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 h一次。

2.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约30°。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 mg/d1。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 cmH2O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臵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臵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臵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臵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臵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臵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臵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臵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臵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臵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臵

管操作。

二.插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臵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臵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臵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臵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臵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臵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

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臵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一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臵过滤器预防CR-BSI。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臵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臵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臵。

(5)告知患者留臵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臵管后的注意事项。

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 %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2.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臵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臵,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14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5、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一、监测指征

1.感染暴发或感染流行时,环境因素在感染传播中有流行病学意义。

2.监测潜在的危险环境状况,证明有危险的病原体存在或证明危险的病原体已被成功清除。

3.当某项感染控制措施改变时,评估其效果;或者根据规范要求,仪器设备或系统启用时监测。

4.目标性监测的需要。

5.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二、空气监测(沉降法)

(一)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

(二)采样高度:距地面垂直高度80~150 cm。

(三)采样点设臵

1.非洁净房间:室内面积≤30 ㎡,在对角线上设里、中、外3点。里、外两点位臵各距墙1 m;室内面积>30 ㎡,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4点均距墙1 m。9 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 min后送检培养。

2.洁净房间:清洁房间在空态或静态条件下,根据房间的不同清洁级别进行布点,操作按照GB 50333—2002。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30 min后送检培养。

(四)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人员做好手部卫生,佩戴口罩、帽子等个人防护装备。进入清洁房间采样须穿洁服。

2.皿盖打开顺序应先内后外;手臂及头不可越过培养皿上方;行走及放臵动作要轻,尽量减少对空气流动状态的影响;皿盖应扣放,以防污染。

3.采样结束后,由外向内合上皿盖。

4.采样完毕的培养皿应在6 h内培养。

(五)实验室检验

1.培养皿在37℃培养48 h后,进行菌落计数和致病菌检验。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按照GB/T 4789.28—2003;菌落计数方法按照GB\T 7918.2—1987;致病菌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按照GB/T 4789.11—2003,沙门菌检验按照CB\T 4789.4—2003,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按照GB/T7918.4—1987,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按照CB\T 7918.5—1987,

2.计算结果:非洁净房间以100 c㎡的平皿在空气中暴露5 min即相当于10 L空气中的细菌数,计算公式为:

细菌数(cfu/m3)=1 000÷(A/100×t×10/5)×N=50 000N/At

式中:t——平皿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min);N—一培养后平皿上的菌落数(cfu/平皿);A——所用平皿的面积(c㎡)。

洁净房间直接以“个/(30 min〃Φ90)”平皿为单位计算结果。

(六)结果判断:

参照GB 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三、物体表面监测

(一)采样时间:

消毒处理后4 h内。

(二)采样方法

被采样本面积<100 c㎡取全部表面;如采样面积≥100 c㎡,连续采样4个位臵(不可有重叠),每个位臵采5 cm×5 cm的大小,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 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内。不规则的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面积≥30 c㎡

(三)采样注意事项

1.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 h,若样品保存于4℃,则不得超过24 h。 2.消毒后采样一定要采用中和剂,不同消毒剂所用中和剂不同,可参考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

(四)实验室检验

1.取1 m1倾注培养,平行双份。37℃培养48 h,进行菌落计数和致病菌检验。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按照GB/T 4789.28—2003;菌落计数方法按照(3B/T 7918.2—1987;致病菌检验与空气监测相同。

2.计算公式:细菌总数(cfu/c㎡)=(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

(五)结果判断:参照GB 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手部微生物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一、适用范围

1.评价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效果。

2.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的传播有关时。

二、监测时机

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三、采集材料

1.无菌洗脱液A(吐温1 g,蛋白胨10 g,氯化钠8.5 g,蒸馏水1 000 m1):用于普通洗手、乙醇类速干消毒剂手消毒。

2.无菌洗脱液B(吐温1 g,蛋白胨10 g,氯化钠8.5 g,亚硫酸钠2 g,蒸馏水1000 m1):用于碘制剂手消毒。

3.无菌洗脱液C(吐温1 g,蛋白胨10 g,氯化钠8.5 g,卵磷脂2 g,蒸馏水1 000 m1):用于含氯己定手消毒。

4.无菌肉汤增菌液:用于未消毒或洗手时。

四、采集方法

(一)评价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效果

1.被检人洗手或手消毒后,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2.被检人将双手伸出,五指并拢。

