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

2015年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8题每题2.5分共20分)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不同需要,采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手段,利用和开发土地的功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和活动。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就是土地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如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牧草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等。

土地利用方式: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按产品的市场方向、投入水平、采用的技术和动力、地权关系的不同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单位用地面积投资强度,对一个单位的土地投资的强度。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的投入量,可由单位耕地面积拥有的马力数表示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表示水利化程度等。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

×100%

城镇用地容积率:指城镇建设总面积与城镇占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城镇土地利用程度。

建筑密度:即建筑占地系数,指一定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占地面积与城镇用地总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表示。用以说明建筑物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土地利用率。

城镇用地容积率=城镇建筑占地面积

城镇用地总面积

×100%

土地区位:指特定地块(宗地)的地理和经济空间位置及其相邻地块的相互关系。

需求门槛: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换言之,是使保证供应此商品和服务的商服企业能获取正常利润所需的最低销售额和服务量。

土地利用规划: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有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措施上和政策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综合功能,使土地利用控制的手段和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资源现状、适宜性和生产力,进行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调整与分配,是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性、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除各行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外所有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100%,是稀有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的比值。

原材料系数:原材料系数=稀有原料重量

制成品重量

劳动系数:劳动系数=劳动成本指数

,是劳动成本指数与地域重量的比例。

地域重量

耕地规划单元:由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如沟渠、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沟渠绿林等要素齐备并协调配置,兼有田间耕作、灌排和作物轮作的基本单元的多种功能的综合地段。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耕地灌溉率:在一定区域,灌溉工程设施基本配套,有一定水源、土地较平整,一般年景下当年可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土地生产率:是反映土地生产能力的一项指标,通常用生产周期内(一年或多年)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品数量或产值(包括产值、净产值)指标来表示。

林地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坡式梯田: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筑埂,把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用于截断坡长,拦蓄部分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除开沟筑埂部分改变了小地形外,坡面其他部分保持原状不动。

水平梯田:在坡地上用半填半挖的方法,按照设计宽度,把坡面修成若干田面水平的地块。隔坡式梯田:水平式梯田和坡式梯田组合的一种形式,即在两个水平梯田之间,隔着一个保持坡面原装的斜坡段。暴雨时,斜坡上流失的水土,被水平梯田所拦蓄。

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形成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的热量带,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变化的规律。

干湿度分带性: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岸向大陆纵深呈带状分布的规律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中心地:指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区域内向其周围区域的居民点提供各种货物或服务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点。

稀缺性:指人类的欲望总是超过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

基尼系数:由劳伦兹曲线而来,是劳伦兹曲线的指数化。

基尼系数=A/(A+B)

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城市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二、简答题(4题每题10分,共40分)

如何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

土地既是物质资源,又是重要资产。土地是资源和资产两重性的统一体。同时土地还可以是一种风景资源。

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范围,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水文等自然要素所构成,同时也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料和环境。

土地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强而变化,具体包括:

(1)土地的自然属性——“自然世界”

(2)土地的人为属性——“人为世界”

(3)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经济世界”

(4)土地的景观与环境属性——“精神世界”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土地,但土地利用规划特别是关系全局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所面对的土地是综合的土地。

土地具有那些特性和功能?

(1)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固定性

2)土地的有限性

3)土地的更新性和不可更新性

4)土地的增值性

5)土地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和土地类型的多样性

6)土地的多功能性

(2)土地的功能

1)生产功能

2)环境功能

3)承载功能

4)空间功能

如何理解土地的有限性?

土地的有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面积总量的有限:地球表面积是相对不变的,其陆地面积也是相对不变的;同样,一个国家、地区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土地数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2)可利用面积的有限: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可能涉及的空间是有限的。各种限制条件决定了人类所能利用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

(3)特殊功能土地有限: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供给特殊用途利用或者特殊环境的土地是有限的。

简述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要素

土地:空间、生态系统、景观

资本:物化资本、货币资本

劳动:智力劳动、体力劳动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包括那些内容?

