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我的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我的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我的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简单介绍公共政策的经济学

经济学与政策科学是两门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经济学构成了政策分析的一个主要基础,经济学途经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主导性途经之一,经济学分析方法则是政策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经济学,公共政策,应用,缺陷性,博弈,供求分析,成本利益分析,均衡利益等。

摘要:按照许多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

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认为“经济学是对处于普通生活事务中的人类的研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则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和将来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群体以供消费之用。”有的经济学家干脆认为,经济问题就其本性来就是选择问题,而除非有稀缺性,否则,选择是不必要的。

我们倾向于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它所研究的经济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能够最有效率的被使用。(3)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4)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正文:一.经济学和政策分析有什么相关性呢?

按照罗宾斯等人的定义,经济学从稀缺性的角度看待人类行为,它将稀缺资源及其用途的选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经济学者要考察特定决策或选择行为(不管是私人决策还是公共决策或公共选择行为)的利益和成本。因此,从理论上说,经济学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或者说,经济学分析是政策分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经济学途径和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的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也就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决策问题。按照阿马切尔(Ryan C. Amacher)在“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一文中的概括,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基本内容是:

(1)经济理论是实证的或非规范的,它由事实命题而不是价值判断所组成。这就意味着经济学要为决策者提供实证的知识,而不是某些“应该”的指导;

(2)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事件的结果,它允许“如果A,则B”一类的问题,一般并不预言A的出现;

(3)经济学家倾向于用私人市场过程来解决社会问题;

(4)经济学家倾向于花大量的心血去澄清各种选择,并使特定选择的机会成本尽可能

清楚;

(5)经济学家更有可能认识在现存的选择中的替代机会;

(6)与第5点密切相关的一点是,经济学家使用渐进的和边际的途径;

(7)经济学家倾向于用个人的途径来做社会分析;

(8)经济学理论对所有经济系统和体制背景都是适应的。

第一步:确定政策目标

在各国的微观、宏观经济中存在许多基本问题,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等。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失业问题。

第二步:找出解决目标的可能方法

分析失业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并提出公共政策的解决方案。

创造就业机会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问题。决定创造就业机会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自由地流动,可以使从业人员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经济增长率。当经济高涨时,旺盛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引起社会消费品、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对这两方面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我国政府运用相关的公共政策解决我国的所面临的失业问题。

第三步:分析两种方案及其结果

(1)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实施

劳动力市场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工时制。“弹性工时制(灵活工时或部分工时)是指在非常规工时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状

况来灵活的安排职工的工作时间的一种制度。”我们看到:就政府而言,弹性工时

制作为一项新实施的微观政策,在我国目前的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确定的

因素,这需要政府在制定微观政策时,全面确定执行政策所花费的成本,包括政

策经费的货币成本、新旧体制转变的转制成本以及政策影响范围的无形成本,同

时也要确定制定政策所获得的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就政策本身而言,这项政策属

于社会保障政策的范畴。从个人——这一微观主体来说,实行部分就业的模式,

即劳动者自主、灵活地选择工作时间,能充分挖掘劳动者个人的人力资本潜能,

合理、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从劳动力市场这一微观主体来说,有选

择、分时段地安排间隔就业,数量一定的就业岗位可以安排若干倍的人员就业,

将对缓和就业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社会保障政策的作用在于:使劳动力在市场

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双向选择,竞争就业,合理流动,逐步统一劳动力市场,打

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壁垒。通过劳动力和用人单位的

双向选择,公平竞争实现就业。因此,推行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工时制以及其它配

套改革,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扩大就业、缓解就业的一种灵活的政策选择。

(2)失业问题的宏观分析

决定失业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经济增长的状况。经济增长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的多少。政府在分析解决失业这一宏观问题时面临多种政策组合,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但不同的政策在作用机制、传导方式、政

策时滞等方面差别很大,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性,因此应详细分析各种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在运行时所产生的效用,诸如可以采用成本——效能分析、评估一项政策在实现即定的目标过程所产生的功效。这种经济学方法可以使决策者比较各种政策的成效,别分别予以列等,作为进一步决策的根据,与相似的政策目标相比较,制定合理的政策解决方案。

第四步:依一定的标准排列各种备选方案的顺序

公共政策大都具有经济上的效果或需要经济上的投入,这是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分析的现实基础;而演绎法、“经济人假说”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则构成经济学分析的主要逻辑基础。演绎法和数学模型的采用是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基本特征。演绎法由假设推导出定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一个数学模型则表现为一系列在逻辑上一致的数学方程式。演绎法和数学模式的采用使得经济学分析具有形式化、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点,特别是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或消除逻辑矛盾,简单地描述复杂的现象结构,做出预言和进行经验检验。考察经济效果有三种常见方法,即成本—效益分析(或损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或称成本-有效性分析)和公共定价法。下面就介绍这三种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是因为私人市场本身不能生产有效率的数量。但确定政府应该起作用只是第一步。政府还应该确定,提供那些公共物品,以及提供多少。