3.检查者取2支无菌棉拭子,并浸沾于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中。

4.取一支棉拭子在一只手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按同样方法用另一支棉拭子涂擦另一只手。

5.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2支棉拭子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二)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的传播有关时

1.模拟现场实际情况,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2.采集步骤同评价手卫生效果,但洗脱液改为无菌肉汤增菌液。

五、标本检测

(一)带菌量检测(平皿倾注法)

1.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 s或用力振打80次左右。

2.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1 ml待检样品接种于2个直径为90 mm 无菌平皿中。

3.再加人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 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

4.将平皿臵于(36±1)℃温箱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

5.计算公式:

细菌总数(cfu/c㎡)=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60(c㎡)

(二)细菌种类鉴定

1.将无菌增菌肉汤培养液试管臵于(36±1)℃温箱培养24~48 h。

2.若无菌增菌肉汤培养液试管浑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血平板、中国蓝平板、双s平板、麦康凯平板或各种商用快速筛选平板进行细菌接种。

3.接种后将平板臵于(36±1)℃温箱培养24~48 h,挑取可疑菌落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必要时做药敏或分子生物学分型。

六、注意事项

1.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后细菌总数应≤10 cfu/c㎡;外科手消毒细菌总数应≤5 cfu/c㎡。

2.应根据手卫生所用方法,选择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 3.倾注时温度必须控制在45~48℃,温度过高可致细菌死亡,过低则影响倾注效果。

4.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的传播有关时,监测目的在于考察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虽然同样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但医务人员不一定进行了手卫生。

5.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的传播有关时,目标微生物的监测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6.血平板适合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生长;中国蓝平板可筛选革兰氏阴性杆菌;双s平板可筛选沙门菌和志贺菌;麦康凯平板可筛选革兰氏阴性非发酵菌。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1.标准预防措施

认为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具体要求:

1.1预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要戴手套;

1.2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

1.3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面罩。

2.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接触传播预防措施,主要用于预防多重耐药菌如MRSA、VRE、PDR-AB、艰难梭菌的传播,要求如下:

2.1“接触隔离”标志;

2.2尽量隔离与单间,同种病原菌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

2.3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患者时须戴手套。

2.4预计与患者或其环境如床栏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5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

2.6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2.7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专用;

2.8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

2.9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2.10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2.11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严格执行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2.12连续3个标本(每次隔离>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接触隔离;

2.13患者出院或转出后,应当隔离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3.飞沫传播预防措施

在接触隔离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

3.1隔离于单间,也可与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患者同居一室,室内空气必须直接排出室外;

3.2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飞沫溅出;

3.3在患者的房门挂上“止步”警告牌“飞沫隔离”标志;

3.4工作人员进入隔离房间,应戴手套和N95口罩;

3.5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严格执行戴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3.6尽快将患者转诊至传染病院,同时通知转运车辆和接受患者的医护人员该患者的初步诊断,以便接收方做好事先的传染病准备工作;

3.7患者出院或转出后,应对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4.空气传播的预防隔离措施

在飞沫传播预防措施的基础上,把患者安臵于负压病房;病房门上贴“空气隔离”标志。

5.保护性隔离

保护性隔离是保护易感人群如肿瘤化疗、烧伤、粒细胞缺乏等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免受感染的防护措施。

5.1患者:

注意口腔卫生,建议采用洗必泰口腔护理,每天至少4次;

尽量不与其他无关人员接触。

5.2工作人员: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正确穿戴口罩、帽子、隔离衣;

患感染性疾病期间,不得进入隔离室;

无关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室;

治疗、护理应用计划集中进行,减少出入室次数。

5.3家属及访客:

尽量不进入隔离室内探视。必要时,应做好手卫生,并戴口罩。疑患感染时,不得探视;

不得携带鲜花、宠物入室。

5.4环境管理:

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健全,职责明确。 二、医院的布局、设施及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建筑布局、人流、物流符合感染控制原则。 三、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四、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五、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教育与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院感管理重点部门、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的培训。 六、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各重点部门的布局与流程合理,制度及措施建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规范、标准要求。 七、落实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 八、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制度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按规定报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定合理使用抗菌素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

