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

关键词:印象派印象派画家艺术特色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古典绘画里没有的。古典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这种似乎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舞台样式的构图相比,要自然生动多了。

二、印象派的造型

由于印象派画家重写生,重实践,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笔触奔放而果断。他们的画,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记忆创作,都有一种一气呵成、不求甚了和随意的特点,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性。为此,在造型特征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古典绘画强调造型的厚重、圆浑,而印象派注重平面化的造型。这一点在马奈的作品里是非常突出的,他精简了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在每一个形体内部,又简化了光影,与古典绘画中朦胧的多层次光影效果不同。

2.古典绘画强调轮廓线分明,印象派在处理边线轮廓时非常含蓄,甚至形体与形体之间浑然相连。这在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的大量作品中就能够明显地看到,特别像德加的舞女和洗澡的裸女更是如此。

3.古典绘画里素描造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印象派更看重色彩,强调发挥

色彩独立的表现功能。用色彩造型,这是印象派画家的共同特点。

三、印象派的色彩

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整个美术史的绘画作品全部打开,你就会发现在印象派绘画这个部分,尤其色彩鲜艳和斑斓,而之前的绘画几乎是清一色的棕色调子,尽管有些许跳动的色彩,但都没有印象派绘画那么强烈。

在印象派之前的色彩与线条之争,也就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争,就已经说明色彩在向古典艺术进行了挑战。印象派的色彩实际主要是研究条件色,谈条件色必然要涉及固有色,固有色简单说就是“物体本来的颜色”,是达·芬奇在他的画论里的“真颜色”概念。其实,条件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被达·芬奇观察到了,他举了一个例子:“你如果将一球状物体安放在一群物体之间,使一面受阳光照射,另一面是绿色或其他颜色的墙,也受阳光照射。承托它的地面红色,两侧面黑色。这样,就可见物体的本色之上已渲染各物的颜色。发光物的颜色最强,被光墙照射的颜色次之,阴影居第三……”[1]据记载,中世纪的科学家维泰罗就已经观察到光在折射下的色散现象,就是说他让白光通过六角形晶体产生了有色光。[2]这比文艺复兴要早二三百年。我们从达·芬奇的作品中难以见到条件色,是他与印象派所见的物象色彩不一样还是作为观察者的眼睛有某种“基因变化”?看来画画虽然是用眼睛观察,但观念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观念的牵引下,眼睛是有选择地分辨颜色,而不是简单到看见颜色。马奈则说:“早在100年前,委拉斯贵支就进行着印象主义画家们所进行的探索——向色彩的奥秘进军。”[3]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要素。印象派画家们打破一成不变的“固有色”观念,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的那种瞬息即逝的色彩,那种受一定的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的颜色。

经常被援引的一个有关印象派画家与光的故事是:1867年,莫奈画《草地上的午餐》,肯定是在室外阳光下来画,用写生的方式直接完成创作。全新的方

法引来了已经成名的库尔贝,库尔贝看到莫奈为了在户外完成这幅巨作,不得不在花园里挖了一个大坑,以便画上半部的时候把画放进坑底。库尔贝奇怪的是莫奈为什么没有动笔却停笔呆着,莫奈说:“我在等太阳。”在库尔贝看来,他完全可以先画别的地方,莫奈不同意,他说:“那样的话,色彩关系不对。”[4]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阳光下物象色彩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关系。

印象派画家一反古典画风棕色的“酱油调子”,画出了物体的环境色彩和色彩的相互渗透,他们精确地记录下了大自然里朝晖夕阳的万千气象。犹如现代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印象主义派要求画家们所做的一切,就是真实地记录下那些于特定时刻和特定地点知觉到的最小色彩单位。”[5]

四、印象派的“写”意

印象派的表现技法强调“写”,有一些类似中国写意笔墨那样的方法。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就是“书写性”,它的基本要求是“书写”有别于”描摹”,在书写中,对线的轻重把握和疾涩枯润是通过笔的运转所用的体力、臂力和腕力,通过提、压和拖,诉诸于画面各种痕迹。而印象派画家运用小笔触的排列,时而摆、时而刀刮、时而重叠、时而揉擦、时而横涂纵抹、时而积点成面等多种手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直接放到画面上去感觉和组合,并进行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的互补对比,使绘画性的形式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这种“写”的作品,在当时的巴黎,许多反对印象派的人这样描述印象派画家,大意是说印象派画家拿起画布、画笔和颜料,漫不经心地涂上几笔,然后就签上自己的名字,正如智力不健全的人在路边捡起一些石子就自以为得到了宝石。这些人还认为印象派的作品不过是在3/4的画布上涂抹黑色和白色,其他空余处点上一些红色、黄色和蓝色,就算成功了一幅春天的印象。在我国也有“近

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入生”。吴冠中回忆他少年时期听到人们对欧洲现代绘画的评价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他去参观刘海粟画展,展览会上有文字提醒观者“须离画十一步半”观赏。曾经有学生就说印象派的画怎么像没有画完一样,这说明学生没有理解印象派在笔法上的个性解放,没有熟知“写”的意匠和神采。

