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涞滩镇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

涞滩镇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

涞滩镇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
涞滩镇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

涞滩镇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第一—三章)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城乡统筹发展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涞滩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加有效需求,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在于强化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现代精神文明和现代社会文明。

城乡统筹发展是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定位,加快建设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是我镇总体目标和各项举措顺利落实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导我镇在新形势下持续、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计划。

总体规划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城乡差异为目标,以城乡全覆盖的空间规划为平台,统筹综合城乡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三大综合战略规划,对本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空间发展的指导和引导,使各专项规划的内容与城乡发展的需要更加紧密结合,并在空间上逐步落实,制定促进本辖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各项政策机制。以总体规划为龙头,体现其综合性、协调性和空间性等特征,对城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整合城乡资源、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分割,统筹协调各类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城乡统筹的制度建设;打破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协调,共谋发展,促进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合川区“三会精神”,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调整结构、发展两线、建设三片、整合资源、旅游兴镇、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共享现代文明。

三、规划原则

(一)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有选择、有重点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利用历史名镇和二佛寺两大优势领域的带动作用,促进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二)城乡互动,共谋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共同发展。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正确处理城镇和农村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上新台阶。

四、规划内容

一、合理确定行政总体布局,指导村庄撤并、保留和扩建;

二、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系统;

三、制定与规划相配套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措施。

五、规划依据

(一)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合川区“三会”精神。

(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信息化、农业工业化等有关文件;

(四)《重庆市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

(五)《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六)《合川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七)《合川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八)《合川区涞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九)涞滩镇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资料。

六、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14年,即2007—2020年。

(一)近期:2007年—2010年。

(二)中期:2011年—2015年。

(三)远期:2016年—2020年。

七、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涞滩镇行政辖区,共19个村,1个居委会;面积70.99平方公里。

第二章涞滩镇概况

一、地理位置

涞滩镇位于合川区东北部,南距重庆市区约87公里,西南距合川区34公里,与合川区的云门、小沔、龙市镇接壤。

二、自然条件

地属浅丘,地势平坦,地质属侏罗系红层上沙溪庙组砂岩和泥岩,海拔高度300米,受东亚季风影响,气候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气温、降水、日照和风力均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其特点是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雨量丰富,湿度大,风力小。年均气温17℃,历年最高43℃,最低-1℃,年降雨量1200—1450mm。辖区内有小(Ⅰ)型水库1座和小(Ⅱ)型水库3座,常年蓄水1700万方;山平塘268口,水资源十分丰富。

三、土地状况

全镇幅员面积70. 99平方公里,耕地31034亩,其中田23618亩,土7416亩;林地9150亩。

四、社会经济

全镇现有19个村,1个居委会,2006年末,总户数12554户,总人口40701人,其中农业户11623户,人口38788人。现有劳动力23764人,常年转移劳动力14037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98元。

五、交通状况

区级二级水泥路合—武路(合川至武胜)、小—正路(小沔至正觉)穿境而过,场镇距合川主城区34公里,距渝武高速公路云门入口19公里。区级油路涞-—龙路1条,里程4.3公里,镇级水泥路涞—下路1条,里程1.1公里,村级泥结碎石路涞—观路、涞—马路、双—两路、双—桃路、水—龙路、宝—水路6条42.25公里,实现通公路17个村,通水路2个村。

第三章城乡统筹总体发展战略

到2010年,城乡统筹工作步入正轨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建立起城乡统筹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333万元,年均增长11%(其中:一产业3227万元,二产业8800万元,三产业1730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11:30: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01万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50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万人,城镇化率达51.6%;非农产业比重达65%;医院病床数达1.7张/千人;卫生技术人员达30人/万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固定电话户数达500部/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2.7‰;总人口控制在4万人以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33%;到2015年,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奋斗目标趋

于一致,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面实现城乡统筹奋斗目标。

涞滩镇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第四—六章)

第四章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两线,建设三片:涞滩至双龙湖公路沿线,发展旅游业,重点建设涞滩古镇和双龙湖两大景区,全力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涞滩至小沔渠江沿线,发展现代农业,布局龙头企业及一般加工工业,建设宝华现代农业示范片;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注重创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促进、城乡布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创业空间布局的一致性,60%建成旅游景区和工业园区,40%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新农村推进村、新农村示范村应具有的衔接有序、梯次发展的城乡布局,引导不同层级之间逐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逐级辐射的良性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一、农业产业发展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手段,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重点培育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食品,大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农业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使贸工农协调发展成为城乡统筹的纽带,积极引导产业集聚,注重提高项目质量,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二、工业产业发展

