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案

【篇一: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活动名称: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通过诵读经典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3、认识重点汉字“规”、“亲”。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教案、多媒体课件、汉服、孔子像。幼儿材料:幼儿用书、亲子册、字卡。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拜孔礼、拜师礼。

(1拜孔礼仪

(拜孔辞

请大家肃整衣冠,端身正意,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三拜礼

扶手高揖一拜,兴;再拜,兴;三拜,兴请双手回收,自然下垂

让我们以一颗至诚恭敬的心高声齐读:

和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礼成拜师扶手平揖拜兴)

2、静定训练---头顶物体走直线。

3、爱的鼓励---爱的泡泡龙

3、老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弟子规》吗?(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弟子规》。以史为鉴

教师讲诉一个符合本节课的成语故事。

-------

二:活动展开:

(一)教师播放课件、熟读原文。

1教师根据前面导入部分引出下文内容。幼儿小朋友欣赏

2教师示范诵读本节活动内容,幼儿静坐细听(并及时纠正幼儿坐姿)

3教师有节奏地诵读原文两遍,请小朋友边拍手边跟

着读。

4教师引导幼儿点读原文两遍。

5教师和幼儿跟课件一起吟唱《弟子规》总叙。 6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选取表现优秀的幼儿扮演“小老师”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原文大意

《弟子规》是针对生活、学习的规范,是贤能之人所做的教导。在

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说话要小心、仔细,诚实讲信用。和别人交往时要平等博爱,平时学习多和

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可以向他学习做人的道理。还有多余的时间

和精力,可以用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三)重点字词:规亲(四)字词游戏

龟兔赛跑游戏:教师选出来2名幼儿,每人手拿一个字卡,一个扮

演乌龟,一个扮演兔子。按照老师规定的起点和终点进行比赛,先

到达终点者幼儿大声呼唤出字卡的名字。然后本游戏可以进行多次

练习。

(五)巩固原文

1 律动(播放课件)

2 舞蹈动作描述

3谱子

三活动结束

1教师小节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方面让幼儿了解对《弟子规》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让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

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 2 布置家庭作业

请家长帮助幼儿熟念《弟子规》总叙

活动提示

在幼儿通读过程中,时刻观察幼儿的坐姿。并且不必过多的给幼儿

讲解太深的含义。

活动延伸

一日一孝:

幼儿回家后每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数字资源:

1.注释:仁--仁爱〖charity〗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对谁也

不要生坏心,对所有的人都要仁爱。

2.国学导读:

《弟子规》是针对生活、学习的规范,是贤能之人所做的教导。在

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说话要小心、仔细,诚实讲信用。和别人交往时要平等博爱,平时学习多和

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可以向他学习做人的道理。还有多余的时间

和精力,可以用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3故事:

道德始祖——舜帝

【篇二:国学教学教案】

国学教学教案

《三字经》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简介:《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

中心。

1、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

有用之材;

2、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3、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

且简单明了;

4、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5、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6、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

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

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2、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

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

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看看你

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二、多种方式诵读(一)、静心自读;(二)、指名接读;(三)、齐读;

三、理解含义

1、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

2、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四、再读

1、接龙读。男生读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为一段)

2、学生赛读

3、师生拍手齐读。

4、让我们再来感情地读一读。五、尝试背诵

1、自由背诵。自己小声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2、师生互动,考

考你

(1)老师考学生。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2)学生考老师。

学生说上句,

老师接下句 3、全班拍手背。

4、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过关者画上红旗)。

七、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

《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习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

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三字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学习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2、学习到一些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教学流程:一、复习

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一课内容二、教师导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

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今天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二部分内容。

后面步骤三四五六七如上所示。

《三字经》教学设计(3-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内容。

2、介绍的古人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

3、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三字经》教学设计(5-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

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

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2、了解《诗》、《书》、《易》、《礼》、《春秋》、《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

深切的诗歌。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

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三字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经子通,读诸史”到“四百年,终于献”。

2、了解三皇(羲农黄帝),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了解春秋、战国各个国家,知道秦始皇统一全国。

3、培养学生读

书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素养。

《三字经》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魏蜀吴,争汉鼎”到“通古今,若亲目”。

2、了解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宋、辽、金三国的关系

及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世系,了解每个朝代兴盛衰败的来龙去脉。

3、了解史官记录的帝王活动的大事及古往今来的史实。

《三字经》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口而诵,心而惟”到“尔小生,宜立志”。了解古代上至大教育家孔子、宋朝宰相赵普等,下至穷苦人家出身