在第一次印象派展览后,当时的评论家勒鲁瓦在《喧噪》杂志上发表的攻击文章中,借学院派信徒文桑先生等人之口,把莫奈、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挨个攻击一番之后,接着写到:“现在来看看摩里索小姐!这位年轻小姐对于再现微小细节是毫无兴趣的,她要画一只手时,有几个手指她就画几笔,这样就算完事了。对一只手的素描要刻意求工的人们,是一点也无法了解印象主义的……。”[6]

五、印象派的主观精神表现

在印象派绘画出现之前,法国巴黎乃至整个欧洲画坛,都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所谓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占据统治地位。印象派从精神上是对立于古典传统绘画的,强调创新。创新在什么地方呢?风景、人物、裸体这些题材早已被前人画过几百年了,这些题材是不会触怒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他们不屑于像宗教和文学那样主题性地再现现实,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注重画家对于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于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因此,他们的创新主要在于画法以及对于题材的态度,其实,印象派画家并不是反对以自然为师,他们离开画室,采用小尺寸的画框和便于携带的油画布及其他材料,就是到大自然中去研究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规律,去寻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方式,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的思想。

凡·高认为:“为了绘画,如果必须的话,我愿意永远忍受贫困。归根到底,人生在世不是为了个人自己的安逸……走出画室到现场作画……直接根据生活

创作绘画,意味着日复一日地生活在那些农舍里,像农民那样在田地里劳动;夏天要忍受太阳的酷热,冬天要不畏霜雪,而且要呆在户外而不是室内,不仅仅是出去散散步而是像农民那样天天如此。“[7]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他喜欢把很厚的油彩一笔笔涂在画布上,造成厚涂的结实效果。因此被称为是‘用手枪描绘的画’。”[8]高更关注思想,他说:“如果一个艺术家为画的和谐需要,他就有权随意使用色彩。”还说:“用来自人的生活与自然的某些题材作为依托,我通过线条与色彩的安排而获得的交响与和谐,并不表现普通字面上所说的‘真实’;它们不是直接表现思想,但是它们应该使人去思索。”[9]看来,印象派同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很多相近之处,特别是关于“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自由抒发”,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面对大自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注重表现个人新鲜感受和最有生命力的直观感觉。

正如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社会从中世纪摆脱出来一样,“印象派”的出现,则标志着艺术家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从画面的一种近似于“酱油色彩”的调子走向了色彩斑斓的画面,从古典画法的看不见笔触到现在的自由奔放的笔触,从关注宗教题材到表现乡村题材和平凡生活的变化,从客观再现到主观的精神表现等。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达·芬奇论绘画》,第12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2]《古今数学思想》第一集,第245页

[3]《美术》2005年第6期,第109页

[4]《画布上的创造》戴士和著,第55页

[5]《艺术与视知觉》阿恩海姆著,第165页

[6]《摩里索、卡沙特》第48—49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7]《凡·高书信选》,第286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

[8]《塞尚》,第1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9]《高更》第86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其他参考文献

[1]熊飞.本量利分析方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任婷,石芬芳.高校成本管理研究综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万楚军.高校成本性态分析与管理[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48-49.

[4]李玉周,聂巧明.基于成本视角对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

[5]陈祥有.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09.6:99-100.

[6]江其玟.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领域的成本计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7]贾洁萍.领导决策成本的界定[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0:80-81.

[8]郑益乐.教育机会成本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80-81.

印象派作品赏析

印象派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论文 hpu chang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授课老师:

在后印象派中,最重要的艺术家是梵高。梵高的画是印象派写实主义的反动。印象派客观地看这个世界,而梵高则不在乎正确地描写。不过他的涂色法多少是由印象派演变来的,他喜欢印象派画家所表现的色光效果。他使用厚涂大笔触.让颜色看来如要爆炸似的,或如漩涡般打转。 梵谷的作品是激烈的个性反映,不安而神经质,对于表现主义和野兽派都有影响。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他自己以及他的生活、内心感受。他的作品,不论是静物《向日葵》、人物自画像《割了耳朵的凡高》、室内画《夜间咖啡馆》,还是风景画《星夜空》,都充满了他对生命的热爱,诉诸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不仅是他的投影、他的分身,有时候甚至于赤裸裸地说明了他自己。凡高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是他画的《向日葵》。 塞尚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那么赏析这幅画之前,我还是查了下梵高的生平经历。在梵高一生中,悲惨、痛苦、混乱和贫困与他如影随形。他从27岁学习绘画,很长时间并没有获得成功,没有人买他的画,甚至没有人欣赏和赞扬他的

画。梵高的艺术道路短暂而辉煌,他27岁学习绘画,37岁去世。在短短的10年中,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世界性的画家。然而,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而已。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是一流画家。可惜的是,梵高本人却在还未获得正确评价之前,就自己拉下了人生的帷幕。 转折点发生在梵高去世的前一年,即1888年,在这一年的2月,梵高到了法国南方的阿尔,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梵高一生最重要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阿尔炙烈的阳光下完成的,《向日葵》就是这期间的作品。 向日葵就像太阳,那浓烈的黄色调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但同时也似乎寓意着一种苦难,一种深重的苦难。 难怪他可以用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像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 那是有些神经质和悲情色彩的梵高对生命的狂

