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妃甸地区浅层地震勘查报告

曹妃甸地区浅层地震勘查报告

曹妃甸地区浅层地震勘查报告
曹妃甸地区浅层地震勘查报告

曹妃甸地区浅层地震勘查报告

目录

1、工作概况 (1)

2、工作区概况 (2)

2.1工作区位置 (2)

2.2区域地质背景 (3)

3、野外工作布置和工作方法 (7)

3.1测线布置 (7)

3.2工作方法 (7)

4、数据处理 (9)

5、资料解释 (9)

5.1柏各庄断裂构造带 (9)

5.2高柳断裂构造带 (13)

5.3西南庄断裂构造带 (15)

5.4南堡构造带 (17)

6、结论 (19)

附图1 曹妃甸地震勘探测线位置图

附图2 东滩-零点桥地震勘探成果图

附图3 双龙河桥-七农场地震勘探成果图

附图4 高速南口-四农场地震勘探成果图

附图5 沿海公路-四场二队地震勘探成果图

附图6 艾庄子西-艾庄子东地震勘探成果图

附图7 西干渠东-西干渠西地震勘探成果图

附图8 一农场七队-一农场九队地震勘探成果图附图9 防腐厂-井下公司地震勘探成果图

附图10 长丰路南口-加油站地震勘探成果图

附图11 钢材市场-消防工程楼地震勘探成果图

1、工作概况

曹妃甸地处唐山南部的渤海湾西岸,位于天津港和京唐港之间,是渤海湾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钻石级”港址,为大型深水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曹妃甸工程2002年开发建设全面启动。2006年3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其定位是:国际性能源原材料集疏枢纽港、国家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大规模填海造地、临港工业与港口设施建设以及冀东南堡油田大规模开发等对地质环境保障提出了高要求。曹妃甸地区地质环境状况与地壳稳定性如何?活动断裂分布位置与活动性如何?如何科学地进行工程建设布局和合理进行工程避让等问题,是曹妃甸开发建设必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受河北省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唐山市曹妃甸地区浅层地震勘查任务,2008年3月-4月完成一期勘查任务,其目的是查明深度500米左右范围内是否存在断裂构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已提交报告);2008年6月-8月开展二期勘查工作,其工作目的一是在其它地段查明深度500米左右范围内是否存在断裂构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二是在一期工作剖面的基础上查明深度20-200米深度范围内是否存在断裂构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曹妃甸地区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提供场地稳定性评价的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技术人员,采用可控震源激发技术,在工作区内开展的反射纵波法地震勘探二期工作自2008年6月16日开始,7月27日结束,而后转入室内进行资料整理、处理以及报告编写工作。二期工作设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长度25km,实际完成工作量26.536km,其中探测深度为500m的深剖面共10条,总长度为25.57 km,探测深度为20-200m的浅剖面共6条,总长度为0.966 km。具体实物工作量见表1和表2。

表1 浅剖面实物工作量统计表

表2 深剖面实物工作量统计表

本次工作严格执行DZ/T0170-1997《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最大程度保证了勘探成果的质量。

2、工作区概况

2.1工作区位置

工作区位于唐山南部渤海湾西岸的曹妃甸地区(图1),北起迁曹铁路桥以北西干渠,南至双龙河东滩,自北向南依次穿越唐海和滦南两县。工作区地理坐标(北京坐标系)为东经118°19′~118°34′,北纬39°05′~39°18′。区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浅层地震勘探工作的开展。

图1 交通位置图

2.2区域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滦河冲积扇~三角洲体系下部近海部位南部,表层为滦河三角洲顶面低平原,全新世为三角洲沉积,长期以来地表大部开辟为盐田和部分农业耕植区(图2)。本工作区地表岩性多以灰黑色淤泥质粘土为主,含多量贝壳及碎片,土层含盐量很高。

工作区第四系继承了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特点,以持续下降为主,伴随间

歇性上升,工作区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地层。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由北部的450m逐渐增至南堡乡一带的550m。工作区第四系地层分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及全新统(Q4)。在第四系底部普遍沉积了第三系(N2)地层,各统岩性特征综述如下:

全新统(Q4):全区均有分布,为一套灰色、黄灰色冲积、海积、湖沼相沉积物,以粉土、粉质粘土、粉细砂为主,夹有淤泥层或海相层,含少量分散钙与钙核,质地疏松。厚度仅16~20m。

