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复习第七章 专题讲座三

化学复习第七章 专题讲座三

化学复习第七章 专题讲座三
化学复习第七章 专题讲座三

专题讲座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类型与突破

一、利用图像“断点”探究外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当可逆反应达到一种平衡后,若某一时刻外界条件发生改变,都可能使速率-时间图像的曲线出现不连续的情况,根据出现“断点”前后的速率大小,即可对外界条件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如图:

t1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或增大压强(仅适用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

2.常见含“断点”的速率变化图像分析

图像

t1时刻

所改变

的条件

温度

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适合正反应为放热的反应适合正反应为吸热的反应压强

增大减小增大减小

适合正反应为气体

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

适合正反应为气体

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

1.(2017·马鞍山二中质检)对于反应2SO2(g)+O2(g)2SO3(g)ΔH<0已达平衡,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时,分别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产生影响,下列条件与图像不相符的是(O~t1:v正=v逆;t1时改变条件,t2时重新建立平衡)()

答案 C

解析分析时要注意改变条件瞬间v正、v逆的变化。增加O2的浓度,v正增大,v逆瞬间不变,A正确;增大压强,v正、v逆都增大,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B正确;升高温度,v正、v逆都瞬间增大,C错误;加入催化剂,v正、v逆同时同倍数增大,D正确。

2.(2018·长沙模拟)对于反应:X(g)+Y(g)2Z(g)ΔH<0的反应,某一时刻改变外界条件,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符合该图像的是()

A.t1时刻,增大了X的浓度

B.t1时刻,升高了体系温度

C.t1时刻,降低了体系温度

D.t1时刻,使用了催化剂

答案 D

解析由图像可知,外界条件同等程度地增大了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增大X的浓度,升高(或降低)体系温度均不会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A、B、C错误;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D正确。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后,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时,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________(填选项)。

A.t0~t1B.t1~t2C.t2~t3

D.t3~t4E.t4~t5F.t5~t6

(2)判断t1、t3、t4时刻分别改变的一个条件。

A.增大压强B.减小压强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E.加催化剂F.充入氮气

t1时刻________;t3时刻________;t4时刻________。

(3)依据(2)中的结论,下列时间段中,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

A.t0~t1B.t2~t3

C.t3~t4D.t5~t6

(4)如果在t6时刻,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部分氨,t7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请在图中画出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

答案(1)ACDF(2)C E B(3)A

(4)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t0~t1、t2~t3、t3~t4、t5~t6时间段内,v正、v逆相等,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2)t1时,v正、v逆同时增大,且v逆增大得更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t1时改变的条件是升温。t3时,v正、v逆同时增大且增大量相同,平衡不移动,所以t3时改变的条件是加催化剂。t4时,v正、v逆同时减小,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t4时改变的条件是减小压强。

(3)根据图示知,t1~t2、t4~t5时间段内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H3的含量均比t0~t1时间段的低,所以t0~t1时间段内NH3的百分含量最高。

(4)t6时刻分离出部分NH3,v逆立刻减小,而v正逐渐减小,在t7时刻二者相等,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据此可画出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

二、常规图像分类突破

1.图像类型

(1)浓度—时间

如A(g)+B(g)AB(g)

(2)含量—时间—温度(压强)

(C%指产物的质量分数,B%指某反应物的质量分数)

(3)恒压(或恒温)线

(α表示反应物的转化率,c表示反应物的平衡浓度)

图①,若p1>p2>p3,则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ΔH<0;图②,若T1>T2,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4)几种特殊图像

①对于化学反应m A(g)+n B(g)p C(g)+q D(g),M点前,表示从反应物开始,v正>v逆;M 点为刚达到平衡点(如下图);M点后为平衡受温度的影响情况,即升温,A的百分含量增加或C的百分含量减少,平衡左移,故正反应ΔH<0。

②对于化学反应m A(g)+n B(g)p C(g)+q D(g),L线上所有的点都是平衡点(如下图)。L线的左上方(E点),A的百分含量大于此压强时平衡体系的A的百分含量,所以,E点v正>v逆;则L线的右下方(F点),v正<v逆。

2.解题步骤

3.解题技巧

(1)先拐先平

在含量(转化率)—时间曲线中,先出现拐点的先达到平衡,说明该曲线反应速率快,表示温度较高、有催化剂、压强较大等。

(2)定一议二

当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有时还需要作辅助线。

(3)三步分析法

一看反应速率是增大还是减小;二看v正、v逆的相对大小;三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1.有一化学平衡m A(g)+n B(g)p C(g)+q D(g),如图表示的是A的转化率与压强、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m +n >p +q

B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 +n <p +q

C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m +n <p +q

D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 +n >p +q 答案 D

解析 图像中有三个变量,应定一个量来分别讨论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定压强,讨论T 与A 的转化率的关系:同一压强下,温度越高,A 的转化率越高,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定温度,讨论压强与A 的转化率的关系:同一温度下,压强越大,A 的转化率越高,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即m +n >p +q 。

2.(2018·惠州高三模拟)T 0时,在2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

Z(g)(未配平),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a 所示。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分别为T 1、T 2时发生反应,X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b 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 .T 0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v (X)=0.083 mol·L -

1·min -

1 C .图a 中反应达到平衡时,Y 的转化率为37.5% D .T 1时,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的值为50,则T 1

解析 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的原则可推知,T 1>T 2,温度越高,X 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平衡向左移动,正反应放热,A 项不正确;v (X)=0.3 mol -0.05 mol 2 L ×3 min ≈0.042 mol·L -1·min -1,

B 项不正确;Y 的转化率为

0.4-0.15

0.4

×100%=62.5%,C 项不正确;由图a 可知X 、Y 、Z 物质的量变化之比为1∶1∶2,则反应为X(g)+Y(g)2Z(g),则T 0时平衡常数的值为33.3<50,

平衡常数越小,温度越高,D 项正确。

3.(2015·四川理综,7)一定量的CO 2与足量的碳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反应:C(s)+CO 2(g)

2CO(g),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气体分压(p 分)=气体总压(p 总)×体积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550 ℃时,若充入惰性气体,v 正、v 逆均减小,平衡不移动 B .650 ℃时,反应达平衡后CO 2的转化率为25.0 %