梵高作品赏析

梵高作品赏析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无数的画家和文人穷其一生致力于创作,他们在自由的艺术世界中寻求精神的借慰,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他们对社会的期望和未来的憧憬。艺术家是最纯洁最朴实的,他们能在最简陋的破房子中画上一整天,他们能在最单调的风景前思考许久,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精神境界,最高尚的心灵。让我们走进梵高,走进他的绘画世界。 梵高的曲折人生 梵高的生平都充斥着一个词“孤独”,梵高小时并没有展现独特的绘画能力,在27岁时梵高正式成为职业画家,但梵高当时的作品并不被当时的买家所接受,梵高的粗犷的线条和颜色没有得到认同,他的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还是他的弟弟提奥瞒着他买的。艺术总是伴随着精神的至高追求,而越是困苦越是孤独,精神冲击越大,艺术家所能淋漓精致表现地也越充分。 梵高的一生始终执着于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追求,梵高有过三次恋爱,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求婚被拒;他爱上了自己守寡的表姐,没能被接受;他最后无奈地和作为自己绘画模特的妓女在了一起,后因为不和而分离。对于友情,梵高唯一的好友高更,也在与梵高相处了两个月之后,因为性格不和而离去。对于亲情,似乎是上天对梵高最后的眷顾,他的弟弟提奥是唯一真正对他好的人,由于他的作品不能卖出,日常的生活费用都是他的弟弟寄给他的,但这也不断刺激着梵高,他就像是个包袱一样一直挂在他弟弟家里,他悔恨自己的无能与弱小。梵高的一生都是自己一个人,他渴望别人的认可与接受,但是上天都拒绝了他,促成了他心里上的缺陷。但他有唯一的爱好,唯一支撑着他走下去的不会撒谎的追求——绘画,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了自己的画里,他的愤恨他的悲伤与难过。 1890年7月的一天,37岁的梵高悄然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从衣袋里掏出一把左轮手枪,笨拙地对准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梵高最后已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涯,他不想再给他的弟弟增加负担,也不想再一个人孤独地走下去,只留下了他的艺术他的灵魂,他充满梦想的创作。 梵高的作品风格 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接触印象派以后造就了梵高独特的画风,他唯一深爱的东

浅析黄色在梵高绘画中的内容2400字

浅析黄色在梵高绘画中的内容2400字 摘要:绘画作品在传播和传递思想以及文化影响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用形象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梵高作为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一生中绘画出大量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人类艺术史上不可估量的财富。 毕业 关键词:梵高;黄色;表现内容 “人与人之间对色彩和形状的反应是有差距的”。阿恩海姆发现学龄前儿童依据对视觉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判断,随着逐渐受到教育的熏陶和时间训练得到结论: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的确,梵高在绘画中一直保持着对色彩的一份单纯,黄色是最受梵高喜欢的色彩。 1.黄色是旺盛生命力 在梵高的绘画中,对其色彩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他对色彩的主观性,这种对色彩的主观运用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也使艺术的命运发生了变化。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波长最长,最能发光的颜色。它象征金色,秋季,秋收,丰收,黄色给人以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色彩印象。梵高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黄色的主色调,正如法国评论家所说,他追求世界上最简单和最平凡的事物――太阳与他所有的能量,他的作品总能给我们一种神圣的光芒,他把这种暖暖的黄色和闪耀的光线洒满他的作品每个角落,他的作品如同不断闪烁的光线的乐章,促使他去寻找圣洁的光芒,传达浓郁的宗教气息。不错,梵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崇拜法国丹枫白露画派的农民画家米勒,他总是能让人在他的画作面前驻足许久,以他独特的基督徒式的圣洁给人一种宁静与安详,梵高明显的受到了米勒这种精神追求的启发和影响,他曾经花了大量时间去临摹米勒的作品,他说:“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去发现美,创造美得东西”。梵高的黄色是非常典型的主观用色,他的色彩不仅充斥着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还表现出他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寂寞。他在描述1888 年创作的《丰收景象》时说:“我正在描绘一个新的题材,极目远眺,到处是黄绿相间的田园。我已经画了两张稿,现在开始画油画。它简直像那个描绘广阔田野的伦勃朗的学生所作”。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梵高对这一望无际的广阔美景心驰神往。梵高精准的用色和细致的构图,将我们的视觉引向了麦田的尽头,天地的尽头,画面的纵深感可见一斑。土黄和橘黄色的麦田,夹杂着几组绿色的矮树丛,金色的麦田将我们引向天地的尽头,露出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手推车和红色的铁犁格外醒目,贡布里希曾说过:“艺术史学的基本技能:依据风格提供的证据确定年代、地点,如果可能的话,还有名称的能力。”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应着不同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时代印记。梵高的一生是短暂而富有激情的,虽然他的人生饱受苦难,但是他对人生和社会充满了热爱。他说:“尽管我又病又疯,却仍不失对人类的热爱”。 2.黄色是绝望和躁动 除了对生命的的渴望和热爱,梵高的黄色还表现躁动不安的内心。在艺术观上,弗洛伊德提倡无意识和幻想,他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幻想来把被压抑的本能或是无意识通过隐晦的象征手法委婉的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说:“艺术家的创作也同梦一样,是无意识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并且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之所以得到认同是因为“享受我们的白日梦”,以伪装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欲望本身的快乐。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人格有极大关系。 《麦田上的乌鸦》是梵高最后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是梵高自杀前几天所画的,这幅画还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年至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