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管理制度健全,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检查。 十一、做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制定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报告及处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进行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十二、医疗废物及污水管理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制度,职责明确。对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接收等环节严格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0一0年三月修订

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物品 1.标本:由专人使用清洁的容器或标本袋运送至标本间。 2.废弃物:将分类收集的固体废弃物,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到污物间;将液体废弃物通过专用池直接倒入下水道(有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或者消毒后倒人下水道。每日清洁消毒容器。 3.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立即置于整理箱内,通过污染走廊和通道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至CSSD进行集中处理。 4.手术床单位:立即拆除床单、被套等织物,置于抗湿污物袋内,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出手术间。手术床、床栏等没有明确污染时,清水擦拭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消毒。 5.仪器表面: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仪器表面如按钮、操作面板等,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消毒处理。 6.常用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没有明确污染时,清水擦拭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必须消毒。 二、地面 当无明显污染时,清水擦拭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消毒。 三、人员 1.手术人员应在手术间内脱掉手套、手术衣,非接台手术人员洗手后方可离开手术室;接台手术人员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再按要求更衣、戴外科手套。 2.接台麻醉师和巡回护士等应重新洗手,根据需要戴手套。 3.口罩:手术人员应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一次性使用防护口罩、防护面罩,口罩潮湿或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四、空气 1.普通手术室:有人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2.洁净手术室:清洁工作应在净化系统运行下进行。负压手术间应在负压下持续运转15 min后再进行。清洁工作完成后,不同级别手术间应运行一定时间达到自净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台手术。 五、清洁用具 1.不同区域的清洁用具应专区专用,用后专池或专室清洗、消毒、晾干。 2.抹布应做到每清洁一个单位物品(物品表面)一清洗,不得一块抹布连续擦抹两个不同医疗表面。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 h一次。 2.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约30°。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 mg/d1。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 cmH2O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臵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臵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臵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臵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臵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隔离技术 隔离的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一般是针对病原体的播散而设置,称为屏障护理。在实施时应根据每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选择 1、隔离区域划分 为了保证消毒隔离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的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未经消毒处理者,不得混用。人们在此区域内活动应遵循一定规则。 2、隔离室 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从空间上分开,减少病原体经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缓冲区,有必需的隔离用物。 3、探视者的管理 探视者进入隔离的病人房间之前要报告护士站,医务人员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并督促执行其他预防隔离措施。 4、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的使用 各种类型的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戴口罩可以防护口、鼻吸入气溶胶。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和体液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卫生洗手 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技术之一。为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洗手分为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 洗手目的去除手上污垢和暂居微生物 洗手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洗手程序(1)双手掌心相互搓擦;(2)手指掌面与手掌搓擦;(3)一手手掌覆盖于另一手的手背,双手手指、手指两侧及指蹼交叉摩擦,同时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手背,然后交换;(4)双手互握,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指背,然后交换;(5)一手的拇指放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转动搓擦,然后交换;(6)一手的指尖放于另一手的手掌搓擦,然后交换;(7)一手手指掌面及手掌包绕另一手的腕部转动搓擦,然后交换。 6、手的消毒 目的去除暂居微生物及破坏或抑制部分常居微生物。 指征(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范本

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一)手卫生 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 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

医院内肺炎等SOP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目的 为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 适用范围 有相关操作的各临床科室和重点部门 内容 医院内肺炎(HAP)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一、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二、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三、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起下床活动。 四、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五、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六、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七、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二)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 (四)吸痰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作手卫生。 (五)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六)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八、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起草依据 上海科技出版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目的 为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 适用范围 有相关操作的各临床、门诊科室和重点部门 内容 一、插管前 (一)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二)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三)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四)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五)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二、插管时 (一)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二)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三)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四)使用黏膜消毒剂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五)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六)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三、插管后 (一)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悬垂集尿袋;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二)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三)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四)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五)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六)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七)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八)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九)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十)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十一)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2015年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试题