C .T 时,若充入等体积的CO 2和CO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925 ℃时,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K p =24.0p 总 答案 B

解析 A 项,C(s)+CO 2(g)

2CO(g)的正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由于反应容器

为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充入惰性气体容器体积扩大,对反应体系相当于减小压强,故v 正、v 逆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错误;B 项,由图可知,650 ℃时,若设起始时CO 2的体积为1 L ,平衡时CO 2消耗的体积为x L ,则 C(s)+CO 2(g)

2CO(g)

V (始)/L 1 0 V (变)/L x 2x V (平)/L 1-x 2x

2x

1-x +2x

×100%=40.0%,x =0.25,CO 2的转化率为25%,正确;C 项,由图可知,T 时平

衡体系中CO 和CO 2的体积分数均为50%,故若恒压时充入等体积的CO 2和CO 两种气体,平衡不发生移动,错误;D 项,925 ℃时,CO 的平衡分压p (CO)=p 总×96.0%,CO 2的平衡分压p (CO 2)=p 总×4%,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K p =p 2(CO )p (CO 2)=(p 总×96.0%)2

p 总×4.0%=23.04p 总,

错误。

4.臭氧在烟气脱硝中的反应为2NO 2(g)+O 3(g)

N 2O 5(g)+O 2(g)。若此反应在恒容密闭容

器中进行,相关图像如下,其中对应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

A

B

平衡后升温,NO 2含量降低

0~2 s 内,v (O 3)=0.2 mol·L -

1·s -

1

C D

v正:b点>a点

恒温,t1时再充入O3

b点:v逆>v正

答案 C

解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后升高温度,NO2含量升高,A项错误;0~2 s内,v(O3)=0.1 mol·L-1·s-1,B项错误;升高温度,NO2含量升高,速率增大,v正:b点>a点,b 点反应逆向进行,故v逆>v正,C项正确;t1时再充入O3,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D项错误。

三、陌生图像突破

新型图像往往根据实际工业生产,结合图像,分析投料比、转化率、产率的变化。此类题目信息量较大,能充分考查学生读图、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高考中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1.转化率—投料比—温度图像

[例1]将燃煤废气中的CO2转化为甲醚的反应原理为

2CO2(g)+6H2(g)催化剂CH3OCH3(g)+3H2O(g)

已知在压强为a MPa下,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投料比时,CO2的转化率见下图:

此反应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若温度不变,提高投料比[n(H2)/n(CO2)],则K 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当投料比一定时,温度越高,CO2的转化率越低,所以升温,平衡左移,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不随投料比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放热不变

2.根据图像判断投料比

[例2]采用一种新型的催化剂(主要成分是Cu-Mn合金),利用CO和H2制备二甲醚(DME)。主反应:2CO(g)+4H2(g)CH3OCH3(g)+H2O(g)

副反应:CO(g)+H2O(g)CO2(g)+H2(g)

CO(g)+2H2(g)CH3OH(g)

测得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产率或转化率与催化剂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催化剂中n(Mn)/n(Cu)约为________时最有利于二甲醚的合成。

解析由图可知当催化剂中n(Mn)/n(Cu)约为2.0时,CO的转化率最大,生成的二甲醚最多。答案 2.0

3.废物回收及污染处理图像

[例3](1)一定条件下,用Fe2O3、NiO或Cr2O3作催化剂对燃煤烟气进行回收。反应为

2CO(g)+SO2(g)催化剂2CO2(g)+S(l) ΔH=-270 kJ·mol-1

①其他条件相同、催化剂不同,SO2的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1,Fe2O3和NiO作催化剂均能使SO2的转化率达到最高,不考虑催化剂价格因素,选择Fe2O3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科研小组用Fe2O3作催化剂。在380 ℃时,分别研究了[n(CO)∶n(SO2)]为1∶1、3∶1时SO2转化率的变化情况(图2)。则图2中表示n(CO)∶n(SO2)=3∶1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___。

(2)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以乙烯作为还原剂的脱硝(NO)原理,其脱硝机理示意图如图3,脱硝率与温度、负载率(分子筛中催化剂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如图4所示。

①写出该脱硝原理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达到最佳脱硝效果,应采取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并不能减少NO x 的排放,这使NO x 的有效消除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以Ag-ZSM-5为催化剂,测得NO 转化为N 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若不使用CO ,温度超过775 K ,发现NO 的分解率降低,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在n (NO)/n (CO)=1的条件下,应控制的最佳温度在________左右。

答案 (1)①Fe 2O 3作催化剂时,在相对较低温度可获得较高的SO 2转化率,从而节约能源 ②a (2)①6NO +3O 2+2C 2H 4=====催化剂

3N 2+4CO 2+4H 2O ②350 ℃、负载率3.0% (3)NO 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于分解反应进行 870 K

1.(2018·山西省实验中学月考)将一定量氨基甲酸铵(NH 2COONH 4)加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H 2COONH 4(s)

2NH 3(g)+CO 2(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负对数(-lg K )值随温度(T )的

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ΔH >0

B .NH 3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C .A 点对应状态的平衡常数K (A)的值为10-2.294

D .30 ℃时,B 点对应状态的v 正

解析 此题的关键是弄清-lg K 越小,K 越大,由图中数据可知随温度的升高,-lg K 逐渐减小,说明随温度的升高,化学平衡向右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A 项正确;NH 2COONH 4(s)

2NH 3(g)+CO 2(g),可知氨气的体积分数始终为2

3

,为一恒量,B 项错误;

A 点时,-lg K =2.294,C 项正确;由

B 点对应的数值可知此时Q >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 正

2.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制取乙醇的反应为2CO 2(g)+6H 2(g)

CH 3CH 2OH(g)+

3H 2O(g)。某压强下的密闭容器中,按CO 2和H 2的物质的量比为1∶3投料,不同温度下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百分数(y %)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点的平衡常数小于b 点

B .b 点,v 正(CO 2)=v 逆(H 2O)

C .a 点,H 2和H 2O 的物质的量相等

D .其他条件恒定,充入更多H 2,v (CO 2)不变 答案 C

解析 从图像可知,温度越高氢气的含量越高,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

常数减小,故平衡常数:a>b ,A 错误;b 点只能说明该温度下,CO 2和H 2O 的浓度相等,不能说明v 正(CO 2)=v 逆(H 2O),B 错误;从图像可知,a 点H 2和H 2O 的物质的量百分数相等,故物质的量相等,C 正确;其他条件恒定,充入更多H 2,反应物浓度增大,正反应速率增大,v (CO 2)也增大,D 错误。

3.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CO 2(g)+6H 2(g)C 2H 5OH(g)+3H 2O(g) ΔH 。在某压强

下起始时按不同氢碳比??

