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定义

一. 课程定义: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

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二者关系: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其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再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三.课程设计的层次:1.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主要结构等等。),2.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它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3.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

(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客观基础: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知识增长的影响。取向分类: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和技术学取向五种基本的课程设计取向。基本思路:一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目标中心思路(或称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不足:首先,目标模式的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着眼点是效率和准确,它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毕竟正确的科学应该是由信念、审美、个人的参与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正是目标模式所难以包容的。其次,目标模式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而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第三,目标模式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这就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四. 二是以过程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特征是:开放的设计思路;它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

现,自行探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不足:过于忽视目标的作用,强调价值的相对性,容易导致在课程实施中产生思想混乱。三是整体设计思路(整体设计思路是在分析前两种思路的基础上,从优化设计思路的高度提出来的,其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基本特征:首先,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三级课程设计一体化,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节设计一体化,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设计一体化。第三,整体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实验、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与折中模式。课程设计的方法: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功能: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确立依据: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而课

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研究课程目标,必然涉及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体系中,才能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

五.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取向、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影响因素是: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教师的培训;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产生和发展:测验与测量时期,描述时期,判断时期,建构时期。对象是:内部要素的评价(教育内容(实际教学的知识、技能、价值等文化内容)是否适于该年龄层的学生;组织原理;教材,课时,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技术。)外部要素的评价(设施设备,教师集体的素质,行政决策过程。)功能:课程改进,行政法规,针对学生的决定。

六. 评价方法的基本类型: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评价方法:观察法(一般步骤:准备工作,实施观察,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纸笔测试法,调查访谈法(优点:简便易行,便于双向交流,主客双方有交互作用;2实施程序比较

灵活,也便于控制,既可随时澄清问题,纠正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又可以随时变换问题方式,捕捉新的或深层次的信息;3可以有效地防止问题遗漏不答的现象;4访谈法的适用面广,能有效地搜集关于态度、价值观、意见等信息;5能在交谈的的同时进行观察;6 能建立主客双方的融洽关系,反映真实想法;

7 团体座谈时,可以相互启发,促进问题的深入。不足:1 时间和花费精力较大,访谈样本小,需要较多的训练有素的访谈人员,成本较高;2访谈者的特性,如价值观、信念、表情态度、交谈方式等都会影响访谈者的反应;3 访谈者需要接受较为严格的和系统的培训,被访谈者的言不符实,或者对某些问题的偏爱会应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质量。这个阶段一般有四个环节:建立评价组织机构、制定评价实施活动计划及组织参评培训人员、设计评价方案以及编制问卷、设计表格等相关物质上的准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3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

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 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发展性。整体观,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内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注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校本课程的涵义: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价值: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和体

现校本课程的优势。

八.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特点及范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对象和范围可以来自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有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涵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

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价值:.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参与社会实践,增进生存体验;主动服务社区,形成社会意识。实施的基本过程:提前准备。拟定方案。实施活动。交流总结。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涵义: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价值:动与技术教育是顺应当今科技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进入信息时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将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结构性的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课程内容上的选择性,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九.教师专业发展:亦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

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教师专

业发展的意义: 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2

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教育认识水平的提升;3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发展;4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5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合作意识的增强;6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具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具备课程资源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筛选与鉴别能力、整合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能力;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影响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因素: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和态度;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性条件是否充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教师角色的转换。

3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现代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四项基础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学生的特点,发掘学潜能,发展个性,学习实践知识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再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多让学生体验智慧开启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和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课程设计概念设计

