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

一、导入,介绍作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

读、背,感悟词的美。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细读探究

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形胜”“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

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绿色的帷幕。“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市”,指贸易的场所。“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重叠的山峰。“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泛”,指声音的飘扬。“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少女。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没有到过的同学引用一些诗歌文章,说说想象中的杭州之美。

三.体悟艺术特色:

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

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附:有关离别的诗词。

1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2杂曲歌辞•古离别赵微明

违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愁

3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送别感赋

作者:刘絮窗

理罢云鬟展转思,

池塘正值梦回时。

近来诗句如春柳,

只向东风赠别离。

7.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

作者: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第二课时,学习《《雨霖铃》》

一、导入:

《望海潮》,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豪放词,铺叙夸张的赞美。下面我们就学习柳永婉约词代表《雨霖铃》。

二、整体感知,思考:全词抒写了怎样的情感?以什么为线索?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三、自主赏析

1、你能读出上下片描写内容的不同吗?

——上片写景纪别,下片述怀。

2、抓住关键词,分析情与景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秋天出现的蝉叫“寒蝉”,声音凄凉悲切(柳永《引驾行》“蝉嘶败柳长堤暮”)。长亭,送别之意。骤雨初歇,暗示该出发了。这一句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发”。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生动、细腻的动作描写,是无形的别情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情人离别,本应语多,可是此时反“无语凝噎”。悲痛已极,有话也说不出来,唯闻哽咽之声而已。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相互之间的柔情蜜意与此刻的难舍难分。所以无需说什么,结果也只有什么都不说了。只是默默握手,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写得深情款款,缠绵悱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别时景色,叠字“去去”给人以漫漫长旅无限延续之感,与情人相距也越来越远。波涛千里,楚天广阔。这一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烟”和“沉沉的暮霭”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同样写楚地江天,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个“清”字,一个“无际”写出了天空辽阔高旷,江水流向天际,秋色无边。不但境界阔大,气象雄伟,而且衬托出作者视野之宽,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融合无间。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一己之愁推广到一般,写出离人的普遍心态。明知离人皆不免受情感的困扰,但词人就是不能解脱。“冷落”既指气温也指心情。相比苏轼就洒脱旷达的多,如“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残月”象征离别。“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进一步从路途的遥远推向及时间的久隔:“此去经年”,即使有“良辰好景”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离别之后,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以虚情、虚景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

三、分析艺术特色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

1、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

2、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四、课后延伸: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请你再找一些他们的词作个比较,体会婉约和豪放两种比较的词风。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 2.学习鉴赏《望海潮》。 [预习自测] 结合《绿色通道》中本课的《基础知识归纳》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作品等。 1、字音、字形 参差参天沙堤提防 天堑珠玑罗绮叠巘嬉笑 箫鼓坐骑骑兵骤雨凝噎 暮ǎi 和ǎi 夜xiāo 云xiāo 甘lín 〖参考答案:1.cēn cān dīdīqiàn jīqǐyǎn xīxiāo qíqízhòu yē霭蔼宵霖〗 2、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句有(),字有()”(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又称(“”)、“乐府”、“诗余”、(“”)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和长调三种。 〖参考答案:唐诗定格定数定声曲子词长短句片阕小令中调〗 3、《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下片写,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词风。 〖参考答案:杭州西湖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豪放〗 4、名句默写。 (1),,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3)多情自古伤离别,,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1