龚贤山水画的风格及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龚贤山水画的风格及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对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龚贤山水画对清末后期及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加以论述。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影响 龚贤(公元1618年—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龚贤与当时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并称“金陵八家”,并位居“金陵八家”之首。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绘画主张以造物为师,其画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在山水画创作上不拘古法,自成一家。 一、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的笔墨风格分为两种,世人称之为“白龚”和“黑龚”。他善用黑白对比的技法,前者浓密苍茫,后者简淡雅洁。他在《半千课徒画说》中称:“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的转变经历了由白到黑、由浅到重、由简到繁、由一般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师承传统到师法自然,再到心师造化,由追求用笔到追求用墨,再到追求笔墨浑厚。正如他自己所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盖以运夫膜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胎脱也。” 1.白龚时期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早期受董其昌画风的影响,笔墨风格和董氏相似,墨色较为淡雅,画面追求明丽典雅的效果,特点是用墨简淡,着重对笔法的追寻,用笔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喜欢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对于龚贤在用笔上的特点和成就,画家程正揆在赠龚贤的诗中道:“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他提出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作为画家四要,强调作画要中锋用笔,认为“笔要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 中锋乃藏,截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即是说笔法要古、健、老、苍,才能避免刻、结、板之病,十分精辟。他的这类山水画作品,通常被称之为“ 白龚”。白龚山水,以线条勾画树石轮廓为主,用笔简,纯用干笔淡墨,皴染较少,空勾石纹,仅于阴凹处用密笔皴,造成空间感。这种笔墨风格恰能体现出他用笔的擅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自藏山水图》和上海博物馆的《山水图》。 2.黑龚时期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晚期的山水画创作进入个性化的创作阶段,也是师造化、得心源的阶段。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是美学的技术性,艺术直接产生于创造它的主体——人。通过艺术的手段表达美学的精神和内容,目的就是通过表现和展示传播等程序触动、激发欣赏者的情绪,引导欣赏者的欣赏行为。它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 艺术的真实性--- 一个永恒的不容回避的话题,自古以来就被人津津乐道。 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成果,就存在着一个认识的正确与否活真实与否的问题。那么艺术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是艺术真实性。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都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不会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艺术真实就是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所显示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性。作为艺术,真实是基础、是生命。离开了“真实”,就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艺术真实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他的真实必须来自实际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也是艺术真实的唯一源泉。反过来,实际生活又是检验艺术真实的唯一尺度。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还要用实际生活来检验。只有作品既真实地再现了实际生活的基本面貌和本质的某些方面、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和评价,又同生活的客观实际相一致或大体一致,才算具有艺术真实。 艺术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实际生活的人和事,主要是指实际上已经存在和发生的人和事。而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必须回到社会去实现其价值。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静止和孤立的现象。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它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

印象派解析

印 象 派 简 析 161411330

李豪伟 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在西方绘画史上印象派绘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重要成就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还或者画中的颜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印象派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彩学。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社会影响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

对梵高作品的鉴赏

对梵高的作品赏析 周昇1240109135 我是一个热爱美术的人,但是我从没有深入的理解过印象派的作品, 自从上了美术鉴赏这门课之后。我开始关注美术作品和印象派作品,尤其是梵高的作品我尤为的钟爱,我从他的作品看到生活的美。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七月29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拾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拾土豆者》在现存的梵高的油画中,这幅是最早期(埃顿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虽然也画过数幅习作,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因此这就成为他的作品目录中登记的第一张。1881年秋,他从使用调色板的方法开始学习水彩画的画法,时常从埃顿前往海牙,求教于当时的名画家莫夫。信上曾叙述说,在莫夫处画了两张静物油画与两张水彩画。信尾又附言:“两张油画的主题是毛皮制成的小孩帽子,旁边放些土豆及甘蓝。”这一幅画是其中的第二张,他在下一封信上说:“这不能算是杰作。但总比以前所画的完整些,至少我相信有更逼真的感觉。

《塞纳河滨》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从小就活在妈妈对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中,或许这就注定了他的性格比别人抑郁和多愁。 文森特·威廉·梵高的一生的艺术之路 早期作品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就在这个时期他的第一幅在他的生命中的著名作品诞生了,《吃土豆的人》。 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管- 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浅析梵高的绘画风格》全解