图2 第四纪地质图(黑色框内为工作区)

上更新统(Q3):为一套冲洪积、冲海积混合类型沉积物,呈灰色、灰黄色、褐黄色、棕黄色,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砂层以细砂、砂砾卵石为主,含较多的分散钙与钙质结核,少量铁锰质结核,砂层分选磨圆较好,珠状砂明显。一般上段夹有一个海相层,下段夹有两个海相层及钙质淋溶沉积层。底板埋深60~

70m,地层厚度40~50m(图3)。

图3 晚更新世岩相古地理图(黑色框内为工作区)

中更新统(Q2):为一套冲洪积及河湖积相沉积物,呈棕黄、棕褐、棕红色,滨海低平原区以灰色为基色,有锈黄色染和灰绿色斑。上段岩性以粉土为主,次为粉质粘土,砂层以细砂、砂砾卵石为主,含较分散钙核、铁锰质结核,珠状砂明显可见。下段粘土与粉质粘土明显增厚,分散钙含量减少,珠状砂消失。上段夹有两个海相层,下段仅有海相迹象。底板埋深约145~165m,地层厚度80~90m (图4)。

图4 中更新世岩相古地理图(黑色框内为工作区)

下更新统(Q1):为一套冲洪积相及河湖积相沉积物,呈深棕黄、棕红、锈黄、褐灰、兰灰等色,以粘土、粉质粘土为主。致密,富含钙质结核和铁锰结核,砂层以砂砾卵石为主,次为中细砂,风化状。底板埋深450~500m,地层厚度约300~340m(图5)。

第三系上新统(N2):岩性以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呈紫褐色、棕红色、棕黄色及兰灰色,具白红斑。致密、块状,岩化—半岩化,含钙质结核、铁质结核及锰质结核,砂层为细砂及砂砾卵石。滦南县城以南至曹妃甸底板埋深800~2800m,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工作区位于燕山台褶带南缘冀渤坳陷北部,基底构造运动强烈,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主要构造格局。与本区浅层地震勘探相关的主要活动断裂有柏各庄断裂、西南庄断裂和高柳断裂(图6),其中柏各庄断裂总体走向NW,倾向SW,倾角30~50°长约35km,发育于中生代,主要形成于早第三系,控制了南堡凹

陷北段,为一隐伏的晚第三纪活动断裂。西南庄断裂为北东东、北北东向正断层,

此断裂平行于郯庐断裂带,始向东南再向东北成弧形伸展。西起黑沿子东,斜穿过柏各庄近垂直相交于柏各庄断裂西北点。

图5 早更新世岩相古地理图(黑色框内为工作区)

根据本区一期工作和以往的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工作区第四系内部的地质界面以及第四系底界两侧的介质存在波阻抗差异,均可成为地震波反射的物理界面,具备地震勘探的地质-地球物理前提,以地震勘探研究本区第四系地层的结构是可行的。

图6 曹妃甸地区地质新构造简图(黑色框内为工作区)

3、野外工作布置和工作方法

3.1 测线布置

测线布置方案由河北省地质五队参考前人地质以及石油物探资料,经实地踏勘而确定。以控制工作区内柏各庄断裂等构造的空间展布形迹为选择测线的原则,并考虑到地震勘探施工的便利,尽量沿乡间柏油路和土路布设。选定的测线位置见曹妃甸地震勘探测线位置图(附图1)。

附图1中标号1~6为针对一期工作异常点开展的浅部地震数据采集工作点号,标号V~XIV为本期工作中设定的深剖面测线分段编号(I~IV为一期编号)。

3.2 工作方法

浅层地震数据采集采用纵波反射波方法,可控震源单端激发,单端接收,共炮点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在正式数据采集工作开展之前,基于一期工作噪声调查试验的结果(图7),选择数据采集工作涉及的相关参数。