课程设计概念设计 荆楚理工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3000吨/年乙酸乙酯项目概念设计。 教研室主任:许维秀指导教师:危想平 2019年11月 乙酸乙酯车间工艺设计 一、设计任务 1.设计任务:乙酸乙酯项目概念设计 2.产品名称:乙酸乙酯 3、设计规模:3000吨/年乙酸乙酯 4、开工时间:7000小时/年 3、原料组成:冰醋酸100%、乙醇95%、硫酸93% 4、全装置总收率,损耗分配和设备类型自定 5.产品用途:作为制造乙酰胺、乙酰乙酸酯、甲基庚烯酮、其他有机化合物、合成香料、合成药物等的原料;用于乙醇脱水、乙酸浓缩、萃取有机酸;作为溶剂广泛应用于各 种工业中;食品工业中作为芳香剂等。 二、概述 1.乙酸乙酯性质及用途 乙酸乙酯又名乙酸乙酯,乙酸醚,英文名称Ethyl Acetate或 Acetic Ether Vinegar naphtha.乙酸乙酯是具有水果及果酒芳香的无色透明液体,其沸点为77℃,熔点为-83.6℃,密度为0.901g/cm3,溶于乙醇、氯仿、乙醚和苯等有机溶剂。 乙酸乙酯的重要用途是工业溶剂,它是许多树脂的高效溶剂,广泛应用于油墨、人造革、胶粘剂的生产中,也是清漆的组份。它还用于乙基纤维素、人造革、油毡、着色纸、 人造珍珠的粘合剂、医用药品、有机酸的提取剂以及菠萝、香蕉、草莓等水果香料和威士忌、奶油等香料。此外,还用于木材纸浆加工等产业部门。对于用很多天然有机物的加工,例如樟脑、脂肪、抗生素、某些树脂等,常使用乙酸乙酯和乙醚配制成共萃取剂,它还可 用作纺织工业和金属清洗剂。 2.乙酸乙酯发展状况

(1)国内发展状况 为了改进硫酸法的缺点,国内陆续开展了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如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全氟磺酸树脂﹑HZSM-5等各种分子筛﹑铌酸﹑ZrO2-SO42-等各种超强酸,但均未用于 工业生产。 国内还开展了乙醇一步法制取乙酸乙酯的新工艺研究,其中有清华大学开发的乙醇脱 氢歧化酯化法,化学工业部西南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乙醇脱氢法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 研究所的乙醇氧化酯化法。 中国科学研究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对乙醇氧化酯化反应催化剂进行了研究,认为采 用Sb2O4-MoO3复合催化剂可提高活性和选择性。化学工业部西南化工研究院等联合开发 的乙醇脱氢一步合成乙酸乙酯的新工艺,已通过单管试验连续运行1000小时,取得了满 意的结果。现正在进行工业开发工作。 近来关于磷改性HZSM-5沸石分子筛上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研究表明,用HZSM-5及 磷改性HZSM-5作为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乙醇转化率变化不大,但酯化反应选 择性明显提高。 使用H3PMo12O40?19H2O代替乙醇-乙酸酯化反应中的硫酸催化剂,可获得的产率为 91.48%,但是关于催化剂的剂量、反应时间和乙醇/乙酸的质量比对产品产量的研究 还在进行之中。 (2)国外发展状况 由于使用硫酸作为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存在硫酸腐蚀性强、副反应多等缺点,近年各国 均在致力于固体酸酯化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但这些催化剂由于价格较贵、活性下降快等 原因,至今工业应用不多。据报道,美Davy Vekee公司和UCC公司联合开发的乙醇脱氢 制乙酸乙酯新工艺已工业化。 据报道,国外开发了一种使用Pd/silicoturgstic双效催化剂使用乙烯和氧气一步生 成乙酸乙酯的新工艺。低于180℃和在25%的乙烯转化率的条件下,乙酸乙酯的选择性为46%。催化剂中的Pd为氧化中心silicoturgstic酸提供酸性中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的乙酸乙酯的生产方法不断被开发,我国应不断吸收借鉴 国外的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乙酸乙酯的生产状况。 三. 乙酸乙酯的生产方案及流程 1.酯化法 酯化工艺是在硫酸催化剂存在下,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脱水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工艺。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1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学习了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重点在于达到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学习目标,切实要求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考虑到电子电路设计自动化也是目前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针对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从应用的要求出发,除了扼要介绍它们的电路图原理外,着重介绍器件的主要技术性能,典型应用或者连接方法。 1.2课程设计的作用 1. 对设计电路进行理论分析、计算 2. 在multisim环境下仿真电路功能,修改相应参数,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 3. 掌握电子产品的制作和调试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观念 2. 设计任务 2.1 三位二进制减法计数器(无效态:001,110) 2.2 74161构成57进制同步加法计数器并显示 3.三位二进制减法计数器的设计 1.状态图 3.1状态图 2.选择触发器,求时钟方程、状态方程