人教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一.宋词 唐诗宋词,中国古代文学最绚丽的两朵奇葩,古典文学的代称。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曲唱歌的民间小调,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馀。早在盛唐以前词就产生了,唐代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都写过优秀的词篇。张志和的《渔歌子》不仅在国内影响极大还流传到了日本。五代时期的南唐词派以李后主成就最高。 宋代是词的全盛期。北宋初年以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等为代表。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词派”由此形成。而后苏轼开创“豪放派”,北宋词坛发展到鼎盛。当时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黄庭坚、秦观、李清照等,名家迭出,百花争妍。 到了半壁山河的南宋,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词坛的繁花却并未凋零,在爱国主义的沃壤上,开的更鲜艳。代表词人是陆游和辛弃疾。 据《全宋词》所载,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一万九千九百余首,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一人,由此两宋词坛的繁华可见一斑。 二.风流才子,白衣卿相——柳永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柳词多收入《乐章集》。 古人中有因一言拜相的,又有以一篇赋遇主上垂青的,但唐有孟浩然只为错念了八句诗失了君王之意,宋有柳永因为几句词误了功名,终身坎坷,难道真的是“从来贵贱命中招”吗? 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为人狂放不羁,又自恃才华高绝,不屑逢迎达官贵人,当然那些人也不待见柳永。他常出入歌楼舞馆,加之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柳永应科举却屡试不第。 我不求人富贵,人需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柳永才名传遍京师,吏部向仁宗举荐他,却有人拿出这首《西江月》弹劾他,仁宗果然不悦,于是,一句“且去填词”断了柳永的仕途之路,柳永倒也看得开,将名字改为柳三变,凡作新词,落款处皆提“奉旨填词”四个字。后来他又将名字改为柳永,五十一岁时考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为官清廉却屡遭排挤。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官场无望的柳永于是以伎为家,他的词大多是为歌女而作,歌女身份卑微,柳永却在词中把她们比作梅花,芙蓉,海棠,他对这些歌女的感情纯洁而真诚。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对歌女纯洁的爱也换回了歌女的真情与崇拜。柳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性情却戳中封建伪道学的痛处,为礼教所不容,因而皇帝不喜,朝臣压抑,仕人排挤。晚年的柳永落魄潦倒,身无分文,相传柳永死时,众歌女集资安葬了他,出殡之日,满城伎家无一人不到,一片缟素,一些来送葬的官僚自觉惭愧,掩面而回。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女舞女载酒于柳永墓前,祭奠他,时人谓之“吊柳会”后来渐渐成了一种风俗。正是 乐游原上伎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传说,柳永临去世前做过一个梦,玉帝下旨,《霓裳羽衣曲》已旧,欲易新声,要借他的仙笔,柳七郎上天谱曲填词去了。 三.学习目标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课柳永词两首 忍把浮名掷地,烟花巷,吟晓风残月;留得秃笔生花,柳岸边,叹才子佳人。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有人说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也有人说他是创作发展宋词的巨匠。但无论怎样评价,都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 美 字 体 红颜知己泪眼凄凄执手告别,风流才子含情脉脉无语凝噎。 赏美文 寂寞的辉煌 ——品柳永 你没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桃花源美丽的落英不属于你;你没有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青崖间的白鹿载不动你的哀愁;你亦没有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赤壁边上的月光也照不亮你所处的黑暗。在宋朝的轻烟雾霭之中,你有的,只是一只破旧的酒壶,一腹柔情的词句,以及一身荡不尽、说不完的寂寞。 是的,你寂寞。当你真情自流地吟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离经叛道”之语时,便注定了你一生将与寂寞相伴。你张扬的个性、对功名的鄙弃令宋仁宗深恶痛绝,于是他一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便“成就”了你终生的寂寞。 寂寞,有时是一支浅浅的笛子,有时是一笔淡淡的墨;寂寞,更是让你词情展现的依托!寂寞的你没有沉沦与消极,而是潜心填词咏曲,在寂寞中你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创造了宋词的辉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无论是羁旅愁苦、离情别绪,还是都市风光、青楼悲饮,都在你那有血有肉、有爱有怨的笔下

