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23)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23)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23)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23)

章末检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图,回答1~2题。

1.上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①、②、③、④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答案 1.A 2.A

解析第1题,A图为地球侧视图,根据图中“N”的标注位置,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A 图对,B图不对。C、D为俯视图,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应为逆时针,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应为顺时针。第2题,①点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线速度大。

(2018·西安高一检测)读下图,完成3~4题。

3.①②两地的时差为()

A.10小时

B.22小时

C.24小时

D.18小时

4.②地为6月21日9时,则①地为()

A.6月22日7时

B.6月20日11时

C.6月20日9时

D.6月21日9时

答案 3.B 4.A

解析第3题,②地在①地以东30°,时间相差2小时,但由于两地之间跨过了国际日界线,要减去一天,因此①②两地的时差为22小时。第4题,①地165°E比②地165°W的时间早,两地时差是22小时,所以①地时间为6月21日9时+22小时=6月22日7时。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5~8题。

5.图中序号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恒星M是()

A.牛郎星

B.织女星

C.北斗星

D.北极星

7.当阳光从A处直射地球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8.若黄赤交角变为24°26′,则正确的是()

A.五带范围不变

B.温带扩大

C.南寒带缩小

D.热带扩大

答案 5.B 6.D7.D8.D

解析第5题,黄赤交角是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应为图中的②。第6题,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第7题,A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第8题,黄赤交角变大,即回归线度数变大,故热带范围变大;极圈度数变小,而极圈到极点之间的范围变大,即寒带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都变大,则温带范围变小。

(2018·济南高一检测)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D位置时,沈阳将迎来的节气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10.2018年10月1日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应该在图中的()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A′之间

答案9.D10.C

解析第9题,太阳直射D点时,是北半球冬至日。第10题,2018年10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且直射点向23°26′S移动,位于CD之间。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

B.B>A>C

C.C>A>B

D.A>B=C

1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所在纬度地区昼短夜长

B.C点所在纬度地区昼长夜短

C.B点所在纬度地区昼短夜长

D.P点所在纬度地区昼长夜短

答案11.B12.D

解析第11题,正午太阳高度角(H)=90°-纬度差(当地所在纬度和直射点的纬度,同减异加),看图并据公式判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A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8°26′,B点为86°34′,C点为63°08′。第12题,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相反,赤道昼夜平分。图中A、P在北半球,B在赤道,C在南半球。

(2018·深圳高一检测)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日该地昼长为16小时

B.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

C.该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10小时

D.北京时间12点时该地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14.该地的时区是()

A.东二区

B.西二区

C.东四区

D.西四区

答案13.A14.D

解析第13题,由图示可知,北京时间8~16时为当地的夜晚,所以其昼长为16个小时。北京时间24时,当地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所以两地相差12个小时。不知当地的昼长是否达到最大值,因此无法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第14题,两地相差12小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所以该地位于西四区。

(2019·南宁高一期中)第31届奥运会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开幕式定于8月5日19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西3区)世界上最大的球场——马拉卡纳体育场进行。据此回答15~16题。

15.海南的阿锦决定在家观看开幕式现场直播,届时家里墙上悬挂的时钟正确的是()

16.奥运会举行期间,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此时正值澳大利亚的冬季

B.北京的昼长越来越长

C.里约热内卢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

D.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答案15.D16.A

解析第15题,根据材料,当开幕式开始时,西3区的区时是8月5日19时。海南使用北京时间(东8区),此时是8月6日6时,届时家里墙上悬挂的时钟正确的是6时整,D对。第16题,奥运会举行期间,时间是8月5日~21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正向南移动。正值澳大利亚的冬季,A对。北京的昼长越来越短,B错。里约热内卢的正午太阳高

度角越来越大,C错。公转速度越来越快,D错。

(2018·重庆模拟)下图为“甲、乙两地10~12月正午太阳高度角折线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有关甲、乙两地所处温度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北半球热带

B.乙地位于南半球热带

C.甲地位于南半球温带

D.乙地位于北半球温带

18.图示时期()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减小

B.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不变

C.乙地白昼时长先缩短后延长

D.两地白昼长度差值先增后减

答案17.B18.D

解析第17题,读图知,10月份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约20°,据此推知其位于北半球温带。乙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位于南半球热带。第18题,结合上题分析及图示信息,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减小后增大。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是变化的。乙地白昼时长先变长后缩短。冬至前两地白昼长度差增大,过后则减小,据此得出结论。

读“太阳高度角随经度和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北京旭日东升

B.多伦多(43°N,79°W)夕阳西下

C.布宜诺斯艾利斯(33°S,60°W)艳阳高照

D.南极长城站(62°S,59°W)夜幕深沉

20.a、b、c、d四点比较()