??

n (H 2)n (CO 2)投料(如图中曲线①②③),测得CO 2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

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ΔH >0

B .氢碳比:①<②<③

C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容器的体积可提高CO 2的转化率

D .若起始CO 2的浓度为2 mol·L -

1、H 2为4 mol·L -

1,在图中曲线③氢碳比条件下进行,则400 K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约为1.7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像可知,在氢碳比相等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CO 2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是放热反应,ΔH <0,A 错误;氢碳比越大,CO 2的转化率越高,根据图像可知在温度相等的条件下,CO 2的转化率:①>②>③,则氢碳比:①>②>③,B 错误;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因此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缩小容器的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可提高CO 2的转化率,C 错误;根据图像可知,400 K 时曲线③中CO 2的转化率是50%,这说明消耗CO 2 1 mol·L -

1,则消耗氢气3 mol·L -

1,生成乙醇和水蒸气分别是0.5 mol·L -

1、1.5 mol·L -

1,剩余CO 2和氢气分别是1 mol·L -

1、1 mol·L -

1,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 =0.5×1.5312×16

≈1.7,D 正确。

4.[2015·全国卷Ⅰ,28(4)]Bodensteins 研究了下列反应:

2HI(g)

H 2(g)+I 2(g) ΔH >0

在716 K 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 (HI)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下表:

t /min 0 20 40 60 80 120 x (HI) 1 0.91 0.85 0.815 0.795 0.784 x (HI)

0.60

0.73

0.773

0.780

0.784

②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为v 正=k 正x 2(HI),逆反应速率为v 逆=k 逆x (H 2)x (I 2),其中k 正、 k 逆为速率常数,则k 逆为________(以K 和k 正表示)。若k 正=0.002 7 min -

1,在t =40 min 时,v 正=________min -

1。

③由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得到v 正~x (HI)和v 逆~x (H 2)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相应的点分别为______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①0.108×0.1080.7842

②k 正/K 1.95×10-3 ③A 点、E 点 解析 ①2HI(g)

H 2 (g)+I 2 (g)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反应后x (HI)=0.784,

则x (H 2)=x (I 2)=0.108,K =c (H 2)·c (I 2)

c 2(HI )

=0.108V ×0.108

V (0.784V )2=0.108×0.1080.7842。②到达平衡时,v 正=v 逆,即

k 正

x 2(HI)=k

逆x (H 2)x (I 2),k 逆=k 正·

x 2(HI )

x (H 2)x (I 2)

=k 正/K 。在t =40 min 时,x (HI)=0.85,v 正=k 正x 2(HI)=0.002 7 min -

1×(0.85)2≈1.95×10-

3 min -

1。③原平衡时,x (HI)为0.784,x (H 2)为0.108,二者在图中的纵坐标均约为1.6(因为平衡时v 正=v 逆),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对应两点在1.6上面,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x (HI)减小(A 点符合),x (H 2)增大(E 点符合)。

化学复习第七章 专题讲座三

专题讲座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类型与突破 一、利用图像“断点”探究外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当可逆反应达到一种平衡后,若某一时刻外界条件发生改变,都可能使速率-时间图像的曲线出现不连续的情况,根据出现“断点”前后的速率大小,即可对外界条件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如图: t1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或增大压强(仅适用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 2.常见含“断点”的速率变化图像分析 图像 t1时刻 所改变 的条件 温度 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适合正反应为放热的反应适合正反应为吸热的反应压强 增大减小增大减小 适合正反应为气体 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 适合正反应为气体 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 1.(2017·马鞍山二中质检)对于反应2SO2(g)+O2(g)2SO3(g)ΔH<0已达平衡,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时,分别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产生影响,下列条件与图像不相符的是(O~t1:v正=v逆;t1时改变条件,t2时重新建立平衡)()

答案 C 解析分析时要注意改变条件瞬间v正、v逆的变化。增加O2的浓度,v正增大,v逆瞬间不变,A正确;增大压强,v正、v逆都增大,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B正确;升高温度,v正、v逆都瞬间增大,C错误;加入催化剂,v正、v逆同时同倍数增大,D正确。 2.(2018·长沙模拟)对于反应:X(g)+Y(g)2Z(g)ΔH<0的反应,某一时刻改变外界条件,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符合该图像的是() A.t1时刻,增大了X的浓度 B.t1时刻,升高了体系温度 C.t1时刻,降低了体系温度 D.t1时刻,使用了催化剂 答案 D 解析由图像可知,外界条件同等程度地增大了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增大X的浓度,升高(或降低)体系温度均不会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A、B、C错误;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D正确。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后,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时,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________(填选项)。 A.t0~t1B.t1~t2C.t2~t3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要】:化学实验既是教学手段,更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倡导以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来实现课改新理念的今天,由于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流失以及实验经费的不足等原因,造成很多教师在意识上和行动上对化学实验的不重视。在教学中“重讲授,轻实验”,针对这种情况,宜采用多种策略来改进实验,增强学生探究实验的乐趣,促使学生更热衷于实验探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中以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可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那么,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中,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如何?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农村化学教师如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效的改变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变策略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实验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少部分农村初中虽然器材和药品配备较齐全。但由于教师短缺,化学教师兼几门学科的教学,除担任化学教学外,还担任数学、生物等课的教学,即使不兼这些课,也代几个平行班的化学教学,同时兼任实验管理员,基本上农村的乡镇中学并没有专职的实验员,都是由化学教师担任。而一节分组化学实验课从准备实验仪器到使用完毕清洗收拾实验仪器至少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由于力不从心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甚至放弃实验干脆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2.不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按课程设置,初中三年级才开化学课,化学课开设既是起始年级,又是毕业年级,本来上课时数较少,教学上赶进度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无时间圆满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从工作量上讲,化学实验是一项费时费力、颇为麻烦的工作,而有的学校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对化学教师准备化学实验和预做化学实验都不计工作量,因而也影响了化学教师和实验员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怕麻烦、怕失败的倾向,使得本来有条件做的实验也省略不做,能够补充的实验也不补充。更有甚者,干脆就不开学生实验,造成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 3.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必需教具不足、实验教学严重缺乏。 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这不足的经费配置又严重不公平,“重城轻乡”。由于经费的限制,办学条件受到制约,虽然我县部分农村初中都通过了教育强镇的评估,实验器材和药品配备只是看起来较齐全。可实际上化学教具很少,尤其农村中学化学教具很少, 象我们学校连一些基本教学挂图和模型都没有,教师也难以将某些有规律可循的知识迁移到挂图或模型上。缺仪少药较严重,致使学校无能力开足开全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另外,因化学实验是一种消耗实验,一些仪器需时常添补,化学药品用完不能再生,更需及时添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一次性投资而不能够时常补充,从而造成仪器药品不全而难以开足开全实验,尤