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试题(医疗组) 科室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4、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二、填空题 1、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2、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 3、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于(24)小时内报告至医院感染管理科。 4、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出导尿(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5、医疗废物分类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6、免冲洗消毒剂主要用于(外科手消毒),消毒后不需用水冲洗的手消毒剂。包括水剂、凝胶和泡沫型。 7、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是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8、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定植者,应进行(单间)安置,不能单间时,应将同一种病原菌感染患者同室安置。 9、伤口换药先换(无菌伤口)、后换(污染伤口)、最后换(感染伤口)。 10、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血源性传染疾病病人的直接诊疗工作,如必须参加,应(戴双层手套)。 三、单选题 1、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B ) A 长期卧床 B 留置导尿管 C 膀胱冲洗 D 膀胱内注射 2、下列症状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是( A ) A 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B 发热,胸痛,胸水外观呈脓性、或带臭味 C 发热、胸痛、奇脉或心脏扩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D 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3、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A ) A.住院病人 B.门诊病人 C.病人家属 D.探视者。 4、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

医院内肺炎( HAPVAP)预防的SOP

医院内肺炎(HAP/VAP)控制的SOP 一、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预防措施 1.病室通风换气每日至少2次,做好疾病隔离。 2.严格执行手卫生,严重免疫功能抑制者,须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应口帽齐全、洗手及穿无菌隔离衣。 3.限制使用意识抑制药物(镇静药,麻醉药)。 4.昏迷患者应予以平卧、头偏向一侧体位,鼻饲患者灌食时宜采取半坐卧位、间歇性给食,鼻饲后体位维持30-60min,借助重力作用防止食物返流而造成误吸,给吞咽异常患者经口喂食时,须慎重,以防误吸。5.绝对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6.做好术前宣教,鼓励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并指导患者正确咳嗽、翻身和拍背的方法,促进痰液排出。7.人工吸痰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8.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常规进行口腔护理或洗必泰漱口(氯己定)、每日至少2次。 9.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小剂量给药时,雾化器需消毒、无菌水淋洗或干燥使用,雾化液要用灭菌水。吸入治疗的雾化器,不同患者之间或同一患者使用超过24小时,需更换经消毒灭菌后的雾化器。 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措施 1.如无禁忌症,床头抬高300-450。 2.严格掌握气管插管、切开的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3.定时(每小时)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时,建议使用可吸引气管导管,使用一次性吸痰管,连接管及引流瓶应每天更换。气管切开者,引流装臵一用一换。

4、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每天评估肺部通气及缺氧改善情况,并确定撤机和拔管时间,以减少插管天数。 5、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机管理,对呼吸机管路进行有效清洁消毒。气管内套管每6-8小时更换1次,痰液堵塞时,随时更换;湿化液可采用无菌水或冷开水,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呼吸机螺纹管则更换2次/周,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6、始终保持雾化器最低位,及时倾倒积水杯中冷凝水,不可逆行流向患者。 7.不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鼓励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8.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9.医院常用物品清洗、消毒的SOP。 附: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1、患者自身因素。如:高龄(≥70岁)、营养不良、导致免疫抑制的严重基础疾病(烧伤、严重创伤)。 2、增加细菌在口咽、胃部的定植,如:应用抗菌素、入住ICU、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西米替丁预防应激性胃出血(无论是否应用制酸剂)。 3、促进气溶胶、定植菌吸入和返流:包括平卧位、中枢系统疾病、意识障碍(闭合式颅脑损伤或昏迷)、气管插管、鼻胃管留臵、头颈部或胸腹部手术、严重创伤导致的活动受限。其中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损伤了患者的第一线防御,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4、医务人员的手或有细菌定植、被污染的呼吸设施使用延长、呼吸机回路管道频繁更换(≤24h)、近期做过支气管镜检查等。 医院感染科 2011.01