建议引进以加工业生产企业为主,集中在中心村、交通便宜发展农产品加工,发挥集聚效应并有利于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业发展

进一步整合涞滩古镇及双龙湖旅游文化资源,把涞滩古镇及双龙湖打造成名符其实的旅游精品,着力解决“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等问题。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围绕涞滩特色做文章,确保到2008年将涞滩古镇建成AAA景区,游客年均达到30万人次;把双龙湖风景区建成钓鱼城与涞滩古镇景区中间的一个重要驿站,组织库区各村认真搞好绿化,控制建设,取缔网箱,减少养殖,净化水质,逐步移民。

(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政策支持水平、旅游产品促销水平、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旅游行业管理水平,营造出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三)下涞滩景区与上涞滩景区融为一体,将涞滩旅游发展纳入区委、区政府打造的“钓鱼城—涞滩精品游”工程,重点打造连接两个点的水上线路———渠江水上生态休闲游,使合川两个重点景区有效联结。

(四)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理顺政府、文物部门、开发公司、上殿佛协、古镇居民之间的关系,实行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逐步对景区门票收入实行“一票制”。

(五)建设特色民俗餐旅馆、小吃店及娱乐场所,制作特色旅游商品,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满足游客需要。

(六)景区周边农民发展农家乐、休闲生态农庄,搞好土地流转。

第五章行政体系规划

一、撤并规划

涞滩镇现有19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根据城乡统筹规划标准,建议设立正觉村为中心村,瓦学村、梓桐村为基层村;撤并位于场镇发展区内的二佛、九牛2个行政村,位于风景旅游区内的白云、保安、古佛、两堂、桃符、板堰、海石、三教、碾盘9个行政村,远期高度城市化后成为空心村并入中心村或基层村的扇子、水寺、宝华、龙门、杜坝5个村。

二、规模

规划2020年场镇人口数量达40000人,中心村人口数量达2000人,基层村人口数量达1200人。

三、设施配置

(一)建设适应城镇长远发展的给排水系统、水污染整治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市政基础设施,场镇实现电信、电力等通道的资源共享;加大场镇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搞好城镇道路、河流及主要街道绿化带建设。

(二)中心村作为镇内亚中心,规划建设较基层村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设施辐射周边基层村,同时为中心村、基层村村民服务。基层村主要建设基本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部分设施可利用中心村建设的设施。

中心村必须配套建设村委会、文化娱乐室、标准篮球场、卫生室、生活超市、农资门市、简易汽车站、集中停车场(兼公共院坝)、配电房、净化池、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点。

(三)基层村必须配套建设村委会、文化娱乐室、标准篮球场、卫生室、生活超市、集中停车场(兼公共院坝)、配电房、净化池、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点。

四、行政村集中村落点整合规划

农村集中村落点指有一定聚居人口规模的村落。通过引导农民集中居住,节约投资,更有效的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农村集中村落点按整合策略分为撤并、保留、扩建三类。

在实际建设中应避开各种禁止建设区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节约土地资源,合理确定居民户数,体现集中、集聚、集约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通过政策引导农民逐步聚居。集中村落建筑风格宜整体协调统一,体现地方特色,加强绿化建设。

建议在中心村和基层村共建农村集中村落点5个,容纳农村人口2400人,到2020年规划农村人口达3200人。

按照集约用地、加强管理的原则,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70平方米,农村宅基地建设指标为30平方米/人(独生子增加30平方米/户,独生女增加50平方米/户)。

第六章基础设施规划

一、促进土地有序流转

1.强化政策引导,在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保障农村集体和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对在城镇买房并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农民,统一享受城镇就业安居政策。

2.拓宽流转途径。培育和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市场,鼓励农用地依法流转,集约经营。支持农民采取出租、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鼓励具有资金、技术资源的开发主体进行大户开发,支持开发主体通过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组合进行联户开发,引导非农人员投资农业项目开发。

3.实行占补平衡。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机制,镇内统筹,报批后有偿调配使用新增耕地指标。利用土地开发整治复垦政策,采取农村宅基地置换方式,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4.抓好规范管理。建立镇、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强对流转行为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流转程序,切实维护土地经营权出让,收益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道路交通规划