假定政府正在考虑一个公共项目,例如修一条新的高速公路。为了判断要不要修这条公路,政府必须比较所有使用这条公路的人的总利益和修该公路所有的成本。为了做出这个决策,政府就会请有关的专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它的目标是核算该项目相对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的社会总成本和总利益。

(2)成本—效能分析方法

许多公共政策大都需要成本(而成本往往可以计算),但无法计算利益,比如非经济的因素,以及文化、教育等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方面很难估算其成本和收益,同时未来的成本、收益往往有着不确定性,难以估计。这样则无法进行上述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就无法以效率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成本—效能分析方法来衡量方案达成目标的有效性程度。

(3)公共定价法

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行为为主体都采取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价格成为行为信号,价格机制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主要机制。由于政府也提供大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也涉及到同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法就是把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引申运用到公共劳务的提供和使用中去,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适当地约束和限制社会对该公共劳务的消费量,从而使公共劳务得到最有效、最节约的使用,以达到提高公共支出收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四.公共政策缺陷性的经济学分析。

所谓公共政策缺陷性的经济学分析,既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的相互作用观点,经

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供给定理和需求定理,以及成本收益来分析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足。基于以上三种分析,可以改进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工作。作为一个在现实社会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公共政策失灵有其相对独立研究的必要性。公共政策失灵的研究,不仅可以避免价值偏好的影响,而且还能促进公共政策分析的深入和拓展。

所谓政策缺陷是由于特定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而导致特定的政策失灵包括两种情形:其一,不能满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要求;其二,政策质量低下。公共政策的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先天不足”。

博弈论,纳什均衡可用于分析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公共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概括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后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两种几乎是相反的价值取向。当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多局限性或缺陷性时,不能达到帕雷托最优,不能实现社会经济目标时,市场失灵就成为主张实行政府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现实经济中,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由于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存在,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市场本身不能提供公共物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多的市场缺陷,问题可能更严重。因此,这就要求政府的有效干预。政府干预经济促进公平,促进效率。政府在开发政策时向公众保证了其解决社会问题的决心,但在执行政策时却漏洞百出,只说不干;政治角色的时间贴现率高,在进行预算时,夸大了现在的成本和收益,忽视了未来的长远效益;政策投入又不足,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团体不相互配合,政策本身也可能存在问题,加上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政策的失败。

政策缺陷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以最低工资的政府政策为例。大多数国家都有最低工资,目的是保护工人。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最低工资(minimum wage)的作用不同。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最低工资会导致失业率的提高。在买方垄断的情况下,我们有三个结果:(1)如果最低工资定得恰当,就业增加,而且没有非自愿失业;(2)如果最低工资定在中间水平,就业增加,但失业仍然会存在;(3)如果最低工资定得很高,就象完全竞争那样,失业就会存在。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制定有最低工资法,法律规定工资不能低于一定的水平。有些国家在规定最低工资时,不区分工人的年龄、工作经历和地区。像美国那样,不作任何区别地规定最低工资就会使低工资地区的失业率提高。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会自发调节达到平衡,工资达到均衡工资,劳动量达到均衡数量。如果此时政府规定了最低工资水平,如果最低工资提高到均衡工资水平之上,促使更多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其结果是失业量增加。假设:现在(在一定时间框架内讨论问题)技术工人的年薪增加,则可能会激励更多的人提前就业(也可能他们其中一些人甚至会放弃接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熟练工人的均衡工资远高于最低工资,故他们并不受最低工资变动与否的影响。最低工资提高则会使非熟练工人受到两种影响:其一,一些非熟练工人的收入相应增加;

其二,一些非熟练工人会因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失业。青少年劳动力受最低工资影响之所以最大,其原因在于他们是最不熟练和经验最少的工人。最低工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雇主宁可雇佣在技能上较之他们更为熟练和更具经验的劳动力(因为支付的工资也更高了)。这时,青少年劳动力会有更多的人失业。青少年愿意以“实习”的名义工作而不要任何报酬,可视作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这是合乎理性人的最大化假定的。因此没有得到任何报酬并非意味着自身利益受损。最低工资提高10%而青少年的平均工资并未提高10%,其原因在于:其一,远高于最低工资的青少年其工资没有变动;其二,另一些青少年工人则非但未增加工资,反而失业了,即收入减少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市场价格是供给与需求双方多次交易(博弈)的结果。市场价格的自发变动可以平衡供求关系,协调经济活动。政府实施价格管制,扭曲了价格信号,导致社会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这种政策缺陷原因就在于政府出于道德上的好心,而没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带来的综合后果.