化学竞赛专题讲座二:共价粒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结构)

化学竞赛专题讲座 二、共价粒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结构) Lewis 结构 共振论 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 ) 等电体原理 杂化轨道 一、Lewis 结构 共振论 1.令共价粒子中所有原子价层电子数为8(H 为 2)时的电子总数为n 0,实际各原子价层电子数之和(加阴离子的电荷数、减阳离子的电荷数)为n v ,则: 共价键数==(n 0—n v )/2 其中n 0—n v == n s 共用电子数 2.依上述要求写出各种Lewis 结构式(以点线式表示),并用形式电荷Q F 对其稳定性进行判断: Q F == n v —n r (孤对电子数)—n s == 某原子所形成的价键数—该原子的单电子数(碳C 为4) 8—该原子价电子数 a.各原子的Q F 为零的结构最稳定; b.若相邻原子的Q F ≠0时,通常是 ①Q F 要小;②非金属性强(电负性大)的原子Q F <0,另一原子Q F >0为稳定结构; ③相邻原子的Q F 为同号则不稳定,但N 2O 4例外。 (二)共振论 个相对合理的Lewis 结构式表示,在不改变原子的相对位置时,变换价键表 示形式,用Lewis 式的“混 合” (三)键级 【1】 N 2F 2有三种异构体(已合成了2种)、N 4H 4(H 化学环境完全相同),写出它们的Lewis 式并讨论其稳定性。 N 2F 2 : N 4H 4: 因为:n 0 = 638 = 48 , n v = 3 36 + 235 + 7—1 == 34 所以:共价键数==(n 0—n v )/2 ==(48—34)/2 = 7 较稳定 最稳定(S=N 键的键长最短) 对原子为8电子构型的粒子的简捷判定式 各共振体中指定价键的总数 键级== N=N N=N N=N N=N N=N Cl + S —S N N S ⊕ +2 Cl + S —S N N S ⊕ +2 Cl + S —S N N S ⊕ ⊕ Cl + S —S N N S ⊕ ⊕ O O N —N O O ⊕ ⊕ H H N —N H H 0 0 中N —N 键的键长> 中的N —N 键键长。 Cl + S —S N N S ⊕ ⊕

(完整)九年级化学培优专题训练.doc

直升班化学培优专题讲座 第一讲差量法 例 1、用氢气还原 10 克 CuO,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量为8.4 克,则参加反应 CuO 的质量是多少克? 例 2、将 CO 和 CO2 的混合气体2.4 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 后,得到 CO2的质量为 3.2 克,求原混合气体中 CO 和 CO2 的质量比? 例 3、将 30 克铁片放入 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称量铁片质量为31.6 克,求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 例 4、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把30mL 甲烷和氧气的混合 气体点燃,冷却致常温,测得气体的体积为16mL,则原 30mL 中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 例 5、给 45 克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通入一会氢气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冷却称量固体质量为37 克,求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 1、8 克2、 7∶ 5 3、11.2 克4、 8∶ 7 7∶ 23 5、28.89% 练习 1、将盛有12 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 克时,这10 克残渣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 2、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现有CO、O2、 CO2混合气体9ml ,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时,体积减少1ml,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体积又减少 3.5Ml ,则原混和气体中 CO、 O2 、 CO2的体积比? 练习 3、把 CO、 CO2的混合气体 3.4 克,通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应完全后,将导出的气体全部 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加了 4.4 克。 求⑴原混合气体中CO 的质量? ⑵反应后生成的 CO2与原混合气体中 CO2的质量比? 练习 4、CO 和 CO2混合气体18 克,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CO2的总质量为22 克,求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 5、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 )至反应完毕时,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 ) A Fe B Al C Ba(OH) 2 D Na2CO3 练习 6、在 CuCl 2 和 FeCl3 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屑m 克,反应完全后,过滤称量剩余固体为m 克,则原混合溶液中 CuCl 2 与 FeCl3 物质的量之比为 ( )(高一试题 ) A 1∶ 1 B 3∶ 2 C 7∶ D 2 ∶ 7 练习 7 P 克结晶水合物 A ? nH20,受热失去全部结晶水后,质量为q 克,由此可得知该结晶水合物的 分子量为 ( ) A 18Pn/(P—q) B 18Pn/q C 18qn/P D 18qn/(P— q) 答案:1、96%5、 A 6 、 C7、 A

