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03.00 KB
- 文档页数:16
甘谷县介绍甘谷县隶属于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
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
总面积1572.6平方千米。
截止2012年,甘谷县总人口63.02万人。
2013年,甘谷县实现生产总值49.8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81.6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8%。
甘谷县的名优特产有麻鞋,脊兽,油煎洋芋,甘谷浆水面,酥圈圈等,甘谷县的著名人物有潘钦岳,石作蜀,巩建丰,姜维,尹夫人等。
甘谷县先后荣获“全国辣椒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等荣誉称号。
截止2016年,甘谷县辖10镇5乡:大像山镇、新兴镇、磐安镇、六峰镇、安远镇、大石镇、礼辛镇、大庄镇、武家河镇、金山镇、西坪乡、八里湾乡、白家湾乡、谢家湾乡、古坡乡。
根据《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天水市秦州区中梁乡等9个乡撤乡改镇的批复》,天水市9个乡撤乡改镇。
甘谷县撤销金山乡,设立金山镇。
2015年10月9日,根据《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等22个乡撤乡改镇的批复》(甘民复〔2015〕113号),甘谷县大石乡、礼辛乡、大庄乡、武家河乡改为大石镇、礼辛镇、大庄镇、武家河镇。
位置境域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
地处东经104°58′~105°31′,北纬34°31′~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
全县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49千米,总面积1572.6平方千米。
地貌甘谷县属黄土高原地区,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
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海拔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海拔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历史沿革从出土文物考证,秦安大地湾文化时期(距今7800—7000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西周为冀戎人活动地区。
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秦武公伐冀戎后置冀县(以冀戎活动地为县名),是全国立县最早之地,迄今2678年。
城址在今县城东黄羊堡(城址已湮没)。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置陇西郡,冀县属之。
秦统一六国后,冀县仍属陇西郡。
汉沿秦制,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改雍州为凉州,析置天水郡,并以冀,邽两县属地分置成纪等16县。
冀由陇西郡改属天水郡(郡治平襄)。
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王莽篡汉,改冀县为冀治。
更始元年(23年)隗嚣起兵应汉,据兵10万于光武八年(32年)自称西伯,都于冀。
光武建武十年(34年),废冀治,复为冀县,仍属天水郡。
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移天水郡治冀,改为汉阳郡,为甘谷立郡之始。
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凉州刺史部治冀,为甘谷立州之始。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将州治缩小,凉州由冀移治姑臧(今武威),改汉阳为天水郡,仍治冀县。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今礼县东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魏应汉,冀县属蜀。
街亭失守后,冀县仍属魏。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始置秦州,治冀,冀复为州(秦州)、郡(天水)治所在地。
太康三年(282年),废秦州入雍州,七年复立,将秦州、天水郡治所由冀移治上邽。
冀县仍属秦州天水郡。
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废冀县。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分天水郡为汉阳郡。
以废冀县地分置当亭、黄瓜县。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置秦州总管府,改当亭为冀城县,后以冀城入黄瓜。
隋大业二年(606年),废秦州总管府,置天水郡,废黄瓜复冀城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冀城县为伏羌县,根据唐王朝“夷夏一家”、“巨伏戎羌”的政策而命名。
宋初,废伏羌县。
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以县南地置大潭县(今西和县西南),属秦州。
旋属岷州,以废伏羌置伏羌寨。
甘谷县甘谷武术甘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置县地之一,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在甘谷古老灿烂的文化中,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的花朵——甘谷武术。
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久负盛名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就出生在这里。
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进士和武举人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
1929年,吉鸿昌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设擂台选举武林高手。
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术、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之说法,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缘故。
当时,外地经商者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
19世纪中叶,渭阳豹子坪人张金顺结交了山东江湖把式“铁头王二”,学得了换手鞭杆,他潜心苦练,并传给本族人。
张金顺所生4子中,以老大张秉业、老四张兔儿武艺最为高强。
张秉业步下快如闪电,平纵功夫惊人,尤其是换手着数,更是精湛。
除豹子坪的换手鞭杆外,还有沙石坡的铁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棍、黑虎鞭等60余套鞭杆。
鞭杆在国家套路中称“短棍”,演练中要求做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长短倏忽,干净利落,起伏转折,快如闪电。
身法伸屈吞吐,力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
其完整的攻防技术,集兵器之长,攻守变化莫测,中国著名武术师王子平先生誉之为“武术瑰宝”,堪称武械中一绝。
近年来,甘谷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甘谷武术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可谓是诸艺俱全。
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习武人数广泛,有着庞大的群众队伍,县、乡两级武术协会健全,经常进行大型、分散的习武、比武、交流活动和开展武术研究、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活动,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武术套路,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使武术之花在姜维故里越开越艳。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简称甘。
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
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
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
现为甘肃省省会。
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榆中:县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
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
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
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
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第一章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的秦国在秦武公的带领下西伐冀、邽的氐戎族部落,西伐告捷后旋于冀、邽之地建立由秦国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冀、邽二县。
此举不仅使秦国势力不久到达关中渭水流域,也宣告秦国开始的西伐东进,为其逐鹿中原拉开了序幕。
四百余年后的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邽、冀二县归入陇西郡。
正如清代邑人巩建丰在《伏羌县志》中所写:“封建改为郡邑,虽职不世守,人民社稷存焉。
”由此拉开了中国君主集权的郡县制治理体系的帷幕。
秦国的冀、邽二县县城所在地大致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辖区的秦州区、甘谷县、清水县区域。
冀县所在地基本与现甘谷县县城重合,邽县则介于天水秦州区、清水县间。
就行政区划来说,古冀县所在的甘谷县所在地,自其开始建县以来,虽然经历了两千七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名字也几经更迭,但其基本县治没有多大变化,这从侧面印证了古冀县——甘谷——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甘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黄土高原西南麓,渭河中游。
东邻天水市秦安县、麦积区,南接天水市秦州区、陇南礼县,西与天水市武山县接壤,北与定西市通渭县相连。
其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49千米,总面积1 572 6平方千米,整体介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界处。
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出渭源鸟兽山,由西向东横贯甘谷全县,在甘谷县境内长度达40余千米,穿城北而过。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秦州时描写的“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大致也可说是甘谷县城的写照。
甘谷县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平均海拔1 972米。
渭河南北差异较大,渭河北为黄土覆盖的六盘山余脉,散渡河河谷将北部山区由北至南横切而过,形成南北走向的河谷通道,该区域基本为黄土峁梁沟壑区,山势较为低而平缓,干燥少雨,土地贫瘠,但可耕面积大,北宋时抵御西夏的甘谷堡和安远寨即位于此区域。
渭河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朱圉山脉,禹疏渭入河之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