第七章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带答案

第七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一、选择题 (一)A1/A2型题 1.医院感染的主要对象是C A.门诊患者 B.急诊患者 C.住院患者 D.探视者 E.陪护者 2.以下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是E A.新生儿肺炎 B.新生儿脐炎 C.新生儿腹泻 D.新生儿败血症 E.新生儿硬肿症 3.煮沸消毒时,海拔每增加300m,需要延长消毒时间A A.2分钟 B.3分钟 C.4分钟 D.5分钟 E.6分钟 4.下列消毒剂中属于气体杀菌剂的是B A.甲醛 B.环氧乙烷 C.过氧乙酸 D.乙醇 E.戊二醛 5.不适合用于干烤法灭菌的是E A.凡士林 B.滑石粉 C.玻璃器皿 D.金属制品 E.纤维织物 6.不适合用于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是A A.油剂 B.搪瓷物品 C.玻璃器皿 D.金属制品 E.纤维织物 7.热力消毒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D A.燃烧法 B.干烤法 C.煮沸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 8.杀菌作用最强的紫外线波长是A A.253.7nm B.210 nm C.328 nm D.270.7 nm E.312 nm 9.适用于内镜消毒的消毒剂是B A.过氧乙酸 B.戊二醛 C.环氧乙烷 D.乙醇 E.碘伏 10.属于高度危险性的医用物品是C A.肠镜 B.体温计 C.手术刀片 D.血压计袖带 E.压舌板 11.产房属于Ⅱ类环境,室内空气细菌菌落总数不得超过B A.100cfu/cm3 B.200 cfu/cm3 C.500 cfu/cm3 D.50 cfu/cm3 E.5 cfu/cm3 12.下列哪种消毒剂消毒的物品使用前不可用生理盐水冲洗C A.过氧乙酸 B.戊二醛 C.环氧乙烷 D.甲醛 E.碘伏 13.煮沸消毒金属器械时,为了增强杀菌作用及去污防锈,可加入D A.氯化钠 B.硫酸镁 C.亚硝酸钠 D.碳酸氢钠 E.稀盐酸 14.正确使用无菌持物钳的方法是C A.门诊换药室的无菌持物钳应每周消毒一次 B.始终保持钳端向上,不可跨越无菌区 C.去放持物钳时不可触及容器壁 D.到远处取物应速去速回 E.可以夹取任何无菌物品 15.取用无菌溶液时,先倒出少许溶液是为了A A.冲洗瓶口 B.检查溶液的颜色 C.冲洗无菌容器 D.检查溶液有无污染 E.检查溶液有无浑浊 16.戴无菌手套的正确方法是A A.戴手套前,先检查手套的号码 B.戴手套前,可不必洗手,但一定要修剪指甲 C.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 D.以戴手套的手可触及另一首套的内面 E.戴好手套后两手应置于胸部以上水平 17.护士王某,在执行PICC过程中发现手套破损,她应E A.加戴一副手套 B.用消毒液消毒破损处 C.用胶布粘帖破损处 D.用无菌纱布覆盖破损处 E.立即更换 18.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为B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E.12小时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 施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1、检验科的检验报告单经消毒后方可发放。 2、口腔科、放射科应使用一次性漱口杯。 3、口腔科牙钻等器械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麻醉科可重复使用的螺纹管、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5、内窥镜使用后按规定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定期做细菌培养,检测消毒、灭菌效果,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内窥镜要做特殊消毒处理和登记。 6、可重复使用的各种导管、管道,如供氧管道、导管、湿化瓶、螺纹管等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湿化瓶消毒后,干燥保存,用前放置无菌用水。 7、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瓶内用水应每日更换。 8、病室及门诊各诊室内的空气应定期消毒,有记录。 9、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必须一桌一布,用后应彻底消毒。 10、患者用具(脸盆、尿壶、便盆等)均使用一次性物品,一人一份。 11、病人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定期更换,使用被服袋和被服车收取,密闭运送至洗衣房,不得在病房、走廊内清点。传染病病人的被服按传染病消毒隔离规定进行处置。 12、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3、病区的拖布分室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 14、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由专人定时收取,日产日清。 15、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手提袋内,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一、空气消毒 病房:以自然通风为主,每周用艾叶空气消毒1次,流行季节隔日1次。 室内活动室:每天1次,以12㎡房间燃烧2根艾条,燃烧1小时后通风。 治疗室:在密闭门窗、打开抽屉、柜子、室内无人条件下,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1小时(30W紫外线灯,在1.0米处的强度>70 uW/cm2),每天照射1次。 二、紫外线照射消毒与监测 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5)紫外线强度计至少一年送校验一次。 (6)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每2个月一次,新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 /C㎡,使用中的旧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UW/c㎡。 三、消毒液的更换与监测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及时进行更换与监测,并作好记录。 (2)化学监测要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常规情况下“84”液、过氧乙酸应每日更换并监测,2%戊二醛液每周过滤、每半月更换。 (3)更换后均要进行监测,浸泡消毒灭菌时被消毒灭菌物品须完全浸没在消毒灭菌液内并将关节部位打开。 (4)浸泡物品须记录浸泡时间。