①选择触发器 由于JK触发器功能齐全、使用灵活,在这里选用3个CP下降沿触发的边沿JK触发器。 ②求时钟方程 采用同步方案,故取 CP0=CP1=CP2=CP CP是整个要设计的时序电路的输入时钟脉冲。 ③求状态方程 确定约束项 从图3.1给出的状态图可以看出,还有001、011两个代码状态没有出现,显然他们是没有使用的无效状态,其对应的最小项、是约束项。 次态Q 2n+1Q 1 n+1Q n+1的卡诺图 Q 2 n+1的卡诺图

n+1的卡诺图 Q 1 n+1的卡诺图 Q 图3.2.1 显然,由图3.2.1所示各卡诺图便可以容易地得到=() =+ = + ④求驱动方程 ==1 ==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专业实践环节之一,是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现技术相结合,使学生体会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 课程设计要求: 1、正确理解题意; 2、具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 3、有详细的文档,文档中应包括设计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思路、程序流程图、程序清单、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4、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查阅工具书、参考文献,寻找解决方案。评分标准: 1.是否有正确的运行结果; 2.是否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 3.文档是否完备。 课程设计内容即参考题目:(任选下列一题或自行另选设计题目): XX 高校校园网网络规划与设计 一、需求分析 (1)用户规模500 台计算机。 (2)用户大致平均分散在4栋楼房内,4 栋楼房排成前后两排,楼房之间各相距200米,楼房高4 层。每栋楼的4 楼用户构成两个VLAN。 (3)中心机房设在其中1 栋楼房的1 楼靠近另一栋楼房的一端。 (4)安装对外WWW、业务WWW、邮件、FTP、BBS、DNS、数据库七个服务器。提供匿 名服务,但FTP 仅对内部开放。 (5)提供LAN、WLAN接入。 (6)在业务WWW 服务器上配备基于Web 的业务应用系统,所有用户使用业务系统实现 网上办公。 (7)要求出口带宽为1Gbps。 二、设计要求 (1)写出简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设计网络结构,并给出解释。 (3)除用户计算机已购置外,其余全部设备和通信线路需要重新购买、安装。试具体给出全部主要设备的配置、型号或技术指标及其测算依据。 (4)给出工程预算(包括设备、线路等,不含施工费)及其计算依据。 2、设计一个中小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案 一、用户需求 (1)公司有1000台PC (2)公司共有7 个部门,不同部门的相互访问要求有限制,公司有3 个跨省的分公司。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定义 一. 课程定义: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

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二者关系: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其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再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三.课程设计的层次:1.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主要结构等等。),2.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它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3.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先引导学生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接着,借助插图,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朗读、演示、讨论等多种形式,理解讲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作用的词句并了解它们尾巴的功能。最后,诱导学生瞻前顾后,弄懂壁虎尾巴能帮助爬行和保护自己的功能,以及可以再生的特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件小壁虎借尾巴的事,按着小壁虎挣断尾巴、借尾巴、又长出新尾巴的过程来写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本课是以连环画形式的呈现,课文中没有生字注音。本节课的阅读是给以后学生无拼音阅读打下基础。因此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再加上画面的提示,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会比较快的掌握。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到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课文浅显易懂,线索明了,人物对话角色鲜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范例。 【教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 “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法、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反三,贯彻“自读、会读”这一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定义一. 课程定义: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