淋漓展现,传唱古今。“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一首《八声甘州》令人愁肠百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曲《雨霖铃》寄寓千种风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首《蝶恋花》历来为人传诵;“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首极尽杭州之美的《望海潮》,令金主完颜亮读罢,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你造就的此种千古文化奇观又岂能用三言两语便概括完了?那些同你一朝,能顺利为官、青云直上的人,历史早已将他们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寂寞潦倒、“奉旨填词”的你至今还在历史的天空中星光灿烂,时光的风尘也遮不住你的辉煌! 秋风送晚,柳影斜飞。歌楼舞榭的喧嚣遮不住你的苦闷,灼灼烈酒的馨香洗不淡你的哀愁,你如一只摇曳的芦苇,在风中静静地寂寞。 寂寞如雨,情意轻扬。寂寞的你用一笔淡淡的墨书写着自己的辉煌,那无数光亮的星辰,是你寂寞的辉煌! 柳永,忘不掉你,忘不掉你的寂寞,忘不掉你寂寞的辉煌! ⊙课内素材 令人心醉神迷的钱塘西湖美景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钱塘大潮,西湖美景,更叫人心醉神迷。而一经柳永《望海潮》的点染,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异邦,也起了“投鞭渡江”、入住江南之心。展开《望海 潮》,满眼一派商肆繁盛的承平气象。商贾云集的古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渲染在“夜 夜歌声,户户管弦”的歌舞升平之中。然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 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 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运用角度]“美”“阅读经典”等。 一腔离恨谁道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既然这么 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卷) 主备人:黄孝平备课组长审核人备课时间: 2014年4月29日 班次学号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吟诵诗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整首词。 【学习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品读品味鉴赏法 预习导学: 1、看优化方案中“相关知识”,填空。 (1)词的起源:兴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有多种词调或词牌,各种词调规定了各种调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2、看优化方案中“走近作者”,填空。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3、初读全词,把握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参差 ..(cēn)(cī)堤.沙(dī)天堑.(qiàn ) 罗绮.(qǐ)重.(chóng )湖叠巘.(yǎn ) 羌.管(qiāng ) 钓叟.(sǒu) 千骑.(j ì)箫.鼓(xiāo ) (2)、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 东南形胜:参差: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千骑拥高牙: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学案 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望海潮》 【知识链接】 词是诗歌的一种。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合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 词按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明张蜒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本课两首词均属婉约派作品。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都市繁华,熟悉偎红倚翠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也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是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解题 1.《望海潮》:《望海潮》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词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调名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金主亮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艺术感染力甚强。 2.《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难漫志》卷五《雨霖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

柳永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柳永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凄切(qiè)罗绮(qí)处之泰然(chù)适逢其会(huì)B.相看(xiāng)凝噎(yē)间不容发(fā)参差不齐(cēn)C.应届(yīng)暮霭(ǎi)良辰好景(chén)重湖叠巘(yǎn)D.与会(yǔ)千骑(jì)字字珠玑(jī)荷枪实弹(hè)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怒涛卷霜雪②会其怒,不敢献 B.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C.①执手相看泪眼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①便纵有千种风情②纵一苇之所如 3.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纵横的样子)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B.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不知原因)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轻易) C.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风情:风采神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便)D.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屏住呼吸) 4.下列加横线语词的解释全都错误 ....的一项() A.欲寄彩笺兼尺素:一尺长的素绢整顿衣裳起敛容:整理 B.噫吁嚱!危乎高哉:危险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表示接在后面的是原因C.此去经年:年复一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治安问题恶化D.填然鼓之:表示事物的代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情形 5.下面对词句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A.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这是柳永《望海潮》中的词句,它落笔开阔,写景壮美,声调激越,与“杨柳岸,晓风残月”风格迥异,显现出豪放之风。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南初歇-一这是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是深秋时节;“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作者

柳永词两首教案2篇

柳永词两首教案2篇Liu Yong's two teaching plans

柳永词两首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柳永词两首教案 2、篇章2:柳永词两首教案 篇章1:柳永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背诵这两首词。 三、德育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 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三课 教学步骤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 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 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 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柳永的生平简介:(投影)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第一课时 预习案 【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望海潮》填词背景。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预习内容】 1、阅读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 《望海潮》: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柳永词两首 知识积累

柳永词两首 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常识; 2.了解柳永的知识; 3.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词的知识 词的起源 词产生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牌和标题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高清:柳永词两首】 铺陈 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词的分类 按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题材狭窄、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作者简介 【高清:柳永词两首】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47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较大。】 他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作品介绍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类: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铜仁一中语文组潘静 教材分析: 《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表现手法,领会 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 教学过程: 一、 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