激发震源采用美国IVI公司的Minivib车载可控震源(T-15000)。对于深剖面,采用的扫描频宽为10~200Hz,扫描长度为8s,能量等级参数为8或10,扫描次数为3~4次,最大地面力为6000lbs。对于浅剖面,采用的扫描长度为6s,能量等级参数为4或6,其它参数与深剖面相同。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由美国Geometrics公司的Strata Visor Nzxp 24型地震仪、配套地震电缆和L40检波器组成。对于深剖面,采集参数为采样间隔1ms,记录长度1048ms,相关长度为8s,前置放大器采用全通方式,每道配备单个检波器进行数据接收。对于浅剖面,采集参数为采样间隔0.5ms,记录长度512ms,相关长度为6s,其它参数与深剖面相同。

基于一期工作噪声调查试验的结果(图7),对于深剖面,选择炮点在排列

的一端,单端激发、单端接收的观测系统,道间距为5m,最小炮检距为160m,最大炮检距为275m,覆盖次数为3次;对于浅剖面,选择道间距为3m,最小炮检距为20m,最大炮检距为89m,其它参数与深剖面相同。本次采集工作观测系统示意如图8。

噪声调查试验的结果图上蓝色线框定的范围展示了本次工作深剖面的正式记录可能涉及的反射波组(T1~T6)和干扰波(如面波),绿色线框定的范围展示了浅剖面的正式记录可能涉及的反射波组(T a、T b、T0~T2)和干扰波。

- 10 -

图7 野外噪声调查试验结果图 面波 折射波

T 4

T 5

T 3

T 2

T 1

T 6

T 7

反射波 声波 T

T T

图8 数据采集观测系统示意图

4、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处理由预处理、基本处理和修饰性处理组成。预处理包含原始数据解编、地震道编辑和工作布置图的整理。基本处理主要包括道集编排、静校正、动校正、振幅均衡、地震道一致性补偿、速度分析、频谱分析、倾角滤波、一维滤波、二维滤波、反滤波、叠加、时深转换和偏移等处理;修饰性处理主要包括相干加强、振幅补偿、道内平衡、道间均衡等处理。

采用加拿大骄佳公司的Reflector处理软件,数据处理流程图见图9。

5、资料解释

根据地质和以往的石油地震勘探资料,本次的工作区涉及四个构造带,分别是柏各庄断裂构造带、高柳断裂构造带、西南庄断裂构造带和南堡构造带。以下针对这四个构造带,基于处理得到的地震深度剖面以及一期工作的成果,结合地质和钻孔等资料,分别剖析其不同深度范围内地层的顶、底界面埋深和空间形态

变化情况,并据此推断勘探区域可能存在的地质构造及其空间展布情况。

5.1 柏各庄断裂构造带

本构造带的相关问题讨论涉及此次工作深剖面X和XI线(图10,附图7,8)、浅剖面1~4点(图10,11)以及一期工作深剖面I、II和IV线(图10,一期报告附图1,2)。

图9 数据处理流程图

通过对比,深剖面X 和XI 线的标准地震反射波组与地质层的对应关系与一期工作一致(见一期报告表2),即反射波组T 1推断为来自第四系中更新统Q 2与下更新统Q 1分界面的反射,反射波组T 5推断为来自第三系上新统N 2与第四系下更新统Q 1分界面的反射。依据标准地震反射波组的形态和相互间空间位置的变化,本构造带共推断出3条断裂构造,命名为F 1 ~F 3(图10,附图7,8),并推断这三条断裂构造与一期工作的同名断裂为同一构造。 图10 柏各庄断裂构造带构造解释图 西干渠线(X 线,附图7)的第四系底界埋深从东到西由剖面东端点的525m 增加到剖面西端点的近560m ;第四系中更新统Q 2底界的埋深由剖面东端点的150m 逐渐增加到剖面西端点的180m 。

西干渠线正断层F 1倾向SW ,倾角67°。F 1错断反射波组T 4~T 7,第四系底界(反射波组T 5)断距20m ,上断点埋深375m ,位于测线东端点以西475m 。正断层F 2是由距剖面东端点835m 的F 2-1和970m 的F 2-2组成的“Y ”字形断层,F 2错断反射波组T 1 ~T 7。F 2-1与断层F 1近似平行,倾向SW ,F 2-2倾向NE ,倾角接近90°。F 2-1在第四系底界断距为20m ,在第四系中更新统Q 2底界(反射波组T 1)