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二者关系: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其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再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三.课程设计的层次:1.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主要结构等等。),2.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它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3.微观层面的课程设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演示教学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企业指导、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教学理念: ①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②工学交替的实施; 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 ④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 ⑤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⑥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融入到课堂等教学理念,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设计。 1、以就业为导向 本课程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环境的建设。根据本专业特点的要求,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坚持边学边做,反复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以应用为目标 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不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设计采用的是倒推法,即从企业上岗标准出发,来构建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活动。 3、以实践为主线 简化不必要的理论,坚持实践为重、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中首先遵循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插入大量的案例教学,把真实的情境搬进课堂,教学举例选用外贸单位的实例,以增强知识点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能力为中心 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在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来确立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突破原课程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是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干边学,工学交替,在干中学,学中干。 5、以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 6、注重现代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教学内容先进与实用。教学技术上将“平面教学”与“立体化教学”技术有效应用,即教师课堂上“平面”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短片、图片和难点演示等“立体化”教学手段将生产现场逼真地播放给学生观看。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1课题设计目的及意义

1课题设计目的及意义 1设计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波将在测距仪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就目 前技术水平来说,人们可以具体利用的测距技术还十分有限,因此,这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而又有无限前景的技术及产业领域。展望未来,超声波测距仪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常重要有用的工具在各方面都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将朝着更加高定位高精度的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如声纳的发展趋势基本为:研制具有更高定位精度的被动测距声纳,以满足水中武器实施全隐蔽攻击的需要;继续发展采用低频线谱检测的潜艇拖曳线列阵声纳,实现超远程的被动探测和识别;研制更适合于浅海工作的潜艇声纳,特别是解决浅海水中目标识别问题;大力降低潜艇自噪声,改善潜艇声纳的工作环境。无庸置疑,未来的超声波测距仪将与自动化智能化接轨,与其他的测距仪集成和融合,形成多测距仪。随着测距仪的技术进步,测距仪将从具有单纯判断功能发展到具有学习功能,最终发展到具有创造力。在新的世纪里,面貌一新的测距仪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设计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建设加快,城市给排水系统也有较大发展,其状况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合成时间住的许多不可预见因素,城市给排水系统,特别是排水系统往往落后于城市建设。因此,经常出现开挖已经建设好的建筑设施来改造排水系统的现象。城市污水给人们带来了困扰,因此箱涵的排污疏通对大城市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人们生活舒适显得非常重要。而设计研制箱涵排水疏通移动机器人的自动控制系统,保证机器人在箱涵中自由排污疏通,是箱涵排污疏通机器人的设计研制的核心部分。控制系统核心部分就是超声波测距仪的研制。因此,设计好的超声波测距仪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就是我设计超声波测距仪的意义。 2. 设计思路 1 硬件电路设计 硬件电路的设计主要包括单片机系统及显示电路、超声波发射电路和超声波检测接收电路三部分。单片机采用AT89C51或其兼容系列。采用12MHz高精度的晶振,以获得较稳定时钟频率,减小测量误差。单片机用P1.0端口输出超声波换能器所需的40kHz的方波信号,利用外中断0口监测超声波接收电路输出的返回信号。显示电路采用简单实用的4位共阳LED数码管,段码用74LS244