A.a点自转线速度比c点小

B.这一天b点比a点晚见日出

C.这一天白昼最长的是b

D.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是b点

答案19.C20.D

解析第19题,读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15°S,60°W),布宜诺斯艾利斯(33°S,60°W)为12时,艳阳高照。第20题,读图可知此时a、b、c、d四点为正午,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a为45°N,b为15°N,c为45°S,d为75°S,b点纬度最低,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

二、综合题(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4分)

材料一图甲为某时刻的等日照时间图,OA、OB为日期界线,P点纬度为70°。

材料二图乙表示广州市(23°7′N)和海口市(20°7′N)楼房某日正午时刻影子(阴影部分)分布状况。此后的几天中,海口市正午时刻影子逐渐增长。

(1)此时,全球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当P点影子朝正北时的北京时间为_______时。

(2)在下图中画出此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

条件:A点全年昼夜平分,B点为中心,C点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要求:画出太阳光线、地轴、地球自转方向、极昼范围、极夜范围。

(3)此后的三个月中,广州市楼房的影子长短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4)此后的三个月中,海口市的昼夜长短状况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答案(1)(20°N,135°W)17

(2)如图所示:

(3)广州市楼房的影子先逐渐缩短,后逐渐增长。

(4)海口市的昼长先逐渐变长,后逐渐变短;夜长先逐渐变短,后逐渐变长。

22.(2018·宜昌高一检测)第15届欧洲杯于2016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在法国举行。图1为“部分欧洲政区图”,图2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比赛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2中的________点(填数字)位置;此时期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且移动方向是________。比赛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________。

(2)比赛期间,A、B、C、D四城市中,昼长由短到长的排列是________,角速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6月22日前后,C点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

(3)若某日图1中B地日落时间为19:30,则该日B地的日出时间为________,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昼长为________小时。

(4)若此时C地为6月20日区时8点,与C点同属一个日期的经度范围占全球的比例约为________。

答案(1)③北先向北后向南先变慢后变快

(2)D、A、B、C(或D<A<B<C)

A=B=C=D(或相等)53°26′

(3)4:30昼长夜短15

(4)19/24

解析 第(1)题,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从中找出6月10日和7月10日时的直射点位置。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可判断①为冬至日,②为春分日,③为夏至日,④为秋分日。第(2)题,比赛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结合四城市纬度高低,据此可排列四城市的昼长长短顺序。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出C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第(3)题,已知日落时间,可计算出该地的昼长、夜长以及日出时间。第(4)题,C 点在东一区,已知区时,可计算出零时经线为105°W ;从零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范围。新一天的范围为105°W 向东到180°

共285°,比例为285°360°=1924

。 23.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EF 线是____________。(填“晨线”或“昏线”)

(2)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3)此时此刻,A 、B 、C 、D 四点中太阳高度角小于0的是________,等于0的是________。

(4)该日A 、B 、C 、D 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__________,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

(5)此时此刻,A 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D 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这一天C 点的昼长是________。

答案 (1)晨线

(2)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3)D B 、C (4)C B (5)12时 6时 8小时

解析 (1)读图可知,图中晨昏线EF 是顺着自转方向从黑夜进入白天,故EF 为晨线。(2)从图中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且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故为冬至日。

(3)读图可知,图中D 点位于夜半球,故太阳高度角小于0;B 、C 点位于晨线上,太阳高度角等于0。(4)读图可知,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距离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故图中C 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

越长,图中B点位于南半球且纬度位置最高,故B点昼长最长。(5)A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故地方时为12时;图中每两条经线之间相差30°,D点位于赤道上,全年6时日出,18时日落;读图可知图中C点日出时间为地方时8时,则C点昼长为8小时。

24.下图示意地球昼夜分布,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点昼长是____________;F点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______。

(2)A、B、C、D、E、F六点的自转速度、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和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分别怎样排序?

(3)A、B、D、E、F五点至少需要再过__________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B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答案(1)(23°26′N,135°E)13小时36分68°26′

(2)自转角速度相等,线速度E>A=C>F>B>D;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A=C>F>E>B>D;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E

(3)9622 6

解析第(1)题,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点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纬度互余。D点为0时,经度为45°W,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与它相差180°,因此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N,135°E)。C点正好日出,经度为33°E,地方时为5时12分,根据公式计算其昼长为13小时36分。F点在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中间,纬度为45°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计算得出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8°26′。第(2)题,自转速度有角速度和线速度之分;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第(3)题,A、B、D、E、F五点全部进入新的一天时,A、F所在经线地方时为24

时,图示时刻A、F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5时,还要经过9个小时。B点地方时比A、F点早6个小时,因此届时B点地方时为6月22日6时。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3 2012-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3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全(填空题).doc