(1)土地利用组成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组成结构是指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类型组成。(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指系统内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比例状况,反映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运行方向及土地利用的水平。

(3)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指系统内各种因素在空间上的整体分布,如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类型东间分布等。

(4)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土地所有权、权属界线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内容。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互相联系的多层次空间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和土地利用施工;

按照行政区划单位有全国-省-市-县-乡等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起着控制作用,而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具体和深入,对上级规划起着反馈作用。同一层次不同单位和区域规划之间存在着开放性互补关系。

中心地体系的基本类型

(1)市场原则模式:所谓市场原则,就是从有利于组织商品供销、保证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范围最大角度出发,并在均等机会下配置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的数目。在此原则下建立的中心地体系为K=3体系。

(2)交通原则模式:为了弥补市场原则的缺陷,克里斯塔勒按交通原则,推导出K=4的中心地市场网络系统。

(3)行政组织模式:为了管理上方便,使市场区不分割行政区,克里斯塔勒又设计了K=7的中心地体系,即一个高一级中心地管辖七个低一级中心地的管理区。

判断资源最优配置的主要方面

广义资源最优配置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3项内容:

(1)效率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达到的,其衡量标准是帕累托最优(Pareto Efficirncy)。(2)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衡量标准有两个:一是劳伦兹曲线,二是基尼系数。(3)稳定是指宏观经济运行有秩序,处于可持续的发展之中。衡量稳定的标准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

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1)存在影响价格的市场势力:垄断。市场处于一种非完全竞争状态,垄断者操纵市场价格,使供给量不足,社会效率损失。

(2)外部性:个人或厂商的一种行为直接影响他人,却没有为此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私人经济主体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对于它带来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人人都希望有别人来提供公共物品或坐享其成。如果不能收回成本和赚取利润,会导致市场经济下私人市场对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4)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运转不完善,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非完全理性的决策。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评价的目的、任务

土地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土地开发提供依据,以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体任务如下:(1)在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做适宜性评价,说明需要调整的土地数量、分布和调整利用方向。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不必对全部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只对那些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部门预测中所反映出来的用地不合理或用途有争议的土地进行评价。

(2)按照规划需要进行各类用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即宜耕荒地、宜林荒山荒滩、宜建设用地的评价,说明各类后备土地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的方向、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行用地结构调整的可能性。

(3)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估计土地经营的好坏,以及提供可供挖潜的潜力。

(4)通过具有限制性因素土地的评价,指出其改良或消除障碍因素的途径和技术措施。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的类型

建设用地边界划定后,规划范围内形成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四个区域:

(1)允许建设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

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2)有条件建设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

(3)限制建设区: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4)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有哪些模式?

(1)总体蓝图模式;

(2)指标控制模式;

(3)土地分区利用模式;

实际中主要采取指标控制与分区控制相结合的模式。

土地预测应包括那些内容?

(1)人口预测: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口预测主要对规划期内的指定年份以及规划期末的总人口、总劳力以及人口的有关构成等作出预测。

(2)消费水平预测: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区域的消费构成、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不同类型土地需求量的预测。

(3)土地利用潜力预测:进行各项用地预测、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规划方案综合平衡的重要依据。包括:目前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程度的潜力;未利用土地开发为各类用途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

(4)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1)耕地预测2)其他农用地预测,包括园、林、牧等农用地;(5)建设用地预测:1)城镇建设用地预测;2)农村居民点规模预测;3)独立工矿用地预测;4)风景旅游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预测;5)交通用地预测;6)水利工程设施用地预测(6)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核定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

(1)土地开发规划:对未利用的土地或利用率很低的土地进行开发的规划

(2)土地整治规划:对土地资源中已被开发利用,但其土地生态系统正在或已遭破坏而需恢复正常土地利用功能的土地规划。

(3)土地保护规划:就是指使土地数量不再减少、土地生产力不再下降的规划。

(4)土地整理规划:是指为调整改造土地利用方式和权属状况,改进完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编制的规划。

耕地规划的规划要素?

耕地规划基本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耕地单元自身要素规划,包括单元方向、边长、形状等;二是耕地规划单元地域范围内的田间工程设施(灌溉沟渠、护田林带、田间道路等)的规划。

水利工程包括哪些主要类型?