一、梵高的生平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北部一个名叫松特丹的小村,家中除了父母,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提奥。梵高家族中有很多人从事过与绘画相关的工作,童年的梵高曾跟随富裕的伯父们住在豪华的别墅,那里有丰富的绘画收藏,身处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相对良好的绘画环境,造就了他的善良和对自然界、对动物、对花鸟,甚至鸟巢的倾心关爱和敏感。这些品质影响了他注定为爱情、友谊、艺术而献身的一生。 当梵高遭遇了痛苦的感情世界、悲悯的传道士以及自虐式的基督情怀和种种不幸后,终于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伴随着痛苦的冲突和摇摆中彻底的发现了自我。 二、梵高的绘画风格 梵高27岁时依靠弟弟提奥的支持正式走上绘画道路。在梵高十年艺术生涯中,曾辗转于海牙、德莱塞、纽南、安特卫普、巴黎、阿尔、圣雷米精神病院、奥维尔等地,绘画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撑。虽然有时不得不像流浪汉一样到处漂泊,但艰难的岁月里梵高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大自然,思考着对象身上本质的东西,在画布上深情地倾诉着其独特的美。 梵高绘画作品的许多特点中最有价值的是他对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未来的画家就是尚未有过的色彩家”是梵高的一句不朽名言,不仅概括了梵高的创作理念,而且揭示出色彩这一重要的绘画语言,当成为艺术家激情甚至生命的有机体时,便具有了一种艺术精神意义的深刻道理。在梵高之前,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有古典主义的固有色、印象主义的条件色,但没有一位像梵高那样将色彩提升到一种绝对的精神现象予以重视。印象派画家们把色彩提升到审美的重要地位,也仅仅是一种表层的自然再现,缺乏艺术感染的精神内涵。梵高对色彩的认识与创新并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是在外部条件影响之下通过内在的动因而实现的。他接受了鲁本斯、德拉克洛瓦等画家那种以热情而奔放的性情抒发和饱满富丽的色彩表现的创作方法,并受印象派画家的启示,梵高调色板上的颜色变得干净而明亮起来,也学会了面对自然直接观察和感受的创作方法,当梵高结识了高更等一批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画家时,他意识到艺术创新是艺术家的根本出路。 一个不能得到直觉充分推动的人,会像是一只进入赤道无风带的船一样,很难达到艺术表现的核心或极至境地,而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种天生自然的推动力,一种直接的需要,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思想马上表现为艺术形象不可。梵高自身具备了这一点,也做到了这一点,在色彩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他的色彩冲破了前期印象派对自然色彩真实反映的束缚,并开始大胆地随心所欲地使用色彩。尽管是面对自然写生,画面色彩已经带有抽象因素:不重视立体、空间和阴影的表现,只强调色彩的对比效果,这种抽象是主观情绪的表达,从而产生了装饰效果,他是通过使用光亮明快的夸张色彩、大色块的对比和绝对的黑白来实现这种装饰的。 梵高用最大的热情接受色彩鲜明、色阶丰富的印象主义绘画方法,并开始热衷于与这

论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艺术转变

论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艺术转变 发表时间:2019-01-25T14:07:10.0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5期作者:曹晓倩[导读] 龚贤在山水画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取证于晋唐宋人”,即继承、学习传统的理论、技法。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253074 摘要:龚贤的作品依题材而论,大多数画的都是江南的风光,有水边景色、山里景色。但是以有山又有水的为最多,他作品中的一些大幅山水画,其中也有一些近似北方的雄峻之山,但是并不像范宽、李成作品中的那般雄伟,夹杂着一些南方山体的秀气之美。这应该与他生活的地域有关,虽然他在逃亡的几年去过北方,也登过泰山,但是毕竟只有几年时间,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京和扬州度过的,所以他对江南的景色更加熟悉。龚贤的山水画风格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把龚贤山水画的绘画艺术分为“白龚”、“灰龚”、“黑龚”三个阶段。“白龚”是龚贤早期的绘画习惯,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灰龚”是画家过渡时期的绘画面貌,“黑龚”是画家成熟时期的绘画特点,这时画家的绘画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龚贤为大家所熟知也是因为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龚贤这个时期的作品在美术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浑厚苍润层层积染笔墨语言 龚贤在山水画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取证于晋唐宋人”,即继承、学习传统的理论、技法。其“取证”的做法与董其昌有着很大的不同。董其昌认为古人“粉本”如“画中山”、“米家墨戏”是第一位的,“造物”是第二位的。龚贤则与之恰恰相反,他认为“造物”是首要的,次之才是“粉本”。用古人那些非常成功的笔墨证明“造物”,现实生活中的景物就放在那里,那才是根本,是依据,所有画家的笔墨都由此而来。 龚贤虽然把古人“粉本”放在第二位,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不重视向古人、向传统学习。他只不过不是把古人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在理论和技法方面,他是非常谦虚地向古人学习的。 龚半千在扬州时,对于家里非常富有的商人,平时很讨厌去他们的家中,但是当他知道这些商人家里收藏很多名画的时候,他就为艺术让步了。经常到他们的家里去观赏、临摹,对待艺术真可谓煞费苦心。在学习传统方面,龚半千的态度是积极、谨慎的。他不简简单单地模仿古人的皮相,而是遵循历年古人总结的美术创作规律。他把古人的创作规律消化融合,然后再加以创新,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正是龚贤的高明之处。龚贤的山水画吸取多家营养,以五代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宋代北方画派画法为实体,并且参照米芾、元四家、沈周等人的画法,最终形成了龚半千自己的绘画体系。 龚贤“远慕董翁”,原因固然与董源在所谓的“南宗画派”中非常崇高的地位密不可分,但从创作的实践中来看,也有其他的因素,董源的作品大多取材于长江南岸,南唐国都——南京一带的风光,并且董源的画风平淡天真,同样的绘画题材,董源已经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在龚贤看来,这些都是值得他学习的。并且董源在用笔用墨方面也给了龚贤非常大的影响。董源擅长用比较湿的水墨,他的画大多都是墨气淋漓、浑厚华滋的,把江南的氤氲气象表现得恰到好处。董源的画中又常用水墨混点和一些好似不经意的小点,这些点既用来点树也用来画山石的皴法。龚贤所用的皴法是“密笔短皴”,很明显是从董源这转化而来的,与董源有所不同的是龚贤更强调中锋用笔。龚贤反复皴擦、层层积染的“积墨法”,雄浑苍厚,与北宋画家范宽非常类似,元代的山水开始向萧疏、洒脱的方向转变,像五代、宋初那种北方画派雄强、刚硬、严谨的画法,除沈周等部分画家仍然坚持画外,已经很少有人这样画了。龚半千对五代、宋初的绘画并不是完全地照抄,而是学习他们的意,学习他们的绘画规律。五代、宋初时的山水画大多数是画在绢上的,并且用的是实笔湿墨,线条刚劲有力;龚半千的画多数是画在生宣上的,用的是秃笔干墨,不论是线条还是皴法,都存在柔美的一面,与五代、宋初的绘画比起来,浓郁过之,但是力度稍逊。 对龚贤绘画影响很大的另一位古代画家,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创造“米氏云山”的米氏父子,米氏父子的“米氏云山”也深受董源的影响。董源的用笔潦草,在近处观看几乎分辨不出是什么物象,不斤斤计较细微之处,发展成米氏父子的山石树木不在乎细处的处理,像就可以了。董其昌也曾指出,董北苑喜欢画烟景,如果把其作品中的烟云除去,就是米氏父子的画作。由此可见,“米氏云山”的点子是从董源的点子皴演变来的。龚贤学米氏也是先从学习董源入手,所以龚半千有深深的体会,他学米氏最关键的是学他的“积墨法”,并将米氏父子的“积墨法”加以发展并融入自己的个性,就变成了龚贤所独有的积墨法。龚贤提出的“无笔法墨气之分”的所谓的“浑沦”境界,实际上还是米氏的“朦胧美”。“浑沦”是从熟练达到稚拙的表现,与初学者的模糊不分、漆黑一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龚贤的积墨法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偶有不慎就会积得过分或者不足,积墨时用笔需要灵活,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同时还要顾全整体风格的严谨与写实性。在明清时期,画家多学元四家,大家的作品都非常地类似,而此时的龚贤并没有像大家那样跟风学元四家,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画家进行学习,这足以证明一个可以在美术史上有一席之位的画家必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很明显龚贤做到了,并且以一个独特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画坛。 参考文献 [1]华德荣龚贤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7页。 [2]《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画禅室论画》。 [3]见《虚斋名画录》卷六。 [4]见邓实《谈艺录》(美术丛书)。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原始艺术是艺术史的开端,它的造型语言古老,朴拙,抽象,充满神秘的魅力,让人们好奇和向往,尤其对现当代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内涵上,原始艺术都给我们现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发,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中国画艺术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原始艺术精神。 关键词:原始艺术;现代艺术;岩画;水墨画 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原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它的艺术特色鲜明,形成了独有的原始语言,不论从形式还是精神上,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本文将从原始艺术的特点,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创作应怎样融入原始艺术精神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原始艺术的特点 “原始”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一个术语,是19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流行的一种艺术趋势。原始艺术形成于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史前艺术与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平行发展,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创新起到了革命性的颠