搞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立足于完善重点镇综合交通体系目标,从城镇交通、镇域交通、对外交通三个需求层次出发,按照增加总量、完善布局、提高等级、改造通道的原则,统筹考虑并有机衔接各种交通方式,新建四级汽车站,到2008年硬化涞—马、涞—观7.1公里村级公路;到2010年确保19条52.25公里村级公路的通达建设,加快江河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强与周边区、市、县之间的协作,增强我镇成为合川东北部交通枢纽的功能。

三、水利工程规划

在2008年完成三教、二佛、海石、板堰3个村2000亩农田水利建设,完成白日水库堤坝整治工程。力争到2010年新修瓦学村120亩的慈云水库,整修冲天塘发电站。

四、饮水工程规划

搞好涞滩场镇、宝华场镇、双龙湖场镇集中供水,确保自来水厂长期正常运行,大力提高饮用水供给能力和水质。至202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城镇300—400升/日﹒人,农村地区100升/日﹒人,中心村集中饮水规模达200立方米/日,基层村达120立方米/日。

五、电力工程规划

至2010年全镇安装变压器达5000千伏安,全面搞好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能力和覆盖面,完善城乡输配电网络。

五、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加快信息基础平台搭建,依托互联网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整合现有政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和网络,把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等信息系统和网络统一延伸到农村,使农村居民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络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开展网上交易、享受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到2010年做到宽带进村、宽带进园,使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农村。

六、燃气工程规划

努力实施天然气进镇入户工程,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衔接,力争在2010年前将天然气项目引进我镇,实现天然气入户。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和饲养集中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2010年农村沼气用户达到60%左右。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太阳等清洁能源,提高绿色能源比重。

七、环境保护规划

加强退耕还林工作,保证森林覆盖率,美化农村地区环境。加强牲畜、家禽养殖管理,尽量规模化、集中养殖,避免其粪便随地排放,污染环境。

八、环卫设施规划

(一)固体垃圾处理:分类收集、集中处理。

(二)生活污水处理:规划至2010年,全镇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2020年达85%水平。

(三)工业污水处理:自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四)在公共建筑设置固定公厕,原则上场镇规划区不少于3处,每个村不少于1处,涞滩古镇和双龙湖景区要在旅游服务集中点设置公共厕所。

涞滩镇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第七—九章)

第七章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一、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创新文化体制,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创造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改善公共文化、体育、广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文化品味和文化生活质量,鼓励群众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营运管理。完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实施农村广播“村村通”进一步提升广电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文化人才结构,逐步形成适应文化发展的人才队伍。到2010年,力争每万人拥有公益文化设施700平方米,建成重庆市学生绘画写生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镇。

二、教育发展规划

坚持教育事业发展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高水平、高质量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至2010年,70%以上学校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普及幼儿园教育。

三、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突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构建卫生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三大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处理能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应急处理中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工作,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儿童计划免疫”七苗“全程免疫接种率达90%以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城镇达95%以上,农村达8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25%;卫生基本医疗条件,不

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医疗需求。

四、社会保障体系规划

努力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逐步解决就业人员参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问题。积极推行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农民土地收益权向城镇社会保障的转换机制。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全面实现农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五、商业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在2010年之前新建1个综合市场,扩建现有农贸市场。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社便民店。

第八章社会事业规划

一、农民培育规划

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推进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至2010年,全镇2.3万劳动力普遍轮训一次以上,普遍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增强农民创收能力;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革除生育、丧葬陋习,摒弃赌博、攀比等不良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乡风文明建设

构建文明城镇、文明(村)社区和文明家庭,营造团结互助、礼貌谦让、诚信正直、敬业进取的社会氛围。塑造爱国奉献、自信自尊、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公民摒弃陈规陋习。使全镇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发扬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制建设,抓好普法工作。依法解决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化解不稳定因素。

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有效实施本总体规划,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建设重点镇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提高执政水平,增强调控能力

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按照以市场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原则,合理组合运用土地、财政、金融、价格、环保监测,综合调控全镇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规划的制定、执行,逐步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集中精力搞好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注重从宏观层面发挥导向性作用,建立长效机制,积极贯彻国家和重庆市的宏观调控思路,针对本镇实际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增强一级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镇一级政府对具体事务的管理职能,形成区、镇两级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完善规划体系,发挥引导作用

强化总体规划的依据性意识,树立规划行事的行政观念。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指导下完成各专项规划和专业性质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完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合力。发挥规划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专项性质规划—年度计划—年度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良性机制,适应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需要。