(1)开辟水源、调节水量,包括截流引水,兴建水库等。

(2)修挖输水渠系,合理用水。包括骨干输水工程和各级灌溉渠道以及相应的工程建筑物。(3)防洪排涝、改良土壤。包括各级排水渠道和工程建筑物。

(4)开发利用地下水、井灌渠建设。

(5)其他。如抽水站、水电站、喷滴灌系统、水土保持规划、盐碱土治理等等。

公路沿溪线选线应主要考虑哪些问题?

公路沿溪选线应主要考虑定位、选岸、桥位三个问题。

所谓定位是指线路位置的高低,它与当地的洪水位有密切关系。

所谓选岸是指路线布置在溪流的另一边,这要根据地形特点而定。

所谓桥位是指建桥跨河地点的选择,总的要求“大、中桥桥位服从路线总方向,路、桥综合考虑;小桥涵位服从路线方向”。

农田防护林设计有哪些结构类型?

(1)紧密结构:是由多行树木组成的宽林带,一般由三层树冠组成,上下枝叶稠密,好像一道挡风墙,中等速度的风几乎不能透过,风遇到林带就会改变方向,从林带的上方越过。(2)透风结构:是一种较窄又没有灌木的林带,由单层或两层树冠组成,有透光的大空隙,林冠部分适度透风,树干部分大量透风,气流主要部分经过透光空隙穿越林带。

(3)稀疏结构:由2-3层树冠组成,具有乔木和灌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包括那些?

(1)规划文本

(2)规划说明

(3)规划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4)规划附件: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和图件、工作报告

三、叙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如何评价土地利用程度,你对土地利用率概念有何看法?

土地利用程度常以土地利用率、农业用地率、垦殖率和水面利用率、城镇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指标来表示。

土地利用率是反映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广义的土地利用率指农、林、牧、工、商等总的土地开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狭义的土地利用率是指土地占该区土地面积的比例(也称为垦殖系数)。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率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密度等密切相关。

上述传统的土地利用率概念,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一个平面的利用程度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利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平面问题,人类的土地利用远远突破了二维的平面空间,也就是说当外延开发潜力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土地开发开始转向以内涵挖潜为主。土地内涵挖潜的途径,仅就土地本身而言,大致可以分作三类:其一,从立体空间的角度开发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二,从时间因素的配合上开发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三,区域土地不同利用的功能叠加,提高土地利用率。

因此,土地利用率的衡量就不能仅从二维平面来表达,而应该从二维的平面函数转化为三维的立体空间、时空组合以及多功能叠加的函数形式。

二维平面函数:y=f(x1,x2)

三维立体空间函数:y=f(x1,x2,t)

时空组合函数:y=f(x1,x2,x3,t)

多功能叠加函数:y=N·f(x1,x2,x3,t)

论述区位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法则。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1)屠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该理论的重要贡献载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从屠能圈层布局中可以看出:

1)农业用地布局的比较优势,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相对布局优势,不存在对所有地域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

2)级差地租与距城市的距离成反比,距城市越近,级差地租越高,应布局收益较高的农地。

当城市郊区土地质量差异不大时,影响布局的因素主要是级差地租。距市场越近,所布局农业生产方式的单位面积收益应越高。

3)农业集约化程度与距离居民点的距离成反比,远离城市的地区实行粗放经营是合理的。(2)韦伯是第一系统建立工业区位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他的分析和推导为工业区为决策奠定了计算分析的理论基础。

韦伯区位论有以下特点: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手法用于工业区位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其后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论的方法和基础。2)最小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的经典法则,为之后许多学者所继承。3)对工业也不久和其他产业布局都具有指导意义。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继承了屠能和韦伯的“孤立国”式封闭均值区域假设,首先界定了中心地、中心地功能和中心度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等级其中心度划分的基本依据。其次,分析了由中心地维持供应的空间上的销售范围和市场规模的需求门槛,建立了销售利润与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的盈亏关系,并推导出六边形销售服务区的合理性。再次,认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可按三种不同功能控制关系构成不同的等级数量体系,在空间分布上组成不同的结构形态。