Ⅺ Ⅰ

4

3

1

2

图例 深剖面 浅剖面 推断断层

N

断距为10m,上断点埋深100m。F2-2在第四系底界断距为20m,上断点埋深325m。

一场七队-九队线(XI线,附图8)的第四系底界埋深从北到南首先由一场七队的550m增加到剖面北端点以南530m的560m;之后减小到一场九队以北477 m的480m,最后增加到一场九队的540m。第四系中更新统Q2底界埋深由剖面北端点的150m减小到剖面南端点以北1200m处的140m,之后逐渐增加到剖面南端点的150m。

一场七队-九队线上逆断层F3倾向NW,倾角76°。F3错断反射波组T6 ~T7,未错断第四系底界(反射波组T5),上断点埋深495m,距一场九队477.5m。

Q3

Q2

Q1

a b

Q3

Q2

图11 地质解释浅剖面(a ,F 1; b ,F 2-1; c ,F 2-2; d ,F 3) 针对一期工作深剖面I 、II 和IV 线的推断断层F 1~F 3,本次工作对异常点出现位置的浅部进行了勘探,其结果见图11。四条浅剖面自地表向下可以识别4个反射标准层,分别是T a 、T b 、T 0和T 1。反射标准层T a 对应深度为60~65m ,结合地质资料推断为来自第四系上更新统Q 3与第四系中更新统Q 2的分界面的反射。反射标准层T b 对应深度为75~90m ,推断为来自第四系中更新统Q 2的内部分界面的反射。T 0和T 1与深剖面的同名反射标准层一致。四条浅剖面上第四系中更新统Q 2的厚度为80~110m 。根据图11推断一期工作推断断层F 1~F 3 上断点没有延伸到第四系上更新统Q 3底界之上。

综合深剖面I 、IV 、X 和XI 线,可以推断断层F 1~F 3的走向。相关构造及其参数见表3。

表3 柏各庄断裂构造带相关构造及其参数

5.2 高柳断裂构造带

本构造带的相关问题讨论涉及此次工作深剖面XII线(油建防腐厂-井下公司线,图12、附图9)、浅剖面5和6点(图12,13)以及一期工作深剖面II和III线(图12,一期报告附图2,3)。

N

5

6

图例

深剖面

浅剖面

推断断层

图12 高柳断裂构造带构造解释图

通过对比,深剖面XII线的标准地震反射波组与地质层的对应关系与一期工作一致(见一期报告表2),即反射波组T1推断为来自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与下更新统Q1分界面的反射,反射波组T5推断为来自第三系上新统N2与第四系下更新统Q1分界面的反射。依据标准地震反射波组的形态和相互间空间位置的变化,本构造带共推断出4条断裂构造,命名为F4-1、F4-2、F4-3和F5(图12,附图9),推断F4-1与一期工作的F4、F5与一期工作的F5为同一断裂构造。

油建防腐厂-井下公司线第四系底界埋深由防腐厂北的500m减小到井下公司北1760m的435m;首先因地层错断增加475 m,而后经两次抬升和下降变化为460m,最终抬升至井下公司的435m。第四系中更新统Q2底界埋深由防腐厂北的150m减小到井下公司的125m。其地层展布的总体趋势是先由凹陷变化到隆起,而后转化到凹陷,最后又隆起。

正断层F4-1、F4-2、F4-3倾向SE,近似平行,倾角71°。F4-1错断反射波组T1 ~T7,已错断第四系中更新统Q2底界(反射波组T1)。F4-1在第四系底界(反射波组T5)断距为45m,在第四系中更新统Q2底界断距小于10m,上断点埋深125m,距井下公司1832.5m。F4-2错断反射波组T2 ~T7,未错断第四系中更新统Q2底界。F4-2在第四系底界断距为10m,上断点埋深200m,距井下公司1282.5m。F4-3错断反射波组T3~T7,未错断第四系中更新统Q2底界。F4-3在第四系底界断距为10m,上断点埋深265m,距井下公司832.5m。

正断层F5倾向NW,倾角81°。F5错断反射波组T1 ~T7,已错断第四系中更新统Q2底界。F5在第四系底界断距为25m,在第四系中更新统Q2底界断距为10m,上断点埋深125m,距井下公司457.5m。