三、坚持自力更生,努力争取上级支持

加快我镇的发展需要全镇人民齐心协力,负重自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要推动我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在尽快自我积累,形成发展能力,加快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的同时,也离不开国家、重庆市、合川区和周边镇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激发全镇各个层次、各方方面建设涞滩旅游强镇的内在精神动力,在继续争取国家重点保护开发资金、项目支持的同时,努力争取重庆市对重点镇的综合性支持。把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上级支持有机结合起来,为顺利实现我镇城乡统筹发展夯实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涞滩)保护实施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涞滩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管理,全面保存、抢救、保护、恢复和展示涞滩历史文化名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名镇从事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的任何部门组织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名镇保护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原则实行统筹规划。名镇应注重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与发展。

第四条名镇的规划、保护、维修、管理经费列入本镇财政预算,并吸纳符合国家规定的拨款和社会资助。

第五条任何部门、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名镇的义务,并有权对损坏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保护

第六条名镇内保护的主要内容有:

1.保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巴渝文化特色,反映民族、民俗文化的景观。

2.历史风貌保存较完整,建筑、构筑历史物及环境要素(街道、树木、墙院)基本上是历史原物,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景观。

3.其他面临自然损毁、人为破坏威胁,亟待抢救保护的代表性景观。

第七条名镇保护按照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的方针,实行分区、分级保护。保护范围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景观协调区。

第八条分区、分级保护应遵循下列标准:

1.重点保护区内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保持传统建筑的原状。不得改变传统建筑的群体布局、形体、空间风貌、材料和色彩。街巷内保持沿街建筑外观,不得改变其立面形式、色彩和建筑材料,对已经改动的要逐步恢复传统特征。

2.一般保护区内保护现存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风貌,新建建筑物应与古镇风貌相协调。拆除或改造不协调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3.建设控制地带保留现有田园和城镇居民区,新建、改建建筑物和构筑物应同名镇风貌和周围建筑物相协调,拆除该地带内违章的其他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控制地带建筑密度控制在20%以下,绿化覆盖率应达到40%,建筑物高度、体量按照保护规划的规定进行控制。

第九条名镇内传统建筑中的民宅实施分类保护,对其中的典型民宅应建档、挂牌,并制定保护修复计划,保持其建筑外观。院内不得擅自拆除、改造和新建。鼓励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维修和保护性利用。

第十条名镇内现有空地和拆迁后腾出的空地应逐步绿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新建建(构)筑物。保护区、建控地带及协调区内的古树名木严禁采伐。

第十一条名镇的保护实行区域负责制。各有关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对名镇的防火、防盗、防震、防汛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名镇安全。

第三章管理

第十二条名镇入口处应按统一标准设立保护标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口处应设重点文物保护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保护标志。

第十三条名镇内的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

第十四条名镇内现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改造、拆除及一切新建项目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应由市级文化文物及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改造、拆除历史文物建筑另新建建(构)筑物。

第十五条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应先进行文物调查或勘探。勘探费用列入建设单位工程预算。

第十六条镇人民政府根据批准的保护规划的保护户需要,对名镇内单位和私人使用的文物建筑和历史传统建筑,有收购房屋产权和搬迁住户的权利。对使用国家所有的文物建筑和历史传统建筑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要求采取保护措施并严重影响其建筑安全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责令搬迁。

第十七条名镇内禁止建设新的工业企业。

第十八条名镇内的单位和个人应积极保护环境,推广应用低污染燃烧技术。户外饮食业经营者应采用液化石油气、煤气、电等清洁能源,禁止直接燃烧原煤。

第十九条名镇内应加强垃圾网点的标准化建设,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禁止随意在街道上摆摊设点。

第二十条名镇内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等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第二十一条名镇内沿街广告应与古镇、老街风貌相协调,设立沿街广告应经文物、工商、规划行政部门审批。禁止在沿街建筑物、构筑物、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或者未经批准张挂、张贴宣传品。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摆设摊点,堆物作业和进行其他妨碍交通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名镇内现有的地上通讯、输电杆应逐步转为地下管线。

第二十四条有关部门应对进入名镇的车辆实行交通限制。

第四章利用

第二十五条名镇的保护与利用遵循开发新区、保护古镇、合理利用、发展经济的原则,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开发新区,保护利用古镇、老街资源、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第二十六条在开发新区疏散和安置名镇内的产业和人口。镇政府应有计划地引导古镇、老街内的单位和个人向新城区分流,使古镇、老街人口密度达到合理水平。

第二十七条镇人民政府应鼓励下列经营项目和活动:

1. 陈列、博物、展览馆(室)、旅行社团;

2. 传统手工作坊、民间工艺及旅游产品制作;

3. 民俗客栈、旅馆、饭店及非机动车运输;

4. 传统娱乐业及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5. 民间娱乐业及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6. 旅游社团组织游客游览。

第二十八条镇人民政府应对具备开放条件的传统建筑中的民宅,在征得居民同意后,设立游览标志,开放游览。

第二十九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保护档案,积极开展对古镇、老街历史、文化及保护、开发、利用的研究。

第五章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对名镇的传统风貌和文物建筑及历史传统建筑随意破坏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或个人,经警告仍不改正的,由镇人民政府报市文化文物、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处理。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损毁保护标志的,由当地公安部门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未经批准擅自改造、拆除文物建筑队历史传统建筑的,由市文物、规划建设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回复传统建筑原状,并进行处罚;擅自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依照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户外饮食业经营者直接燃烧原煤的,由城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进,

并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违法本办法第十九条,在街道上摆摊设点影响市容的,由城管部门责令其清理街道,并按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违法本办法第二十条,由城管部门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由城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原状,并予以处罚。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由当地公安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清理道路,并予以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由合川市涞滩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合川市涞滩镇人民政府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中央党校地厅班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专题第七课题组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指出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序幕。8年来,成都、重庆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探索中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当中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仅增长96%,增加2531元。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9年则扩大到3.33倍。青海省2003—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32元增加到12692元,增长了88%;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7元增加到3346元,仅增长84%;收入差别从4915元扩大到9346元,差距越来越大。 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1亿增加至2008年的1.4亿,年均增长10%,2006、2007、2008年增幅分别为11%、14.5%、15.1%,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07、2008、2009年分别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559万和611万,2010年预计新增700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速较慢,城市功能面临着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双重压力的考验。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 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等,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等,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本文从几个方面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因,形势,方法等解读了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经济环境,二元结构,整体统一 正文 1 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城乡统筹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厂下乡,让城市不容的工厂搬到乡下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农民工进城,让农民变居民。还是要从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新技术在城乡的推广,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重新配置。还是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 2 现在的经济环境 统筹城乡规划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要想了解经济现象,首先要了解经济环境 2.1从国际形势看 21世纪的经济环境和过去的最大不同在于以下五点: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也很严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居民支配收入比例上的变化;来自全球化的经济竞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分离(政权有国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些变化对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世纪虚拟经济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趋势;21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型工作者。 2.2从国内形势看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即人口密度大;人口基数大导致了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导致资源稀缺;中国疆土辽阔导致地域差异,造成了人文差异大;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完善相对固化的经济体制;财富流通的地域化不均衡;逐年上升的失业率是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城市进行城乡改革,但是城镇密集化程度高,城市发展过程相对缓慢;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2.3再从国内产业现状看 中国的多数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常见的误区有: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规划;照搬西方经济模式,忽视国情差异;只顾自身利益,不顾行业发展前景。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篇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2月18日-2月21日,通过参加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培训班,使我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健康和谐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城镇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就农村土地整合与统筹城乡发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农村土地整合对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成效显著 农村土地整治攸关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度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闲置土地的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滁州市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村庄规划整治为突破口,向新农村建设要土地。坚持以村镇规划为抓手,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每个示范村根据统一部署都编制了村庄整治建设规划,乡镇编制了村庄布点规划。通过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引导分散居住需要建房的农户就近到中心村建新房,从源头上节约了土地。

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要土地。加大了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使整理土地达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建成一批高效农业、集约农业、循环农业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二、农村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让广大群众真正受益的大好事、大实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效应和作用显而易见。 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 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土地整治优化了用地结构,有利于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我市从高效利用资源的高度,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既保证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又通过土地整治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增强了市场流通功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自己定稿