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表达效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教学过程:一、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他的词集《乐章集》。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四、问题探究: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柳永词两首》学案及答案

《柳永词两首》学案及答案 导读:、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2、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3、理解抒情主人公的离情。 二、知识链接: 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榜,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三、课文阅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参差()堤沙()天堑()珠玑()罗琦()豪奢()重湖()叠巘()羌管()钓叟()千骑()乘醉()骤雨()凝噎()暮霭()今宵()那堪() 2、填空 (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第13课柳永词二首 教案教学设计

第13课柳永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长调。在他之前,慢词只是个别人试作,还不怎么流行。由于他的提倡,使得慢词广为流行,形成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局面。长调的运用,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发展和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擅长于铺叙,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遗”。(李之仪《姑溪词跋》)《望海潮》和《雨霖铃》都是善用铺叙手法的范例。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二、课文简析 (一)蝶恋花 1.基本解读: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表达了主人公为爱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主旨) 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作品没有明示,应是男女均可。 上片写凭栏远眺时,触景生情,引起对所爱的无限思念。“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都是“伫倚危楼”时的所望、所感,由此而使“春愁”黯然而生。所谓“春愁”,就是相思。“无言谁会凭阑意?”极写其孤独和无奈。 下片写在登高望远的情景下的联想,进一步写“春愁”的无法排解,并表达了对爱情的矢志执著和坚贞不渝。想借醉酒狂歌来排解相思的痛苦,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样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的一再铺垫,“春愁”的无限就给读者以极其鲜明的印象。这春愁令人如此痛苦难熬,后悔了吗?不!永不后悔。因为对他(她)的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我愿意为了这样的爱而消瘦,为这样的爱而颜容憔悴。 2.鉴赏要点: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语文必修四·第4课导学案 执笔人: 罗菁核校人:熊其文 柳永词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 2.学习鉴赏《望海潮》。 [预习自测] 结合《绿色通道》中本课的《基础知识归纳》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作品等。 1、字音、字形 参.差参.天沙堤.提.防 天堑.珠玑.罗绮.叠巘.嬉.笑箫.鼓坐骑.骑.兵骤.雨凝噎. 暮ǎi 和ǎi 夜xiāo 云xiāo 甘lín 〖参考答案:1.cēn cān dīdīqiàn jīqǐ yǎn xīxiāo qíqízhòu yē霭蔼宵霖〗2、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句有,字有”(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又称“”、“乐府”、“诗余”、“”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和长调三种。〖参考答案:唐诗定格定数定声 曲子词长短句片阕小令中调〗 3、《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下片写,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词风。〖参考答案:杭州西湖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豪放〗 4、名句默写。 (1),,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 (3)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4)重湖叠巘清嘉,有,。(5),,吟赏烟霞。[诵读鉴赏] 1、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理解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质疑探究] 1、诵读指导 《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的和谐,语势的激越。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朗读语气平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 2、欣赏“文字图画”。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生活场面呢?一个词(字)概括。 3、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柳永词两首》学案及答案

《柳永词两首》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2、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3、理解抒情主人公的离情。 二、知识链接: 1、柳永(约987 年—约1053 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的句子,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榜,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

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 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 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罗大经《鹤林玉 露》卷一)他的词集《乐章集》 。 2 、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 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按字数的多 少可分为小令( 58 字以内)、中调( 59—90 字)、长调( 91 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 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 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 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 等) 词调, 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它规定词的字数、 句数、 平仄、韵脚。词调很多, 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 叫做“词 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 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 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三、课文阅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参差( ) 堤沙( ) 天堑( 罗琦( )豪奢 ( ) 重湖( 羌管( ) 钓叟( ) 千骑( ) 乘醉( ) 骤雨( ) 凝噎( ) 暮霭( ) 今宵( ) 那堪( ) 2、填空 ) 珠玑( ) 叠巘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