针对一期工作深剖面II和III线的推断断层F4和F5,本次工作对其异常点出现位置的浅部进行了勘探,其结果见图13。同样,两条浅剖面上自地表向下可以识别4个反射标准层,分别是T a、T b、T0和T1。反射标准层T a对应深度为60~65m,结合地质资料推断为来自第四系上更新统Q3与第四系中更新统Q2的分界面的反射。反射标准层T b对应深度为75m,推断为来自第四系中更新统Q2的内部分界面的反射。T0和T1与深剖面的同名反射标准层一致。两条浅剖面上第四系中更新统Q2的厚度为100~110m。根据图13推断一期工作推断断层F4上

(整理)地球物理实习报告

南昌梅岭实习报告 姓名:王伟 学号:201120290124 班级:1122901 专业:地球物理学 学院: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日期:2014.9.29

一、前言…………………………………………………………………………………………………………. 1.1 本次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2 工作区范围、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 1.3 计划完成的实习任务…………………………………………………………………………… 二、放射性勘探………………………………………………………………………………………………. 2.1 实习目的与要求………………………………………………………………………………… 2.2 放射性勘探基本原理………………………………………………………………………….. 2.3 野外工作方法……………………………………………………………………………………. 2.4 成果图件及数据解释………………………………………………………………………….. 三、瞬变电磁法………………………………………………………………………………………………. 3.1 瞬变电磁工作原理…………………………………………………………………............. 3.2 回线组合选择…………………………………………………………………………………… 3.3 测区与测网的选择……………………………………………………………………………. 3.4 仪器设备………………………………………………………………………………………… 3.5 野外数据采集…………………………………………………………………………………. 3.6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四、EH4电磁法…………………………………………………………………………………………… 4.1 EH4工作原理………………………………………………………………………………… 4.2 工作布置………………………………………………………………………………………. 4.3 资料整理和图件编制………………………………………………………………………. 4.4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五、地震实习……………………………………………………………………………………………… 5.1 实习目的与任务…………………………………………………………………………….. 5.2 地震测线布置与定位………………………………………………………………………. 5.3 方法原理与工作难点………………………………………………………………………. 5.4 野外数据采集………………………………………………………………………………… 5.5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六、高密度电法勘探……………………………………………………………………………………. 6.1 实习目的与任务………………………………………………………………………........ 6.2 基本原理和仪器介绍………………………………………………………………………. 6.3 野外工作方法………………………………………………………………………………… 6.4 数据处理与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七、磁法勘探……………………………………………………………………………………………… 7.1 仪器准备……………………………………………………………………………………… 7.2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浅层地震勘探

浅层地震勘探

————————————————————————————————作者:————————————————————————————————日期: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 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实习增强了自我的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学校的实习任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你解决烦恼。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篇一一、工区位置(燕郊) 燕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30公里,距空港首都机场25公里,距海港天津港120公里,可承东启西、经纬南北,提供融入京津、俯仰全国、接轨世界的绝佳平台。京哈高速公路、京秦、大秦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北京930路公交车直通区内,京通快速路将燕郊与北京市中心紧密连接。(图1-1)。 图1-1.燕郊行政图 从六环到七环,从三河到“京东”,燕郊已在北京的国际化背景下被多次提起到建设北京“新七环”规划报告中。规划中七环向外扩展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市、固安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直至平谷区。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区域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0-80万。在交通上规划建设6条与北京衔接的通道,包括:京哈高速路、迎宾路、燕顺路、京哈公路复线、神威北路、南外环路。同时地铁八通线在通州八里桥处留有接口,未来可能会延伸八通线的城铁,穿过燕郊燕郊以三条主干为界,分区明显。一是西部潮白河沿岸(河北境内部分)的旅游度假区;二是东、北部沿迎宾路、燕昌路两侧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区;三是中部102国道和行宫大街周围以行政办公、教育卫生、金融商贸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服务区;四是在北部高楼镇辖区沿迎宾路两侧规划建立仓储物流区;五是在南部规划建设燕郊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燕郊开发区提出了“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的思路,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实现城市功能分异与整体功能优化。经过多年来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推介,燕郊开发区在北京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并与国家各大部委、北京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著名商会和跨国公司驻京机构、中介公司、总部基地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河北融入北京、借势发展的先行者。二、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区域内活动断裂属于山西裂陷带的北部和河北平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断裂变动起着重要作用。 近场新构造运动以垂直差异升降为主要特征,总体上可以划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

