境导入 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 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研读课文 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②细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③配乐朗读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4.创设问题情景。 在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提出了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要求。 5.网上学习探究

登泰山记教案_1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九年级语文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河大版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难点,把教学内容压缩在3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研讨。【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 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文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 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 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 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 略谓语:见。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 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 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 所说的环水。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 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 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 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高一语文教案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埭头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专题内涵解说: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多彩的岁月,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人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十六七岁更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成长的欢乐与烦恼,人生的感悟与梦想,在这里汇成了一支独特的青春旋律。处在青少年阶段的高一学生,应该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语文学习正是青少年实现精神成长的路径,只要学生敞开心扉,用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去对话,去感悟,收获的就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本专题在设计上强调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 “吟诵青春”萃集了一组不同时代歌唱青春的诗作,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的激情,明确青春的使命。 “体悟人生”选择高中学生感兴趣的人生话题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情景,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 “设计未来”从未来层面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人生道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青春成长中,需要有陪伴自己的心灵挚友和精神家园,“积累与运用”安排“寻觅青春经典”的课外阅读活动,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尽早拥有一本或一组“青春经典”,从而为自己的青春生命增添“智慧软件”。 二、教学目标(其中前三项为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3、学生知道朗读的特点,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4、学生能够养成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 5、学生能够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尝试过诗歌写作实践。 6、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选择并至少阅读一本课外读物。 三、课时安排: 整个专题建议在8课时内完成,教师根据下面的建议表,制定出具体计划。

统编版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其主要文学主张。 2、了解记的文体特征。 3、掌握文中出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篇“记”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2、背诵全文,熟记文言句式,总结文言规律。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之称。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时,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思想观点。 2、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

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记和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至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杜甫高歌“会当凌绝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篇二: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封面)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

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湖北巴东一中胡其林 【说课】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目标要求】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摹了四幅气韵俱佳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教师板书】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