自考课程设计概论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产品的设计可以划分为手工艺设计和( C )两大类型。 A、展示设计 B、平面设计 C、工业设计 D、造型设计 2、从较为常见的角度,设计可以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 B )三大领域。 A、展示设计 B、环境设计 C、包装设计 D、室设计 3、被后世称为“现代设计之父”的是( B ) A、约翰·拉斯金 B、威廉·莫里斯 C、韦伯 D、福克纳 4、( C )是指以构成人类生存空间为目的的设计,是对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条件进行综合规划设计的过程。 A、环境设计 B、平面设计 C、包装设计 D、展示设计 5、设计的组成因素分为功能因素、形式因素、技术因素和( A ) A、经济因素 B、智能因素 C、制度因素 D、观念因素 6、技术因素因其所处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不同,可以分为生产技术、产品技术和( B )。 A、制作技术 B、操作技术 C、检验技术 D、评价技术 7、手工艺设计依据设计风格可分为民间工艺、特种工艺和( B )三种形式 A、金属工艺 B、现代手工艺 C、艺工艺 D、刺绣工艺 8、( D )是物的结构、材料、技术所表现的合目的和合规律性的功能的统一。 A、生产过程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功能美 9、对设计物进行社会的社会的审美评价,其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个人审美评价,一种是社会舆论评价,一种是( A )。 A、权威性评价 B、集体审美评价 C、综合审美评价 D、合理性评价 10、园林设计家计成所著的( A )一书是明清园林建筑理论的重要成果。 A.《园治》 B.《天工开物》 C.《考工记》 D.《建筑十书》 11、中国明式硬木家具,利用本色的木质肌理成为一种天然的装饰。从装饰的现象看,这是一种( D )装饰。 A.被动性 B.主动性 C.技巧性 D.智慧性 12、德国工业联盟是在吸取英国( A )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 A、工艺美术运动 B、新艺术运动 C、现代艺术运动 D、工业革命运动 13、现代室设计最根本的是要解决( C )和通风的问题。 A.装饰 B.结构 C.采光 D.家具

课程设计目的、要求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模块和建筑工程模块)的必修专业课。《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基础设计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1)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基础工程设计内容和过程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熟悉基础工程的设计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 (2)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作为本次课程设计,并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计算。 (3)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规定的全部内容。设计计算书要求计算正确、文理通顺、施工图布置合理、表达清晰,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3、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绘制所设计的基础施工图,并编写施工说明。 课程设计成绩分两部分,设计计算书占70℅,设计图纸图面内容及质量占30℅。成绩考核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给分。 4、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范(GB50021—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抗震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袁聚云,李镜培,陈光敬编著,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岩土工程分册[M],中国水利出版社,1999, 4。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目的、内容与要求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全部课程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做好毕业设计、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一次综合训练与准备。它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与机床夹具的设计。其目的就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及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与解决机械加工工艺问题,初步具备设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会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有关手册、图表、规范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算与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2、1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题目通常定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相关工序的专用夹具。零件图样、生产纲领与生产条件就是设计的主要原始资料,由指导教师提供给学生。零件复杂程度以中等为宜,生产类型为成批生产。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设计题目,分组进行设计,按照所给零件编写出相应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出其中由教师指定的一道重要工序(如:工艺规程中所要求的车、铣、钻夹具中的一种)的专用夹具,并撰写说明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考设计指导书,认真地、有计划地、独立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工艺方案,绘制零件工作图1张。 2. 确定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1张。 3. 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确定某一代表工序的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工艺过程卡片与工序卡片)1套。 4.设计重要工序中的一种专用夹具,绘制夹具装配总图与大件零件图(通常为夹具体)各1张。 5.撰写设计说明书1份。 2、2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要求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采用的是以外贸单证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规划设计,课证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 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开放性,体现在课程应由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进行课程建设;职业性,体现在课程培养目标设立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实践性,体现在课程内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导。 课程着眼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关注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课程依据“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审证开证、制作和办理单证、审单交单和单证归档等四个工作项目设置。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外贸单证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外贸单证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外贸单证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外贸单证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企业指导、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教学理念: ①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②工学交替的实施; 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 ④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00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1. 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学生做相应的自主练习,消化课堂所讲解的内容。 2. 通过调试典型例题或习题积累调试程序的经验。 3. 通过完成辅导教材中的编程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意义: 1. 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理解,我们在课堂上学的 都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如何用程序语言来描述所学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其内涵。 2. 有利于我们逻辑思维的锻炼,程序设计能直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 创新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程序,依然需要学生有条不理的构思。 3. 有利于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在程序设计过程里,当我们输 入程序代码的时候,如果不够认真或细心,那么可能就导致语法错误,从而无法得出运行结果。那么,这个我们反复调试,反复修改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们认真严谨治学的一个锻炼。