政府不应当过多涉及价格上限或者价格下限的管制,以减少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政策缺陷的成本收益分析

政府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政策从政治角度分析都是可行的,但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则有不同。我们要实现公共政策的优化设计。

5.借鉴经济思想完善公共政策

均衡博弈的双方

基于对博弈论的分析,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用长远的眼光而不是用短期的眼光来看问题。在确定哪些方面政府应该管,应当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哪些方面政府不应当管,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例如,政府的社会职能由社会团体来承担,政府确定相关的社会事务,社会团体可以竞标,政府给予财政支持,与社会团体签订合同。当社会团体完成预先的目标时,政府的财政资金即可全额划拨,当社会团体未完成合同要求时,则资金可以适当削减。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更加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开支。在政府长期缺位,越位的领域,重新完善相关政策。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重新确定政府的角色。

均衡利益

供给和需求分析表明,政府的意愿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常是解决经济问题的良好方法。政策制定者用道德和定性的思想来制定公共政策,很容易干预市场的作用。要综合经济,道德,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最满意的政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之争,涉及到群体的利益协调问题。对某个群体有利的政策并非意味着对整个社会同样有利。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要考虑到政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使各个群体尽量都接受现有的政策。

综合协调

成本收益分析,政府的公共政策没有最佳,但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选择较为满意的政策,即符合满意原则。政府可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选择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从总体上来讲,要有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就要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问题,宏观调控由中央统一部署,具体政策由地方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加强监督,从严治政;简约政策参与的成本,从而使各社会集团都能参与政策制定,并能影响政策结果。政府一方面要处于经济与社会之上的超然地位,做社会利益的自主的调节者;另一方面政府要以服务公民为中心,在社会治理中扩大公民参与。只有紧扣这两大主题,政府才能真正做到有限、有效、依法治理和负责任。也只有在这样的政府权威体系中,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才能防止隐蔽议程的滋长。

参考文献:保罗·A·萨缪尔森和威廉· 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

大学出版社

郭霖著.经济学——行为与政策分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土地法学》课程简介 安顺学院 课程名称:土地法学课程编号: 070021 英文名称: Land Law Theory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土地经济学 学时:36学分:2 课程简介: 土地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调整人们因占有、使用、利用土地而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土地法学是以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法律为依据,研究土地法律规范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相结合的实用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 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土地法学基础理论。包括土地法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土地法律关系,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土地相邻关系等;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法律制度。包括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第三部分:土地行政法。包括土地行政执法和土地监察、法律责任、土地行政复议、土地行政诉讼等。 建议选用教材: 《土地法学》王守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主要参考书目: 1.《土地法学》王文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2.《土地法学》沈守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执笔人:殷清慧 编写时间:2014年2月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土地法学是研究土地法治的科学,其任务是以我国土地基本国情为基础,研究我国的土地法基础理论、土地使用权规则、土地管理规则、土地法实施规则等相关土地法律制度和土地政策,为土地立法、执法、司法提供理论基础、分析方法、规则体系和操作规程。它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土地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土地立法的原理、原则,理解其适用范围,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通过学习,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土地法学是经济法学的子学科,同时本课程涉及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行政执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备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素养,它们对于学好本门课程有重要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股权转让名义转让房产涉及的土地增值税争议及税法汇总分析

以转让股权名义实质转让房地产应征收土地增值税的政策分析 湖南省地税局财产和行为税处 明确“以股权转让名义转让房地产”征收土地增值税的通知 湘地税财行便函〔2015〕3号 各市州地方税务局财产行为税科: 据各地反映,以股权转让名义转让房地产规避税收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冲击税收公平原则,影响依法治税,造成了税收大量流失。 总局曾下发三个批复明确“以股权转让名义转让房地产”属于土地增值税应税行为。为了规范我省土地增值税管理,堵塞征管漏洞。对于控股股东以转让股权为名,实质转让房地产并取得了相应经济利益的,应比照国税函〔2000〕687号、国税函〔2009〕387号、国税函〔2011〕415号文件, 依法缴纳土地增值税。 财产和行为税 2015年1月27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以转让股权名义转让房地产行为征收土 地增值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0]687号2000-09-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以转让股权名义转让房地产行为征收土地增值税问题的请示》(桂地税报[2000]32 号)收悉。 鉴于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共同转让深圳能源(钦州)实业有限公司100 %的股权,且这些以股权形式表现的资产主要是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经研究,对此应按土地增值税的规定征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相关政策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9]387号2009.7.17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土地增值税相关政策问题的请示》(桂地税报[2009]13号)收悉。 鉴于广西玉柴营销有限公司在2007年10月30日将房地产作价入股后,于2007年12月6日、18日办理了房地产过户手续,同月25日即将股权进行了转让,且股权转让金额等同于房地产的评估值。 因此,我局认为这一行为实质上是房地产交易行为,应按规定征收土地增值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津泰达恒生转让土地使用权土地增值 税征缴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11〕415号2011.7.29