简述土地利用决策的系统思考程序

(1)确定系统边界

确定系统边界,特别是土地利用决策研究的边界,必须按照认识、研究、利用、改造的对象来确定。

(2)确定目标

土地利用方向的确定需要考虑:1)土地利用类型的经济地租的高低;2)“人类-土地-环境”在土地利用整体系统中相互联系,即吃饭、建设和保护同等重要;3)土地条件、社会经济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可接受性和可承受能力等等。利用目标要根据确定的利用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总需求和总目标加以确定。

(3)环境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分析包括对边界范围内与目标有关的各类资源环境数据资料的手机、分析,以及各类资源的评价。土地可用性、适宜性评价是这一环节的中心内容。

(4)潜力预测与可行性分析

土地利用潜力的预测要根据具体的土地利用类型来进行,要通过自然资源开发变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市场变化趋势、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变化等,预测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利用方向和指标的可行性分析包括:1)资源环境可行性;2)技术可行性;3)组织体制的可行性;4)财务可行性;5)经济可行性;6)社会可行性。

(5)限制因素分析

1)土地生态系统的限制因素

包括:①光热水不足或过量;②自然灾害;③土壤性质;④地形地貌;⑤水文及水文地质。2)经济方面的限制因素

指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经济贫困。如无农业以外的经济来源,交通不便等。3)技术方面的因素

管理落后,技术力量缺乏等。

4)社会心里方面的因素

旧习惯,难以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适应等。

(6)关节点因素分析

关节点因素是指在土地系统的各组成因素间复杂关系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因素,就是指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7)输入输出系统分析

作为土地利用系统的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对于土地利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输入以及土地利用系统向社会的物质、能量、信息输出都需要进行认真分析,包括资金、技术、设备、物质条件的输入来源,以及社会需求和市场长短期预测等。

(8)系统综合,制定方案

根据前面资料和分析结果,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创造力,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运筹,按照实际情况,提出协调不同关系的多种方案,然后对各种方案运用系统工程和运筹学方法进行方案的规划、统计以及实施和管理的情景模拟研究。

(9)决策

根据国家或区域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实际经济条件以及生产-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反复比较,最后形成决策方案,这就是目标决策,与此同时还要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预案。

(10)反馈修正

在上述每一项步骤完成后,都要回归到目标,进行检查、修正,以防止和消除偏离目标的倾向,并纠正以上步骤的可能偏差,从而构成了多层次反复回归的分析程序。

如何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1)基本情况概述

1)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气象数据、土壤、水文地质等。

2)经济条件: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战略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管理水平、交通运输、水利、能源、城镇分布状况等。

3)生态条件:包括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现象、土地荒漠化现象等。

(2)前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为了全面分析规划实施的结果,促进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同时通过评价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对策建议,对是否修编规划提出明确意见,并阐明其理由,为修编规划和加强规划实施管理提供依据。

(3)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经验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对土地利用机构和布局的分析,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吸取经验教训,指明土地利用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4)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各部门是否争地,结构是否失调,建设用地比例是否合理,土地利用的权属界线是否清楚,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土地利用方式是集约还是粗放,水土资源是否平衡,土地利用生态指标是否良好。

(5)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设想

在总结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设想。

(6)提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途径

如改善土地组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增加投入(水利设施),改良土壤等。

(7)提出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建议

如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等。

土地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有何联系?

土地评价是将土地利用要求与土地条件进行比较来确定土地适宜性等级、生产力大小等,揭

示出区域内的土地利用针对各种用途的质量状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资源现状、适宜性和生产力,进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调整与分配,是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进行的长期的、战略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

主要联系:土地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中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与布局提供合理的基础依据,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作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决策的基础依据,不仅要对土地自然属性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还要对区域内土地进行经济评价,一起对区域内土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利用、控制方向及其控制手段提供依据。

如何开展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一)研究内容

(1)战略目标的依据

1)上级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3)上级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本区土地利用的要求

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6)土地资源供需分析

(2)战略目标

1)战略目标的制定原则

①目标适中

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③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

④突出重点

2)目标体系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环境目标和利用规划目标4个大类,每一类又可分出许多次一级的类别,形成一个战略目标系统