二进程调度算法模拟 1 . 设计目的 通过动态优先权算法的模拟加深进程概念和进程调度过程的理解。 2 . 设计要求 写出带有完整标注的程序代码(可以用Java或C/C++实现,要求每个语句都要有标注)。 3 . 使用动态优先权的进程调度算法的模拟 3.1算法思路分析 动态优先权是指在创建进程时所赋予的优先权,可以随进程的推进或随其等待时间的增加而改变的,以便获得更好的调度性能. 若所有的进程都具有相同的优先权初值,则显然是最先进入就绪队列的进程,将因其动态优先权变得最高而优先获得处理机,此即FCFS算法. 因此,通过c程序模拟动态优先权程序调度算法,主要思路和方法就是,通过结构体模拟计算机的控制模块,构造一个PCB结构体即进程控制块结构体,用来记录当前进程的的相关状态信息,包括进程标识符、处理机状态、进程调度信息、进程控制信息。并通过C语言模拟计算机的动态优先调度算法,对构建的PCB进程进行模拟调度和运行,从而实现用计算机对进程的调度过程进行过程模拟。主要要构建的函数有: 进程控制块函数input:输入各进程的基本信息 进程优先级排列函数sort:用于对进程的优先级进行排列 当前进程显示函数disp:用于显示当前进程 进程查看函数check:检查等待队列的进程是否进入就绪队列 进程就绪函数running:进程运行时间到,置就绪状态 系统将所有就绪队列按优先级高低排成一个队列,每次调度时,将CPU 分配给优先级最高的进程,并令其执行一个时间片,而后中断,寻找并运行 下一个优先级最高的进程。而所有进程的优先权在随进程的推进或随其等待 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被调度之后的程序则降低一定的优先级,从而使所有 进程都有运行的机会,从而保证系统能在给定的时间内响应所有用户的请求。 优先权的变化规律可描述为: 由于等待时间与服务时间之和,就是系统对该作业的响应时间,故该优先权又相 当于响应比RP,即优先权=等待时间+要求服务时间 要求服务时间 。 被运行过的进程优先权减一。

(完整版)化工原理毕业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目录 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 三、安排与要求 四、设计步骤 1.收集基础数据 2.工艺流程的选择 3.做全塔的物料平衡 4.确定操作条件 5.确定回流比 6.理论板数与实际板数 7.确定冷凝器与再沸器的热负荷 8.初估冷凝器与再沸器的传热面积 9.塔径计算与板间距确定 10.堰及降液管的设计 11.塔板布置及筛板塔的主要结构参数12.筛板塔的水力学计算 13.塔板结构

14.塔高 参考文献 设计任务书 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生产实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对于一个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室至关重要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也正是如此。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第一次进行的设计,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一个实际装置(本次设计为精馏装置)的设计。设计中应对精馏原理、操作、流程及设备的结构、制造、安装、检修进行全面考虑,最终以简洁的文字,表格及图纸正确地把设计表达出来.本次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的没计,因此,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是培养化工技术人员的一个重要坏节。通过设计,学生应培养和掌握: 1,正确的设计思想和认真负责的设计态度 设计应结合实际进行,力求经济、实用、可靠和先进。 2,独立的工作能力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学生在设计中碰到问题可和教师进行讨论,教师只做提示和启发,由学生自已去解决问题,指导教师原则上不负责检查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应自己负责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学生在设计中可以相互讨论,但不能照抄。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检查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向题的能力,设计的最后阶段安排有答辩.若答辩不通过,设计不能通过。 3,精馏装置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正确运用各种参考资料,合理选用各种经验公式和数据由于所用资料不同,各种经验公式和数据可能会有一些差别。设计者应尽可能了解这些公式、数据的来历、使用范围,并能正确地选用。 设计前,学生应该详细阅读设计指导书、任务书,明确设计目的、任务及内容。设计中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精馏装置)的内容 1、选择流程,画流程图。 2、做物料衡算,列出物料衡算表。 3、确定操作条件(压力,温度)。