土地增值税最新政策梳理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文集 策划 乐税网

土地增值税最新政策梳理 【标 签】土地增值税,最新政策梳理 【业务主题】土地增值税 【来 源】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不断出台土地增值税清算准则、管理规程等新政策,以强化土地增值税的清算管理,并加大土地增值税的征管和稽查力度,特别是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的对房产完工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不论是税务机关进行清算管理,还是开展鉴证业务的中介鉴证机构以及广大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应认真学习、吃透政策,以确保土地增值税清算准确、管理规范、执行到位。笔者现就《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重点内容以及新旧政策的对比作一简要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税收管理员及纳税人有所帮助。 一、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的相关文件 为了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自2006年以来,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增值税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主要政策如下: (一)2006年3月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 税〔2006〕21号文),对土地增值税相关的预征和清算以及以房地产进行投资或联营的征免税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并规定从2006年3月2日开始执行。 (二)2006年12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对土地增值税清算的条件、扣除项目、报送资料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并规定从2007年2月1日开始执行。 (三)2007年12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准则》(国税 发[2007]132号),为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提供了依据,并规定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四)2008年4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8〕318号),明确部署对各地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土地增值税政策讲解与实例解析

土地增值税政策讲解与实例解析 纳税调整范围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以下简称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为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土地增值税。同时满足三条件:国有转让收入 1、国有 2、转让转让标志:产权转移 转让无产权地下车库(位)征收土地增值税 房地产开发企业转让其利用地下基础设施形成的不可售的地下车库(位),取得的转让收入不预征税款,也不计入清算收入。同时,该不可售库(位)应分担的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成本、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费用等不得计入扣除。其他未列入可售范围的建筑物等比照执行。 大连地税局公告2014第1号 视同转让: 非直接销售确认收入预征土地增值税 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它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发生所有权转移时应视同销售房地产,预征土地增值税,其收入的确认方法和顺序按照《通知》第三条第一项执行。 大连地税局公告2014第1号 3、收入 (1)对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征税,对发生转让行为,而未取得收入的不征税。 (2)收入,包括转让房地产的全部价款及有关的经济收益。(《土增税细则》第五条)(3)视同销售房地产, 其收入按下列方法和顺序确认: A、按本企业在同一地区、同一年度销售的同类房地产的平均价格确定; B、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当年、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确定。 ——国税发〔2006〕187号第三条第一款 (4)继承、赠与 土地增值税计算征收 土地增值税计税依据——增值额 增值额=收入额-扣除项目金额 税率设置——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应征税款=增值额×适用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 土地增值税税负=土地增值税税额÷开发产品销售收入 纳税人成片受让土地使用权后,分期分批开发、转让房地产的,其扣除项目金额的确定,可按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计算分摊,或按建筑面积计算分摊,也可按税务机关确认的其他方式计算分摊。 共同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一)属于多个房地产项目共同的土地成本,应按清算项目的占地面积占多个项目总占地面积的比例,计算确定清算项目的扣除金额。 (二)属于多个房地产项目共同的其他成本费用,应按清算项目可售建筑面积占多个项目总可售建筑面积的比例,计算确定清算项目的扣除金额。 (三)属于同一项目的共同成本费用,应按普通标准住宅、非普通标准住宅、非住宅可售建筑面积占总可售建筑面积的比例,计算扣除金额。 大连地税局公告2014第1号

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的基本内容

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的基本内容 建国以后,我国十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土地管理法》,1988年进行了修改,该法是我国第一个较全面的综合性的关于保护土地的法律。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案)》。1999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国家又进行了修正。其基本原则为土地公有原则、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原则、节约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原则、土地有偿使用原则等四项原则。 近年来,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经济平稳运行,国务院将土地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一条重要手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宗旨是: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即:“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行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控制 1、土地的所有制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集体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2、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通过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和建设用地总规模三个“刚性”指标来控制。有以下特点:(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下一级的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上一级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上一级确定的控制指标。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当划分

土地增值税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全国各地土地增值税清算实务问题解读汇编 2016-08-26房地产财税 1某房地产企业会计问:前些年公司取得的一块地没有开发就转让了,过户时缴纳了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预缴的土地增值税。近日稽查人员要求对转让地块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可公司从未接到地税部门的清算通知,而开发的楼盘都是接到清算通知后才按要求清算的,公司是否应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 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第二条的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应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1?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竣工、完成销售的; 2.整体转让未竣工决算房地产开发 项目的;3.直接转让土地使用权的。符合该规定的纳税人,须在满足清算条件之日起90 日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清算手续。因此,贵公司应在达到清算条件之日起90日内完 成清算工作并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南京地税)2什么情况下要按房地产评估价计征 土地增值税纳税人在什么情况下,按照房地产评估价格计算征收土地增值税?答: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138号)第九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房地产评估价格计算征收: (一)隐瞒、虚报房地产成交价格的;(二)提供扣除项目金额不实的;(三)转让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低于房地产评估价格,又无正当理由的。”二、根据《关于营改增后契税房产 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43号)第六条规定:在 计征上述税种时,税务机关核定的计税价格或收入不含增值税。本通知自2016年5月 1日起执行(北京地税)3房地产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交土地出让金,执行利率是经政府批准财务公司的利率,支付的借款利息如何扣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220号文件: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已经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利息支出,应调整至财务费用中计算扣除。同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09]31号文件,企业的利息支出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企业为 建造开发产品借入资金而发生的符合税收规定的借款费用,可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 行归集和分配,其中属于财务费用性质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在税前扣除。所以该公司支付的借款利息支出:(1)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应将资本化利息支出从开发成本一某 项目”中剔除,并调整至财务费用中扣除,会计处理不作相应调整。由于向非金融机构 借款,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应按照(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

