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带你认识痛风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

带你认识痛风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

带你认识痛风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
带你认识痛风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

带你认识痛风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

痛风作为一个古老的疾病,曾经盛行于王宫贵族中,被称为“富贵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早已进入寻常人家。资料表明,我国痛风患病率自90年代直线上升,而且发病年龄成低龄化发展,青少年亦未能幸免,目前我国有8000多万痛风患者。显而易见,痛风的迅猛增长与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加强,面对美食的诱惑,“管住嘴,迈开腿”响彻耳旁,饮食宜忌烂熟于胸。

经常有患者一脸无辜地表示:几乎都吃素了,为何尿酸还是高?事实上,人体每天只有20%的尿酸是外源性尿酸,即与饮食有关,而80%的尿酸是内生的。换言之,人体的尿酸大部分是嘌呤代谢障碍产生的,即使不吃不喝,还是会有大部分尿酸产生。何况尿酸生成过多只是高尿酸血症的一个因素,尿酸排泄过少也会造成高尿酸。因此,单纯限制高嘌呤饮食还远远不够,饮食上还需禁酒和饮料,多饮水,进食高碳酸化合物、适量蛋白和低脂食物;要适度运动,减轻体重等综合管理。虽然非药物治疗是痛风治疗的基础,需要贯穿痛风治疗始终,但药物治疗也不可或缺。有些患者因为去过几次门诊,尿酸降下来了,感觉已掌握医生的用药规律,渐渐松懈下来,“好了伤疤忘了疼”,更不愿意经常做化验检查。殊不知,药物的选择、并发症和禁忌症的排查、毒副反应的监测等专业问题都离不开专科医师的管理。规范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平稳降尿酸,预防发作。药物治疗分西药和中药治疗。西药主要有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大类。中医中药则溯本求源,辨证和辨病结合,针对不同病程不同分期不同证型不同个体,制定个性化方案。

中医对于痛风的论述在元代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痛风论》可见一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认为素体血热,后天调护不当,感受湿、风、寒邪,外寒内热,郁结化为浊瘀引发痛风,提出环境差异、生活起居和个人的体质不同,所感之邪亦有差别。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记载:“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提示明代已考虑到痛风成因有内有外,湿邪袭人是外因,膏粱厚味为内因,同时也意识到后期有骨侵蚀的风险。现代研究发现,除了骨侵蚀,还有心肾内脏受损的风险,因此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主水液,脾主运化水湿。素体肾虚则水液不利而聚湿,加之长期饮食不节伤脾,水湿不化,郁久化为湿热,湿热下注关节发为痛风性关节炎。湿热郁久,阻滞气血,化为痰瘀,痹于关节成痛风石,痹于心脉而心脉失养,损及肾络则加重肾损,又进一步影响水液代谢而加重病情。因此,脾肾亏虚是本,痰瘀湿浊是标,治疗上标本兼顾,采用健脾益肾、行气利湿、祛瘀化痰等治疗原则,整体上调节水湿平衡与脏腑功能,调治痛风,将更易于控制尿酸,避免波动,减少发作,可以说良药苦口利于痛风,膏梁甘口弊于痛风。

痛风治疗全程可借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稍作调整作为警句以勉世人:“医将治痛风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益其脾肾,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