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 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与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与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就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就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与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就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

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第二章: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情况 2、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 1、学习使用与维护地震仪器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 2、学习与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与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 3、结合实际工区的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学习并掌握地震野外资料的一般整理、处理与反演、图示方法。 5、根据工区实际地质条件与实测的物探资料,编写实习报告,初步掌握物探资料的解释方法。 2、2 工作完成情况 工作共两周时间,第一周就是野外数据采集,第一天观察并掌握地震仪器的使用,接着天在银杏反射波工区,后天再南苑折射波工区施工。第二周进行数据处理并解释。野外数据采集反射波完成4条测线、 第三章工区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情况 3、1 银杏工区 反射波勘探工区就是在银杏篮球场道路之间的一个草坪区域,上覆疏松粘土层,下伏泥岩。由于地震波在疏松地层传播时能量损失

折射波勘探实验报告全解

《浅层折射波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折射波勘探》实验成绩评定表班级姓名学号

一、实验名称:浅层折射波勘探 二、实验目的 加深对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工作。 三、实验原理 1、折射波法基本原理 以水平界面的两层介质进行简要的说明,假设地下深度为h ,有一个水平的速度分界面R ,上、下两层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且V 2>V 1。 如图1所示。从激发点O 至地面某一接收点D 的距离为X ,折射波旅行的路程为OK 、KE 、ED 之和,则它的旅行时t 为: 图1 水平两层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 1 21V ED V KE V OK t ++= 式1 为了简便起见,先作如下证明:从O ,D 两点分别作界面R 的垂线,则OA =DG =h ,再自A 、G 分别作OK ,ED 的垂线,几何上不难证明∠BAK =∠EGF =i ,因

已知2 1 sin V V i = ,所以: 2 1 V V EG EF AK BK == 式2 即 21V AK V BK = 和 2 1V EG V EF = 式3 上式说明,波以速度V 1旅行BK (或EF )路程与以速度V 2旅行AK (或EC )路程所需的时间是相等的。将式3的关系和式1作等效置换,并经变换后可得: 2 121222122cos 2V V V V h V x V i h V x t -+=+= 式4 这就是水平两层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它表示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若令x =0,则可得时距曲线的截距时间t 0(时距曲线延长与t 轴相交处的时间值) 2 12122102cos 2V V V V h V i h t -== 式5 式5表示出界面深度h 和截距时间t0之间的关系,当已知V 1和V 2时,可以求出界面的深度h 。 2、折射波分层解释的t 0法 折射波t 0解释法是常用的地震折射波解释方法,它是针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采集发展起来的解释方法。 t 0法解释的主要原理与方法如下: t 0法又称为t 0差数时距曲线法,是解释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当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比其埋深大得很多的情况下,t 0法通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且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 如图2所示,设有折射波相遇的时距曲线S 1和S 2,两者的激发点分别是O 1 和O 2,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地震勘探原理浅震实习报告范本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施工设计 (2) 第三章数据采集 (13) 第四章数据处理 (26) 第五章总结与建议 (26) 第六章结束语 (28)

第一章:前言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是面向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开设的实践课程之一,是在地震勘探理论和工程物探等课程之后的实践环节。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对浅层地震仪器的认识和操作,以及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和解释,使学生真正理解地震勘探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该技术在浅层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野外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阶段工作,其任务是为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提供第一手资料。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要有高质量的地震仪器外,还与测线及观测系统设计、地震波的激发技术和地震波的接受仪器有关。 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波的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登诸多因素。具体来讲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二是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 根据不同勘探阶段的精度要求,地震测线的布置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1.区域概查阶段测线的布置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元的预测范围等;2.面积普查阶段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丰”字型;3.面积详查阶段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稍密,线距为2km-3km,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在地震勘探中,资料解释占有什么重要的地位。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经过处理得到的时间剖面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点,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要运用地震波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去伪存真。同时还要把时间剖面转化深度剖面,绘出空间地层构造图。 构造解释即为为由时间、速度获得界面的深度、构造形态,落实构造圈闭。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地震波运动学原理,利用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旅行时差和速度等信息,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狗啊哦图,进行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和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在油气勘探上最终的目的就是寻找圈闭的油气藏。 本次实习的目的: ? 1.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仪器设备、实际应用和勘探任务的介绍,仪器的操作练习,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 2. 地震数据采集参数的设计与论证,包括激发点距、接收点距、接收道数、记录时长、覆盖次数分析等; ? 3. 地震数据的现场采集,摆放接收排列,连接记录仪器,设置各项参数,进行地震波的激发0与接收,对每一次接收的道集数据进行现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总则 3.1应用领域 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 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 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 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 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 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 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 h)地质填图; 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 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 c)判定砂土液化势; 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 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 b)铀矿床勘查; c)地热资源勘查; 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 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 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 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 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在地质构造复杂、弹性波激发接收条件差、振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物探认识实习实习报告