四、无菌技术与无菌药液 1、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一人一用一废弃。一次性无菌物品要拆去外包装盒再放入无菌柜。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禁在感染处穿刺。掌握重点部位院感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导管、导尿管等均须在病历上清楚记录起止时间和有无相关感染症状、体征。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盛持物钳的干筒有效期为4小时。筒上标明有效时间。络合碘,酒精,双氧水等溶液,开启后要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棉签开包后有效期为24小时。快速手消毒液,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 4、开封的无菌包未被污染有效期为12小时,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 5、抽出的药液和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未用完时须放在无菌盘内,不得随意放在桌面上。已开封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血库取出血输完后包装保留一天,以备查对。输完血的血袋应包装好后才能放入冰箱内。 7、皮下注射的胰岛素开封后放冰箱内冷藏保存,有效期为1月。 五、一般物品清洁与消毒 1、办公室、处置室的桌面和台面,每日消毒液抺洗一次,柜内和抽屉随时清理,并每周消毒一次。病历架、每班整理1次,每周消毒擦拭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一次。保持病历资料的整齐与清洁。办公室地面,每日2次拖地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墙面,每半个月抹洗1次,无污迹。玻璃窗、每周抹洗,透明无污迹。天花板、每周打扫,无灰尘无蜘蛛网。空调过滤网每月清洗1次。库房每班清理,清洁整齐。 2、处置室配置:

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0XX编1.doc

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 规程2013编1 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手术通知 已知具有感染或传染性的手术患者,手术医师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 二、手术安排 1、感染性疾病的手术患者应安排在当日最后一台,或安排在靠近手术室入口的污染手术间内进行。 2、疑似或确诊为空气或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患者,由于本院无负压手术间,应转院手术。 三、患者转送 患有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应更换清洁患服,并使用敷料覆盖裸露的感染部位;转运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停留。 四、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应在遵循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的传播途径遵循相应隔离预防。 (一)术前 1、将手术间内本次手术不需要的物品移到室外。

2、若手术患者患有传染病,可准备一次性铺单、手术衣及卫材用品等。 3、患者转运床上粘贴隔离标识,手术间门口根据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悬挂相应的隔离牌,如接触隔离。 4、手术间外应配备1名巡回护士,以便传递短缺物品。 (二)术中 应始终保持手术间房门关闭。 (三)术后 1、手术中未使用的物品使用清洁包布集中打包,由手术房间外护士使用清洁污衣袋收纳,注明感染性标识后,由相关部门按照相应规定处理。 2、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操作流程应遵循卫生部CSSD相关规范要求。 (四)环境清洁 1、空气:彻底通风1小时后关闭门窗,开启空气消毒机消毒2小时。 2、物表: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做好个人防护。先使用清水擦抹各种物体表面,注意擦拭顺序应从污染较轻的表面到污染较重的表面。再使用相应浓度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保留30分钟以后再使用清洁抹布清除残留消毒剂。

医院感染临床病例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临床病例监测标准操作规程(SOP) 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侵入性医疗技术的开展、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在医院中也随之增大,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做好临床感染病例的监测,以及早发现感染病例,防止感染在医院暴发,故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一、医院感染病例全面监测 (一)监测部门:全院住院病人 (二)监测方法:借助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进行监测。 (三)负责人: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控感办专职人员。 (四)监测步骤: 1、科室护士医院感染监测: (1)病情观察、护理检查、询问等方式进行对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 (2)发生患者有感染迹象应立即报告床位医生,并协助送检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2、主管医生医院感染监测: (1)通过每天查房及各种检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 (2)接到护士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血常规、病原体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感染诊断。