(3)战略重点

1)影响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2)竞争中的优势领域建设用地

3)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用地

4)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用地

战略重点具有阶段性,这是规划工作需要注意的。

(4)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

战略方针要服务于战略目标,须要简明、扼要,使人们容易掌握要领。

战略方针切忌公式化、一般化。战略方针越具体,对指导战略的实施越有利。

(5)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

制订战略措施,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

区域发展战略措施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

(二)目标确定

(1)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1)区域地位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2)区域优势与劣势

区域优势与劣势比较,通常需要从①区位优势;②资源优势;③技术优势;④产业的优势等方面开展研究。

3)区域容量

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的研究是区域容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创新活动

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2)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1)外部条件评估

2)总体环境

从高到低、从大到小分层次进行:

①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②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③周边地区的情况。

3)产业环境

产业结构、生产状况、产品状况、产品市场状况和产品生产环境。

4)企业或公司环境

(3)提出战略构想

区域发展机会和障碍、优势和劣势的综合分析研究。两两组合分析比较中挑选出较合适的方案出来。

(三)模式选择

(1)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1)封闭型经济自我健全和完善,生产和流通“内循环”。

2)开放型重视与外部经济联系,生产和流通“外循环”。

3)内向型区域内部市场为导向,内外市场交换。

4)外向型区域外部市场着眼,以外补内,内外并举。

5)内聚型依靠和利用内部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本区域经济。

6)市场导向型“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

7)技术导向型技术进步是区域发展的决定

(2)区域发展空间战略模式

1)平衡发展战略模式

2)梯度推进战略模式

3)增长极战略模式

4)点轴开发战略模式

5)网络开发战略模式

6)圈层结构战略模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是什么?

(1)准备工作阶段

1)组织准备,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专业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2)调查研究阶段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

2)确定规划目标

根据当前和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问题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即通过规划的实施所要达到的土地利用状况及效果。

(3)编制规划方案阶段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主要探索如何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规划目标和完成规划任务的途径与步骤及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2)编制规划供选方案

土地利用战略确定后,应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编制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确定用地规划指标。

3)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和编绘规划图

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类型?如何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1)土地利用分区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途分区两种。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是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土地利用开发方向和改良措施等差异性,并保持某一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所作的分区。土地利用用途分区是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用途和土地保护、开发、利用、整治措施,在一个土地利用区内,一般以一种用途或措施为主导,其他用途则处于服从和辅助地位。

(2)土地利用分区包括以下四步:

1)准备工作:包括拟定方案、收集、整理分区所需资料和图件。

2)拟定分区技术指标:应反映各类地区对土地数量、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要求。

3)分区划线:具体划定各用地地区的界线,一般采用图纸叠加与分区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将土地适宜评价图、地形图、城镇规划图等叠加其上面,根据重叠的情况划定部分用地区的界线,再利用分区技术指标划定其余用地区的界线。4)整理分区成果:土地利用区初步划定后,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修改用地区界线或用地指标,调整土地利用分区。相应确定各区土地利用原则、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等。

土地资源配置的模式有哪些?你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如何改革?

(一)

(1)价格协调机制

价格自发地上升或下降,可使居民的购买量与厂商生产量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表明居民与厂商各自独立作出的决策是相互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通过价格的自发调节实现的。价格的这种调节经济的作用就是一般所说的价格机制。

价格调节作用的关键在于价格可以完全而迅速地自由变动。如果价格是固定或呆滞的,厂商与居民户各自独立做出的决策就会不一致,会出现产量过多或过少,以及购买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这种由价格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2)行政协调机制