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三年规划(纲要)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三年新提升”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按照中共锦州市委以“双增升位”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三年规划(纲要)》如下: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凌海县域经济发展连续5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新跨越。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亿元、亿元、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675元,同比增长%。在全省44个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中跻身十强。 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积极推进“项目年”和“工业倍增”计划,工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46亿元增加到253亿元。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石材、服装纺织等四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汽车零部件、机电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0户发展到15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2户,沈宏、华龙、金纸等3家企业分别进入全省纳税额亿元以上和5000万元以上税源大企业行列。多晶硅、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填补了省内和锦州地区行业空白。 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境内外、多层次经贸洽谈活动,对外招商领域实现由周边国家、地区向欧美、澳洲等地区拓展转移。截至2007年,全市累计引进项目315个,实际利用外资2900多万美元,出口创汇实现亿美元,引进域外资金亿元,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高效田面积达到35万亩;建成畜牧小区63个,人工造林万亩,发展果树28万亩、桑树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户,发展订单面积42万亩。年经营额500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被省列为“三品整体推进示范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锦州市级示范村8个。11个“面上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郑梦熊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来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题,以此为标志,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2010年以来,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调研与思考,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或看法。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乡分割发展方式的根本否定,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不统筹城乡的发展。 新中国经过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增加,综合国力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目前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变革开始向深层次拓展,原有的经济优势将会消失或弱化,传统体制增长的空间已接近极限,特别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市与乡村不同待遇、不同标准、不同发展路径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1566元,年均实际增幅达到8.3%,比“十五”时期加快了3个百分点,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增加5415元,是农民收入增加额的3.46倍,年均实际增长10.2%,高出农民收入增速度1.9个百分点,由此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8137元拉大为12022元,比值从3.22∶1扩大到3.33∶1。农村发展慢、城乡差距扩大可以理解,但是这几年农村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这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的事实充分证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三农”本身,也不是仅靠有限的政策调整能够解决的,而是根本体制问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经成为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武口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营造城乡优美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和人居条件。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大武口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由原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合并而成。人口23.94万,面积1007.5平方公里(含隆湖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市属及私营企业近百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冶金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世界钽铌铍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享誉世界,宁夏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及隆湖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的石灰氮、双氰胺产量雄居亚洲之首,城市电力供应充裕,集中供热、供排水网络配套齐全,能源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数字程控、宽带网可提供面向全球的优质通讯服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9国道、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河东机场距市区80公里;人民广场、市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太西广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满足了市民娱乐健身需求。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我区现有城市道路总长度82公里,农村公路110公里。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3平方米,农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平方米。市区内道路东西11条街,南北14条路,城市规划路除永康路因拆迁未修通外,其它全部修建完成,道路硬化率达99%。。二、存在问题(一)部分道路人为损坏严重。一是各类管线挖掘频繁,造成补丁路面。二是区域重型车辆密集,道路损坏严重。(二)重点地区道路管养体制不顺,村级道路严重失养,大大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不能有效发挥投资效益;公共交通布局不完善,群众出行不便。(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武口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建设工程中,由于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大部分不到位,大部分工程都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拖欠人工工资、机械费、材料款等来完成。经多年积累,旧账未清,新帐堆积,拖欠工程款问题越加严重,政府付款信誉不断降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积极性。(四)城市防洪能力差,缺乏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管道陈旧、老化严重,堵塞频繁。管理职责不明,存在星瀚集团收费而政府维修的现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市政大交通的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主旋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作为县级政府,在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唱响这一主旋律,顺应这一现实要求,谋大局、定举措、聚民心,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以新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发展模式、发展质效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就必须用新的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谋大局要谋大势。谋定县域经济发展大局,首先要认清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当前要特别关注国家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这是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示灯和引路牌。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区域经济,已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区划为框架的条块经济结构,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湖北东大门,黄梅正是认清自己处在湖北“两圈一带”、江西昌九经济走廊、安徽皖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部的位置。结合本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在推进“四个黄梅”建设进程中,适时提出“农业

建‘六县’,工业抓‘四园’,旅游创‘4a’”的经济发展战略。 谋大局要谋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探寻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当前要做到“三破一立”,一是要突破传统观念,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就黄梅而言,就是要实现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的目标;二是要突破无为观念,面对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人惊慌失措不敢作为,有人认为不能作为,其实,面对这种局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更强,因而也更有作为,也更会有作为;三是突破侥幸观念,面对市场的变化,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此,我们必须自我淘汰落后产能,对一些落后产业尽快转换升级,对此不能抱丝毫的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国家产业调整步伐,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一立”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全县的产业定位和布局,黄梅适时提出了“一带三区”的经济发展思路。 谋大局要谋大事。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不可能在一个期间内齐头并进,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培植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黄梅在谋划全县经济发展中重点抓“两业、三沿、四区”。“两业”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禅宗文化