物探认识实习实习报告 物探认识实习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实习目的和要求一、实习目的及要求 二、各种方法目的方法及内容…………………………1.磁法勘探…………………………………………2.电法勘探…………………………………………3.地震勘探…………………………………………第二章磁法勘探……………………………………第三章电法勘探……………………………………第四章地震勘探…………………………………………第五章实习总结………………………………………… 第一章实习目的和要求 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安排专业教学实习,将磁法、电法、地震各方法与野外地质条件和工程任务相结合,进行专业教学实习。通过此次实习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加强和巩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野外施工的认识。一、实习目的 1、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野外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综合分析问题方面得到初步训练。

3、巩固校内理论教学成果,理论联系实际,卫进一步学习各种物探方法打好基础。 4、培养学生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能力。 5、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培养。二、实习要求 1、初步掌握重、磁、电、震等各种物探方法在野外施工中各个环节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2、能熟练地操作各类专业仪器,切实掌握仪器及保证仪器安全的主要措施。 3、掌握各方法的工作设计、资料整理、图件绘制、推断解释和报告编 写,要求每人能独立完成各方法实习报告。三、实习方式 1、室内教学与野外施工相结合; 2、仪器操作、物探数据采集、资料处理与资料解释相结合; 3、教学实习的全过程与报告编写相结合。 四、个方法实习简介Ⅰ、磁法勘探实习1、实习目的 通过本次实习使每个同学都掌握磁法勘探野外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工作设计、仪器操作、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地质解释及报告编写。因此要求每个同学端正实习态度,严格遵守实习期间的各项规定,确保人员及仪器设备安全,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2、实习内容 在选定的工区上,每个学生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磁法勘探生产的全部过程,即从技术设计、野外施工、室内资料整理、成果图示。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 质大学 (武汉) 地空学 院 地震实 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 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与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就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就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 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就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与爆破员; 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最新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浅震实习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姓名: XXXX 学号: 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目录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介§2.1 工作目的任务 §2.2 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 §3.1 银杏工区概况 §3.2南苑工区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4.1 反射波工作方法 §4.2折射波工作方法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6.1 反射波工区解释 §6.折射波工区解释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

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数据采集用了三种仪器,都是12道接收,6次覆盖。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了vistar,包括道均衡,一维滤波,二维滤波,速度分析,抽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混波,时深转换。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了数据处理。然后通过处理后的数据或图件推断解释所测工区的情况。最后对了此次实习做了一个总结。通过此次实习,让我们了解了反射波和折射波勘探的野外实践的具体过程,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同时对地球物理勘探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与感悟。认识到了勘探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其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地震勘探,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修订稿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XXXXXXX学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 2、使用Geogiga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 三、实验原理 地球物理条件 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阻抗差,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异时,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表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表几种岩石的波阻抗

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着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图反射波法工作原理示意图)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处理 学院:测绘学院 专业:地球物理学 地点:校内 班级:201111401 组号:第 1 组 姓名:宋颖 学号:2011301140008 教师:张丽琴 2014年 11 月 30 日至 2014 年 12 月 20 日

第一章实习概况 (3) 第一节实习目的 (3) 第二节实习时间、地点和人员 (3) 第二章野外资料的采集 (4) 第一节实习场地和仪器 (4) 第二节实习原理 (4) 第三节数据初步分析 (6) 第三章室内数据处理 (6) 第一节理论基础 (6) 第二节理论数据处理 (7) 2.1 建立数据模型 (7) 2.2 产生模拟数据 (8) 2.3 修改道头信息 (9) 2.4 抽道选排 (10) 2.5 频谱分析 (11) 2.6 频率滤波 (13) 2.7速度谱分析 (15) 2.8动校正 (16) 2.9水平叠加 (17) 2.10 综合处理 (18) 第三节折射波数据处理 (20) 3.1 数据格式转换 (21) 3.2 数据的集成 (22) 3.3 观测数据增益调节 (22) 实习感想: (23) 参考文献: (24)