(3)确诊为医院感染后必须在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交给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兼职医生。 (4)科室如发生同种同源的感染病例3例以上,在2小时内报控感办。 3、医院感染管理兼职医生的感染监测: (1)接到报告卡后应对感染病例进行复核,证实为医院感染时立即在科内医院感染登记簿上登记。 (2)对科内的医院感染情况应注意分析,如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情况应立即报告控感办及医务处;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4、控感办专职人员感染监测: (1)每周数次下病房询问医生护士、查阅病史,必要时查看病人,了解感染情况。 (2)每月到病案室抽查病历,复核各临床科室有无院内感染病例漏报、错报,做好各项监测的汇总统计工作。 (3)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同时通过简讯形式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并提出感染控制措施,将我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控制在<7-8%;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 (4)接到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应根据《嵩明县人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进行相关调查,证实为院感暴发,应按报告程序上报县疾病预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考试题及标准答案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 感染。 2、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 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3、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 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单选题:(每题0.5分,共25分) 1.医疗机构住院床位总数在(A )应当设立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A、100张以上 B、1000张以上 C、 100张以下D、50张以上 2.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在( B )内 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A. 12小时 B. 24小 时 C. 36小时 D. 48小时 3、床单位首选消毒方法为( C ) A、日光曝晒 B、紫外线照射消毒 C、床单位臭氧消毒 器消毒 D、甲醛薰蒸 4.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 A ) A、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B、感染伤口-隔 离伤口-清洁伤口 C、清洁伤口-隔离伤口-感染伤口 D、隔离伤口-感 染伤口-清洁伤口 5.置于无菌储槽中的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 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D ) A、2小时 B、4小时 C、 8小时 D、24小时 6.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按医用物品的危险度应属于哪一类( A ) A.高度危险用品 B.中度危险用品 C. 低危险用品 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多少小时不得使用?( C ) A、4小时 B、8小时 C、24小时 D、12小时 8.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为:( D ) A.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B. 不适当的联合用药 C. 无适应证或适应证不明确 D. 以上都是 9.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少量药物性废物应当分别投入以下那种颜色垃圾袋中( A ) A、黄色垃圾袋B、黑色垃圾袋C、 红色垃圾袋 D、以上都可投 E、以上都不可投 10.医疗活动中用过的医用针、缝合针、备皮刀、手术刀等锐器应投入以下那种颜色容器或垃圾袋( D ) A、黄色垃圾袋 B、黑色垃圾袋 C、红色垃圾袋 D、黄色标志容器盒 E、以上都可 投F、以上都不可投 11.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除应设置明显的警告标识外,还应有相关的安全措施是( G ) A、防渗漏 B、防鼠 C、防蚊蝇 D、防蟑螂 E、防盗 F、预防儿童接触 G、以上都是 H、以上都不是 12.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洗手日为哪一天?( C ) A、10月5日 B、10月10日 C、10月15日 D、10月25日 13.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除应当标有明显警示标志外,还应有相关文字标识,其标识内容有( E ) A、医疗废物产生单位 B、产生日 期 C、主要内容物

院感标准操作规程(DOC)

成飞医院ICU 院感标准操作流程

目录 1、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3~4 2、飞沫隔离标准操作规程………………………………………………………………….4~5 3、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5~7 4、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7~8 5、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8~10 6、医务人员洗手标准操作规程…………………………………………………………….10~11 7、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1) 8、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1~14 9、面部防护用品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4~17 10、隔离衣、防护服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7~20 11、个人防护穿脱顺序标准操作规程………………………………………………………20~22 12、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22~23 13、医院内肺炎预防及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3~24 1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4~26 15、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6~27 16、ICU 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27-28 17、ICU 环境管理……………………………………………………………………….28-29

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内肺炎,特制定预防HAP/VAP措施如下: 一、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二、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0.2%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四、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五、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ml。 六、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七、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二) 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三) 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 (四) 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五) 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八、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九、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一) 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二) 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用0.1%消毒灵液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 十、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知丁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摘要: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1.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目录 第一章手卫生 1.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 2.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第二章不同传播途径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4.标准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5.接触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6.飞沫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7.空气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第三章清洁与消毒 8.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9.体液、血液溅污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10.可重复用诊疗设备/器械处理原则 11.可重复使用低度危险性诊疗设备/器械处理原则 12.常用皮肤、黏膜消毒剂使用与管理 第四章医院感染监测 1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4.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第五章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5.手卫生依从性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16.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7.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18.使用中消毒剂染菌量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9.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20.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第六章多重耐药菌管理 21.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第七章重点部位与重点部门 2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23.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24.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 25.牙科手机清洗、保养标准操作规程 26.牙科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27.牙科综合治疗台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28.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29.可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回收标准操作规程

第八章职业安全与防护 30.安全注射 31.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3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3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第九章医院感染暴发 34.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