人机交互课程设计大纲

四川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 《人机交互》课程设计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名称:人机交互课程性质:实践 学时:1周开课学期:6 学分:1 先行课程:网站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方向)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交互界面设计、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水平。 2、掌握交互界面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界面设计的步骤。 3、通过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应用课题,进一步熟悉界面设计工具的操作技术, 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交互界面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采用VB,DELPHI,VS2005,Dreamwear,等设计工具完成界面建立工作。 2.根据所学的界面设计步骤、程序设计以及软件工程的知识,对设计交互界面系统,进行可用性评估。 3.学会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与团队责任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按规定和要求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题一、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界面设计 1.课程设计目的 (1)掌握界面设计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选用一种开发工具,完成该系统的界面设计工作。 (2)学会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与团队责任心、培养

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课程设计要求 1)分析系统的功能,画出系统的功能结构图;系统流程图。 2)对象建模分析:通过系统的用例图反映用户的实际交互需求。 3)视图抽象设计:分析系统可能包括的功能视图,分析每一个视图可能的 交互操作和需要的信息。 4)概要设计:对抽象的视图设计做进一步的具体设计,产生视图的概要设 计。 5)视图的关联设计:将不同交互视图之间的联系和状态转换关系整理清楚。 画出各视图之间的关联关系图。 6)视图的全面设计:确定各个视图的具体内容和大致布局,并在每个视图 上明确体现与其他视图的关系,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和和谐性,然后借助 具体的开发工具进行界面的实际设计。 课题二、网上投稿管理系统界面设计 1.课程设计目的 (1)掌握界面设计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选用一种开发工具,完成该系统的界面设计工作。 (2)学会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与团队责任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课程设计要求 1)分析系统的功能,画出系统的功能结构图;系统流程图。 2)对象建模分析:通过系统的用例图反映用户的实际交互需求。 3)视图抽象设计:分析系统可能包括的功能视图,分析每一个视图可能的 交互操作和需要的信息。 4)概要设计:对抽象的视图设计做进一步的具体设计,产生视图的概要设 计。 5)视图的关联设计:将不同交互视图之间的联系和状态转换关系整理清楚。 画出各视图之间的关联关系图。 6)视图的全面设计:确定各个视图的具体内容和大致布局,并在每个视图 上明确体现与其他视图的关系,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和和谐性,然后借助 具体的开发工具进行界面的实际设计。 教师采取同组异质的策略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成员为一个团队。每个小组设置项目经理1人,由项目经理负责组内成员的分工。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技

第一章 微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目的意义和任务

第一章微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目的意义和任务 1.1 设计目的 多功能波形发生器是科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电子仪器之一。本实验通过设计一个由微机控制的多功能波形信号发生器,旨在使学生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几种典型波形产生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A/D转换电路在智能化仪表装置中的应用。 3.了解由微机控制的多功能波形发生器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 1.2 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广,应用范围广,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微机技术日臻成熟,日趋完善,在国内外许多企业的微机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占主导地位。随着机电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微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机技术在我国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而且用人单位急需微机应用方面的人才,所以该课程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和代表性。本课程在将以上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基础上,遵循“重原理轻细节、重系统轻局部”的原则,结合微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以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为重点,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改革,将理论教学、实验与多媒体课内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试验,使学生能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从而很清楚的了解微机的结构和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1.3 设计内容及要求 本实验设计一个由微机控制的多功能波形发生器。具体要求如下。 1.该发生器能在操作人员控制下输出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或锯齿波波形。 2.这些波形的极性、周期和占空比(对矩形波而言)等可由操作人员设置和修改。通过示波器显示、检验产生的波形。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之欧阳光明创编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课程设计的理念 欧阳光明(2021.03.07)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现代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四项基础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学生的特点,发掘学潜能,发展个性,学习实践知识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再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多让学生体验智慧开启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