覆作用。原始艺术普遍具有粗犷,质朴,单纯的特点,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有着极其简洁的线条和浑然天成的色彩,不讲究构图和立体,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感性的积淀是原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感性大于理性,精神盖过物质,它便古拙,纯粹。古代和现代的各种艺术都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最大的共性。 二.原始艺术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原始艺术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范本”。西方的艺术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论”占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把直接表现自然形态转化为通过艺术家的大脑展现艺术形态。一方面,从各个民族,各种艺术类型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回归历史,学习研究艺术的起源――人类童年的艺术。原始岩画带给艺术家们新的造型形式语言,打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抛弃了理性的焦点透视,把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变成了一种平面装饰。法国19世纪末出现的“野兽派”就是深受原始艺术影响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等均受原始艺术的影响,从中吸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 马蒂斯是19世纪法国野兽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他对

论梵高绘画创作的风格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f16717593.html, 论梵高绘画创作的风格演变 作者:高天源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梵高是在现代艺术早期画家中最让世人瞩目的颇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梵高的作 品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喜欢明亮的色彩和极具表现力的厚涂笔触,梵高的创作生涯短暂,他先后受到了诸多画家和画派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的感染,本篇就是具体来讨论这位传奇画家创作演变历程。 关键词:梵高;表现主义;印象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70-01 一、绪论 在古典时代的西方美术,画家们都很注重题材的表达,他们基本上都围绕着历史叙事和宗教人物展开创作线索,作品的叙述功能始终在绘画艺术中占据着第一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鲁昂大教堂主题系列让人们看到了绘画语言形式的重要性,画家可以将内容叙事剥离开,把形式纯粹地放到绘画表现的高度上,印象派画家以直觉取代了对自然的缜密推敲,以色彩取代了素描造型,古典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延续下来的依赖于明确线条的造型目的“轮廓”被生动的色彩和模糊形象替代了。形式服务于内容和主题表达的旧有秩序被颠覆,内容与题材成为了色彩表现的载体。 二、梵高早期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内容 梵高的早期创作思想深受他的画友和他所游历过的地方的影响,在巴黎的旅居生活也让梵高接触到了米勒和杜米埃的现实主义作品,深受他们的作品风格理念的影响,我们从他早期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如图1所示)一画中可以看出,梵高在他的初期创作阶段还是很注重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与表达,并且这种内容的表达基本都集中在现实主义的主题上,《吃土豆的人》描写了一个普通荷兰农民之家的穷苦生活场景,明暗光影对比手法让观众想到了17世纪荷兰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的艺术形式,真实的场景描写和朴实的人物塑造体现了梵高早期作品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然而,在这幅梵高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已经能够从粗狂有力的笔触与扭曲夸张的形象等这些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元素中窥见到梵高即将在他后期艺术创作阶段爆发出来的强烈的表现主义力量。 三、日本版画和印象派绘画形式对梵高的影响 梵高的作品不同于之前的印象派和点彩派,因为他并不追求客观事物表象的再现,而是通过视觉艺术表达作品内在的情感意图,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他可以被看作是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在现代艺术的短暂发展历程中,有无数的艺术家受到梵高绘画艺术理念的影响。梵高深