摘要:学习完地震勘探这门课后,张丽琴老师带领我们2011级地球物理班学生在武汉大学国软操场进行了地震实习,接下来需要我们自己进行数据处理。由于我们这一组的实习数据不理想,与理论不符,所以只好采用第二组的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是一个比较难的工作,首先我们必须学会用unix,在su平台下完成理论的演示,而后才可以处理实际数据。由于取样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而且在处理过程中出了一点错误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判断有效波时也不尽相同。 关键字:SUnix 合成记录抽道选排 cdp道集叠加 第一章实习概况 第一节实习目的 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测线布置原则及布置形 式,具体任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观测系统的确定,观测参数的选取等,掌握地震 勘探仪器的实用,并学会处理野外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 2.通过室内数据处理上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各处理环节所解决 的问题、所起的作用,各处理方法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衔接。掌握水平叠加时间剖面 形成过程等。 第二节实习时间、地点和人员 1.实习时间和地点:在2014年11月17号为第一组在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国软操场 进行数据采集,之后为实习数据处理和写实习报告的时间,野外数据采集时人很少,噪音少,但有不小的风,干扰不大,室内数据整理的地点在寝室内处理,平台是Seismic Unix,时间为三个星期。 2.实习人员: 组别组长成员完成日期 第一组詹鹏宋颖宋超徐增波赵亮 11月17号 熊奥林刘杰刘小梅

浅层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法

浅层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法 为了满足我国地质工作的要求,做好地震勘探采集工作是必要的,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作状况展开分析,落实好地震勘探采集工作的相关策略。受到地形特征、地震勘探技术、施工地表特殊性的影响,浅层地震勘探采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适合设备的采用,保证资料采集设计方案的优化,从而满足当下地震勘探工作的要求,保证资料采集体系的健全,提升其资料采集的准确性。 标签: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浅层地表层性质;地层介质传播 1 采集仪器准备工作及观测系统应用工作 (1)在物理勘探过程中,地震勘探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这种模式需要进行弹性波的激发,在传播过程中,弹性波穿过地层介质,从而发生一系列的折射、反射及投射状况,再进行专业仪器的使用,记录好这些振动,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及研究,得到地质界面、地质形态等构造的相关信息,通过对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进行岩石或者矿床等性质的分析。这种地震勘探方法比较流行于非金属矿产、沉淀型能源矿产等的采集,文章以复杂地区的煤田地震勘探为例子,进行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的深入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地震勘探工作需要选用好适当的仪器,在地震勘探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勘探目标,进行相关采集仪器的使用,确保這些仪器设备的良好性能性。在浅层地震勘探过程中,需要进行中小型采集仪器系统的使用,要保证系统的良好性能。在浅层地震勘探采集过程中,系统采集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分布式采集数字传输模式及集中式模拟传输模式,这两种模式具备不同的工作侧重点,其性能参数指标也存在差异。 目前来说,我国的煤田地震勘探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缺乏地震勘探的核心技术应用,缺乏国产的先进仪器。在实践过程中,多使用国外的先进仪器,这些仪器普遍是大中型仪器,比如428XL系统。在实践过程中,国产的轻便分布式采集系统也能得到应用,这种分布式采集系统具备以下特点,其采集信号保真度比较高,系统输入的噪声比较小,具备良好的采样率,具备良好的施工环境适用性。 (2)为了满足地质勘探工作的要求,需要做好浅层区的地震勘探采集工作,需要实现观测系统的强化,做好二位地震观测的相关工作。在二位地震观测应用中,比较常见的是多覆盖观测系统,这种观测系统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施工条件进行应用。在工程实践中,如果勘探深度比较大,具备较多的仪器道数,就需要进行端点放炮的使用,如果勘探深度比较浅,为了有效提升浅层的覆盖率,必须进行中间放炮的模式开展。在实践过程中,要保证中间放炮观测系统不同工作模式的协调,需要针对地下地层的相关工作环境,进行该系统的具备选择及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