的晋代车胤、孙康等不耻下问、刻苦学习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怕

吃苦、勤奋学习的情感意志。

2、明白一个人的学识高低和成就大小与勤奋学习有极大的关系,

不管什么样的人,不论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出身的尊卑等,

只要肯勤奋刻苦地学习,就会有收获和成就。我们学生要长大有成就,有出息,就必须像古人那样抓紧时间勤奋刻苦地学习。

《三字经》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莹八岁,

能咏诗。”至“戒之哉,宜勉力。”了解古代儿童从小认真学习、博闻

强记,长大成就过人的故事;

2、明白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任务,“勤有功,戏无益”,学有所成可

以“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

小结

《三字经》我们学完了,从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懂得了很多

道理,不过就像《三字经》最后讲的那样“勤有功,戏无益”,凡是

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

一定要后悔的。希望同学们学了《三字经》之后,能“戒之哉,宜

勉力”,用里面的故事和道理来提醒自己,来勉励自己。

五言绝句

(一)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五)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篇三:国学经典教案】

《水槛遣心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文的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感受诗文所蕴含的道理。

2、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杜甫)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水槛遣心其一》。

二、进行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

2.请学生轮来朗读。

3.结合导读驿站简单理解古诗含义。(见环节四、五)

三、学生学习诵读

1.教师和学生一起读。

2.男女生分组朗读。

3.分组赛读。

四、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

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

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

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

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

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

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

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

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

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

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

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五、诗歌赏析:

杜甫的《水槛遣心》共有两首,大约作于公元761年。此为第一首。诗人杜甫经过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定

居草堂,经过精心经营,树木多了,有了水亭,还添了专供垂钓、

眺望的水槛。诗人面对着绮丽的风光,写下了这首歌咏自然景物的

诗歌。在诗歌中,表现了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遣心”即释放情怀的意思。全诗如下: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首联写道:“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去郭”即远离城郭(成都)。“轩”长廊。“楹”即柱子。“敞”即开朗。“眺望”即向远处望。“赊”即远。意思是说,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此诗人能够极目远眺。这里,不但描写草堂所处的位置,而且突

出了地处偏远而视线开阔特点。

颔联写道:“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幽”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

线暗沉静。上句“澄江平少岸”,是诗人凭槛远望,是写远景。诗人

望见了清澈碧澄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下句“幽树

晚多花”是近景,描写了在春日的黄昏里,草堂四周茂密的树木盛开

着艳丽的花朵,让人感受到草堂中清香迷人的环境。这两句诗人采

用了静态的描写,表现草堂周围环境的幽深之美。颈联写道:“细

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两句承上而转。上句“细雨鱼儿出”,描

写了鱼儿在绵绵细雨中摇曳着身躯,欢欣地浮到水面来了。下句“微

风燕子斜”,写出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

天空。其中,上句的“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下句的“斜”

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这两句可以说是细节描写,用

细腻而生动的笔墨,以动写静,描写了幽静的环境。

尾联写道:“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城中”指成都。上句“城中

十万户”与下句“此地两三家”形成对比。诗人通过“十万”与“两三”一

对数字悬殊的比较,反衬出草堂环境的闲适幽静,同时,景语情语,从而也暗示了诗人从动荡中安静下来之后愉悦的心情。在写法上,

这两句呼应了“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两句,可以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在艺术上,首先,遣词用意精微,语言天然。这正如叶梦得《石林

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

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其次,对仗手法的

运用,极为高妙。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

细自然。再次,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六、注释:

②去郭轩楹敞: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

③无村眺望赊: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长,远。

④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⑤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七、课堂小结:

诗句接龙:让学生排成一排,每人念一句,看谁念得准、接得快。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这首诗。

2、熟读直至背诵这首诗。

《菊花》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文的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感受诗文所蕴含的道理。

2、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菊花》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

了菊花的情态,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语言淡雅朴素,饶有韵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进行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

2.请学生轮来朗读。

3.结合导读驿站简单理解古诗含义。(见环节四、五)

三、学生学习诵读

1.教师和学生一起读。

2.男女生分组朗读。

3.分组赛读。

四、作者介绍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

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

号为“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

五、古诗品析:

1、词语注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a):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⑺尽:完。

⑻更(gang):再。[2]

2、白话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

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3、内容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

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

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

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

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

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

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

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

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

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

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

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

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

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

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

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

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

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

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

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

《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

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

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

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

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

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

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

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七、课堂小结:

1、诗句接龙:让学生排成一排,每人念一句,看谁念得准、接得快。

2、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这首诗。

2、熟读直至背诵这首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