我的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简单介绍公共政策的经济学 经济学与政策科学是两门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经济学构成了政策分析的一个主要基础,经济学途经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主导性途经之一,经济学分析方法则是政策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经济学,公共政策,应用,缺陷性,博弈,供求分析,成本利益分析,均衡利益等。 摘要:按照许多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 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认为“经济学是对处于普通生活事务中的人类的研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则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和将来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群体以供消费之用。”有的经济学家干脆认为,经济问题就其本性来就是选择问题,而除非有稀缺性,否则,选择是不必要的。 我们倾向于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它所研究的经济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能够最有效率的被使用。(3)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4)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正文:一.经济学和政策分析有什么相关性呢? 按照罗宾斯等人的定义,经济学从稀缺性的角度看待人类行为,它将稀缺资源及其用途的选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经济学者要考察特定决策或选择行为(不管是私人决策还是公共决策或公共选择行为)的利益和成本。因此,从理论上说,经济学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或者说,经济学分析是政策分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经济学途径和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的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也就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决策问题。按照阿马切尔(Ryan C. Amacher)在“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一文中的概括,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基本内容是: (1)经济理论是实证的或非规范的,它由事实命题而不是价值判断所组成。这就意味着经济学要为决策者提供实证的知识,而不是某些“应该”的指导; (2)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事件的结果,它允许“如果A,则B”一类的问题,一般并不预言A的出现; (3)经济学家倾向于用私人市场过程来解决社会问题; (4)经济学家倾向于花大量的心血去澄清各种选择,并使特定选择的机会成本尽可能

(完整版)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内容执行分析;效果评价分析;方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与框架以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书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称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在书中第二章,作者集中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际上,这些问题同时也就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理论都对其有所涉及。此书主要以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讨论。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在此领域的分析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理论对该问题的分析,已经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的分析途径。大致上,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

16秋地大《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在线作业一

17春16秋地质《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一 一、单选(共7 道,共28 分。) 1. 土地市场:指在土地产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A. 交易 B. 拍卖 C. 承租 标准解: 2. 确定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政策的主要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生产需要保有耕地的需求,实行耕地保护目标的潜力。 A. 耕地资源的状况 B. 开发利用价值 C. 土地的完整状态 标准解: 3. 土地政策法律化:就是将土地政策用一套系统而严密的()来体现和保障,使其具有法律上的完备形态。 A. 法律 B. 法规 C. 国家政策 标准解: 4. 抵押人的义务:(),抵押人有保证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的义务。 A. 保证土地完整性的义务 B. 保证抵押金按时到位的义务 标准解: 5. 土地法:是调整以土地为()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 客体 B. 社会形式 C. 自然体 标准解: 6. 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最早,地籍是为了()而建立的一种田赋簿册。现今地籍是指有关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界址、利用状况等的记载。 A. 征地 B. 征收农产品 C. 征税 标准解: 7. 土地政策执行:是把土地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遵循()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土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土地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A. 土地制度 B. 土地法规 C. 土地政策 标准解: 地质《土地政策与土地法学》一 二、多选(共10 道,共40 分。) 1. 土地法律关系三要素:() A. 主体 B. 客体 C. 内容 D. 自然 标准解: 2.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A. 出租 B. 互换 C. 转让 D. 转卖 标准解: 3. 土地相邻关系是()义务关系。 A. 相邻近的土地所有人 B. 利用人之间的权利 C. 共同开发的权利。 标准解: 4.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1.承载是城镇土地的基本自然属性2.位置的重要性3.开发利用的高度集约4.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固定 5.土地利用功能的相互关联 6.()的不均衡。 A. 利用 B. 收益 C. 保护 标准解: 5. 土地金融的特点:1.永久性及自偿性2.()3.()4.()。 A. 安全性 B. 灵活性 C. 政策性 D. 脆弱性 标准解: 6. 土地政策学是以土地政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政策科学。它研究土地政策()与修订过程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心得体会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心得体会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主体为解决各类社会公共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应用社会科学。《公共政策分析》一书更是一部有关公共政策分析的概论性、入门级教材,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全面系统地对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框架、与政府市场的关系、系统、构建、制定、执行、评估和方法论等方面以及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具体介绍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系统和分析方法等基本内容。通过对《公共政策分析》一书的认真学习,使我对公共政策的内涵及其分析方法的有了初步的学习和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深刻体会到了公共政策的内涵和实用技能,并得到了极大的收获。现将所获心得表达如下: 一、第一章导论的心得体会 所谓政策,在工具书《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而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策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且与人们在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政策”略有不同,公共政策更突出