行政协调机制,即通过某个中央机构的行政命令来使居民和厂商做出的决策相一致。这种经济被称为“指令经济”或“计划经济”。这种机制是利用一种等级制的组织结构来协调居民与厂商的决策,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1.规划的概念、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条件 概念: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内容:规划目标设定,实现目标采取的途径和有效措施,规划的时期性 条件:明确规划因果关系,以规划为课题,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有一定权力和控制力,有一定财力 2.土利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心及土地管制的区别 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对土利施加一些影响和限制 内容:控制建设用地,控制农用地土利的生态过程,控制土利分区,控制土利方向和强度原因:土地尤其耕地稀缺,人多地少;控制污染;控制掠本式经营 核心:农转非 土地管制:具有行政的强制性,被管制者没有选择行政辖区和行业的权利 3.土利规划概念,及为何叫“绿图规划” 概念: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绿图: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规划。????? 4.报酬递减率及与土利关系 从一定土地上获得的报酬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总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单位报酬的增加却随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减少。 可为土利规划确定合理的土利强度提供依据,使土利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时,使单位资金和劳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 5.地租地价理论及与土利关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关系:地租地价理论是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依据,可以使土利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地租地价对土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利可反作用于地租地价。 6.土地区位理论的概念、实质、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概念: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实质: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关系:城市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价格与地理位置或区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土地区位及其价格确定土地用途。 关系:农村地区;“近地丑妻家中宝”从这句俗话中可以看出区位因素在农村土地中作用,经济上看就是土地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农村接近村边土地易于管理、运输方便因此地价较高。村庄周围土地一般用于种植要求肥、水水平高的蔬菜,向外依次为大田作物、牧草地、林地。 7、土地的自然地带规律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 -规律:…… 关系:根据第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 根据地域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根据地域分异进行科学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根据地域分异和非地域分布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激进型农地内部的土地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层次性、实质及核心内容。 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第4页至第6页 (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途性;(6)社会性。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第8页至第9页 (1)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2)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3)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第11页。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第11页至第12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4)折中性(5)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第13页。 (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17至25页。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2)温度与植物生长,包括气温,地面辐射平衡。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53页 (1)山地丘陵区。山地与丘陵是正地形,是物质的辐散地,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层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大全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 (2012年1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土地保护的原因的是(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土地资源需要保护才能体现出自然之美 2.下列不属于三基点温度的是( A )。 A.日均温度 B.最适温度 C.最低温度 D.最高温度 3.降水量的单位为( C )。 A.cm B.m C.mm D.ha 4.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 A )。 A.冲积平原 B.湖积平原 C.滨海平原 D.山前平原 5. 下列不属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的是( B )。 A.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 B. 影响土体颜色 C.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D.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6. 按照八大类土地利用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耕地的是( D )。 A. 果园 B. 林地 C. 迹地 D. 望天田 7. 下列规划属于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的是( D )。 A. 基本农田规划 B. 城市规划 C. 风景旅游规划 D.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 不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B )。 A. 耕地灌溉率 B. 绿色植物覆盖率 C. 城市化水平 D. 交通密度 9. 符合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是( A )。 A.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B. 灵活性和动态性 C.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D.部门和公众参与 10.基本农田是( B )。 A.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B.高产稳产田 C.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 D.包括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一、单选题 县级和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C )。 选择一项: A. 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B. 制定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C. 属于管理性和实施性规划 D. 属于战略性规划 题目2 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有( D )。 选择一项: A. 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 B. 建立基本农田登记、损失补偿、地力保养、环境保护及监督检查制度 C. 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3 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是(A)。 选择一项: A.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B. 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 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 D. 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E. 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 题目4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容的重点是(B)。 选择一项: A. 确定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 B. 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 C. 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目标、方针 D. 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的供需总量平衡指标 题目5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核心是( D )。 选择一项: A. 经济分析 B. 环境分析 C. 社会分析

D. 土地评价 题目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 D )。 选择一项: A. 法律措施 B. 行政措施 C. 经济与技术措施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7 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 B )。 选择一项: A. 少 B. 多 C. 差不多 题目8 对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应该是不含传染病菌和有毒物质或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至于致病,再就是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不损害身体健康,最好是含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A )。 选择一项: A. 矿质元素 B. 维生素 C. 氧 D. 微量元素 题目9 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 A )来控制。 选择一项: A. 温度 B. 肥力 C. 风力 D. 湿度 二、判断题 题目10 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可塑性很大,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扰动很容易造成土地退化。错 题目11 土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为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或大气湿度造成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2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