谈谈新课标下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谈谈新课标下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化学教学改革。教学不折不扣是一门艺术,从教农村化学17年,我现在才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无论是教什么, 要想搞好教学,其实都有其共性。 一、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化学教学成功之母。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感性材料,并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好在他们起初学习化学几乎是带有好奇心理。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抓住学生这一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满足他们的好奇欲望,自然从中掌握化学理论基础知识。例如在讲燃烧条件的时候,增加两个实验:①向盛有白磷的冷水中通入氧气(水温く40℃);②向盛有白磷的热水中通入氧气(水温>40℃)。从这两个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①白磷不能在冷水中燃烧②白磷在热水中燃烧起来,并产生大量的白烟。这两个实验可以进一步说明物质燃烧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通过这些化学实验,让学生看到了水中物质可以燃烧,并且明白燃烧是有条件的,产生了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索化学奥妙,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这样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好化学奠定了基础,是化学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以“口诀”为途径 化学知识点较多,不利于记忆,要使学生一下记住很多知识,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笔者认为,理解记忆“化学口诀”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化学口诀是对某个知识点的总结,它把某个知识点归纳成简单的一两句话,简洁顺口,便于记忆。例如教学化合价时,我可以把它编成口诀:“一价钾钠银和氢;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五、七氯铁二、三;硫有二、四、六;通常是金属显正价,非金属显负价”这样的口诀学生记忆轻松、方便。还有一些化学口诀是通过它的谐音,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地壳元素的含量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把它编成“养闺女贴给哪家美”。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活力。 三、以“公式”为突破口 初中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简单的“无机化学”,教学中对于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掌握,甚至无从着手,而课本只介绍“最小公倍数配平”和“观察配平”这两种方法,但是有很多化学方程式用这两种方法是很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 农村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我认为核心就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如何进行农村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新课导入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若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例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可这样设计:课一开始,并不急于叫学生马上看课文,而是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习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实际,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途,能够亲身去体念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也就进一步调动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到《硬水的软化》时,就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要求学生亲身去测量自己家里所用的自来水的硬度,并且自主去运用所学知识软化硬水。这样,经过对知识的运用,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且还会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 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化学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总之,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新课标下,我们更要在农村初中化学科进行有效教学,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预赛专题讲座

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预赛专题讲座 第一讲差量法 例1、用氢气还原10克CuO,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量为8.4克,则参加反应CuO的质量是多少克? 例2、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2.4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后,得到CO2的质量为3.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 例3、将30克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称量铁片质量为31.6克,求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 例4、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把30mL甲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冷却致常温,测得气体的体积为16mL,则原30mL中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 例5、给45克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通入一会氢气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冷却称量固体质量为37克,求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1、8克2、7∶53、11.2克4、8∶7 7∶235、82.2% 练习1、将盛有12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克时,这10克残渣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2、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现有CO、O2、CO2混合气体9ml,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时,体积减少1ml,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体积又减少3.5Ml,则原混和气体中CO、O2、CO2的体积比? 练习3、把CO、CO2的混合气体3.4克,通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应完全后,将导出的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加了4.4克。 求⑴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 ⑵反应后生成的CO2及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比? 练习4、CO和CO2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5、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A Fe B Al C Ba(OH)2 D Na2CO3 练习6、在CuCl2和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屑m克,反应完全后,过滤称量剩余固体为m克,则原混合溶液中CuCl2及FeCl3物质的量之比为()(高一试题) A 1∶1B3∶2 C 7∶ D 2∶7 练习7 P克结晶水合物A?nH20,受热失去全部结晶水后,质量为q克,由此可得知该结晶水合物的分子量为() A18Pn/(P—q) B 18Pn/q C18qn/P D18qn/(P—q) 答案:1 、96% 5、A 6 、C7、A 第二讲平均值法 例题: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四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学案鲁科版必修2

专题讲座(四)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 1.依据水溶性不同鉴别。 2 ?依据密度不同鉴别。 3?依据燃烧现象不同鉴别。 注意:(1)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2)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一般都有相似的性质,鉴别和检验有机物时要先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判断可能具有的性质,再 据此选择方法和试剂。 [练习] 1?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A. 鉴定蔗糖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直接在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 U(0H)2悬浊液 B. 鉴别织物成分是真丝还是人造丝:用灼烧的方法 C. 鉴定苯中无碳碳双键: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 鉴别苯乙烯(CHCH)和苯: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滴加到少量苯乙烯和苯中 解析:蔗糖的水解用稀硫酸做催化剂,直接向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 U(0H)2悬浊液,C U(0H)2 悬浊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SO,无法鉴定。 答案:A 2?下列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 苯、己烷、四氯化碳 B. 苯、酒精、四氯化碳 C. 硝基苯、酒精、四氯化碳 D. 硝基苯、酒精、醋酸 解析:A项,苯、己烷都不溶于水且比水轻,在水的上层,无法用水鉴别。B项,苯不 溶于水,比水轻,在水的上层,酒精溶于水,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比水的密度大,在水的下层,三者可以用水鉴别。C项,硝基苯、四氯化碳比水的密度大,不溶于水,都在水的下层,不能用水鉴别。D项,酒精、醋酸都易溶于水,不能用水鉴别。 答案:B 3?鉴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水溶液,依次可分别使用的试剂和对应的现象正确的是 ( ) A. 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 B. 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 C. 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 D. 碘水,变蓝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浓硝酸,变黄色 解析:鉴别物质时须用其特征反应,观察到特征现象。淀粉遇碘水变蓝色;蛋白质遇浓 硝酸发生显色反应,产生黄色沉淀;葡萄糖与新制C U(0H)2悬浊液混合加热至沸腾产生砖红 色沉淀。 答案:A 4.现有7瓶失去了标签的液体,已知它们是有机溶液,可能是①乙醇②乙酸③苯 ④乙酸乙酯⑤油脂⑥葡萄糖溶液⑦蔗糖溶液。现通过如下实验步骤来确定各试剂瓶中所装的液体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专题讲座(三)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讲座(三)pH的相关计算 (对应学生用书P48) 一、单一溶液pH 的计算 1. 强酸溶液,如H n A,设浓度为c mol·L-1,则: c(H+)=nc mol·L-1,pH=-lg(nc)。 2.强碱溶液,如B(OH) n,设浓度为c mol·L-1,c(OH-)=nc mol·L-1,则:c(H+)= K W c(OH-) ,pH=14+lg(nc)。 二、混合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pH 的计算1.强酸与强酸混合。 c(H+)=c1(H+)V1+c2(H+)V2 V1+V2 ,pH=-lg c(H+)。 2.强碱与强碱混合(25 ℃)。 c(OH-)=c1(OH-)V1+c2(OH-)V2 V1+V2 , c(H+)= 10-14 c(OH-) ,pH=-lg c(H+)。 3.强酸与强碱混合(25 ℃)。 (1)恰好反应:pH=7。 (2)酸过量:c(H+)=c(H+)·V a-c(OH-)·V b V a+V b , pH=-lg c(H+)。 (3)碱过量:c(OH-)=c(OH-)·V b-c(H+)·V a V a+V b ,