“公共”二字。但此书所涉及到的政策主体仅指政府,不研究其他主体的作用。因此,包括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我们都会从“政府管理”而非“公共管理”视角下进行阐述。 在众多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存在着认识与解释的差异: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从中外学者研究公共政策理论的成果考察,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对公共政策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中提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达为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不仅是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见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些论断证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

旧房转让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分析

旧房转让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分析 旧房转让计算土地增值税关键在扣除项目的确定上,笔者对扣除项目及有关问题作提出自己的意见,供朋友们参考: 什么是旧房?《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048号)第七条规定:“新建房是指建成后未使用的房产。凡是已使用一定时间或达到一定磨损程度的房产均属旧房。使用时间和磨损程度标准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地方税务局具体规定。”笔者查了一下,河南省的规定很简单:使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房屋为新房,使用一年以上的为旧房。 经过分析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相关文件规定,笔者认为旧房转让扣除项目有四项: 一、旧房的土地价值。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048号)第十条规定,旧房的土地价值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国有房产(包括国家机关、国有企业等单位)在转让时,一般要求评估。在评估报告中列明土地价值和房屋价值。但在开具发票时,土地价值和房屋价值一般没有分开。该条规定“对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未支付地价款或不能提供已支付的地价款凭据的,不允许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从规定中可以看出,旧房的土地价值如果想单独扣除,一是必须支付了地价款;二是必须取得支付地价款凭据。除了国有房产,非国有房产(包括民营企业、个人等)很难符合上述条件。 二、旧房的建造价值。按照土地增值税税法的相关规定,旧房的建造价值的扣除,首先选择按照“房屋重置成本价乘以成新度折扣率计算的房屋成本价”扣除。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成新度是指旧房的新旧程度,比如有8成新,成新度折扣率就是80%。一处房产经评估如果重置成本为100万元,允许扣除的旧房的建造价值为100×80%=80万元。《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关于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48号)第五条规定“可委托经省以上房地产管理部门确认评估资格并报税务部门备案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受理有关转让房地产的评估业务。”如果纳税人转让旧房及建筑物不能取得评估价格,但能提供购房发票的,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第二条的规定,旧房的土地价值和建造价值可以按照发票所载金额,从购买年度起至转让年度止每年加计5%计算。计算时“每年”按购房发票所载日期起至售房发票开具之日止,每满12个月计一年;超过一年,未满12个月但超过6个月的,可以视同为一年。如果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的,发票所载金额按照不含税价加计扣除;如果不能抵扣的,按照含税价加计扣除。 三、税金及附加。可扣除的税金及附加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营改增之前,还包括营业税。营改增后,由于转让收入为不含税价,因此不包括增值税。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048号)第十一条规定:“对于个人购入房地产再转让的,其在购入时已缴纳的契税,在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中已包括了此项因素,在计征土地增值税时,不另作为‘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予以扣除。”如果企业选择按照发票金额加计扣除的方法,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第二条规定“对纳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笔记总结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综合模型 综合模型的提倡者认为上述两种模型都或隐或显地使用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即国家能力和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由此,它用这两个变量建构了一个政策工具选择的二元四维模型。 考试时,列出表格之后,要对每一个选择进行解释说明。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1.从本章开始就进入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模块阶段了,整个政策分析过程从政策问题的构建开始。所谓 “公共政问题的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公共政策本质上是问题取向的,关心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点我也提到过。首先必须明白,政策问题是构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政策问题远远不是社会问题本身。 2.本部分的内容包括: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问题的分类;政策问题构建的环节;政策问题论证的种类 以及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几种途径。 3.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更因为传统的政策研究忽视 了对问题的分析,只把政策分析的任务看作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政策问题看成是特定的客观存在而忽视了它其实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传统的政策分析只重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也被忽略)所以导致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而不是错误的方法解决正确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第三类错误”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如果出现没有遇到的名词解释,或者不是很熟悉的名词解释,则尽量把相关的能够想到的有条理的放上去,把最有把握的放在第一部分,不要拘泥于以上的答案框架。 5.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二)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察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

土地增值税讲解(总体)

土地增值税政策规定讲解 主讲人:李金奎 2005年8月17日

目录 第一章开征土地增值税的意义 第一节土地增值税的概念 第二节为什么要在我国开征土地增值税 第三节国际上开征土地增值税的理论与实践第四节我国开征土地增值税的立税原则 第五节我国开征土地增值税的主要历程 第二章土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和纳税义务人第一节土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第二节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 第三章土地增值税的计算 第一节房地产装让收入的确定 第二节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金额的计算 第三节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和计算公式 第四章土地增值税的减免与免税 第一节对建造普通标准住宅的减免税政策 第二节对过节征用收回的房地产的免税政策