2015年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8题每题2.5分共20分)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不同需要,采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手段,利用和开发土地的功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和活动。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就是土地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如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牧草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等。 土地利用方式: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按产品的市场方向、投入水平、采用的技术和动力、地权关系的不同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单位用地面积投资强度,对一个单位的土地投资的强度。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的投入量,可由单位耕地面积拥有的马力数表示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表示水利化程度等。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 ×100% 城镇用地容积率:指城镇建设总面积与城镇占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城镇土地利用程度。 建筑密度:即建筑占地系数,指一定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占地面积与城镇用地总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表示。用以说明建筑物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土地利用率。 城镇用地容积率=城镇建筑占地面积 城镇用地总面积 ×100% 土地区位:指特定地块(宗地)的地理和经济空间位置及其相邻地块的相互关系。 需求门槛: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换言之,是使保证供应此商品和服务的商服企业能获取正常利润所需的最低销售额和服务量。 土地利用规划: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有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措施上和政策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综合功能,使土地利用控制的手段和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资源现状、适宜性和生产力,进行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调整与分配,是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性、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除各行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外所有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利用Arcgis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步骤

卢真珍 一、总体规划图包含文件及属性: 工程文件名:XX乡规划图 YX(晕线面) DLTB(地类图斑面) YTFQ(用途分区面):在原地类图斑属性的后面加TDYTQLX(土地用途区类型)字符串20,TDYTQLXDM(土地用途区类型代码)字符串3,GZQLX(管制区类型)字符串20,GZQLXDM(管制区类型代码)字符串20。 DLW(道路网面) YTJJSQ(有条件建设区面)与上面一样。 TMSC(透明输出面) DLJX(地类界线) XZQJX(行政区界线) XZDW(现状地物) JBNTBJ(基本农田边界):加BJLX字符串20 GZQBJ(管制区边界):BJLX字符串20 ZJ(注记) TK(图框点) TK(图框线) TK(图框面) 二、按乡镇Arcgis在检查重区 导入,修复,打散,检查拓扑错误,检查面积。 基本农田保护区 1转成shape格式,放入建好的文件夹中。 2打开Catalog,在上面建好的文件家中,点右键,New个人数据库,New数据集导入是高斯克里格的文件,0.0001,3导入上面转好的文件,输入名为基本农田保护区,OK。 4打开Arcinfor,添加上面数据库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5修复:在DMT中,Feature,Repaire中,不打钩,OK。 6打散:编辑,全选,打散。 7核对面积:在属性表中,右击面积Sta看总面积记下来,再看Shape-area总面8积,要一模一样,如果不是就合Mapgis核对检查原因。(如果很特别的掉去就去Mapgis中切割那块,在导入复制进去,其他不用动) 9修改拓扑错误:若跳区,按住shift点跳去周围的面,在编辑中选自动生成面,在跳区出点3下要移动点,若属性相同就Merge,保存。若前面的做不了,就去Mapgis中,把原来那块多切割几次,把整块变成多块后转成shape后,复制进去。核对面积一样就可以了。 10检查重区:在Catalog数据集中New拓扑关系,重区,是。 11导入Arcgis中,让拓扑关系处于编辑状态,查看有多少错误,修改。 12Generalization-------Dissolve 并区,打钩的表示要留下的属性,基农全删;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 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就是指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

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 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 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答案12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论述题复习资料

论述题部分答案: 1 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2 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3 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4 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5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一些什么内容? 6 说明平原干旱地区耕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7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9 简要说明复垦规划的程序。 10 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11 说明果园用地的选择基本条件。 12 草地改良有哪些技术措施? 13 简要说明城市垃圾场的复垦技术。 14 如何进行防护林带设置? 15 简要说明建筑地基的复垦技术。 16 说明在地形复杂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进行耕地规划的程序。 17 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开发战略规划要考虑到哪几方面的问题? 1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19 建设人工鱼塘在选择用地方面应如何考虑? 20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21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1 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以控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通知》和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练习题题库