新闻写作练习题有答案

新闻写作习题练习库(夏玲) 新闻知识写作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最简单的定义是:新闻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守的原则。 2、故意失实 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3、非故意失实 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4、用事实说话 指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或者说是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总之,是“事实”和“观点”的结合。 5、新闻的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 时效性——指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越短,则时效性越强。 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的下去。 针对性——两层意思:一是指在写新闻时,你的心中要有对象感,二是要明确你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针对的是什么问题而发。 6、新闻角度 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7、“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的倒叙结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把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叙述,后发生的放在后面叙述。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 8、“蒙太奇”结构 把新闻事件的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利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再组合和连接而成写作表现方式。 9、新闻语言 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文字语言叫做新闻语言。 10、新闻白描 新闻白描,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11、新闻背景 宏观意义上的新闻背景,是指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

龚贤、周栎园交游考

·249 · 艺科论坛 摘 要:龚贤是清初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是金陵画派代表 人物,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一生交游甚广,十七岁即与周亮工相识,一辈苦辛而多得其资助。周亮工也是颠沛流离,几度宦海沉浮。明亡后的失节可能一直是周亮工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周亮工虽然降清,可对诸多前明遗老们却保持着较为亲密的联系,他们之间既是文化上的知音也是生活中情感的相互慰藉的对象。从周亮工遭劾龚贤出慰以诗,龚贤搬家、移家半亩园,周亮工亲访,都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深沉的、挚烈的。“乾坤双醉眼,独对故人明”,这是周亮工对故人龚贤的深情告白。而周亮工去世,龚贤的“哭公独我头全白,世上谁人眼更青”则更能说明龚贤对周亮工知遇之恩的感激。通过考察两人之间的交游,不仅对龚贤、周亮工的身世,艺术风格形成、声名的传播等各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明末清初文人生活状态也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龚贤;周亮工;画周亮工(1612~1672),江西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后移居金陵。周亮工是明末清初是著名的文学家、篆刻家、诗人、大收藏家。别号栎园、适园、陶庵、缄斋等,人多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着有《读画录》《赖古堂集》《印人传》等。周亮工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次年任山东潍县令,后“举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师。”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后来李自成破京师,崇祯帝自缢煤山,周亮工返回南京。南明弘光初立,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用事,党权之争中,阉党曾示意周亮工参与弹劾东林领袖刘宗周,周亮工没有卷入党派之争而奉双亲归隐南京南郊。 据林树中《龚贤年谱》,日本铃木敬主编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二册为《周亮工藏画册》,内收胡玉昆、陈洪绶、朱睿、高岑、施霜等人画共八开,第三开朱睿画有题云“乙酉二月望后八日,龚半千同观,因叹栎园为赏鉴巨眼,赵昌 记。”