c(H+)= 10-14 c(OH-) ,pH=-lg c(H+)。 三、溶液稀释后pH的计算 稀释条件酸(pH=a) 碱(pH=b) 弱酸强酸弱碱强碱 稀释10n倍b-n b-n 无限稀释pH趋向于7 [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 ℃时,0.01 mol·L-1的盐酸的pH=2。 2.100 ℃时,0.05 mol·L-1的Ba(OH)2的pH=11(100 ℃时,K W=10-12)。 3.25 ℃时,pH=5和pH=3的两种盐酸以1∶2体积比混合pH=3.2。 4.25 ℃时,将pH=8的NaOH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pH=10.7。 5.25 ℃时,常温下,将pH=5的盐酸与pH=9的NaOH溶液以体积比11∶9混合pH=6。 6.25 ℃时,将0.1 mol·L-1的盐酸和0.06 mol·L-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pH=12。 7.25 ℃时,1 mL pH=5的盐酸,加水稀释到10 mL pH=6;加水稀释到100 mL,pH接近7。 8.25 ℃时,1 mL pH=9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10 mL,pH=8;加水稀释到100 mL,pH接近7。 9.25 ℃时,pH=5的H2SO4溶液,加水稀释到500倍,则稀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论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要】:化学实验既是教学手段更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倡导以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来实现课改新理念的今天由于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流失以及实验经费的不足等原因造成很多教师在意识上和行动上对化学实验的不重视。在教学中“重讲授轻实验”,针对这种情况,宜采用多种策略来改进实验增强学生探究实验的乐趣促使学生更热衷于实验探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中以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可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那么,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中,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如何?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农村教学教师如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效的改变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变策略谈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实验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少部分农村初中虽然器材和药品配备较齐全。但由于教师短缺,化学教师兼几门学科的教学,除担任化学教学外,还担任数学、生物等课的教学,即使不兼这些课,也代几个平行班的化学教学,同时兼任实验管理员,基本上农村的乡镇中学并没有专职的实验员,都是由化学教师担任。而一节分组化学实验课从准备实验仪器到使用完毕清洗收拾实验仪器至少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由于力不从心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

初中化学教师培训

初中化学教师培训 训前调查问卷 学员:您好! 欢迎您参加由安徽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计划(2014)”——中小学骨干教师送培送教项目。为了使本次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想对各位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一次调查。请您在仔细阅读题目后,如实完成以下问卷,您提供的信息及建议将成为我们修订方案、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真诚希望能得到您的合作!谢谢! 为了圆满完成这次国家级培训活动,希望您能如实填写本问卷,请务必于开班前一周将调查问卷及作业电子稿发至邮箱。邮件需注明姓名。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岁以下-35岁 C. 35-40岁-45岁岁以上 ()3.您的教龄 A. 3-5年年-15年年年以上 ()4.您的职称 A.中学高级 B.中学一级 C.中学二级 D.中学三级 E.未定职称 F.其他 ()5.您的最后学历 A.中等专科 B.大学专科 C.大学本科 D.研究生 E.其他 ()6.您毕业学校的类别是 A.师范大学(院) B.非师范大学(院) C.其他 ()-2013年您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篇数 篇篇篇篇及以上

()8. 2009-2013年您主持或参加县级及以上课题研究项项项项及 以上 ( ) 9. 您平时经常阅读化学专业书籍吗 A.经常阅读 B.偶尔阅读 C.基本不阅读 D. 从不阅读 ( )10. 您订阅过化学教育教学类期刊吗 A.每年订阅 B.订阅已有1-3年 C.偶尔订阅 D.从来不订阅 ()11. 2009-2013年您主讲县级以上观摩课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及以上 ()12. 2009-2013年您参与县级以上优质课比赛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及以上 ()13. 2009-2013年您观摩县级以上优质课或观摩课 A. 1-2次 B. 3-4次 C. 5次 D. 6次及以上 ()14.您平时经常浏览化学教育教学类网页或博客吗 A.经常浏览 B.偶尔浏览 C.基本不看 D.从 不浏览 ()15. 在教学实践中,自我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的情况 A.经常 B. 偶尔 C. 不太了解如何做 D. 从不 ()16.您是否在校内参加过校内听评课、集体备课等校本 教研活动 A. 经常参加 B. 偶尔参加 C. 很少参加 D. 基 本不参加 请谈谈参与后的感受_____ 二、培训需求 ()1. 您希望本次培训能达到什么目的(最多选2项)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日期: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初中的化学教学是主要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初中化学教学的的成果的好坏主要是由化学实验教学所决定的。本文就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探讨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所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对策研究 从初中化学教学的内容中来看,化学实验教学占取了半壁江山,足以看出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化学实验是一项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对化学教学内容的记忆力。化学实验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课堂氛围的活跃剂。所以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钻研精神,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学习习惯。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与教师都应该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加强化学实验的教育。但是现如今农村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尚且需要不断的改进、完善。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教学的外在条件的制约 (1)化学课程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的课程,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对化学课程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现如今的班级化的教学模式决定了一个教室要面对整个班级的学生,通常每个班级的人数较多,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实验的内容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相对来说有些难度,所以需要教师手把手的进行教导,

化学竞赛专题讲座

化学竞赛专题讲座 胡征善 四、配合物 一、常见的一些配位体——配体为多原子时,粗体字表示的原子往往是配位原子 二、配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构造异构 配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几何异构 空间异构 (立体异构)旋光异构

2.空间异构 (1)几何异构 ② 单齿配体数为4的平面四方配合物 对于M a 2b 2和M a 2bc ,它们存在两种几何异构体 b a b a M M c a a c b a b a 对于M abcd ,它存在三种几何异构体 ③ 单齿配体数为6的正八面体配合物 对于M a 4b 2 b a b a M M b a a b b c c b M M a d a d b a b a 顺式 反式 顺式 反式 b d M a c Cl NH 3 Cl NH 3 Pt Pt Cl NH 3 H 3N Cl 顺—二氯二氨合铂(Ⅱ) 反—二氯二氨合铂(Ⅱ) 橙黄色晶体 鲜黄色晶体 有抑制某些癌的作用 没有治癌作用 a b a a a a M M b a a a b b 顺式 反式