城乡统筹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及战略 (2) 第三章城乡统筹主体功能分区 (4)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5) 第五章市域城乡居民点规划 (7) 第六章土地资源与建设用地控制 (7) 第七章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规划 (8) 第一节教育保障体系规划 (8) 第二节医疗保障体系规划 (11) 第三节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12) 第四节养老、失业保障体系规划 (14) 第八章基础设施规划 (15) 第一节交通系统规划 (15) 第二节给水规划 (18) 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 (20) 第四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 (22)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23) 第六节邮政工程规划 (24) 第七节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25) 第八节能源设施规划 (26) 第九节电力规划 (26) 第一零节热力规划 (27) 第一一节燃气规划 (28) 第一二节新能源规划 (29) 第一三节环境卫生系统规划 (30) 第九章区域重点资源保护规划 (32)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8)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40) 第十二章政策保障及措施 (4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石家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的有序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文件精神。 2、中共中央十七届三种全会会议精神。 3、河北省省委七届四次会议精神。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5、《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石家庄市综合交通规划》。 7、《石家庄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8、卫生、文体部门提供的部门规划。 第三条.规划原则 1、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认识现状存在的城乡差距,分区、分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2、坚持把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三者并重。 4、坚持政府主导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5、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严格保护区域内重点资源及生态环境。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组 从5月8日开始,县委书记带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彬长煤田腹地,是连接秦陇两省的咽喉要道。全县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3万,其中,农业人口30.8万。耕地面积44.1万亩,果园50万亩。2009年,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06亿元,人均18394元,折合美元2693美元,是2006年18.06亿的3.3倍,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财政总收入10.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分别较2006年的2.46亿元、0.79亿元翻了两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3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2006年分别增长283.3%和104.7%。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我县从2006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1位,3年提升了23个位次,较2008年提升了9个位次。今年生产总值可望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可望突破3000美元。当前,我县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县提出的“全国争一流,省内当排头”新的发展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6

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实施了143个重点村建设,累计建成新居9.98万间199.7万平方米,涉及1.66万户,建成村级活动场所89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14.4公里(其中通村公路270条783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目标。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0 处,铺设农村供水管网730公里,解决了11万人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较2006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新建改造了16个乡镇的农村低压线路,架设杆线212.42千米,保证了农村用电安全。去年又投资80万元,实施“太阳-太阳”光伏发电工程,为偏远村10余户群众解决了用电问题。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互联网接入工程,建成村信息服务站247个,发展有线电视8577户、移动电话达到17.25万户。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不折不扣地落实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15亿元。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38万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371元,较2006年净增1295元。建成润杨柿饼加工、通达果汁等龙头企业4户,肉兔、干杂果等农产品加工点81个。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7个,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17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7个,县级示范村100个。2009年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累计达到10.1万人(次),劳务收入10.85亿元。三是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以“七镇两乡”为重点,硬化乡镇街道48.6万平方米,建设各类市场12个、两层以上商业门店3.9万平方米。龙高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新民镇被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省级试点镇、市级示范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魅力城镇”。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年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来自东岭集团(村)的调查报告 从不足万元家底的黑白铁皮加工铺,到拥有80多亿元资产、1、6万名员工的陕西最大民企、?中国500强企业?;从人均不到3分地、靠种菜卖菜过日子的穷村,到以新型工业、物流贸易为依托的?西部第一村?、?中国第四村?……脍炙人口的东岭传奇早已蜚声国内外,进入?十二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之时,人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东岭集团(村)。 前不久,中央党校?中国小康村科学发展与战略转型?课题组,在对东岭集团实地调研之后,认为?东岭是西部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和典型,其思路值得研读,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金台区委、政府领导、支持下,在西秦硬汉、全国劳模李黑记带领下,东岭集团(村)在缺乏先例的情况下,敢为人先,投石问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路子,以新型工业、物流贸易为支撑,打造、延伸产业链。一方面,通过安置就业,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难题,又为国企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无业人员建造职业平台。集团员工队伍由几十、几百、几千发展壮大到1.6万人;另一方面,以工促农,共同发展,