练习题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耕地需求量预测测 3、耕地与建设用地需求 4、耕地与居民点需求预测 5、人口、耕地与居民点预测 1.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1)土地垦殖率;(2)土地农业利用率;(3)耕地复种指数; (4)林地覆盖率;(5)水面利用率;(6)土地建设利用率; 水域中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养殖水面-水利建筑用地 总未利用地=水域中未利用地+未利用地 (1)土地总面积=1200+300+550+50+150+78+90+750+450+50=3668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1200/3668*100%=32.72% (2)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 =(1200+300+550+50+180) 3668*100%=62.16% (3)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 =2100/1200=1.75 (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50/3668*100%=14.99% (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450/750*100%=60% (6)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150+78+90+450-180)/3668*100%=16.03% 土地总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小 计 已利用 1200 300 550 50 150 78 90 750 450 50

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 系别:建筑学部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 姓名: 序号: 指导教师:

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 2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3土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1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2提高以利用土地潜力分析 三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1土地利用目标 2土地利用方针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农用地 2建设用地 3未利用用地 五土地用途管制 六土地利用分析 七实施规划的措施

佛山市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南与中山接壤,东北与广州毗邻,西连肇庆,南达江门,邻近港澳,处于我国南大门的开放前沿。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境内交通便捷,已成为富有发展潜力的珠江三角洲西翼的重要城市之一。根据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全市土地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577.27万亩),耕地面积10.12万公顷,人均耕地0.032公顷。1996年户籍人口316.12万人。全市现辖城区、石湾区,代管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 佛山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水域,其中平原面积最多,丘陵台地次之。佛山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温度21.7℃,年降雨量1646.9亳米。西江、北江贯穿全境,地表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四季常青,盛产粮食、塘鱼、水果、蔬菜、花卉等作物,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至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岭南重镇,曾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有我国古代“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是全国24个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1996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37.44亿元(当年价,下同),接近全省总量的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3万元。城镇建成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其中佛山市区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5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29平方米。公路通车总里程2851.5公里,公路密度74.09公里/百平方公里,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5.5万门。 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 根据1996年10月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汇总,全市土地总面积384849公顷,土地利用现状如下(详见表二): 1、农用地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矛盾一协调)(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空间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 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市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川规划所组成的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分类: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 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行政区划全国——省——市(地区)——县——乡 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深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1)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2)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3)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4)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M当相互协调,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5)人地协调理论:口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作为人地系统屮的人,具有口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类的受益作用最大,否则将会受到白然的惩罚。 (6)系统工程理论: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效益,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特别是用系统工程方法來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以期取得最大效益。 (7)西方规划的主要规划理论 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遵循土地基本国策的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映土地木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和利用程度,因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处理好近期与远景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关系。 (4)逐级控制原则(重点):上一层次的十地利用规划有关项1=1完成以后才可能着手进行下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多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 BCD ) A 断面法 B土宜法 C综合法 D模型法 3.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 ACD )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B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C土地质量评价 D土地需求量预测 4.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AD ) 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B 土地需求量分区 D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C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5.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D) A杜能 B 韦伯 C 克里斯塔勒 D 寥仕 6.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ABC ) A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B门槛理论 C带形城市理论 D气候理论7.居民点规模是指居民点的大小;一般地讲具有(ABCD) A人口规模 B用地规模 C活动规模 C辐射规模 8.交通运输方式有(ABCDE)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E管道运输 10.一般土地整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E) A水土流失地的整治 B盐碱地的整治 C风沙地的整治 D沼泽化土地的整治 E红黄壤综合整治 11.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ABCD)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 C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

D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12.简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那些原则(ABCD) A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逐级控制原则 1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BCD) A保护环境 B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 C利用结构的优化 D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 14.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ABCD)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 B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 C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 D规划方案实施 1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ABCDEF) A地租与地价理论 B土地区位理论 C持续利用理论 D生态经济理论 E人地协调理论 F系统工程理论 16.耕地生态经济动态检测预警机制的内容包括(ACD) A.警义 B.警魂 C.警兆 D.警度 17.遥感技术普遍运用于土地调查制图和检测中是由于他具有哪些优点(ABCD) A.覆盖广 B.宏观性强 C.快速、多时相 D.信息丰富 18.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具有哪些特点(ABCD) A.检测成果多样性 B. 检测体系层次性 C.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D.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19.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方法有(ABCD) A.经济分析法 B.综合平衡法 C.因素分析法 D.计划演算法 21.规划方案实施计划的编制原则是(ABCD) A.全面安排,远近结合 B.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