对于 M a 3b 3 面式:3个相同的配体占据八面体一个面的各个顶点。 经式:3个相同的配体好像占据地球的经纬线(经纬线用“ ”表示) 。 对于M a 2b 2c 2 (2)旋光异构(亦称对映异构)——一个分子或离子完全没有对称性(指无对称中对称面或对称的旋转轴)或只有对称的旋转轴,它的镜像不能与自己重叠。 例如:[Co(en)2Cl 2] 对映异构 旋光异构现象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多数天然物质具有旋光性。例如:烟草中天然尼古丁是左旋的,有很大的毒性,而人工合成的尼古丁毒性很小;二羟基苯基—1—丙氨酸的左旋体可作为药物,是治疗振颤性麻痹症的特效药,而其右旋体则毫无药效。 三、特殊配合物——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和“夹心”配合物(π电子配合物) 1.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 除锆和铪的羰基配合物尚未制得外,其他过渡金属都能形成羰基配合物。 ① EAN(18电子)规则——金属原子价电子数[(n —1)d x n s y , 价电子数为x+y] + 配位体 提供的电子总数==18。 b a b a b a M M b a b b a a 面式 经式 b a b M c a b c b a b a c M M a b a c c b a b c b a b M M c b a c a c Cl en Co en Cl en en Cl Cl Co Co Cl Cl en en

高二化学竞赛辅导培训计划

高二化学竞赛辅导培训计划 一、辅导思想 1、举全备课组之力参与竞赛辅导。 2、辅导教师认真备课、上课,精心辅导。 3、辅导教师严格学生课堂管理。 4、强调竞赛辅导纪律,关注参赛学生进出教室。 二、辅导要求 教师方面:1.多研讨,多做题。 2.加强资料的搜集和分类管理。 3.做好学生的出勤和考试管理。 学生方面:1.加强出勤,保证出满勤; 2.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足够时间完成相关内容。 3.加强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三、辅导计划 1.把选拔出的选手组成竞赛班,以讲座的形式复习基础知识,这个阶段是较大规模的复习训练。 2.进入专题训练。以小专题的形式加强训练。 3. 模拟考试。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设计模拟竞赛试卷,改卷,评卷。取材范围广,如历届赛题,培训题等等。这一阶段要求老师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严肃对待每一次测试,限时保质保量完成。 四、做好竞赛学生工作 1. 抓好竞赛学生的思想工作 2. 引导竞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 抓好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竞赛能力的培养 4. 抓好知识的拓宽、加深,培养竞赛拔尖人才 五、辅导时间 利用晚上化学自习进行,其它时间待定 六、负责老师: 每位教师按要求精心组织竞赛内容,力求习题精选,知识点覆盖全面,涉及常见易错点。当堂讲解知识点及习题,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专题辅导。 七、辅导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训练。 由于竞赛命题大多以课本为依据,因此在辅导时要紧扣课本,严格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适时联系课本内容。 2、不拘泥于课本,适当扩展深度。 由于竞赛题目往往比平时考试试题难,教师必须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

专题一 初中化学离子共存专题讲课教案

专题一离子共存问题一、知识点梳理: 1、酸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类型 1)酸+金属 2)酸+金属氧化物 3)酸+碱 4)酸+盐 5)酸+酸碱指示剂 2、碱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类型 1)碱+非金属氧化物 2)碱+酸 3)碱+盐 4)碱+酸碱指示剂 3、盐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类型 1)盐+金属 2)盐+酸 3)盐+碱 4)盐+盐 不能共存的物质: H+: OH-: CO32-: SO42-: CL-: 二、精讲 例1.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Na2CO3NaCl HCl B. NaOH KCl Ba(NO3)2 C. AgNO3NaCl HNO3 D. H2SO4 NaOH FeCl3

例2.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的一组是() A、K+ Na+ NO3- CO32- B、Mg2+ NH4+ NO3-Cl- C、Na+ Ba2+Cl- SO42- D、Cu2+ Na+ NO3- SO42- 例3.某校初中化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些可溶性化合物溶于水,配成甲、乙两瓶溶液,共含有H+、K+、Ag+、Ba2+、OH-、Cl-、CO32-、NO3-八种离子,每瓶溶液里含有四种离子各不相同。已知向甲瓶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成蓝色,据此推知乙瓶溶液中的离子应该是___ 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三、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NaOH HNO3BaCl2 B. Na2SO4MgCl2KOH C. NaHCO3K2SO4HCl D. H2SO4NaCl Cu(NO3)2 2、下列各组内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 H+Cl-Ba2+NO3- B. Na+H+NO3-CO32- C. NH4+K+NO3-OH- D. K+Na+Mg2+SO42+ 3、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BaCl2NaNO3KOH MgCl2 B. Na2CO3NaCl KNO3NH4Cl C. Cu(NO3)2NaCl H2SO4KNO3 D. ZnSO4Mg(NO3)2 NaNO3KCl 4、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a2CO3 Na2SO4 NaNO3 HCl B. BaCl2HNO3 NaCl H2SO4 C. KNO3 Na2CO3 Na2SO4NaCl D. AlCl3NaOH Na2SO4 KCl 5、在检验某种未知的蓝色透明溶液的组成时,不同的实验者分别得到下列几种结论, 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A、Na2SO4CuCl2AgNO3 B、Na2SO4BaCl2 NaOH, C、Na2SO4CuSO4Ba(OH)2 D、Na2SO4CuSO4H2SO4 6、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SO42-Cl- Na+H+ B. K+SO42-Cu2+NO3- C. Cl-K+SO42-Na+ D. Ca2+Cl-Na+CO32- 7.(高淳一模)室温下,在pH=1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K+、Cl-、SO42-、OH-B.Na+、SO42-、NO3-、CO32- C.NH4+、Cl-、NO3-、SO42-D.Ba2+、NO3-、Cl-、SO42- 8.(鼓楼一模)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NaCl、AgNO3、Na2SO4B.H2SO4、NaCl、Na2CO3 C.Na2SO4、KNO3、NaOH D.BaCl2、NaCl、KOH 9.(江宁一模)下列离子组能在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Cu2+、SO42-、Cl-B.K+、SO42-、NO3-、Cl- C.CO32-、H+、Na+、Cl-D.Ba2+、Cl-、Na+、SO42- 10.甲、乙两工厂的生产污水中各含有下列5种离子的3种(两厂含有一种相同的离子):H+、K+、NO3-、Cu2+、OH-。若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会变成只含一种溶质的无色澄清溶液,此溶质可作化肥。则两厂各含有哪些离子? 甲厂:;乙厂。 11.在分开盛放的A、B两种溶液中,共含有Na+、H+、Ag+、Ba2+、NO3-、Cl-、CO32-七种离子,已知A溶液中含有三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则B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__________ ___。 四、家庭作业 中考专项P93-P94;一飞冲天P41-44