可见龚贤与周亮工的交往当始于此时。此时的龚贤尚在南京,旋即去扬州。而此时的扬州军民正在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带领下,抵御南下清军多铎的部队。四月清军破城后,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当时在屠城中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扬州十日》记录当时惨状。龚贤此时居扬州北郊幸免于难。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周亮工谒军门降,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驻守扬州。1646年擢升淮扬海防兵备道参政。在扬州这两年,龚贤与周亮工的交往自然不可少。 顺治十五年(1658),周亮工被逮下刑部复审,自福建赴京,途经扬州,龚半千出慰舟次,周亮工晚年有诗记之,《步韵酌龚半千,予北上时,半千出慰舟次》: 我傍秦淮住,君家亦石城。虽归看客恕,渐老论诗平。小录烟云满,深卮雨雪并。乾坤双醉眼,独对故人明。悲予严谴日,敢谓得余生。念室辜难蔽,朝廷法果平。羁心迷远塞,老泪湿芜城。却忆舟中语,他时见欲惊。 顺治十七年(1660),周亮工被定罪,原定“立斩籍没”后减等改徙宁古塔,未行,又遇赦获释。十八年(1661)八月,周遇赦后复过扬州,孙枝蔚、程穆倩、龚孝升等与周有诗酒唱酬。孙枝蔚《溉堂集·溉堂前集》卷五《喜周元亮司农生还,次龚孝升总宪韵》其五:“邗上惊相见,南皮盛宴开。晚花香未歇,黄蝶兴难回。”又同卷《同程穆倩访周元亮司农,留饮寓园观菊,兼示所藏画册》卷八有诗《题汪汝为画》,附注:“书栎园册子,辛丑。”记录当时孙枝蔚与程穆倩到寓园饮酒、赏菊、观画、题字情景。此时龚贤亦在扬州。作为周亮工的旧友,龚贤自然与其经常过从。王士祯时任扬州推官。龚贤有画《呈阮亭先生》(美国景元斋高居翰藏)留世,龚贤正是通过周亮工而结识王士祯、程穆倩、龚鼎孳等人的。 康熙元年(1662),夏四月,周亮工葬双亲于钟山北锁石之阳。太夫人柩底异纹郁起,观者咸称灵瑞,龚贤作《瑞木诗》 以赠。《周亮工全集》第十八册载:“吴伟业《瑞木图卷题词》、 何采《瑞木图卷题词》、许芳《瑞木纪》、龚贤《瑞木诗》……内容皆为赞颂周氏孝廉,瑞木祥瑞。”康熙五年(1666),周亮工调江南江安粮道,徙任南京,康熙六年(1667)年代理安徽布政使,不久转江宁粮署。龚贤于1664年自扬州回南京,1666年始以百金购瓦屋四五间于清凉山下虎踞关,筑半亩园。周亮工曾有半千移家诗和亲自去半亩园看望龚贤并赠以诗。《半千移家》:倦鸟无高翼,卑飞又一林。小心过逆旅,大意失黄金。砚亦移将破,山犹入未深。空闻买字者,曲巷费追寻。久客凭人遣,衡茅一再迁。虚堂开旧雨,短褐拥残年。粗粝贫家橐,冰霜老仆肩。林深间失笑。壁立几桑田。《半亩园赠半千》:于世殊无事,经年合闭门。白衣鲜墨汁,鸟儿润花痕。乱竹三更雨,空山半亩园。畏人常屏迹,感激虎狼恩。野老闲称病,柴门永日关。残苔生破(缕),修行蔽衰颜。得酒看人醉,成诗肯自删。梦中频过尔,大月好风间。 万累已全歇,荒园足自怡。棋边今态好,酒外古心危。妙画殊无意,残书若有思。屑榆亦可饱,努力莫言衰。 彦远今高士,武林一亩田。约君为隐侣,忘我旧交年。僻地诚难觅,同心亦可怜。怀人真隔世,独坐听鸣泉。 以上八首见《赖古堂集》(卷六·五言律),后四首诗题作《龚半千半亩园》,末首注曰:“旅堂胡彦远与君有同志,隐虎林一亩园。” 康熙八年(1669),周亮工被劾,仲冬望前一日,也就是农历十一月十四日,龚贤过访周亮工,可能更多的是对其遭劾的安慰。并为周亮工所藏的画册题字: 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四十郡以首郡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然名流复有二派,有三品:曰能品、曰神品、曰逸品。能品为上,余无论焉。神品者,能品中之莫可测识者也。神品在能品之上,而逸品又在神品之上,逸品殆不可言语形容矣。是以能品神品为一派,曰正派。逸品为别派。能品称画师、神品称画祖、逸品几圣,无位可居,反不得不谓之画士。今赏鉴家见高超笔墨则曰有士气,而凡夫俗子于称扬之词寓讽刺之意亦曰:“此士大夫画耳。”明乎画非士大夫事,而士大夫非画家者流,不知阎奉乃李唐宰相,王维亦尚书,君承亦何尝非士大夫耶?若定以高超笔墨为士大夫画,而倪、黄、董、巨亦何尝在缙绅列耶?自吾论之,能品不能非逸品犹之乎?别派不可少正派也。使世皆别派,是国中惟高僧羽而无衣冠文物也。使画止能品,是王斗、颜(斤蜀)皆可役而为皂隶,巢父、许由皆可趋而为牧(口幸)耳。 金陵画家能品最伙,而神品、逸品亦各有数人。然逸品则首推二溪:曰石溪、曰青溪。石溪,残道人也;青溪,程侍郎也,皆寓公。残道人画,粗头乱服如王孟津书法;程侍郎画冰肌玉骨如董华亭书法。百年来,论书法则王、董二公名不让。若论画笔,则今日二溪,奚肯多让哉! 诗人周栎园有画癖,来官兹土(金陵),结读画楼。楼头万轴千箱,集古勿论。凡寓内以画鸣者,闻先生之风,星流电激,唯恐后至,而况先生以书召、以币迎乎?故载几盈床,不止如十三经、廿一史;林宗五千卷、茂先三十乘。登斯楼也,吾不知从何处读起。暇日偶过先生,先生出此册见示。余翻阅再四,皆神品、逸品。其中尤喜程侍郎(正揆)二帧,因志数语,幸藻鉴在前,不然,吾几涉于阿矣。时康熙己酉(1669)仲冬望前一日,清凉山下人龚贤题。(见《石渠宝笈三编》御书房着录《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册》,原故宫博物院藏。) 岁末,周亮工大会词人高士。据《读画录》卷四载:“己酉余罢官后,子远来慰余,时时以笔墨相愉悦,岁末,遍邀白下诸公,为大会,词人高士,无不毕集,数十年未有之盛事也。”其时参加者有袁其重、姜绮礼、王石谷、樊圻、吴宏、邹喆、叶欣等。也在此时,龚贤通过柳公韩结识王石谷。 龚贤、周栎园交游考 吴国保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