以东岭集团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工业反哺农业,改变祖祖辈辈的习俗,培养新时代的农民。 (一) 东岭村95%以上的劳力都在企业上班,东岭集团下属五大总公司、40多个生产、经营单位,以有色金属冶炼、物流贸易为主导产业。从2000年以来,企业10年间总收入由10亿元增长到200多亿元,利税由3000多万元增长到1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由千人增长到上万人。2010年东岭集团实现总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同比增长了11.4%,创全市企业和全省民营企业之最,上缴税金6.4亿,比上年增加1.2亿,同比增长了20%,蝉联全省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名;全年项目投资15.7亿元,冶炼公司余热发电、略钢公司60万吨转炉连铸以及20多万平米地产开发等项目相继完成;全年完成外贸收入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亿美元,同比增长40%,贸易总额名列宝鸡第一、全省前列。 物流贸易、有色冶炼、矿业开发、金融投资、地产开发五大支柱产业,如同五路?高铁?,相得益彰,联合发力,将东岭集团带入行业前列: 一路?高铁?钢铁物流产业:占据东岭集团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全国拥有 23家分公司,与国内 2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密切合作,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 120亿元。 二路?高铁?有色冶炼产业:以有色冶炼、焦化、钢铁为主的大工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既是企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经

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论文摘要]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要站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局的高度,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二,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去指导城乡发展的一切工作;第三,要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载体——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中的第一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统筹城乡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一、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毛泽东同志在 1957年就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能不能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empirenews.page--] 江泽民同志在 1994年也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兼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但我们已经找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那就是统筹兼顾。毛泽东在 1957年指出:“我们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在蓬勃地发展着,成绩很大,但是,在目前社会大变动的过渡时期,困难问题还是很多的。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

最新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客观需要。作为城市中心区的一部分,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城乡规划、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目标,以推进“城中村”改造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五个作用”,积极推进所辖村村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城市化,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绩。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单位”,被市农工委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单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保障作用 10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起步年”。高度重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成立了以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专项经费,抽调得力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及时传达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意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同时,依

据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责任制和部门职能分工,把试点工作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逐项逐环节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还定期召开形势分析会,及时协调解决此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精细城市规划,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先导作用 规划是龙头,是先导,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制定新扩区域规划。本着“多功能、高起点、出精品”的理念,坚持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概念性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通盘考虑所辖个村平方公里的城乡发展,完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从战略层面上对的整体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社会发展、生产要素配套统一做出了规划,科学引导城乡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完善“城中村”改造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的空间布局规划和道路管线、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的综合规划,形成了具有指导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规划体系,充分体现了“三个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为推进城市

关于湖南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大纲: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 地域简介 2 资源简介 3 交通位置概括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发展现状 2 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性质 3 任务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1 规划类型和原则 2 规划的战略模式与发展目标 3 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客观基础 三、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SWOT分析 四、结束语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新化县区域经济规划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地域简介 (1)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辖区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116万。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2)新化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种,系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南北最长直线69公里,东西最宽直线83公里,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折合535.05万亩.新化县总面 积占全省1.693%,占娄底市面积43.94%。境内多为山丘盆地。 2资源简介

(1)新化是中药材资源的宝库。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优良的土质、温和的气 候,给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集多样与珍稀、天然与人工栽种于一体的药材资源特色。据考察鉴定,境内有中药材894种,其中植物类160科7 86种,动物类72科101种,矿物类7种。符合药典标准的有135种。在这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中,有天麻、玉竹、杜仲、厚朴、黄柏等大量珍贵药材,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山地之中。在大熊山区海拔900米以上的草坡、丛林之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药用植物3.18种之多。 (2)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在广阔的地域内,已发现矿产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4种,开发利用的26种,矿产地115处,其中煤、锑、金、铜、钨、砷、石灰岩、石膏等优势矿产,储量丰富、相对集中,易采易选,配套程度高。新化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储量3.05亿吨,铁矿贮量2千万吨,锑矿55万吨,石墨矿200万吨,硅石9.8亿吨,高岭土矿750万吨,花岗岩7.8亿立方米,大理石175万立方米。 (3)新化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杉木林基地县、竹林面积2.2万公顷以上的省重点毛竹基地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享誉三湘。据勘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9.2万公顷,有林地16.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在大熊山林场,保存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新化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用材林总蓄积量512万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积270万立方米,松木蓄积215万立方米。经济林以柑桔、板栗、油茶、杜仲、茶叶为主,总面积1.2万公顷。楠竹是新化第三大森林资源,总面积达2. 2万公顷,蓄积4800万株。目前,全县正对低产竹林进行高标准改造。丰富的森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据专家估计,全县仅楠竹资源一项,每年即可加工竹地板30万 平方米。 3交通位置简介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大县 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986 年的32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3元,贫困人 口由198年的72.4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53%下降到 10.6%,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工业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产业;新化被列为全国“星火技术开发密集区”和电子陶瓷、艺术瓷出口基地。 (3)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51亿元,同比增长 6.8%。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 业增加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4元,比上年增加117 元。 2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