高中化学竞赛辅导专题讲座三维化学

高中化学竞赛辅导专题讲座——三维化学 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全国竞赛,涉及空间结构的试题日趋增多,成为目前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从最简单的五种空间正多面体开始,与大家一同探讨中学化学竞赛中与空间结构有关的内容。 在小学里,我们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正方体,正方体(立方体或正六面体)有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面,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每八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可构成一个大正方体。正四面体是我们在高中立体几何中学习的,它有四个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面,四个顶点和六条棱。那么正方体和正四面体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呢?请先让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吧: 【例题1】常见有机分子甲烷的结构是正四面体型的,请计算分子中碳氢键的键角(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分析】在化学中不少分子是正四面体型的,如CH4、CCl4、NH4+、 SO42-……它们的键角 都是109o28’,那么这个值是否能计算出来呢?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并不太难的立体几何题,首先我们把它抽象成一个立体几 何图形(如图1-1所示),取CD中点E,截取面ABE(如图1-2所示),过A、B做AF⊥BE,BG⊥AE,AF交BG于O,那么∠AOB就是所求的键角。我们只要找出AO(=BO)与AB的关系,再用余弦定理,就能圆满地解决例题1。当然找出AO和AB的关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先把该题放下,来看一题初中化学竞赛题: 【例题2】CH4分子在空间呈四面体形状,1个C原子与4个H原子各共用一对电子对形成4条共价键,如图1-3所示为一个正方体,已画出1个C原子(在正方体中心)、1个H原子(在正方体顶点)和1条共价键(实线表示),请画出另3个H 原子的合适位置和3条共价键,任意两条共价键夹角的余弦值为① 【分析】由于碳原子在正方体中心,一个氢原子在顶点,因为碳氢键是等长的,那么另三个氢原子也应在正方体的顶点上,正方体余下的七个顶点可分成三类,三个为棱的对侧,三个为面对角线的对侧,一个为体对角线的对侧。显然三个在面对角线对侧上的顶点为另三个氢原子的位置。 【解答】答案如图1-4所示。 【小结】从例题2中我们发现:在正四面体中八个顶点中不相邻的四个顶点(不共棱)可构成一个正四面体,正四面体的棱长即为正方体的棱长的倍,它们的中心是互相重合的。 【分析】回到例题1,将正四面体ABCD放入正方体中考虑,设正方体的边长为1,则AB为面对角线长,即,AO为体对角线长的一半,即/2,由余弦定理得cosα=(AO2+BO2-AB2)/2AO·BO=-1/3 【解答】甲烷的键角应为π-arccos1/3 【练习1】已知正四面体的棱长为,计算它的体积。 【讨论】利用我们上面讲的思想方法,构造一个正方体,那么正四面体就相当于正方体削去四个正三棱锥(侧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V正四面体=a3-4×(1/6)×a3。 若四面体相对棱的棱长分别相等,为a、b、c,求其体积。 我们也只需构造一个长方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练习2】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有三个点(a1,b1)、(a2,b2)、(a3,b3)求这三个点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激活多重活力元素打造“活而有效”课堂 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大兴中学,作为农村的一个普通中学,秉承我校“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及在大家的勤奋努力下,09年5月,很荣幸地被批准为市化学学科教研基地。一直以来,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市、区领导对我们的关心、指导与帮助。尤其短短几个月以来,在市、区领导的安排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机会相继参加了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省、市、区级的学习、培训、优质课评比、课题研究等许多教学教研活动,使我们在思想、知识、技能诸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与进步,在此深表感谢。 新课改形势下,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引领和带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市教研室于2006年春推出了“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河东区教研室于2008年又提出了构建“活而有效”的课堂,其目的都是通过改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初中课堂教学气氛相对沉闷和教学效率相对低下的现状。09年5月,为不断深化对“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的研究,市高效课堂研究课题——“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在沂水举行了开题仪式,这次会议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议之后,面对紧迫的形势,我们不禁反思:我们在哪里?我们在干什么?必须学习、必须改革、必须行动、必须有所作为的使命感让我们思考起来,行动起来,研究起来。下面请允许我代表大兴中学化学教研组将我们如何推进课改、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点做法向大家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更新观念激活团队思想活力 “理念第一”、“思想决定行为”、“态度决定一切”,构建高效课堂,最关键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与使命感。新课改与创新不能拒绝学习。如果说新课改伊始,我们鲜有学习和对照的典范,而这一段时期情况就大不相同,全国各地一大批先进典型,且以整个学校、整个县区为单位成功推进课改的例子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形成。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宁津现象、生本教育、潍坊五中、昌乐二中、兖州一中、二十中等等。分析发现,每个成功的典型背后都有共同的新思想、新理念支撑。 通过参加河东区思想动员、课改现场观摩会,学习区教研员提供的《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方法论》等理论书籍,对化学课堂“三五X”策略的解读,接受我校校长组织的“生本思想”理论培训、参加读书活动与研讨会以及我们主动的网络学习活动之后,“学生第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最重要的资源”、“学生是最可依赖的力量”、“要解放学生”、“要相信学生”,这些闪着金光的思想、理念,刷新了我们的头脑,让我们热血澎湃,摩拳擦掌,激情飞扬。 二、团结协作激活集体教研活力 我们知道,高效是建立在有效性的基础上,有效课堂的实施当从有效备课开始,在讲求合作的今天,备课的有效性更赖于集体力量的发挥。 有位老教师说过,初三化学老师是学校毕业班教学的“常委”。但相同的教材,一年年的轮回,并没有让大家思维钝化、懒惰。我们提醒自己每年遇到的是不同的学生,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备课等常规工作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