第三节对个人转让房地产的优惠政策 第五章房地产的评估 第一节房地产评估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为什么要在土地增值税计税中采用房地产评估值 第三节土地增值税中有关房地产评估的具体规定 第四节我国房地产评估的现状及评估价格与土地增值税计税的关系 第六章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 第一节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及纳税地点 第二节土地增值税计税依据的核定及有关部门的配合 第三节土地增殖水税款的计算与征收 第七章土地增值税的其他问题 第一节关于《条例》和《细则》的其他规定 第二节对《条例》施行前签订的房地产开发及转让合同的征免税问题

第一章开征土地增值税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一条就开门见山地对开征土地增值税的目的和宗旨进行了揭示:“为了规范土地、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维护国家权益,制定本条例”。全面理解这一条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整个《条例》第一条来规定的。要掌握土地增值税的具体知识,必须首先深刻领会土地增值税的开征意义,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完整、准确地贯彻《条例》和《细则》的各项内容,充分发挥土地增值税的作用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节土地增值税的概念 一、什么是土地增值税 要理解和掌握土地增值税的具体内容,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土地增值和土地增值税。 所谓土地增值,是指某块土地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过者内在设施的完善,导致该土地在供求因素影响下发生地价(土地地租的资本表现形式)上涨而形成的升值。

房地产投资与土地增值税政策分析

房地产投资与土地增值税政策分析 摘要 自1998年特别是2003年以来,房地产规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因此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房地产企业的税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房地产企业,怎样减轻税负,加强土地增值税清算。因此,房地产企业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运用相关经济政策,加强增值税清算,减少不必要税额支出。近年来,我国的税收政策出现了较大的调整,本文对于房地产企业落实《关于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办法》如何进行土地增值税筹划及如何面对清算过程中出现的挑战进行分析,从企业纳税筹划角度和企业纳税管理角度对房地产企业加强土地增值税清算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利用建造普通标准住宅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增加扣除项目金额,聘用专业人全面准确掌握土地增值税相关税收政策,积极防范税务风险。最终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物业税;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项对中国房价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房价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并非住房的价值在上涨而是地价在上涨,地价被一致认为是引起房价上涨的罪魁祸首。基于《关于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办法》本课题期望进行有益探索。 (二)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有关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的风险及防范上、土地增值税清算的难点以及我国对国外物业税开征的借鉴。 1. 土地增值税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国内学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相关文献后,指出在当今时代土地增值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法。李璐从土地增值税降低成本出发,分析了土地增值税不足之处包括税收筹划目标不明确、税务部门不完善以及企业对纳税筹划认识不足,以及应对这些缺陷的解决之法。张雷纳税筹划风险出发,分析了土地增值税工作中的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杨丽群从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出发,分析了在纳税筹划中遇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土地增值税清算的难点 国内学者研究杨宁主编的《土地增值税清算实务》一书。本书作者从工作实务操作出发,详细地介绍了与房地产开发行业相关的业务流程,从纳税人、税务中介机构和税务机关三个角度立体化地讲解了与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税务鉴证、受理审核、税务稽查等相关的税收政策和行业管理规范。在厘清房地产开发行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讲解了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及应用、土地增值税清算程序及方法、土地增值税清算申报表的填报和审核,全面整理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实务和涉税事项,重点剖析了土地增值税清算实务中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可以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申报、税务师事务所从事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主管税务机关实施清算审核和检查的指导用书,适用范围广泛。 3. 物业税实施被重新提出 物业税的征收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关于物业税制度的实行和有效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借鉴国际各国的成功经验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之后,国内研究学者对物业税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再根据我国发展的需要我国也是时候建立物业税制度了。

制度经济学下的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doc

制度经济学下的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开始注意到公民参与的作用,并出台了一些相关制度和政策保证公民有序参与。可是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主动性仍然较低,公民参与的相关制度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公共政策公民参与都还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当前我国学者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经济学角度的公共政策参与分析更为鲜见。任何有益的研究成果都应该被用来进行创新型研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其与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契合点,对参与过程中公民由自利性发展到公利性进而在各种政策环境下参与到公共政策中来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并立足交易理论挖掘在公共政策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交易成本,并为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参与制度作用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公民参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公民参与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相关学者关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公民参与的途径与方式探索、公民参与实践的案例研究、现代管理理论在公民参与中的应用和我国公民参与的状况和改进措施等。但由于我国公共政策起步较晚以及政府对公民参与不重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还比较少,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尤其是针对我国实际状况提出的建设性理论还较为缺乏,经济学角度的公共政策参与分析