地理必修1 基础过关——填空题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1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相互,形成。 2 .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___ ,最低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 , 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_ 。 3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排列是、、、、、、、。 4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自身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5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层、层和层。 6.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周期约为年,其重要标志是和。 7 .当黑子耀斑增多时,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受到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 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现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之碰撞产生美丽的。 8 .地球自转方向为__________ ;昼夜交替的周期周期为________ 小时,叫做。 9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_。而线速度 _ 处最大,随纬度增大而。 10.二分二至的时间,,,。夏至时太阳直射,北极圈内现象。 11.地球上昼夜半球分界线称为___________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变为昼的分界线称_____ ,由昼变夜为的分界线称 _____ 。 1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 平面与 _______平面的关系来表示,它们的交角叫______,目前的角度为 _________ 。 13.以和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和三个圈层。 和合称为岩石圈。 14.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圈等。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__________ ,它是由于 __________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 .由于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 致夏季移,其位置偏北,冬季移,其位置偏南。 4 .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气候。全年受盛行西 风带控制,形成 ___________ 气候。受和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5 .东亚地区因为位于东部,濒临, 所以气候比较明显。东亚冬季盛 行风,( 气候特征 ) ;夏季盛行风,( 气候特征)。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

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 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常见地貌类型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重难点) 一、喀斯特地貌 1.形成: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 2.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内有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等。 1.成因: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 2.主要类型

(1)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沙堆积地貌: 沙丘——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 生长植物——固定沙丘 无植物生长——流动沙丘 3.主要分布 西北地区以及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1.含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主要类型 (1)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 (2)长江三峡主要为U 形谷。 (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 (4)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 A .河流阶地、大峡谷 B .喀斯特地貌、陡崖 C .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 .角峰、“U ”形冰川谷 提示:(1)×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2)× 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 形谷。 (3)× 干旱地区的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 (4)√ 海浪能量巨大,对海岸具有侵蚀破坏作用。 (5)C [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部 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家园,也是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要了解地球,首先就要了解地球的环境,因此,本节课揭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3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学过本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通过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太阳辐射能为100%,那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能就只有47%,那53%去哪里了呢?----被削弱了。由此引入大气层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此部分内容课本上已经删去了,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需要加入进来) 然后我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探究生活中的几个案例: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红绿灯的设定依据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通过这几个案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削弱作用) 承转: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又会发生什么呢?(此处承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部分内容较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较难理解,因此我先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新课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最新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 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 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 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 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学科%网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 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 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 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平昌县驷马中学刘光辉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201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埂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

48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说课稿: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题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自转进行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地球公转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1.3地球的历史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探究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考向1化石与地层 读某地地层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四个地层中,形成最早的最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个地层呈层状分布,为沉积岩层。地层形成过程中,形成早的岩层位于下部,故D项正确。 2.①②③④岩层具有的特征是() ①含有生物化石②有较多的气孔③岩层致密坚硬 ④有明显的层理 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 答案 B 解析①②③④岩层为沉积岩层。沉积岩有两大特征:含有生物化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故B项正确。 考向2地质年代表

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丁依次为() A.显生宙、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 B.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显生宙 C.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D.冥古宙、元古宙、太古宙、显生宙 答案 C 解析读图,根据时间顺序可知,甲、乙、丙、丁依次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4.①②③依次为() A.古生代、新生代、中生代 B.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早生代、中生代、晚生代 D.中生代、古生代、新生代 答案 B 解析读图,根据时间顺序可知,①②③依次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探究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考向1生物的进化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生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地球生物进化过程的一般序列,正确的是() A.先有两栖类动物后有鱼类 B.先有裸子植物后有蕨类植物 C.先有爬行动物后有哺乳动物 D.先有被子植物后有裸子植物 答案 C 解析鱼类出现于两栖类之前;蕨类植物在裸子植物之前;爬行动物出现在哺乳动物之前;裸子植物出现在被子植物之前。 6.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 A.元古代B.古生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答案 B 解析古生代是无脊椎动物出现的时代。 7.出现人类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B.中生代 C.古生代D.元古代 答案 A 解析人类出现在新生代。 考向2物种灭绝 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物种,也有不少物种灭绝。据此回答8~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全套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 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第二步,知识要点讲解 要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从时间变化上来分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图表转化,学生绘图,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1。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立体图,图上能清晰的看出某一纬线随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立体感知。导入这个知识点。 2。根据课本上的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学案上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图中的数据,让学生绘图,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转绘成坐标图,横坐标表示二分二至时间,纵坐标表示昼长,最长为24小时。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 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 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 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 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 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 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 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 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 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 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 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全册说课稿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正式版)(解析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图1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4~6题。 图2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5.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6.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学*科网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

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