更是少见。在实践方面,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主动性仍然较低,公民参与的相关制度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斯蒂格利茨曾提出:“新制度经济学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制度并检查它的结果,21世纪将是新制度经济学繁荣发达的时代,它将对越来越多的引导经济事务的具体制度安排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并且为改变这些安排以增强经济效率提供理论基础。”①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入手,探讨其与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契合点,寻找公民参与动力中的经济动因,运用交易理论来解释公民参与的无效率现象,无论理论要求,还是现实需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一个理论视角:制度经济学 (一)制度和制度经济学假设 制度一词早已有之。在《辞海》中,制度是指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旧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凡勃仑认为,制度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一些“固定的思维习惯”,即“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它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抑制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另一位代表人物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在他看来,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种交易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组织,而“交易是一种所有权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他宣称“所有权”是制度经济学的基础。康芒斯对交易的泛化和对交易的分类,对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制度主义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代表诺斯则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更为严格地说,制度是人为制定的限制,用以

地下车位在土地增值税中的分摊和筹划分析

《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第四条第(三)款中,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造的与清算项目配套的公共设施的处理原则,第3项明确“建成后有偿转让的,应计算收入,并准予扣除成本、费用”,其中包括地下车库,因为地下车位、地下室与地下车库特点相同,下文以地下车库为例进行分析。 地下车库属于稀缺产品,很多城市一库难求,必须摇号分配,销售收入能够和投入成本持平甚至是盈利。此时地下车库销售时土地增值税增值率一般为正值。 在二三线城市,地下车库收入和成本倒挂,即地下车库的销售收入一般低于其成本,以我们服务过的某房地产企业开发的某项目为例,企业每个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36平方米,投入成本为3500元/㎡,不考虑分摊土地成本的情况下,投入成本为36*3500=126,000元,而销售收入为含税价10万元/个,收入和成本明显倒挂。 合理利用倒挂的特点,制定销售车库策略,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以河北为例,《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对地方税有关业务问题的解答》第三条明确,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同时包含住宅、商铺、车库等不同类型产品的,应划分为普通住宅、

非普通住宅、其他(商铺、车库等)三类分别计算增值额。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签订地下室、车库转让合同的,其收入计征土地增值税,其成本费用允许按照对应配比原则在土地增值税清算中扣除。对于赠送地下室、车库的情形,按购买房地产的金额一并核算,收入不再区分类型,其成本费用归集到购买的房地产类型进行扣除。 假定开发项目中“其他类房产”属于以下情况: (1)仅有地下车库,该清算对象增值率为负值; (2)地下车库+零星商业,该清算对象增值率为负值;如果该开发项目要实现盈利,在普通标准住宅不确定的情况下,非普通标准住宅土地增值税增值率一定为正值,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此时,如果单独销售,清算对象中“其他类房产”——地下车库无须缴纳土地增值税,但是,非普通标准住宅要缴纳大量的土地增值税,企业整体负担加重。 如果企业对业务模式变通、改变销售模式,变单独销售车库含税价10万元/个,变为“原来的住宅价格+10万元”可购买住宅一套含地下车库一个。 在销售收入没有减少的前提下,企业既实现了住宅和地下车库的销售,在未来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地下车库归集时还可以随房确定,利用车库收入和成本倒挂的现实情况大幅降低非普通标准住宅的土地增值税。

公共政策缺陷性的经济学分析

公共政策缺陷性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公共政策既 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不足,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的相互作用观点,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供给定理和需求定理,以及成本收益来分析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角度。基于以上三种分析,可以改进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工作。作为一个在现实社会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公共政策失灵有其相对独立研究的必要性。公共政策失灵的研究,不仅可以避免价值偏好的影响,而且还能促进公共政策分析的深入和拓展。文章最后谈到了用博弈论,供给需求原理,成本收益分析来改进工作方法。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弥补政策失灵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公共政策博弈论经济 公共政策的缺陷在多数关于公共政策的教材中都有论述,但大多是以政策失败或政策终结的缺陷出现的。政策缺陷不仅要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立论,也要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加以解释,这样可以更好的从经济上制约不良现象。更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一项政策的得失,而不是仅仅定性的来认为。本文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缺陷,用经济措施来加以解决。 1公共政策的特征及其固有缺陷 所谓政策缺陷是由于特定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而导致特定的政策失灵。包括两种情形:其一,不能满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要求;其二,政策质量低下。公共政策的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先天不足”,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抵触.主要表现在: 公共与政策是交织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党和政府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即阶级性。阶级性旨在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因此统治阶级不同,其采取的具体政策也不同,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很容易侵犯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被统治阶级又是社会的大多数。 政策制定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回答“应当怎样做”“怎样做才有意义”等问题。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论其是否自觉意识到,其行为都是受价值观影响的,政策也会强化或弱化人们的价值观。即价值双向选择性。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此政策的质量也忽低忽高。 公共政策有层次要求。高层次的政策指导低层次的政策,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弱。低层次政策是高层次政策的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即层次性。在中央放权,宏观指导地方政策的同时,地方也会因人员素质,本地情况的不同对中央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容易产生“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